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困境與路徑探析

2024-01-26 03:57付天新呂巧枝許昱蘋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育人院校素養

付天新,呂巧枝,許昱蘋,姜 浩

(1.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 102442;2.內蒙古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素養作為在全球信息化進程中人們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并成為普及綜合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全世界很多國家作為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戰略手段。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目標之一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這也就意味著廣大學生要在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前提下,擁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獲取幫助解決問題的知識,掌握高效獲取信息的技能與方法,這一內涵與信息素養不謀而合。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主陣地,迫切需要立足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擺脫教育困局,探索能夠全面支撐信息素養教育的路徑,以期為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提供可借鑒推廣的示范經驗,推動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邁向新階段。

一、高職信息素養教育的困境

高職院校雖然紛紛開展信息素養教育,但受學校建設、辦學規模、人才培養、教育體系、生源特征和師資力量等多方因素掣肘,教育生態不完整、體系待完善、成效待提高。其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在教育目標不明確,生態弱統籌;培養力度不強,意識淺層次;教育環境需完善,培育低創新等方面。

(一)教育目標不明確,生態弱統籌

國內外高等院校對信息素養教育已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就我國高職院校而言,大部分院校的職能部門、教學單位以及師生群體對信息素養教育認知薄弱,重視不足。在學校發展、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中沒有開展頂層設計規劃并形成長效機制,使之嵌入人才培養中、加入專業教育里、進入正式課堂上、融入技能比賽中。信息素養教育從體系、生態、實踐等諸多方面目標不清,缺少對教育生態的培育與構建,缺少在教學體系、課程建設、教學實踐等方面的統籌考量,隨波逐流、形式化嚴重。

(二)培養力度不強,意識淺層次

多數高職院校并沒有真正認識到信息素養教育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對信息素養教育重視不足導致信息素養教育未能得到深入發展,培養力度薄弱,師生認知淺層次。一方面,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在已有信息檢索課程的基礎上建設信息素養課程,由于課程內容相對陳舊、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師資匱乏、課程定位固化,創新與改革艱難,信息素養教育一直游離在教學體系之外,無法全面、系統地融入人才培養、嵌入學科、進入課堂,這使得信息素養教育沒有抓手、力度不足。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全域師生經過多年“計算機基礎”“辦公自動化”“信息技術”等相關課程的“教”與“學”,已然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能力。但就個人認知而言,并沒有上升到信息素養教育層面,教師缺乏進階、學生缺乏引領,這使得師生簡單地把信息素養理解為文獻信息檢索、數據庫操作或軟件應用,過分關注信息應用,而忽視信息思維意識的培育和知識技能素養的養成,認知不足、以點蓋面,呈現淺層次特征。

(三)教育環境需完善,培育低創新

日益變化的外部環境使得“孤軍奮戰”式的信息素養教育已經弊端凸顯。新時代的信息素養教育應當“兼容并蓄、集眾之彩、通力合作、共創共榮”。然而,目前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環境待完善,培育低創新。在高職院校內部,信息素養教育更多的是依靠圖書館一方力量,以傳統的新生入館教育、信息檢索課程、數據庫利用講座、學術文獻搜索培訓等普適教育為主,模式缺乏創新,內容不夠豐富,形式不夠靈活,吸引力不足,學生認可度偏低。信息素養教育被局限于狹義范疇之中,不能協同內外、橫縱聯合、互通有無、共榮發展。同時,高職院校、職能部門、教學單位以及師生群體對信息素養教育的認知與體系構建各不相同、彼此割裂,導致高職院校的良好教育環境和優質教育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以激活效能,促進改革與創新,無法打造精良的教育范式和經典案例引領。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環境需進一步融合、滲透、優化,信息素養培育創新力需進一步提升。

二、高職信息素養教育路徑探析

信息素養教育是多元育人元素的有機融合,不僅能夠廣泛提升學生信息能力、培育信息氣質、促進終身學習,也能推動學校向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本文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三全育人”核心教育理念,立足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借助新技術和新方法,通過“建體系、構生態、富實踐”的演進路徑,積極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實踐與探索,助力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走出困境。

