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漢新冠肺炎疫情新聞標題中隱喻的對比研究

2024-01-31 13:25黃婕
語言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英漢對比新聞標題新冠疫情

黃婕

摘 要|本研究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和架構理論,對比《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2021年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標題中使用的隱喻表達,揭露新冠疫情是如何在中美主流媒體中被架構的,分析其背后中美思維認知上的異同。研究發現,中英新聞標題都運用了戰爭隱喻,旅途隱喻和建筑隱喻,這說明中美兩國有著相似的戰爭文化心理,都暗示了新冠疫情的解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同的是,中國媒體是從整體思維的高度來看待疫情,而西方媒體是從具體思維的角度來看待疫情。中文標題多用積極的表達,喚起受眾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調動人們對抗疫情的積極性,話語接受度更高。而英文標題只描述客觀事實,暗示未來的不確定性,缺乏向大眾傳達戰勝新冠肺炎的堅定信心。

關鍵詞|隱喻;新冠疫情;新聞標題;英漢對比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研究背景

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引起的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實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和處置不僅需要強有力的行動和舉措,更需要全社會的積極響應和團結協作。語言雖然不能直接參與治病救人,但在健康傳播、防控宣傳和社會動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

隱喻的本質就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當前的事物[2]。在語篇的組織過程中,說話人為了語篇的簡潔性和表達的經濟性,往往利用隱喻隱含信息的特點,使隱喻成為語篇的一種重要且常見的組織手段。隱喻的理解離不開我們共同的日常生活的體驗認知和身體感知,更離不開構建隱喻特定的認知語境[3]。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新聞媒體是主要的信息來源。新聞話語通過使用隱喻,將其背后所蘊含的媒體觀點及態度也同步傳遞給公眾,從而加強輿論導向作用,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新聞報道中表現尤為突出。新聞標題濃縮新聞內容,體現新聞的要義,甚至限定新聞的基調。相較于其他文體,新聞標題有著顯著的特點:目的明確、情感分明、簡短精練、修辭多樣,能夠更有效地幫助讀者閱讀和理解新聞。

隱喻是思維和文化的反映,不同文化環境對隱喻的使用既有共通性,又有差異性。因此,對隱喻的解讀是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類思維和認知的一種有效方式。本研究從英漢對比的角度出發,關注中美兩國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關于新冠疫情新聞報道的標題中隱喻的使用情況,試圖探索新冠疫情是如何在中美主流媒體中被構建的,分析隱喻在新聞話語傳播中對于信息構建及公眾輿論導向的作用,揭露其背后中美思維模式和媒體認知傾向的異同。

2 文獻綜述

從已有的研究來看,針對新聞語料的隱喻研究或從文本著手,或從標題著手,研究者大多時候只能獲得已知詞語的更多例證,很難獲得除已知詞目以外其他使用隱喻的詞目。沒有進行全面窮盡性地隱喻定位,說服力較為薄弱。如周辰[4]運用批評隱喻分析法對隨機選取的150篇新聞文本開展分析,將其中的隱喻實例作為后期獲取隱喻關鍵詞的檢索依據,并將得到的檢索結果進行篩查,最終獲得與疾病相關的隱喻。

此外,針對新聞標題中隱喻的研究較少,更不用說是針對特定主題的新聞標題。在對新冠疫情主題的新聞的隱喻研究中,呈現出語料規模小跨時短,以定性分析居多,缺乏數據支持和定量研究的特點,且沒有對比國內外不同媒體的語用差異。如Lili Gui[5]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媒體框架,以《新聞聯播》九周的新聞報道為語料,發現戰爭隱喻在語料庫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戰爭的類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其他隱喻,如競技和挑戰隱喻與戰爭隱喻互補。張薇和汪少華[6]運用架構理論和刻意隱喻理論,對自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2月25日三種央媒:《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中的文本、圖片和視頻進行統計和定性分析,指出戰爭隱喻、競賽隱喻、教育隱喻的使用有助于激發受眾的積極情感,喚起集體主義價值觀,實現了引導公眾輿論的功能。

