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幼兒眼中的“小學”
——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小銜接

2024-01-26 15:09何秀梅李雪平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幼小小學節點

何秀梅,李雪平

(1.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2.西華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一、問題提出

幼小銜接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幼兒順利過渡,適應小學新的學習環境和要求,為后繼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1]。若過渡自然,積極的入學體驗有利于提升兒童以后在學校生活的情感態度、社會積極性以及學業成就感,也可為未來各個教育階段的銜接奠定良好基礎。如果兒童初期的入學適應就出現困難,可能導致其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行為與社會方面的問題,不僅會影響小學階段的學業水平,甚至還會影響未來的發展。

2021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推進科學有效的幼小銜接,其中基本原則的第一條強調各個主體應該秉持“兒童為本”。然而在現實中,幼小銜接受制于成人群體視角,有來自于社會環境應試教育壓力的下移,有來自于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還有來自小學教師強烈的教育期望[2]。兒童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教師和家長應相信兒童生命成長的內在潛力,傾聽兒童的心聲[3]。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兒童從成人的視角中分離出來[4],以兒童為本進行幼小銜接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兒童對幼小銜接的認知研究、兒童在幼小銜接中的現狀研究及價值研究、不同群體兒童的幼小銜接研究等方面[5]。盡管這些研究意識到幼小銜接應該關注兒童,要從兒童立場出發進行幼小銜接研究,但兒童還處于語言發展的初期階段,無法清晰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導致相關研究還存在一些兒童“失語”的問題[6],缺少對兒童實際生活的聆聽以及真實體驗的研究。兒童擁有復雜與強大的認知特征,在學習第二語言、繪畫、思考哲學問題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7]。因此,本研究以幼兒的繪畫作品為依托,通過幼兒特有的方式探索幼小銜接,了解大班幼兒在銜接中的感受,聆聽其聲音,以為高質量做好幼小銜接工作提供指導和參考。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首先,在幼兒園的選取上,選擇n 市某公立幼兒園,該園以美術課程為特色,秉承以美育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主張基于情感體驗的幼兒美術活動與實踐,深入開展創意美術課程體系。其次,在幼兒方面,隨機選取一個大班,該班級處于大班下學期,一共有44 名幼兒,缺席2名幼兒,有42名幼兒參加繪畫活動并接受訪談。

(二)研究方法

1.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對幼兒繪畫作品進行剖析,以便了解幼兒知識能力、認知傾向、技能技巧、熟練程度、感情狀態等發展狀況的一種方法[8]。根據幼兒的繪畫作品及其對作品的講述,了解幼兒內在的思想,使研究人員能夠更好地了解幼兒如何思考、感受和看待外部世界。繪畫活動進行之前,n 市某公立幼兒園大班幼兒體驗了“小學一日游”活動。繪畫活動于“一日游”活動結束后第二天進行,以“我心目中的小學”為主題,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自由繪畫。完成繪畫作品后,研究人員對繪畫作品進行分析,一方面,分析幼兒繪畫的整體效果,包括畫面布局、色彩、線條等;另一方面,分析繪畫形式和內容之間的聯系,了解繪畫作品中人、事、物的關系,進而解讀幼兒眼中的“小學”。

2.訪談法

訪談法是通過與被訪者進行交談來收集數據和了解被訪者思想、經驗、態度的一種調查方法。此次訪談對象是大班幼兒,訪談時間在繪畫活動結束后,訪談內容包括幼兒對小學的環境、學習、生活、老師、同伴以及入學準備等方面的認知。在獲得幼兒的同意后,選擇一個安靜、私密的地方,確保沒有其他人的干擾,通過逐一訪談以了解幼兒對“小學”的認知。在預先設計的訪談提綱基礎上,給予幼兒自由回答的空間;同時根據幼兒談話的內容調整提問的方式和問題的順序,以全方位地了解大班幼兒對升入小學最真實的想法。為了確保訪談內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研究人員向班級老師說明研究目的與錄音的原因,征得老師的同意后,用錄音設備進行錄音,每名幼兒的訪談時間為5~10分鐘。