(一)建立“核—質—膜”圈層結構體系

深度融合“三全育人”核心教育理念,以圈層視角將信息素養教育各類育人要素按照“位置—功能”特性組織在“三圈”層次結構中,即:內圈—教育核、中圈—教育質、外圈—教育膜(簡稱“核—質—膜”結構),見圖1。以此清晰描述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環境中各育人元素的隱形結構關系和一般規律,為高職院校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積極探索育人新模式、打造育人共同體理清思路,筑牢根基。

圖1 信息素養教育“核—質—膜”圈層結構體系

1.信息素養教育內圈“教育核”

“教育核”體現“三全育人”這一核心教育理念?!敖逃恕蓖耆瀼亍叭恕苯逃砟?,內化高等教育立德樹人、人才培養的思想、準則和價值引領,確定信息素養教育根本,促進形成“有據而依、有時而進、有勢而新”的“三有”育人新模式和“人人、時時、處處”的育人新格局,是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的思想靈魂和指路明燈。

2.信息素養教育中圈“教育質”

“教育質”圍繞在“教育核”外部,是在信息素養教育環境中能夠對其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項育人要素的有機集合,如環境、群體、資源、組織、服務與氛圍等,是營造信息素養教育生態、構建教育框架、開展全息融合和進行探索實踐的重要內容?!敖逃|”承上啟下,即應用各項育人要素向內圈滋養“教育核”,又以其相互間的影響與聯系向外圈不斷提供物質基礎,是“核—質—膜”結構中基礎且重要的一環。

3.信息素養教育外圈“教育膜”

“教育膜”是能夠與信息素養教育外部環境進行滲透交互育人組織的有機集合,如“教育生態”“教育框架”“教育融合”“探索實踐”等。其能夠與外部環境直接進行物質滲透和信息交換并能彼此反饋調整。通過“教育膜”的滲透交互作用,能夠衍化豐富多態的教育成果,同時也能將教育的效果反饋給中圈“教育質”和內圈“教育核”進行新陳代謝,不斷優化、調整和生長。

(二)構建“三層五群”的教育生態系統

日新月異的信息環境和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催生信息素養教育發生結構性變化,并在不同時期不同理論的指導下經歷了從書目指導、信息搜尋與能力評價到融入情境、嵌入融合的多次轉型[1]。信息素養在“元素養”和“閾概念”的基礎上,其內涵從圍繞單一“信息”的技能習得轉向以“人”為核心的知識發現與創新實踐。變革之下的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應加強頂層設計與統一規劃,兼容繼往研究成果,關注合作協同,并通過深入分析高職院校環境(政策環境、技術環境、內容環境、發展環境)、群體(學生、教師、教輔及工作人員)、組織(教學單位、行政部門、教輔機構)、服務(知識傳遞與獲取服務、技術保障與支持服務、教育活動與學科服務、實踐實訓創新服務)和教育實踐(校內實訓、企業實踐、頂崗實習)等各項教育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創建較為完整、開放的生態系統,徹底改變僅靠圖書館一方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不利局面。

本文在職業教育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中,以信息素養教育“核—質—膜”圈層結構組成的微觀有機體為生態核,統籌全域資源,不斷裂變、融合、演化出環境、受眾、組織、服務、提升5 個生態群落(“五群”)和基礎用戶層、組織服務層、核心教育層3個分層(“三層”),形成高職信息素養教育“三層五群”生態系統(見圖2)?!叭龑游迦骸鄙鷳B系統以提升群落為核心,以環境群落(政策、發展、技術和內容)為保障,以受眾群落(學生、教師、圖書館員、教輔及行政管理人員)、組織群落(部門、院系、專業、圖書館)和服務群落(知識、技術、教育、實踐、創新)為三大支撐,深度刻畫信息素養教育的群落分型特征和層次結構,通過生態群落間的良性協作,不斷吐故納新,賦能行業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培育信息氣質,促進終身學習和教育可持續發展,進而形成開放合作、多態多維的信息素養教育生態與全新格局。

