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遞記憶的微光:論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微觀敘事

2024-02-18 17:19陳佳雨
檔案與建設 2024年1期

摘 要:隨著公眾思想觀念的更新、技術環境的變革以及資源結構的嬗變,微觀敘事受到關注、認可和倡導。文章以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微觀敘事為邏輯起點,提出立足多元視角、編排敘事體例、利用數字媒介、打造聚合環境的微觀敘事講述策略,從而消除傳統敘事對微觀記憶的遮蔽,借此澄顯、傳遞記憶的微光。

關鍵詞:檔案記憶;再生產;微觀敘事

分類號:G270

Transmitting the Glimmer of Memory: On the Micro Narrative of the Reproduction of Archival Memories

Chen Jiayu

(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

Abstract: With the renewal of the publics mindset, the change of the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mutation of the resource structure, micro-narrative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recognized and advocated. Taking the micro-narrative of archival memory reproduction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we propose a micro-narrative telling strategy based on multiple perspectives, arranging narrative instances, utilizing digital media, and creating an aggregated environment, so as to eliminate the obscuring of micro-memory by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and to clarify and transmit the glimmer of memory through it.

Keywords: Archival memory; Reproduction; Micro Narrative

步入“大眾書寫”的時代,檔案敘事的關注點逐漸從以往宏大的官方記錄拓展為社會個體所產生的民間檔案、私人檔案。多樣性、開放性的社會思潮也不斷在人群中蔓延,使得邊緣話語得以走進大眾視野,促進多維敘事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之聲,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1]。中國故事不僅限于傳頌崇高恢宏氣度的大國史詩,也要展現以往鮮少被關注的普通群眾的生活百態,全方位、多角度地講述中國“老百姓的故事”。通過細膩、鮮活、彰顯人文關懷的微觀敘事挖掘平凡中的偉大,引發深層次的情感共鳴,以破除以往對個體身份的遮蔽,傳遞記憶的微光。

1 剖析:檔案記憶再生產與微觀敘事

檔案記憶再生產囊括宏觀、中觀和微觀多個層面的價值闡釋,從國家、集體和公民個體多個維度呈現“由大到小”的思維邏輯。微觀敘事則以小話題、小切口、小故事為核心要旨,貼近生活實際,講述微小生命體驗,是檔案記憶再生產在微觀層面的重要體現。隨著社會發展歷程的不斷演進,微觀敘事逐漸滲入科學研究領域,引發了多學科的探討與反思。

1.1 從宏觀到微觀:歷史敘事的話語轉向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最早提出“宏大敘事”這一概念,并指出其是占據時代主導地位,彰顯總體性、普遍性和本質性特征的敘事形態,認為啟蒙解放與哲學思辨的現代性宏大敘事抑制了微觀敘事的發展。[2]誠然,代表正義、理性的宏大敘事塑造了清晰而具體的歷史輪廓,但得失并存,總攬全局相應地就易忽略細枝末節。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把史學研究中的宏觀把握與微觀考察比作自然科學家手中的望遠鏡與顯微鏡[3],即宏觀描摹整體,微觀注重細節。以往檔案敘事多采用望遠鏡式的宏大敘事,與國家意識形態緊密聯系,強調歷史的宏大空間和整體脈絡,但現代檔案敘事更關注個體的故事,試圖從一份份細微的檔案記述中找尋記憶,形成檔案之間的勾連,締結人與人的聯系。[4]例如湖南省檔案館打造了網上展廳“江永女書文化展”,使古老的女書煥發新的生機,將以往被遮蔽的女書檔案記憶再次帶回公眾視野,是微觀檔案敘事價值的良好印證。

強調微觀敘事不代表抹殺宏觀敘事的價值,微觀敘事從某種意義而言也發揮著宏觀敘事的既有效能。例如,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既傳達了美味中的人文情懷,同時也展示了美食背后所代表的民族文化與悠久歷史。宏大敘事為樹木搭建主干,描繪記憶的整體形態;微觀敘事則為其添枝加葉,補充記憶內部細節?!拔ⅰ贝硗苿託v史發展的每一個生命個體,個體所發出的聲音匯聚成為中華民族的聲音,所講述的故事凝聚成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故事是大歷史,也是我們每個人具體而微的命運。我們就置身在中國故事之中,而中國故事也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呈現。[5]

