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問題與策略

2024-01-26 15:09林曉蘭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跨學科古詩詞學科

林曉蘭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3)

一、問題提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其中“文化自信”排在首位?!拔幕孕攀侵笇W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通過語文學習,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保?]4新課標在“課程內容”中明確指出古代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不僅在一年級課本中首次加入了古詩,而且整版教材中古詩詞的編排數量大增,“整個小學六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4 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 篇,增幅達80%”[2]。無論是從新課標的要求還是從教材的編排看,古詩詞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小學生的寫作表達、所經歷的文化生活,與古詩詞的語言表達和記錄的文化生活有許多差異,同時小學生正處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習階段,多以自身的經歷作為學習中認知和理解的基礎,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和實踐體驗很重要。新課標的“課程理念”提出了“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的教學要求,且新增了“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旨在打破各學科知識相互獨立的現狀,追求課程內容、學生生活、語文實踐之間的協調和融通,更重視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綜合思考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3],所以“跨學科學習”是新課標中綜合性、實踐性最強的任務群,能有效增強學習的情境性和實踐性。古詩詞跨學科學習不僅能解決小學生因真實生活、表達與古詩詞記載的生活、表達之間存在差異而產生的學習問題,還有助于小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發現古詩詞中蘊含的豐富知識和多種形式的美,有效提高小學生學習和運用古詩詞語言文字的質量。

學界關于“古詩詞跨學科”的研究不多,且主要集中于中學古詩詞跨學科的研究[4-5],對于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的針對性研究較少,僅是關于古詩詞與某單一學科如科學課程進行融合教學的討論[6]。除此,偶爾可見涉及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的案例探討[7]??偟膩砜?,既往研究對于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提升跨學科教學實效等問題,缺乏明確和深入的探究,而這些問題恰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的困惑,亟待進一步加強研究。

因此,本文探究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廣東省115名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當前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改進策略,以幫助教師把握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目標,創新教學形式,為小學古詩詞教學提質增效。

二、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學科教學要始終緊扣核心素養來開展,跨學科學習雖然是教改的熱點,但是否有必要開展跨學科教學,跨學科教學是否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且小學古詩詞文字短少、內容精煉,是否適用于跨學科學習,都是開展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首先要厘清的問題。

(一)跨學科教學可以有效解決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小學古詩詞教學實踐中存在兩個較為普遍的問題。一是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模式多是從語文學習的角度,讓學生了解詩人及其創作背景、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隨后翻譯詩句,體會詩人的創作情感等,這種教學模式缺乏創新,課堂缺乏活力,使得小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和探究興趣大打折扣。二是許多小學生學習古詩詞后雖然能熟背詩詞,了解詩詞大意,卻沒有真正學會在新的語境中,遷移運用古詩詞中的語言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這是因為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模式沒有要求小學生模仿古詩詞進行詩詞創作,小學生的“讀”與“寫”容易分離。雖然大多數小學生的習作能力達不到創作古體詩的水平,但他們可以將古詩詞中的好詞好句運用到其他文體的寫作中,這種遷移運用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恰當的引導,而這也是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科“語言運用”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然而,盡管古詩詞言詞精美、內容凝練、意蘊深厚,但古今文字表意的不同、句式表達的差異、古詩詞中情感的隱匿、古今時代環境的變遷,給小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帶來了困難。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提出“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典范性,加強課程內容整合”[1]2和“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1]3。因此小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恰是需要通過情境和實踐的輔助,實現從理解、積累語言文字到遷移運用語言文字。從新課標“跨學科學習”的內涵中,我們可以看到跨學科學習具有鮮明的綜合性、實踐性、實用性、情境性特征。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生活的范圍、學習興趣和能力,精心選擇學習主題和內容,組織、策劃多樣的學習活動”[1]36,而且“要引導學生在廣闊的學習和生活情境中學語文、用語文”[1]36。小學古詩詞本身具備豐富的跨學科資源,“學生在構建跨學科課例的過程中演化為‘課堂的主導者’,從而將自己所積累的、感興趣的學科知識帶入到語文教學活動當中。學生能夠參與課堂,這是教學的第一價值。對于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數學、生物、科學等知識,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文化積累水平對其進行補充,從而獲得新的語文素材。學生獨立補充課堂資源,這是教學的第二價值。學科與學科構建互動關系,資源與資源構建互動關系,每一個環節的教學,都能夠作為‘突破口’被應用起來,進而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保?]

