?

我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演進與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2024-01-24 07:07黃華一張志兵
關鍵詞:供給金融農村

黃華一,張志兵

(蘭州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盵1]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中國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緊緊把握“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1]這個基本原則,深入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各類經濟主體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有力促進了我國經濟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十年來,銀行貸款年均增速13.1%、債券投資年均增速14.7%,與名義GDP增長速度基本匹配。2021年小微企業貸款與2012 年相比增長了3.35 倍,商業健康險賠付和農業風險保障分別從2012 年的298 億、0.9 萬億增長到了2021 年年末的4 085 億、4.4 萬億。①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領域改革與發展情況發布會》,網址: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586006/index.html.訪問日期2023 年1 月12 日;新華網《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會長于華:保險市場穩健運行服務民生保障成效明顯》,網址: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2-09/03/c_1128889480.htm.訪問日期2023年1月12日。同時,開發了新三板、科創板,設立了北交所,進一步豐富了資本市場,擴大了資本市場交易規模,提升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二十大是在新發展階段,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奮斗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明確宣示了我們黨在新征程上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繼續前進的重大問題”[2]??茖W謀劃了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兩步走”戰略,描繪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構想?!敖鹑谑菄窠洕难}?!盵3]面對經濟發展的新要求,社會環境的新變化,以及技術創新的新前沿,金融業如何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謀求安全性、流動性及收益性平衡的同時,秉持政治性和人民性,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3],落實“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3]的要求,服務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為當前亟待研究的熱點話題。

本文以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演進為研究對象,考察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路徑,為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政策建議。

一、中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演進歷程

十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金融事業不斷適應新環境、開拓新局面、取得新發展,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傮w而言,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先后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和成長期三個重要階段。

(一)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萌芽期:從黨的十八大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戰略的提出

黨的十八大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戰略的提出是我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萌芽期。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對金融供給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金融創新、資本市場發展、巨災保險、普惠金融發展等進行了部署,為新時代金融體制改革確立了基本框架。這個時期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豐富金融中介體系

一是民營金融機構發展取得突破。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對動員社會資本進入實體經濟,激發金融市場活力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允許民間資本依法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打破了民營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政策壁壘,推動民營金融機構設立,相繼成立上海華瑞銀行、溫州民商銀行等民營銀行機構,進一步豐富了銀行體系。二是打破農村金融體系既定格局。為豐富農村金融供給,國務院提出要“積極穩妥培育立足本地經營、特色鮮明的村鎮銀行,引導金融機構在基層地區合理布局分支機構和營業網點”[4]。在該政策的指引下,村鎮銀行迅速興起,為農村金融服務提供了新鮮血液,擴大了“三農”的資金供給。三是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構建邁出堅實步伐。從預防、化解和處置信托業風險,推進信托業市場化運營,促進信托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目的出發,于2015 年設立中國信托業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有力保障了信托業穩定,為構建我國金融保障體系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豐富金融市場體系

一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進入快車道。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等金融市場的制度安排進一步優化,開通了滬港通,實施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期權交易試點,促進了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中國資本市場進入了“滬港通時代”。二是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創新。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大力促進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創新,逐步探究建立了股票期權試點和區域性股權市場與“新三板”的合作機制,建立健全了市場多空平衡機制。三是進一步創新金融產品。研究推出了綠色金融債券、五年期國債期貨合約等創新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金融需求。四是人民幣定價機制進一步完善。改革市場利率的形成和傳導機制,優化匯率中間報價機制,推出標準利率衍生品,開展人民幣利率互換集中清算業務,促進了經濟發展。

3.優化金融制度體系

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擴大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主體和金融機構利率自主定價權,取消債券交易流通審批,對符合條件的農村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適當給予優惠。同時推出存款保險制度,保障存款人的資金安全。積極完善涉農貸款獎勵、補貼、稅收優惠和損失補償等政策,促進涉農貸款健康發展。推進金融監管創新,維護金融穩定。建立健全了金融監管的協調機制和法制體系,明確了金融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于2013 年6 月實施新修訂的《證券基金投資法》,進一步規范了基金運作行為,保護了基金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有效推進了基金業和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2014 年3 月中國銀監會實施《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加強了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管理,防范流動性風險對金融安全的沖擊。