(三)數據編碼與結果

通過NVivo12 質性分析軟件對資料進行分析,即基于扎根理論,對研究資料進行逐級編碼[9]。第一步,開放式編碼。將42 名幼兒的繪畫作品與訪談內容一一對應,并將訪談的42 條音頻逐字轉成Word文檔,把圖片和文字導入質性分析工具NVivo12中進行分析。逐篇逐句精讀文本數據,根據研究目標和關注點,選擇關鍵詞或短語,最終得到504條原始語句,提取了40個初始概念,部分開放編碼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開放式編碼示例(部分)

第二步,關聯編碼。在開放式編碼的基礎上,尋找初始概念之間的關聯,形成“對小學的期待”“對小學的擔憂”“入學所需準備”等12 個概念類屬。第三步,核心編碼。對已發現的所有概念類屬進行系統分析,概括出具有統領性的5 個核心類屬,按照參考點數降序排列,依次是“入學準備”“小學校園環境”“人際交往”“小學學習”“小學生活”。幼兒眼中的“小學”三級編碼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幼兒眼中的“小學”三級編碼

三、結果分析

兒童是天生的哲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天性中自帶著一種探究、思考、質疑的本能[10]。他們往往會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提出很多“為什么”和“怎么樣”的問題,通過不斷地觀察和探索來了解世界。兒童沒有成人的經驗豐富,但其思維方式更加直觀、簡單,也更加純真和自由。因此,基于42 名幼兒繪畫作品及訪談來探尋幼兒眼中的“小學”,通過三級編碼與分析發現,幼兒眼中的“小學”主要體現在入學準備、小學校園環境、人際交往、小學學習、小學生活5個方面。

(一)大班幼兒眼中的入學準備

入學準備在所有一級節點中參考點數最多,總計145個,說明入學準備是幼兒邁入小學階段最關心的一點。按照參考點數降序排序,依次為對小學的期待(52 個)、對小學的擔憂(51個)、入學所需準備(42 個)。首先,在對小學的期待方面,從三級節點可以看出學習知識與戴紅領巾是幼兒較為期待的??梢?,幼兒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并對新知識、新環境以及小學生身份充滿了向往。其次,在對小學的擔憂方面,從三級節點可以看出游戲和玩具少了、作業多是幼兒較為擔憂的。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不同的學段,學習目的與學習方式也不同,幼兒面對未知的環境,內心會充滿擔憂。在訪談中幼兒提到“上小學的時候我想在天上上課,這樣老師就發現不了我,我就不害怕上課了”,在繪畫作品中畫了自己躲在云朵里面上課的情境(圖1)。最后,在入學所需準備方面,按照三級節點參考點數降序排列,前二為學習準備、習慣準備。較多幼兒做了學習準備,而這些準備一般都是在家長和老師的要求下進行的。如在訪談中幼兒提到:“我每天都會寫日記,媽媽說上小學就帶我出去玩,我就可以把自己所想象的、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都寫下來,變成一個非常優秀的作文”。還有一些幼兒做了習慣準備,如“坐姿端正、擺書包、早睡早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圖1 在天上上課

(二)大班幼兒眼中的小學校園環境

小學校園環境在所有一級節點中參考點數處于第二,共計133個。在二級節點中,按參考點數降序排列,依次為廣闊的操場(48 個)、高大的教學樓(43 個)、不一樣的教室(42 個)。首先,在對操場的認知上,從三級節點可以看出,“向往”和“很大”的參考點數較多,分別為21 個和19個。在繪畫作品中幼兒對操場的描繪很具體,表現為操場上有跑道、籃球架等設備,還有同學在操場上玩,有奔跑的、打籃球的(圖2)。在訪談中一些幼兒認識到小學操場有分類的運動區域,如“小學操場有打乒乓球的,還有打籃球的地方”;另一些幼兒認為“我喜歡運動,所以我參觀完小學印象最深的是操場”。其次,在對教學樓的認知上,按照三級節點參考點數降序排列,前三為很高、很多棟、很多層,說明幼兒認為小學的教學樓很高大(圖3)。由此側面反映出幼兒對小學充滿了好奇和期待。最后,在對教室的認知上,從三級節點可以看出,桌椅的參考點數最多(20 個),黑板的參考點數次之(13 個)。在訪談中較多幼兒提到“小學可以一個人坐一個桌子”“桌子下面可以放書”“黑板很神奇可以動”,可見,幼兒被教室的桌椅和神奇的黑板(圖4)所吸引,期待有屬于自己的桌椅和活動空間。