1.2 微觀敘事與檔案記憶再生產的聯結

(1)以微觀檔案記憶的動態解構與建構為根基

檔案記憶再生產是生產與再生產的重復、交替、循環過程,并通過各類媒介和手段激活、重構、重新生產檔案記憶。[6]隨著公民主體意識的覺醒,檔案記憶生產主體與對象也隨之擴展,記載個體記憶的私人檔案、口述檔案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微觀敘事就是在一定條件下對個體檔案記憶進行創造性解構,使潛在的檔案記憶外顯,并通過故事傳播牽連更多游離檔案記憶參與,從而促使微觀檔案記憶融合建構,并按照此類模式循環往復。在長期處于權威、主導敘事的社會中,個人話語與記憶“不被察覺, 經年沉默,不被需要”[7]。因此,當下社會逐步形成對微觀敘事的探索與推崇,用以彌補象征中心權威的宏大敘事所存在的不足。[8]

(2)以社會公眾的情感訴求與體驗為核心

情感對個體的思想和行為具有深刻影響。隨著互聯網與現代傳媒的興起以及城鎮化進程的日益推進,傳統宗族、地緣紐帶漸趨弱化,人際交往中隨之增加了一層無形的隔膜障壁。構筑以身份認同為基礎,以情感鏈接為核心的檔案記憶再生產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外,檔案記憶生成主體由官方走向民間,檔案記憶生產對象也愈發向個體記憶傾斜,反映出大眾逐漸認識到個體存在地位、個性價值彰顯的重要性。歷史敘事也是如此,宏觀敘事以王侯將相為關注焦點,書寫傳奇史詩巨著,但微觀敘事注重平民群體的日?,嵥?,締造小人物的記憶篇章。[9]從宏大到微觀的轉變將以個人體驗、情感共鳴、身份認同為核心基準的記憶敘事生產納入主流趨勢,通過尋常但獨特的個體記憶賦予大眾以價值認同。

2 塑形:檔案記憶再生產中微觀敘事的特征表現

2.1 對象的“個體性”:從模糊群體到清晰個體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主體力量。在當下個體自我意識逐步覺醒的社會環境下,真正觸及人心的故事不是“他者”的人生,而是與社會民眾息息相關的“我們”的生活。宏觀敘事服務于主流政治歷史話語體系,以關鍵性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與歷史活動反映社會總體階段、發展水平與規律。而微觀敘事跳脫出以往的宏觀主題、宏大群體,將視角聚焦于近在咫尺的平凡人生,通過對個體的記憶進行加工展演,表達具象化世俗生活,以小寫的人講述多元的事,抒發真實的情感。[10]隨著歷史更迭與時代發展,檔案工作已脫離了早期僅關注宏大問題的發展邏輯,逐漸走向人民群眾,成為一項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社會事業。清代學者章學誠曾說:“天下有公是,成于眾人之不知其然而然也,圣人莫能異也?!?[11]換言之,每一個體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痕跡,這些個體記憶都有其深厚磅礴的力量與價值,是檔案敘事在進行選材時不可忽視的一部分。[12]四川省檔案館聯動全省各級國家檔案館聯合推出了“千人讀檔”云接力活動,借助不同背景、不同職業的讀檔人之口來講述川陜革命根據地25048名紅軍烈士的忠誠故事,無論是敘事者還是被敘事者,他們既是千千萬萬平凡普通人中的一員,也是一段刻骨銘心、波瀾壯闊的中華歷史的實踐者與見證者。

2.2 內容的“微態性”:從鴻篇巨制到具身實踐

敘事理論認為,故事是受眾認知事物、演練實踐的工具。故事的構成離不開主題與內容。主題在故事架構中發揮靈魂統率作用,它直接與敘事的核心概念與主旨思想相關聯。[13]內容則是故事形成維系的血肉,其質性的好壞決定了故事能否引起受眾切身的情緒感召。時代變革促使個體自我意識覺醒,大眾的需求消費和注意焦點由經典宏大的史詩巨著轉移至具有普適性、富有溫情的日常生活,人們也在社會實踐中留下豐富的微態記憶,賦予檔案故事更加鮮活的內容素材。形成于布衣百姓間的多樣化個體檔案資源,不僅因其主體來源的廣泛在記錄內容層面包羅萬象,還由于個體生活環境的非固定性促使其檔案形成樣態頗具風格特色。微觀層面的檔案敘事不是故紙堆上的史料堆砌,而要使歷史記憶與時代語境相生相融,從具體的實際問題出發,關注微態的內容主題。通過牽涉人與事之間的有機聯系,將塵封于歷史長河中的記憶碎片進行重組再加工,塑造成連續、清晰、有內涵的故事進行傳播共享,方可避免無效敘事,延續檔案記憶的生命。[14]福建省檔案局(館)、廣東省檔案局(館)及其下屬市縣級檔案局(館)不斷推出以僑批檔案為主題的檔案文獻編纂作品,通過對不同的檔案內容進行細粒度挖掘,完整呈現僑批產生、運行、流轉的全鏈條。