由此,開展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古詩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例如,在《憫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勞動課程和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體會勞動的艱辛,感受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中農民在烈日當空下如何大汗淋漓地揮動鋤頭進行耕種,從播種到收獲糧食的辛勞過程,進而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由此養成良好的節儉習慣,如不浪費一米一菜,在日后關于節約糧食的寫作中還懂得借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進行表達等。又如,在古詩《暮江吟》的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可以結合美術課程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圖片知曉“瑟瑟”是怎樣的色彩,運用美術知識想象“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畫面,也可通過繪畫形式,將“殘陽鋪水中”和“殘陽照水中”“殘陽映水中”三種畫面進行對比。如,在“照水中”和“映水中”的畫面里,殘陽與江水是分離的,畫面聚焦在殘陽投射在江面上紅色集中的一處;而“殘陽鋪水中”的畫面里,殘陽與江水融為一體,才有了充盈整個畫面的“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可讓學生充分理解作者在詩中運用“鋪”字是如此精妙!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結合科學課程進行教學,通過講解中國古代紀年歷法知識,以及月亮陰晴圓缺與中國紀年歷法之間的關聯,使學生明白為何“九月初三夜”時“月似弓”,從中領略古人的智慧,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除此,這首詩中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詞語是“可憐”,課文注釋中“可憐”是“可愛”的意思,與小學生日常理解和運用的“可憐”一詞的意思不同。所以當學生通過借助美術與科學的知識,清晰領會了這首詩所描繪的畫面,感受到詩人對景色的贊美和欣賞之情,就能真正理解“可憐”其實表達的就是“可愛”的意思。小學生只有在情境中、實踐中,結合其他學科知識,真正理解了古詩詞中語言文字的意義及其背后蘊藏的情感和文化,并體會到其運用之妙,才能在今后寫作中主動加以靈活運用,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二)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共通為古詩詞跨學科教學提供有力支撐

小學語文統編版教材中的古詩詞內容豐富,有描寫和贊美自然景觀的詩詞、記載節日和節氣的詩詞、描寫鄉村田園生活和勞作的詩詞、贊頌高尚品質和精神的詩詞、抒發愛國情感的詩詞、送別友人的詩詞等。這些古詩詞記載了詩人所處年代和社會的人、事、物、情、景,詩詞中“言”“象”“意”完美相融,承載了中華幾千年的優秀傳統和璀璨的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詩人筆下的世界,不以學科來劃分,是多學科融合的、一體的世界,因此古詩詞本身蘊含的跨學科資源非常豐富。判斷跨學科資源是否適用于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的重要依據,是跨學科資源能否通過跨學科教學活動有效實現多個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各學科的核心素養之間是否存在共通之處是需要明晰的問題。

“不同學科之間具有的文化共性,不同學科的教學理念、方法之間具有一種教育共性,這些可以成為實施跨學科教研的紐帶?!保?]每個學科都具有體現自身學科知識特性和育人功效的核心素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核心素養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作為最基礎的學科,語文與其他學科在核心素養方面存在一些共通之處,這是實施跨學科的紐帶。例如,語文課程核心素養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中的“政治認同”存在共通之處,政治認同主要體現在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家國情懷三個方面[10]5。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中收錄了王昌齡的詩句《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痹娙私鑼η俺麑⒗顝V的懷念,表達了希望邊關鞏固、國家安全和統一的愿望。四年級學生在三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中已學習過《家是最溫暖的地方》《我在這里長大》兩個關于愛家、愛家鄉的單元,《出塞》這首詩在“文化自信”上體現的家國情懷,和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政治認同”中的家國情懷能夠形成共通,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道德與法制課程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懂得有國才有家、國家安寧的重要性,從而有助于理解詩人王昌齡期盼國家安全統一的情感。

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除了和道德與法制課程的核心素養有共通之處外,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審美創造”“文化自信”分別與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審美感知”“文化理解”也有共通之處,“審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學生發現美、感知美,豐富審美體驗,提升審美情趣”[11]5,“文化理解”提到了“有助于學生在藝術活動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尊重文化多樣性,增強文化自信”[11]6。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祖國,我愛你。我愛你每一寸土地,我愛你壯美的山河?!痹诒締卧锻扉T山》一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古詩詞和美術的跨學科教學,借助課文的水墨畫插圖或多媒體呈現天門山和長江的景色,使三年級學生直觀感受詩中“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所刻畫的壯美之景,結合詩句欣賞美景并生發對祖國壯美山河的向往與熱愛。語文與其他學科在核心素養上存在的共通性,有利于教師在跨學科教學中充分運用小學古詩詞中豐富的跨學科資源,為古詩詞跨學科教學提供有力支撐。

三、當前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筆者曾與小學語文教師進行交流,發現有的教師把語文跨學科教學理解為多學科課程的簡單相加,忽略了教學中語文學科本位的性質。由此可見,很多教師并沒有建立清晰的跨學科教學意識、目標,在設計教學方法和路徑時常常感到茫然。

