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背景下的國際組織語言服務人才培養目標與路徑*

2024-01-24 06:27靜,2
外語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口譯文科人才

詹 成 黃 靜,2

(1.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275;2.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 吉首 427000)

0.引言

近年來,中央有關部門多次發文強調加大對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提高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在各種國際組織人才中,語言服務人才是一個重要類型。從翻譯專業來看,以“翻譯+技術”為特色的語言服務人才培養體系正在迅速發展(韓林濤,劉和平2020;徐珺,王清然2021)。以翻譯專業為依托加強高校國際語言服務人才培養力度(詹成2019:47),有利于我國在語言服務領域早日實現與大國實力相當的國際組織人才任職水平。

伴隨著國際組織語言服務人才培養需求的不斷增長,近年來新文科理念發展提上了議事日程。我國的“新文科”建設回應了全球新格局對文科發展的新要求,有利于加快培養適應全球新格局與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專業人才(樊麗明2020:6)。抓住新文科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大力開展以語言服務人才為代表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

本文分析新文科建設與國際組織語言服務人才的關系理據,從國際組織語服人才的能力構成入手,構建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并以翻譯專業課程為例,提出國際組織語言服務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探討“為何”在新文科背景下開展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培養“何種”國際組織語服人才,以及“如何”結合新文科特色培養國際組織語服人才。

1.新文科理念與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的關系

新文科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提倡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由學科導向轉向以需求為導向,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實現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王銘玉2020:20),以夯實人文靈魂、弘揚中國文化、耦合學科體系、重振文科教育為現實走向(龍寶新2021:140),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吳巖2021:6)。新文科既是由中國價值內聯而成的學科集成體,也是全面釋放文科內能的學科功能體(龍寶新2021:135)。

國際組織語言服務人才是任職于政府間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貿組織、上合組織等)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如:國際奧委會、國際紅十字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的語言服務專業人才。國際組織語服人才的復合型能力構成,要求打通專業界限,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使教學內容體系更好地支撐所需人才多個維度的能力,這完全符合新文科建設的要義。

一方面,新文科建設助推了國際組織和語言服務學科化實踐的蓬勃開展。例如,清華大學增設了“國際事務與全球治理”本科專業方向,同時面向全校各學科直博生開辦“全球治理兼修碩士項目”,著重培養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全球經營部門、國際非政府組織等高端治理人才(金茜,劉婧如2020:51);北京語言大學獲批增設了“國際語言服務”二級學科,實現從守正語言學科到創新語言服務學科的轉變(王立非2021:9)。另一方面,語言服務專業的新范式也豐富了新文科的內涵。例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提出依托英語專業建設,以開放型經濟學科群課程為抓手,培養“一精、一通、多會、多能”的治理與合作英語人才(孫亞等2021:93)。又如,廣東財經大學提出構建以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為導向的外語教學體系,將“融合”和“超學科”作為核心理念,探索財經類高校以國際組織人才培養為導向的特色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陳冬純,黃冬梅2021:97)。

新文科建設提倡以新范式豐富既有文科專業內涵,通過強化價值引領、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方法手段等方式實現課程提質,有助于解決當前我國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面臨的兩大問題。首先,培養渠道不足是我國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乏力的主要原因。我國國際組織語服人才的培養仍處于初期階段,國際組織和語言服務的學科化才剛剛起步,主要的培養渠道是少數高校開設的國際組織人才項目,在實踐操作上存在培養目標定位模糊、能力要求把握不準等問題(詹成,趙睿2022:63)。新文科是人文學科、社會學科構成的結構功能體,以達成特定學科功能為目的,通過統合求知、育人、服務三項學科職能,將文科整體的功能發揮到極致(龍寶新2021:137)。以新文科建設理念為依托,將國際組織語服人才能力要求與目標融入到現有文科專業課程教學中,有助于創生突破知識邊界的專業課堂,拓寬培養渠道。其次,缺少中國特色和中國元素是我國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的一大掣肘。國際組織人才不僅需要外語能力,更要求對家國情懷的領悟。在當前的全球局勢中,代表世界發展潮流的所謂“先進”理念往往裹挾著西方話語與敘事邏輯,處理好“全球公民”和“中國公民”培養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鄧莉,吳月竹2021:28)。然而,目前國際組織人才培養仍然缺乏中國元素、中國模式,亟需探索如何將中國理念、中國主張有機融入國際人才培養(范莉,喬曉妹2021:89)。新文科建設遵循“中國價值優先”原則,強調在“中國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統領下優化文科學科網絡,構建圍繞“中國價值”內核旋轉的文科學科網絡、學科集成體(龍寶新2021:137),旨在彰顯文科教育背后的民族力量、文化力量和家國力量(呂林海2021:52),能有效補足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在夯實中國價值、涵養中國文化底蘊方面的缺失。