2.3 形式的“浸潤性”:從同質刻板到多維活態

敘事是總體布局下各類線索的整合,事件內容存在著多元差異,作為外在呈現的展示形式也具有不同樣態。形式本身就體現著一定的意識形態與價值取向。龐大宏觀的經史典籍、巡回展陳等方式系統全面地介紹歷史變遷與社會變革,拉開了故事與現實的距離。而以現代媒體為代表的短平快、多維度、多層次手段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敘事的“浸潤”功能,將檔案記憶再生產的成果內容遍布日常生活各個角落,由此喚醒沉睡的檔案記憶。區別于以往固化、滯后的敘事方式,新媒體融合場域給予了敘事主體無限制、即時性、強互動感的外在體驗。不斷更新迭代的媒體技術重塑大眾認知、交流、實踐的框架,為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微觀敘事打造了完滿空間。當下各類媒體平臺民間話語力量空前強大,動態性、開放性的網絡世界賦予個體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多維渠道的交融讓個體發聲之途得以貫通,個體記憶也能夠借助多重感官的方式進行跨域傳播。此外,個體豐富的奇思妙想借此得以施展,深層潛力得以激發,創新性的表達方式促使微觀層面的敘事突破舊有宏大敘事障壁,“雅”“俗”交織,構成了代表最廣闊的社會底層記憶的彩色畫卷。由青島市檔案館牽頭籌劃拍攝的檔案題材微電影《藍色三部曲》取材于館藏檔案所記載的真實史實,借助藝術的手法凸顯了檔案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歷史與現實間的獨特價值。[15]

2.4 價值的“實效性”:從單向輸出到共創共享

不同的檔案中記載著發生在不同個體、不同時空范圍中的事件,通過點與面的結合才能還原歷史記憶的本來面貌。個體記憶并非喃喃自語,在數字時代,互聯網鏈接萬物,同時也將無數孤立的個人進行了隱形聯結,原先被忽視的微弱話語通過記憶感召締結認同,逐漸匯聚成了另一股見證歲月變遷、歷史浮沉的力量代表,呈現了不同角度的敘事內涵。個體檔案記憶的敘事通過固有的親和力與情感召喚,真正講述了暖心、貼心的老百姓故事,能夠讓觀者感受到生動鮮活的社會記憶。個體敘事中凝結了獨一無二的情感體驗,通過記憶的再現、更新、傳遞,促使民眾形成對特定群體的認同感。相較于宏大敘事通過構建遙遠陌生的頂層記憶所傳遞的高尚情操,微觀敘事針對各具特色的社會角色所形成和闡釋的意義價值更能給予公眾切身體驗,以社會多元主體的主動參與建構發揮各方合力,促使檔案記憶在人們理解、接受、認可過程中實現再生產,形成開放式的檔案敘事成果。國家電網公司在開展扶貧工作過程中系統收集整理了大量脫貧攻堅檔案,通過創新載體形式推出了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云參觀”“云展覽”“云闖關”“云講座”等宣傳活動,向大眾立體化展示了扶貧工作過程中的艱難過程。為進一步傳播脫貧攻堅檔案記憶,國家電網公司與當地居民通力合作創作了一部頗具彝族風情的《阿體拉巴》專題片,再現了平凡而動人的扶貧故事。[16]

3 聚焦:檔案記憶再生產中微觀敘事的講述策略

現階段,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微觀敘事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從傳統文本的編纂加工到融合先進的智慧科技,其呈現的媒介和方式漸趨多元、智能、活態。本文基于敘事主題、敘事結構、敘事手段以及敘事情境等敘事學角度,結合檔案記憶資源自身特質,提出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微觀敘事講述策略。

3.1 尋幽入微:立足多元敘事視角,深度挖掘檔案語料

采取不同方位的敘事角度會導致故事傳達出各異的形態面貌,借此所表現出的敘事者立場、觀點、態度、意旨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傳統的檔案記憶敘事與宏大主題基調相勾連,具有強烈的宣教意味,難以拉近與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微觀敘事的代表人物卡羅·金茲堡曾說:“我在剛開始做一個歷史學家時,就有意識地決定,要同時為專業和專業之外的讀者而寫作?!?[17]由此,敘事主體可以嘗試走出既有舒適圈層,基于個體化、平民化、日?;亩嘣暯?,從平凡的人生軌跡中解讀出不平凡的深層旨趣,以此揭示返璞歸真的生活本色。此外,也應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對檔案史料進行細致選取和考究,用聯系、全面、發展的眼光捕捉檔案記憶,將一份份孤立的檔案材料聚集起來,進而交織成一幅幅具有鮮活價值、經得起人民檢驗的故事畫卷。

