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文明變遷看手工藝的文化本質

2024-01-26 01:00
藝術設計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手工藝文明傳統

殷 波

人類社會經過采集及漁獵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疊加的演進歷程,技術生產力不僅驅動物質生產滿足生存生活所需,也形成相應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社會組織結構,構建形成相關聯的思想觀念和精神世界。在中國漫長的農業文明進程中,人們依靠土地并馴化利用自然作物和畜力通過手工勞作進行生產,順應自然,安土重遷,自給自足,以天然的血緣關系為基礎,以宗法禮俗相維系,由“家”至“國”形成了專制人治的政治體制,在思想觀念、精神追求上往往祈望風調雨順的自然和諧、子孫滿堂的家族興旺,精英階層多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抱負。隨著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礦物燃料、水力、核能等自然能源和機械力取代人力畜力,標準化、規?;?、高效率的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作,順應自然變為征服自然,安土重遷、自給自足轉向人力資源和物質產品市場化的自由流動,封閉的鄉村格局被打破,工廠和城市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納入全球化的商品經濟流通,傳統的血緣宗法被現代法制契約取代,專制人治為民主法治替代,個體成為社會活動的基本單元,在普遍具有自由、平等、理性觀念的同時,也具有“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以及“因從事高度分化的專業性勞動而處于發達的片面發展狀態”①。當工業社會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促成以信息為核心要素組織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文明形態,由工業文明內生而來的信息文明并非摒棄土地等自然資源和工廠及能源能量,而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式加以組織運行,構建起“人機物”萬物互聯的鏈接機制,產業組織關系從線性競爭轉向平臺生態共贏,組織結構呈現扁平化、去中心化、多元化的新趨勢,基于普遍的信息互動交流形成超越血緣、地理限制、具有心理歸屬特點的網絡社群,也因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共存,人們進一步獲得從追求物質向度到精神向度追求的新的平臺和視域??梢?,不同階段的文明形態在技術、制度、精神等不同層面構成上具有內在的系統性的聯系。對于傳統手工藝而言,作為自文明發端即存續發展的造物實踐,其演進嬗變受社會系統的綜合影響,積淀形成相應的社會歷史內涵,反映文明變遷的要素與聯系,也在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的重大轉型迭代中凸顯出自身的本質屬性和核心價值。因此,從文明演進看傳統手工藝發展,在于深入把握傳統手工藝之于社會歷史、人生存在的意義,并重新認識在宏觀環境里其發展更新的可能。