鑒于當前國際組織和語言服務學科化實踐仍處于探索初期,在新文科理念下依托現有專業課程教學來開展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不僅有助于拓寬培養渠道,也有利于實現國際人才培養中知識性和價值性的統一。要促成這一教學改革動向,則須首先明確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的能力要求,建立以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為導向的教學目標體系。

2.新文科背景下的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能力模型

本文認為,從能力要求上來看,國際組織語服人才應同時具備國際組織人才與語言服務人才的雙重能力素養。

2.1 國際組織人才能力

聯合國秘書處提出了“聯合國未來勝任力模型”,從技能、特質和行為三方面定義聯合國核心能力,包括尊重多樣性等3 項核心價值觀、溝通能力等8 項核心能力和領導能力等6 項管理能力(United Nations 2009)。2018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學生評估計劃(OECD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在哈佛大學零點工程項目“全球勝任力”研究的基礎上,發布了“全球勝任力框架”,將全球勝任力定義為一種多維能力,以知識、技能、態度、價值為基礎,包括以下四個維度:(1)能夠體察本土、全球和跨文化問題;(2)能夠理解并欣賞他人的視角和世界觀;(3)參與開放、適當和有效的跨文化互動;(4)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采取行動(OECD 2018)。

滕珺等(2014:78-84)根據15 個聯合國專門機構招聘網站的674 份招聘說明書,提煉出聯合國專門機構人才必備的五大素養(見表1)。陳冬純和黃冬梅(2021:98)綜合聯合國人才篩選標準和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總結出國際組織人才應具有文化包容性、跨語言溝通能力、持續學習的能力、執行力和協調能力、專業素養和應變力等特質。這些研究得出的能力要求大體相近,大致分為價值導向、思維特質、國際可遷移能力和專業素養等方面。

表1:聯合國專門機構人才必備的五大素養(滕珺等2014:78-84)

另外,滕珺(2015:40)在考察1,742 份聯合國系統招聘說明書并對國際公務員進行深入訪談的基礎上,總結出國際組織人才十大核心素養,并將“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置于首位,認為強烈的民族文化身份認同是在多元復雜的文化環境中找到明確的自我定位和價值優勢的保障。劉洪東(2020:30)同樣強調在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過程中絕不能忽視中國立場、民族精神的培養。

2.2 語言服務人才能力

《2016 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將語言服務定義為以語言能力為核心,以促進跨語言、跨文化交流為目標,提供語際信息轉化服務和產品,以及相關研究技術研發、工具應用、資產管理、教育培訓等專業化服務的現代服務業(中國翻譯協會2017)。語言服務行業覆蓋內容廣泛,不局限于傳統的翻譯服務。根據美國卡門森斯咨詢公司的《2019 年語言服務市場報告》,語言服務業涵蓋語言服務(如口筆譯、本地化、譯后編輯)、語言科技(如翻譯管理系統、機輔翻譯、本地化技術、機器翻譯)和非語言相關服務(如語言投融資、語言資產管理)三大類,而翻譯是語言服務的核心內容(DePalma et al.2019)。王傳英(2012:68-69)基于對語言服務企業的調研總結出職業素養、專業背景、工具操作能力、能力持續拓展等四大能力要求。穆雷等(2017)則根據全球語言服務供應商的招聘廣告語料總結出語言服務業筆譯、口譯、質量管理和項目經理四類崗位人才的六大職業能力特征,包括職業素養、技術能力、團隊合作、任務處理、專業能力和服務能力。

