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方法研究:我國警察倫理學研究的新范式

2024-01-25 04:51劉克華
山西警察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實用主義倫理學定性

□劉克華

(山西警察學院,山西 太原 030401)

我國警察倫理學是順應改革開放后警務實踐發展而產生的一門新學科。四十年來,學術界對我國警察倫理學的相關研究,以學科命名的著作主要有《警察倫理學導論》《警察倫理學》等, 以警察倫理學研究對象相關問題命名的著作主要有《警察倫理道德問題研究》《中國警察文化發展問題研究》《警察道德》《人民警察職業倫理研究》等,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以警察道德作為研究主題撰寫的期刊論文。以上學術研究成果不僅促進了警察倫理學學科的發展,而且為提高警察整體素質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路徑。經過四十年發展,警察倫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方法、相關概念等基本理論已經成熟,但是,相較現實中警察道德沖突和困境的復雜性,警察倫理學研究的發展略顯滯后。究其原因,研究方法的單一和固化是癥結之一。作為獨立學科的警察倫理學,有固定的研究方法,如理論聯系實際、歷史分析、階級分析、系統分析等方法,這些方法在具體的技術方面,主要以思辨和定性的方法為主,因此現有的研究方法對警察倫理學研究目的的達成略顯不足?;旌戏椒ㄑ芯烤哂袑碗s社會現象較為全面解釋的研究優勢,已成為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研究方法的主流。因此,可以將混合方法研究,作為一種新的范式引入我國警察倫理學研究領域,以促進該學科的發展。究竟什么是混合方法研究?它是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它的哲學基礎是什么?對我國警察倫理學研究的價值何在?本文將逐一加以討論。

一、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規定性

已有研究對混合方法研究概念內涵的界定,有三類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即類型說、方法說和方法論說。

類型說認為,混合方法研究是在一個獨立研究中,混合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技術、方法、概念或語言的研究類別。[1-2]持類型說觀點的學者,在界定混合方法研究概念時,非常一致地申說它是“范式之爭”的產物,是有別于量化和質性研究的“第三條道路”“第三種研究范式”。在概念內涵中,并沒有特別強調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立場和研究結果的多視角融合,而是直擊“綜合調配”“混合”等操作行為,以突出結合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技術、方法等要素后,以突出混合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方法說認為,混合方法研究是研究者在一項或者一系列研究中,融合應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收集、分析收據,整合成果并提取推論的方法,[3-4]或者是調和多種質和量的方法作為研究設計中的方法。所謂方法,是完成某項任務的工具、技術或者具體程序。持方法說觀點的學者,重點關注研究過程中所應用的具體方法或者技術,并不關注方法的來源和基礎,正如John W.Creswell所言,這種取向“把數據收集、分析和詮釋放在核心的位置”。[5]2換句話說,只要在研究過程和結果中,融合了量化和質性研究方法的技術和操作程序,就被認為是混合方法研究。

方法論說認為,混合方法研究不僅是在研究的一個階段或者多個階段,融合使用量化和質性研究的具體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哲學假設”引導數據的收集、分析,且設計方案源于某種“哲學”或者“理論”,[5]4即有技術手段建立在哲學理念與理論立場基礎上,這樣的混合研究才能被視為“獨立方法論”。所謂方法論,是主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體系。一般認為,既然是“認識”和“改造”世界,必然存在看待世界的哲學立場和相應的改造世界的一系列手段。持方法論說的學者們,對混合方法研究概念界定的認知和思路,完全符合方法論的本質規定性,本研究支持已有學者把混合方法研究定位為一種“方法論”。但是,對混合方法研究概念內涵的表述,多使用發生定義的方法,對于全面、準確理解混合方法研究存在認知上的模糊。因此,本研究嘗試使用屬加種差方法定義混合方法研究概念,盡量完整呈現其哲學基礎、研究適用、研究技術、研究設計以及結果。我們認為,混合方法研究是基于實用主義或者復雜性科學的哲學基礎,針對同一問題或者研究的不同層次、不同階段,收集多種數據,分別或者結合地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呈現主觀和客觀觀點、整合多重維度和視角、獲取實用性知識、系統理解研究問題的方法論。