(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長期: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的提出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提出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發表講話,首次提出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的提出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是我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長期。該時期我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基礎”到“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再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演進,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金融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而不斷迭代更新。

1.著眼金融回歸本源,進一步優化金融中介體系

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業發展的收益來源于實體經濟在其中的二次再分配①參見黃華一《虛擬經濟及其收益來源分析》,《金融發展研究》,2012年第3期,第49-52頁。,金融只有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才能在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同時,做大做強自身。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推動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業務逐步回歸本源”[5]。在此精神的指引下,江西裕民銀行和無錫錫商銀行兩家民營銀行相繼成立。與此同時,為推進金融“回歸本源”,落實“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1]的要求,提出了建立健全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四梁八柱”的戰略布局,全力打通金融資源配置到實體經濟的“最后一公里”。

2.著眼金融市場穩健運行,進一步完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2016 年12 月成立上海票據交易所,進一步完善現代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推進票據市場規范發展,為金融提供了新的發展環境。積極落實“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6]的要求,深化新三板市場改革,實行市場分層,啟動私募機構做市試點,擴大做市商范圍。于2019 年6 月推出了科創板,開辟了資本市場演進的新路徑。同時,貨幣、債券、股票、外匯、黃金、保險和衍生品等市場不斷發展,各市場產品日益豐富、體系日趨完善,構建了準入暢通、開放有序、競爭充分、秩序規范的現代化市場體系。與此同時,積極融入全球市場,相繼推出了深港通、債券通、滬倫通,促進了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的形成,實現了金融產品跨境流通。

3.著眼精準服務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完善現代金融制度體系

采取定向降準、降息、差別化準備金等政策措施,促使資金流向弱勢經濟體和欠發達地區,提升了貨幣政策支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質效。相繼取消了QFII 和RQFII 投資額度限制,同時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減少或取消外國金融機構在華設立機構的準入限制,積極鼓勵外資進入信托、金融租賃、汽車金融、消費金融等金融領域,進一步促進了金融開放新格局。金融監管不斷優化,成立了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合并原中國銀監會和中國保監會成立中國銀保監會,形成了“一委一行兩會”的監管格局。新的金融監管格局進一步加大了對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整治力度,著力引導金融回歸本源、專注主業,確保金融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三)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期:從新發展格局的提出到黨的二十大召開

從新發展格局的提出到黨的二十大召開,是我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期,這一時期,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服務新發展格局構建,基本形成了規模初具、特色鮮明的現代化金融體系。

1.中國特色現代化金融體系規模初具

形成了以銀行、證券、保險為主,創新型金融機構為輔的種類齊全、競爭有序的現代金融機構體系,逐步建立了功能互補、交易場所層次多樣、交易產品種類豐富的金融市場體系。據統計,截至2021 年年末,全國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4 602家,證券公司140 家,期貨公司150 家,基金管理公司137 家,保險業金融機構235 家,6 家交易及結算類金融機構(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上清所、中債登、中證登)和6 453 家小額貸款公司,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現代化金融體系規模初具。②數據來源: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金融機構法人名單,網址: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govern‐mentDetail.html?docId=1043881&itemId=863&generaltype=1;保險金融機構法人名單,網址:http://www.cbirc.gov.cn/cn/view/pages/governmentDetail.html?docId=1043885&itemId=863&generaltype=1;中國證券業協會,網址:https://www.sac.net.cn/hysj/zqgsjysj/202202/t20220225_148469.html;中國期貨業協會,網址:http://www.cfachina.org/informationpublicity/futurescompany‐informantionpublicity/qhgsjbqk/;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網址:https://www.amac.org.cn/;人民網《人民銀行:截至2021 年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6 453 家》,網址: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2/0130/c1004-32343706.html.訪問日期2023 年2月15日。

