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合州地區列女群體探究
——基于方志文本視角

2024-01-24 05:08李晨灝王智汪
關鍵詞:旌表列女文本

李晨灝, 王智汪

(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列女之傳昉自西漢劉向以母儀始, 其用意蓋使古今婦女引以法戒, 后范曄纂修《后漢書》時沿襲先前體例專設一章即為《列女傳》, 自此以后, 歷朝正史修纂均設《列女傳》, 借給“模范”女性立傳之契機, 樹立積極的道德輿論規范。列女其意為眾女、諸女, 將其可大致分為節、 烈、 孝、 良、 勤、 義等。明清時期, 各地依官方正史之體例, 設列女類目,自此《列女傳》成為各地方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合州古梁州之域, 亦有漢國、 巴國之稱, 涪江、 嘉陵江、 宕渠江三江交匯之地, 人杰地靈, 為阻止蒙古南下延緩南宋統治做出卓越貢獻, 其歷史底蘊深厚, 明清時期所編訂四部《合州志》①四部《合州志》分別為: 1. 《萬歷合州志》(明)劉芳聲修,田九垓纂,萬歷七年刻本八卷; 2. 《乾隆合州志》(清)宋錦、劉桐纂修,乾隆十三年刻本八卷和《乾隆合州志》(清)周澄修、張乃孚等纂,乾隆五十四年刻本,十六卷首一卷; 3. 《光緒合州志》(清)費兆鉞修、程業修纂光緒四年刻本,十六卷首一卷;《民國新修合川縣志》(民國)鄭賢書等修、張森楷纂,民國十年刻本,八十三卷。以后文章中提及的《合州志》泛指這四部。都設有列女篇章。 《合州志》所記載的列女群體明清時期人數占比最大, 通過對《合州志》中的列女形象的探究, 可以充分了解西南巴渝合州地區女性形象的歷史軌跡及其歷史文化意義。

近年來, 性別史、 婦女史熱潮涌現, 關涉女性的史料文獻愈發受到重視, 大批的區域列女研究成果紛紛問世, 如賀劍英、 楊洸等人②主要包括權春燕碩士論文:《明清時期黔東南地區列女形象的建構》,貴州師范大學, 2022 年;張澤寧碩士論文:《明清正定和松江兩府列女群體對比研究》,河北師范大學, 2021 年;賀劍英碩士論文:《明清江西列女群體研究》,江西師范大學, 2018 年;劉任南碩士論文:《女性角色下的文化地理區:清代重慶地區列女地理分布研究》,西南大學, 2016 年;段振華碩士論文:《〈清實錄〉列女旌表概觀》,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2016 年;楊洸,楊節豪:《明清時期洛陽地區孝行研究——以地方志為考察對象》,《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3 年第3 期;楊洸:《論〈道光重慶府志·列女傳〉中的列女形象》,《地方文化研究》, 2018 年第1 期;楊洸:《明清時期河洛地區列女形象探析——基于嘉慶〈洛陽縣志·列女傳〉的考察》,《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年第4 期等。, 以上成果立足地方區域列女這一群體, 進行詳細的分析, 但剖析深度不夠。本文以地方志為考察核心, 旨在對明清時期巴渝合州地區列女群體與其形成緣由進行探究, 力圖呈現合州地區女性乃至巴渝文化的區域魅力, 為巴渝合州地區女性研究添磚加瓦, 并試圖從另一種視角探究合州地區傳統社會底層的文化風貌。

1 合州地區列女群體

縱觀四部地方《合州志》, 每部之中都有列女的記載收錄, 但與王朝正史之中其直接命名的“列女傳”有些許差異, 地方志常擬以女德之貞節、 節烈為卷目題準。其具體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四部《合州志》列女記載詳情

忽略人數統計時的前后重疊與文獻記載的遺漏, 四部方志中列女在冊統計人數已達千人。以生平事跡為基準, 大致可分為貞女、 節婦; 烈女、 烈婦; 孝婦; 良母; 勤婦; 義婦六類。

