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生同伴交往中常見不合理信念及教育建議

2024-01-30 15:27陳園園?毛雨昌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7期
關鍵詞:同伴交往中學生

陳園園?毛雨昌

摘要:良好的同伴關系在學生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價值意義,不僅是他們學習、生活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塑造其人格、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因素之一。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渴望交往,渴望與人溝通。然而,缺乏邊界意識、缺乏自我認同感、自我懷疑和自卑、過度強調競爭和成績、缺乏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忽視對方感受和意愿、過度強調一致和唯一、共同目標的缺失都會使中學生產生不合理信念,從而引發人際困擾。對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培養邊界意識,增強自我認同感,減少自我懷疑和自卑,培養全面的價值觀,培養開放和包容心態,學會換位思考,接受朋友圈的多樣化,設置共同目標,給予青春期的中學生充分的引導與支持。

關鍵詞:中學生;同伴交往;不合理信念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3)99-0050-04

一、不合理信念

同伴交往不合理信念指關于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不符合客觀現實的、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態度與想法[1]。這種非理性信念往往是個體產生抑郁、自卑、焦慮、恐懼、痛苦等不良情緒的原因[2]。相關研究表示,同伴交往不合理信念越多,人際困擾越多[3]。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就會影響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識別并干預中學生同伴交往中的不合理信念尤為重要。

二、中學生同伴交往中常見不合理信念及教育建議

(一)“任何事情都應該說出來”——缺乏邊界意識

1.案例呈現

曉芳近期陷入了深深的困擾中。她自認為與曉晨的友情深厚無比,無話不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曉芳漸漸察覺到當她盡情傾訴內心世界時,曉晨卻相對保持了沉默,很少向自己敞開心扉。她開始懷疑是否在曉晨心中,并未將她視為真正的朋友。這種想法令她備感孤獨和失落,友情之路因此籠罩上了一層陰霾。

2.案例分析

部分中學生認為在同伴之間,尤其是好朋友之間是沒有秘密的,任何事情都應該坦誠相待,不需要保護自己。這種想法有時會給中學生帶來不必要的困擾。每個人都有私人空間,有些事情是不愿意向他人坦露的,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把對方當朋友。朋友之間要允許界限的存在,在明確自己邊界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界限[4],這對友誼雙方均是一種保護,否則當所謂的秘密被公布,一方自然而然地成了“懷疑對象”,反而不利于同伴關系的發展。

3.教育建議

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可以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辯論等方式,幫助中學生認識邊界的重要性;也可以通過舉例、講故事等方式,幫助中學生理解什么是邊界,為什么需要建立邊界,在哪些事情上需要建立邊界。

(二)“委屈自己也一定要取悅別人”——缺乏自我認同感

1.案例呈現

如果你向曉涵詢問交友的秘訣,她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真誠地對別人好,無私付出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現實對曉涵并不寬容,她的善意與付出并未為她贏得深厚的友情,同學們反而對她敬而遠之,甚至有人暗示她的行為過于“卑微”。曉涵并不清楚自己哪里做得不對,她盡力為同學們服務,無論是幫忙接水還是買飯,她都樂此不疲。然而,同學們的反應卻越來越冷淡,這使得曉涵倍感困惑和悲傷,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和否定,她不明白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同學們卻這樣對自己。

2.案例分析

有些中學生為了獲得同伴的認可和喜歡,會不斷迎合對方的期望和要求,犧牲自我。然而,一味地取悅別人并不能獲得理想的友情,反而會給對方造成一定的壓力,從而選擇疏遠。當感知到對方的疏遠后,學生會陷入自我懷疑狀態,自我認同感不斷下降。部分中學生會將自己置于“受害者”心境,認為自己付出這么多,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從而不相信友情,或是在自我否定與怨恨他人中掙扎。同伴交往首先應該是平等的,每個人在里面都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不擔心會因此受到抨擊,而不是一方總是限制另一方,或一方總是討好另一方。

3.教育建議

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應該通過贊揚、鼓勵和支持等方式,幫助中學生發現和認識自己的積極方面,包括自己的特點、愛好、優點等。只有充滿自信和自我價值感的中學生,才能在同伴交往中展現真正的自己。

(三)“只有足夠優秀,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自我懷疑和自卑

1.案例呈現

曉敏,一個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動力和強烈自我完善意愿的學生。她渴望在各個領域都展現出卓越的能力,以贏得同學們的認可和尊重。然而,生活中沒有絕對優秀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某個優點和某種天賦,如有人學習好,有人才藝突出,有人性格活潑開朗。而曉敏習慣與周圍所有人的優點進行比較,當意識到與他人的差距時,內心充滿沮喪與自卑,怕別人會因此看不起自己,漸漸地,曉敏的壓力越來越大……

