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依戀理論的親子互動行為觀察研究

2024-02-19 11:38陶嘉欣
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 2024年2期

【摘要】本研究采用觀察法,以50對母親-幼兒組為觀察對象,探究親子互動行為的類群特征及差異。研究最終確定了三類具有顯著特征的親子互動行為,即支持注意-高表達型、積極關注-低共情型、消極忽略-低策略型?;谘芯拷Y果,本研究建議母親在親子互動過程中應注意理解式共情、陪伴式傾聽和外顯式表達。

【關鍵詞】親子互動;依戀理論;Q行為分類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24)1/2-0081-05

母親與幼兒的互動行為包括對幼兒的照顧、與幼兒的親近,以及根據幼兒的反應進行適當、及時的干預?!?〕愛因斯沃斯基于依戀理論提出,影響親子互動質量的關鍵在于母親能否注意到幼兒的信號、正確理解幼兒的需求,并及時、恰當地回應其需求,即母親的敏感性?!?〕親子互動質量高低不僅直接影響幼兒身體發育,〔3〕也是幼兒在認知與情緒發展等方面產生個體差異的重要影響因素?!?,5〕與母親建立安全依戀關系的幼兒在未來的成長中受益更多。

當前國內外關于親子互動行為的研究中,研究對象多集中于3歲以下的嬰幼兒,且大多將母親敏感性作為教養方式的維度之一加以探討,針對3—6歲幼兒與母親互動行為的研究較少,對親子互動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也多停留在描述階段?;诖?,本研究嘗試采用觀察法,探究幼兒與母親的親子互動行為的類群特征及差異,以優化家庭親子互動質量。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樣方法,選取重慶市城區一所幼兒園,在幼兒園內招募研究對象。最終找到50對母親-幼兒組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程序

本研究以幼兒園的一間空房間作為觀察場地,并進行簡單布置。研究者與幼兒母親預約觀察和拍攝時間,并與幼兒和母親簡單交流,以使之熟悉拍攝程序及拍攝環境。研究者觀察每組母親-幼兒各30分鐘,自幼兒與母親進入房間后開始錄像。觀察情境分為三部分,即幼兒自己玩、不玩玩具、親子自由游戲,在每一段拍攝進行前,研究者向母親解釋該部分拍攝的要求。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佩德森等人開發的母親行為Q分類量表(MBQS-72)測評研究對象的親子互動行為,量表共72個條目。由兩名研究者進行試測,評分一致性達70%后進行正式測評。測評完成后,檢驗評分一致性為73.3%,符合評分要求。各條目得分為兩名評分者打分的平均分。同時,本研究基于行為Q分類法(RBQ)〔6〕對視頻進行行為編碼,評估視頻中親子互動行為表達的程度,并用統計軟件(SPSS22.0)對Q分類數據進行分析,探索母親-幼兒互動行為內部的類群特征。

二、研究結果

在分析樣本數據前,研究者對數據進行檢驗,判斷其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在本研究中,取樣適切性量數值(KMO)為0.87,巴特萊特(Bartlett)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分布為5126.92,自由度為1225,顯著性概率值p<0.001,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表明樣本可以進行因子分析。

(一)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轉

本研究使用主成分分析進行因子提取,計算出親子互動行為之間的相關矩陣,將排序具有高相關性的母親劃分為一個因子。依據凱撒(Kaiser)法則,研究者最終提取了三個因子,使用正交轉軸四次方最大值法完成因子旋轉(見表1)。因子載荷絕對值≥0.623時,個體歸入該因子。刪除其中同時歸為因子1、因子2、因子3的個體M48。累計變異量可以解釋76.12%的總變異量。

(二)因子命名

在使用Q方法的已有研究中,研究者多根據分數較高或較低的項目分析因子類型?!?〕本研究根據各因子中得分最高等級中的8個項目和得分最高的兩個極端項目,確定因子類型。

1.因子1:支持注意-高表達型

研究對象中,有27名母親映射到該因子。她們會積極關注幼兒發出的信號并給予及時反饋,尊重和理解幼兒的行為和想法,用積極的、外顯的方式表達情感。故將該因子命名為“支持注意-高表達型”。見表2。

2.因子2:積極關注-低共情型

研究對象中,有16名母親映射到該因子。她們會積極主動地尋求與幼兒的互動,關注幼兒的行為。但母親的關注是有選擇的,易忽略幼兒的積極情感和較不明顯的信號。母親不能較好地與幼兒共情,有時不理解幼兒的行為或想法。故將該因子命名為“積極關注-低共情型”。見表3。