1.1 貞女、 節婦

為亡夫而守且受到社會旌表的已嫁或未嫁之女, 尊稱為節婦、 貞女。早于《禮記》中曾有云:“壹與之齊, 終身不改, 故夫死不嫁……婦人, 從人者也?!保?]90明代, 更有專述以予提倡與弘揚, 如宋濂曾曰:“夫之受貞, 猶人子之當孝, 人臣之當忠也?!保?]2184明萬歷《合州志》中關于列女篇章的記載更是多以“貞節”為題。幾部方志中, 節婦與貞女的人數占比最大, 在經受丈夫亡歿的苦楚之時, 還需潔身守節、 守貞。如:

彭節婦刁氏, 年二十二夫錋卒, 遺一子文淇,氏勵志教子入州庠, 翁姑歿, 殮藏盡禮, 淇又先亡,撫幼孫歸母家以老, 苦節凡六十有三年[3]7。

鄭節婦李氏思道妻, 年二十一歸鄭, 四年夫亡, 子樞甫三齡, 家貧仃伶無依, 氏勤紡績, 矢志教子入國學, 現年六十八至親罕見[3]8。

徐節婦陳氏, 年二十五夫鈺卒, 余一子學禮甫二齡, 家庭壁立, 氏勤十指備嘗辛苦, 教子入國學,苦節六十有一年, 壽八十四卒, 事聞旌表[3]7。

以上材料聚焦于節婦的不幸遭遇, 予以刻畫、突出, 但相較于貞女而言, 則略為遜色, 貞女未婚守寡, 既提前喪失了婚姻帶來的熾熱與溫馨, 還需承受社會輿論之下日常守貞的凄苦。如:

劉貞女, 州民德祥長女, 許楊伯玉子, 一珍未婚而卒, 年二十二赴夫家成服守志, 舅姑女視之,女撫伯氏幼子元蹗為嗣, 苦節三十有八年[3]7。

陳貞女, 許鐘氏, 未婚夫而卒, 以親老弟, 紉誓不他, 適事翁姑生死盡禮, 畢兩弟婚娶, 兩弟繼而各遺孤女, 偕兩婦守節, 撫侄成立茹茶飲血, 凡四十有八年[3]5。

劉貞女, 國學夢麟女, 受李將軍子正時聘, 未婚, 正時卒, 即奔喪守志, 撫幼侄涅為嗣, 苦節四十有二年, 旌表臬憲石公有征詩序, 見藝文[3]3。

以上材料在列舉貞女、 節婦進行守貞、 守節的同時, 還會附帶具體年限, 并屢次套用“守志”“苦節”等詞, 以求更能彰顯貞女、 節婦的苦楚。同時,此文本記載也變相地揭露了另一事實: 在“忠臣不事二君, 貞女不更二夫”的社會群體輿論導向與理想女性觀念的催眠之下, 社會與家族給予女性巨大的心理與精神壓力, 迫使無數女性走上守節道路,摧殘了她們的身心健康。

1.2 烈女、 烈婦

為保全自身貞節以“壯烈”的方式結束生命的列女被稱為烈女、 烈婦。 烈女、 烈婦與貞女是明清時期的主流形象, 但略有不同, 簡言之:“烈婦殉身, 節婦守節?!保?]247考察相關史料, 明清合州地區的列女殉節主要采用投河、 絕食、 自縊等方式?!逗现葜尽分嘘P于烈婦的記載呈現多元化, 可將其大致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類, 無外力等因素侵犯, 純屬個人緣由,為“愛”獻身而去, 如:

王貞女, 受生員王開宿聘, 未婚, 宿病卒, 王赴柩哀, 毀自縊死, 崇禎初, 旌表入祠, 郝公詩: 未親夫面繼夫亡, 不比尋常烈女行, 白發不能持晚節, 紅顏豈有沒春光[3]2。

王烈婦, 幼受某聘, 某以不類聞, 父母欲別嫁之, 氏自傷毀不欲生, 家人防閑不獲, 死[5]22。

第二類, 遭遇外界等因素的“侮損”時, 以死明志, 保全自身節操, 自證清白, 如:

郭貞女郭宏安次女, 幼許字稟生劉得中子煥樞, 幼遭跌撲, 病廢旋殤, 女不愿別字, 后其父母以年長欲奪其志, 女號泣絕粒死, 時年十八歲[3]31。

王袁氏, 州民王建仁妻, 因李永茂語言調戲忿邀, 投繯自盡, 嘉慶二年事聞旌表[3]15。

楊梁氏, 州民楊德敏妻, 嘉慶三年教匪入境,被虜不屈, 罵賊, 死, 九年事聞旌表[3]16。

文烈婦李氏, 年十七, 夫宗彥地出, 某調奸不從, 自縊死, 建坊入祠[3]3。

1.3 孝婦

對于女性的孝順品質, 古今材料文匯之中多有體現, 《女孝經》有云:“大哉, 孝之為德也……詎知婦質陰而配陽, 處房帷而相夫子。匪僮僮, 何以助奠; 匪怡怡, 何以承歡。暌乖則家人離, 溺僻則群小慍。女子之孝所為大也?!保?]45“謂一孝徹于三靈,揭大端也?!保?]49傳統的父系家族社會中, 本家的父親與夫家的翁姑被賦予絕對權威, 婚嫁之前, 女性從父, 婚嫁之后, 女子則需對翁姑給予孝德, 言行勿違翁姑。宋代時就曾記載:“(合州男子)程順為石照令, 其母王氏嬰疾危迫, 刲股取肝和藥, 以進母疾, 尋愈事聞遷知涪州?!保?]55關于孝道事跡的文本記載, 是國家與社會主流的家庭女性核心理念,故《合州志》等文獻中多有體現。如:

魏氏, 樂善坊人, 年二十一配本州島陳本初,五年止生一子, 夫歿, 善事舅姑, 撫養孤子, 成化元年……旌表貞節之門[8]卷七64。

戈鑒妻謝氏, 州西城營盤街人, 性貞靜, 笄年歸鑒, 逮事翁姑, 以賢孝著[9]一8。

仲節婦周氏, 年十八歸儒生時, 亨翁姑早逝,亨繼歿, 矢志事祖姑, 孝養尤謹, 凡二十余年, 姑歿葬□□□③文中□代表文獻記載中的缺失文字,下同,不再贅述。, 州人稱之[3]4。

周節婦范氏世英妻, 年二十英病篤, 氏刮股和藥以進, 少愈數月仍卒, 哀毀絕食, 誓相從地下,親族勉以事親撫孤為孝始進膳, 家貧, 翁姑欲奪其志受聘將強之氏, 聞長跪曰, 兒死尚有孫, 媳勤紡績猶能供叔水, 若媳去, 更何倚耶?伏地泣血, 因自經小姑而□之, 翁姑感其孝乃止, 氏執婦道維謹養葬盡禮, 苦節五十有八年, 其侄[3]6。

夏孝婦茍氏, 庠生緒虞妻姑病危, 刮股療之[3]5。

材料中對魏氏、 謝氏和周氏行孝道、 侍翁姑進行設障強化, 以德報怨、 苦志如一、 割股療親等示范行為成為文本記錄的主流, 傾力突出列女孝舉的可貴。方志文獻中采用長篇手法記載列女們采取割股療親的反常孝舉, 旨意借托文本體例與敘事策略, 利于女性割股數量的擴大化與行事主動化, 進而滿足儒家精英知識分子以女性身體玉成孝義及自我主體建構的需要[10]。該行為迎合了社會群體的期待, 強化了社會群體的集體記憶, 也傳遞了社會本相。

1.4 良母

人丁興旺, 是國家乃至家族中興的基礎。夫死家敗、 人丁凋零, 不僅需要女性的艱苦操持, 也需要女性對于子女的勉勵做出新的表率, 只有子女出人頭地,方可使得家族后繼中興。 《合州志》中關于女性教養子嗣以綿延中興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如:

康節婦蕭氏宏動妻, 監生蕭維生之女, 生于朝佐, 僅七月而夫故卒……撫孤子并撫七齡弱弟送讀, 婚娶以至成立[3]88。

程節婦, 閔氏邦協妻, 夫故, 氏年十五, 撫侄盛書為嗣, 教讀成名, 更名起仞, 入府庠長孫業修,辛酉拔貢, 朝考授吏部京官升文選司中事[3]65。

黃節婦羅氏開琦妻, 夫故氏年二十九, 立志撫子銓榜錫榜欽榜[3]66。

王肱妻童氏, 合州人, 年二十八寡, 家貧教子不肯姑息, 后撫孫亦如之, 遂能多所成就……后子孫貴盛人以完節報之[9]二16。

生計的操持與子嗣的教養是良母們所承擔的雙重重擔, 督促子女勤學好思, 教讀成名, 學業有所建樹, 既是良母為夫盡教的擔當, 也是良母個人光輝人格的直接彰顯, 更是巴渝合州地區家庭文風與社會文教的有力突顯。

1.5 勤婦

勤儉是傳統社會中理想女性必備的品行之一,《女孝經》中《庶人妻章》中有云:“為婦之道……以事舅姑, 紡績裳衣?!保?]65認為庶民之妻的道理就是操持家務、 勤紡績事, 而《合州志》中關于勤婦群體有著最為直接的描寫, 如:

袁光遠妻鄧氏, 東里獅灘場人, 幼知書識大體, 父母皆鐘愛之, 及歸光遠, 敬戒無違, 逮事翁姑, 善承意詣……光遠既久困場, 屋又家計日衰,憤欲焚筆硯, 鄧每以大器晚成, 書不負人, 相慰諭且, 引家務為己任[9]一15。

魏節婦伍氏憲榜妻, 生子德芳、 德明, 年二十七夫歿, 家貧勤紡績事翁姑[3]82。

童氏, 萬安廂人王肱妻, 肱故……遺一子, 矢志守節, 克苦撫孤, 家貧累歲兇, ??兗徱怨┏?,善教子孫多所成就[8]卷七64。

上述材料中, 婦女們辛勤勉作, 吃苦耐勞, 直面承受生計困苦的壓力與艱辛, 是個人品性的體現, 也是合州地區列女群體品質的典范代表。

1.6 義婦

“純是濟世之心, 則為端; 茍有一豪媚世之心,即為曲; 純是愛人之心, 則為端; 有一豪憤世之心;即為曲?!保?1]49這是袁黃對于行善的感悟。 “積善卻惡”的說法, 自古有之, 主要宣導社會民眾規范自身的行為, 行善舉、 言善言, 以祈禱個人與家族好運。人口凋零與家族破敗意味著厄運與不祥, 在此“迷信”的宣導之下, 列女們往往廣行善舉、 積善去惡。如:

蔣代芬妻楊氏, 州東里康家漕人, 為新婦時事翁姑孝待鄉里, 人稱曰賢, 及其自立門戶, 則助代芬力行善舉, 捐貲多寡無靳所倡, 修安全寨及華銀山麓大溪口……溺女所至, 勸導或幫給衣食, 以資助之[9]四1。

刁心泰妻唐氏, 州西里倒石橋人, 金子沱文生唐方伯之從女……寡無子, 所受分田供食用有余,乃捐田谷數十挑入祠堂, 補歲用之不足[9]四1。

胡葆初繼妻易氏, 州城內人……聞清光緒末州人仞立孩工廠養教窮童, 以經費不足, ??嘀ЫI,有以聞于易者易慨然捐筆架、 山田谷八十石為工廠, 仍常年費基本[9]四3。

以上材料呈現了在特定的政治圈層與社會風氣之下, 列女群體的義行與品質, 雖受迷信導論與生計多方面的催促與阻礙, 但所行義行所彰顯的社會風尚與慈善公益之心卻值得令人稱贊。

2 合州地區列女群體的成因

馬克·布洛赫在《歷史學家的技藝》中說道:“與其說人如其父, 不如說人酷似這時代?!保?2]36“即使最堅定的思想, 也不會而且無法擺脫時代的偏見?!保?2]98《合州志》中的列女群體形象在今天備受批判, 但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卻受到官方與社會雙重認可, 符合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 從記載窺探, 列女群體的行為多自發形成, 合州地區列女群體形成的緣由是多向的, 多維度的。