圖2 操場

圖3 教學樓

圖4 教室

(三)大班幼兒眼中的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在一級節點中共有103個參考點。在二級節點中,按參考點數降序排列,依次為對老師的認知(52 個)、對同伴的認知(51 個)。首先,在對老師的認知上,從三級節點可以看出,老師很兇與很溫柔的參考點數較多,分別為14個和11個。在訪談中詢問幼兒為什么覺得老師很兇,一些幼兒回答:“爸爸媽媽說的”“哥哥姐姐說如果上小學做作業偷懶,老師就會讓我們請家長,還會罰站”??梢?,幼兒的家庭成員會在不經意間把老師嚴厲的形象傳遞給幼兒,導致幼兒認為小學老師很兇。還有一些幼兒認為小學老師很溫柔,因為覺得那天見到的老師都很溫柔??梢?,通過實際接觸和親身經歷,幼兒會逐漸調整他們對小學老師的認知。

其次,在對同伴的認知上,從三級節點可以看出,“交新朋友”和“長大了”的參考點數較多,分別為34 個和17 個。在訪談中幼兒提到“我想交好相處、有禮貌、會說英語、愛學習的朋友”,在繪畫作品中畫了自己和好朋友在小學操場上踢足球、在小學食堂吃飯等場景(圖5、圖6)??梢?,幼兒非??释谛碌沫h境中交到自己喜歡的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在訪談中幼兒也提到“小學同學都長大了,可以做很多事情,還可以當班長,管整個班級”??梢?,幼兒以自己為參照,看到了小學同學在外表和能力上的變化,也反映了幼兒對長大和權力的理解,希望自己上小學后能成長為成熟和有責任感的人。

圖5 和好朋友在操場上踢足球

圖6 和好朋友在食堂吃飯

(四)大班幼兒眼中的小學學習

小學學習在一級節點中共有53 個參考點。在二級節點中,按參考點數降序排列,依次為課程(31 個)、上課時間(22 個)。首先,在對課程的認知上,從三級節點可以看出,有很多不同的課程與最喜歡的課程參考點數較多,分別為16個和15個。在訪談中幼兒提到“小學要學習很多課程,如語文、數學、美術”,在繪畫作品中畫了自己在美術課上做手工的場景(圖7)??梢?,幼兒對小學學習有自己的期待和興趣。其次,在上課時間的認知上,從三級節點可以看出,按編碼參考點數降序排列,依次為一節課40分鐘和課間10分鐘。幼兒對40分鐘一節課的接受程度不同,在訪談中一些幼兒覺得“自己可以適應40 分鐘的上課時間”,另外一些幼兒覺得“40分鐘太漫長了”。幼兒對課間10分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幼兒認為可以去操場玩(圖8),有的幼兒認為可以聊天與喝水(圖9)。

圖7 做手工

圖8 課間在操場玩

圖9 課間喝水

(五)大班幼兒眼中的小學生活

小學生活在一級節點中共有49 個參考點。在二級節點中,按參考點數降序排列,依次為宿舍(33個)、專門就餐的食堂(16個)。首先,在對宿舍的認知上,從三級節點可以看出,“洗漱用品”和“溫暖”的參考點數較多,分別為21個和12個。一方面,幼兒注意到宿舍的洗漱用品。在訪談中幼兒提到“我想住在小學的宿舍里,自己刷牙”,在繪畫作品中畫了水杯、牙刷等(圖10),說明幼兒期待在生活上獨立地照顧自己。另一方面,幼兒注意到宿舍的溫暖。在訪談中幼兒提到“小學的床躺上去很暖和,黃色的燈也暖暖的”,在繪畫作品中畫了上下床、吊燈(圖11),說明幼兒很關注舒適的睡眠環境,良好的環境能讓他們感到溫暖和安心。其次,在對食堂的認知上,從三級節點可以看出,幼兒關注食堂的餐桌與餐盤。在訪談中幼兒提到“我喜歡小學里面的食堂,那是專門吃飯的地方”“長大了就要用餐盤”,在繪畫作品中畫了食堂的餐桌、餐盤、食物等(圖12),說明幼兒意識到空間的分類和自己年齡的變化。

