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視域下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的策略探索

2024-01-26 13:56夏云飛
中國教師 2024年1期
關鍵詞:新課標核心素養語文

夏云飛

【摘 要】核心素養是語文課程目標的集中表達,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本文以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為例,闡述如何引導學生在扎實有效的閱讀實踐中培養語感品質,提高語用能力,發展思維能力,豐厚文化積淀,不斷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新課標 語文 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1]。閱讀教學應當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目標,以新課標為導向,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感受并發現語言文字的運用規律,強化學生的語言直覺和感受,積淀感性的語言圖式,優化語言的生成品質,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品質和審美能力。

一、在語理習得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品質

語感培養是學生閱讀和表達的基礎,也是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關鍵。語感培養不僅可以通過感悟、體驗、積累等感性方式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比較、推理、整合等理性方式來達成。語理習得指學生通過對語言現象的理性認識,對語用規律的自覺把握,感受并發現語言文字的運用規律,在具體語境中體驗語用知識的生成過程,并逐漸融入個體的語用知識結構,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感品質[2]。因此,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從課文中獲取信息,還要引導他們學習獲取信息的方法和策略,感受并發現語言文字的運用規律,形成良好的語感品質。

五年級上冊《松鼠》是一篇說明文,與前一篇說明文《太陽》不同的是,它采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兼具說明的準確性與描寫的形象性。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特點,從課文準確、有條理的表達和生動的描寫中了解松鼠的外形、習性、行動特點,感受說明文不同的語言風格。

一是厘清作者的說明順序。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讀者是一個不認識松鼠的人,他最想了解松鼠的什么信息。學生說出了外形特征、生活習性、食物等。其次,引導學生梳理表達順序:“作為陌生人,你覺得人們首先需要知道的應該是什么?”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共識,那就是松鼠的外形,教師引導學生從讀者的角度思考,發現說明白的秘密。最后,引導學生讀課文,厘清作者的說明順序:外形→活動范圍→機警敏捷→搭窩的本領→繁育后代。

二是了解這篇說明文語言表達方面的特點。教師分別出示三段描寫松鼠的文字,比較它們在表達方面的不同之處,引導學生看作者到底用了什么妙招,使得文中的松鼠惹人喜愛。

片段一

松鼠體型細長,體長17~26厘米,尾長15~21厘米。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

片段二

松鼠的前爪非常靈活而且很長,所以抓力極好。后爪上的腳墊可以保持腳趾溫暖。尾巴對保持平衡至關重要,相當于一把遮陽傘,甚至還是個綠暖毯。

—《動物世界》解說詞

片段三

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玲瓏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它們的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它們常常直豎著身子坐著,像人們用手一樣,用前爪往嘴里送東西吃??梢哉f,松鼠最不像四足獸了。

—《松鼠》課文片段

片段三是課文描寫松鼠外形的語句,通過閱讀、比較這三個說明松鼠的語段,學生感受到前兩個片段表達更嚴謹,更簡潔明了,而課文的表達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法,更加形象且通俗易懂。

三是關注作者寫作時的詳略取舍。首先,筆者通過觀察圖片、瀏覽課文,引導學生思考松鼠哪一部分外形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很快就發現了是它的尾巴。其次,在此基礎上總結提煉,教給學生描寫動物外形的方法。所有動物都有它的標志性形象,所以,作者寫松鼠的外形,當然要抓住它的尾巴。最后,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提問:“寫公雞、駱駝、大象,要抓住它們的什么外形特點?”引導學生思考。

閱讀教學要根據不同文體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策略,豐富學生的語感圖式,在語理習得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品質。

二、在遷移運用中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引導他們在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中,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溝通和交流,用書面語言準確具體、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使他們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認為,閱讀教學就是帶領學生在文章中走個來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借助語言文字理解文本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善于發現有價值的表達圖式,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比如,五年級上冊《白鷺》一課中運用了“總—分—總”的構段方式,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這樣的構段方式寫一寫自己熟悉的某種動物。學生既發展了語言,又學會了“總—分—總”的構段方式,可謂一舉兩得。六年級上冊《故宮博物院》一課中,作者按照由南往北的空間順序介紹了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三宮”、御花園等建筑,詳細介紹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方位、外觀、內部裝飾以及功用,條理清晰、描寫生動。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運用這樣的方法寫學校等熟悉的場所,學生有“法”可依,自然水到渠成。

當然,課文中值得關注的語感圖式還有很多,如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方式,《橋》一課中抓住動作、語言、神態表現人物的方式,以及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中詳略結合的表達方式等。教師應善于發現文本中獨特的語感圖式,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發現作者表達的“妙秘”,在遷移運用中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三、在梳理概括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閱讀是語言的輸入,表達是語言的輸出,閱讀、表達都與思維密不可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魚骨圖、邏輯樹等思維導圖,展露學生的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六年級下冊《那個星期天》一課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找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然后出示一幅魚骨圖(見圖1),讓學生按圖索驥,找出表現“我”的心情的句子,在課文中圈畫出來。

借助魚骨圖,學生很快就寫出“期待”“焦急”“無奈”“委屈”等詞語。然后,筆者又讓學生將寫出的詞語填在圖2中,直觀地表現“我”的心情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

