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古歌文本的哈尼族人居環境的演進過程研究
——以《哈尼阿培聰坡坡》為例

2024-02-04 13:58李方閏楊宇亮
紅河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古歌稻作哈尼族

李方閏,楊宇亮

(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部,云南昆明 650500)

哈尼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境內人口160多萬(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南部,除境內外,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也有較多分布[1]。哈尼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他們的風俗禮儀、規章制度、歷史傳承等都用古歌的形式世代口述傳唱。哈尼族古歌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了文字系統的傳承作用,是哈尼族先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理解人與自然物質能量交換的基本規律、把握筑居和生計生態環境選擇、組織生活和生產大小周期律的地方性知識體系[2],蘊含著豐富的人居環境智慧,是研究哈尼族人居環境時空變遷的重要信息源。

人居環境是指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3]。近年來,哈尼族人居環境受到建筑學、風景園林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的關注。楊宇亮等[4]以元江南岸為例,分析得出梯田村寨集生產、生活、信仰三類空間為一體,最終形成了小規模、高密度、以哈尼族為主的多民族混居的空間特征。錢云[5]結合北京林業大學團隊近年來持續對哈尼族人居環境開展的多項研究,以哈尼族鄉土景觀為例,從風景園林學的角度研究典型鄉土景觀,追溯其演變的過程。劉志林等[6]以哈尼梯田核心區為例,分析哈尼族聚居區人居環境分布的空間格局特征。

哈尼族古歌被哈尼族稱為“哈尼哈吧”,是哈尼族文化口耳相傳的基本方式與主要載體,涵蓋了生產生活、風俗禮儀、規章制度、起房蓋房、歷史傳承等極其豐富的內容,哈尼族古歌的主要內容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哈尼古歌分類

近年來,哈尼族古歌的學術價值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王馨[7]以《窩果策尼果》《覺麻普德》等古歌為主,闡釋了哈尼族古歌是記載哈尼族民族集體記憶的載體,是了解哈尼族歷史傳承、文明發展的切入點;錢葉春[8]從文化詩學的角度寫出《求福歌》在古老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相互化生的神話意識中呈現出奇幻迷離的神秘美;王惠[9]以哈尼族遷徙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得出在遷徙和發展過程中,哈尼族女性扮演了極為重要的社會角色,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王丹[10]以《哈尼阿培聰坡坡》中的生活秩序為核心,寫出哈尼族的生活秩序在遷徙中不斷舍棄與重建,這些禮俗秩序為哈尼族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制度性安排。以上研究較有代表性,然而,將哈尼族古歌與人居環境相結合的研究并不多?!豆岚⑴嗦斊缕隆肥且匝芯抗嶙暹w徙歷史為主的古歌,系統地論述了哈尼族的誕生、發展、遷徙、定居以及各遷居地的生產生活、社會狀況、與其他民族的關系和各次重大征戰等。本文主要以《哈尼阿培聰坡坡》中所記錄的伴隨著哈尼族遷徙地的變化其居住方式、生產生活、社會發展也隨之變化的關系,來探討哈尼族人居環境的變遷。

綜上,對于哈尼族人居環境的研究多集中于聚落空間、建筑本體與地方景觀。而對哈尼族人居環境變遷的歷時性研究卻受限于歷史材料的缺失,還非常少見。為此,本文以哈尼族最重要的遷徙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11](以下簡稱《聰坡坡》)為信息源,嘗試通過文本探尋與田野調查的結合發掘哈尼族的人居環境智慧,探討哈尼族人居環境的演進過程。

