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篆構件“卪”的來源及去向
——兼談秦“書同文”規范漢字的策略

2024-01-29 08:54強,肖
關鍵詞:理據用字小篆

陳 曉 強,肖 存 昕

(蘭州大學 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一、甲骨文構件“”“”向小篆構件“”的演變

匯聚以上字形,可以看出:

二、從構件功能調整、形體類化看小篆“”的成因

【令】甲骨文“”上“亼(集)”⑤下“”,字形理據為把眾人集中在一起宣讀命令。甲骨卜辭中“令”的基本用法即命令,如:“王大令眾人曰:……受年?!?前7.30.2)至西周,“令”詞政令信息的強化導致“”字中表人構件“”的功能減弱,例如西周晚期大克鼎銘文:“王乎尹氏冊令善夫克?!薄皟粤睢奔磧悦?“”字聚集眾人的理據已與“冊令”之“令”的詞義脫節。戰國時期“令”字演變為“”“”等形,一方面諸多異形需要統一,另一方面“”“”等形的理據已經模糊。因此,秦“書同文”跳過戰國文字而以西周晚期文字為基礎,將“”下表人的“”規范為表符節、政令的“”?!墩f文》:“令,發號也。從亼、卪?!?/p>

【色】戰國文字“色”字常見,例如:

三、曇花一現的構件“”與未能成字的漢字“”

表1 “令”“邑”“印”戰國秦漢字形比較表

不論是自由爛漫的簡牘文字,還是嚴謹規整的碑刻文字,都看不到“”形構件的身影。通過上表可以看出:漢代“令”“邑”“印”諸字的字形直接上承戰國秦實用文字;戰國秦實用文字向漢代文字的演進,并未經歷秦小篆的過渡。進而,可以推論:小篆只是秦“書同文”規范出的正體字,小篆尚未來得及對社會實用文字產生深刻影響。

四、對秦“書同文”及小篆的一點看法

(一)秦“書同文”的兩個層面

《說文·敘》:“諸侯力政,不統于王?!哉Z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笔艽擞^點影響,人們多從小篆層面認識秦“書同文”。然而,從“令”“邑”“印”等字的漢代字形直接上承戰國秦文字的事實中可推測出秦“書同文”的兩個層面:在文字使用層面,對戰國時期社會上通行的以秦文字為主的隸書進行規范;在文字理據層面,以西周晚期文字為基礎,將大篆改造為小篆并以小篆為正體引導社會用字。

1.文字使用層面的規范

裘錫圭:“從考古發現的秦系文字資料來看,戰國晚期是隸書形成的時期?!盵7]74據湖北云夢睡虎地、甘肅天水放馬灘、湖南龍山里耶等地出土的戰國至秦朝的秦簡,可看出隸書至遲在戰國晚期已成為秦國的通行文字。社會性是文字的基本屬性,在隸書已成為社會通行文字的背景下,秦“書同文”不可能無視當時社會用字的現實?!墩f文·敘》在“秦隸書”后指出:“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雹呦嚓P的記載也見于《晉書》等文獻,晉·衛恒《四體書勢》:“下土(杜)人程邈爲衙獄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陽十年。從獄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損減,方者使員(圓),員(圓)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爲御史,使定書?;蛟?邈所定乃隸字也?!盵8]秦始皇使程邈“定書”,實指讓程邈負責當時隸書的整理規范工作,而不是說隸書由程邈所創。裘錫圭:“也有可能在秦的官府正式采用隸書的時候,曾由程邈對這種字體作過一些整理工作,因此就產生了程邈為秦始皇造隸書的傳說?!盵7]76《說文》及史書所記載的“程邈作隸書”,間接反映秦“書同文”對社會通行文字隸書的整理和規范。