2.金融業改革開放邁上新臺階

支持社會資本依法進入銀行、證券、資產管理、債券市場等金融服務業,允許在境內設立外資控股的金融機構。①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網址: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1/31/content_5583936.htm.訪問日期2023年2月15日。同時,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截至2021 年年末,中國人民銀行累計在25 個國家和地區授權27 家人民幣清算行,覆蓋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外資金融機構也積極融入我國金融市場,截至2021 年年末,在華共有41 家外資法人銀行、117 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35 家代表處,營業性機構總數達929家,外資銀行總資產達3.79萬億元。②數據來源:中國銀行業協會《在華外資銀行發展報告2021》,網址:https://www.china-cba.net/Index/show/catid/14/id/41364.html.訪問日期2023年1月15日。推出了“跨境理財通”業務,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的便利化,有利于促進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助推內地與港澳經濟社會共同發展。

3.金融安全體系更具韌性

將金融安全納入國家安全范疇,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這個底線,持續打造更具韌性的金融安全體系。結合我國金融發展現狀,進一步規范了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監管,研究制定了金融跨國公司監管規則以及金融科技監管辦法,防范了金融風險的外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村鎮銀行化解風險改革重組有關事項的通知》,針對金融產品網絡營銷風險,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網信辦、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管理局、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發布了《金融產品網絡營銷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適應金融發展的新變化,進一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風險為本”的審慎監管框架。

二、中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基本原則,毫不動搖支持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金融中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以及金融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循環發展新格局,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當前,我國處于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承接好第一個百年的輝煌業績,奮力邁進第二個百年的新征程,是經濟社會不同主體必須面對和承擔的歷史重任。金融作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面對新的發展要求,一方面要總結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成功實踐,為下一個百年儲備策略庫和工具箱;另一方面,要清醒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存在的不足,不斷創新,為推進新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著眼經濟發展新階段,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尚存在以下不足。

(一)金融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存在短板

產業是經濟社會財富創造的源頭活水,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推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發展。但金融在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以及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方面,依然存在不適應、不到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金融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存在短板。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興國之器,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持。但據中國銀保監會統計,截至2022 年6 月,制造業貸款僅占貸款存量的12%,是房地產占貸款總量25.74%的一半不到③數據來源: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22 年第二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計算所得,網址:https://www.gov.cn/xinwen/2022-07/30/content_5703600.htm.訪問日期2023年1月15日。。另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22 年第三季度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8.75萬億元④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2022 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網址: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714197/index.html.訪問日期2023年1月12日。,僅占同期金融機構人民幣總貸款余額的4.15%。這與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⑤參見人民網《制造強國步履鏗鏘(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網址: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08/15/nw.D110000renmrb_20220815_5-01.htm.訪問日期2023年1月20日。要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的目標不相一致。⑥參見求是網《習近平在重慶考察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網址: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4/17/c_1124380139.htm.訪問日期2023年1月15日。在直接融資方面,截至2022 年年末,制造業有上市公司3 354 家,總市值45.25 萬億元,平均單家市值134.92 億元,而同期金融業上市公司雖然只有128家,但單家上市公司市值達到887.58億元,是制造業單家市值的6.6 倍。從上市公司市值規模前十來看,2022年年末,美國上市公司市值規模前十中,金融業只有2 家,而我國有6 家。①數據來源:2022 年12 月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統計月報,網址:https://www.capco.org.cn/sjfb/dytj/202303/20230324/j_2023032413561700016796375007544775.html.訪問日期2023年1月20日。在直接融資市場上,制造業并沒有如金融業一樣受到社會資本的青睞,直接融資支持制造業發展尚存在一定的空間。