2.1 國家政治與家庭經濟因素

2.1.1 國家政治因素

盧葦菁認為:“貞女不僅代表著妻子的貞節, 而且以劇烈的形式將統治階級所倡導的公與私兩種品德集于一身?!保?3]9中國古代文化中彌漫著男性的偏見, 以男性的角色作為標準[14]172, 要求社會層面基于兩性視角, 加強貞節觀念, 強化思想文化控制。因此, 基于此種社會認同的輿論壓力, 貞節觀念深深地根植于廣大的文化和社會體系之中, 明清兩代, 社會精英對于女性貞節的廣泛贊揚, 以及各級政府對家庭和個人的旌表都深深地影響了該時期的年輕女子, 塑造了她們的心智。 《合州志》中的列女形象是在觀念認同與社會共識的雙重壓力下孕育而來, 她們雖然享受著道德聲望帶來的社會資本, 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其負擔與枷鎖。

旌表制度在明清時期的社會層面異常盛行。旌表制度是當權者依據治國禮教信念, 對符合道德楷模的人群建立碑、 匾等標志, 以期達到化民俗、促教化的目的。旌表制度萌生戰國, 后逐漸發展,明朝時史料記載:“明興, 著為規條, 巡方督學歲上其事。大者賜祠祀, 次亦樹坊表?!保?5]7689旌表在明朝得到重視。清朝時, 統治者更是認為旌表是通過“教化”來規范社會的一種措施, 也是儒家君主仁惠恩澤的表示[13]28。因此, 旌表是統治者以女性為載體, 闡發時代的表達需求與救贖路徑[16], 致使旌表制度于民間盛行, 這一時期各地人數陡然上升, 從各級地方志書中便可一窺究竟。除此之外, 國家給予被旌表的人群與家族的部分政治優待特例也是其旌表制度得以盛行的另一個重要緣由。

2.1.2 家庭經濟因素

明清時期, 傳統女德的構建既要考慮統治階級的意志, 又必須符合社會文化認定與群體期待, 在塑造女性道德偶像的同時, 需以配套對應的苦難場景, 進行辨偽[17]。中國古代傳統社會, 對于雙親與子女的贍養主要依靠小型“家庭”組織, 家庭破敗,翁姑與子女的撫贍是其需要考量的難題, 雖小部分列女群體家庭條件較為優越, 但大部分列女則需要面臨家庭的生計與翁姑、 子女的養贍。因此, 基于家庭生計的考慮與社會輿論的催生, 不再更嫁是最為妥善的處理辦法。 《合州志》中, 將近一半列女是基于贍老育孤的窘境, 選擇守節的方式替夫盡孝或行教, 如:“郭節婦任氏, 年二十歸處士備甫, 二載夫卒遺孤, 堅教育成立援例捐貢守志五十余年”[18]又前28; “楊節婦朱氏光華妻, 年二十五于歸, 二十五而寡, 躬勤紡績, 矢志全貞撫子昌元發成名業”[18]27。因此, 基于家庭經濟因素的考量, 列女守節, 不便再嫁是其不二之選。

2.2 撰寫方式的范式化與虛美化

2.2.1 范式化

《合州志》中列女文本呈現出范式化趨向。其緣由多是男性基于兩性視角, 按照既定的書寫范式和套板語句, 對于女性形象和行為進行圈定和限制。到明清之際, 女性角色日益淡化, 從雙重角色向單純家庭角色轉變, 女性價值從多元向單元演變, 到明清時期達到極致[19]11。幾部《合州志》的撰寫者受政治與社會輿論的影響, 不僅將文本中女性形象予以道德化, 更將其撰寫模式以予禁錮化、 范式化, 如:“蕭節婦鄒氏捷選妻, 夫故, 氏年二十六生子福, 現年四十九歲受節二十三年”[3]61; “易節婦劉氏肇錫妻, 夫故氏年二十三, 撫子與基守節十一年而歿”[3]59; “劉節婦溫氏鳳榮妻, 夫故氏年二十七撫一子, 守節四十五年而歿”[3]56。以上文本材料采用相同的文本書寫基調, 不同的人物, 均以“受節”“撫子”“夫歿”等詞匯相標榜, 足見撰寫者在處理列女事件之時, 采取固化的書寫模式與觀察視角, 從而衍生出范式化的記錄文本。