一、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沖突與自覺

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機械加工在物質生產方面大范圍替代傳統手工藝成為技術生產力發展的必然。如英國作家和藝術評論家愛德華·露西-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1933 ~) 所著的《世界工藝史—手工藝人在社會中的作用》中所述:“工業革命是諸多因素的混合物,除某些美學因素外,主要是經濟的因素”,它并非一夜之間發生,“從中世紀以來的發展軌跡—機器替代手工工具、原始工廠系統組織形式的出現、勞動分工日益細致等等……技藝本身則因不斷出現的新發明而貶值—17 世紀織襪機的應用賽過了家庭手動編織機”②。就中國而言,工場手工業自明代中葉開始發展,顯現出“農本”向“重商”自然轉化的征兆,但在殖民入侵被動開啟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傳統手工藝生產在危機狀態下并未自然而然地被機器生產所取代,而是在較長歷史時期發揮對國民經濟的補充支持作用。20 世紀80 年代,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傳統手工藝的應用范圍進一步縮小,手工藝品的日用功能不斷弱化,欣賞值更加突出,創作與生產的目的從“物用”向“審美”轉化,傳統手工藝作為社會生產方式趨于邊緣化。這是一個逐步演化的過程,自1949 年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 年代中期,在國民經濟恢復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工藝美術生產里日用品占一定比例。這一歷史時期的主要工藝美術生產品類中,除木雕、石雕、象牙雕等雕刻類手工藝和景泰藍、花絲等金屬工藝主要用于制作欣賞品外,各傳統手工藝品類均有大量日用品。如陶瓷產品中,有日用陶瓷;刺繡產品中,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服飾手帕等日用品;織錦中,南京云錦、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和漳絨等開發了沙發墊、民族用品等,如南京云錦研究所自1958 年以來,結合生活需求“積極創作生產了臺毯、靠墊、枕套、被面、床罩、提包、掛屏等新品種以及適合于服飾的雨花錦、敦煌錦、雙面錦、凹凸錦、金銀妝等”③;編織類產品中,竹、藤、棕、草、玉米皮、麥秸等編織的籃、盤、帽、鞋、席、手提包等美觀實用;京式、木作工藝品中,蘇式、廣式等傳統風格的家具也努力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如“蔣榮興”“毛全泰”等上海傳統風格的家具工廠在80 年代除制做長案、花架等傳統家具外,還開發了大餐臺、啤酒櫥等。相關日用品有的面向出口需求,也有的出口轉內銷或面向國內市場,整體上傳統手工藝的日用性在工業化浪潮中得以延續。隨著經濟發展、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大規模排浪式消費興起,工業化機械化產品成為消費熱點,模仿型消費不僅在于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等“舊三大件”和彩電、冰箱、洗衣機“新三大件”,而是滲透于不同代際人群和生活需求、消費心理的各方面。隨改革開放涌入的西方時尚風潮中,城鄉間成衣商鋪林立而裁縫店越來越少,塑料制品普及而自然材料應用減少,大量日用品成為“快消品”甚至用后即棄,可以反復使用的耐用消費品往往僅限于房子車子等單價高、購買頻次低的商品。使用天然材料、運用手工技藝、用于日常生產生活甚至在家庭代際中流轉的傳統手工藝品往往被工業化的消費浪潮淹沒。在這一時期,傳統手工藝主要在欣賞品、紀念品的領域發展?!拔铩钡臎_擊替代背后是“人”的變遷,工業生產及消費沖擊下傳統手工藝的生活日用功能弱化,掌握傳統手工藝的人群規模隨之縮減。歷史上運用地方物產普遍習得的傳統手工藝不同程度出現代際斷層甚至人亡藝絕;在日常生產生活里信手拈來、得心應手的傳統手工藝應用者、實踐者減少,而主要在相關職業、院校、文化保護機制中的特定群體中傳續;生活中為特定習俗而自創自制手工藝品的人群減少,如春節的窗花、端午的香包等多購得少自制,且往往取其形略其藝,對機器刺繡、自動刻印等普遍接受,傳統手工藝與萬千生活主體的自發的聯系相對弱化。在應用范圍縮小、習得人群減少的同時,傳統手工藝遭遇工業化沖擊替代還體現為功能和內涵的單一化。由于這一時期傳統手工藝品的應用場景減少,相應弱化了與生老病死之人生旅程、四時八節之節日儀式、家庭內外的人情往來等相聯系的、涉及感情寄托、習俗承載等社群維系的功能和意義,主要與工業生產的批量化、標準化相對而突出精工、精湛、藝術化的欣賞功能和審美意義。歷史上,手工藝在人文意識覺醒過程中因其重復、陳式以及天賦靈感的相對欠缺而與藝術分離,在大工業生產迅猛發展的階段又再次以藝術化的趨向探尋發展空間。應該說,其中包含古已有之的審美意義、欣賞功能的延續,但與日常生產生活及萬千生活主體聯系的弱化也是傳統手工藝遭遇沖擊、在工業文明中境遇的反映。

同時,工業文明發展,工業化的組織機制和觀念對傳統手工藝的生產和傳承加以重構,產生新的影響和變化。從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生產組織機制看,1949 年至今經過工廠制、公司制等發展階段,在計劃經濟時期,以往城鎮作坊、鄉村個體等分散的手工藝業態重組形成“工、產、藝、銷、學”一體化的生產、經營、研究、銷售、傳承機制;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鄉鎮企業、個人作坊以及相關公司、工作室等個體、民營企業再度發展;但整體上,實行的是具有工業化特點的運作機制。包括計劃經濟體制中對于工序之間連續性強、運用一定機械設備的工藝品生產主要采用專業工廠集中生產、統一經營的“工廠制”,從原材料準備、創作設計、加工制作到整理包裝等分工協作完成。由于傳統手工藝具有料輕工重、勞動密集、往往不依賴特定設備和生產空間的特點,因此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專業工廠的時期也廣泛實行專業工廠和農村、街道副業加工結合的形式,分散生產?!皳?982 年的統計,在工藝美術行業中,廣泛采用專業和副業結合形式的,主要有竹藤棕草柳葵編織品、抽紗刺繡、煙花爆竹和地毯四個大類”④。20 世紀90 年代市場經濟改制后,不同規模、類型的傳統手工藝經營實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面向市場找出路,逐漸形成新的產業聚集區、產業帶。從中可見,工業化生產組織機制對傳統手工藝在規?;a、精細化分工方面的重構。同時,工業化生產組織機制的作用還體現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標準化、專業化的追求。1949 年以來,《玉器雕琢通用技術要求》《漆器通用技術要求》《鑄胎琺瑯工藝品》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等相繼建立。2022 年“全國工藝美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設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手工藝產業部,“主要負責地毯、漆工藝品、花畫工藝品、雕塑工藝品、金屬工藝品、印染織繡工藝品、編織工藝品、民間民族工藝品等工藝美術領域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⑤。傳統手工藝從業者的職稱評定也是專業化管理機制的組成部分。自1979 年我國首部工藝美術技藝人員職稱的評定條例(輕工業部〔1979〕輕藝字第 123 號文)下達各地,關于工藝美術人才職稱評定的標準仍在不斷更新修訂。在工業化機制對傳統手工藝生產組織的分工協作程序化、工藝質量標準化、從業者專業化等方面進行重構的同時,也對傳統手工藝傳承機制產生影響。一方面,歷史上師徒相授、父子母女相傳等傳承機制有所延續,特別是在國家大力發展工藝美術生產以支援國民經濟恢復重建的歷史時期,專業工藝美術廠、工藝美術研究所等通過師傅帶徒弟培養了大量人才,雖然受精細化產業分工影響綜合性人才在減少,但不少當時的學徒工成為日后的工藝美術大師;另一方面,工業化機制影響下,專門化的知識技能培訓發展,傳統手工藝的學校教育發展,建立現代知識譜系中的專業、系科,進行知識、理論和技能的教育培訓,與傳統傳承方式中言傳、物傳、心傳等經驗傳承存在差別。也由于師徒制與學校教育之間交叉較少,形成工業美術行業從業者和手工藝“學院派”在風格、理念等方面分立的局面。