為進一步全面了解當前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現狀,筆者通過問卷星小程序對廣東省115 名教齡在1~15 年的中青年小學語文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題目基于旨在摸清小學語文教師對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相關理論的掌握情況、對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的實踐運用情況等進行設計。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15 份,回收問卷115 份,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教齡在5年以下的有50人,教齡在5~10年的有38人,教齡在11~15年的有27人。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存在如下問題。

(一)部分跨學科教學流于形式

在古詩詞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常采用配樂朗誦、書法展示詩詞、圖畫呈現詩中景象等方式來開展他們理解中的跨學科教學活動,但實際上多數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未仔細考慮以下問題:這些活動的開展是達成跨學科教學目標所必需的,還是只為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這些方法到底屬于閱讀教學中的“情境創設法”還是跨學科教學法?“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內容明確指向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語文核心素養“語言運用”直接關聯。因此,跨學科學習教學目標最終應是清晰地指向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而這恰是判斷跨學科教學活動實效的重要依據。

由此可見,教師開展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活動前,必須明確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目標。關于“教師對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目標清晰明確程度”的調查顯示,只有16.52%的教師表示“非常清晰”,61.74%的教師表示“比較清晰”,還有20.87%的教師表示“不夠清晰明確”。在“是否熟悉小學古詩詞跨學科學習的教學路徑”的調查中,僅有13.04%的教師選擇了“很熟悉”,42.61%的教師選擇“比較熟悉”,44.35%的教師選擇“不熟悉”。

在跨學科教學實踐中,教師對跨學科教學任務和特征的明確和熟悉程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路徑的選擇以及教學評價的設計。通過統計調查問卷發現,對于“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內容的熟悉情況,僅有不到兩成的教師選擇“熟悉”,六成教師選擇“比較熟悉”,兩成的教師選擇“不熟悉”。同時,從問卷調查數據分布情形來看,教師對于“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內容的熟悉程度與教齡沒有直接關聯。此外,雖然大部分教師對于“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從“您是否可以明確區分融合課程、綜合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以語文為中心的跨學科學習這幾種不同形式的教學”這一問題的反饋來看,只有不到17%的教師可以“明確區分”,有近67%的教師表示“有時可以,有時感覺模糊”,還有超過15%的教師表示“不能明確區分”。這組數據進一步反映出多數教師未能真正了解跨學科學習的任務和特征,因此教師未能將跨學科學習和其他幾種與之相似的課型如融合課程等區分開來。

以上問題的出現源于大多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關注“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這兩個任務群,對于“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內容的了解,基本僅限于課標內容表面上的文字意義,較少對“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內容做進一步的研讀探究。加上新課標頒布至今僅一年有余,小學語文教材暫時未做出相應變動,不少教師在對新課標一知半解的情況下,感覺無從下手,因此仍沿用以往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或者實施的是形式上的跨學科教學。

教師對跨學科學習任務和特征不明確,在教學中可能會出現教學模式發生偏差的情況。課程教學模式出現偏差,教學目標會隨之發生偏差,進而出現跨學科教學流于形式的問題。

(二)跨學科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

在跨學科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師信手拈來自己擅長的學科知識、按照自己對其他學科的理解開展跨學科教學的現象。調查問卷中關于“在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中,最常運用的學科有哪些(多選)”一題的作答情況顯示,教師在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中運用最多的是音樂、美術、書法、道德與法治這四門學科,其中以音樂和美術課程最多,都超過了70%。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是古人在詩詞中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會借助圖片幫助學生想象詩詞描繪的畫面。此外,由于語文的人文性和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政治性、思想性存在一定共通之處,小學古詩詞的人文主題以愛國、思鄉、感恩、歌頌高尚精神品質、贊美和熱愛大自然等為主,因此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會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進行古詩詞人文主題的教學。古詩詞本身是以各種書法字體記載流傳,欣賞書法藝術也由此成為古詩詞教學的內容,以此引導學生從書法作品中體會作者的性情和旨趣。但小學古詩詞中跨學科資源豐富,教師僅僅運用以上幾門學科和幾種常見的跨學科形式,使得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活動形式和內容顯得單一且套路化,缺乏創新性。

跨學科教學方式的靈活、創新不僅能調動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而且能有效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大大提升教學質量,但要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則需要教師充分發掘小學古詩詞中豐富的跨學科資源,并合理、靈活、創新地運用跨學科資源進行教學,而這恰是讓當前多數小學語文教師犯難的問題。部分教師在教授古詩詞時總覺得詩詞意思并不難理解,看來看去也看不出一個所以然,找不出古詩詞中的跨學科資源,或是只挖掘到了部分跨學科資源。下面來看看統編版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村居》的跨學科教學實例。

