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石室探索

2024-01-26 13:56毛道生
中國教師 2024年1期
關鍵詞:課程教學改革基礎教育課程建設

【摘 要】 課程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教育品質。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堅持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價值,聯合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等,構建文化引領、現場對話、聚焦課程、教研提升、數字賦能等路徑,探索形成了“一個核心的價值驅動”“四方聯動的角色轉變”“五維著力的實踐路徑”的學校課程教學實踐模式,促進課程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和有效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益。

【關鍵詞】基礎教育 課程建設 課程教學改革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已有2166年的辦學歷史,素來重視課程教學改革,先后被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授予“全國課程改革骨干教師研修基地”和“成都市首批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引領?!?。石室中學堅持一個核心的價值驅動、四方聯動的角色轉變、五維著力的實踐路徑,通過文化引領、現場對話、聚焦課程、教研提升、數字賦能等路徑,促進課程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和有效實施。

一、一個核心的價值驅動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課程教學改革的初心和使命。為充分實現課程的育人價值,學校在關注常規的狹義課程育人過程中更加關注課程體系的建構和課程文化的整體育人作用[1]。石室中學的課程教學改革以“培養有家國情懷與世界格局的未來領軍人才”為核心,以此來驅動實施和評判成效。石室中學將“家國情懷”作為學生的成長基石,構建大思政課程群,厚植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感和理想信念;以“世界格局”指引學生的人生境界,構建創新課程群,深入開展“四史”教育、“榮校愛?!苯逃?,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未來領軍人才”視為學生的責任擔當,建設拔尖創新課程群,為有天賦特長的學生提供深度培養。

二、四方聯動的角色轉變

美國學者約翰·古德萊德將課程分為“理想課程”“正式課程”“領悟課程”“運作課程”“經驗課程”和“獲知課程”六個層次,提出學校是不同層次課程之間的轉化橋梁和實施中介[2]。為此,必須將各利益關聯方緊密凝聚起來,促進各方的觀念轉變和行為改進,從而將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教育理想轉變為現實。

1. 學校:由單一落實轉變為整體構建

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之間并不是絕對割裂和互不相涉的,而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和校本課程精品化耦合構成校本化課程體系。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石室中學經歷了從單一落實轉變為整體構建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石室中學就構建了“一課堂”必修課、“二課堂”選修課、課外實踐活動課的課程體系,強調為專才、全才、英才打好素質基礎。第八次課程改革實施后,學校逐漸走向了整體建構,先后提出“三階五維”課程體系和“成長樹”課程體系?!俺砷L樹”課程體系將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校本化課程體系,包括國家基礎課程、學校文化課程、領軍人才成長課程等。石室中學課程的整體建構還體現在既開發面向國內學生的課程,又開發面向國際學生的課程。作為四川省首批漢推基地學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學校,石室中學專門開發了供國際學生使用的校本教材,如《中國文化掠影》《漢語樂》等。

2. 教師:由被動執行轉變為主動創造

教師是課程教學改革的直接承擔者。教師對“雙新”的認同程度、理解水平和實施能力直接決定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效。教師要跳出自己具有實踐經驗而忽視理論引領的認識誤區,深刻理解“雙新”背后的育人價值和理論依據,才能由“雙新”的被動執行者轉變為主動踐行者。課程教學改革推進中,石室中學在政策宣講、方案擬定、行動推進、督導評估、資源整合等環節,都注重與教師的交流溝通,強化專業驅動,淡化行政驅動。石室中學的教師在主動創造中或開發了富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或在運用新課程理念的教學中實現“教出風格”。例如,李會奇老師感嘆“身處歷史名城,俯拾皆是歷史”,于是運用成都鄉土史開發歷史校本課程和學科活動,包括“蓉城史話,物食人非—那些年我們一起生活的成都”等校本課程、“赴大邑縣安仁鎮建川博物館研學”等學科活動;唐睿老師根據新課程強調關聯性和情境性等,提出并實施基于“啟境—入境—出境”的情境教學模式,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3. 家長:由利益配角轉變為協同育人