一、以遷徙為線索的人居環境變遷史

哈尼族原屬氐羌系民族,在經歷了漫長的遷徙之后才定居于今天的哀牢山區,遷徙是哈尼族最重要的歷史記憶,正是在遷徙這一緊密關涉所有族群成員的歷史場景中,哈尼族先民以共有的歷史與文化凝聚起共同記憶,逐漸形成對“哈尼族”身份的族群認同,人居環境也參與構建了此認同過程。正是在遷徙過程中,哈尼族的人居環境經歷了從居無定所、到定居村落、再到人居環境的成熟與模式化的變遷過程??梢哉f,族群遷徙構成了哈尼族人居環境變遷的基本線索,而《聰坡坡》就是眾多哈尼族古歌中最重要的遷徙史詩。通過對《聰坡坡》的梳理,結合地理因素考量,我們可以勾勒出一條較為清晰的遷徙路徑,如表2所示。

表2 哈尼族遷徙的基本概況[11]3-271

據《聰坡坡》記載,哈尼族先民最初生活于虎尼虎那,居住了23代人,后來歷經什雖湖邊、嘎魯嘎則、惹羅普楚、諾馬阿美、色厄作娘、谷哈密查等地后,又在元江北岸石七等地,最后定居于元江南岸的哀牢山區。在漫長與復雜的遷徙過程中,對于遷徙地點與現地名的對應關系等關鍵信息,學界尚有不同意見,現代漢語地名一列是采用目前可信度較高的史軍超[12]學者的研究。然而,作為典型的稻作民族,哈尼族異常重視水稻種植,《聰坡坡》中有大量針對生計方式變遷的清晰信息,而人居環境恰恰是對生計方式做出適時調適和與之匹配的結果。因此,以貫穿遷徙過程中的生計方式變遷為線索,可將哈尼族的人居環境變遷分為三個階段:生活于“虎尼虎那”的“起源—自發”階段、從“什雖湖”到“石七”的“發展—自覺”階段,以及最終定居于元江南岸的“完善—自為”階段。其中,起源、發展、完善是對過程的描述,自發、自覺和自為是對人居行為的性質概括。

二、“起源—自發”階段:人為營建的開端

(一)高山環境中的群居生活

《聰坡坡》記載:“在那遠古的年代,天邊有個叫虎尼虎那的地方,奇怪的巨石成千上萬,壘成了神奇巍峨的高山。哈尼先祖就出生在這個地方?;⒛峄⒛巧衿嬗只臎?,五彩云霞在巖石上飄蕩;找著吃食,他們吃撐腸肚,找不著東西,他們餓倒地上,看見猴子摘果,他們學著摘來吃,看見竹鼠刨筍,他們跟著刨來嘗?!盵11]3-12哈尼族先民最初生活的虎那虎那應為高山環境,天然資源豐富。后來,“炸雷把大樹劈到在地上,森林里燒起了七天不熄的大火?;鸸獍严茸娴难劬φ樟?,先祖把火種捧回山洞,把它小小心心保藏”[11]12。哈尼族先民學會了使用和保存火種,大大增強了適應自然與利用自然的能力。哈尼族先民還觀察到,“小小的螞蟻抬得起老鼠,比螞蟻大的人抬得起大象,老老少少都跟我上山去,齊心合力把野物敲翻,惹斗領著大家去打獵,從這山爬到那山”[11]15。在初辟鴻蒙的虎尼虎那時期,哈尼族先民以采集狩獵的方式,過著集體勞動、居無定所的群居生活。