本研究從英漢對比的角度出發,以2021年《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中有關新冠疫情的新聞標題作為語料進行窮盡性的隱喻研究,彌補了當下的不足。

3 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案

3.1 理論基礎

進入20世紀以來,許多學者開始將隱喻與人類的思維和認知方式聯系起來,認為隱喻是人類概念系統中深層次的核心概念,對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發揮著重大的影響。拉可夫和約翰遜(Lakoff and Johnson)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也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且是一種認知手段。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基于語境與概念系統的跨域映射所實現的語言使用。在拉卡夫和約翰遜看來,隱喻是兩個不同領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類認知的特點決定在隱喻映射過程中一般是從具體概念映射到抽象概念,因此隱喻的本質是通過源域(通常是具體或熟悉的)跨域映射來理解目標域(通常是抽象或不熟悉的)。

拉可夫進一步拓展了概念隱喻理論,將架構(frame)概念應用于隱喻分析,提出了架構理論(framing theory)。架構是人們理解事件時大腦中有關世界運作的、根深蒂固的認知結構。拉可夫認為架構的概念與域相類似,兩者都由一系列語義概念構成。架構又可分為表層架構和深層架構:由詞語激活的心理結構為表層架構,概念隱喻實際上是兩個表層架構之間映射的神經回路[7]。當受眾聽到或讀到一個詞時,會激活這個詞所附帶的知識網絡,使其在大腦的神經回路中得到物理上的實現,并與大腦中的情感區域直接聯系[8]。由表層架構激活的價值觀為深層架構,深層架構會對人類的推理和行動產生影響。例如,在想到戰爭時,激活戰爭的架構有士兵、武器、戰場和敵人等。這里的表層架構是武器、戰場、敵人等,深層架構是戰斗雙方的對抗關系和抵抗外敵,集體作戰的凝聚力等。我們在思考和交際的過程中通常會激活架構,事物因不同的架構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接受度。

本研究概念隱喻理論和架構理論,探索新冠疫情是如何在中美主流媒體中被認知和構建的。

3.2 研究方案

本研究選取2021年《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中有關新冠疫情的新聞標題作為語料?!度嗣袢請蟆返臉祟}以“疫情”為檢索項,采取全部取樣?!都~約時報》有關新冠疫情的標題因基數較大,采取隨機抽樣,以“covid”“coronavirus”“pandemic”為檢索項,在人工篩除病例數據類(包含case,toll),核酸結果類(包含test,death),疫苗藥物類(包含vaccine,vaccination,vaccinated,vaccinating,vaccinate,shot,pill,drug)的標題之后,從中隨機抽取300條標題。本研究共獲取中文標題301個,共6805中文字符;英文標題300條,共2929詞符的文本。

根據斯蒂恩(Steen)[9]的解釋,隱喻意義產生于一個語言形式的語境義與其基義的對比之中。本研究采用Pragglejaz Group[10]提出的隱喻識別途徑(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MIP),根據隱喻識別途徑確認隱喻義(非基本義),定位隱喻關鍵詞,通過隱喻關鍵詞的源域確認隱喻的類型。如:倒在抗疫一線,大連志愿者那君——用生命守護生命(2021-01-14)出現了兩個隱喻關鍵詞“抗疫”和“一線”,判斷為用了兩次戰爭隱喻。因此存在一條新聞標題用到多次隱喻的情況,也存在沒有用到隱喻的標題。為了確保該識別方法的信度與效度,本研究參照權威詞典中的釋義來確定基本義。

本研究僅針對語料中出現頻率相對較高的幾種隱喻進行分析,將出現次數小于3的隱喻都歸為其他,并通過對比《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中不同的隱喻表達和架構,揭露中西方媒體在對待新冠疫情思維特點和認知傾向上的異同。