3.因子3:消極忽略-低策略型

研究對象中,有6名母親映射到該因子。她們對幼兒表現出更多的消極互動,易忽視幼兒的需求,缺乏互動策略。故將該因子命名為“消極忽略-低策略型”。見表4。

三、討論與分析

(一)“支持注意-高表達型”親子互動行為特點

其一,母親能關注到幼兒的信號。如在幼兒說話時,母親會認真地看著幼兒,并不時地給予言語回應;在幼兒看向母親時,母親會對幼兒微笑表達贊許。其二,母親介入幼兒正在進行的活動時,表現出的多是支持性行為。如幼兒正在為兔子玩偶“做飯”,母親用企鵝手偶巧妙地加入游戲,“哇,你做的飯太香了!我也想來你家做客,我可以加入嗎?”,豐富了幼兒游戲的情節,支持游戲進一步發展。其三,母親自發地用言語、動作等表達積極情感,幼兒可以明確感受到母親的支持。

(二)“積極關注-低共情型”親子互動行為特點

其一,母親積極主動地與幼兒互動。在視頻中,母親常與幼兒對話,會邀請幼兒加入游戲,也會主動加入到幼兒正在進行的游戲中。親子間的互動是活躍的、積極的,但母親會忽略幼兒表現出的較不明顯的信號。如幼兒在完成拼圖玩具后微笑著看向母親,似是希望得到母親的表揚,而母親卻在翻找新的拼圖卡片給幼兒。

其二,母親表現出較低的共情能力。視頻中,母親與幼兒關于游戲的互動是碎片化的、不完整的。雖然母親做出了互動行為,但忽略了幼兒的興趣點和正在關注的事,且母親的行為表明她當時并未理解幼兒。如:幼兒在玩小汽車時,母親用企鵝手偶碰幼兒的臉以吸引其注意;在和幼兒一起玩企鵝手偶時,母親隨意且突然地結束手偶游戲,轉而用打擊樂器沙錘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三)“消極忽略-低策略型”親子互動行為特點

其一,母親在互動過程中缺少主動的、積極情感的表達。視頻中,母親很少主動發起互動,回應幼兒時也表現得被動而消極。如幼兒邀請母親“共進午餐”,母親回答“好”并“吃了兩口飯”就停止了動作,沒有明顯的表情。之后幼兒“收拾餐盤”并結束了游戲。母親對幼兒雖有回應,但沒有表達出愿意參與、喜歡參與的情感。

其二,母親能夠注意到幼兒不愉快、焦慮等情緒信號,但易忽略幼兒的積極信號。視頻中,母親很少能夠關注到幼兒微笑、試圖接近的信號。

其三,母親缺乏與幼兒開展良性互動的策略,互動行為不同步。如:幼兒向母親發出邀請,“我不會玩,媽媽一起玩”,母親拒絕了幼兒;而在幼兒表示缺乏游戲興趣,“不想做飯”時,母親邀請幼兒繼續“做飯”。母親的回應在節奏上與幼兒的意愿不合拍,使得親子間的良性互動難以持續。

四、結論與建議

(一)理解式共情

“共情”(empathy)又稱“同感、同理心”。具有共情能力的母親能夠關注幼兒的情緒狀態,理解幼兒的感受、意愿、動機,與幼兒積極交流情感。本研究發現,親子互動中,母親多從自己的心理需要、情緒等角度解讀幼兒的行為并做出回應,這使得其母親不能恰當理解、回應幼兒,或是對幼兒的情緒做出錯誤判斷。如在“不玩玩具”環節中,大寶(化名)能夠控制自己想玩玩具的沖動,遵守規則并安靜等待,但大寶的母親將他的安靜理解為不高興,用玩具戳大寶的臉以逗其高興。母親關注到了大寶的情緒狀態,但沒有正確理解其情緒,也沒有和其交流想法。理解幼兒的行為及情感,是構建高質量親子關系必不可少的素養。母親提升理解式共情能力,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對自己共情

對自己共情,即以寬容的心態感知、理解、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和感受,是理解他人情感的前提。母親在具體的親子互動場景中可以先問自己“此時我的感受是什么”。以大寶的案例為例,母親在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覺察與識別后,可能會回答,“我有點擔心,擔心大寶控制不住自己,非要玩玩具”“我有點坐立不安,此刻房間里有點安靜,攝像機對著我,讓我有點尷尬”。在自我共情后,人會變得平靜,會明確自己的希望?!?〕母親坦然面對自己的感受,才能夠更好地對幼兒共情。

