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tGPT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影響及反思

2024-02-02 13:14李彥冰吳慧翀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高校人才培養反思影響

李彥冰 吳慧翀

摘 要:ChatGPT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擴散如一把“雙刃劍”,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產生了深刻影響。它對學生追求個性化培養具有雙向作用,對教育資源的擴充和教育內容的多元化具有一定作用。同樣地,這一技術的擴散所帶來的價值負載問題、文本生成中的意識形態偏向問題也不容忽視。這給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所應具備的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既需要堅持黨的主流價值引導,又需要學生具備獨立的批判思維能力,具體表現為技術運用的自主性、主體性和深厚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ChatGPT;高校人才培養;影響;反思

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的擴散傳播引起了學界的高度關注。教育學界也迅速做出了反應,不過對這項技術的態度呈兩極分化的態勢,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也不在少數。目前,有的學校支持師生使用ChatGPT,只不過需要輔助以相應的人工智能使用指南。在英國有20多所高校已經出臺新的論文抄襲規定,明確禁止將ChatGPT用于課程和論文。這種分化的態度說明人工智能技術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擴散存在明顯的爭議,它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帶來深刻影響。

ChatGPT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影響

1.ChatGPT的擴散對學生追求個性化培養的雙向作用。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是應工業化的需求而產生的,工業化的產業細分要求有與之相對應的職業分工和職業類型。因此,對應工業化過程所產生的生產標準化,為之提供人才支撐的高等教育也就被相應要求標準化、大眾化培養。信息傳播技術的擴散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一種賦能,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因賦能獲得個性化發展。正如大衛·里斯曼說:“今天最需求的,既不是機器,也不是財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種個性?!眰€性化能夠賦予商品以高昂的價格與價值,在教育領域,個性化則成了識別學生獨特性與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尺。人工智能能夠聽從指令給出完全符合要求的作品或成果,但卻會使得業界變得格式化、統一化——學生成為平庸的“人”,這個人在我們這個功用宇宙中缺席、死亡甚至被刪除了,亟須進行“個性化”的是這個迷失了方向的、缺席的“人”??傊?,對于具有批判反思能力的人來說,ChatGPT的使用可以加強學生的主體性,為個性化發展提供更大可能;但對于反思批判能力弱或者沒有這種能力的學生來說,則有可能加速使他變得平庸。ChatGPT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擴散傳播容易帶來教育失信、學生惰化的倫理風險,出現單向度的學生,他們喪失了否定、批評和超越的能力。

2.ChatGPT對教育資源擴充和內容生成的影響。有人認為它會使教育資源和內容更加多元化。ChatGPT在教育領域的使用,說明互聯網技術已經深度嵌入高等教育領域,帶來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式的變化。以此為基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應運而生,研討式教學的實施更加便利。當然,這也意味著學生對課堂授課、教師素質、教學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課堂的互動更加頻繁、教師的知識范圍更加寬厚、教學內容更具有高階性和挑戰度。有研究者認為,這一技術的擴散傳播“對推動教育數字化變革有著積極的作用,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都進行創新,推動教育流程再造、結構重組和文化重構,改變教育發展動力結構、促進教育研究和實踐范式變革,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個性化發展?!盵1] ChatGPT對全網信息資源快速準確的加工能力,使它可以迅速生成大量信息文本,這些文本經過過濾、鑒別和清洗后,可以迅速轉化為教育資源和教育內容,一言以蔽之,該技術對于快速、準確生成教育內容提供了便利。

3.ChatGPT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傳播帶來技術本身的價值負載。所謂技術的價值負載是指“技術的善惡不對稱、技術的好壞不平衡”[2]問題,也就是說,技術的發展帶給不同人群、階級、集團等的利益是不同的,所產生的有用性也是有差別的,或者天生有利于有些人而不利于另一些人。當代社會(智力的和物質的)的威力,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大得不可估量——這意味著社會對個人統治的范圍也比以往大得無可估量。人工智能在生產效率上的(不僅僅是生產效率上的)威力超過個人的以及任何特定群體這一事實,使得人工智能成為以機器生產程序為基本結構的、社會的、最有效的政治工具;但從本質上看,人工智能的能力是人類能力的累積與表現?!肮ぷ魇澜缭谑裁闯潭壬媳焕斫鉃橐患軝C器并依此而被加以機械化,它就在什么程度上成為人的新的自由的潛在基礎?!盵3]從總體意義上講,似乎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帶來了自由的歡歌,這對所有使用的人群都是適用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不例外。

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在人工智能技術釋放人的自由潛質的同時,是不是會同時讓人們失去其他的價值?例如:真實。在ChatGPT的泛濫使用下,高校學生的作品產出都基于人工智能的產出而不是學生自身的真實思想。盡管作為人的真實思想在呈現出來之時亦有可能作掩飾或更改,但全然基于人工智能的呈現則完全喪失了得知學生內心世界及思考的可能,這不得不說是人工智能技術帶給高等教育的另一種可能的圖景?!胺彩卤煌葡蝻柡?,必然要發生沉淀?!盵4]馬歇爾·麥克盧漢曾說,媒介技術是人的延伸。ChatGPT已然在社會整合層面上用技術替代了人類的器官,學生使用ChatGPT完成作業、寫論文,實質上是淪為了技術的操作手,在使用它的同時,成為了它在人類世界施展拳腳的器官。