第二,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注于技術突破且知識技術密集,其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周期長、成果見效慢、潛在風險大,金融機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均持審慎態度。以中國銀行為例,2021 年6 月末,共發放貸款71 560.55 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4 077 億元,占比僅為5.7%,小于普惠金融領域貸款10.9%的占比。②數據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中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增長83.5%》,網址:http://xw.cbimc.cn/2021-09/01/content_408153.htm.訪問日期2023年1月10日。從經濟發達省份廣東省來看,截至2022年年末,全省各項貸款余額24.31 萬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僅為1.02 萬億元,占全省貸款余額的4.20%,遠小于全省房地產貸款21.68%的占比。③數據來源: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金融如何“貸”動廣東挺起產業“脊梁”?》,網址:http://gdjr.gd.gov.cn/gdjr/jrzx/jryw/content/post_4065765.html.訪問日期2023年1月15日。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三,金融供給與優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新體系契合度不夠?,F代服務業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是產業格局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類似,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同樣存在發展周期長、投資風險大的特點,在其發展初期,需要PE、VC 等風險資金的大力支持。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風險投資交易金額僅為1 138億美元,同期美國的風險投資交易金額達3 422 億美元④數據來源:《“獨角獸焦慮”背后的中美博弈》,網址:http://www.techweb.com.cn/viewpoint/2022-05-25/2891995.shtml.訪問日期2023年2月8日。,相比而言,我國風險投資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直接融資市場中,現代服務業的支撐行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上市公司數量占比最高,達38.0%,但卻只有35.4%的市值占比,平均單家市值遠不如傳統的住宿和餐飲業,而僅占服務業上市公司數量10%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卻占據了服務業23.2%的市值。直接融資市場中支撐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性產業獲得的融資支持不夠。

(二)金融業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金融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血脈,金融業布局的不平衡不充分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原因,現有的金融發展狀況尚不足以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穩步推進。

第一,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從現有情況來看,金融較好地滿足了區域性的金融需求,但在推進國家戰略落實中,依然存在短板。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22)》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分別為17.8 萬億、5.1 萬億和5.3 萬億,占全國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分別為62.3%、17.8%、18.7%,東部、中部、西部地區政府債券凈融資占全國比重分別為45.4%、22.9%、26.3%⑤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22)》,網址: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600879/index.html.訪問日期2023年1月12日。,資金配置不平衡問題明顯。金融對東部地區的高強度支持,既有東部地區發展潛力較大、市場主體集中、資金需求量大的原因,也有金融趨利的原因。金融如何在平衡發展的持久性與獲利的及時性上,在推進國家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區域協同發展以及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重大戰略落地實施的過程中,有的放矢設計產品、提高服務質效、平衡金融供給,依然是擺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前的重大課題。

第二,各類金融市場發展不平衡,其發展規模尚不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同的金融市場其功能是有差異的,服務的對象也各不相同。貨幣市場主要滿足微觀經濟行為主體短期性、臨時性的資金需求,而資本市場主要滿足企業、社會團體長期融資需要。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特別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新興產業,離不開資本市場上長期融資的大力支持。從運行規???,2021年貨幣市場成交量為1 164萬億元,遠超股票市場A股全年成交量258萬億元、債券市場發行量61.9 萬億元以及新興的衍生品成交量21.4 萬億元之和,①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2021 年金融市場運行情況》,網址:http://www.gov.cn/xinwen/2022-02/02/content_5671655.htm.訪問日期2023年1月12日。資本市場發展規模在支持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依然不足。從股票市場IPO 融資看,2021 年我國股市總市值91.81 萬億元,A 股全年IPO 融資5 426.54 億元,②數據來源:中國上市公司協會《調研統計動態(第5 期)》,網址:https://www.capco.org.cn/sjfb/dytj/index_3.html.訪問日期2023年1月12日。而美國股市總市值439.13 萬億元(不含OTC),全年IPO 融資9 786.70 億元③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雖然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占美國的76.06%,但股市總市值、IPO 融資僅占其20.91%、55.54%,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尚有一定的空間。

