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掉”的語義演變及語法化進程*

2024-01-24 07:07張晨雅
關鍵詞:國家語委古代漢語義項

高 軍,張晨雅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上海 200093)

一、引 言

語法化是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化為無實在意義、表語法功能成分這樣一種過程或現象,中國傳統的語言學稱之為‘實詞虛化’”[1]。語法化的過程是詞義由具體到抽象的演變過程,“技術層面上語法化主要有四個相互關聯的機制:去語義化(desemanticization)或語義淡化(semantic bleach‐ing)、擴展(extension)或語境泛化(context gener‐alization)、去范疇化(decategorialization)和弱化(erosion)或語音縮減(phonetic reduction)”[2]。以漢字“掉”為例:

(1)走這兩步道就掉一斤?(溫樹林《頂風》)

(2)舍人小小年紀,倒會掉謊。(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3)一開口,那淚水就成串地往下掉。(章貴生《危石》)

(4)大伙都走,他一人掉了隊。(新鳳霞《皇帝出操》)

(5)這座山的兇兇大火,就這樣滅掉了。(巴圖寶音《倫坤?!罚?/p>

(6)只見草地里掉掉地響,衙內用五輪八光左右兩點神水,則看了一看,喝聲采,從草里走出一只乾紅兔兒來。(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掉”歷經語義淡化和語境泛化,可用于指事物的消減,如例(1);撒謊,如例(2);落下,如例(3);以及落在后面,如例(4)。同時,“掉”也逐漸去范疇化,表示“完成”,如例(5)。此外,其語音在一定語境中失去重音,有所弱化,如例(6)。

關于“掉”,學界主要聚焦在“V 掉”結構中虛化結果補語“掉”的研究。①參看樸奎榮《談“V 掉”中“掉”的意義》,《漢語學習》,2000 年第10 期,第12-14 頁。王景榮《烏魯木齊方言動詞/形容詞后的“掉”》,《語言與翻譯》,2006年第1期,第36-39頁。劉焱《“V掉”的語義類型與“掉”的虛化》,《中國語文》,2007第2期,第133-143 頁。徐時儀《“掉”的詞義衍變遞嬗探微》,《語言研究》,2007 年第4 期,第57-61 頁。鄭偉娜《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掉”的多義及虛化現象》,《漢語學習》,2014年第2期,第105-112頁。但是,這些研究大多著重共時層面上的語義分析,歷時性的語義演變分析略顯不足,而且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為主,定量研究尚不多見。有鑒于此,本文擬從國家語委古籍語料庫和國家語委現代漢語通用平衡語料庫中提取數據,定量和定性探討“掉”的語義演變軌跡,從歷時的視角考察其語法化進程。

二、“掉”的語義演變

國家語委古籍語料庫和國家語委現代漢語通用平衡語料庫容量均約為7 000 萬字,前者包含自周至清各朝代的文本語料,歷時特征鮮明;后者涵蓋“五四運動”以來的漢語語料,選材類別廣泛,時間跨度大。兩個語料庫的語料平衡性較為合理,且各類語料在語料庫中所占比例較為科學,可真實反映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在文字、詞匯、語法、語義等方面的全貌。

我們首先從國家語委古籍語料庫中以模糊匹配的查詢模式檢索含有“掉”的用例并分析其語義,統計“掉”在古代漢語各個時期的使用頻次以及各義項的使用頻次;然后在國家語委現代漢語通用平衡語料庫中重復上述操作步驟。

(一)“掉”在古代漢語中的語義演變

從表1可以看到,“掉”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共有8 例,到隋唐五代開始迅速猛增,達164例,這種增長趨勢一直持續到清代(251例)。

表1 “掉”在古代漢語中的使用頻次統計

語料分析結果顯示,“掉”的語法化現象首次出現于宋代。因此,我們以宋代為分界,劃分成春秋戰國至隋唐五代以及宋代至清代兩個階段,分析“掉”的語義演變及使用頻次。

表2顯示,春秋戰國至隋唐五代時期“掉”的主要義項是“搖擺”(143 例)。其中,春秋戰國時期“掉”有兩個義項,其一為“搖擺”,也引申為“賣弄、炫耀”;其二為“整理”。例如:

表2 春秋戰國至隋唐五代“掉”的各義項使用頻次統計

(7)鴻蒙拊脾雀躍掉頭。(戰國·莊子《在宥》)

(8)故政在私家而弗能取,重人掉權而弗能止,賞加無功而弗能奪,法廢不奉而弗。(戰國·鹖冠子《鹖冠子》)