村 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首詩描繪了春天時節兒童散學早歸來,趁著東風放風箏的快樂心情與情景。大多教師在教授此詩時,首先是讓學生準確、流利、有節奏地讀詩,接著會提示或者引導小學生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二月天是指初春時節,“拂堤楊柳”是說楊柳隨風擺動,好像輕輕撫摸著堤岸。在此,教師會結合科學課程的知識,介紹楊柳樹在春天的生長特點及其生長環境和形態,借助多媒體呈現春天的堤岸邊柳樹飄揚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詞語,想象楊柳樹“拂”堤的景象。同時,告訴學生“散學”是放學的意思,“東風”是指春風,“紙鳶”是風箏,之后將這些詞語解釋連起來梳理一遍詩歌內容的意思,再談談“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中體現的心情是怎樣的。最后,要求學生背誦此詩。

以上教學過程看上去很流暢,教師也運用了跨學科教學方式,但教師只是挖掘出詩中“拂堤楊柳”的跨學科資源,學生學習此詩后,可能只是留下了對詩歌內容大意的理解、對詩歌情感的初步體會,還有對楊柳樹的認識以及學會了“拂”字的運用。而在這首充滿生機和童趣的詩中,其實還蘊含了更多的跨學科資源,例如詩歌本身具有鮮明的季節特點,對于詩中“草長鶯飛”“東風”等的講解,也可以結合科學課程進行跨學科教學,如果教師能充分將它們挖掘出來,并靈活創新運用,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更加濃厚,對詩歌的理解也會更透徹,從而能夠進一步提升他們將詩中的語言遷移運用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的能力。

充分挖掘古詩詞中的跨學科資源,教師需具備較好的文本解讀能力,對傳統文化有一定了解,能關注文學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關聯,這不僅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跨學科教學的意識,而且要具備一定的綜合素養,才能對古詩詞語言文字具備高度敏感力,挖掘古詩詞中的跨學科資源。教師在教學中能適時融入傳統文化、將文學與生活實踐關聯起來,必須具備主動創新意識和行動。對于教齡豐富的中年教師而言,因其已形成較為固定的教學思維和模式,要進行創新和改變,需要投入更多的學習和努力;而年輕教師接受新事物、新思維的能力較強,但對文本的解讀和在課堂中把控跨學科教學活動的能力有待提升??偟膩碚f,教師綜合素養不足,直接影響了其對小學古詩詞中跨學科資源的充分挖掘,進而導致教學形式單一、創新性不足。

(三)跨學科教學實施過程中脫離小學生學情

因跨學科教學涉及范圍廣、形式豐富多樣,小學古詩詞中跨學科資源豐富,教師在教學中的創造性空間大,導致跨學科教學實施出現兩種脫離小學生學情的狀況:一是教師教學中運用的其他學科知識,遠遠超過小學階段學習范圍和要求。例如,教師運用地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進行跨學科教學,而小學只有科學課程涉及地理、化學、生物的簡單知識,科學課程主要是培養小學生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的核心素養,到了中學階段,學生才會正式接觸科學科目下的具體分支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學等。二是運用的跨學科知識,超出了小學生的認知范圍。大多教師對其他學科知識的了解是源于以往學習和生活中常年的經驗化的積累,在進行跨學科教學時,教師從自身的積累中調取相關知識,卻未考慮學生的實際年齡和已具備的知識、能力及經驗,導致部分教學任務超出學生認知范圍。這兩種脫離小學生學情的教學將直接導致他們可能無法理解跨學科的知識,或者是被動、生硬地接受教師講授的內容,最終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教師脫離小學生學情進行古詩詞跨學科教學,違背了跨學科教學時需要遵循多學科有機融合的科學性原則??鐚W科教學中多學科有機融合的科學性主要體現為:跨學科教學主題或任務的設定需符合學段要求和學生年齡特征。部分教師在教學中脫離小學生學情,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對小學階段除語文之外的其他學科課程不甚了解,“一方面,教師對其他學科的學科思想、方法了解不多,不能深刻理解其他學科的特點及思維模式;另一方面,教師掌握其他學科的基本知識比較少,缺乏對其他學科基本概念、常識性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未能建構起橫跨其他學科的知識框架?!保?2]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除了擔任語文教學工作外,還身兼班主任等其他工作,沒有充足的時間細細研讀其他學科的教材,甚至沒有研讀過其他學科的課標,由此也不了解其他學科的核心素養、相關學段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等。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問卷調查中“對其他學科的核心素養等課標內容是否了解”一題的作答情況顯示,86.96%的小學語文教師對其他學科的核心素養等課標內容仍缺乏深入了解。這與過往長期以單一學科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有關,學科教師通常只需要熟悉其所教授學科的課標和知識即可,所以盡管跨學科教學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卻還是未能引起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多數語文教師僅憑自己對其他學科的片面理解來開展跨學科教學,并未建立主動、科學地了解其他學科的意識,導致其在跨學科教學中,出現了脫離學生學情的狀況。