4 結果和發現

分析兩個語料中的隱喻,結果發現,《人民日報》中共使用隱喻355次,《紐約時報》共使用237次?!度嗣袢請蟆分惺褂米疃嗟氖菓馉庪[喻,《紐約時報》中使用最多的是方位隱喻?!都~約時報》中使用的隱喻類型更多且只有戰爭隱喻,旅途隱喻和建筑隱喻在《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的新聞標題中都有使用,但排序不同。戰爭隱喻在英漢新聞標題中都占據一定比重,尤其在中文標題中大量使用,占79.4%(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建筑隱喻在英漢標題中都出現了,且在中文媒體中使用較多,有11處;在英文媒體中使用較少,只出現3次。旅途隱喻在中英文標題中都出現得較少。本文將繼續對這些隱喻進行對比探討,分析其深層構架和體現的認知特征。

4.1 英漢有關新冠疫情的新聞標題中共同使用的隱喻

4.1.1 戰爭隱喻

戰爭隱喻在英漢新聞標題中都占據一定地位。究其原因,美國是一個在戰火中誕生、發展起來的國家,自從獨立戰爭立國,兩個半世紀以來,美國經歷了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而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戰爭可以追溯到約4000年前的涿鹿之戰,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乃至近代,戰爭頻繁。由此可見,戰爭對中美兩國人民的生活和思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宏觀來看,中文標題中戰爭隱喻占全部隱喻數量的79.4%,其中“抗疫”的表達多達148次,說明戰爭類表述是中國媒體防控疾病的主流表達方式。戰爭隱喻強化了深層的中華民族特有的抗戰文化心理,激活的深層架構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群體關系的和諧、群體目標的統一和群體利益的維護,凸顯了疫情期間抵御疾病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實現了感染群眾、凝聚人心、形成共識的目的,能夠提高抗戰的軟實力。

另一方面看,戰爭隱喻在中文標題中出現使用過度的情況,中文標題使用最多的戰爭隱喻是第二多的身體隱喻的十倍之多。語言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影響著我們的思考,隱喻表達的單一意味著認知理解方式的僵化,人們逐漸形成一種對于新冠疫情的定式思維和表達。而相比之下英文中隱喻更加豐富多樣化,分布也更均勻(見圖1),因此英文標題中隱喻更有利于人們理解的創造性和語言表達的多樣性。此外,公眾對疫情的認知除了來自身體體驗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體構建的,過多的戰爭隱喻會強化你死我活的戰斗特征,使人們對新冠病毒較為敏感,缺乏理性應對。實際上戰爭隱喻并不嚴謹,將新冠病毒架構為與之作戰的敵人的做法與大流行要求減少與他人接觸和非必要的出行的倡議背道而馳,居家自我隔離和奔赴戰場抗敵的行為相似度低。這種以戰爭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可能會危害人們的心理健康,因為它容易讓人聯想到與戰爭相關的情緒狀態,如無力感,內疚和宿命論。

微觀來看,戰爭隱喻被大量運用于疫情新聞標題,涉及行動、戰地位置、戰爭性質、戰斗結果、戰斗對象等元素??梢妼剐鹿诜窝滓咔榈奈kU性和難度與戰爭的相似度極高,其本身被理解為一場戰爭。疫情較為嚴重的區域作為戰爭的“一線”“front line”,戰爭的類型是“阻擊戰”“斗爭”“war”,采取的行動是“防控”“抗擊”“fight”“battle”。

相同的是,戰爭隱喻的隱喻關鍵詞中,英漢涉及行動的過程性表達都遠多于戰斗結果的表達。與漢語語用具有重過程的特點;英語語用具有重結果的特點[11]的觀點不同,中英文標題的戰爭隱喻都重過程。除此之外,在中英文標題中,在表述行動時都大多用進攻性表達。中文標題表示行動的戰爭隱喻有258處,其中150處表示進攻,如“抗疫”“戰疫”。英文標題表示行動的戰爭隱喻有12處,其中9處表示進攻,如“battle”“counter”“fight”。說明中美兩國雖然屬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但有著相似的戰爭文化心理,認為疫情就是敵人,必須奮起直追,主動出擊。不同的是中文多用名詞,英文多用動詞。中文標題表示行動的戰爭隱喻中用動詞71次,名詞187次;比如: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2021-05-05),歐洲多國收緊防疫措施(2021-01-28),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做好2022年春運疫情防控工作(2021-12-30)。英文標題表示行動的戰爭隱喻用動詞9次,名詞3次,動詞遠多于名詞,比如:

與邵惟韺,邵志洪[12]認為英語多用名詞以體現其靜態特征,漢語傾向多用動詞以體現其動態特征的觀點相悖,表示行動的戰爭隱喻中,漢語多用名詞,英語則多用動詞。在中文的新聞標題中,“抗疫”“防疫”“防控”這些隱喻關鍵詞雖然從外部形式來看本身都是動詞,但多以名詞形式出現在新聞標題中??梢娪W語是形態語言,漢語則屬于非形態語言,無法從詞的外部形式來加以分類,而要依靠語境和上下文,這是漢語區別于英語的重要特點。這也驗證了沈家煊的觀點,他認為漢語動詞包含在名詞里,體現了其名動包含的關系[13]。不同于英語(印歐語)的名動分立,漢語是名動包含[14]。漢語動詞和名詞是構成關系,動詞是包含在名詞內的一個次類,屬于“動態名詞”。

在表述戰斗結果的隱喻關鍵詞中,中英文都是多用動詞,比如Covid Ravaged South America. Then Came a Sharp Drop in Infections.(2021-09-05),疫苗抵港助力打贏抗疫阻擊戰(2021-02-20)。不同的是,中文標題中用的都是積極的表達,如“打贏”“勝利”“戰勝”;而英文標題用的都是消極的表達。如:

Tom Moore, 100, Dies; Inspired covid-Ravaged U.K. With Charity Walks. (2021-02-02)

Film Club: ‘covid-19 Devastated Many Communities. But Not Cherokee Nation. (2021-03-11)

Hospitals and Health Care Workers, Overwhelmed by covid. (2021-09-17)

我們可以發現,盡管中國本土疫情仍然起起伏伏,疫情防控仍然面臨風險挑戰,但中國的主流媒體依然用“贏”“勝”表現攻克疫情的決心;通過戰爭隱喻向大眾傳達戰勝新冠肺炎的堅定信心和勝利曙光,呼吁人們積極應對,積極配合。英文標題中“covid-Ravaged”“Devastated”“Overwhelmed”則一味描述客觀事實,陳述現狀,其深層架構強調對抗疫情帶來的傷害和慘痛的代價,表現出處理疫情的困難和艱巨,可見《紐約時報》沒有發揮其作為主流媒體在信息構建和公眾輿論導向方面的作用。

總之,戰爭隱喻的大量使用說明中美兩國有著相同的戰爭文化心理。從宏觀角度看,戰爭隱喻是中文標題中的主流表達方式,戰爭隱喻的反復使用容易形成對新冠疫情戰爭化的定式思維和表達。而英文中隱喻更加豐富多樣化,給公眾創造了更多的理解和想象空間。從微觀角度本研究發現,英漢戰爭隱喻都多用進攻的過程行動性表達,但漢語區別于英語(印歐語)的名動分立,是一種名動包含的關系。此外,中國媒體通過正面引導公眾輿論和價值判斷,樹立了對抗新冠肺炎的信心,激發受眾的積極情感;而美國媒體只陳述客觀事實,不進行輿論干預,表現出對抗疫情的艱巨。

4.1.2 旅途隱喻和建筑隱喻

英漢新聞標題中都用了旅途隱喻和建筑隱喻,突出新冠疫情的解決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輕而易舉的。