(9)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代御執轡,御下兩馬,掉鞅而還?!保ㄗ笄鹈鳌洞呵镒髠鳌罚?/p>

例(7)中的“掉”意為搖擺,指搖頭;而例(8)中的“掉”則為賣弄(權術),為搖擺的引申義。例(9)中,“掉”的意義是整理,表現出悠閑的樣子。

到了漢代,“掉”出現了“回轉”義,如例(10)。此外,“掉”可作為專有名詞使用,如例(11)中的“掉羽”指上古時代《羽舞》,意為舞者持鳥羽而舞;還可作為通假字,如例(12)中的“掉”通“踔”,表示跳躍。需指出的是,在漢代的20 條用例中,有1 例為生僻字,沒有實際意義,我們將之歸為“其他”類別。其他時期的這種情況也做同樣歸類。

(10)于是命群臣,齊法服,整靈輿,乃撫翠鳳之駕,六先景之乘,掉奔星之流旃。(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

(11)目觀掉羽、武象之樂。(西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

(12)捷垂條,掉希間,牢落陸離,爛溫遠遷。(東漢·班固《漢書·司馬相如傳》)

魏晉六朝時期的30 個用例仍以“搖擺”義為主,但也作為通假字出現,通“踔”。到了隋唐五代,“掉”的使用范圍和頻次顯著增加,達到164 個用例,同時增添了5個新的義項,分別為“遺失”(例13)、“落下”(例14,引申為“脫下”)、“對換”(例15)、“劃船”(例16)以及專指佛家用語“掉舉”,意為放縱身、口、意三業(例17)。

(13)割斷繁華掉卻榮,便從初得是長生。(唐·呂巖《七言》)

(14)麻衣未掉渾身雪,皂蓋難遮滿面塵。(唐·李山甫《下第臥疾盧員外召游曲江》)

(15)偷入雷電室,輷輘掉狂車。(唐·韓愈《讀東方朔雜事》)

(16)笙歌只解鬧花天,誰是敲冰掉小船。(唐·殷堯藩《夜過洞庭》)

(17)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諸雜戲謔,坐暫不安。(隋·天臺山修禪寺沙門智覬述《小止觀》)

由此可見,“掉”的義項從春秋戰國到隋唐五代逐漸增加,隋唐五代時期最為豐富,有10 個義項,說明“掉”的語境呈泛化趨勢,但“掉”在這個階段一直作為實義動詞使用,未出現語法化現象。

表3呈現了宋至清代“掉”的各義項使用頻次。在宋代,“掉”的主要義項仍是“搖擺”,達60 次,接近同時期各義項使用總頻次的一半。該時期還增加了新的義項,包括:“減損”(例18);和“料”搭配,演變成一個聯綿詞“料掉”,表示“沒有聯系,距離很遠”(例19);用作通假字,通“吊”,表示懸掛(例20)?!暗簟痹谒未状纬霈F語法化現象,用在動詞后面表示“完成”,如例(21)。此外,該時期的“掉”有三種用法較為特別,一是“掉”和“料”搭配,作聯綿詞使用(例19),例(22)可看成是例(19)的引申義,表示“差別迥異”;二是和“訐”搭配,表示用言語攻擊某人(例23);三是表示“拿、持”義(例24)。

表3 宋代至清代“掉”的各義項使用頻次統計

(18)當時欲修,后來精力衰,那個工夫大,后掉了。(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19)靈峰與少室,料掉不相干。(宋·釋普濟《五燈會元》)

(20)斬首掉國門,蹴踏五藏行。(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

(21)蓋他狂也是做得個狂底人成,不是做得一上,又放掉了。(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22)省要眼目定動料料掉掉。(南宋·賾藏主編集《古尊宿語錄》)

(23)蔡人習偽惡,相掉訐,獷戾有夷貊風。(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韋景駿傳》)

(24)掉棒打月,隔靴爬癢,有甚交涉。(南宋·無門慧開禪師《禪宗無門關》)

到了元明時期,“掉”的使用頻次比宋代有了較明顯的發展,義項更為豐富,語法化現象也更為突出。其中,使用頻次最高的義項是“落下”和“遺失”,各為85 例和56 例;其次為表示“完成”,有40例;而曾為主要義項的“搖擺”義降為25例。此外,“掉”新增了3 個義項,一為“端洗(茶具等)”(例25);二為“撒謊”(例26),表示帶有貶義色彩的“說”;三為擬聲,即“掉掉地響”,如例(6)。此為語音弱化的表現,但該用法比較罕見,我們的語料中僅此1 例。在其他類的用法中,“掉”還同“調”,表示“調開,調到另一處所”(例27);也被讀作“nuo”,表示“持拿”,如“掉槍上馬”(例28)。