第三,金融業態結構不平衡。銀行、保險、證券是金融業的三大支柱,三大支柱間的結構平衡、協同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但目前來看,三大支柱的結構不平衡問題突出。首先,三大支柱的發展不平衡。據統計,截至2021 年12 月末全國共有4 602 家銀行業金融機構,235 家保險機構,140 家證券公司,銀行業金融機構從數量上遠超保險業和證券業。同期,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381.95 萬億元,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機構總資產占金融業總資產的比重分別為90.26%、3.22%、6.52%,④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21 年末金融業機構資產負債統計》計算所得,網址: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22/03/2022033116063658198.htm.訪問日期2023年1月15日。保險業、證券業的資產規模遠低于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的發展存在很大的空間。其次,三大支柱的經濟貢獻不平衡。據統計,2021年全國GDP 總量為114.37 萬億元,銀行業營業收入56 171.2 億元、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44 900 億元、證券業收入5 024.1 億元,⑤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2021保險業經營數據,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公司2021年度經營數據,工行、建行、農行、中行、招商、郵儲、交通、興業、中信、浦發、平安、民生、光大、華夏、北京、江蘇、上海、浙商、寧波、南京、徽商、渝農、杭州、渤海、滬農商25 大上市銀行2021 年年報。說明:由于數據較多,本文只統計了營業收入較大的25 家上市銀行。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收入占GDP 總量的比重分別為4.91%、3.93%、0.44%。保險業只用6.52%的資產規模就實現了對GDP 總量3.93%的貢獻,而銀行業用90.26%的資產規模對GDP 的貢獻僅為4.91%,現有的業態結構效能不均衡問題突出。

(三)多層次、廣覆蓋的鄉村金融供給體系尚未建立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盵7]鄉村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完備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支撐。黨的二十大開啟了“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7]的新征程。隨著經濟社會信息化、智能化、多樣化的發展,鄉村地區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日趨多樣,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鄉村金融供給體系亟待建立。

第一,鄉村金融供給規模有限。表1統計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本外幣涉農貸款以及“三農”貸款占總貸款的情況,從表1中可以看出,十年來,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占比除2022 年有所好轉外逐年下降,農村貸款和涉農貸款占比相差不多,同樣逐年下降,農戶貸款占比雖然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十年來一直在6%—7%之間徘徊。對“三農”的資金支持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7]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

表1 2013—2020年“三農”貸款投放占比統計表

第二,鄉村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較為單一。一方面,與鄉村特色契合的助農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無法適應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戶需要。目前,鄉村金融服務多以銀行類金融產品為主,非銀行類金融產品相對較少,金融在農村區域也僅發揮了資金的融通作用,金融的其他功能并沒有在農村區域得到充分發揮,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動力明顯不足⑥參見王妍、孫正林《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金融資源高效配置研究》,《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第138-148頁。。另一方面,多元化的金融機構在鄉村地區尚未形成,難以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需要。不同的金融機構服務經濟社會的功能不同,相互之間的協同是推進金融服務社會能力提升的關鍵。當前,在農村地區,不僅產品服務單一,金融機構也相對單一。以甘肅省為例,全省持證銀行業金融機構中,全國性商業銀行共有144家縣級支行,政策性銀行有27家縣級支行,而農村商業銀行937 家,農村合作銀行192 家,農村信用社815 家,村鎮銀行84 家,除村鎮銀行以外,在省聯社管理下的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占據了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的88.4%①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查詢系統,網址:https://xkz.cbirc.gov.cn/.訪問日期2023年2月15日。。相對單一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制約了金融機構之間基于競爭而激發的創新活力。

第三,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相對落后。據第50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93 億,占網民整體的27.9%,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8.8%,較城鎮和發達地區的82.9%仍有較大差距?;ヂ摼W是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礎,但與城鎮相比,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加之留守老人居多,其金融意識和金融知識相對薄弱,缺乏對互聯網以及數字普惠金融的了解,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普及相對困難,限制了對農村地區的數字普惠金融供給。另外,資金需求主體信息的不完備和農村貸款市場的高風險,也降低了為農民提供數字普惠金融的積極性,極大影響了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

