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性炎癥指標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發生肌少癥的預測價值

2024-01-29 04:04聶璐楊啟帆鄭維淼徐強
江蘇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肌少癥淋巴細胞計數

聶璐, 楊啟帆, 鄭維淼, 徐強

(1. 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介入血管科, 江蘇 常州 213017; 2. 徐州醫科大學武進臨床學院, 江蘇 常州 213017; 3. 江蘇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消化科, 江蘇 鎮江 212002)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常見疾病,表現為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引發的缺血性病變。近年來,受我國人口老齡化影響,ASO的發病率持續上升,尤其在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高達15%~20%[1]。這種疾病導致下肢血流減少,限制了腿部肌肉的能量和氧氣供應,從而影響其功能和質量,進一步可能引發肌少癥這種骨骼肌疾病[2-3]。肌少癥是一種進行性且全身性疾病,以肌肉質量和功能的快速喪失為特點,可能導致患者跌倒、肌肉功能下降及死亡[4]。相較于普通老年人群,ASO患者中肌少癥的發病率顯著增高(10%vs35%)[5-6],并且它被視為ASO不良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對于ASO患者,研究發現患有肌少癥者的死亡率、心血管并發癥和截肢率明顯高于未患肌少癥的患者[7-8]。慢性炎癥被認為是ASO和肌少癥的共同病理機制[6]。評估全身炎癥常用的指標包括全身免疫炎癥指數(SII)、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PLR)、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比值(LMR)和C反應蛋白(CRP),這些指標因經濟高效和無創性而受到青睞[9-10]。雖然某些文獻指出這些指標與肌少癥之間存在相關性,但主要集中于腫瘤領域,如胃癌和腎癌[11-12]。目前,尚未有研究明確揭示系統性炎癥指標與ASO患者中肌少癥風險的關系。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系統性炎癥指標對ASO患者發生肌少癥的預測價值,以期為肌少癥的治療策略提供新方向。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回顧性研究納入2019年5月1日至2023年7月1日在江蘇大學附屬武進醫院及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251例經下肢動脈CTA確診的ASO患者,其中,男183例,女68例。所有診斷均基于2016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組發布的ASO診療指南[1],該指南要求患者必須表現出對應的臨床癥狀及下肢CTA的成像特征。研究納入標準如下:① ASO確診患者;② 年齡超過40歲。排除標準包括:① 存在嚴重意識障礙或健康狀況極差;② 存在惡性腫瘤或心、肝、腎功能衰竭;③ 處于大動脈炎活動期或有其他感染性疾病;④ 合并炎癥性腸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⑤ 合并遺傳性肌肉病變或其他神經肌肉疾病;⑥ 由其他疾病導致的長期臥床或肌肉萎縮;⑦ 患有原發性肌少癥,即與年齡相關的肌肉喪失而無其他明確疾病或因素;⑧ 缺乏完整的臨床資料。本研究經上述兩家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審批號2023-SR-095),并嚴格遵循赫爾辛基宣言。

1.2 肌少癥的定義

多項研究已證實CT圖像第三腰椎(L3)水平的總肌肉橫截面積與全身肌肉質量存在顯著相關性[13]。為此,本研究使用3D Slicer軟件(版本5.1.0,美國)對ASO患者的CT掃描圖像進行細致勾勒,進而半自動地測量L3椎體下緣雙側腰大肌的橫截面積,見圖1。采用以下公式計算腰大肌指數(PMI),PMI=(左側腰大肌面積+右側腰大肌面積)/身高2,單位:cm2/m2。參考相關文獻設定性別特異性的PMI臨界值[14-15]:男性PMI<5.5 cm2/m2及女性PMI<4.0 cm2/m2診斷為肌少癥。

圖1 第三腰椎水平的CT圖像測量腰大肌面積

1.3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礎臨床信息,包括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MI)、糖尿病、高血壓、吸煙、飲酒及用藥的病史等。從電子病歷數據庫提取患者入院24 h內完善的血常規數據,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血小板和CRP?;谶@些結果,計算如下指標:SII(血小板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PLR(血小板計數/淋巴細胞計數)、NLR(中性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LMR(淋巴細胞計數/單核細胞計數)。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共納入251例ASO患者,其中男183例(72.9%),女68例(27.1%),中位年齡為73.0歲,中位BMI值為22.6 kg/m2。共有98例(39.0%)患者診斷出肌少癥,肌少癥組的中位年齡明顯高于非肌少癥組,中位BMI值明顯低于非肌少癥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吸煙、飲酒、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及用藥情況,兩組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見表1。此外,與非肌少癥組相比,肌少癥組的SII、PLR、NLR和CRP明顯升高,LMR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1 肌少癥組與非肌少癥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肌少癥組與非肌少癥組系統性炎癥指標比較

