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PGSD 框架的能力評估指標優化與課程體系開發研究
——以高職院校營銷學徒制為例

2024-01-25 09:38楊瀟瀟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12期
關鍵詞:課程體系因子院校

■楊瀟瀟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一、引言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職業院校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融通、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建立中國職業教育標準體系等,落實這些政策舉措的關鍵是建立從職業人才需求到職業教育教學互通的理論及方法體系。課程是建立起從職業到教育、中高職銜接、職普融通、書證融通、國際交流體系中最重要的載體,不斷完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方法,既是我國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國際化的需要,也是我國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構建自身理論體系的需要。

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潮流趨勢和重要里程碑?;诼殬I能力培養構建課程體系是提升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保證,也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還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

本文基于PGSD 能力框架,從能力本位教育理論出發,提出高職院校學徒制的課程體系結構。

二、文獻回顧

課程是教育的“心臟”,課程體系開發與建設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鑒于課程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學者們對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進行了豐富的研究。有的學者從理論理念視角出發進行研究,如李萍[1]基于協同學理論探索了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指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與協同學的契合性有的很高的契合性,即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具有協同學的開放性特征、非線性相互作用、非平衡狀態等特征,提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路徑包括,基于職教集團構建多元化協同主體,在競爭與協同中充分考慮多方主體的利益訴求明確課程定位;基于職業教育獨立性與整體性特征,在競爭和協同實現職業教育課程的培養目標銜接、課程內容銜接、質量評價銜接。王悅[2]基于STEM教育理念探索了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指出,STEM 理念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應當包括適應性、跨界性、銜接性、靈活性、多元性等原則,提出STEM理念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結構,即公共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創新創業課程、實踐課程。李宇赤[3]基于能力本位理論探索了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指出,職業院校應當運用能力本位教育理論構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提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路徑,包括以崗位職業能力培養設置專業課程,以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設置公共課程,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開展課程教學。也有的學者聚焦PGSD 能力框架進行研究,如王春燕[4]基于PGSD 能力分析模型探索了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提出PGSD 可以實現從職業人才需求到教育教學的過渡,職業領域的職業崗位群、典型職業活動、工作任務、能力體系,分別對應教育領域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李靜[5]基于PGSD 能力探索了中職工業機器人專業課程體系指出,課程體系建設應當會充分考慮前期、中期、后期和續期的時間順序,提出課程體系構建前期需要做好做職業人才需求調研和選擇合適的合作企業,中期需要加強學校與合作企業的合作學習,后期需要基于中職工業機器人專業的PGSD 能力安排教育教學,續期需要定期評估和跟蹤反饋。張瑜等[6]以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為例探索了PGSD框架下的職教本科課程體系,結合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的職業能力、通用能力、社會能力、發展能力,提出課程體系,包括通識必修課、通識選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獨立實踐課、專業實踐課、能力拓展課。

綜上研究成果,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開發研究已經從理論啟示過渡到能力本位,特別是學者們聚焦PGSD 能力框架構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然而現有的研究缺乏針對營銷學徒制的研究成果,更沒有學者從實證的角度驗證能力因子,為彌補研究空白,本研究將以高職院校營銷學徒制為例,實證驗證PGSD 能力,并分析PGSD 能力框架下的課程體系。

三、高職院校營銷學徒制PGSD 能力分析

(一)研究設計

首先,查詢相關研究文獻,初步界定營銷專業PGSD能力因子。然后,設計問卷,收集數據。最后,基于調查數據,采用SPSS 軟件進行因子分析,界定因子指標。

(二)指標初選

基于相關研究成果,界定營銷專業PGSD 能力因子,見附表1。

附表1 影響因子初選

(三)問卷與數據

問卷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個人信息,主要包括被調查對象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研究領域;第二部分為問卷的主體,主要是被調查對象對營銷學徒制PGSD 能力因子相對重要性程度的評價,共21 題。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評價依次為非常不重要、比較不重要、一般、比較重要、非常重要。本次調查研究選擇職業教育營銷學領域專家及校企合作企業導師作為調查對象,問卷調查時間從2022 年12 月1 日—2022 年12 月31 日,共發放調查問卷30 份,收到有效問卷23 份,后面的研究僅以23 份有效問卷的調查數據進行數據分析。

