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教學中的文字問題

2024-02-06 04:25儲泰松
學語文 2024年1期
關鍵詞:漢字教學文言文教學

儲泰松

摘要:文言的學習與教學,漢字知識是最重要的入門功夫。漢字的形音義之間有著密切關系,主要體現在聲音相近導致形體借用、意義演變帶來形體分化等方面。關注漢字,可以熟悉字形的繁簡、把握漢字形體的演變、深入領會某些異形詞的差異、深刻理解漢字結構,讓文言教學更有針對性,增強漢字的教學效果,增加課堂的教學趣味。

關鍵詞:古書用字;字際關系;漢字教學;文言文教學

語文教學,顧名思義,語言教學是其核心內容之一,而記錄語言的工具是文字。漢語是由漢字記錄的,由于漢字是表意文字,漢語與漢字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理解語文,首先要理解漢字,弄懂漢字的形音義,是理解文言文本的第一步,即古人所謂“小學功夫”也。

一、字形與字音、字義的糾纏

漢字的形音義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字形與詞結合,形音義遂發生緊密聯系,古人對此有著深刻地認識。段玉裁《王懷祖廣雅注序》說:“小學有形、有音、有義,三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為古,則漢為今;漢魏晉為古,則唐宋以下為今。圣人之制字,有義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音與義也,治經莫重乎得義,得義莫切于得音?!备鶕饬x造字,進而獲得聲音,字形承載音和義。他進一步指出,“凡文字有義、有形、有音,《爾雅》已下,義書也;《聲類》已下,音書也;《說文》,形書也。凡篆一字,先訓其義,若‘始也‘顛也是;次釋其形,若‘從某某聲是;次釋其音,若‘某聲及‘讀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書也?!保ā墩f文解字》“元”字注)王筠《說文釋例序》也說:“夫文字之奧,無過形音義三端。而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義為本,而音從之,于是乎有形。后人之識字也,由形以求其音,由音以考其義,而文字之說備?!?/p>

絕大多數漢字都具備融形音義于一體的屬性,而溝通音和義的,正是文字。字形與音義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聲音相近導致形體借用

聲音相近或相同造成形體借用,即常說的假借。假借可分成兩類:一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即六書“假借”,如“我”本來是指一種戈類武器,后來借指第一人稱代詞;一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即通假字,如《魚我所欲也》“所識窮乏者得我與”(九下49),“得”,通“德”。六書假借是造字問題,通假是用字問題。

2.意義演變導致形體分化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不斷發展,新思想、新概念大量產生,語言也隨之不斷變化,新詞、新義不斷產生帶來詞義不斷引申。一個詞承擔的義項過多,不利于語言交際,往往通過字形分化來分流義項。

如《說文》:“寫,置物也。從宀舄聲?!倍巫ⅲ骸爸^去此注彼也?!肚Y》曰:‘器之溉者不寫,其余皆寫。注云:‘寫者,傳己器中乃食之也?!缎⊙拧吩唬骸倚膶戀?。傳云:‘輸寫其心也。按凡傾吐曰寫,故作字作畫皆曰寫。俗作瀉者,寫之俗字?!北玖x是傾注,傾入,傾倒;引申宣泄,消除;傾吐,模仿,讀xiě,上聲;后來為示區別,另造“瀉”表本義,改讀xiè。

每個漢字都有固定的讀音,但漢字的形音對應并非整齊的一對一的關系,存在一音多形、一形多音等情況。漢字是表意文字,造字之初,因形示義,所以字形與詞義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隨著語言的發展,出現一形多義,為區別意義,采取了兩個對策:一是改變字形,在本字基礎上增加意符或更換意符(古今字);一是改變讀音,在改變字形的基礎上再改變本字的讀音,一般是改變聲調,新的讀音承擔本字諸多義項當中的一個,如:采—彩,竟—境,反—返,陪—賠,帳—賬,茶—搽(以上為改變字形);湯—燙,內—納,陳—陣,莫—暮,責—債,分—份,景—影(以上為改變讀音)。再如:

臧,《說文》:“善也。從臣戕聲?!倍巫ⅲ骸吧埔?,《釋詁》《毛傳》同。按子郎、才郎二反,本無二字,凡物善者必隱于內也。以從艸之藏為臧匿字,始于漢末改易經典,不可從也。又贓私字,古亦用臧?!薄墩f文新附》:“藏,匿也。臣鉉等案:《漢書》通用臧字。從艸,后人所加?!标?,本義為善,好;引申作動詞,表揚,褒獎。諸葛亮《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庇捎诹x項較多,“臧”字后來分化出“藏、臓、贜(贓)”三個字形,讀音也分化出cáng、zàng、zāng三個。