二、混合方法研究產生的背景

混合方法研究的形成、發展,建立在自發的混合方法研究實踐基礎之上,形成于研究者將實用主義哲學作為混合方法研究的假設,又在混合模型研究、獨立話語體系和研究共同體形成中進一步完善?;旌戏椒ㄑ芯拷洑v了三個時期:

(一)自發實踐期(二十世紀20-50年代)

來自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梅奧于1924年至1932年間的“霍桑實驗”,以及奧地利籍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于1933所做的“馬瑞薩鎮研究”,因其綜合運用了定量和定性的多種研究方法,堪稱混合研究的典范。[5]緒論可以說,自此開啟了混合方法研究的自發實踐期,但是,并沒有提出“混合方法研究”這個術語。

雖然整個二十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定量研究在社會學和心理學領域起支配作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邏輯實證主義作為定量研究的哲學取向已經不受信任;而二十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整個社會和行為科學領域,對實證主義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價值論的觀點也越來越不滿意。尤其是50年代后期產生的、與實證主義有諸多相反立場的后實證主義,使得最有影響力的定量方法論者的研究,不僅受到價值觀假設、理論框架的影響,且他們對現實的理解也是生成性的。所以,隨著后實證主義的盛行,邏輯實證主義“江河日下”。

不難看出,不論是早些時候的“混合研究的典范”,還是后實證主義哲學立場影響下的、不同于實證主義哲學取向的研究原則,相對于混合方法研究的確切內涵而言,它們均不是自覺的混合方法研究。

(二)理論形成期(二十世紀60-80年代)

Denzin在1978年提出“三角測量法”以及四種基本類型(1)資料三角測量法、研究者三角測量法、理論三角測量法、方法論三角測量法。參見[美]塔沙克里:《混合方法論: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結合》,唐海華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頁。,其中方法三角互證包括方法內的三角互證和方法間的三角互證(2)方法內的三角互證:在同一研究中運用多種量化研究方法或者質性研究方法。方法間的三角互證:在同一研究中同時運用量化研究方法與質性研究方法。。依照塔沙克里關于社會和行為科學領域方法論路徑演變的劃分,無論定量還是定性的方法內混合依然被稱為“單一方法”,而方法間的三角互證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混合方法”,因為它不僅融合了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還彰顯了混合方法研究背后的哲學立場。我們認為,因為多元方法既包括方法內多元也包括方法間多元,所以并不能籠統地講,只要是運用了多元方法就是混合方法研究。

起源于十九世紀中期的“范式之爭”,經歷二十世紀20、30年代的浮現和60年代的重現,最終走向了80年代的“白熱化”。這一尖銳矛盾,可以說是研究者中的“純粹主義者”的“功勞”,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純粹主義者”都要保持研究的純潔性,爭辯的關鍵點在于兩種方法“非此即彼”??梢钥闯?這種二元對立的觀點背后,是實證主義和建構主義哲學立場不相容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集中反映。矛盾不可調和的結果,不是一方戰勝另一方,就是雙方相互妥協產生新的矛盾,混合方法研究的產生即是后者。研究者們滿足范式—方法關聯論思維方式的需要,選擇實用主義作為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基礎,在研究中實現了“多元方法、不同世界觀、不同假設、不同類型數據的搜集與分析”。[6]也可以說,正是有別于實證主義、后實證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實用主義范式的出現,使混合方法研究在社會科學領域得以應用,這也標志著混合方法研究理論的形成。