三、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一)適應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需求,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支撐,是實現經濟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支柱。黨的二十大開啟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征程,構建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供給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金融要堅守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初衷,推動金融供給與制造強國戰略深度融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金融供給要適應國家戰略要求,創新服務,提高服務質效。一是金融要與產業鏈供應鏈高度融合,推動產業鏈現代化和產業基礎高級化。一方面商業銀行要根據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需要,從支持產業鏈整體穩健、良性循環角度出發,設計并提供差異化的產業鏈供應鏈金融產品,如推出“應收票據抵押擔保貸款”“鏈式信用快貸”“供應鏈環式融資租賃”等金融產品,保障產業鏈上下游穩定的資金供給和穩健的商業循環。另一方面創新制造業產業鏈金融供給模式,圍繞制造業產業鏈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零部件生產薄弱環節,推進“金融主體協作,金融、制造業互動,政金企聯動”試點建設,一體化解決制造業產業鏈的瓶頸和障礙,助推產業基礎高級化。二是抓住數字經濟發展契機,發揮數字金融專長,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促進其智能化發展。建設數字化轉型金融服務中心,一方面構建金融與制造業互聯互通數據庫和制造業企業、金融機構以及科技公司三位一體的制造業數字化金融服務平臺,通過“數金+智改”,協調匹配金融供給和產業的數字化需求。另一方面研發個性化的制造業數字金融產品,引導其向制造業發展全過程延伸,全力保障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三是適應綠色發展要求,發揮綠色金融的資金支持和窗口引領職能,支持發展綠色制造,推動制造業綠色化轉型。通過“綠色金融+綠色制造+綠色共享”平臺建設,打造制造業綠色生態經濟圈。引導綠色金融大力支持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中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推動綠色長期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期貨等綠色金融產品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以綠色金融培育制造業服務新體系,支持制造業綠色工廠和工業園區以及先進制造業綠色集群發展。

第二,金融要放眼未來,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優化金融資源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供給,創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金融供給路徑,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金融供給體系,撬動優質資源流入未來產業。首先要依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特點,拓寬風險資本融資渠道,引導PE、VC、天使投資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接,培育具有“專精特新”屬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未來產業“起好步”。同時,開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供給之源,建立投資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項“資金池”試點,引導養老基金、保險基金、個人資本、社會閑散資金等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池,著力解決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難的問題。二是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風險補償機制,將戰略性新興產業“扶上馬”。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用擔保機制并建立風險補償機制,提高風險容忍度。要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的不確定性以及產業整體成長的戰略意義,由政府、社會和企業共同出資設立“政社企聯合風險保障基金”和“核心技術研發引導基金”,激勵技術研發。研發前可按照預算比例申領引導基金,對于研發失敗造成的虧損可以按照虧損比例申請風險保障基金給予補償。三是堅持科創板的“硬科技”定位,進一步完善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入市的制度設計,打通戰略性新興產業“最后一公里”。不斷優化發行上市制度,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創新型企業可以降低上市盈利標準,允許對財務指標不達標但技術精良、發展有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采取特殊的上市政策。同時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支持科創企業的樞紐作用,增強金融供給與科創企業的適配性,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資產證券化,積極推動資產證券化產品數字化轉型,拓寬戰略性中小微科創企業的融資渠道。

第三,提高金融供給與現代服務業新體系的契合度,加快構建能夠支撐優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的現代金融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優質高效、競爭優勢明顯的現代服務業是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一是要創新間接融資模式。結合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特征,創新數字化的信貸產品,研究推出“企業信用貸”“服務質量貸”“人才引進貸”等金融產品。加強現代服務業與銀行機構、保險機構、擔保中介機構、證券公司的聯動,促進金融多元化支持服務業發展,建立集信貸、保險、擔保、證券、評估等于一身的中介服務咨詢機構,統籌協調現代服務業間接融資供給,切實為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二是增加直接融資比重,開拓適應服務業發展的資本市場新體系。針對服務業企業不同階段的融資需求,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創新多元化債券品種和期限結構,優化股權債權融資模式,促進服務業轉型升級。鼓勵私募股權基金參與服務業投資,政府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完善債券融資體系,適度降低發債標準,允許在一定范圍內接近而未達發債標準,但信譽良好、有潛力的服務業企業發債融資。三是加大金融機構對服務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推進現代服務業高級化轉型。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其發展需要推出支持服務業轉型的金融產品,加大力度支持基礎性、公共性、生產性以及消費性的現代服務業向普惠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開發“消費服務掛鉤貸”“生產和市場服務轉型基金”“公共服務轉型債券”等金融產品,著力推動服務業轉型升級。

(二)合理優化金融供給結構,著力解決金融發展不平衡問題

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緩解金融發展不平衡問題,逐步降低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這既是金融從其具有的資源配置功能出發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