旅途隱喻:中英文標題中都使用了旅途隱喻。不同的是,中文標題凸顯的是旅途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如戰“疫”戰貧筑同心,昂首奮進新征程(2021-01-06),致敬抗疫英雄,凝聚前行力量(2021-03-19),使用“前行”“奮進”等詞,其深層架構是引領公眾向前看,強調作為和行動,希望人們投入到抗擊疫情的行動中來。消滅疫情并非不可能,在抗疫的漫漫長路中我們正漸漸取得進展,一步步邁向勝利的終點,可見中國媒體是從整體思維的高度來看待問題的,具有全局觀。英文標題的深層架構則凸顯了行進的過程性,如:

As India Stumbles, One State Charts Its Own covid Course.(2021-05-23)

‘X Marks the Spot: Officials Map a Route Out of the pandemic.(2021-08-01)

How to Navigate covid in California Right Now.(2021-12-28)

“Course”“Route”“Navigate”等詞沒有指明目的和方向,只暗示疫情的解決是一個漫長而困難的過程,在面對疫情時要處理過程中遇到的種種艱難險阻,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走一步看一步。但抗擊疫情的結果和目標是不確定的,未知的??梢娢鞣矫襟w是從具體思維的角度來看待疫情,著重解決當下的問題。這反映了中西方媒體面對疫情存在認知上的差異。

建筑隱喻:建筑隱喻中,戰勝疫情被架構成蓋樓房,建造大廈的關鍵是腳踏實地,一磚一瓦,打好地基。同樣,面對疫情最重要的是搞好初級階段的工作,做好個人防護,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不必要的出行。所以這類隱喻的深層架構是幫助人們認清現階段工作的重要性,提醒人們戰勝疫情不是空中樓閣,必須扎扎實實地做好基礎工作。中文標題中建筑隱喻使用更多,具有積極的意義。如:

孫春蘭在全國疫情防控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 堅決克服松懈麻痹思想 鞏固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2021-01-15)

加大對發展中國家支持 促進疫苗公平合理分配 筑牢全球抗疫防線(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2021-05-03)

在建設的過程中,黨和國家是總設計師和工程師,人民群眾是大廈的建設者,需要人們積極配合,為它添磚加瓦。通過“筑牢抗疫防線”“鞏固防控成果”的表達,肯定了抗疫的意義和價值,繪制了抗疫的宏偉藍圖,調動人們對抗疫的積極性。

4.2 英漢有關新冠疫情的新聞標題中特有的隱喻

4.2.1 方位隱喻

方位隱喻是英文標題中特有的,且是使用最多的。與英語具有時間性特質和漢語具有空間性特質[15]的觀點相悖,在新冠疫情的隱喻表達中,英文標題中空間性明顯,而中文標題中則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空間性。

根據拉可夫和約翰遜的觀點,空間隱喻來源于直接的身體體驗。因為人類在最初認識世界的時候可能是從自身在空間環境中的位置和運動開始的,通過自己和外界事物的上下前后,里外遠近,中心和邊緣的關系來表達對事物的認識,而且這些空間關系在概念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人們將自己親身體驗的上下、內外、前后、遠近、高低、中心和邊緣等表示空間的關系投射到表示時間、數量、狀態、范圍等非空間概念上去,用確切的位置關系隱喻抽象的時間,數量,方式,地位,對象范圍,狀態情感,進行空間隱喻化的認知,從而達到認識事物的目的。

從源域來看,使用上下的方位關系的隱喻最多,有54個。從目標域來看,表示空間的關系投射到表示時間、數量、狀態情感、對象范圍的非空間概念上占絕大多數,如:

Facing Intensifying Crises, Biden Pledges Action on Economy and pandemic.(2021-01-09)

Medical tourism is drawing patients, even in a pandemic.(2021-01-19)

A Desperate India Falls Prey to covid Scammers.(2021-05-16)

Indias covid-19 Numbers Have Fallen. A Third Wave Still Looms.(2021-08-17)

在方式和地位這兩個概念上的方位隱喻應用較少。作為源域的空間概念投射到抽象的目標域上,在這一過程中空間意象及其內在的邏輯都被保留下來。

4.2.2 身體隱喻和生命隱喻

身體隱喻出現在中文標題中,生命隱喻出現在英文標題中。這兩種隱喻都與人這一生命體有關,但喚醒了不同的隱喻架構。

身體隱喻:中文標題中的身體隱喻主要喚起人們的團結架構,如:

在攜手抗疫中深化友誼(2021-03-18)

同心抗疫 共謀發展(2021-04-02)

堅持人民至上 凝聚抗疫合力(2021-06-09)

非中團結抗疫詮釋命運共同體真諦(2021-06-18)

通過運用“手”“心”“體”的語言表達,暗示疫情面前各國、各民族是命運共同體,堅信只要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共擔責任,抗擊疫情,就一定能戰勝病毒,共渡難關。其中“攜手”“同心”“共同體”“合力”等詞語激活了集體架構和團結架構。在嚴峻的疫情形勢下,幫助公眾形成集體意識和團結意識,有利于動員全社會協同發力,投入疫情防控,防止疫情擴散。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這種團結意識和集體身份的建構對于提升國民整體性和凝聚力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同時,這些深層架構所激活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相契合,讓中國讀者產生共鳴,實現了較為理想的交際目的。

生命隱喻:英文標題在描述新冠疫情時,傾向于將其擬人化,新冠病毒和疫情被比喻成有著人的情感、身體狀態、動作行為的有生命的個體。如:

Grammy Awards Postponed as covid-19 Rages in Los Angeles.(2021-01-05)

A covid Epicenter Hustles Back to Life: ‘What You See, Its Survival.(2021-07-01)

On Broadway, covid is trying to steal every show.(2021-12-16)

新冠病毒被架構成有情緒,會發怒的;有生命,能起死回生的;有人類的動作行為的生命體。通過生命隱喻,新冠病毒變得生動,形象,鮮活。但同時,賦予病毒主觀能動性是不明智的,這意味著我們的對抗對象是和我們同樣有著情感和思想的物種,過分抬高了病毒的地位。且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深層架構也暗示抗擊疫情的預期結果是不確定的,未來仍不可知,缺乏向大眾傳達戰勝新冠肺炎的堅定信心和勝利曙光。

4.2.3 自然隱喻,植物隱喻,競技隱喻

自然隱喻和植物隱喻:自然隱喻出現在英文標題中,植物隱喻出現在中文標題中。人類對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最直觀的認知是基于真實生活體驗的,在英文標題中,疫情被刻畫成風、云、火、水等自然現象。如:

How the pandemic Blew Up Rents.(2021-02-04)

Modis Party Loses a Key Election, Held Under the Cloud of covid.(2021-05-02)

‘This Day Was Bound to Come: Taiwan Confronts a covid Flare-Up.(2021-05-20)

Kentucky governor says the states covid surge is “dire”.(2021-09-05)

其中,把疫情隱喻成海浪是最多的。疫情是“wave”,處于爆發期,確診病例上升期時會“surge”衰弱消退時會“subside”“recede”。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往往具有預見性差、來勢兇猛、波及面廣、未來發展不確定等特點[16]。將疫情架構成海浪,突出海浪和疫情的上下起伏,波動不定,概念化新冠疫情的發展過程。深層架構是提醒全球新冠疫情的解決是一個長期、復雜和艱苦的過程,但過度賦予新冠肺炎以人不可抗的力量,弱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不能控制自然,凌駕于自然之上。自然災害往往讓人們無助,手足無措,繼而產生不必要的恐慌和無力感,極易在公眾中造成恐慌情緒。

中文標題中的植物隱喻也傳達出相似的深層架構,如:孫春蘭在大連調研時強調 嚴密防控 果斷處置 盡快遏制疫情擴散蔓延(2021-11-15),新冠病毒四處“蔓延”,像野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延伸擴展,連綿不斷,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植物隱喻通過賦予新冠病毒以強大的生命力,也提醒了解決全球新冠疫情是一個長期、困難的過程。但與自然隱喻的風、云、火、海浪的意象相比,植物對人們來說更能把握,可控性更強,這意味著在以新冠為對象時,人類能有更大的勝算和希望??梢?,雖然自然隱喻和植物隱喻都提醒了新冠疫情的解決是一個長期、復雜和艱苦的過程,我們不能急功近利,但植物隱喻給公眾以更大的信心和希望,更加溫和,也更容易接受。