圖10 宿舍的洗漱用品

圖11 宿舍的溫暖

圖12 食堂

四、討論

幼兒用親身體驗傳達出自己在幼小銜接中最真實的心理訴求、主觀體驗、期待與困惑,這些都是幼兒特有的,且有價值的認知。追溯幼兒的認知世界,能將我們帶入幼兒的心靈世界,去感受幼兒最直接、最真實的心理[11]。編碼結果發現幼兒眼中的“小學”具有如下5 個方面的認知特征。

(一)期待與擔憂并存的心理認知

期待與擔憂并存的心理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表現,能夠促使幼兒更加理性地對待挑戰,也是幼兒成長的必要過程。從入學準備的二級節點可以看出,對小學的期待和擔憂參考點數都在50 個以上,說明幼兒對上小學這件事既期待又擔憂。幼兒對生活有強烈的探索欲,他們非常期待上小學。具體表現:學習知識處于三級節點的首位,說明幼兒開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并對新知識充滿了渴望;戴紅領巾處于三級節點的第二位,說明幼兒認同小學生這個身份,希望自己由局外人變成局內人,成為一名正式的小學生;從三級節點還可以看出,幼兒積極與環境互動,如去神奇的小賣部,用自己的零花錢買好吃的,通過自己的方式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這些都反映了幼兒有自身發展的需要,并非在外顯行為上被動接受上小學這件事,而是對成長和轉變充滿了期待[12]。

與此同時,面對未知的環境也有很多擔憂。斷層理論認為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會出現關系人、學習方式、行為規范、社會結構、期望水平、學習環境方面的斷層,這些斷層會給幼兒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13]。從三級節點可以看出,游戲和玩具少了、作業多、午休困難等都困擾著幼兒。有研究表明,個體到陌生場景,幾乎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經歷孤獨、膽怯、彷徨、無能為力等情緒體驗,嚴重時還會造成疲憊、緊張、失眠、壓力大等狀態[14]。幼小銜接是幼兒生命初期的一次重要過渡,新環境和陌生人等多種因素帶來的不確定感,對幼兒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挑戰。

(二)渴望奔跑與跳躍的身體認知

奔跑與跳躍是幼兒的一種基本需要,幼兒在奔跑與跳躍中提高對身體的認知。從校園環境的二級節點可以看出,廣闊的操場處于首位。在繪畫作品中,幼兒奔跑與打籃球等場景也多次出現??梢?,渴望奔跑與跳躍是幼兒的天性,是生命成長的內在原動力。身體意識的覺醒源于運動,這種覺醒是人生命意識的開端,即人與生俱來的爬、走、跑、跳等身體基本能力,是人類探索世界、與環境互動的最基本方式,能幫助個體感知身體,促進大腦和身體發育,進而認識生存、存在與客觀世界[15]。然而,在實際的生活中,幼兒很少有機會釋放他們運動的天性。一方面,大多數幼兒都生活在城市中,被鋼筋混凝土所包圍,運動的空間有限,例如,在訪談中幼兒提到“我每天放學都只能在小區里面奔跑”;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讓幼兒有機會接觸到電視和游戲,運動的時間被分割,身體的能量沒有得到釋放。綜上,幼兒對操場的憧憬表達了他們渴望用身體去感知自己生活與生存的世界。

(三)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社會認知

在人際互動中,個體都會對人際關系有自己的認知,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有一定的心理組織,它們是由個人的經驗、態度、價值觀等因素所決定的[16]。在人際交往的二級節點中,對老師與同伴的認知參考點數都在50 個以上??梢?,幼兒非常重視小學階段的人際交往,且幼兒作為獨立的個體,面對新的人際關系有自己的認知。在訪談中幼兒對小學老師的期待,具體表現為“溫柔”“漂亮”。在同伴關系上,大多數幼兒表示自己想交“溫柔”“可愛”“學習成績好”“很好相處”“可以一起玩”的新朋友??梢?,幼兒想在升入小學時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同伴關系。有研究發現,幼兒進入小學后會有更強烈的欲望去建立親密關系[17]。因為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會出現社會結構的斷層,與曾經熟悉的老師和同伴分離,陌生的環境會讓幼兒不適應。親密的師生關系和同伴交往能夠給予幼兒正向積極的反饋,讓幼兒在新的環境中體驗到安全與愛,進而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性。