此外,工業文明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裕及工業化產生的破壞性影響從正、反兩個方向促成傳統手工藝的文化自覺。從正向發展上看,雖然英國等歐美國家在工業文明發端之際即開啟手工藝文化的追溯與工業文化的反思,但手工藝在物質生產的規模、效率上讓位于機械成為必然,只有當工業化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進一步超越流水線的規模而追求個性,超越機械的效率而尋求歷史記憶,也正是在工業柔性生產、定制化生產發展的同時,傳統手工藝作為生產方式回流獲得新的發展空間。我國是工業文明的后發型國家,長期以來主要是發展、追趕工業文明而非拒斥和反思,手工藝生產相伴相生發揮補給工作用,直到經濟總量達到一定規模,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處于附加值較低位置,“中國制造”亟需向“中國設計”轉型,科技、文化的原創性提上日程,在工業文明視野中,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價值得到新的發現和重估—在“造物”意義上貫通傳統手工藝與當代中國設計,于傳統中吸收養分,凝練塑造“中國制造”“中國設計”的獨特內涵及標識。因此正是在工業生產充分發展,產能不斷提高,水平不斷提升的正向作用下,回溯傳統手工藝文脈,實現傳統手工藝的文化自覺成為可能與必須。同時,基于工業化發展、國民經濟水平提升,物質產品極大豐裕,排浪式模仿型消費轉向個性化消費,本土的、民族的審美文化興起,傳統手工藝也因此形成與不同工業品類相融會的新的發展空間,工業化的正向發展為手工藝文化的自覺與回歸提供了新的可能。從負面作用上看,工業文明征服式地發掘利用自然資源、實行“有計劃地廢止”以消費促進生產、并使人捆綁于機器的單向度生存等,產生破壞性影響。當人們愈來愈強烈地意識到工業化的弊病,進一步促成對于傳統手工藝順應、共生式地取用自然物產、寄情于物的長久意義、人的本質力量實現等文化意義和價值的普遍的自覺。在生態環保觀念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深化以及以文化創意助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手工藝的優勢得到重新認識和發掘。當人們不只以物質之“新”為時尚也尋“舊”的記憶和韻味,不只以物質的價值體現人生的意義也致力尋求自我創造力的實現,不只是無時不刻地消費也致力構建人與世界的生態聯系,由此將形成傳統手工藝復興的內在動力。

二、從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回歸

當工業文明進一步演化發展到信息文明階段,信息作為核心,重構人類世界的發展系統,人機物互聯互通,虛擬與現實平行復合,物理的時空局限被打破,不同于工業文明的價值觀念、組織機制、生活方式成為傳統手工藝回歸發展的新的契機。具體包括:信息文明中“信息大于物質”的價值觀與傳統手工藝文化意義與體驗的實踐,信息文明中平臺化、扁平化、共享化的組織架構及運行機制與傳統手工藝跨界融通發展的可能,信息文明中數字化生存、元宇宙等虛擬世界建構與傳統手工藝本質的重新發現等,成為文明演進躍升過程中傳統手工藝存續壯大的新的動因。