接著,筆者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4自然段,看看作者通過什么寫出“我”的焦急心情。學生邊讀邊圈畫,概括出作者寫了哪幾件事,并填寫在思維導圖中(見圖3)。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赌莻€星期天》第4自然段描述了“我”挨時光時的具體表現,借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等舉動,真切地表達了“我”等待時焦急、興奮的心情。教學時,筆者通過思維導圖,讓思維可視化,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梳理“我”的情感變化,提煉出作者通過“翻看畫報”“看云彩”等具體事例來表現“我”焦急心情的思路,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寫作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在想象體驗中涵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及作品的審美感受與理解,形成直接的審美經驗,在想象、聯想中獲得審美享受,并在此基礎上學會表現美、創造美,涵養高雅情趣,培育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

五年級上冊《白鷺》是一篇寓情于景的散文,語言凝練優美,充滿了詩意。教學時,筆者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感受白鷺的外形,以及棲息、飛行時的美。

課始,筆者出示了古代文人墨客描寫白鷺的詩句,如《絕句》中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漁歌子》中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學生通過誦讀感受到在詩人眼里白鷺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課中,筆者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抓住“水田釣魚”“枝頭獨立”“空中低飛”三個形象的畫面,引導學生在對文字的理解、感受中體會“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

在教學“水田釣魚”這一小節時,筆者通過語言描述創設情境:“閉上眼睛,你來到了一塊清水田里,你看,一只悠閑的白鷺正在釣魚,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流線型的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白鷺即使不釣魚,就站在那兒,在你眼里,它像什么?”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筆者引導他們配樂誦讀,學生在想象、誦讀中感受白鷺優美的外形。

接著,筆者說:“再放眼望去,遠處,你看到了什么?抬頭,看到了什么?再低頭,又看到了什么?”學生借助書上的水墨畫插圖,感受到白鷺和周圍的環境是那么和諧,那么富有美感—高遠的天空,透亮的水田,加上這雪白的鷺,一切都渾然天成。

朱光潛先生說過,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覺。誦讀描寫白鷺的詩歌,讓學生感受古人眼中白鷺的優美形象,喚醒學生對白鷺詩一般的美的向往;通過語言描述、欣賞插圖、配樂誦讀等形式,使學生浸潤于文字所營造的美的氛圍中,獲得積極的審美體驗。

五、在理解浸潤中豐厚學生的文化積淀

新課標把文化自信放在核心素養的首位,整理、儲備、識記文質兼美、豐富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言材料,是學生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出發點,對學生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

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一文刻畫了伯牙和鍾子期這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這個故事的最大價值在于它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的一個標準,即“士為知己者死”。

教學時,在理解文意、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筆者圍繞“知音”一詞,首先,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概括伯牙和鍾子期成為知音的緣起—一個善彈,一個善聽。然后,結合課文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彈,鍾子期善聽。接著,用課文中的句式說一說伯牙還可能彈出什么聲音,并相機設疑:課文為什么只寫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反映了伯牙什么樣的志向?此時,補充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孔子的“赴百仞之谷而不懼”,以及荀子的“萬折必東”,通過解釋它們的意思,幫助學生感受“水”中蘊含的善化、勇敢、意志堅定的品質,體會伯牙的高尚情操和志向。

在此基礎上,筆者創設情境:鍾子期知其言,更知其志,伯牙喜遇知音,是何等欣喜,于是,他們便結為兄弟,并且約定來年的同一天,還在這個地方相聚。時光飛逝,很快相聚的日子就到了。然而,本來期盼的相聚看到的卻是鍾子期的一方墳墓,伯牙在鍾子期的墳前彈奏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首曲子,然后抽出佩刀,割斷琴弦,舉起瑤琴,向祭石臺用力一摔……你們知道伯牙為什么要破琴絕弦嗎?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筆者相機出示馮夢龍《警世通言》里《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故事中伯牙摔琴后在鍾子期墳前所作的詩“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以及古代文人墨客詠嘆這個故事的詩句,如孟浩然的《示孟郊》、李白的《月夜聽盧子順彈琴》和王安石的《伯牙》,引導學生領悟《伯牙鼓琴》一文傳達出來的知音難求、珍惜知音的道理。

筆者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情境,并合理拓展與故事相關的詩句,引導學生沉浸在經典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產生深刻的文化認同,受到深深的熏染,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中落地生根,豐厚學生的文化積淀。

總之,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體驗、文化積淀的綜合體現。閱讀教學不僅承擔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培養學生良好語感品質、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職責,還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每一篇課文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都有著獨特的教學價值,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單元的語文要素,精心設計每篇課文的教學流程,突出重點、重錘敲打,力求“一課一得”,引導學生在扎實有效的閱讀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3]。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

[2] 王崧舟.秉綱而目自張? 執本而末自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核心素養”解讀[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 2022(6):8-18.

[3] 鄭海燕.創設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提升學生核心素養[J].小學語文教學,2023(6):71-72.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吳橋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

猜你喜歡
新課標核心素養語文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歡迎訂閱4-6年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歡迎訂閱4-6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初探新課標下高中英語聽力
語文知識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