(四)期盼與困惑共存的學習認知

期盼與困惑共存是幼兒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幼兒既渴望在新的環境中獲得新知識,又對未知領域感到不安。從小學學習的二級節點可以看出,課程排在首位,說明幼兒對小學學習充滿了興趣,也開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幼兒對小學學習的期盼主要表現:(1)在學習內容上,希望上自己最喜歡的課程,如“最想上體育課,因為體育課可以跳繩”。(2)在上課時間上,喜歡40分鐘一節課,理由是“安靜聽課40分鐘可以學習很多知識”;自己安排課間10分鐘,如“下課10 分鐘可以看會書”??梢?,幼兒對于小學學習的關注集中在學習品質上,對學習有著好奇心、想象、興趣、專注力、自主性等。同時,幼兒對小學的學習也有一些困惑,如“覺得40分鐘一節課太漫長了,自己不能適應”“作業太多”等。相比幼兒園,小學的學習環境更加正式,學習方式更加系統,學習規范更加嚴格,幼兒面對新的情境、挑戰或轉變一時難以適應,出現期盼與困惑共存的學習認知,但這為幼兒提供了發展和成長的機會。

(五)自理與獨立的生活認知

個體具有兩種內部驅動力,一種是由人的生物本能需要而產生的原始內驅力,如饑餓、睡眠等,另一種是因為社會性的需要而產生的內驅力,這是一種高級的內驅力,如自主、自尊、自信、堅持等精神品質[18]。從小學生活的三級節點可以看出,宿舍設備位于前列。在訪談中幼兒提到“小學有自己的床”,并表示“小學可以自己洗澡和刷牙”??梢?,幼兒渴望有獨立的生活空間,希望可以脫離父母的幫助,自己處理生活中的事情,養成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這正是高級內驅力的表現。皮亞杰(J.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強調主體在認知過程中的能動作用[19]。幼兒是獨立的個體,是學習的主體,所有行為都是對現實世界積極建構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經驗來解釋客觀世界,實現個體與現實世界的互動。幼兒渴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符合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表現,也是幼兒作為有能力的個體,對自身有了具體發展的需求。這種需求能夠培養幼兒的自信心、自主性和責任感,提高他們的生活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幼小銜接的實踐路徑

幼兒是幼小銜接的直接經歷者,教師和家長應關注幼兒本身,保護和喚醒幼兒的天性,鼓勵幼兒探究、追問和思考,并從幼兒經驗與認知出發,傾聽幼兒內心的聲音[20]。

(一)立足兒童視角,增進幼兒心身適應能力

首先,要與幼兒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幼兒對上小學有很多擔憂,如害怕游戲和玩具少了、作業多等。在訪談中詢問幼兒為什么有這樣的擔憂,一些幼兒回答:“哥哥姐姐每天放學都要做好多作業,沒有時間陪我玩?!?。但經過仔細交談后發現,幼兒口中的哥哥姐姐已經處于小學高年級了??梢?,幼兒對于升入小學的擔憂受到了家庭成員的影響。在幼小銜接中,教師要關注幼兒內心感受與心理變化,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小學,避免過多外界因素干擾幼兒的認知。有研究表明,幼兒升入小學前后的心理壓力,從時間維度劃分可以分為入學前期和入學后期的心理壓力[21]。幼兒一般向外求助來應對入學前期的心理壓力,如讓家長陪同去上學。在此階段,家長要鼓勵幼兒主動傾訴自己的擔憂和害怕,積極接納幼兒的不良情緒,并幫助幼兒正確對待情緒,恰當地表達情緒,并慢慢學會控制情緒。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相信幼兒的認知和行為能力,給予幫助與支持,激活幼兒自我修繕的心理適應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便能發揮自身的能動性與生活探索能力,積極主動采取行動應對入學后期的心理壓力。