(三)理論完善期(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

混合方法論一經形成,其理論基礎與操作、程序和技術開始快速得到充實、完善。[6]第一,混合研究設計邁向更高級階段?;旌戏椒ㄑ芯吭O計的初級階段,包括產生于二十世紀60年代、普遍應用于80年代的“同等地位設計、主次設計、多層次路徑設計”這樣三種“混合方法”;混合方法研究的更高級階段,包括以獨立類型出現于90年代的“在研究階段中單一使用、在研究階段中多元并用”這樣兩種“混合模型研究”。所以是“從混合方法到混合模型研究”。[7]第二,混合方法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體系。一是有自己的話語體系,包括有專業術語、(3)專業術語:混合模型、共時/平行設計、多階段評估設計、社會正義設計等等。特定的研究流程圖和記號法、不同層次的設計方案以及評價混合方法研究質量的標準。二是有一批只發表混合方法研究的期刊。除了由Creswell等人于2007年創辦的《混合方法研究學刊》外,《國際多元研究方法學刊》《田野調查》《質與量》等期刊,也都只發表混合方法研究的文章。[8]三是有自己穩定的研究共同體?;旌戏椒ㄑ芯?從2003年因出版《社會和行為研究的混合法手冊》被普遍接受,到2004年12月西北大學的研究者頓肯,采用混合方法在反貧困試驗中的研究成果受到全美“混合方法研究”學術研討會的關注,最終因2013年6月國際混合方法研究協會在美國波士頓大學正式成立,被科學界普遍認可,至此混合方法研究擁有了穩固的“研究共同體”。

三、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基礎

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范式的產生和發展,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哲學基礎。研究范式的堅守與轉換,與其說是研究者對研究范式反思結果的行為彰顯,毋寧說是對哲學思想的“信仰”。定量研究范式的哲學基礎是實證主義,定性研究范式的哲學基礎是“闡釋主義”和建構主義,[9]兩種范式的爭執,是實證主義在本體論上的實在論與建構主義在本體論上的情境論之爭、是實證主義在認識論上的演繹邏輯與建構主義在認識論上的歸納邏輯之爭、是實證主義的價值論上的價值中立與建構主義的價值論上的價值介入之爭。[10]已有研究認為,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基礎主要有三種,即“實用主義”“復雜性理論”和“辯證主義思想”。

(一)實用主義作為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基礎

19世紀末產生于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正如其創始人皮爾士1878年首次表達實用主義基本原則:任何一個概念的全部內容和意義在于它所能引起的效果,可以說實用主義的特點就在于,注重“經驗”“行動”和“效果”。(4)參見http:∥kns.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查閱時間:2019年8月1日?!坝杏眉纯伞北徽J為是實用主義的教旨。

實用主義是一種強調依據實際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哲學,它被認為是混合方法研究的“最佳范式立場”,原因有三,一是混合方法研究吸收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優勢,不僅可以增加研究的有效性和整體質量,還可以同時獲得研究的總體結果和個性化結論。[11]而研究者也常常從“有利于解決……問題”“有利于改善……”等,這類非常實用的標準出發選擇研究方法,這恰恰突顯了實用主義哲學思維。二是問題優先于方法?!胺妒綘幷摗敝幸蛴^點不同而形成三個不同派別,(5)三個不同派別:純粹主義者、情景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參見[美]克雷斯威爾:《混合方法研究導論》,李敏誼譯,格致出版社2015年版,第VIII頁。其中,實用主義者派別更加注重具體功用, 認為“研究問題”比“方法”或“世界觀”更重要,他們看重的既不是所應用的方法,也不是支撐這些方法的世界觀,而是他們所研究的“問題”。同時,有學者認為,混合方法研究中對定量和定性數據的結合,體現了關注多種范式和跨學科觀點的辯證實用主義。[12]三是實用主義者拒絕“非此即彼”,認為從研究過程看,就是一個歸納和演繹的“推理鏈”,從認識論上講,就是一個主觀和客觀的“連續譜”,而研究者也是受其價值觀支配選擇和探究問題,因此,實用主義被認為是將混合方法及其應用融合在一起的研究哲學。綜上,實用主義強調研究的實用性,主張研究方法受制于研究問題,更關注研究結果,這恰恰是實用主義成為混合方法研究哲學基礎的重要原因。