(二)從洞居到樹居的原始聚居點

在虎尼虎那,哈尼族先民“攆跑豹子,他們就搬進巖洞,嚇走大蟒,他們就住進洞房”[11]11,洞居成為主要居住方式。洞居以天然山洞作為棲息地,是大自然造就的原始空間,雖然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建筑,卻為房屋的構建提供很大參考價值,哈尼族先民正是借助于在洞居階段得到的空間體驗去營建房屋的[13]。對哈尼族而言,洞居有一種磁性引力的作用,這種磁性引力來源于它已被哈尼族意識到的安全保障功能,每當天黑或危險來臨之際,哈尼族先民便進入山洞,以求得身體與心理的安適與平衡?!肮嵯茸嫔B下了大群兒孫,石洞不能再當容身的地方??匆娤铲o喳喳地笑著做窩,先祖也搭起圓圓的鳥窩房?!盵11]13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居住需要也在持續增長。山洞作為居住場所把人限制在狹小范圍內的局限性日益明顯,洞居的價值逐漸衰落。為此,哈尼族先民開始學著喜鵲做窩,在樹上搭建起屬于自己的鳥窩房,其居住方式由洞居演進為樹居?!傍B窩房搭上樹杈,冷天暖和熱天蔭涼,圓圓的房子開著圓圓的門,堵起大門不怕虎狼?!盵11]13鳥窩房是哈尼族先祖走出山洞后建造的第一代房屋,其基本形式是在大樹杈上架以枝條,鋪墊枝葉茅草作為棲息之所,樹居可以防止野獸侵襲,起到保護族人的作用,哈尼族的人居環境從原始的自然庇護上升到人為庇護,從居無定所的生活中萌發出最初的定居意識。

“起源—自發”階段是哈尼族萌生出人類意識與行為的初民社會時期,哈尼族先民在采集狩獵的生活中,會本能選擇、利用天然物滿足基本的庇護需求,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是一種“自發”性質的人居行為。

三、“發展—自覺”階段:在模仿自然中調適

(一)農業的產生與發展

“從前人見野物就跑,現在野物逃到遠方,先祖們找不著肉了,兩座山峰戳上肩膀?!盵11]17隨著人口增加導致天然食物資源越來越少,哈尼族人們不得不遷離故土,尋找新的家園?!跋茸骐x開住慣的山崗,艾地戈耶把先祖領到新的住處,這里有寬寬的水塘,先祖就在什雖湖邊蓋起住房?!盵11]18-19這一次順水而徙的行為,使哈尼族從海拔高的虎尼虎那走向了海拔低的什雖湖畔,并在半定居的生活中學會了飼養野物和種植草籽,“才下的小豬肉不香,不如將它喂養,再破它的肚腸,遮姒把小豬抱去,從此把野物飼養;黃生生的草籽結滿草稈,先祖們吃著噴香的草籽,起名叫玉麥和高粱”[11]21-23,動物馴養與原始農業的發展使哈尼族先族擺脫了對天然資源的簡單依賴,培養了最初的種植經驗,走上通過勞作滿足自身基本需求的生計方式道路。

當“哈尼來到南方的群山,來到嘎魯嘎則地方”[11]27時,與南方古老的稻作民族——阿撮(傣族)相遇,“阿撮教哈尼破竹編籮,阿撮教哈尼織帽子”[11]28,由于之前哈尼族社會并未出現水稻這一作物,傣族是稻作民族,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哈尼族可能在嘎魯嘎則向傣族學習了種植水稻。在低山環境的惹羅普楚,哈尼族先民第一次開發出大田、種植水稻,“新谷回家的時節,腳碉像啄木鳥把樹敲響,清香的新米煮好了,頭一碗給阿波阿匹先嘗”[11]40-41,自此開啟了哈尼族農業和歷史的新篇章,開始向南方稻作民族的轉變歷程。水稻種植伴隨著定居生活,導致了哈尼族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飛躍,開始從采集型簡單社會向復雜型農業社會的轉變,如社會分工細化,“寨里出了頭人、貝瑪、工匠,能人們把大事小事分掌”[11]43,以及規?;纳虡I活動。

在掌握了稻作種植技能后,哈尼族在后續遷徙中,始終優選位于壩區、適宜種植水稻的環境:如在諾馬阿美生活了13代,穩定的稻作定居生活使水稻農業水平進一步提高;在谷哈密查期間,“哈尼學會燒石化水,也學會造犁鑄劍”[11]162,掌握煉鐵技術制造新的生產工具,帶來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持續提升;在石七開出“納羅普楚”[11]240的大寨,使“荒涼貧瘠的石七,一天變出七個樣”[11]241,哈尼族先民在此時已熟練掌握稻作生產的相關技術,農業生產水平已發展到較高程度。這些在壩區環境中持續積累種植水稻的農耕智慧,為定居哀牢山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從半定居到定居型村落