綜上,本文認為國際組織語服人才的能力應包含六大核心構成要素,即:價值導向、職業道德、思維特質、語服能力、專業能力和國際可遷移能力,由此構建出新文科背景下的國際組織語言服務人才能力模型(圖1)。

圖1:國際組織語言服務人才能力模型

其中,“價值導向”不僅包含聯合國提倡的核心價值,還應包括作為中國國民的內在文化認同,體現為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傳遞的哲學思想與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奥殬I道德”不僅包括一般的職業素養,還包括翻譯工作者素養,例如中立原則要求從事翻譯時保持中立,不受民族身份和國家立場的影響?!八季S特質”包括勝任一般性工作所需要的個性特質和思維取向?!罢Z服能力”注重完成語言服務工作所需的跨文化交際、合作溝通、信息技術、任務處理等多元化能力?!皩I能力”聚焦完成雙語轉換所需的語言能力及使用翻譯輔助技術的能力?!皣H可遷移能力”則指國際組織員工的核心勝任力。

3.新文科背景下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緊扣國際組織語服人才的能力構成,開展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實踐,首先需要對培養目標體系進行構建。結合滕珺等(2014)、穆雷等(2017)的調查研究結果中對各項能力的描述,參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南》等外語教學指導性政策文件,《譯員職業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等行業規范,以及實施課程思政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本文嘗試構建出如下新文科背景下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系(表2)。

表2:新文科背景下的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教學目標體系

該體系細化了教學目標,為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依托各類專業課程開展的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工作提供了具體目標內容。以下以翻譯類課程為例,從新文科的世界性、時代性、技術性和中國性(龍寶新2021)出發,探討在此體系總體目標下的人才培養實施路徑。

3.1 引入全球性議題,開展問題研究,彰顯新文科的世界性

作為國際形式新變化的策略性應對,新文科建設需面向世界、參與世界、影響世界(同上)。國際組織人才的培養同樣要求學生關注國際議題,增進國際理解。此外,新文科建設也強調走向知識貫通,凸顯跨越學科邊界的學習,凸顯超越信息碎片的建構性學習(呂林海2021:53)。面對開放性的國際議題,教師需培養學生超越學科邊界和信息碎片去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口譯課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全球時政熱點話題,培養在短時間內儲備專題知識的能力。傳統教學往往要求學生課后獨立完成口譯專題的譯前準備,既難以動員學生,又不易跟蹤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可通過預設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問題研究,在調研中合作分工、收集信息、探討問題的形成原因和解決辦法,最后在班級展示分享。此法既能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收集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背景知識圖式,又能培養實踐、合作和研究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開放性的國際議題透視不同文化的差異,培養全球意識和開放心態,了解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差異的重要性,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