第一,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升金融資源服務國家戰略的質效。打造區域協同共進的經濟發展新版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金融要充分應用新技術和新手段,努力平衡盈利的及時性與發展的持久性之間的關系,積極開發新供給。一是要結合金融數字化發展的新趨勢,大力發展惠及區域平衡的數字化金融產品。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開發直達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搭建諸如“掌上金融服務銀行”“掌上金融風險等級識別器”等金融科技平臺,滿足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二是要完善欠發達地區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控股金融機構在中西部偏遠地區和農村區域開設便民服務站點或開通服務渠道,著眼中西部偏遠地區和農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對金融的需求,設立專門的事業部,充分發揮控股金融機構內不同金融業態的優勢,設計開發與居民經濟活動息息相關的農業保險、基金、農產品期貨等一體化的金融產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建設。三是構建差異化金融政策體系。要根據地區特色和發展需求,適度增加對支持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金融機構的落地優惠和補貼,引進金融從業人員和多層次、多種類金融機構,提升金融支持的可持續性。充分發揮東部金融發達地區的金融輻射帶動作用,鼓勵發達地區向周圍、向欠發達地區輸送金融資源,借力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實現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第二,進一步發展直接融資。直接融資市場是配合創新發展的重要金融市場,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進一步提高直接融資占比。一是落實并不斷完善股票發行注冊制,促進股票市場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創新并完善股票市場上市、退市、信息披露、監管等制度,制定上市、退市、披露、監管相關評判指標,促進股票市場優質、高效、健康、可持續發展。二是要完善債券市場內部結構,促進債券市場動態平衡、健康發展。進一步完善覆蓋債券市場各環節的法律法規,規范債券市場內部運行。同時加強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完善統一的結算登記托管體系建設,聯合建立專有研究中心,根據發展變化創新互聯互通規則。建立“政銀企所”合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政策扶持、風險防范機制建設、監督管理以及工具創新等,為債券市場創建良好的市場生態環境。三是堅持金融市場內部科技創新,打造機制完善、安全高效、創新性強的現代化金融市場。金融市場內部可以建立風險防范與監管、內部結構動態調節以及內部各子市場互聯互通等專項工作部,規范各類子市場穩健運行。還可以設置金融創新研究中心,專項研究與中國式現代化金融市場相適應的普惠政策,提供優化金融市場結構的方案并開發更多具有高適配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促進金融市場內部各子市場以及子市場內部動態平衡。

第三,推進不同金融業態的均衡發展。均衡不等于均等,不同的金融業態的功能是有差異的,服務的對象及社會影響力亦不同,要從不同金融業態的功能出發,按照功能互補、結構均衡、協同共進的原則,推進金融業態的均衡發展。當前,要著力抓好保險業和證券業發展,充分發揮保險業在經濟建設中的保障功能,以及證券業的協調融資功能,不斷提高兩種業態在金融體系中的占比。同時,在新的金融監管框架下,設計有風險防火墻前提下的資金貫通機制,平衡不同金融業態資金的市場貢獻率,以市場化手段激勵金融業態均衡發展。

(三)建設層次多樣、覆蓋廣泛的鄉村金融供給體系,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7]。實現黨中央提出的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戰略,亟待農村金融供給側的全面調整和及時更新,面對新階段、新任務,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應著力推進如下改革。