伴隨著稻作農業的產生與發展,哈尼族也從半定居過渡到定居階段。在什雖湖邊,“先祖去攆野物,烈火燒遍大山”[11]25,的經歷表明,打獵、燒山游耕還很普遍,哈尼族在此階段的居住方式應為半定居。直至惹羅普楚,哈尼族先民徹底結束了游耕的歷史,定居化的人居行為開始固定下來,“哈尼忘不了惹羅,那頭一回安寨定居的地方,那頭一回開發大田的地方”[11]32,其人居環境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初步總結出“惹羅古規”這一哈尼族人居環境基本原則。

就聚落層面,“一寨最大的是神山,神山上塊塊石頭都神圣,神山上棵棵大樹都吉祥,大寨要安在那高高的凹塘,寨頭要栽三排棕樹,寨腳要栽三排金竹,吃水要吃歡笑的泉水,住房要住好瞧的蘑菇房”[11]247-248,惹羅古規中涉及如下人居環境要素:神山、神樹、凹塘、寨頭、寨腳、水源、蘑菇房。其中,凹塘是寨址所在,位于寨頭和寨腳之間,“上頭的山包做枕頭,下頭的山包做歇腳,兩邊的山包做護手,寨子就睡在中央。神山神樹樣樣不缺,寨房秋房樣樣恰當”[11]270。

就民居層面,“惹羅的哈尼是建寨的哈尼,一切要改過老樣。難瞧難住的鳥窩房不能要了,先祖們蓋起座座新房。惹羅高山紅紅綠綠,大地蘑菇遍地生長。小小蘑菇不怕風雨,美麗的樣子叫人難忘。比著樣子蓋起蘑菇房,直到今天它還遍布哈尼的家鄉;哈尼姑娘和媳婦,蓋房時候最忙,姑娘上山割來茅草,落在蘑菇蓋上”[11]37-39,哈尼族先民模仿蘑菇的特點,蓋起了蘑菇房,并成為哈尼族傳統民居的基本樣式。早期的蘑菇房應該是坡屋型的草頂,以適應惹羅普楚山地型的多雨環境。在諾馬阿美,“先祖又把新的式樣增添,兩層的房子又多建一層,矮矮的耳房站在旁邊。房頂修成平平的曬臺,老人愛去烤太陽,小娃愛去摔大跤”[11]66,從惹羅普楚到諾馬阿美的蘑菇房變化,是應對地理環境差異的有效措施:前者位于多雨的低山環境,后者位于海拔更低、干熱型壩區,平屋頂的形式顯然應對了干燥少雨的環境,曬臺的為晾曬作物提供了較好的功能空間。主房與較矮的耳房圍合成“一正一耳”的布局,應與后者較為平坦的壩區環境有關。蘑菇房在滿足“惹羅古規”的前提下,表現出形態與功能的靈活調適。

在從“什雖湖”到“石七”的“發展—自覺”階段,哈尼族先民在定居環境中萌發出自覺意識,進一步擺脫自然環境對人的約束,在宏觀層面總結出組成人居環境中的若干要素,在微觀層面則以對蘑菇的形態模仿,初步形成適應環境、功能合理的民居形式。這一切表明,哈尼族已經能夠憑借以自身能力,“自覺”構建與自然環境、生計方式相適應的人居環境。