(四)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結果中節選正交旋轉得到因子載荷數,確定因子,見附表2。一般來說,只有因子載荷數大于0.7,才能界定為主要因子。第1 個主因子顯示,競爭對手分析能力(0.755)、市場需求分析能力(0.769)、用戶偏好分析能力(0.821)、產品開發能力(0.796)、產品創新能力(0.773)這五個因子的載荷數均大于0.7,可以界定該因子為“職業能力”因子。第2 個主因子顯示,語言(0.726)、信息技術能力(0.839)、文化(0.733)、健康(0.716)這四個因子的載荷數大于0.7,可以界定該因子為“通用能力”因子。第3 個主因子顯示,法律法規(0.711)、與人合作能力(0.844)、交流溝通能力(0.872)、職業道德(0.777)這四個因子的載荷數大于0.7,可以界定該因子為“社會能力”因子。第4 個主因子顯示,問題解決能力(0.812)、批判性思維(0.851)、創新思維(0.887)、學會學習能力(0.733)這四個因子的載荷數大于0.7,可以界定該因子為“發展能力”因子。

附表2 旋轉成分矩陣(因子載荷數)

(五)高職院校營銷學徒制PGSD 能力要求

綜上營銷專業PGSD 能力因子,結合高職院校營銷學徒制實踐,設定高職院校營銷學徒制PGSD 能力要求見附表3。

附表3 高職院校營銷學徒制PGSD 能力要求

四、PGSD 能力框架下高職院校營銷學徒制課程體系開發

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PGSD 能力分析從職業崗位群開始,將崗位群分解成一系列職業活動,再將職業活動繼而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務,最后把每項工作任務轉化成相應所需的職業能力(P)、通用能力(G)、社會能力(S)及發展能力(D)。根據能力要求和營銷職業崗位群,定位營銷學徒制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創新意識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備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掌握現代營銷專業知識,掌握市場營銷理論,具有較強市場營銷實踐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經營與管理能力的應用技能型人才。

由營銷學徒制人才培養目標及PGSD 能力要求,按“寬基礎、深專業、強技術、提素質”的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原則,進行高職院校營銷學徒制課程體系框架構建?!皩捇A”意指培養高職院校營銷學徒制人才所需的基礎知識應較為廣泛,映射到課程上,體現為職業基本素質課程;“深專業”意指培養高職院校營銷學徒制人才所需的專業知識不能停留在普通“重流程、輕規劃”的專業知識上,而是需要強化營銷頂層規劃原理及方法,映射到課程上,包括專業基礎技能課程;“強技術”意指培養高職院校營銷學徒制人才的技術技能不能是簡單的、機械的市場營銷操作,而是要求學生能夠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及優化,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映射到課程上,體現為學徒崗位課程;“提素質”意指培養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學徒制不僅要重視文化素質,還要注重自然素質、心理素質,映射到課程上,體現為專業拓展類課程。

在上述思路框架基礎上,根據國家及學校課程設置規范和標準,將課程體系分成職業基本素質課(必修課、選修課、任選課)、專業技術技能基礎課(必修課)、學徒崗位技術技能基礎課(必修課)、專業拓展能力課(選修課、任選課),形成高職院校營銷學徒制的課程體系,如附表4 所示。

附表4 高職院校營銷專業的課程體系

五、結束語

PGSD 能力框架下,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學徒制的職業能力包括競爭對手分析能力、市場需求分析能力、用戶偏好分析能力、產品開發能力、產品創新能力,通用能力包括語言、信息技術、文化、健康、藝術,社會能力包括法律法規、與人合作、交流溝通、職業道德,發展能力包括問題解決、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學會學習能力。高職院校市場營銷學徒制課程體系結構包括職業基本素質課、專業技術技能基礎課、學徒崗位技術技能基礎課、專業拓展能力課。

猜你喜歡
課程體系因子院校
因子von Neumann代數上的非線性ξ-Jordan*-三重可導映射
一些關于無窮多個素因子的問題
影響因子
我的健康和長壽因子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