2.案例分析

外在優不優秀和內在自不自卑其實是兩件事情。有些中學生會將自己的價值和地位與同伴的反應和評價相聯系,認為只有優秀的同學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同;如果得不到對方的認可和支持,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和自卑情緒。同理,自卑的人即使在他人眼里足夠優秀,但也無法對自己真正地接納。

3.教育建議

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可以通過情感溝通和情景再現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客觀的自我認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和價值,而這并不依賴于他人的認可或比較;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比較:一個人不需要與周圍所有人的優點進行比較,同時,比較并不總能帶來積極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他人的優點,更要看到自己的優勢。

(四)“成績不好的人不配有朋友”——過度強調競爭和成績

1.案例呈現

曉明和曉強原本是親近的朋友,然而隨著學業的深入,他們的成績逐漸拉開了距離。曉強憑借自身的學習優勢始終名列前茅,而曉明則一直處于中等水平。曉明開始感到自己不配和曉強成為朋友。這種想法讓他逐漸開始回避曉強,同時,他也無意與那些學習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以免被他們“帶偏”……

2.案例分析

在同伴交往中,部分中學生過于看重成績和競爭,將其作為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最高標準。這種觀念會使他們對自己和同伴的品質、特長和個性等方面缺乏全面的認識。成績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方面,并不是評價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的唯一標準。中學生在同伴交往中,應該重視彼此的興趣、品質、性格等,而不僅僅是成績。同時也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而且每個人的閃光點是不同的。在同伴交往中,要以更加多元、尊重的態度與人相處。

3.教育建議

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可以通過多樣的學?;蛏鐓^活動,幫助中學生接觸不同的人、事、物,拓寬視野和思路。同時,也要引導他們關注身邊的人和環境,發現和欣賞別人和自己的優點和特質,消除因過度關注成績和競爭而產生的心理壓力。

(五)“我的意見和看法比別人的更正確”——缺乏開放和包容心態

1.案例呈現

數學課上,老師布置了一道難題,要求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解答。在小組討論中,曉琛堅信自己的解題方法是正確的,并認為其他成員的觀點和解題方式過于簡單和幼稚。他固執己見,沒有充分聽取和尊重其他成員的意見,導致小組討論進展困難,無法形成一致答案。討論時間結束了,其他小組都已經完成了任務,而曉琛所在的組還在爭論不休。最后,老師公布了正確答案,齊曉琛的答案與正確答案大相徑庭……

2.案例分析

在同伴交往中,中學生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是正常的,甚至是重要的。但不能固執地認為自己的想法更正確、他人的想法是錯誤的。首先,因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受教育環境不同,思維方式不同,會導致每個人會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看待問題。其次,年齡越小,其自身經驗相對較少,容易出現認知偏差和判斷失誤。因此,在同伴交往中,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與人相處。

3.教育建議

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應該通過啟發式教育、展現交往模式等引導中學生在同伴交往中學會開放、容忍、理解和接納。只有建立公平、平等、尊重和信任的交往基礎,中學生才能與同伴和諧互動、團結合作。

(六)“我已經道過歉了,他應該原諒我”——忽視對方感受和意愿

1.案例呈現

一天,曉東和曉風發生沖突,曉東向曉風道歉。然而,曉風卻很生氣,不肯原諒曉東。曉東感到很困惑,他覺得自己已經向曉風道過歉了,曉風應該原諒他。他不能理解為什么曉風還在生氣,甚至開始對曉風產生怨恨和厭煩的情緒。曉風則認為,曉東的道歉只是形式上的,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覺得曉東的道歉并不真誠,始終無法原諒他。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最終導致二人的關系陷入緊張狀態……

2.案例分析

有些中學生認為,道歉了對方就要原諒自己,或是不明白自己已經道歉了,為什么對方還是不原諒自己。當對方遲遲不原諒自己,可能會滋生怨恨或不滿情緒,導致同伴關系再次陷入緊張狀態。然而,道歉只是表達自己的歉意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不意味著對方一定要原諒自己。將“道歉”和“原諒”混淆起來只會讓問題更復雜,尤其是如果問題涉及到了傷害對方的權益和利益。在同伴交往中,應該尊重對方的感受和意愿,積極尋求問題解決的辦法,并且不斷改進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溝通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從矛盾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3.教育建議

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同伴關系中的表現,提出一些問題并讓學生進行思考,例如:在與朋友交往中你是否考慮過朋友的感受?你如何表達自己需求的同時又不傷害到別人的情感?同時,教育工作者可以組織一些針對同伴關系的活動,例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幫助學生了解和體驗換位思考和尊重他人感受的過程。