家長是課程教學改革的直接“消費者”,還是直接參與者和建設者,家長的參與和支持是影響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外部因素。石室中學視家長為“教育合伙人”,充分發揮家校協同育人作用。一方面,注重加強家校溝通,增強家長對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解和認同,從而積極支持課程教學改革;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和運用家長自身的優勢,建設“家長課堂”,以豐富課程資源和充實課程師資。為加強生涯規劃教育,石室中學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給學生介紹各類職業及未來發展,或為學生職業體驗提供實訓基地,引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石室中學還開發了“我父母的職業生活”“我隨父母上一天班”等生涯規劃教育活動,鼓勵、引導家長引進師資或親自開設家國情懷修身課程、心理健康課程、生涯規劃課程、興趣拓展課程等,參與學生入學禮、成人禮、畢業禮、體育節、藝術節等校園活動。

4. 學生:由卷入參與轉變為自覺響應

課程教學改革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通過充分發揮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促進學生全面而自由地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是新課程的直接對象,其對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解、認同程度,直接決定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程度與實效。石室中學采取多種方式促進學生由被動的卷入參與走向主動的自覺響應,讓學生走向自主發展和優質發展。例如,石室中學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職業體驗和社會調查活動,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強學生的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從而科學選考和自主驅動;圍繞“錦水文風”校園景觀開展研究性學習和融合課程,包括欣賞“錦水文風”詩歌大道、研究古代建筑中的數學美、開展水質分析和調查、認識橋梁建筑中的力學等。

三、五維著力的實踐路徑

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性的復雜工程,從來就不是喊喊口號那么簡單,需要強化頂層設計和整體推進。課程組織要觀照學科自身的邏輯,也要考慮學習者認知特征、興趣需要以及環境中課程資源的可能性[3]。石室中學以課程教學改革為牛鼻子和撬動點,圍繞課程教學自身以及相關辦學要素,促進學校辦學水平和育人質量的提升。

1. 文化引領,校本化推進

學校文化具有導向、驅動和調適功能。以學校文化為引領,是學校課程教學改革的校本化實施的思想武器和理論工具。學校文化建設過程就是學校日常管理過程,就是學校循證改進的過程,就是學校特色形成的過程[4]。石室中學辦學蘊含豐富的課程思想。挖掘和宣揚石室中學的課程史,對于石室中學教師理解、認同和踐履新課程理念有著積極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創辦之時,文翁“遣相如東受七經,還教吏民”,后蜀廣政初年創刻儒家“十三經”(又稱“石室十三經”“孟蜀石經”等)。民國時期,張錚校長率先開設礦物、物理、化學、微積分等現代課程并在部分學科采用英文原版教材。1902年,文翁石室率先由錦江書院改為成都府師范學堂而辦新學,這些充分說明石室中學有著課程教學改革的革新傳統和破冰勇氣?!把簟蔽奈?、“賦圣”揚雄、“清代四川三大才子”之一的彭端淑等曾執教石室中學?!按髱熣n程”育就卓越人才,說明教師專業水平對課程實施的重要性。石室中學辦學歷史上的這些課程教學思想與當今新課程、新教材的理念高度契合,具有較強的時代貫穿力和現實指導性。

2. 現場對話,具身化踐履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通才能行動實。一線教師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更好地搭建理論與實踐融合和貫通的橋梁,理論和實踐的連接橋梁和轉換中介就是教育現場。對話意味著教師已有生命經驗和教育經驗與新鮮的經驗碰撞,在比對碰撞中改造經驗、沉淀智慧[5]。對話過程蘊含著價值選擇、思維啟迪、觀點碰撞,對話雙方可以走向知行合一,實現智慧通達?;诮逃F場的專業對話,教師能真切地認識到變革的必要性和價值性,體驗教育的復雜性與靈動性,從而變被動執行者為主動變革者,去具身化踐履。石室中學構建全員參與的觀課、議課,書記、校長帶頭聽課、評課,就課例展開現場對話,促進教師對“雙新”的理解與執行。石室中學在大型活動、重要工作、制度變革等決策前聽意見、開展前要宣講、開展中要溝通、開展后要總結,多形式、全過程開展對話交流,堅持“把話筒交給教師”,搭建各種形式的展示和表達舞臺,讓教師在全校教職工大會、教育教學研討會、主題教研活動、“青藍”工程總結會、教師沙龍等活動中,以“輸出”倒逼“輸入”,促進教師的觀念改變和行為改進。