四、“完善—自為”階段:新環境中的成熟與模式化

(一)山地環境對壩區稻作的調適

經過漫長艱辛的遷徙,哈尼族先民最后南渡紅河,進入哀牢山區?!叭硕ň釉谀睦?,先要確定建寨的地點。從前哈尼愛找平壩,平壩給哈尼帶來悲傷,哈尼再不找壩子了,要找厚厚的老林高高的山場,山高林密的凹塘,是哈尼親親的爹娘;走進旺旺的草叢,繞過高高的老崖,望見迷人的地方?!盵11]262-264由于遷徙的苦難記憶,哈尼族在選擇寨址時非常注重隱蔽性和防御性,“山高林密的凹塘”為等高線內凹、四周林木繁茂的微地貌,具備較好的隱蔽性、相對平緩的坡度、以及豐沛的水源,是哈尼族人居環境的理想場地。

開田與安寨是同步進行的,即將原始山地改造成能種植水稻的耕作用地。哀牢山是橫斷山余脈,山地特征發育顯著,這對習慣于平壩稻作農耕的哈尼族祖先,無疑是嚴峻的挑戰?!鞍衢_黑亮的石頭,把大田開到山上,引來清亮的泉水,栽出綠綠的稻秧,到秋風吹起的時候,山上山下一片金黃?!盵11]241-242文學化的表述,不能掩蓋壩區稻作智慧遷移中的復雜性。以稻種選擇為例,根據哀牢山區垂直氣候分異顯著的特點,哈尼族先民培育了許多稻種,分別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氣候中種植,大致而言,在海拔1600 至1900 米的氣候溫涼的上半山,使用小花谷、小白谷等耐寒稻谷品種;在海拔1200 至1600 米的氣溫溫和的中半山,使用大老梗谷、細老梗谷等溫性高棵稻谷品種;在海拔800至1200 米的氣候溫熱的下半山,使用老皮谷、老糙谷等耐熱稻谷品種;在800米以下的炎熱河谷,使用麻糯等耐高熱稻谷品種[14]。

分配、管理好水資源也是山地稻作中必須考慮的要素[15]?!把驴p里冒出大股清泉,像沸騰的水珠串串?!盵11]64-65哈尼族先民創造了木刻分水法:即用質地堅硬的木材,根據每戶梯田的面積,刻出寬度不同的槽口來約定每條水溝應該分得的用水量,帶凹槽的橫木就是分配水源的一把尺子。分水一般由“咪谷”牽頭,經全村人協商、約定每條水溝應分得的用水量,由年長且有威望的老者在橫木上鑿出開口寬度、深淺不一的凹槽,將之安置在渠道的分水口處,水流沿著凹槽流入支渠灌溉梯田。

哈尼族先民正是基于壩區稻作技術的調適,根據哀牢山的環境條件,最終累積為適應地域環境中的生存智慧,創造出世所矚目的哈尼梯田。

(二)人居環境的成熟與模式化

在哀牢山區,哈尼族遵循“惹羅古規”的基本原則,對人居環境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并在山地環境中成熟完善,形成相應模式。

1.模式一:“四素同構”的聚落整體格局

在聚落整體層面,哈尼族聚落形成以森林在上、村落居中、梯田在下、水系貫穿其中的人居環境格局。寨子上方有森林,下方有梯田,森林涵養水分并形成溪流,供日常生活使用并灌溉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溪流”形成了“四素同構”的整體格局[16]。在這一自洽系統中,郁郁蔥蔥的樹木在維持生態、提供水源的同時,也保護村寨免受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村寨居中方便森林管理和梯田耕作;層層梯田錯落有致,為哈尼族提供最基礎的食品保障;源源不斷的水流自上而下貫穿村寨和梯田,解決了人畜飲水和灌溉梯田的問題,實現了各系統間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模式二:“寨頭、寨心、寨腳”的村落空間結構