二、為什么要關注文字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過文字關。因為古文閱讀,首先碰到的都是文字問題,而文字又與讀音、詞義密切關聯,因而好的文字修養,是熟練掌握文言文的重要條件,是學好文言文的第一步。

1.熟悉字形的繁簡

現代教材使用簡體字,大多數繁體字與簡體字是一對一關系,理解起來問題不大。但是,也還存在一個簡體字對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繁體字的情況,如果不了解其間的音義對應關系,則不利于理解文本。

簡繁對應,除了形體差別外,往往伴隨讀音不同。如,簡體字“纖”對應繁體字“纖、縴”,“纖”讀xiān,本指細紋的絲織品,引申為纖細,細??;“縴”讀qiàn,指繩子,用于拉船或牲畜。這種情況多數屬于將意義上毫無關系但是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幾個繁體字合并成一個簡化字。舉幾個教材中的例子:

(1)簡體字“發”對應兩個繁體字“發,髪”?!鞍l”讀陰平fā,本義是把箭射出去;“髪”讀去聲fà,本義是頭發。如:

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必修下8)

舜發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八上137)

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同上,八上138)

方欲發使送武等。(《蘇武傳》,必修下87)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同上)

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同上)

早發白帝城。(三上86)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夜喜雨》,六下113)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念奴嬌·赤壁懷古》,必修上65)

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少年中國說》,五上52)

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蘇武傳》,必修下90)

黃發垂髫。(《桃花源記》,八下54)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清平樂·村居》,四下3)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念奴嬌·赤壁懷古》,必修上65)

上面例句中的“發”,如果知道原來對應的是“發”還是“髪”,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義?!鞍l、髪”本來同音,《廣韻》均作方伐切,《中原音韻》家麻部入聲作上聲。直到明代徐孝《合并字學集韻》才標注不同讀音:髪,罵韻番跨切,今讀fà;發,夸韻伕花切,今讀fā。后來李汝珍《李氏音鑒·北音入聲論》也讀為陰平和去聲:髪,方亞切;發,方哇切。

(2)簡體字“鐘”對應兩個繁體字“鍾、鐘”,讀音相同,意義不同?!版R”指古代的酒器,引申指量器;作動詞,指積聚?!扮姟敝腹糯拇驌魳菲?,后來指寺廟里懸掛的用來報時、報警、聚合信號的鐘,進一步引申指時鐘。語文課本里“鐘”出現很多,如:《石鐘山記》(選修下83)、釁鐘(《齊桓晉文之事》,必修下4)、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五上92)、鐘鳴鼎食之家(《滕王閣序》)、聲如洪鐘、晨鐘暮鼓、鐘表、鐘樓,均做“鐘”;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九下48)、鐘情、鐘靈毓秀等,均作“鍾”。

(3)“仆”對應“仆、僕”,“仆”讀pū,義為倒下;“僕”讀pú,指仆人,奴仆。如:

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鴻門宴》,必修下15)

同去的張靜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仆。(《記念劉和珍君》,選修中41)

兩句中的“仆”均是“倒下”義。不了解字形的繁簡,有時難免望文生義而不自知。如,圣人的“圣”,繁體作“聖”,簡化字選用了固有字形“圣(kū)”,《說文》:“聖,通也。從耳呈聲?!薄笆?,汝潁之間謂致力于地曰圣。從土從又。讀若兔窟?!保ǘ巫ⅲ骸按朔剿资庹Z也。致力必以手,故其字從又土會意?!保﹥勺忠饬x完全不同。有位老師在解釋杜甫被稱為“詩圣”的由來時,曾言曰:“圣”字上“又”下“土”,“又”在“土”上,有俯視之意?!巴痢币庥髯鎳由?,杜甫以圣人視角,一次又一次俯瞰祖國大好河山,將其澎湃愛國之情寄之于詩句,故稱其為“詩圣”。很明顯,以簡化字字形來說解繁體字形的意義,肯定是不得要領。

2.把握字形的訛變

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變化過程中,文字形體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從寫本文字到印刷體,更是如此。很多原本不相干的形體逐漸趨同,如“奉、泰、春、舂”上部都是“大”上加兩橫,但在古文字里各不相同,看看《說文》的解釋:

奉,承也。從手從廾,□聲。

春,推也。從日艸屯,屯亦聲。

舂,搗粟也。從廾持杵臨臼上。

泰,滑也。從廾從水,大聲。

再如“番、果、思、畏”,字形均有符號“田”,其來源實際上也各不相同。

《說文》:“巿,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諸侯赤巿,大夫蔥衡。從巾,象連帶之形?!薄笆?,買賣所之也?!?/p>

“市”指集市;“巿”指蔽膝,古代一種遮蔽在身前的皮制服飾。兩字意義不同,但形體相近,需要認真判別:柿子,字從市;蔽芾甘棠、米芾、沛縣、肺腑、旌旆逶迤(高適《燕歌行》,選修中124),字從巿。又如:

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河中石獸》)

句中“杮”,讀fèi,指削木片,不是柿子的“柿”,極易相混。知道“市”“巿”的區別,就可以有效避免這類失誤。

有些字形的訛變,客觀上起到了分化意義的作用,《六藝之一錄》卷264“古今書體”云:“柰奈,上柰子之柰,下奈何之奈,然古人即以柰字通用。梢,平聲,此樹梢之梢,收《廣韻》三肴。杭人寫此字從禾,遂并稍字亦讀平聲,謬甚?!?/p>

3.深入領會某些異形詞的差異

有些雙音節詞語,或者連綿詞,或者某些專有名詞,詞形不確定。如:

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赤壁賦》,必修上120)

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必修下14)

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背影》,八上72)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五上14)

“狼藉”,偏旁艸、竹相似易混,所以又寫作“狼籍”。籍,《說文》“簿書也?!敝肝臅?。藉,《說文》:“祭藉也。一曰艸不編,狼藉?!敝讣漓霑r用的草墊,可以引申為承藉、蘊藉、假藉,讀jiè;又指雜亂,煩雜,讀jí,常?!袄墙濉边B用,指縱橫散亂貌?!冻啾谫x》教材注:“狼籍,即‘狼藉,凌亂?!薄侗秤啊方滩淖ⅲ骸袄墙錴í,亂七八糟的樣子?!笨梢钥闯鼋滩囊浴袄墙濉睘檎w,“狼籍”為或體。

有些音譯詞往往有多種形式,如“涅槃”:

沒有涅槃的自由。(《為了忘卻的記念》,選修中48)

“涅槃”,沒有簡化作“涅盤”,教材注:“涅槃(nièpán),佛教用語,梵文音譯,意為寂滅、解脫等。后人稱高僧逝世為‘涅槃?!辫笪淖鱪irvāna,parinirv???a,佛典中也翻譯做“泥洹、般泥洹、泥曰、涅盤、泥畔、般梨涅般、涅槃那、般涅槃那”等等,但一般不簡化,主要原因是這是一個專有名詞,約定俗成用“涅槃”這一形式。再如:

讀《服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屈原列傳》,選修中85)

“服鳥”,《史記》《漢書》同,《文選》作“鵩鳥”。鵩,鳥名,教材作“服”,非簡化,而是用《史記》《漢書》寫法,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張雙棣《古漢語小字典》均作“鵩”,無對應的簡化字“服”。

4.深刻理解漢字結構

了解一點漢字結構知識,可以辨析形體筆畫相近的漢字,規范寫字。

相近偏旁易混淆?!爸?、喜、切”三字,分別包含偏旁“土、士、七”,很多人都將其寫作“土”,“喜切”字并不從土:“喜”字,從壴從口,壴則是從屮從豆,楷書實際是由“十”和“豆”兩部分構成,“豆”的上邊一橫較短,跟“十”連在一起作“士”;“切”是形聲字,從刀七聲,所以左邊不是“土”。類似的字還有“嘉、彭、鼓”等字,上面都是“士”。

從“爪、瓜”的字易寫錯:兩字皆象形,爪像朝下的手腕三個手指;瓜似瓜形,甲骨文外像藤蔓,內像莖、果。以瓜為聲符的有“狐、孤、呱”;以瓜為形符的有“瓠、瓢、瓣、瓞、瓤”;以爪為形符的有“爬”;以爪為聲符的有“抓、笊”。弄清了形符與聲符,就不會寫錯字了。

從“舀、臽”的字易混淆:“臽”(xiàn)指陷阱,“從人在臼上?!薄耙ā笔侵笍木暑惾萜骼锇岩后w盛出來,“從爪臼?!薄罢~、掐、陷、閻、淊、鹐”等字從臽,韻母讀an、ian;“韜、蹈、稻、滔、搯”等字從舀,韻母讀ao、iao。