四、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策略

基于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和價值,針對當前教師在跨學科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所需,提出以下教學策略。

(一)熟悉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內容,明確把握跨學科學習的教學目標

改變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流于形式的問題,需要明確和把握跨學科教學目標。一方面,教師應正確解讀語文新課標,熟悉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內容。新課標中關于跨學科學習的闡述是:“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保?]34從這段文字中可以提煉出跨學科教學的重要特征是:實踐性、綜合性、解決問題、拓寬學習和運用領域、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些特征不僅是跨學科教學設計的依據,也是教學反思和教學評價的參照標準。其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跨學科學習最核心的特征,也是跨學科學習的核心任務。語文跨學科教學是“語文+X 學科”的教學,最終的教學目的是要完成具體的“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任務。因此,教師只有通過解讀新課標,明確跨學科教學的任務和特征,才能制定準確、清晰的教學目標,跨學科學習教學活動的開展才有了明確的指引。

另一方面,教師應緊扣古詩詞文體特征,進一步理解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目標。古詩詞是重“言”“象”和“意”的教學。在“言”的方面,古人講究“煉字”,古詩詞的語言文字是跨越千年仍熠熠閃光的文化瑰寶,但有一些語言文字較難理解。根據新課標內容和教材編排的要求,小學生在三年級剛經歷了第一學段的寫話階段,開始進入寫作中的習作階段。習作語言的要求主要是內容完整,語句通順,遠遠未及“煉字”的程度,因此遇到古詩詞中高度凝練的字詞,小學生不僅不易理解,更難以將這些字詞靈活運用在習作中。此外,在“象”和“意”的學習中,古詩詞描寫的“象”和“意”具有時代、地域和民族特征等,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這些都與小學生經歷的生活和接觸的社會文化有許多不同之處,小學生生活經歷簡單,學習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有時對古詩詞的“意”和“象”的理解不夠透徹。這些差異導致小學生無法將古詩詞的學習與真實生活相聯系,未能將古詩詞中學到的語言文字靈活運用于習作和生活表達中,這也是小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上面臨的主要障礙,而跨學科教學方式恰恰是解決此癥的“良方”。

將古詩詞文體特征與新課標中跨學科學習的內涵和特征相結合,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的目標可以表述為:引導小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古詩詞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古詩詞的“言”“象”“意”,聯系生活情境,展開想象,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讀古詩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和鑒賞古詩詞文字的妙與美、想象詩詞中的“象”,挖掘和理解古詩詞蘊含的“意”,提高古詩詞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其中,“提高古詩詞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為古詩詞跨學科教學目標的中心。下面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古詩二首》中的《望廬山瀑布》為例,具體分析如何準確設計該詩的跨學科教學目標,運用行之有效的跨學科教學活動,達成跨學科教學目標。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該單元編排的幾篇課文主要呈現了不同地域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和表達,并生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根據教材編排,本首詩的教學目標是學生除了能認讀和會寫生字、正確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外,還要展開想象,學習從詩人的角度觀察世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中的景象,體會詩中的意境。該詩的最后兩句是千古名句,詩人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結合教學目標和課后習題“讀詩句,想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的要求,二年級的學生需要在準確理解詩中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才能想象和描述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感受祖國河山的美好。

這兩句詩體現出夸張手法的詞語有:“三千尺”“銀河”“九天”。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嘗試結合其他學科知識對這三個詞語進行了解釋,如:“尺”是數學中的長度單位,三千尺大約相當于1 000 米;“銀河”從科學角度解釋,是指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無數恒星構成,是銀河系中的一部分;“九天”不是表示九個日子,而是源自古代天有九重的傳說,所以也有“九重天”“九霄”這樣的說法。以上教學從表面上看,好似采用了跨學科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學習或許能夠知曉詩句采用了夸張手法,但實際上卻難以真正地理解和感受詩詞的意境。這種簡單、生硬、流于形式的跨學科教學不僅枯燥,沒有體現跨學科學習的特征,還缺少語文味,學生難以真正領會這首詩的言之妙、象之奇和意之美,也沒有學會如何靈活運用所學的語言,未能實現跨學科教學目標。

