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育人價值分析與路徑研究

2024-01-25 14:56王一雯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音樂

王一雯

(沈陽音樂學院 音樂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110818)

心理健康作為一種持續高效、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是主體情感、意志、行為的統一,并表現為人格的完善性與協調性,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實踐中個體是否心理健康主要從其主觀心理感受、社會適應能力、自身行為模式是否正常三個方面予以判斷[1],而心理健康作為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事實上,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發展狀況,而且關系到社會乃至國家的未來。在現代社會,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加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部分學生價值觀混亂、誠信意識淡薄,且在就業與學習的壓力下,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不容樂觀,引起了國家與學校的高度重視。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構成,能夠通過聲音實現目的表達,基于聲波頻率和聲壓變化使聽眾產生生理反應。如將其作為醫療手段引入心理疾病治療過程中,能夠在促進心理障礙者與外界進行情感交流的同時,幫助心理障礙者消除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所產生的緊張、焦慮、憂郁、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提高個體應激能力。整體而言,將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可以充分發揮音樂在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立德樹人目標全面落實。

一、現代社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從當前國內高校普遍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心理并無太大問題,2021—2022 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青少年群體的抑郁風險檢出率明顯高于成年群體,亟需進行及時干預和調整。即便數據顯示如此,但日常生活中鮮少有學生意識到這一問題,間接說明了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心理健康問題是由多方因素綜合作用產生的,經過歸納大致可分為以下4 種。

1.社會因素。在現代社會,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快速普及在為學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知識獲取通道的同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學生。例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盲目攀比以及網絡中隨處可見的不適宜學生群體的影視、報刊、電子游戲、網吧等廣告,極易使學生迷失方向、心理敏感度變高、承受能力變差,久而久之,學生的神經、思想都將受到影響。學生認知水平較低、自控能力較差,且世界觀與價值觀尚處于形成階段,容易受虛假信息、錯誤價值觀影響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此外,現代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和標準越來越高,市場就業競爭日益激烈,若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動機不強、目的不明確就會導致學習效果不好,輕則會出現焦慮、緊張、迷茫等情緒反應,重則將產生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2.學校因素。學校作為現代教育開展的重要場所,承載著培育學生的重任和使命,而學校環境與教育方法也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大學階段,一方面,學生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長時間處在全新的人際交往關系領域,由于不同地區新同學的生活習慣、交友方式有所差異,使得學生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摩擦和沖突,甚至出現人際關系適應障礙,長此以往,容易引發自閉等心理問題[2]。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更加強調學生的互動、思考和探索,引導學生形成主動學習能力,重點培養學生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與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而高中教育是教師手把手的教學模式,兩者的教育方式存在明顯差距。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可能會因為難以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而感到迷茫、空虛,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3.家庭因素。家庭成員之間的情緒氛圍與和諧程度作為個體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對個性逐漸成熟的大學生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在輕松溫暖的家庭氛圍下,家長更容易成為孩子遭遇困難、挫折時的強大后盾和傾訴對象,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中以開明的教育方式引領學生成長成才,幫助學生健康快樂成長。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既容易使學生產生不適與情感波動,也容易使學生形成焦慮、自閉、自卑等性格,且缺乏安全感、信任感、自信心,難以與其他同學維持正常的友好關系,導致學生更容易產生相關心理健康問題。此外,部分家長既未考慮子女主觀感受,也未尊重子女個體獨立人格發展,并將個人期望全部施加給子女,使其承受了較大的心理壓力。

4.個人因素。學生本身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社會有機體,對自我認知的變化也會引發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大學生在進入大學階段后會發現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存在一定差距,而學生對這一客觀差距的接受能力不足也會產生自我認知的變化,進而影響學生心理狀態。例如,部分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脆弱,因而更加強烈地追求自我,但可能在過程中方式方法使用不當,或受其他環境影響導致顧此失彼,未達到預期目標,進而產生消沉、頹廢、苦悶、抑郁等心態;或耽于玩樂、放縱,發泄對現實的不滿,以此麻痹心靈,甚至滋生自殺傾向等嚴重心理問題。部分學生在自我發展過程中無限放大自身弱勢,忽略自身優勢,選擇封閉自己的方式,這樣就容易產生焦慮心理,嚴重者甚至出現抑郁的情況。

二、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實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內容,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要求。從當前實踐考察情況來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師資力量稍顯不足、內容與形式相對固化、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主動性不強等問題,這不僅阻礙了學生心理健康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而且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效果欠佳。

1.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稍顯不足。近年來,隨著國家與學校層面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師資力量配備也在不斷增強。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被看作一項專項工作,尚未作為有機補充被納入學校整體工作中,使得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僅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承擔,并未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合力[3]。具體表現為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隊伍與專業教學隊伍并未實現有機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主要由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與輔導員組成,其他專業教師并未參與其中。對于輔導員而言,一方面受自身專業限制,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所不足;另一方面他們承擔著包括學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項工作,能夠投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力極其有限。對于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而言,國內標準是每所中小學至少配備1 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高校按師生比不低于1:4 000 的比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且每校至少配備兩名。即便如此,諸多學校仍無法達到標準,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難以覆蓋全校學生,制約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此外,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能力不足,在對學生進行輔導與疏導過程中出現偏差,不僅未有效改善學生心理問題,還容易引發其他過激反應與行為。