2.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ASO患者發生肌少癥的影響因素

單因素分析中,年齡、BMI、SII、PLR、NLR、LMR和CRP是存在顯著差異的影響因素。將這些指標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高齡、低BMI、高SII是ASO患者發生肌少癥的獨立危險因素,OR(95%CI)分別為1.057(1.023~1.093)、0.851(0.775~0.934)和1.001(1.000~1.002),見表3。

表3 肌少癥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年齡、BMI、SII單項指標及聯合預測肌少癥發生的效能

ROC曲線分析顯示,年齡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674(95%CI:0.604~0.743),BMI的AUC為0.678(95%CI:0.609~0.747),SII的AUC為0.644(95%CI:0.574~0.714)。3項指標聯合預測模型的AUC為0.746(95%CI:0.683~0.808),見圖2和表4。

表4 單項指標及聯合預測肌少癥發生的ROC曲線參數

圖2 單項指標及聯合預測肌少癥發生的ROC曲線

3 討論

ASO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疾病。慢性炎癥、氧化應激及骨骼肌的線粒體損傷均可能增加ASO患者并發肌少癥的風險[6]。因此,對ASO患者進行肌少癥的早期檢測和預警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BMI、SII是ASO患者發生肌少癥的獨立風險因素。

本研究中高齡ASO患者更易發生肌少癥,這與Volpato等[16]研究結果一致。這種趨勢可能與年老所帶來的體力活動減少、肌肉纖維數量下降、激素水平降低及炎癥標志物增加有關[17]。其他因素如營養不足、骨質疏松、神經肌肉退行性變以及某些遺傳因素也對肌少癥的發病率有顯著影響[18]。鑒于高齡ASO患者通常機能下降、運動能力減退并伴有其他基礎疾病,因而面臨更高的肌少癥風險。因此,針對這一患者群體,建議密切關注肌肉健康狀況,并通過營養和運動教育介入,以降低肌少癥的發病率。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低BMI增加ASO患者的肌少癥風險。Matsubara等[19]研究指出,BMI低于22.0 kg/m2的ASO患者中,肌少癥的發病率較高。但在以往的研究中,BMI與肌少癥之間的關系尚未達到共識[20]。低BMI可能暗示營養狀況不佳,從而增加肌少癥的風險。而高BMI則可能與肌少癥合并肥胖有關,這兩種情況可以相互影響。肌少癥與肥胖之間的復雜關系涉及多種病理生理因素,包括炎癥、氧化應激、胰島素抵抗、激素水平變化以及體力活動的降低[21]。本研究中,合并肌少癥ASO患者BMI普遍偏低,這可能與亞洲人的體質有關。但在西方,肌少癥合并肥胖的情況較為常見。因此,臨床醫生需要對低BMI患者進行肌肉健康評估,同時認識到肌少癥和肥胖可以共同存在。

本研究揭示了系統性炎癥指標與ASO患者肌少癥風險的緊密聯系。肌少癥組ASO患者SII、PLR、NLR和CRP水平明顯高于非肌少癥組,而LMR水平明顯低于非肌少癥組。系統性炎癥指標已被證實與多種疾病的進展和預后關聯[22-23]。例如,喬建兵等[24]研究發現NLR和PLR與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預后有關。Okugawa等[25]指出結直腸癌患者的PLR、SII增高和LMR降低與肌少癥的風險有顯著關聯。本研究結果表明SII是ASO患者肌少癥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時,ROC曲線證實了SII對ASO患者發生肌少癥的預測價值,且SII聯合BMI和年齡預測模型AUC為0.746,其預測效能優于任何單一指標。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① 本研究為回顧分析,且樣本量有限,確立因果關系的證據不夠充分;② 肌少癥的確診完全基于CT圖像,只反映了肌量,未涵蓋肌肉力量和體能的全面評估;③ 系統性炎癥指標受多重因素干擾,且代表的是患者的總體健康狀況,尚需進一步通過大規模、多中心的研究來驗證我們的發現。

綜上所述,本研究明確了年齡、BMI、SII在預測ASO患者肌少癥風險上的重要作用,為肌少癥的早期診斷與干預提供了有益的依據。這些發現為肌少癥的預防和治療路徑提供了新的方向。

猜你喜歡
肌少癥淋巴細胞計數
遺傳性T淋巴細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纖維化中的作用
2019亞洲肌少癥診斷共識下肌少癥相關危險因素評估
古人計數
肌少癥對脊柱疾病的影響
運動預防肌少癥
遞歸計數的六種方式
雙能X線吸收法在肌少癥診治中的研究進展
古代的計數方法
這樣“計數”不惱人
探討CD4+CD25+Foxp3+調節性T淋巴細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