“三千尺”“銀河”“九天”不是生活中具體或者常見的情景和事物,但“三千尺”卻可以通過生活實踐中的例子來進行描述、對比,使其更為具象,以讓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銀河”和“九天”則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三個詞語富有實踐性、情境性、鑒賞性的特征。以此為依據,可以將本詩的跨學科教學目標確定為:引導學生在學習本詩時,結合數學、科學、歷史的學科知識,圍繞詩中的“三千尺”“銀河”“九天”,聯系生活實踐,創設情境,展開想象,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讀古詩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和鑒賞詩中文字的妙與美、想象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景象,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在理解和實踐中提高古詩詞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具體而言,“飛流直下三千尺”,運用數學知識可知1 米約等于3 尺,在小學生理解了三千尺大約相當于1 000 米后,以常見的教學樓為對比,一層樓高約3 米,1 000 米約相當于333 層樓;也可找到眾所周知的一些建筑物作為參照物,如廣州塔高約600 米,是目前世界第一高的電視塔,讓學生想象仰望一棟333 層的大樓或者比廣州塔還要高2/3 的塔,那種一眼望不到頂的雄偉壯觀的感覺將會油然而生。詩中的“銀河”不僅是一個科學名詞,在中外文化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比如在中國神話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中就曾出現過,而在古希臘神話中,銀河則是由天后赫拉的乳汁鋪成。把“銀河”與神話故事關聯起來,詩中的浪漫躍然紙上?!熬盘臁蓖瑯咏洺3霈F在中國文化中,比如《淮南子·天文訓》說:“天有九重?!痹跀祵W中,“九”是單位數中最大的數字,有“極限”之意,所以“九天”的意思就是最高層的天,是凡人無法企及的。如此,引導學生想象廬山瀑布從仰望不到頭的1 000 米高空飛流而下,不正是像銀河從九重天上落下一樣震撼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置課堂小練筆,讓學生觀察教學課件中呈現的瀑布風景圖片,或讓他們回憶自己曾見過的瀑布,運用“三千尺”“銀河”“九天”對瀑布進行描寫。教師在教學中緊緊圍繞跨學科教學目標,運用數學、科學和歷史進行跨學科教學,結合課內外的知識,不僅能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古詩字詞的了解,發現和鑒賞詩中文字的妙與美,還將對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產生向往,從而生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此外,通過課堂小練筆的實踐,可進一步提高學生古詩詞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二)多角度提升綜合素養,創新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形式

如前文所述,教師綜合素養不足,將會影響其對小學古詩詞中跨學科資源的挖掘,制約跨學科教學活動的創新性。因此,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是提高古詩詞跨學科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

1.提升小學教師古詩詞跨學科文本解讀能力

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教師必須具備文體意識,掌握文體特有的解讀方式,其對于古詩詞的文本解讀能力,直接影響著對古詩詞跨學科資源的挖掘,進而影響教學設計和教學質量。

與常規的古詩詞教學不同,教師進行古詩詞跨學科教學不僅僅是從語文的角度解讀古詩詞,還需要解讀出古詩詞中蘊含的其他學科知識,并能將之有機融合起來,進而提升教學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具有創新性和差異性特征的跨學科學習的視角下,文本解讀本身的多元化、個性化特征會更加凸顯,但是教材里的跨學科文本解讀應是“多元有界”的,這個“界”是語文課標、教材要求和教學目標。因此跨學科的文本解讀始終要圍繞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而服務。通過對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課文《清平樂·村居》的兩個教學案例進行比較,可進一步明確文本解讀對于挖掘跨學科教學資源、創新跨學科教學形式的重要性。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本首詞描述了鄉村人家其樂融融的田園生活,詞的基調是溫馨、自由的,其還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運用了三次“溪”字,這種重復用字的現象在講究煉字的古詩詞中是不多見的,需要教師關注。大多數教師在《清平樂·村居》的教學中,通常會首先簡單介紹作者辛棄疾的生平背景,然后重點引導學生去感受詞中呈現出的一家人其樂融融的鄉村田園生活。但作者生平經歷的是戰亂動蕩的年代,和這首詞描述的平靜溫馨的田園生活并不相符,且該詞一反作者在大多作品中“激昂豪邁、風流豪放”的創作風格,呈現出細膩、溫和的特點,以上這些反差常常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惑,而很多教師在介紹作者經歷和引導學生感受詞中意蘊的兩個教學環節之間沒有進行很好的關聯,使得教學常常顯得生硬、缺乏連貫性,學生對于該詞的理解和體會也由此受限。此外,詞中反復運用“溪”字的現象,教師也常常忽略,因為他們并未發現這個特殊現象,自然也沒有解讀出“溪”字背后蘊藏的作者的真實情感。其實,教師若具備較好的文本解讀能力,恰是能夠準確抓住文本中的矛盾,解讀出作者寫作的深意。下面來看看彭才華老師①東莞莞城中心小學語文教師,廣東省小學語文名師,曾獲全國第二屆中華經典詩文教學大賽第一名。關于《清平樂·村居》的教學案例②來自全國小學語文“聚焦語文課程統整體系呈現統編教材最新實踐”創新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暨貴州兒童閱讀“點燈人”高峰論壇上彭才華教師執教《清平樂·村居》課例。,體會彭老師的文本解讀之妙。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作者寄寓在詞中的真實情感,破解其三次重復使用“溪”字的意圖,彭老師在教學中從引導學生對“溪”字的理解著手,讓學生回憶自己在溪邊玩樂的情景,并拓展閱讀歷代詩人及辛棄疾筆下帶有“溪”的詩句,使學生感受每個“溪”字帶來的不同意境。同時,他還將詞中三個“溪”分別換成了“屋前”“山中”“地上”,讓學生通過對比閱讀,以能更深刻體會“溪”字在整首詞中帶來的溫馨、自由、快樂之感。