競技隱喻:競技隱喻出現在中文新聞標題中,激活了比賽架構和全局架構。競技的概念常常與激烈緊張的氣氛相結合,這與人類對抗疫情過程中的感受極為相似。通過“贏”“挑戰”等競技類詞匯突出抗擊疫情的難度之大、時間之緊迫。而“大局”“形勢”等詞說明中國處理疫情時善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宏觀調控,具有大局意識和整體思維。

王勇在調研藥品監管工作時強調 全力服務防疫大局守護人民生命健康(2021-01-20)

意大利投入醫療專列——“讓更多患者贏得生的希望”(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2021-03-30)

面對疫情挑戰和工作模式變化,國際組織呼吁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2021-05-27)

意大利:疫苗接種推動疫情形勢好轉(2021-10-13)

競技隱喻的表層架構渲染了醫務人員和公眾與病毒比賽的場景,疫情為一場比賽,對奕雙方為病毒與全人類。在此過程中激活的深層架構是積極拼搏、迎接挑戰、超越自我的比賽架構。體育競賽能培養人們的頑強意志、責任心和使命感,并因此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鼓勵公眾在疫情面前不氣餒、不放棄、不低頭。而另一方面,疫情愈演愈烈,形勢嚴峻且病毒進化之快,需要疾控部門嚴盯死守,科研人員不斷鉆研,醫護人員提升治療水平。

與戰爭隱喻類似,競技隱喻依然視新冠病毒與人的關系為決一勝負的對立關系,比賽架構凸顯了人類和疫情是競爭輸贏的關系;但不同的是,競技隱喻降低了抗擊過程的血腥和激烈程度,強化了媒體希望公眾“贏”得勝利的愿景,而弱化了公眾面對戰爭時可能會產生的恐懼心理和不想面對的傷之事實,話語可讀性和接受性更強,達到了較為理想的話語傳播的目的。

除了以上討論的幾種用的較多的隱喻外,英文標題中還使用了實體隱喻,地震隱喻,書籍隱喻等。因出現頻次不高,且缺乏對比研究的價值,這里不再詳細討論和贅述。

5 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中美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在2021年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標題中使用的隱喻表達,發現在表層語言形式和深層的思維認知模式上,兩者存在異同。

在新冠疫情的隱喻表達中,中美的新聞標題中都使用了戰爭隱喻,旅途隱喻和建筑隱喻。中文標題過度使用戰爭隱喻,容易造成公眾對于新冠疫情理解和表達的單一和僵化。而相比之下,英文標題中的隱喻類型更加豐富多樣,分布也更加均勻,有助于語言表達的多樣性,留下更多想象和拓展思維的空間。旅途隱喻,建筑隱喻,自然隱喻和植物隱喻都暗示了新冠疫情的解決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提醒人們要堅持不懈有耐心,做好基礎工作。中文標題用身體隱喻,英文標題用生命隱喻,兩者都與人相關。身體隱喻喚起人們的團結架構,實現了較為理想的信息傳播目的;生命隱喻則賦予病毒生命力,過分抬高了病毒的地位,沒有向讀者傳遞戰勝疫情的信心。

語言形式上,漢語區別于英語,屬于非形態語言,它的語法無法從詞的外部形式來加以分類,要依賴上下文。漢語動詞是包含在名詞里,屬于名動包含;而英語是名動分立。此外,英文標題中空間性明顯,方位隱喻將上下、內外、前后、遠近、高低、中心和邊緣等表示空間的關系投射到表示時間、數量、狀態、范圍等非空間概念上,而中文標題中空間性則不明顯。