(二)復雜性理論作為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基礎

復雜性理論產生于20 世紀80年代,是莫蘭的 “復雜性方法”、普利高津的 “復雜性科學”、圣菲研究所的 “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統稱。[13]雖然前兩個學派認為世界上沒有簡單事物,有的是“被簡化”的事物,后一學派則認為,簡單性和復雜性共存,且復雜性源于簡單性,但是,他們有共同的研究對象,即事物的自組織機制,認為能動的系統只有在有序和無序同時存在時,才能進行自組織。因此,復雜性是有序性與無序性、規律性與隨機性、必然性與偶然性相結合的產物。[14]正是由于對機械論的批判和對傳統系統運動的深入探究,復雜性科學或復雜性理論被認為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或方法論”。[15]

復雜性理論被認為是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基礎,原因有二:一是復雜性理論從哲學視角探索方法論。從本體論角度講,復雜性理論認為,整個世界由于不確定性、不可逆性而成為復雜的整體。它是一種試圖建立不同于實證主義、闡釋主義,卻又能將各類知識融為一爐的、還原世界真實面目的復雜性思維方式,從而使多方法、多范式相比較存在、相競爭發展。[15]因此,研究復雜系統的具體方法需要將“定性判斷”與“定量計算”結合起來,采用定性和定量的“集成方法”。而混合方法研究正是通過整合定性和定量數據及其研究方法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所以,復雜性理論促成了混合方法研究的產生。二是復雜性理論彰顯了重要的研究價值。它因融合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方法論,而為混合方法研究提供了認識論基礎,因打通了社會科學內的各學科壁壘,而為混合方法研究提供了策略指導,同時,它的產生意味著科學共同體形成,進而為混合方法研究提供了世界觀圖景。[16]

(三)辯證主義思想作為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基礎

辯證法從歷史形態來講經歷四個發展過程:樸素辯證法、反思辯證法、理性辯證法和實踐辯證法,[17]但它們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辯證主義思想就是遵循辯證法變化的、對立的、聯系的和發展的原則認識和解決問題。分析已有對混合方法辯證思想哲學假設的研究可知,辯證思想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辯證的思維立場,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辯證地看待問題。這種觀點并沒有把任何一種范式置于其他范式之上,相反,認為不同的研究范式提供相異的、難得的,不充分的、有時是沖突的認知。二是辯證的分析問題。這種思想在實踐中認同所有的研究范式,并探究范式之間的對立關系,諸如價值中立與承諾、主位與客位、一般與特殊、社會建構與自然痕跡等,[18-19]引導混合方法研究把各種研究范式的優勢集中在一起,求同存異。因此,辯證思想力推混合方法研究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定量和定性研究范式的某些原則。[20-21]

綜上,我們更認可實用主義是混合方法研究哲學基礎的認識。當然,也有部分持實用主義混合方法研究哲學立場的人認為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學假設是辯證的實用主義,這是因為辯證法和實用主義在研究的具體操作方面均有兼容并蓄的技術立場,即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尋找解決途徑。而復雜性理論雖然與實用主義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有一致性,但是它并沒有明確指出在方法論上要把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融合,而是強調多種方法、多種范式相比較而發展,它更傾向于是一種思維方式。

四、混合方法研究的設計方案

Creswell建議,在研究計劃中要運用一種總體性設計研究框架,包括哲學理念、研究策略和研究手段等要素,這可以確保從復雜的哲學假設中選擇出來的方法被貫徹始終,并且能使資料收集與分析更具有可操作性(見表1)。Creswell認為,知識觀、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是為定量、定性和混合研究路徑服務的,[22]3-16即,有什么樣的哲學理念或者哲學假設,就有什么樣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研究中的具體操作也就不同。