圖2 高職院校信息素養“三層五群”教育生態系統

(三)開展“全息融通”的探索與實踐

圍繞 “三全育人”核心理念,利用“三層五群”教育生態系統,從信息素養教育路徑的縱深演進和育人要素的橫廣分布維度橫縱聯結、多位融通,建立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空間尺度上的育人框架和時間尺度上的育人要素集,最終形成“學(學習經驗)—融(融入情境)—探(探索實踐)—創(創新示范)”的路徑,協同院內系部、館外同仁,開展集“全員、全程、全位”于一體、全息融通、多維多態的實踐探索與創新示范,進而實現信息素養教育“從無到有”的突破、“從有到眾”的跨越以及“從眾到優”的蝶變。

1.全員共育:集眾之彩、要素共協

信息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教育變革使得傳統信息素養教育突破“技能習得”限制逐漸演變成為“融入情境、參與合作、嵌入實踐、發展創新”的高階信息素養教育[1-2]。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與學科教育不同,重在塑造信息思維與認知、提高信息技能、強化實踐創新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啟智、惠心、拾技、賦能”等典型特征,這就要求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不能僅靠圖書館一方,而應合作協同,充分利用“三層五群”生態系統中受眾群落的促進、生長與平衡功效,各取所長、全員共育。一方面,統籌全域人本資源,通盤考量專任教師、圖書館員、教輔和行政工作人員等傳統意義的“信息人”在信息素養教育過程中的角色定義、職責分工和作用,使其定義構成的服務受體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產生反應,激發整體效能。另一方面,擴展全員邊界,將學院領導、教學單位、教輔部門、管理部門等以集體思維意識參與信息素養教育的“信息群體”或“信息機構”納入全員范圍,由其定義構成的組織受體進行頂層設計優化,開展教育教學管理,強化技術服務保障,營造全員共育良好環境。最后,信息素養教育集眾之彩,以理念與氛圍貫穿全員共育始末。樹立人人皆為師長的理念,引導建立同伴教育關系,挖掘學生之間、教師之間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互幫互助、潛在自驅的教育能力,形成互為師長、謙遜進學的泛在氛圍。

2.全程覆蓋:分層進階、個性差異

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不僅要適應時代發展和產業變革,還要彰顯職教特色、聚焦職業崗位、助力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3-4],這一特征使得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統籌各方資源,改革傳統教育教學方法、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加強教育銜接,以實現貫通發展。一方面,從年級結構入手,上下融通,縱向構建“分層進階”的漸進式信息素養教育模式。針對高職院校不同的年級結構特征、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計劃,分層、分階段地完成基礎信息知識、通用信息能力、專業信息素養以及信息創新實踐的培育過程,建立信息素養教育在不同年級和不同階段的組織方法、實施策略和應用模式,例如:面向大一新生開展基礎(入門)教育,開展新生入館培訓、數字資源專題講座等;在大二階段開展通用信息能力提升或專業信息素養知識與技能儲備,開設通用信息檢索選修課、專題/專業信息素養必修課;在大三階段根據競賽、實踐、頂崗、畢業設計等實際需要開展信息實踐,開設科技論文寫作、專利信息利用、學術道德與學術寫作規范等課程。通過分層進階、漸進的系統教育,將信息素養融入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與活動中,擺脫傳統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單一、教育內容泛乏、教育過程缺乏貫通等問題。另一方面,從學科差異入手,橫向構建個性差異的信息素養教學體系。在分層進階的漸進式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基礎上,從學科(專業)維度入手,為不同專業量身定制符合年級特征和專業要求、差異化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嵌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逐步提高學生獲取專業信息、解決專業問題和創新專業實踐能力,解決信息素養教育對學科差異關注不夠、缺乏針對性的問題。