其次,鼓勵幼兒積極參加運動,緩解幼兒緊張、焦慮的情緒。體育運動是幼兒的天性,每個幼兒都非常喜歡小學的操場。有研究表明,體育運動有助于發展幼兒的動作能力、改善飲食習慣,鍛煉意志,進而提高心理素質、情緒狀態與社會交往能力[22]。在幼小銜接中,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的操場與運動設備,讓幼兒參與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體驗運動的樂趣,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保持充沛的精力應對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幼兒對操場有不同的認知。這是由幼兒的個體差異造成的,有的幼兒被操場分類的運動區域所吸引,有的幼兒喜歡運動所以喜愛操場。在幼小銜接中,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在操場使用中給予幼兒多元的選擇和支持,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體育運動,并及時進行規范和監管,確保幼兒的安全,使幼兒按照自己的方式逐步適應小學生活。

(二)建立平等關系,提高幼兒社會適應能力

首先,給予幼兒穩定的情感支持,使幼兒感到被接納、尊重和關心。幼兒覺得小學老師很兇。雖然幼兒的生活經驗與生活能力還不夠成熟,但是他們內心希望有平等的人際關系,渴望在關系中得到尊重。幼兒作為社會的個體,要在社會、學校、家庭等多個場合中互動,但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教師的權威導致了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平等,教師高、幼兒低。人本主義認為建立平等安全的人際關系,要做到三點,真誠相待、無條件尊重與設身處地[23]。因此,教師在與幼兒相處的過程中,第一,要做到與幼兒坦誠相待,即用真誠的態度和行為對待幼兒。第二,承認幼兒的主體性,尊重幼兒的感受與行為。一方面,在入學前,通過各種途徑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的基本情況;另一方面,入學后,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多與幼兒接觸,營造寬松的環境,幫助每個幼兒適應小學生活。第三,要具有共情能力,設身處地體驗幼兒的感受和處境,理解幼兒在新的環境中需要被積極接納,關注幼兒情感狀況,通過情感共鳴,建立信任、尊重和平等的師幼關系,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

其次,幫助幼兒更快地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減輕陌生環境帶來的擔憂。幼兒非??释谏胄W時交到新朋友。良好的同伴關系能幫助幼兒發展各種社交技能,如分享、合作、解決沖突等;與同伴建立深入的情感聯系可以滿足幼兒的情感需求,幫助他們感受友誼,發展親社會行為。在幼小銜接中,教師要提供互動的機會,讓幼兒相互認識、交流和合作,幫助幼兒找到集體的歸屬感,逐步融入小學生活。幼兒認為小學同學都長大了,將小學同學看作是更成熟和有責任感的人。在幼小銜接中,教師可以通過富有趣味性、靈活性和寓教于樂的教育方法,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和成長動力,并讓幼兒承擔班級中的一些責任,逐步培養自信和責任感,幫助幼兒成長和發展。

(三)關注學習品質,增強幼兒學習適應能力

首先,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幼兒的學習動力。幼兒知道小學有很多不同的課程,能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課程??梢?,幼兒對小學課程充滿了興趣,并且關注點集中在學習品質上。學習品質包括學習動機與學習行為2 個基本維度,涵蓋好奇心、興趣、主動性等10 個核心要素,其中好奇心和興趣是學習動機維度下的核心要素,也是幼兒基于內在需求喚醒并維持行為朝向特定目標的內部能量[24]。從幼兒園到小學,個人身份角色、學習環境與行為規范都發生了轉變,一些家長擔心幼兒不能適應這樣的改變,也怕幼兒上小學跟不上課程,在幼兒的學習培養上偏向知識準備與技能學習。高質量的教育應重視學習品質的培養,即重視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態度與良好行為傾向,而不是單純的知識技能學習[25]。在幼小銜接中,教師要重視學習品質的培養,因為良好的學習品質遠比某一個特定的知識對幼兒影響更深遠。幼兒對小學課程有自己的期待,如有的幼兒喜歡美術課,有的幼兒喜歡體育課。在幼小銜接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興趣和需求,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同時,幫助幼兒更深入地了解小學課程,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創造多樣化的學習環境,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感受不同學科的樂趣。