表1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

就混合研究而言,實用主義哲學假設已被大多數學者認可,并用以指導其對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深入研究。但是,在具體研究方法設計問題上,不僅需要對研究策略進行選擇,還要有研究問題、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研究結果的解釋等階段中具體步驟的設計方案。也就是說,表1所顯示的混合方法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需要以一定的標準把它們細化為可操作的研究方案。事實上,Greene等人注意到,運用混合方法研究進行設計選擇時非常復雜,Creswell(1995)、Greene(1998)、Morse(1991)、Patton(1990)等人都試圖努力建立一個關于混合方法設計的分類法。

Creswell認為,就更實用的研究層次而言,研究策略能夠為研究設計的步驟提供具體方向。[22]10就混合研究策略的選擇,研究者可以從四個方面的因素加以考慮:實施、優先、整合和理論視角(見表2)??梢哉f它們是選擇合適的混合研究策略的四個標準,因為建立在對這四方面因素討論的基礎上,Creswell對順序性策略和并行法策略中的每一種策略進行了簡要的描述和圖式說明(見圖1、圖2)。[22]166-177圖1和圖2以可視模型描述了研究策略,同時也給研究者提供了實施策略的步驟,并且以文字形式,較為詳細的解釋了選擇某種策略后具體的研究方法步驟,但是,我們認為,他看似是對策略指導下具體方法步驟的介紹,實則更傾向于對研究策略的解釋。因為,那些具體方法步驟,相較Creswell對混合方法研究的基礎和高階設計方案的劃分來講(見表3),分類標準不甚明晰、闡述方式更抽象一些。但是,實施、優先、整合和理論視角這四個混合研究策略標準,是下述研究方法步驟設計標準的雛形。

圖1 順序性策略資料來源:[美]克雷斯維爾:《研究設計與寫作指導:定性、定量與混合研究的路徑》,崔延強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頁。

圖2 并行法策略資料來源:[美]克雷斯維爾:《研究設計與寫作指導:定性、定量與混合研究的路徑》,崔延強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頁。

表2 研究的混合法策略選擇

表3 混合方法研究設計方案

對于混合方法具體研究類型的設計,Creswell、Tashakkori和Teddlie均首先明晰研究類型設計的標準,然后依據標準確立不同的設計方案,或者說對混合方法研究進行分類。依據Creswell和Tashakkori、Teddlie的研究,我們認為,目前至少有兩種分類標準,一是依據定量和定性研究的時間方向、地位和數據整合方式劃分設計類型。時間方向包括并行和順序;地位有平等和主導地位;數據整合方式有聚合數據、解釋數據、建構數據和嵌套數據。[22]8分析Creswell的6種設計方案(見表3),無論是順序性策略還是并行法策略,它們都體現著并行或者順序的時間方向,平行或者順序地位,聚合或者解釋數據整合方式。比如聚斂式設計,單獨收集處于平等地位的定量和定性數據,聚合兩種數據,然后比較兩種分析結果,以便更加全面的理解研究問題。[22]40-41二是“三個維度的二分法”標準。這一標準,是Tashakkori和Teddlie對Patton(1990)方法論混合三個組成部分:設計、測量和分析的擴展,最終形成了研究進程中的三個維度或階段的二分法標準。三個維度的二分法,是指研究類型的維度:探索性研究與確證型研究;資料收集和操作類型的維度:定性資料收集和操作與定量資料收集和操作;分析和推論類型的維度:定性分析和推論與統計分析和推論。這三個維度的2×2×2交叉分類產生了8種不同類型的研究模式,除去其中有兩種屬于傳統的定性和定量模式,其余6種均為混合模型研究(見表4)。[23]50-55同時,還有兩種類型,被Tashakkori和Teddlie稱為完全的混合研究,即平行混合模型研究和順序型混合模型研究,它們同時采用兩種類型的資料收集技術和兩種類型的資料分析路徑,甚至將探索性方法和確證性研究結合起來。[23]144-145