3.全位滲透:嵌入融合、立體多元

新時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支撐信息素養教育的理論、方法、技術與環境不斷涌現。新理念、新技術、新場景、新業態不僅加速了信息素養教育的變革,也為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應積極開展全位融通滲透的探索實踐,進而全面推動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轉型升級。

(1)以生為本,滲透于內,提升信息氣質

信息思維與認知、信息知識與技能、信息應用與評價、信息道德與倫理是信息氣質的構成要素,各要素相互融合,內化于本心見神以信息思考、外化于能力見形以信息實踐,由此散逸呈現的品節與獨特素養即為信息氣質。信息氣質與個人氣質相容相通,是人們為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相伴而至的必然產物。因此,高職院校在開展信息素養教育過程中,應從學生本位出發,加強信息素養內涵建設,培育信息思維、深化信息認知,樹立正確的信息道德觀與倫理觀,強化信息知識習得、信息技能運用與評價,并通過不斷學習、思考與實踐積累,進行沉淀與提升。

(2)以育為器,滲透于中,全位嵌入融通

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化、職業教育的深刻變革促使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要突出職教類型、聚焦職業崗位、助力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因此,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應與時代共進、同頻共改,結合新理論、新方法、新情境,開展創新實踐,促進新時代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的轉型升級。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與統一規劃,積極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嵌入融合,使之融入學校建設與發展中、加入人才培養中、嵌入專業課程里、進入正式課堂上、檢驗于技能比賽活動中,建立健全信息素養教育機制,夯實根基。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應充分利用新時代先進的信息技術、吸收先進理念、創設教育情景,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多媒介課堂呈現、多終端互聯、隨機通達的信息素養教育活動[5]。注重情境與合作,應用嵌入式教學、網絡教學、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多層次、多形式的信息素養教育新模式,探索開放型、混合型、導向型、合作型、游戲型等多種信息素養教育新形態[9],打造泛在學習環境和立體多樣的課堂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育成效。

(3)以適為評,滲透于外,全域統籌發展

高職院校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應充分考慮高等職業教育特征、學校建設與發展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素質能力成長規律,并以適應信息社會、產業結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為重要評價尺度,“適時、適勢、適需”開展信息素養教育。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時應充分考慮不同經濟增長類型的地區、不同領域的行業、不同類型的院校和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特征,不應“千篇一律”,而應“特色發展”。一方面,地區經濟騰飛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高技能型人才賦能。因此,學生在校內實訓、企業實踐、頂崗實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將信息素養教育與職業崗位和生產過程對接并有所側重,以此推動校企深入合作與產教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結合學校辦學特點和學科專長,將信息素養教育融合于學科建設與職業發展之中,面向學院特色領域,構建“金牌”信息素養教育活動,打造“精—?!睢m”的信息素養訓練場,鍛造與學校定位相匹配的信息素養教育品牌和經典案例示范,提升教育影響力。

四、結語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信息素養教育以“三層五群”生態系統為基,以“分層進階、個性差異”的教育框架為引,結合教學實際率先在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部分專業中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探索與實踐。通過分析近幾年學生參加“?!小獓摇备骷壐呗毟邔P畔⑺仞B大賽的獲獎情況,發現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的同學在各級獎項中均有涉及且規模超過學院獲獎總量的50%,在全院各專業中占據絕對優勢。從專業和年級的差異來看,近半數的獲獎者中約有80%來自于信息素養教育“體系完善、嵌合較好”的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高年級學生,而信息素養教育剛剛起步的食品營養與檢測和藥品生物技術2個專業各占約10%。

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得應用于高職院校信息素養教育的理論與方法、環境與情境、技術與服務推陳出新、不斷變化。新理論、新技術、新場景、新環境成為助力引擎,推動信息素養教育由“量”到“質”的進階飛躍。日益變化的外部環境使得僅靠圖書館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已經成為過去,新時代的信息素養教育不應局限一方,而應統籌全域、協同內外、加強頂層設計,在良性的生態系統中不斷調整、平衡、協同與發展,推動演化出信息素養教育新的內容、新的情境,探尋新的實踐與創新,進而使其走出困境,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育人院校素養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