隨后,彭老師向學生展示了辛棄疾的另一首代表詞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首詞風格沉雄豪邁,表達了作者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憂慮及收復中原的期許。彭老師指出《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和《清平樂·村居》都創作于抗金時期,并對相關社會歷史背景進行了介紹,引導學生聯系歷史背景去品味對比兩首詞的風格,進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作者在《清平樂·村居》中描寫鄉村人家其樂融融生活,實際上是反映出他對國家統一和百姓過上安寧日子的期盼。結合前面對“溪”字的解讀,彭老師總結了這首詩的主旨:作者看到村邊這戶人家安寧、祥和的生活,心里想到的是整個國家和民族,所以在這首詞中,他反復使用“溪”字,是將“溪”的本義即“長長久久地流淌”引申為希冀家庭和睦安寧、國家長治久安之意。

彭老師引導學生對作者不同風格的作品進行比較,促進學生加深對詩詞的理解,感受作者渴望家國安寧的情感。由此看,通過巧妙的文本解讀,充分挖掘跨學科資源,創新跨學科教學的方式,能提升學生對古詩詞思想內涵的領悟,更好地實現語文核心素養中的語言運用和文化自信。

2.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古詩詞承載了大量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如果僅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去學習古詩詞,生硬地講解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那么語言和文化的學習是脫節的,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浮于表面和模式化的??鐚W科教學的情境性、綜合性、實踐性強,能促進教學中語言和文化學習有機融合,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對于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的古詩《清明》的講授,采用跨學科教學方法可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中描繪了在“清明”這個拜祭祖先和已逝親人的傳統節日里,人們的心情是“欲斷魂”,還刻畫了“清明”的氣候特點——“雨紛紛”。語文教師在解讀這首詩時,需要提前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挖掘詩中包含的科學、歷史課程資源,在教學中用相關的學科知識讓學生了解這個傳統節日的由來以及清明節有掃墓祭祖、懷念先人的習俗。此外,清明屬于春季的第5 個節氣,因此有雨水增多的特點,在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更容易幫助他們體會“雨紛紛”和“欲斷魂”的表述之妙。將古詩詞中的傳統文化巧妙融入語言文字的教學中,能使小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對中華傳統文化有進一步了解,進而提升小學生的文化自信。

3.注重教學與生活實踐的聯系

小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大多停留在理解、背誦的層面,限于課堂內的學習。而語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語文的外延。面對學習中以生活經驗為直接理解基礎的小學生,將古詩詞跨學科教學與生活實踐相聯系,拓寬語文的學習和運用范圍,是小學古詩詞跨學科教學任務之一。再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中的《村居》為例。語文教師在解讀該詩時,需站在學生的視角,理解學生早早放學歸來放風箏的迫不及待的快樂心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詩中兒童的心情和想象畫面。這首詩是二年級下冊第一篇課文,學生學習時恰逢每年農歷二月的初春時節,符合詩中描述的時間點。教師融合語文與科學課程知識進行教學,帶著學生通過觀察春天里的動物特性和植物特征,引導他們理解和想象詩中描述“草長鶯飛”“拂堤楊柳”的情景。同時,還可讓學生觀察生活中農歷二月的氣候特點,如春天主要吹東風,所以古詩詞中春天的風多用“東風”表達,如“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簫”。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充分挖掘詩詞中的跨學科資源,并聯系生活實踐進行融合教學,不但可以加深小學生對詩句表達的意思和情感的理解,還能讓他們學會在不同場景下如何選擇并運用所學詩詞。例如將這首詩中“草長鶯飛”“拂堤楊柳”“東風”等詞語與春天進行關聯,并學會將其運用在日后的寫作中。