表4 關于研究方法的分類

本研究認為,上述兩種分類標準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依標準劃分的類型互有交叉。第一種劃分標準既關注定性和定量方法在具體研究中的時間順序和地位問題,又關注定性和定量方法對數據的整合方式;第二種劃分標準側重點是首先對研究進行了大類劃分,即是確證性研究(定量研究)還是探索性研究(定性研究),然后在研究類型、資料收集、分析和推論這些研究步驟中,進行定性和定量技術操作。同時存在類型間的交叉,比如第一種標準下的“探索性序列設計”“多階段評估設計”與第二種標準下“混合類型Ⅲ、Ⅳ、Ⅵ、Ⅶ、Ⅷ”的操作技術類似,因此,我們認為,最終兩者殊途同歸,所有的方案中都涉及到定性和定量方法使用的時間、地位,以及數據的多種形式的整合?;旌戏椒ㄑ芯康脑O計方案或者類型,是我們進行混合方法研究的藍本,但設計方案也要“與時俱進”,需要研究者依據自己的研究問題、對定性和定量方法的運用能力等情況,對已有研究的設計方案進行適度的調整,盡可能充分解決我們所研究的問題。

五、混合方法研究對警察倫理學研究的價值

詳述混合方法研究的目的在于,熟知該方法論并將其運用在警察倫理學研究中,在研究方法的“集合”中充實一種新的研究范式,以推動警察倫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一)夯實警察倫理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

警察倫理學既是職業倫理學一門分支學科,也是公安社會科學體系中一門基礎性學科。警察倫理學的理論架構以倫理學理論為基礎,運用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探討警務實踐中的道德現象;作為國家政治上層建筑的警察機構與政治關系緊密聯系,因而警察倫理學必然從政治學的理論視角研究警察道德現象。在我國,倫理學、政治學均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因而,馬克思主義必然是警察倫理學的哲學基礎。作為哲學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強調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人的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結果。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警察倫理學研究的理論和實踐,認為警察道德既是警察個體道德實踐的歸納和概括,也是警察道德理論的發展。同時,由于人的認識的能動性,警察個體道德水平提升既有可能性也有現實性。

混合方法研究作為一種方法論,其哲學基礎是實用主義。作為應對“范式之爭”困境而產生的方法論,混合方法研究在本體論上秉持實用主義即“有用即可”的世界觀,認為世界是多元的、復雜的、可預見的,在認識論上認為主觀的、主體間的和客觀現實都很重要,[24]在價值觀上認可主客觀的關聯性。不難看出,混合方法研究的實用主義世界觀,認可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認為主客觀是相互聯系的,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當然,產生并流行于美國的實用主義,無論其歷史淵源還是現實需求,無論其價值追求還是社會基礎,都與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相去甚遠。但是,差異的存在,并不等于非此即彼,作為人類精神財富,他們具有相互借鑒和學習的歷史使命,況且,包容差異性、多樣性也是研究者的責任,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跨越差異尋求解決辦法。因此,運用混合方法進行警察道德問題研究,能夠借助實用主義哲學思想和實踐,為強化馬克思主義對警察倫理學研究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所用。

(二)助推警察理論倫理與實踐倫理創新

倫理學包括理論倫理與實踐倫理,同理,警察倫理學既有理論倫理又有實踐倫理。警察倫理學的理論倫理包括警察道德形成與發展的一般規律、警察道德特征和作用、警察道德與政治和法律的關系、警察道德規范體系等內容,實踐倫理包括警察道德評價、教育、修養等內容。警察倫理學的理論倫理是警察道德實踐的理論化,任何理論體系都具有開放的品質,隨著社會、警察職業的發展以及警察個體道德實踐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警察理論倫理就要與時俱進,依據新情況新問題發展、創新理論;警察實踐倫理旨在以理論為指導,將理論轉化為警察道德的行為,警察道德的行為意味著是自律的自由的行為,這一轉化必借助中間環節,即內化,是把警察道德理論內化為警察道德意識和信念,進而指導道德實踐。如何成功地進行道德內化?這關乎警察個體的修養也關乎警察組織的教育和引導,可以說是衡量警察道德轉化程度的關鍵因素。即是說,警察道德理論和實踐需要不斷發展和創新,才可能解決現實中不斷出現的復雜的警察道德問題。