2.2.2 虛美化

史、 志自古不一, 班固有云:“史, 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虛美, 不隱惡”[20]2070, 志則著重于記述。明清地方志書多以服務政治為目的, 進行地區文化標榜與教化, 故虛美用語多呈現其中。虛美化, 是指選用具有褒義的詞句與正面典故進行符合官方主流的文本創作, 從而美化主體形象, 建立楷模。如:“陳貞女許鐘氏, 未婚而夫卒……兩弟婚娶, 兩弟繼亡……攜兩婦守節, 撫侄成立, 茹茶飲血……”[3]30“姚節婦王氏童生民蛟妻, 年十八, 夫妻相敬如賓……蛟亡遺三子, 氏哀毀欲絕, 念翁姑弱息無依……”[3]32“董節婦陳氏……夫死于賊, 遺孤二喜甫, 氏攜之避亂黔中……歷兵燹撫子成立”[3]29, 上述材料選用“茹茶飲血”等詞匯著力突顯陳貞女的生活艱苦, 用“相敬如賓”“哀毀欲絕”表示姚節婦與王蛟之間夫妻的和諧與恩愛, 用“避亂黔中、 經歷兵燹”來表示董節婦的賢惠與苦節。前二者有蓄意夸大之嫌疑, 后者經考察貴州通志, 無任何記錄, 故避亂黔中無任何依據, 況且古代戶口查驗極其嚴格, 如遇有戰亂流民居多, 考察記載則會被迫中斷, 資料遺佚導致無從考查, 否之則有相關記載, 故此則材料有掩蓋事實、 虛構粉飾之嫌疑。因此, 志書撰寫者雖參考地方基本史實, 但其中政治因素的過多摻雜, 導致了文本的范式化、 虛美化現象明顯, 過分夸張與掩飾原本的真實本相。

2.3 地理文化因素

2.3.1 地理因素

合州相較于鄰邊地區列女人數較多, 與其地理環境有關。合州, 古為巴郡管轄, 明清時歸為重慶府管轄, 為三江(涪江、 嘉陵江、 宕渠江)匯合之地,水流湍急, 且處于重慶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區, 交通不便, 與外界交往甚少, 封閉隔絕, 早在南宋時期就有“宋開慶元年, 蒙古主蒙哥攻合州, 引兵直抵城下, 力攻不能克”[21]卷六十九2994與“蒙哥因炮彈致斃于此”(合州)[22]卷二23的事件發生, 其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據道光《重慶府志》中記載, 合州地區三江交匯, 大小塘堰多達一百余處, 且境內溪流眾多, 湖泊眾多[23]卷一《地輿志·塘堰》, 這是合州列女中節烈女性采取投河自盡方式的一個重要原因。

地域的自然災害也是清代合州地區列女人數居高不下的另一重要原因。有清一代, 重慶府中西部地區常年水、 旱災害頻發, 加之戰亂頻發, 導致大量男性喪生和流民的增多, 男子歿后或家庭破敗之后女子便守節或者殉夫, 催生了列女現象。相反, 自然災害的頻發促使了合州地區社會風尚行為的增加, 比如修建橋梁、 賑濟災民、 崇尚節儉等。