第一,合理配置農村金融要素,擴大金融資源規模。一是要豐富農村金融產品,建立符合鄉村特色、互相補充的農村金融產品體系。當前農村地區銀行產品較為豐富,保險類、證券類等金融產品參與較少,一方面要擴大保險、基金等產品的研發,提高涉農保險、基金等金融產品的供給。另一方面要依據地區特色,開辟農村債券市場,開發“特色農業產業鏈強基債券”“綠色農村專項債券”“特色文化支持專項債券”等契合鄉村振興的債券產品,開展特色農產品期貨業務,進一步豐富農村金融產品種類。二是要提高涉農貸款比重,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一方面根據信用狀況和生產規模,進一步明確貸款條件,放寬對涉農貸款的限制,適當給予貸款利率優惠,針對農村、農民、農業各領域設計不同層次的信貸產品,著力解決“三農”融資難問題。另一方面,擴大涉農貸款范圍,開發適應種植、畜牧、漁業、農村旅游等可持續發展需要的中長期貸款,同時圍繞風俗文化傳承、農家院旅游開發、人居環境綠化、特色產業開發、美麗鄉村建設等領域積極創新信貸產品,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三是要構建功能互補、定位明確、層次多樣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一方面持續發揮農業銀行的引領作用,強化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擔當,毫不動搖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突出其助農主力軍地位,加速發展助農村鎮銀行,拓展郵政儲蓄銀行的助農業務,盡可能多地設立多層次、有差異的分支機構和服務網點,著力擴大金融機構規模。另一方面重視保險業在農村地區的發展,突出政策性保險機構的基礎性保障功能,建立以農業保險為主、農民基本保險為輔的綜合服務平臺,圍繞農村、農業、農民深入創新,進一步完善保險機構的政策法規、運行機制、管理體系以及理賠程序,著力分散和轉移“三農”風險,促進農村、農業、農民可持續發展。

第二,加強金融知識的宣傳普及。金融知識匱乏是影響農村金融需求規模的重要因素,加強政策宣傳及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要通過持續有效的金融知識供給,提高農民及農村市場主體的金融素養,培養農民及農村市場主體學金融、懂金融、依法合規用金融的意識,切實發揮金融的要素職能。一是要加強對農村金融政策的宣傳教育,幫助農民及農村市場主體了解“有什么政策可用”。國家為了發展農村經濟,振興鄉村產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切實將國家對農村經濟金融的政策貫徹到基層,發揮好政策的邊際效用,幫助農民及農村市場主體了解國家政策動向,切實用好用足政策。二是要加強對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的宣傳教育,幫助農民及農村市場主體了解“有什么產品可選”。金融業日新月異,金融產品及服務龐雜且專業,將適合農村產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宣傳到田間地頭,讓農民及農村市場主體了解可選擇的金融產品及最優選擇,是確?!皩⒑线m的產品賣給合適的人”的前提。同時,加大對金融風險的宣傳,引導農民及農村市場主體正確認識和科學評估自身風險,切實將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三是要加強對金融違法違規行為的警示教育,幫助農民及農村市場主體了解“什么行為不可為”。要在對農民及農村市場主體供給金融政策及金融知識的同時,加大對金融運行中的違法違規行為的披露,謹防金融的不法行為對農村經濟造成沖擊。一方面要引導農民及農村市場主體增強金融信息保護意識,防止金融信息外泄造成的損害。另一方面,要通過對違法違規金融行為所受制裁的宣講,引導農民及農村市場主體依法合規應用金融,堅決杜絕非法金融行為對農村經濟造成不良影響。

第三,抓住數字經濟發展契機,大力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體系建設是助力鄉村振興,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重要基礎。一是要完善農村數字普惠金融基礎設施,提高農村互聯網、智能手機普及率,加強農村5G基站建設,以此為基礎加快數字金融與鄉村振興各領域深度融合,著力構建“數字金融+農業產業”“數字金融+特色文化”“數字金融+人居環境”“數字金融+社會保障”等模式,有力推進數字金融全覆蓋,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同時推動數字金融與電商平臺的融合創新,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推出集支付、信貸、保險、證券等功能于一體的線上金融服務超市,根據客戶咨詢和需求推送科學合理的金融服務選擇方案。二是要加強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新型農村信用體系。推動農村各金融機構與大數據、物聯網、云共享等先進技術結合,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建立農村征信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著力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要發揮信用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通過對高信用主體在資金獲取優先權與利率優惠空間上的傾斜,正向激勵農村地區信用體系構建。三是建立跨領域、跨區域金融交流合作試點。建立農村金融內部的信息共享交流合作平臺,通過金融機構互聯互通,打造助農一條龍服務,聯合開發助農金融項目。

猜你喜歡
供給金融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夢
一圖帶你讀懂供給側改革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長征途中的供給保障
也談供給與需求問題
P2P金融解讀
在農村采訪中的那些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