鄉村記憶和鄉村檔案融合而成的鄉村檔案記憶是村民對鄉村變化發展、風土人情的最真實的記憶,對鄉村檔案的開發能夠以可觀可感的方式呈現鄉村檔案記憶,留住鄉愁。為此,浙江省啟動“浙江鄉村記憶工程”,以“浙江名鎮(村)”項目為突破口開展鄉村檔案利用工作,打造以浙江名人、浙江方言、記憶浙江等專題為基礎的“浙江記憶”品牌,起到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通過建設“浙江鄉村記憶網”,出版《記憶浙江》系列圖書,制作《鄉音的呼喚》系列方言檔案視頻等方式凝聚鄉村記憶,打造獨特的浙江鄉村記憶品牌。[18]

3.2 積微成著:精心編排檔案體例,創作呈現優質故事

“講授歷史,首先要會講故事。要想有人傾聽,就要賦予歷史趣味,使其永遠生機盎然?!盵19]構建微觀的檔案記憶要經歷從無序非線性到有序線性的發展過程。能夠獲得大眾認可的優質檔案故事作品需要有精心編排的敘事結構作為支撐,既要著眼全局,把握不同敘事單元的內在聯系,同時也要注重分析檔案材料本身的邏輯結構,做好細節的闡釋,完善故事的情節脈絡、人物關系、環境背景等基本要素。此外,微觀敘事應注重對具體的檔案材料進行針對性分析,梳理出完整的事件梗概,并將其切割成相對獨立的敘事段落,以一定的內在邏輯進行編排重組。必要時還可在不違背真實性的前提下對檔案中的知識單元和內容信息進行加工,從而實現人、故事、時空三維一體的敘事格局[20],使故事發展層層遞進、引人入勝。

徽州文書檔案是徽州“一府六縣”人民在經政文教等各項社會活動中形成的珍貴文獻史料,享有“中國歷史文化第五大發現”的美譽,其中包括“徽州譜牒檔案”“休寧魚鱗圖冊”在內的多部徽州文書檔案現已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為挖掘徽州文書檔案的潛在價值,黃山市檔案館征集、搶救并整理了三萬余件徽州文書檔案,在此基礎上編研出版了《徽州歷史檔案與文化系列叢書》,創新性研發了譜牒檔案文創產品。此外,安徽大學的學生團隊還靈活運用檔案編纂知識,結合徽州文書檔案中的家譜、書信、契書、官府文告等多類型資源,利用H5技術為媒介,以交互動畫的形式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久遠而動人的徽州故事。

3.3 無微不至:利用交互數字媒介,驅動記憶無限傳播

盡管目前紙質媒體仍然在敘事平臺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其固定化、單向性的輸出限制了故事傳播的形態與范圍。要放大、捕捉個體記憶中渺小的、碎片性的記憶的微光,只能突破舊有的生產傳播模式。[21]以微信、微博、小紅書為代表的微端媒體平臺不斷賦予用戶持續生長、無線衍生的創作空間,拓展內容傳播邊界,形成跨網、跨界、跨域的傳播效能。微觀敘事通過與各類新興微媒體融合,實行以文字、圖畫、音頻、視頻聯合敘述宣傳的模式,還可借助場景再現、環境渲染、增強現實等附加手段提升檔案記憶微觀敘事的成效,引發社會對于少數邊緣群體的切實關注與情感交融,將檔案中凝固的記憶帶回公眾視野。[22]

抗疫檔案作為記錄當下中國人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真實記錄,留存了最細微、動人的抗疫記憶。為凝聚抗疫力量,宣傳戰疫事跡,湖北省檔案館與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之聲聯合打造《檔案里的戰“疫”故事》,以記錄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公安干警等多個群體的抗疫故事,并采用更易傳播分享的電子圖文、視頻廣播等形式進行再創造,實現微信、喜馬拉雅、學習強國等平臺聯合發力,生動刻畫了中國人民共克時艱的抗疫真實歷程,深刻昭示了平凡人的偉大力量,為后續檔案記憶資源開發提供了活態樣本。[23]