首先,由于信息和知識取代物質資源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對信息的獲取與利用超越對物質的占有和消費,“人生的價值不在于占有和消耗的物質,而在于它能擁有和消費什么樣的信息以及創造什么意義,獲得什么樣的體驗,以及升華什么樣的精神”⑥,信息文明的價值觀成為傳統手工藝意義追求與體驗實踐的核心動力。相對于工業文明勃發階段,通過機械化流水線大批量的物的制造以滿足消費物欲,傳統手工藝因生產效率低而處于劣勢;信息文明中,物質化的消費需求進一步轉向對意義的追求和人生的深度體驗,傳統手工藝作為古老的造物文脈,本身即是天然的信息載體,包含民族、地域、歷史等信息內涵,具有符號能指及唯一性的體驗過程,由此顯現出新的價值,其文化意義的發掘、發現與實現也具有必然性。具體而言,傳統手工藝中蘊含的約定俗成的符號意義、民族歷史的集體記憶、自然物產的時空聯系、表情達意的載體內涵等有助于構建更廣、更深、更細膩的體驗。正如當前風格鮮明的“國潮”設計,在物化產品方面,傳統手工藝的發掘應用體現在視覺形象取用、工藝應用和風格境界呈現等不同層次;在體驗服務方面,文旅研學式的傳統手工藝習得體驗、親子教育中的手工藝文化體驗、悅己解壓主題的手工藝制作體驗以及在網絡空間展開的手工藝制作過程直播、手工藝主題電子游戲體驗等受眾廣泛。由此可見,基于信息技術加持的影響,每一個消費個體都能夠在網絡節點上提出訴求、做出評議并進行傳播,“二八定律”轉向“長尾效應”,經濟生產需要洞悉人心、發現需求,信息技術主導的經濟就在于滿足消費群體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的需求,在柔性化、定制化等新的產業生態中,傳統手工藝具有天然優勢。尤其通過人性化的信息平臺和創構活動,信息文明的發展扭轉了工業文明中“人為物役”的局面,消費因此不只是占有物質也是體驗過程,不只是獲得成品結果也是感知事件的展開及走向,不只是獲得“物”的價值也是實現“我”的價值,傳統手工藝的體驗價值由此進一步被發現和喚起,以多種形式在文旅休閑經濟及個體生活方式中展開,而且不同于物能文明中傳統手工藝特定領域對貴重材質、精湛工藝的追求,往往只是回歸體驗、經驗本身,是心手相應、心物相通、人與物相互成就。整體上看,超越于物而追求精神價值和生命體驗,信息文明的價值觀奠定了傳統手工藝回歸、復興的內在基礎。

其次,信息不同于物質能源,經由傳播利用不會消減而是壯大,具有共享的本質,信息文明的組織機制由此促成并進一步建構了傳統手工藝跨界發展的可能與空間。在網絡傳播、平臺生態等形成社會及經濟扁平化架構的過程中,進一步消融傳統產業或技術領域的邊界壁壘,使“互聯網+”式的融合互通、關聯共贏成為普遍趨勢,不僅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傳統文化資源的“破圈”效應,也倒逼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朝融通方向發展,促成新文科、新工科等學科的定位重組。對于傳統手工藝來說,在信息文明的共享機制中,經由消融邊界的創造性實踐,極大突破了傳統的發展機制和樣態,具有業態融通、賦能發展的豐富可能。傳統手工藝不只在材料、工具、技法、形態語言等方面原汁原味地保留和傳續,也在生產生活的不同節點、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產生交織碰撞、衍生發展出新的空間。如,傳統手工藝之“形”的衍生,色彩、紋理、圖案、型制等與視覺設計、工業設計等相融會,不論是簡單拼貼還是創意化重構,往往能夠創造心領神會的熟悉感和特定的風格特點;傳統手工藝之“藝”的衍生,其體驗過程由數字技術加以重構,創造了新的沉浸式體驗;傳統手工藝之“境”的衍生,生態之美、生命之本、生活之意融入現實或虛擬的產品、場景開發,傳統手工藝不再局限于工匠生產或藝術創作的閾限,作為造物實踐,作為融入歷史時空、人文內涵的經驗體系,在信息生態中形成豐富的跨界空間。又如,傳統手工藝作品以數字藏品的形式在元宇宙空間留存,雖然當前尚處于相對初級階段,但已有打破3D 成品模型向技藝過程性展示和體驗拓展、由單個數字藏品向工藝過程各步驟藏品拓展、由線上數字藏品向線下觀摩、課程、旅游等拓展的趨勢,傳統手工藝作為信息資源在數字空間中發展的形態更加豐富。信息文明的組織架構、發展機制為傳統手工藝創新性衍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應該說,信息文明中經由技術和平臺化、共享化的組織機制實現萬物互聯,傳統手工藝里自然與人、事樸素地相關聯,其共通性在于,生態位的構建不是此消彼長的競爭,而是共享共生。傳統手工藝的境遇不再是被沖擊替代邊緣化、難以為繼,而是獲得賦能發展的廣闊空間。信息文明使傳統手工藝的回歸與復興獲得現實的衍生、創構機制和可能。