從混合方法研究的設計思路來看,其實就是圍繞“歸納—演繹”或者“演繹—歸納”的方式進行研究。歸納則是從個別現象到一般理論,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這樣的研究進路內在包含著理論生成和理論驗證的具體方法。先歸納后演繹的方式,能夠契合警察倫理學理論發展的需要,通常對警察道德現象進行經驗的研究,通過觀察等方式獲得資料,分析并建立概念和理論,同時需要驗證這一理論,要與已有理論進行對話,證明建構的理論具有可靠性和科學性,進而發展已有的警察道德理論。

在警察道德實踐倫理創新問題上,混合方法研究成為警察道德評價的新工具。警察道德評價是對警察道德行為進行善惡判斷,表明褒貶態度,其目的是明辨警察行為的善惡性質和責任,進而鼓勵或者阻止警察的某種行為。因此,警察道德評價的這種善惡裁定和行為調節的作用,是警察道德內化進而行為轉化的重要環節。就目前的警察道德內化方式來看,一靠警察道德修養,二靠組織教育和引導。怎么能在此基礎上獲得更好的效果,混合方法研究批判和反思的精神應該能夠奏效,因為混合方法研究能夠融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建立自己的研究模式,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通過批判和反思定性與定量研究的優勢與劣勢而完成的?;旌戏椒ㄑ芯客ㄟ^研究過程呈現的批判和反思精神,使警察道德主體能夠在道德行為發生前、發生過程中和發生后,對行為及行為背后的意識進行善惡反思,進而將行為調整至道德規范的標準模式。同樣,警察組織通過批判和反思警察道德教育和引導的思維方式、社會環境、警察亞文化以及認識手段,不斷修正教育思路和引導方式,使其產生最大效益,推進警察道德內化和行為轉化,這本身就是警察道德評價態度的顯示過程,所以混合方法研究因批判和反思精神成為警察道德評價的新工具。

(三)強化警察倫理學研究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對“問題”產生探求欲望的能力。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問題”通常被認為是理論與實踐或者政策與預期目標之間的差異,是有待深入探索的議題, 而“問題意識”則是對“問題”產生的尋求答案的欲望?!皢栴}意識”意味著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更是理論創新的必經之路。警察倫理學作為一門成熟的學科,有自己特定的研究任務,它給警察倫理學研究指明了方向,而正是因為有明確的研究任務,更容易使研究遵循學科自身的研究邏輯和路徑,忽略對理論、實踐乃至于方法論“問題”的探求和深究,也就弱化了“問題意識”。這對于警察倫理學理論與實踐倫理的發展和創新是一種缺失和遺憾。

混合方法研究并不看重方法和哲學基礎,而看重所要研究的問題,這是一種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警察倫理學在運用混合方法研究中,勢必關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選擇具體的研究技術,而不是依照具體研究方法選擇研究問題,更不會因為世界觀和價值觀相異拒絕對問題進行深入挖掘?;旌戏椒ㄑ芯康膯栴}導向邏輯,可以在長期的研究軌跡中刺激警察倫理學研究提高“問題意識”,使研究者不僅在已有警察倫理理論與警察個體道德實踐的矛盾中發現問題,而且在大量警察道德經驗與教訓中挖掘問題。只有提高了“問題意識”,警察倫理學學科的快速發展才有可能性,也只有對警察倫理道德“問題”進行創新研究,才可能解決警察道德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矛盾,進而提高警察整體道德修養。