2.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固化?,F階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作為選修課程開設,同時在諸如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日、新生入學等特定日期組織開展相關講座、宣傳和體驗活動,一般以專業心理健康教師開展心理咨詢、提供輔導服務等形式為主[4]。雖然上述形式看似可以滿足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但由于學生性別、學段、所處環境以及面臨壓力等差異,使得學生心理需求有所差異,而具體實踐中所采用的開設選修課程、舉辦主題講座、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等已難以滿足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與此同時,學生心理問題的綜合性與復雜性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僅研究如何解決心理健康問題,而應將重點集中在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素養與解決心理問題能力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屬于一種綜合性、全方位、融合性的專業性教育,既需要依托專業心理健康知識完成對“問題學生”的矯正和治療,也需要于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學會調節不良情緒,進而提升學生心理綜合素養。顯然,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有待進一步完善。

3.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主動性不強。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除了要在社會、學校以及家庭層面對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外,他們內在主動追求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主動追求心理健康不僅能使學生不斷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而且還能使外界及時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而及時介入,防止心理問題擴大。但從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情況來看,學校以及外界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較為重視,而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活動的主動性并不強。一方面,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認為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浪費個人時間與精力的行為,因此,他們的積極性較差、主動性不強。另一方面,真正需要心理輔導、心理支持的學生受“病恥感”影響,鮮少主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且恥于向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求助,為個體心理危機埋下隱患。此外,在校園范圍內,學生群體普遍會更加關注曾經接受過心理咨詢的個體,這會無形中增加“問題學生”接受心理咨詢的壓力,影響其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接受程度。

三、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育人價值分析

現階段,高校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出現一系列問題的本質原因在于,其并未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性與全方位性,割裂了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專業學科之間的聯系。音樂作為情感性藝術,音樂教育的開展既可以提升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審美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調節不良情緒,培養學生自信心,有效克服當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

1.有利于調節不良情緒,促進心理健康發展。音樂作為一種藝術,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抽象表達,內涵并關聯著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能夠引發觀眾情感共鳴,產生情緒反應。例如,節奏歡快、旋律流暢的音樂能夠緩解學生寂寞和低沉的情緒,達到開闊心胸、豁然明媚的效果;節奏舒緩、引導性強的音樂可以帶給學生以安靜平和之感,幫助學生擺脫煩躁,安靜平和地接人待物[5]。音樂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在音樂教育中融入能夠凈化心靈、涵養高尚情操、表現積極向上的音樂欣賞課程、音樂合作、音樂創作等,既能使學生在感受音樂樂趣的基礎上提升自身音樂欣賞能力,也能使學生潛移默化中受到音樂感染,進而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放松和自由聯想,以及在增強學生行為控制的同時,發揮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的作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2.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信,提升心理綜合素養。與其他學科教育相比,音樂教育具有較強的團體性與實踐性。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營造開放、溫馨、安全、向上的環境,使學生在特定情境下依托有機互動來不斷激發自身動力與潛能,從而在認識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密切與他人之間的聯系,進而建立自信心。學生正處于生理與心理快速發育階段,求知欲望極為強烈,且內心敏感、想象力豐富[6],而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既可以陶冶學生情操,挖掘學生音樂創造力,也能夠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發散和想象的延伸,逐步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借助音樂抒發自身情感、釋放內心煩惱,培養學生整體積極向上的心理綜合素養。與此同時,學生自我認知能力尚且不足,導致自我認知與理想認知存在一定差距,極易出現心理落差,而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對自身形成更加全面、完整的自我意識,在此種意識指引下,學生心理狀態能夠得以有效調整,學生能夠更加冷靜地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從而在提升自身心理綜合素養的基礎上實現全面發展。

3.有利于提升審美能力,減少心理疾病。音樂教育本身屬于一種美育手段,其開展能在調動學生口、眼、耳等多種器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進而提升學生藝術文化修養,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領略音樂的藝術美感,體會音樂所要傳達的思想和情感。相關研究證明,隸屬于社會心理學范疇的音樂治療對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減少心理疾病具有積極作用[7]。通過開展音樂教育活動,學生能夠借助音樂元素表達諸多語言無法表達的情感。例如,當學生出現緊張、焦慮情緒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傾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使學生在旋律變化之間感知生命力的頑強與不向命運妥協的精神力量,進而正確認識當前困境,緩解自身焦慮,避免心理問題惡化。此外,諸如小型歌舞晚會、歌詠比賽、音樂創作比賽、音樂交流會等多種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熱情,培養學生團結、友善、合作的精神品質,在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的同時,引導學生以樂觀、開朗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進而減少心理問題的出現。

四、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徑分析

為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幫助學生打破自我封閉狀態,引導學生調節不良情緒,促進人際情感交流,提升學生心理綜合素養,相關主體需要積極探索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徑,從營造具有音樂意蘊的校園環境、加強音樂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設計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音樂活動課堂、引入緩解心理問題的音樂治療活動等方面著手。