3.2 采用情景教學法,開展模擬教學,夯實新文科的技術性

善于運用新技術是新文科建設的生命力所在(龍寶新2021:140)。此外,新文科建設也強調走近現實世界,凸顯實踐情境中的學習(呂林海2021:53)。語言服務類專業課程教學中可采用情景教學法,借助翻譯技術與虛擬現實平臺開展模擬教學。例如,在口譯教學中,模擬會議口譯活動作為典型的情景化教學模式備受推崇(Thiéry 1990;Miner et al.2016;張威2011)??谧g類課程既可在課堂設置小型的模擬對話口譯、模擬新聞發布會等環節,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政治素養、交流能力和口譯能力,也可通過第二課堂開展大型模擬國際會議,營造真實的口譯場景,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強化口譯技能,在會議籌備的過程中提高組織規劃、任務處理、流程管理、團隊合作和領導能力等。在開展模擬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可利用3D 虛擬情景仿真實訓教學系統開展虛擬仿真實訓,也可采用線上資源(如線上國際交流與談判模擬平臺ICONS 資源①),通過線下角色扮演,創造盡可能真實豐富的模擬體驗(Myers & Rivero 2019:216)。深度情境化的教學模式能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特別是在傳統課堂中難以開展的思維特質和國際可遷移能力培養。同樣,筆譯課程也可模擬真實的筆譯項目,引導學生熟悉項目流程管理,在實踐中提高各個維度的語服能力。

3.3 善用案例教學法,還原職業場景,回應新文科的時代性

新文科建設需依托專業學科的時代特征來開展,而各大學科的時代特征最為突出地體現在職業能力上。培養語言服務職業能力,必須關注語服人才的職業素養,包括職業規范、職業道德與職業倫理等內容。例如,北京外國語大學開設了“口譯職業與倫理”課程,首次嘗試以系統化方式開展口譯職業倫理教學。課程主講人姚斌(2020:33)提出,職業素養的培育不應停留在知識輸入,而應深入到策略層面的能力形成,再到行為習慣養成。若對職業道德及規范進行宣灌,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案例教學法是培養職業能力的最佳方法。教師可選取不同類型口譯場景下的真實案例,展現職業情境的復雜性和譯員選擇的多樣性,讓學生分組針對不同案例展開討論,探討在工作場景中應遵守哪些職業道德規范。在引導學生理解并內化勝任能力、忠實傳譯、中立原則、守密原則、契約精神、自我提升等原則外,還鼓勵學生靈活變通、關注細節,培養客戶取向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在面對多樣化的選擇時果斷做出判斷決策。

3.4 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新文科的中國性

中國價值是新文科建設的內核,也是我國培養國際化人才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重要內容。在不同的教學活動中,均可融入中華傳統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中華傳統文化思想,提升中國國際傳播的感染力、公信力、存續力、內聚力和原動力(劉晶晶,關英明2022:24)。例如,在以“中美關系”為主題的翻譯訓練中,教師可適時引導學生思考雙邊外交源流與現狀,將西方的“國強必霸”的狹隘理念與中國和合理念與和平外交理念的哲學根源作對比,通過闡述《道德經》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的理念以及儒家思想中的“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等主張,探尋中國和平外交理念的哲學與文化根源,深化學生的文化自信(王秀成,夏玉清2022)。又如,在以“文化多樣性”為主題的翻譯練習中,教師在總結點評時可援引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中提到的中國的慢文化理念,帶領學生領略慢之美、慢之趣、慢之智,探尋如何辯證地看待本國文化,挖掘慢文化的歷史淵源,欣賞慢文化之美(如書法、太極等)。最后由費孝通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進行升華,引導學生思考應如何看待他國文化,鼓勵學生堅定民族文化認同,尊重多樣文化,踐行文明互鑒。

4.結語

加大全球治理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提升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國際話語權,是近年來黨和國家的重要政策導向。探索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理念與實踐,有利于補足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渠道不足、中國元素缺失等短板,提出實現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加強國際組織語服人才培養,除了明確能力要求、建立目標體系和探尋教改路徑外,仍需不斷優化培養理念與方法路徑,關注教師隊伍建設,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在探索中形成中國經驗,更好地服務于國家人才發展戰略。

注釋:

①ICONS 平臺圍繞當代議題設置了一系列基于現實議題的國際關系和外交談判模擬情景,提供各場景背景說明、角色說明、流程說明和問題描述等資料。參見網址:https://www.icons.umd.edu。

猜你喜歡
口譯文科人才
人才云
文科不懂理科的傷悲
求學·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中外口譯研究對比分析
孫文科
EAP視聽說對英語口譯關聯遷移的增效性——以交替傳譯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