(四)實現警察道德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統一

“事實與價值”關系的具體討論被認為最早開始于休謨,休謨認為不能從“是”推出“應當”,此即“休謨法則”,價值與事實的區分自此開始。在認識論上,有幾種看待“事實與價值”關系的觀點,一是主觀主義價值論,強調“事實與價值”二分,認為價值來自主體的需要,無法從事實判斷推出價值判斷;二是客觀主義價值論,認為價值是客觀事實的屬性所決定的,所以價值等同于事實的屬性,是一元論的;三是實用主義價值論,實用主義巧妙地避開了價值是什么的問題,而是探究價值是怎樣形成的、價值選擇是怎樣做出的問題,認為價值產生于探究活動,而價值判斷,是根據事實的條件和對結果的描述,在建立起它們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來作出價值判斷,這是一種關于事實和價值關系的綜合的、乃至辯證的看法。而馬克思主義認為,價值來自于實踐,價值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因此,在方法論上,實用主義更接近馬克思主義。

在這樣的二元論、二分法的基礎上,西方哲學中的人文主義傳統堅持把意義和價值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實證主義和科學主義堅持把經驗和事實作為研究對象?!笆聦嵟c價值”關系的哲學討論可能會無休止,但是,作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研究,卻不可能因“事實與價值”關系的爭論駐足,而總是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陀^主義的,則追求客觀性原則,突出價值中立和價值無涉;追求主觀性原則的,突出解釋學的、理解的、意義的方法;此外,在承認價值和事實二分的基礎上,試圖討論人和社會的復雜性,嘗試把價值和事實統一起來。

警察倫理學是一門價值科學,研究的是警務實踐中的善惡、好壞等價值標準和價值實現等的現象和問題,因此,已有教科書認為,警察倫理學“并不以解釋警務實踐中的事實和科學規律為目的”。[25]本研究認為,這一學科目的定位,是對警察道德價值與道德事實的分離。畢竟,警察道德價值標準和價值實現,離不開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是由事實判斷推導而來,因此,警察倫理學盡管是價值科學,也完全不能離開對警察道德事實和警察道德實踐科學規律的探究。否則,警察道德善惡價值標準和價值實現的途徑都將無法擺脫空洞和說教的危險。

實用主義在“事實與價值”關系上,直接關注價值的形成和選擇問題,其在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上,秉持事實判斷可以推出價值判斷、將兩者綜合的辯證思維。以實用主義作為哲學基礎的混合方法研究,其定量研究用數字工具描述社會現象,通過統計分析方法對量化結果進行比較,并用量化手段對研究問題進行精確的解釋,具有客觀性、可推廣性以及對理論證實和證偽的特質,更傾向于表達“是”什么;定性研究用文字描述社會現象,從觀察社會現象出發,從局內人視角建立它們之間的聯系、歸納或者建構出關于社會現象的抽象理論。這種善于對行動者主觀意圖進行解釋性理解并重視個別經驗、注重保持把研究對象放置于研究情景中進行認知、把研究植根于社會現象背后的社會文化進行考察的特質,更傾向于表達“應該”和“意義”如何。因此,融合定量和定性研究優勢的混合方法研究,本身就體現了將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綜合的方法論意識。所以,將混合方法運用于警察倫理學研究,能夠實現警察道德事實與價值的統一、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統一,從而真正將警察倫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發展、創新理論,促進警察整體道德修養與人格的提升。

猜你喜歡
實用主義倫理學定性
實用主義電動車 體驗一汽豐田BZ4X&BZ3
分裂平衡問題的Levitin-Polyak適定性
開拓·前沿·創新與學科建設——簡評《中醫生命倫理學》
現實與虛擬
“紀念中國倫理學會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在無錫召開
當歸和歐當歸的定性與定量鑒別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北歐經典”
——充滿藝術的實用主義者Eva Solo
經典實用主義的要義
共同認識不明確的“碰瓷”行為的定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