其次,給予幼兒適當的任務與挑戰,提高幼兒的學習適應能力。訪談發現,幼兒對小學上課時間“一節課40分鐘”的適應程度不同。因此,在幼小銜接中,一方面,教師要適當遵循幼兒的個體差異與心理特點,根據幼兒的注意力與學習能力,將學習時間分為多個小段,合理安排休息時間,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較長的學習時間。同時,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制定學習計劃、培養注意力和時間管理能力等。另一方面,幼兒對小學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教師可以抓住幼兒的好奇心,創造有趣和多樣化的情境,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提供具體的、可操作的以及能親身動手體驗的材料,如積木、拼圖等,鼓勵幼兒主動探索新事物,引導幼兒從好奇心出發,發現新知識帶來的快樂,在愉快的學習中培養專注力,獲得愉悅的心理體驗,以幫助他們平穩地度過幼小銜接期,邁向新的學習和成長階段。

(四)強化自我管理意識,提升幼兒生活適應能力

首先,提高幼兒的自主自理能力,以適應小學宿舍生活。幼兒尤其關注宿舍的洗漱用品,如水杯、牙刷,并希望自己能住在小學宿舍,自主完成生活起居的任務。這表達了幼兒對獨立生活和成長的渴望。埃里克森(E.H.Erikson)的發展理論表明,6~12歲兒童的心理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而克服自卑感,體驗能力的實現[26]。在入學期間,如果能夠獨立完成任務,就會感到自豪,如果不能獨立完成任務,就會產生不適感和自卑感。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到的社會環境,幼兒早期的生活能力與行為習慣都是在家庭中養成的。家庭中每個成員以及家庭成員的生活行為和習慣都會對幼兒的成長產生影響。有研究表明,我國隔代教養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來說,與祖輩共同生活的概率更大[27]。隔代教養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年輕父母的時間和精力不足的問題,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祖輩的教育方式比較傳統和保守,在照顧幼兒時往往比較溺愛和縱容;很多祖輩認為幼兒年紀小,常常代替幼兒做很多事情,導致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差;等等。在教育的過程中祖輩應該更新教育觀念,提升教育能力,采用民主的教養方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強化幼兒自我管理的意識。幼兒被溫暖的宿舍所吸引,說明幼兒關注宿舍的舒適感,良好的休息環境能讓他們感受到小學生活的歸屬感。在幼小銜接中,教師要營造溫馨的休息環境,讓幼兒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幫助幼兒健康成長,為幼兒學習與生活提供保障;家長要幫助幼兒調整作息時間,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使其適應小學的作息,以確保幼兒在小學生活中能夠保持精力和充滿活力。

其次,增強幼兒的紀律與秩序意識,以適應集體用餐。幼兒意識到小學有專門就餐的食堂,并期待自己可以在食堂就餐時使用餐盤。這反映了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希望自己可以獨立自主地生活。在幼小銜接中,一方面,家長要根據幼兒的年齡變化,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指導。在日常生活中與幼兒一起就餐時,向幼兒解釋小學食堂的規則和習慣,培養就餐行為,如吃飯時不說話、尊重別人的用餐空間等,讓他們有一定的預期和了解。另一方面,家長要引導幼兒學會自己取放餐盤、餐具,正確使用筷子或刀叉,自行清理餐具和就餐區域;鼓勵幼兒獨立思考、自主選擇食物,培養他們的自主決策能力和自信心,幫助他們適應小學生活。

學界一直強調要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尊重兒童的主體性,承認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傾聽兒童的意見,尊重他們的決定和行為。而現實中往往難以將這一理念真正落到實處。本研究基于大班幼兒的繪畫作品及訪談資料,從幼兒特有的觀察方式、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去探索新的幼小銜接方式。從研究結果來看,大班幼兒眼中的“小學”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涉及到心理、生理、學習環境、生活習慣、人際關系等多個方面。因此,在幼小銜接中,教師和家長要考慮到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與年齡特征,從生理到心理為幼兒提供全方位、系統化的支持和指導,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 曾志紅)

猜你喜歡
幼小小學節點
CM節點控制在船舶上的應用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age distance for common users
基于AutoCAD的門窗節點圖快速構建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真正該做什么
從養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穩銜接
幼小銜接,學前準備知多少
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作用與類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注重簡約化給數學課堂減負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