在村落層面,哈尼族村寨形成以“寨頭、寨心、寨腳”三要素構成的空間結構?!吧项^的山包像斜插的手,寨頭靠著交叉的山崗。下面的山包像牛牴架,寨腳就建在這個地方。寨心安在哪里?就在凹塘中央?!盵11]35“寨頭”即“寨神林”,位于寨子的上方,是“寨神”居住的地方。在森林與村寨之間,哈尼族會挑選一片樹林作為護佑村寨的寨神林,再挑選一棵粗壯、健康的樹作為神樹。寨神林是哈尼族一年一度祭祀寨神的場所,每年二月“昂瑪突”節,哈尼族男子便帶著祭祀物品進入寨神林祭祀寨神,祈禱村寨平安、家庭安康、六畜興旺?!罢摹奔础鞍继痢?,包括主體建筑蘑菇房,以及水井、長宴街、水碾房等公共空間。水井是寨中村民使用最頻繁的日??臻g;長宴街是哈尼族過十月年時舉行長街宴的地方;水碾房主要用于加工糧食?!罢_”以介于村寨與梯田之間的“磨秋場”為主體,是每年“矻扎扎節”祈愿秋收豐產的場所,附設祭祀房?!罢^、寨心、寨腳”三者缺一不可。

3.模式三:民居的基本樣式——“蘑菇房”

在民居層面,蘑菇房構成了聚居主體。蘑菇房為木構土墻的民居,材料為木材、土坯、石頭、茅草,木材即采用當地山林中的冬瓜樹,屋頂用稻草覆蓋。蘑菇房多為三層,首層低矮潮濕,主要用于飼養牲畜和堆放農具;二層作為村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間,以火塘為中心,緊湊的空間安排應與山地環境中的用地緊張有關,二層室外平臺是室內起居空間的延伸,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空間的不足[16];三層主要用作儲藏糧食的空間,也有一個晾曬作物的平臺,其余以草頂覆蓋。這一點有別于“谷哈密查”時期的平頂蘑菇房,其形式與功能的安排,顯然更能適應潮濕多雨的稻作適宜氣候,也能適應山地環境的稻作生計方式。

正是通過以上三種模式的完善,哈尼族的人居環境在聚落整體、村落結構、民居特征三個層面均已成熟,發展出定型化的人居模式,不僅足以自如應對哀牢山區對人居環境的約束,還承襲“惹羅古規”,成為哈尼族人身份認同的基本符號,具有“自為”特征。

五、結論

文章以哈尼族古歌作為信息源,通過文本探尋與田野調查相結合,對哈尼族人居環境開展歷時研究,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第一,貫穿民族歷史的遷徙過程構成了哈尼族人居環境變遷的基本線索,習得水稻種植是哈尼族在遷徙過程中的重大事件,以此可將哈尼族的人居環境分為“起源—自發”“發展—自覺”“完善—自為”三個階段。

第二,在“起源—自發”階段,哈尼族先民居住于高山環境,在采集狩獵的生活中,會自發的選擇、利用天然物滿足基本的庇護需求;在“發展—自覺”階段,哈尼族先民在遷徙中學會了水稻種植,在定居中“自覺”構建與自然環境、生計方式相適應的人居環境,并在宏觀、微觀層面初步形成“惹羅古規”的人居環境框架;在“完善—自為”階段,哈尼族熟練掌握了山地精耕稻作的生計方式,人居環境在聚落整體、村落結構、民居特征三個層面均已成熟并定型化,并成為哈尼族人身份認同的基本符號。

第三,哈尼族古歌是哈尼族先民智慧的結晶,蘊含著大量的歷史與族群記憶,是研究哈尼族人居環境時空變遷的重要信息源。很多少數民族都有類似的口述族群記憶,以此開展人居環境的相關研究,具有方法論層面的普遍意義。

猜你喜歡
古歌稻作哈尼族
清代廣州外銷面中的稻作圖研究
四川冷門絕學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瑤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譯注》
長街古宴 宴宴熱鬧 哈尼族長街宴
維生素D輔助治療云南哈尼族兒童肺結核的療效觀察
稻作村落建設:鄉村振興的新視野
——以寧波市為例
苗族古歌《仰阿莎》
黔東南稻作農業文化景觀與糯稻品種的多樣性保護
酉陽古歌
哈尼族色彩審美文化芻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