2.3.2 文化因素

明清時期, 因自然災害與戰亂的影響, 導致四川地區人口凋零, 如《夏氏家乘》中云:“……三世各房祖亦相去不數里, 舊有祀田在城內外水車糖, 因兵燹后, 遂盡廢棄?!保?4]針對此種情形, 清政府積極實行移民招引政策, 出現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以彌補四川地區的人口空乏, 巴渝地區成為民眾遷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 移民人數占據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 地方志中曾有記載:“天下既定, 始大遷吳楚之民以實之?!保?5]卷13《禮俗》中大規模的民眾遷移對列女現象造成的影響如下: 一、 列女數量的急劇攀升; 二、 災害、 戰亂、 人口遷徙致使社會秩序受到沖擊和瓦解, 地方動亂因素頻發,導致民間械斗不止, 死亡率增高, 女性守節撫孤;三、 兩湖地區濃厚的理學之風, 人口遷徙既為合州地區帶來了人口, 也為合州地區鋪設了對應的文化血脈。同時, 合州地區的人文環境也為理學在此扎根與發展奠定了合適的土壤, 二者在接納中融合與發展, 重塑了合州地區的社會文風, 如《合州志》載:“土風淳樸, 人多秀異, 重禮數 , 崇禮教, 則甘欺詐矣?!保?]卷一4

3 列女群體形象的影響

《合州志》中采用范式化與虛美化的文本形式對于列女群體的人物形象進行書寫與圈定, 這既是官方主流價值的體現, 也是社會記憶的彰顯。有明一代, 雖在政治與社會層面推行貞節觀念, 但方志中劃規的列女人數較少, 而清朝自入關以來就明確下達政策對于女子殉夫行為給予禁止, 據《清圣祖實錄》記載:“人命至大, 而死喪者惻然之事也……此后夫死而殉者, 當己其旌表, 王以下至于細民,婦人從死之事, 當永久嚴禁之?!保?6]第135 卷, 16但清代守節、 殉夫現象與人數卻達到歷史峰值的頂端??梢?, 即便政治干預與宮廷理念的影響加強, 貞節觀念已浸透社會底層, 充斥著社會的多個方面, 僵化了民眾的意識, 禁錮了女性的形象與社會期待, 并形成思維慣性, 以至荼毒至今。

當然, 《合州志》中關于列女的記載與歌頌也不可一概而論, 給予否定的態度, 其正面積極的意義不能因此被忽略, 文本的歷史慣性也樹立了正確的社會發展向標。文本列女所具備的可貴品質, 如勤儉持家、 吃苦耐勞、 樂善好施、 孝順長輩等, 完美地貼合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的社會輿論與家庭倫理, 也符合習近平總書記中國夢偉大藍圖的基本要求, 也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應該給予大力弘揚與傳承, 應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正確對待列女文化, 并積極傳承與踐行其中優秀的部分。

4 余 論

《合州志》中所呈現的節、 烈、 孝、 賢、 貞、 良等列女形象是政治、 經濟、 文化、 地理等多種因素集合而成的產物, 在著力突出歷史“爭鳴”的同時, 真實還原了合州地區列女群體的人物形象, 但極具范式化與虛美化的文本書寫模式, 簡化了人物事跡,回避了列女群體的真實生活與人物形象, 造成了千人一面的現象。在國家政治、 社會輿論、 地理條件等多種局限之下, 列女群體雖事跡悲憫, 人格喪失, 但表現出的勤勞、 勇敢、 孝義等品質卻契合當今社會的主流, 值得繼承與弘揚。

《合州志》是研究巴渝女性的寶貴文獻資料。透析文本材料, 合州地區, 在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與社會道德秩序的構建模式之下, 催生了一套具有模式性與區域性的禮教觀念與文本表征, 在志書編纂中帶入了輿論貞節與禮教價值, 成為了社會風尚的微小縮影。當歷史鏡頭對準社會底層的平凡女性, 通過她們的日常生活, 呈現其真實的女性話語[27]。列女形象與文本構建既揭露了婦女的不幸遭遇與歷史社會意識, 也是對于今日社會輿論與文本模式構建的一種警示與喚醒。

猜你喜歡
旌表列女文本
劉向《列女圖》與漢魏六朝列女圖像*
清代朝廷孝行旌表探析
——以直省民人為中心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明清宜荊地區旌表列女探析
——以方志為中心的考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明清時期定海地區列女的行為表現及其影響因素
《曹母張孺人節孝序》考釋
從新舊《唐書列女傳》看唐代女性的處境
論《列女傳》的刻印和傳播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