繁體“盧”字簡化為“盧”,但在合體字里還有一個簡化形式“戶”,如“轤、顱、瀘、鸕”“驢、廬、爐、蘆”,繁體偏旁均是“盧”;從“襄”的字,簡化的有“讓、釀、娘”(聲符均是“襄”),不簡化的有“嚷、壤、攘、瓤、鑲、驤”;從“不”的字,如“否、抔、肧、罘、芣、丕”等,不過,“壞、懷”中的“不”卻是“褱”的簡化。

從“冃、日”的字易混:“冃mào”,“小兒蠻夷頭衣也?!薄懊?、冕”等字從冃,“景、昌、暑”等從日。

造字方法不同,偏旁配置方式不同,都會影響識記與運用,如“杲—杳,景—晾,裸—裹,帕—帛,吟—含,忡—忠,猶—猷,怡—怠,暉—暈,悲—悱,椎—集,愉—愈,音—昱,紋—紊,摹—摸,江—汞,拲—拱,旰—旱,旮—旯—旭”,例中每一組漢字偏旁均相同,但成字不同,寫字時不能隨意調動位置。

另外,有些字形體極其相近,差距較小,極易寫錯,如“戎、戊、戌、戍、戉”,均從戈,本來都與武器有關,后來“戊、戌”借指天干地支,如《赤壁賦》“壬戌(xū)之秋”、戊戌變法等。

了解漢字結構,可以更好地辨析字形。如“病入膏肓”與“盲人”:“肓”指心臟和膈膜之間,故從肉(月);“盲”指看不見,故從目?!俺绺摺迸c“鬼鬼祟祟”:“崇”指山大而高,故從山宗聲;“祟”指鬼神作災禍,故從示從出。

總之,關注字形,了解漢字的基本結構,熟悉漢字形體的演變,有助于深刻理解筆順,弄清楚某些漢字混用之淵源,了解某些漢字得義、得音之由,可以增強漢字的教學效果,增加課堂的教學趣味。

三、教學中碰到的字形問題

文言教學中,有關字詞的教學比較難,作為表意文字,漢字自身的特征及其在發展演變中呈現出的復雜情形,給文言教學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挑戰。

1.偏旁相同帶來的困擾

偏旁相同的漢字很多,同形符的字,意義未必相同,有兩個可能:

第一,義類相同,聲音相同?!皯狻?,《正字通》云:“作先切,音箋,狹小意?!睆摹皯狻钡淖志小皽\??;少”義,如“錢、淺、賤、殘、棧、箋、踐、餞、俴(淺也)、諓、線”,韻母均是an、ian,均含有“小、少”之義?!秹粝P談》卷十四:“王圣美治字學,演其義以為右文。古之字書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為義也?!?/p>

第二,偏旁相同,音義均不同。如,叕zhuó,《說文》“綴聯也。象形?!?/p>

薄言掇之。掇(duō),拾取。(《詩經·芣苢》,必修上53)

攛掇(cuān duo)。(《社戲》,八下3)

啜(chuò)其醨。(《屈原列傳》,選修中84)

除此之外,還有“輟、歠(chuò)、欼(chuài)、綴(zhuì)”。又如:從“由”得聲的字有“妯、軸、宙、胄、舳、油、柚、迪”,韻母有u、ou、iou、i四個;從“出”得聲的字有“拙、茁、咄、礎、黜、絀”,韻母有u、uo兩個;從“耑”得聲的字有“端、踹、揣、喘、湍、篅”,韻母有uan、uai兩個。這些字的讀音都比較復雜。

2.偏旁相近帶來的干擾

偏旁本不相同,但由于差別較小,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趨同,進而導致意義理解難度增強。如:

“肉”與“月”。篆文“肉”與“月”形體相近,到楷書里,就混而為一,均作“月”,只不過上下結構的字里,略微有別,第一筆丿作丨?!叭狻北局给B獸的肉(人的肉叫?。?,后來也指人肉,因而從肉的字一般與身體部位有關,如“肌膚肝脾腴脫股肘腹膀然背肖肴胄胃腎脣膏肩臂”;“月”指月亮,從月的字與月亮有關,如“朔霸朗朓期朦朧明望朝”。另外,古文字里從“舟”之字楷書里也寫作“月”,如“服、朕、俞”等?!芭蟆?,楷書從月,但甲骨文里“朋”為象形字,像系在一起的兩串貝的形狀。