思維認知模式上,中美兩國有著相似的戰爭文化心理。中國媒體是從整體思維的高度來看待疫情,具有全局意識。而西方媒體是從具體思維的角度來看待疫情,重在集中力量解決眼前的困難。中文標題多用積極的表達,渲染出抗疫勝利的曙光,激活集體主義價值觀,調動人們對抗疫情的積極性。而《紐約時報》沒有發揮其作為主流媒體在信息構建和公眾輿論導向方面的作用,只陳述客觀事實,暗示未來的不確定性,缺乏向大眾傳達戰勝新冠肺炎的堅定信心。這些都反映了中西方媒體面對疫情存在認知上的差異。

為了更好地達到話語傳播的目的,建議減少中文標題中戰爭隱喻的使用,用競技隱喻加以替代。這樣一方面有利于語言表達和理解的多樣化,同時既保留了人類與新冠病毒對立的關系,又緩和了戰爭中你死我活的沉重氛圍,語氣更加溫和,話語可讀性和接受性也更高。同時,美國媒體應該積極發揮其輿論導向作用,在新聞標題中架構贏的希望,增強群眾抵抗新冠病毒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苗興偉,李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與共同體身份的話語建構[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27(2):88-99,160.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魏在江.隱喻的語篇功能:兼論語篇分析與認知語言學的界面研究[J].外語教學,2006(5):10-15.

[4]周辰.隱喻視角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聞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報道語料庫[J].科技傳播,2021,13(4):86-89.

[5]Gui L.Media framing of fighting COVID-19 in China[J].Sociol Health Illn,2021,43:966-970.

[6]張薇,汪少華.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刻意隱喻的認知力[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27(2):114-127,161.

[7]Lakoff G.The Neural Theory of Metaphor.An earlier version appeared in: R Gibbs 2008 The Metaphor Handbook[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8]Lakoff G,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M].Hartford:Chelsea Green Publishing,2004.

[9]Steen,Gerard J.Finding Metaphor in Grammar and Usage[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7.

[10]Pragglejaz Group.MIP:A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etaphorically used words in discourse[J].Metaphor and Symbol,2007(1):1-39.

[11]王建國,何自然.重過程,還是重結果?:譯者的母語對英譯文本的影響[J].上海翻譯,2014(2):7-12.

[12]邵惟韺,邵志洪.靜態與動態:傳統和認知語法視角下的英漢語言表達狀態對比[J].外國語文,2015,31(1):98-105.

[13]沈家煊.怎樣對比才有說服力:以英漢名動對比為例[J].現代外語,2012,35(1):1-13.

[14]沈家煊.我看漢語的詞類[J].語言科學,2009,8(1):1-12.

[15]王文斌.論英語的時間性特質與漢語的空間性特質[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5(2):163-173,318.

[16]李娟.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對策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ews Headlines on COVID-19

Huang Ji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Abstract: Based on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framing theory,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metaphors used in the news headlines on COVID-19 in Peoples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 in 2021. Then it revealed how COVID-19 was framed in the mainstream Chinese and American media and analyz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and cognition behind it. It turns out that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news headlines use war metaphors, travel metaphors and architectue metaphors, which shows that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imilar war culture, and both imply that to conquer COVID-19 is a long process. Nevertheless, the difference is that Chinese media views COVID-19 holistically, while western media views it concretely. Besides, Chinese headlines tend to use positive expressions to arouse the collectivism and resonate with the readers to mobilize their enthusiasm for action, which are more acceptable. While English titles only describe objective situation without conveying any confidence to overcome the pandemic, which reveals the uncertainty of the result.

key words: Metaphor; COVID-19; News headlines; Contrastive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猜你喜歡
英漢對比新聞標題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視閾下感悟“四個自信”國家共識
“心理成長任務包”助力學生安度疫情
關于疫情對地區經濟金融影響情況的調研
新冠疫情對縣域脫貧產業發展的影響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議
談新聞標題的現實性
網絡新聞標題與報紙新聞標題的對比
無意間擊中幽默的新聞標題
英漢名詞動用分類方法探究
英漢“左/右”空間方位詞認知對比
淺談新聞標題的裝扮技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