2.文字理據層面的規范

文字的規范,既要重視文字使用的社會性,也要重視文字構形的理據性。重視社會性并不意味著屈就于文字的現實面貌,各朝各代的漢字規范工作都十分重視從文字構形理據角度對社會用字進行規范、引導。例如,唐·顏元孫《干祿字書》將文字分為“俗”“通”“正”三個層面,承認“俗”“通”的合理地位體現對文字社會性的重視,但顏元孫也指出“倘能改革,善不可加”,故以“正”引導文字向規范、合理的方向發展[9]。秦“書同文”面對的現實是民間俗體盛行,漢字構形理據在社會用字層面已遭受較大破壞。因此,在重視社會用字現實的基礎上,如何恢復漢字的構形理據,如何引導社會用字重新走向理據的軌道,是秦“書同文”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上文已初步探討:秦“書同文”對正體字的確立,跳過了戰國秦通行文字而上承西周晚期文字。為什么要舍近求遠,以西周晚期文字為基礎確立正體字?首先,相較于戰國秦通行文字,西周晚期文字對漢字理據有更好地保存。西周晚期出現的大篆,構形理據尚未破壞、形體結構漸趨整齊、筆畫線條均勻柔和,字形美觀而理據清晰,這自然會讓大篆成為秦“書同文”確立正體的文字基礎。其次,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官方用字基本上沿襲西周晚期文字?!妒酚洝で乇炯o》記載: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記事”?!扒匚墓珪r期正值東周開國之初,文化落后的秦國只能沿用周代的文字,這是不言而喻的?!盵10]由秦國使用漢字的歷史決定,民間俗體在春秋戰國時期還不足以對官方正體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戰國秦通行文字盡管在書寫形態上改篆文圓轉、柔曲的筆道為方折、平直的筆畫,但字形理據仍接近于西周晚期文字⑧。以西周晚期文字為基礎進行“書同文”,有利于文字理據性和社會性的結合,有利于硬性漢字規范與柔性因勢利導的互動。第三,以西周晚期文字為基礎的大篆識字課本《史籀篇》在春秋戰國時期影響很大?!妒肤ζ穼ΤR姶笞延姓?是秦國歷史上第一次“書同文”的產物[11]。秦統一天下后,在《史籀篇》基礎上進行“書同文”,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兩個層面的結合

秦“書同文”確立小篆為正體,能夠在字形理據、書寫規范等方面對漢字的健康發展有良性引導。但是,小篆婉轉迂曲的筆法、整飭嚴謹的結構,無法適應社會用字對便捷書寫的要求。小篆要發揮規范、引導社會用字的功能,就需要降尊紆貴,在寫法上向社會用字習慣妥協,采取正體俗寫的策略來規范漢字。這種策略,在二十六年秦詔版文字中有生動反映:

圖1 二十六年秦詔版

朱德熙、裘錫圭:“始皇命李斯制定小篆是為了統一正規字體,命程邈制定隸書,則是為了統一日常通用的字體。不過由于隸書簡便易寫,大家都樂于使用,所以很快就取代了篆書的地位,成為通行全國的主要字體?!盵12]裘錫圭:“在秦代,隸書實際上已經動搖了小篆的統治地位。到了西漢,距離秦王朝用小篆統一全國文字并沒有多久,隸書就正式取代小篆,成了主要的字體。所以,我們也未嘗不可以說,秦王朝實際上是以隸書統一了全國文字?!盵7]79我們認為,隸書與小篆的規范居于秦“書同文”的不同層面,二者之間并不存在前后取代關系。通過正體俗寫途徑進入實用文字的小篆,盡管在書寫形態上接近隸書,但其構形理據不同于隸書。秦帝國的短命,未能讓小篆對實用文字產生深刻影響,進而隸書在西漢成為主要字體?!扒赝醭瘜嶋H上是以隸書統一了全國文字”,該觀點還有繼續討論的必要。

(二)小篆的規范策略

五、結語

【注釋】

③ 大徐本《說文》小篆字形后注“說文”;如有重文,則注“說文古文”“說文俗字”等。審稿專家指出:應注意《說文》小篆和秦代實際應用小篆的差異。筆者按,目前可見出土文獻中含“卪”構件的小篆很少,為全面考察“卪”構件的來源及變化,本文所舉小篆字形以大徐本《說文》小篆為主。秦代實際應用的小篆,本文第四部分對有詳論。

⑤ 或認為“亼”為倒口,表發號施令。

⑥ 或認為壓抑義與符印義有引申關系。

⑦ 《說文·敘》在新莽六書之“三曰篆書,即小篆”后出現“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裘錫圭:“一般都認為程邈造的是隸書。蔡邕《圣皇篇》說‘程邈刪古立隸文’。南北朝時的宋代的羊欣、齊代的王僧虔和北魏的江式等人,也都說程邈為秦始皇作隸書。段玉裁等人認為上引《說文·敘》中‘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這句話本應在下文‘四曰佐書,即秦隷書’之下,傳本誤置篆書條下?!盵7]74

⑧ 學界或稱這種寫法草率隨意的篆書為“草篆”。朱德熙、裘錫圭:“隸書是由秦國的草篆發展來的?!盵12]胡平生對里耶秦簡中草篆、隸體并存現象有詳論。[12]

⑨ 要素是認識和掌握系統的基本途徑,漢字構形系統的基礎要素為“形素”(漢字拆分到不能再拆的最小單元);將寫法微殊、來源相同、構意相同的形素歸納到一起則為“形位”。

猜你喜歡
理據用字小篆
容易混淆的詞語
宋伯軍小篆作品
《漢語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誤舉隅
科技論文表格的編排要求(五):用線和用字
李斯造小篆
小篆的結構練習(一)
小篆的四個特點
遼代避諱用字“元”
從文化理據看英漢語詞翻譯
英語中愛情隱喻及其認知理據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