(25)陶鐵僧道:“從小里隨先老底便在員外宅里掉茶盞、抹托子?!保鳌ゑT夢龍《警世通言》)

(26)小舍欣然道:“老龍自來不掉謊的?!保鳌ち铦鞒酢抖膛陌阁@奇》)

(27)我們兩個膽怯了,把新人掉與徐達。(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28)花榮披掛,拴束了弓箭,掉槍上馬,帶了三五十名軍漢。(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

到了清代,“掉”的語義呈縮小趨勢,不再有“減損”、表“擬聲”和“端洗”之義。使用最頻繁的兩個義項是“落下”和表示“完成”,頻次分別為79和75,說明“掉”的語法化程度在清代進一步增強。

綜上,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掉”的語義逐漸豐富,宋代初顯語法化的端倪,但使用最頻繁的義項仍是“搖擺”;元明時期,“掉”的語法化較為顯著,但表“完成”的使用頻次超過了本義“搖擺”;到了清代,本義“搖擺”繼續處于弱勢,相反,“落下”和表“完成”義的使用頻次大幅增加。

為考察“掉”的語義全貌,我們統計了“掉”在古代漢語中的各義項使用頻次,如圖1 所示?!暗簟痹诠糯鷿h語中共有15 個義項,其中主要義項有4個,頻次從高到低依次為“搖擺”“落下”、表示“完成”和“遺失”。從使用頻次而言,912個用例中,僅116個作為助詞表示“完成”義,說明“掉”在古代漢語中的語法化還不夠徹底。

圖1 “掉”在古代漢語中的各義項使用頻次

(二)“掉”在現代漢語中的語義演變

國家語委現代漢語通用平衡語料庫中檢索到的“掉”共2 793 個用例,各義項使用頻次如圖2分布。

圖2 “掉”在現代漢語中的各義項使用頻次

與古代漢語相比,“掉”在現代漢語中的義項顯著減少?,F代漢語中,表示“完成”義的用例最多,為1 822 例,其次是“落下”(479 例)和“遺失”(214 例)。本義“搖擺”則進一步削弱,僅為29 例,且多出現在“掉以輕心”(20 例)和“尾大不掉”(4例)等成語中;而“撒謊”義已幾乎沒有,“掉謊”一詞逐漸被“撒謊”替代。我們還發現,表示“完成”義時,其用法也有細微差別。例如:

(29)他輸掉二十畝接著押三十畝,再接著押五十畝。(師陀《無望村的館主》)

(30)半導體壞掉了?。ㄍ籼煸?、劉培生《聰聰變的戲法》)

(31)有的孩子兩只腳都爛掉了。(濮思溫、劉振丞《南方汽笛》)

例(29)中,“掉”作為動詞“輸”的補語,表示“財物損耗至輸光了”。例(30)和(31)中的“掉”分別為形容詞“壞”和“爛”的補語,表示狀態變化的實現,與有消極色彩的形容詞搭配。綜上,“掉”在現代漢語中表示“完成”義時,其詞匯意義的外延進一步擴大,說明其語法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三、“掉”的語法化進程

“詞匯的語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實詞句法位置改變而誘發的。漢語的虛詞多數是由動詞、形容詞虛化而來?!盵3]當一個動詞經常在句子中充當次要動詞,其詞義就會慢慢虛化,語法功能也隨之發生變化,成為謂語動詞的修飾成分或補充成分,詞義進一步虛化導致語法化。語料分析顯示,“掉”的語法化經歷了同樣的進程?!暗簟痹局饕迷赩P 結構中,隨著“掉”的語境逐漸泛化,其句法地位也從“VP 的中心詞”中的謂語成分逐漸演變為作動詞/形容詞的補語以及動態助詞,其演變路徑為“VP 的中心詞→表示動作結果(補語)→表示動作完成/狀態變化(助詞)”。

沈家煊認為,人們的概念系統中存在“行域”“知域”和“言域”,“言域”是“行域”和“知域”的反映。①參看沈家煊《復句三域“行、知、言”》,《中國語文》,2003年第3期,第195-203頁。我們嘗試依據這三個概念域分析“掉”的語義演變過程。由圖1 和圖2 可知,“掉”在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主要有14個義項。在此我們進一步對對應以上三個概念域的具體分析結果歸納如下:

掉1[行域]:搖擺掉4[行域-知域]:遺失掉7[行域-知域]:劃船掉10[行域-知域]:端洗掉13[行域-知域]:擬聲掉2[行域]:整理掉5[行域-知域]:落下掉8[行域-知域]:掉舉掉11[知域]:助詞,表示完成掉14[行域-知域]:落在后面掉3[行域-知域]:回轉掉6[行域-知域]:對換掉9[行域-知域]:減損掉12[行域-知域]:說,撒謊

“知域”涉及人對語言的認識和感知,有一定的主觀性。人們在使用和感知“掉”的過程中拓展了“掉”的語境,使其語義逐漸擴大。伴隨著語法化,“掉”經歷了時間和空間范疇的變化。時間范疇上,“掉”從表示一般現在時的動作(搖擺),逐漸語法化成表示某一動作完成(遺失、消減、落下)或狀態變化的實現?!暗簟北旧硎且粋€屬于空間范疇的詞,本義指從左到右的搖擺,接著又延伸到向下的動作(落下),之后又逐漸語法化為表示完成概念的助詞,經歷了從“行域”到“知域”的過渡,而中間的過渡階段則是一個推理的過程。

掉3可從掉1演變出來,即從重復性搖擺到單次回轉;掉4和掉5則可從掉1演化而來,如“掉”通“吊”表示懸掛,例(20)中“斬首掉國門”指把人頭斬下懸掛在國門之上,因而可能會因搖擺不穩而落下來,從而生出“落下”之意(掉5);古人常在腰間懸掛玉佩或者錢袋,容易丟失,可能賦予掉字“遺失、損失”的意義,從而演化出掉4。掉6則可從掉3推理出來,即由一個物體的回轉到兩個物體的對換。掉7則可從掉1和掉3演變而來,因劃船需要搖槳,使船回轉頭也需要搖槳,因此,最初的“掉槳”就逐漸演化成“掉船”。掉8可以從掉1演變出來,因為“掉舉”是指身心搖動之義,指心思散亂,似從“搖擺”義衍生出來。從掉4和掉9-14可以發現,這些“掉”的義項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具有[+消減]的特征。例如,掉9(例18)表示減損的意義。掉10主要用于“掉盞子”一詞,表示清洗茶具,是一個清理、消減污穢的過程。掉12用于“掉謊”一詞,表示說謊,而說謊是一個由內向外說出去的過程,因此,也具有[+消減]的特征。掉13作為擬聲副詞,所擬的聲音也是由強到弱、清脆、消減的一個過程,如例(6)。掉14實質上可從掉4演變出來,因為“遺失”通常是發生在主要人物所經過的時空里,而“落在后面”,即掉隊這一情形的出現,也是相對于主要人物的活動而言,在空間上是相對落后的。掉3-10以及掉12-14摻雜著人們的社會生活經驗,而掉11作為助詞表示“完成”義,多指某物體消減到沒有的狀態,含有結束、消失的抽象意義,屬于“知域”。此外,在語法化進程中,“掉”的某些義項消失,如“行域”中的掉2,而另外一些義項則逐漸生僻甚至消失,例如掉7和掉8。這說明“掉”在抽象化的過程中,有些義項不能符合人們在生活場景中的使用偏好,如“掉謊”“掉船”“掉盞子”;或是可使用語境的減少,如“掉舉”。在現代漢語中,“掉”的主要義項有三個:“完成”“落下”和“遺失”。這些義項的保留都與其本義“搖擺”有一定的關系,說明“掉”存在語義滯留現象,語法化還不夠徹底。

四、結 語

本文基于真實的語料實例,對“掉”的語義演變進行了歷時的語法化分析,討論了“掉”的語義演變和語法化進程。研究發現,“掉”的語法化始于宋代,元明時期用例明顯增加,至清代較為顯著;在現代漢語中進一步凸顯,但仍存在語義滯留現象,說明語法化還不夠徹底,處于后期加速階段。

猜你喜歡
國家語委古代漢語義項
如何學習掌握古代漢語詞義*——何九盈先生《古漢語詞義叢談》評介
學者聚焦
對師范學校古代漢語教學質量的提高探討
2011
—2015年國家語委課題立項現狀分析
古代漢語教學的困惑與思考
國家語委咨詢委員會第14次會議在京召開
提升學生在古代漢語課堂中參與性的應用對策
兩用成語中的冷義項
國家語委“十二五”重大招標項目:“新疆少數民族普通話普及度抽樣研究”順利開題
Enhanced Precisio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