1.營造具有音樂意蘊的校園文化環境。音樂教育作為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學生心理綜合素養的重要載體,而良好的校園環境不僅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而且具有陶冶學生道德情操、升華學生精神境界的作用[8]。在校園環境中融入相應音樂元素,可以使學生感受音樂的美妙,提高自身音樂審美能力。與此同時,蘊藏音樂意蘊的校園文化環境更容易形成和諧、奮進的群體心理氛圍,在豐富學生精神世界的同時,有效緩解學生的心理應激感和焦慮感。具體而言,學??砷_展多元化的校園音樂活動,例如舉辦歌詠比賽、音樂會、藝術節等,鼓勵學生成立音樂社團或者邀請歌唱家、民間藝人、專家學者到校進行音樂交流。在此過程中,學校應合理規劃建設文化活動場所與相關設施,為校園音樂活動開展提供必要支撐。與此同時,校報、廣播、文化墻以及校園網等作為學校宣傳音樂活動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感受學校文化環境的重要窗口。學生身處積極、健康、活潑的校園環境中,可以減少緊張情緒。對此,學校應著力加強校報、廣播、文化墻以及校園網的建設,及時發布音樂文化活動與音樂社團信息,幫助學生了解更多校園音樂活動,營造蘊藏音樂意蘊的校園環境,從而在豐富學生精神世界的同時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2.加強音樂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目前,諸多學校由輔導員與專職心理健康師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受多重因素影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鑒于此,可以從音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角度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加強音樂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使教師在日常音樂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挖掘音樂教材內涵,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并將心理健康知識有機融入音樂實踐活動中,進而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具體而言,學??梢云刚埿睦斫】到逃龑<壹惺谡n,或采取外出學習培訓等形式幫助音樂教師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與心理咨詢技能。在培訓模式方面,學??梢赃x擇理論專題講座、典型案例介紹、心理輔導技術演示、教研活動開展、推薦優秀教師上觀摩課等模式,在提升音樂教師專業性與針對性的基礎上,促使其更新自身教育觀念,讓其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自主增強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在后續音樂教育實踐中成長為具備深厚音樂基礎理論、較強實踐技能、良好心理素質與溝通能力的新時代教師。

3.設計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音樂活動課堂。要想實現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音樂教師需要設計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音樂活動課堂。其一,營造輕松活潑的音樂課堂環境。我們要選擇寬敞的空間作為音樂教室,在學生活動和排練時給學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減輕學生心理壓力。與此同時,在教室結構與裝修方面,應選用明媚鮮艷的色彩,增加貼畫、卡通物品、綠植、小樂器等能夠使學生感覺親切、愉悅的小物件,在加強師生互動、打破交流屏障的同時,有利于學生在音樂課堂中敞開心扉、放松心情。其二,選擇合適的音樂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作為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因素,需要教師在選取音樂教育內容時考慮學生學情特點,選擇貼近生活實際且能給學生帶來良好情感體驗的作品,使學生在優秀音樂作品的感染下接受心靈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其三,創設豐富的音樂實踐空間。音樂教育作為一項兼具社會屬性與實踐屬性的活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并非僅靠幾節音樂課程便能實現,還需要依托音樂實踐活動的開展,將音樂融入學生日常生活中,幫助學生在提升自信心的基礎上改善心理問題。對此,教師應積極為學生提供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例如,舉辦合唱比賽、音樂沙龍、音樂交流會等,在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與自我調控能力的同時,鍛煉學生適應能力,使學生養成自信、樂觀的性格。

4.引入緩解心理問題的音樂治療活動。音樂治療作為融合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手段,旨在借助音樂調整個體動作情緒,幫助個體重新審視現實生活,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在實踐中,心理健康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緩解心理問題的音樂治療活動,以音樂引導想象、即興創作等多種形式有效干預學生負面情緒,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綜合素養。音樂引導想象可以使學生通過聆聽特定形式的音樂進入相應情景,如進入面試場所、考試現場或者其他引發憂慮的場所,而后由治療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找出憂慮緊張的根源,進而實現對緊張憂慮情緒的調節。與此同時,教師可以使用集體音樂療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鑒賞某首樂曲,通過引導學生分享對于音樂的感受與理解來分析學生心理狀態。此外,集體之間的討論交流也能夠使學生正確認知自身思維性格,達到釋放心理壓抑的目的。例如,針對近期有焦慮抑郁情緒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大學生圓舞曲》對其進行音樂治療,要求學生通過鑒賞與討論正確認識自身心理障礙,并釋放內心隱藏的負面情緒,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將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合,既能充分發揮音樂對心理治療的干預價值,也能進一步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具體融合實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既需要密切關注校園文化環境、音樂教師、音樂課程、音樂治療活動四個方面,也需要考慮到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多元化。將音樂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也僅是從某一角度出發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未來仍需從其他角度實現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助力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心理音樂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音樂
讓心理描寫點亮全篇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