(七)“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卻不是他最好的”——過度強調一致和唯一

1.案例呈現

曉莉和曉華是同班同學,兩人常常相約一起學習、參與各種活動,形影不離。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曉莉開始意識到曉華擁有眾多知心好友,而她卻只有曉華這么一個親密無間的朋友。這種“唯一”的觀念使曉莉感到既沮喪又嫉妒,她害怕會失去曉華這個珍貴的朋友。在她的內心深處,曉莉開始感受到一種無助和孤獨。每當看到曉華與其他同學談笑風生時,她內心總會涌現出一種被忽視的感覺,并擔心自己在曉華心中的地位會被他人取代。這種擔憂使她對曉華產生了強烈的占有欲望,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她心中那個無可替代的朋友……

2.案例分析

在同伴交往中,部分中學生認為,他是我最好的朋友,那我也要成為他最好的朋友。甚至有的中學生認為,他是我唯一的朋友,我也希望成為他唯一的朋友,然而,當他發現對方不止有他一個朋友,甚至是有很多好朋友時,往往會變得傷心、難過,甚至嫉妒。這種“排他”的想法,會影響雙方友誼的發展。事實上,友誼是相互的,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是多元化的,朋友也有其獨立的思考和選擇,不能將自己對朋友的感受強加給他,否則會傷害到彼此的感情和友誼。因此,在同伴交往中,我們要尊重朋友的選擇和情感需求,努力維護友誼的美好和穩定。只有在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擁有健康和長久的友誼。

3.教育建議

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導學生回想他們曾經鼓勵過朋友與其他人一起玩耍,或者自己在沒有朋友陪伴的時候會怎樣安排時間等,以此讓學生思考自己是否能夠接受朋友有其他好朋友,并且引導學生認識到朋友有其他好朋友的情況是正常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組織一些針對同伴關系的活動,例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讓學生了解和體驗在同伴交往中如何處理朋友有其他好朋友這一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應對能力。

(八)“三個人的友誼不長久”——共同目標的缺失

1.案例呈現

曉馨和曉芳自入學以來便是密友,共享學習和生活的快樂。然而,隨著同學曉希的加入,三人行的局面逐漸形成,這讓曉馨感到一種莫名的失落。她擔憂曉希的介入會破壞她與曉芳的友誼,尤其三人聚在一起時,曉芳與曉希的交流讓曉馨覺得自己是那個被冷落的人。她開始懷疑自己的友誼是否堅固,甚至開始尋找曉?!皳屪摺迸笥训闹虢z馬跡。每當曉希加入到她與曉芳的交流或玩耍中,曉馨總會感到嫉妒和不安。這種不安和不信任感逐漸升級,曉馨變得冷淡且常常發小脾氣,對曉希表現出言語和行動上的不滿與憤怒……

2.案例分析

在同伴交往中,當人們認為自己的友誼被其他人威脅時,會表現出嫉妒、不安和不信任感。并不自覺地尋找對方想要把朋友“搶走”的證據。然而,三人友誼是否長久并沒有一定的規律,而取決于每個人的性格、興趣、價值觀等因素,也與具體的相處方式和溝通方式有關。例如,如果三個人之間存在著信任、尊重和包容的基礎,可以相互支持和理解,那么三人友誼就有可能更加穩定和持久。相反,如果三個人之間存在著猜疑、嫉妒或競爭的情緒,或者相互之間的溝通出現了問題,那么友誼可能會面臨著冷卻和瓦解的風險。因此,在同伴交往中,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在友情的基礎上建立起共同的利益和目標,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友誼和合作。

3.教育建議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或角色扮演等活動,引導學生思考他們在友情關系中是否有明確的共同目標,并且是否為實現這些目標付出了努力和行動。同時,可以組織一些針對友情關系的活動,例如小組合作、團隊比賽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明確共同目標,并努力實現它們。

三、小結

中學生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是影響其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需要根據中學生同伴交往中的不合理信念,制定相應的輔導策略,幫助中學生維持良好的社交關系,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新,杜秀芳. 關于認知和情緒相互作用研究的新進展[J].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125-127.

[2]冀愛愛,紀麗燕. 妄想與不合理信念——大腦的“Bug”[J]. 大眾心理學,2023(7):42-43.

[3]趙麗云. 大學生同輩交往不合理信念量表編制及應用[D]. 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6.

[4]劉志群. 從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看學生人際溝通邊界[J]. 教師,2019(12):115-116.

猜你喜歡
同伴交往中學生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發明與創新·中學生》征稿啦
初中生同伴交往歸因研究的重要性及現狀分析
禮貌教育促小班幼兒交往能力發展實踐
兒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養研究
角色游戲在幼兒同伴交往能力培養中的應用
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現狀研究
淺析幼兒同伴交往中混齡交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