(三)了解其他學科的課標內容,找準符合學情的跨學科教學關聯點

小學古詩詞中跨學科資源豐富,可以融合教學的學科不少,“跨學科研究者從學科借用見解。為利用這些見解,你必須對學科的概念、理論和假說做到一定程度的熟識。借用的是每門學科對研究課題的見解、用以表達的概念、所基于的理論、所根據的假說”[13]。小學語文教師教學任務重,可能沒有充足時間細細研讀所有小學學科教材和整理各學科的知識內容,但卻可以通過研讀各學科課標,梳理各學科課程的核心素養、總目標、年段目標等,了解小學生其他學科相關學段的學情,找準古詩詞中符合學情的跨學科教學關聯點。下面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一詩為例,借助其他學科課標,找出符合學情的跨學科教學關聯點。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一詩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人文主題是“處處留心皆學問”。該詩的上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描寫了不同角度觀察廬山看到的景象,橫看延綿逶迤,崇山峻嶺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曾有教師在教學中提出問題:“為什么橫看廬山是嶺,側看是峰?能不能說‘橫看成峰側成嶺’或者‘橫看成排側成峰’?”這個問題實際上是直接關聯到單元的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的學習,需要學生理解“嶺”與“峰”的區別。大多數小學生可能沒有去過廬山或沒有從不同角度仔細觀察過廬山,也還沒學習過地理課程,加之小學生由“山”能聯想到的詞語,一般是“山峰”“山脈”“山谷”,而何為“嶺”?學生要真正從文字上和視覺上區分二者的差異,需要從科學角度理解兩者的地形差異和從美術角度觀察兩者不同的形態,就涉及到科學和美術知識的運用,“嶺”和“峰”就是跨學科的關聯點,但這個關聯點是否適用于四年級的跨學科教學,還需要結合學科內容及學情確定。

多數教師在教授《題西林壁》一詩時通常運用美術課程進行跨學科教學,具體做法是在課件中呈現不同角度的廬山圖片,直接讓學生辨認圖片上的“嶺”和“峰”。教師如果對其他學科的內容不熟悉,不了解學生已具備的美術學科的知識能力,僅僅是讓學生對照詩詞意思,從視覺上簡單分辨二者,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讓學生運用美術學科的知識去理解“嶺”和“峰”,那么更談不上在寫作中靈活運用“嶺”和“峰”兩個字。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圍繞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教學,教師不僅可以從新課標中獲得具體的目標指引,還能借此了解學科中不同年級學生的學情。例如,教師在《題西林壁》的教學中初步確定以準確理解“嶺”和“峰”為關聯點后,選擇美術和科學學科進行跨學科教學時,首先應主動梳理美術和科學兩門學科的課標內容,了解相關學段學生的學情,以確定學科關聯點的選擇是否準確、可行。教師通過查閱《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和《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可以清晰了解到學生學習《題西林壁》時已掌握的美術和科學的學科知識與能力,詳見表1。

表1 《題西林壁》跨學科教學相關科目課程標準中提示的學生學情

根據以上相關學科的課標內容,能夠確定在《題西林壁》的教學中,能以“嶺”與“峰”為關聯點,聯結科學與美術學科進行跨學科教學。教師首先可從科學的角度,指出“嶺”是指相連的山,由無數個峰組成,特點是坡度和緩;而“峰”是高而尖的山頭,指一座獨立的山的最高點,特點是坡度大、細長高聳、孤立。接著,再從美術的角度引導學生觀察一座山的畫面,“嶺”呈現的畫面是平面,“峰”則是點狀。通過這兩門學科知識的運用,學生不但理解了“嶺”與“峰”的區別,而且還能體會詩中對廬山的描繪采用“橫”與“嶺”、“側”與“峰”的搭配非常準確。最后,還可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座曾見過的山的“嶺”與“峰”,向教師和其他同學描述自己所畫的大山景象;或者在節假日和家人外出游山時,向家人介紹從哪個角度可以分別看見山的“嶺”與“峰”。教師通過從學生學情出發,緊扣語文、科學與美術學科的特點開展古詩詞的跨學科教學,不僅能拓寬學生古詩詞學習和運用領域,還能提高他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小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基礎學科,古詩詞的學習在小學語文學習內容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鐚W科學習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內容組織形式,教師需通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探索、反思,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才能在古詩詞教學中正確、靈活、創新地開展跨學科教學,使古詩詞的學習與其他學科知識、生活實踐相關聯,真正提高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猜你喜歡
跨學科古詩詞學科
【學科新書導覽】
踏青古詩詞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我和古詩詞
趣讀古詩詞
“超學科”來啦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