3. 聚焦課程,行動化落地

推進課程教學改革不能停留在觀念轉變的層面,而要做到知行合一,以行為改進為圭臬。石室中學立足課程實施和課堂教學兩個關鍵環節來提升教師的課程力,如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開發、教學方式變革等。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新課程強調教學的關聯性,數學組胡瀟老師據此而開展數學與體育的融合課例研究,將體育元素應用在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歐拉公式、多邊形知識、球的知識、二元一次方程知識等剖析足球制作中的數學原理,進而研究射箭箭靶的設計、籃球球框的適配設計、網球拍的設計、鳥巢和水立方的結構、投籃的最佳出手角度、賽事安排、球賽出線權策略分析、足球最佳射門角度的選擇,等等,促進學生拓展知識運用,在探究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數學與體育的“聯姻”,讓課堂變得有趣且有義,跳出了就學科教學科的窠臼。

4. 教研提升,專業化實施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課程教學改革需要教育工作者秉持應該有的思維和理性,發揮專業作用,不能簡單依靠政策、理想、情懷與激情。學校要避免行政思維和統一模式,而要通過教研來激發教師變革欲望。石室中學既注重以課題研究和集體教研來推動規范性教研,又注重倡導“高、嚴、精、活”的教風和“求實務虛”的精神推進泛在性教研,促進教師形成“在研究中教學,在教學中研究”的自覺。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通過語言運用,促進思辨性思維品質的提升”,彭聯雪老師立項了校級課題“思辨性思維養成在中學閱讀教學中的實施路徑研究”,就《荊軻刺秦王》一文的教學,開展了基于思辨性思維培養的閱讀教學實踐,提出通過關注情理悖謬處、關注文本異同處、關注情節突轉處等三大閱讀策略來培養學生的發現與質疑思維,以及通過讓文本語境說話、讓社會環境說話等兩大策略來培養學生的求證與驗證思維。

5. 數字賦能,精準化提質

在“后疫情時代”,轟轟烈烈的全員線上教學雖然結束了,但線上教學為線下教學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包括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個人提升、多媒體教學資源的群體分享、線下在場教學的價值認同,等等。同時,教育數字化轉型賦能課程教學,通過精準化教學促進教育教學提質增效。石室中學持續以數字技術助力學校全面發展,以數智校園奠基學?!皠摻ㄖ袊c有世界影響力的卓越中學”的辦學追求和育人目標;以“三場七空間”為基礎營造智慧教育生態,構筑智聯校園,形成了全域協同的數智校園智慧管理服務體系;圍繞輔助教與學方式改革及師生多元發展,形成“五維一體”精準高效的教學服務體系;整合輻射名校資源助力教育優質均衡,形成融通的立體式數字化教育資源服務體系,以此實現教育教學及學校治理的全面數據化、場景化、智能化、智慧化,由循數善治走向循數善智,再造教育質量提升優勢。

參考文獻

[1] 楊志成.面向未來:課程與教學的挑戰與變革[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2):19-26.

[2]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9.

[3] 呂立杰,袁秋紅.校本課程開發中的課程組織邏輯[J].教育研究,2014,35(9):96-103.

[4] 張東嬌.新形勢下學校文化建設如何再次高階發力?[J].中小學管理,2022(12):40-43.

[5] 毛道生,李繼,稅長榮. 基于教育現場的校本研修方法與路徑——以成都七中實驗學校校本研修實踐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0(34):27-30.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科研重點課題“新時代高品質學校建設成果的深化與推廣研究”(課題編號:SCJG22A011)研究成果。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責任編輯:李莎

猜你喜歡
課程教學改革基礎教育課程建設
基于學生能力培養的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話語的遷嬗
教育均衡發展:現代教育發展的新境界
“中國夢”之中國“自主高考”夢
基于微課應用的專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基于卓越計劃的金屬結構材料課程實踐化改革與建設
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體系下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思考
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機床電氣控制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