鄭既知亡矣。既東封鄭。(《燭之武退秦師》,必修下11)

回狂瀾于既倒。(《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選修上30)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氓》,選修下2)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論語·子張》)

3.不別字用帶來的教學困難

古文閱讀,首先遇到的難題是文字,由于缺少統一、強制的規范,古書在用字上往往比較自由,后人慕古,有些用字方式遂約定俗成下來。要讀通古書,就要了解這些用字方式。我們先看看小學教材中的幾個例子:

最喜小兒亡賴?!巴鲑嚒蓖盁o賴”,這里指頑皮、淘氣?!巴觥?,這里讀wú。(《清平樂·村居》,四下3)

死去元知萬事空?!霸蓖霸?,本來。(《示兒》,五上50)

“亡”可以引申出“無”義,“元”可以引申出“本來”義,后人多視其為通假。如: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爸蓖爸恰?。(《古人談讀書》,五上106)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盎荨蓖盎邸?。(《楊氏之子》,五下108)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耙姟蓖艾F”。(《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六上9)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芭c”同“歟”,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這里讀yú。(《學弈》,六下80)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為”同“謂”,說?!爸蓖爸恰?,智慧。(《兩小兒辯日》,六下81)

“知”與“智”、“見”與“現”、“與”與“歟”,一般被視為古今字(分化字);“惠”與“慧”、“為”與“謂”則是通假字。教材全部用“同”來標識,可能是編者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故而不做字用區別,但是小學教材中又多次出現下面這種標注方式:

主人家,你且來看我銀子,還你酒肉錢勾么?“勾”同“夠”,這里讀gòu。本文有的用字與現在不同,遵照原文,未加改動。(《景陽岡》,五下23)

與群猴避暑,都在松陰之下頑耍?!邦B”同“玩”。本文有的用字與現在不同,遵照原文,未加改動。(《猴王出世》,五下29)

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皫А爆F在寫作“戴”。本文有的用字與現在不同,除了“帶”,還有“的”“他”“阿”等。遵照原文,未加改動。(《少年閏土》,六上114)

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皺z”現在寫作“撿”。(同上,115)

“用字與現在不同”“現在寫作”之類的表述,具體內涵是什么呢?“勾—夠、頑—玩、帶—戴、檢—撿”之間是什么關系呢?與“同”涵義一樣嗎?教材沒有給出答案,實際上都是分化字。

統編版初中、高中教材對于文言文中的字用差異,采用了與小學一樣的處理方式,即一概不予區別。凡是所謂古今字(分化字)、異體字、通假字,皆用“同”注之,人為泯滅了不同性質的用字方式,不利于學生將來的古書閱讀。如:

距關,毋內諸侯。距,同“拒”,據守。內,同“納”,接納。

張良出,要項伯。要(yāo),同“邀”,邀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同“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同“隙”,隔閡、嫌怨。(以上《鴻門宴》,必修下13)

批大郤,導大窾。郤,同“隙”,空隙。(《庖丁解?!?,必修下8)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頒,同“斑”。(《齊桓晉文之事》必修下7)

其人舍然大喜。舍shì然,舍,同“釋”,解除,消除。(杞人憂天,七上126)

鄉為身死而不受。鄉,同“向”,先前、從前。(《魚我所欲也》,九下49)

上述例中,除了“內—納、要—邀、鄉—向”為古今字(分化字)外,其余皆通假字。另外,教材還出現了一些其它形式的標注: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親民:親近愛撫民眾。一說“親”當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舊立新,去惡向善。(《論語》,選修上43)

在府門前喋血。喋,借作“蹀”,踏、踩。(《記念劉和珍君》,選修中40)

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誓,一般認為應作“諐(qiān)”。諐,同“愆”。(《孔雀東南飛》,選修下10)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參乘(shèng),即“驂乘”。(《鴻門宴》,必修下15)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yé,語氣詞,后寫作“耶”。(《孫權勸學》,七下22)

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噴出來。掌,用同“撐”,支撐,忍耐。(《劉姥姥進大觀園》,九上133)

上述“當作”“借作”“應作”“即”(下轉第62頁)

猜你喜歡
漢字教學文言文教學
淺談零基礎留學生的漢字教學
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鄉土文化資源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新課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學探析
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文言文教學之流弊及矯治
讓文言文教學迸發思維的火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多媒體技術在幼兒識字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淺析短期漢語培訓背景下對外漢語漢字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