4.ChatGPT生成文本內容的意識形態偏向不容忽視。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它與人對話所生成文本的語料來源是網絡空間中的數據和資料。這意味著,以此為數據技術所形成的對話文本不可避免地會帶有濃重的意識形態偏向。第一,網絡空間不是田園牧歌的樂園,而是各種意識形態攻防的場域。黨和政府主張的“清朗的網絡空間”的倡議行動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些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文本就是ChatGPT的語料來源,大量的信息垃圾充斥其間,鋪天蓋地的商業文化信息包裹著消費主義的幽靈,野蠻、低下而邪魅的審美趣味似乎也很流行,即便去除這些質量低下的信息不談,那些包裹著“主義”的文本也比比皆是、種類繁多,以此為基礎形成的互動文本帶有天然的意識形態偏向。第二,互聯網中的語言霸權是一種普遍現象。語言是意識形態的載體?;ヂ摼W中80%的信息流量是英語,數量的優勢只是英語霸權的冰山一角。在互聯網信息流動的方向上,發達國家的霸權地位也是很明顯的。這樣的語料現實同樣也會加劇ChatGPT生成文本的意識形態偏向。

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需要主流價值引導下的批判思維能力

1.人工智能時代的高校人才培養需要符合黨的主流價值要求。這是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首要要求。教育部以課程思政、專業思政為抓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新時代高校育人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人工智能時代的育人工作,不僅不能削弱黨的主流價值的統帥作用,而且要進一步加強。要善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強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實現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與技術滲透的有機結合。

2.獨立批判思維能力表現為自主性。所謂自主性就是人既有使用技術的自由,又不被既有的技術所控制和左右。從工業文明社會推論到高等教育體系當中,機械化、標準化工藝程序也許會讓個體的能量被釋放在不可知、超出所需的自由領域。個體會擺脫勞動世界所強加于自己的異己需要,也就擺脫了異己可能。赫伯特·馬爾庫塞認為,在發達的工業社會中,生產和分配的技術裝備由于日益增加的自動化因素,是作為一個系統來發揮作用。高校教育中對ChatGPT的使用是以其自身為一個完備系統,ChatGPT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產品的開發過程中,而且還體現在為產品提供服務和推廣過程中。它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生產裝備的角色,逐漸變得具有控制性質。它不僅決定了社會對職業、技能和態度的需求,而且也影響著個人的需求和愿望。這就要求使用者能自由掌控所使用的技術。

3.獨立批判思維能力還表現為技術運用的主體性。所謂技術運用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時的自覺性。一方面,這種自覺性表現為直接指向人工智能技術本身;另一方面,是通過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又返回自身。技術使用主體性的這兩種表現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學生必須能進行獨立思考,能基于技術使用的事實做出獨立判斷、明辨是非,而不僅僅是依賴他人的思想來行事,惟其如此,才能應對技術的異化統治。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形容技術為“浮士德型的技術”,技術決心要成為自然的主人,這代表著西方人努力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支配這世界的幻想,然而在這種幻想推動下產生的各種機器,“在它們的形式上愈來愈不近人性,愈來愈折磨人、神秘、奧妙。它們用一些微妙的力、流和張力,結成一塊無限的網遮蓋著大地?!盵5]尼爾·波斯曼也強調:“在技術統治文化里,工具在思想世界里扮演著核心的角色。一切都必須給工具的發展讓路,只是程度或大或小而已。社會世界和符號象征世界都服從工具發展的需要?!盵6]面對技術無所不在的覆蓋,缺乏技術使用時的主體性和自覺意識,人只能接受或者被迫接受技術統治的事實。

4.獨立批判思維能力要求高素質人才必須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在當今的智能媒體時代,推崇“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恰逢其時。技術的飛速發展帶給社會的負面效果已經顯現,人或者沉湎技術變成技術的附庸,或者以盲目的自信自以為可以掌控技術,運用技術為所欲為,置社會倫理于不顧,如以醫學研究為名對人的基因進行編輯等。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養的根本特征。它是社會個體在以“人”為中心吸收各種文化所表現出的素質與修養,很多時候人文精神體現為人的“德性”,其核心內容表現為對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需要學生對哲學、文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等人文學科有足夠的涉獵,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要有充足的人文通識類課程的設置;在環境方面,要注重人文氣息的營造;在深厚的文化環境中,浸潤、熏陶、沉浸、濡染、潤澤等都是增強人文精神的具體方法。惟其如此,才能以人為中心為飛速發展的技術運用設限,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本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2019年度項目(項目編號:19LLXCA022);2022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扎根北京、文化培元、集成融合’的新文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徐向梅.深入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N].經濟日報,2022-09-09(11).

[2]吳國林.技術哲學研究[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226.

[3]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5.

[4]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61.

[5]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771.

[6]尼爾·波斯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29.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

[責任編輯:翟 迪]

猜你喜歡
高校人才培養反思影響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沒錯,痛經有時也會影響懷孕
高校師生/黨群共建路徑設計及實踐探索
中國夢融入高校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
高校人才培養中構建大類培養和自由轉專業的應用研究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淺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