3.4 微言大義:打造聚合共生環境,匯集微言闡發大道

“娛樂至死”的時代,大眾對于深奧晦澀的教條理論、史詩巨著無動于衷,轉向于能引發心靈共鳴的“答案之書”。如何將檔案故事講述得入情入理,觸動人心,就需對敘事語言進行調整和打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故事構造中融入人民的心聲。此外,個體記憶作為整個社會總體不可或缺的一環,講好百姓故事同時反映了時代的命運軌跡。微觀敘事不代表也不應局限于小范圍、小格局,也可通過小人物生活的起承轉合傳達高尚的意旨,“以小見大”地拼貼出社會的全景樣貌。因此檔案敘事要以生命個體為出發點,用最質樸而深刻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以微觀視角展現平凡人的生命之光,再現社會的真實、溫情記憶。[24]

南洋華僑機工檔案記載了抗戰期間身處南洋地區的華僑機工不畏艱難險阻,毅然回國參與國際物資運輸以支援前線的歷史。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歌頌三千兩百名“被遺忘的衛國者”的感人事跡,云南省檔案館對館藏兩千余份南僑機工檔案文獻開展數字化掃描工作,建立“南僑機工名錄”數據庫,線上線下結合舉辦南僑機工回國抗戰史料圖片展,用數字化手段留存檔案記憶。

4 結 語

檔案記憶再生產的微觀敘事研究關注被宏大敘事遮蔽的微小個體,強調記憶的平等、公正,重視維護民族歷史記憶完整性。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洪流之下,既需要認識到“大歷史”“大檔案”的價值意蘊,也應該加強微觀檔案記憶資源建設,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地發掘生動鮮活的歷史細節,講述貼民生、接地氣的“小歷史”“微記憶”。

注釋與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EB/OL].[2023-11-23]. http:// www.moj.gov.cn/pub/sfbgw/gwxw/ttxw/202106/ t20210601_424961.html.

[2]利奧塔.后現代狀態:關于知識的報告[M].車槿山,譯.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97:2.

[3]霍布斯鮑姆.史學家:歷史神話的終結者[M].馬俊亞, 郭英劍,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6.

[4]方華,譚必勇.用數據敘事——基于康考迪亞大學口述歷史和數字故事中心的個案研究[J].檔案管理,2023(3):24-27,31.

[5]張頤武.當下文學的轉變與精神發展以“網絡文學”和“青春文學”的崛起為中心[J].探索與爭鳴,2009(8):16-20,2.

[6]丁華東,張燕.檔案記憶再生產研究的學術價值與問題思考[J].檔案學研究, 2019(3):37-43.

[7]阿斯曼.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M].潘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77-178.

[8]孔明安.論馬克思主義的三重辯證敘事方式[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1(11):80-88.

[9]彭兆榮, 朱志燕.族群的社會記憶[J].廣西民族研究,2007(3):72-78.

[10]袁園.宏大歷史的碎片化解構——當代歷史小說的微觀敘事[J].文藝評論,2015(7):111-117.

[11]章學誠.文史通義·砭異[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92.

[12]曹喜琛.檔案文獻編纂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44.

[13]維森特.傳奇品牌:詮釋敘事魅力,打造致勝市場戰略[M].錢勇,張超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102.

[14]翟樂.關于檔案敘事價值取向的批判與反思[J].檔案管理,2021(1):39-40.

[15]孫保鋒,聶惠哲.用微電影宣傳檔案工作——從《尋找逝去的記憶》說起[J].中國檔案,2015(4):38-39.

[16]黃霄羽,何雅妮.檔案獎項蘊含的深刻價值[J].中國檔案,2020(9):74-77.

[17]帕拉蕾絲-伯克.新史學:自白與對話[M].彭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39.

[18]丁華東.論社會記憶數字化與鄉村檔案記憶工程推進策略[J].檔案學通訊,2015(4):36-39.

[19]布羅代爾.文明史綱[M].肖昶,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

[20]劉晶, 陳世華.“講好中國故事”:紀錄片的“中國敘事”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106-109.

[21]丁華東.論檔案記憶研究思維的當代轉變[J].檔案與建設,2023(7):8-13.

[22]陳佳雨,丁華東.講好檔案故事——融媒體時代檔案記憶資源“微”開發思考[J].檔案與建設,2022(12):31-35.

[23]鞏慧.檔案見證小康路 聚焦扶貧決勝期——2020年“國際檔案日”系列宣傳活動綜述[J].中國檔案,2020(6):26-27.

[24]李靜賢.覺醒、解構與敘事化:后現代主義下我國社群檔案建設的發展變化與時代定位[J].檔案與建設,2023(2):41-44.

(責任編輯:張 帆 李倩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