此外,雖然目前元宇宙等虛擬時空的建設尚處起步階段,但隨著信息文明中數字化生存方式的不斷普及和深化,實在與虛擬、現實世界與數理程序的差異將促進傳統手工藝本質的發現和意義實現。試想在元宇宙等虛擬空間,以映像形式呈現物質本體,以數理邏輯主導相互關聯與作用,其時空可以被編輯,現實世界里不可逆轉的時間在虛擬世界可以暫停、重啟甚至倒流,現實世界里肉體生命的種種局限在虛擬世界可以程序運行的方式獲得持續地存在,而且絕非沉浸式的網絡游戲或VR 體驗,既平行又關聯現實的物理世界,那么,以實在對抗虛無,以具身體驗補償數理程序的運行,以現實生活世界的時間體驗減少“無自我”的恐懼和信息沉溺,成為新的需要。傳統手工藝之于現實人生的必要性或將更加突出,相對以往數字化技術在工具意義上成為傳統手工藝數據化存儲、保留、保護的重要途徑,當前以及未來,數字化生存方式及生活世界的全面拓展和將使傳統手工藝本來的、具身的實踐狀態成為現實生活中普通個體的需要。在具體的、不完美的、唯一性的工藝實踐中體驗生命時間與物質生成本來的樣子,在心手相連的實踐中喚起某種情感、回憶,投入激情或專注力,接受可能的瑕疵,體驗時間流動的必然,感知經歷物理世界的因果聯系,現實世界的傳統手工藝經驗作為一種現實存在的、有因果力的、獨立于人的心靈并具有交互作用的實在,具有新的補充作用。正如工業化、信息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手工藝成為一種被冠以“治愈”“解壓”標簽的體驗,在虛擬化場景更加普遍的生活中,傳統手工藝的回歸將成為實在實踐的必要。

總之,從采集及漁獵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到信息文明,生產所運用的工具、技術及依托的資源發生改變,生產力關聯生成的社會組織關系、觀念精神也經歷相應演變,傳統手工藝作為貫穿古今的造物實踐在人力向機械力躍升的過程中遭遇沖擊替代,也形成前所未有的自覺;在人力進一步借助計算機和算法向萬物賦能的過程中,工業文明等物能文明向信息文明躍升,傳統手工藝由人對物最本質力量的投射與實現以及作為人類歷史文明的特定信息載體,在追求意義與體驗、打破邊界融會發展、成為虛擬化生存之補償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發展契機。德國哲學家恩斯特 ·卡西爾(Ernst Cassirer,1874 ~1945) 指出:“人的突出特征、人與眾不同的標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學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勞作。正是這種勞作、正是這種人類活動的體系,規定和劃定了‘人性’的圓周。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都是這個圓的組成部分和各個扇面”⑦,傳統手工藝作為古已有之的生計方式的延續或數字化境遇中人的現實創造力的實現,融通勞作與創作,包含的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因而在文明迭代演進中綿延存續并衍生新的發展空間。就中國而言,自近現代至今,在百余年發展歷程里經歷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并全方位向信息文明躍升,悠久的手工藝傳統在現代化后發狀態下經歷價值實現與文化自覺,當前所關聯的“國潮”設計、“破圈”熱點等體現了信息文明發展與手工藝本質的邏輯聯系。傳統手工藝作為一種素樸的存在充滿生命的韌性,也如文明信息的容器承載并關聯著社情人心。從文明演進觀照手工藝的存在,因而可把握其恒常屬性及與社會的有機聯系,守其根本并面向廣闊的未來。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② [英]愛德華·露西-史密斯著,朱淳譯:《世界工藝史—手工藝人在社會中的作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 年版,第151 頁。

③《當代中國》叢書編輯委員會: 《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 頁。

④《當代中國》叢書編輯委員會: 《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454 頁。

⑤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關于輕工領域標準化技術組織體系優化結果的公告》(2022 年第10 號)。

⑥ 肖峰:《信息大于物質:信息文明的價值取向》,《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 年第4 期。

⑦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年版,第95-96 頁。

猜你喜歡
手工藝文明傳統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請文明演繹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漫說文明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對不文明說“不”
手工藝·溫州發繡
走近手工藝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