2.對幼兒共情

對幼兒共情,指感同身受地理解幼兒的情感和訴求。母親可以觀察幼兒、傾聽幼兒,引導幼兒訴說想法和情感。如母親發現大寶安靜地坐在玩具旁,可以問大寶:“你很安靜,現在是不是很想玩玩具?不過,你可以控制自己遵守游戲規則,對嗎?”“媽媽在攝像機面前有點緊張,你可以給媽媽講講今天幼兒園發生的好玩的事嗎?”學齡前幼兒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運用恰當的詞語來描述自己的感受,母親可以鼓勵幼兒表達。當幼兒產生負面情緒,不愿表達時,母親可以引導幼兒識別負面情緒,分析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鼓勵幼兒說出愿望。共情具有感染力。如果母親能親切地支持或安撫幼兒,引導幼兒用詞語準確地表達情緒,幼兒也能學會對情況進行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攻擊、發怒或逃避。

當母親通過接納自己、接納幼兒并說出情緒的方式,對自己、對幼兒“情緒誠實”時,就為幼兒創造了“情緒安全”的環境,讓幼兒愿意表現真實的自己。當幼兒發現自己被母親無條件接納,便會產生強烈的安全感,形成安全型依戀。

(二)陪伴式傾聽

成人要走進幼兒的世界,就要給予幼兒表達真實自己的機會,傾聽幼兒真實的聲音。本研究發現,很多母親似乎害怕冷場,看到幼兒“不說話”的情形,便急于挑起話題。但有時幼兒并不愿意“交談”,此時母親的邀請便成了一種強迫或打擾,而非理解和支持。陪伴式傾聽是指母親坐在幼兒身邊,希望幼兒與自己交談,但并不強迫幼兒交談?!?〕母親的陪伴式傾聽使幼兒愿意付諸信任,敞開心扉,從而形成安全依戀。要做到陪伴式傾聽,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用心傾聽,耐心陪伴

傾聽是一種無條件的接納。母親要拋開自己的價值觀、教養準則去理解幼兒此時此刻的內心感受,不僅接受幼兒陽光、積極的一面,還要接納消極的一面。如翔翔(化名)每拿到一個玩具都會轉頭拿給母親看,母親每次都問翔翔:“哦,這是什么呀,你說說,這是什么顏色的?你打算怎么玩?”翔翔沒有回答,幾次之后不再拿玩具給母親看。傾聽是為更好地探究幼兒內心,為幼兒表達感受創造條件。若急于讓幼兒表達,而忽略了傾聽,則可能妨礙這個過程。母親要放下預設和判斷,用“哦,還有嗎”鼓勵幼兒分享更多想法。

2.積極回應,適度示弱

好的傾聽者應該讓幼兒感到被關注。在幼兒需要回應時,母親要積極回應,并避免說教、命令或打斷幼兒。如翔翔拿著“水杯”說:“媽媽,我做了一大杯檸檬水?!毕柘璧哪赣H指著“來做客的小動物”說:“你看,這里都是你的好朋友,好吃的東西應該怎么樣???”翔翔回答:“要和別人一起分享?!敝?,翔翔又做了其他“美食”,但沒有再和母親交流。幼兒是游戲的主體,若翔翔母親能夠控制成人視角的說教行為,肯定翔翔:“哇!媽媽嘗嘗你做的檸檬水,真好喝!”或許翔翔會愿意繼續與母親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親子互動中,母親的適度示弱也是陪伴式傾聽的表現,表明母親真正地蹲下身子傾聽幼兒當下的感受。

(三)外顯式表達

交流時的態度、目光、語氣均能體現個體的情緒情感。若母親在互動中表情嚴肅、目光冷酷、語氣專制,幼兒也能感受到。因此,親子互動時,母親要加以注意。如秀秀(化名)的母親帶著秀秀和2歲的妹妹來園參加視頻拍攝時,看起來有些疲憊。對于秀秀“我拼完了”的信號,秀秀母親沒有回應,也沒有看秀秀。在之后的“不玩玩具”和“親子自由游戲”環節,秀秀都沒有主動找母親玩。秀秀母親可從四個方面積極外顯地表達自己:一是表達自己的觀察,而不是判斷和評價;二是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如傷心、害怕、喜悅、疲憊等;三是表達原因,即哪些因素(價值、愿望等)引發這種感受;四是表達自己的請求,即希望幼兒采取何種行動。如“你邀請我加入游戲(表達觀察),我很想參加,可我現在感覺有些累(表達感受),因為今天一直在獨自照顧妹妹(表達原因)。我現在想稍微休息一會兒,你愿意一個人玩會兒游戲嗎(表達請求)”。當母親足夠坦誠,并真誠、直接地表達自己時,幼兒也在聆聽母親的表達,并學習這種表達方式。母親用坦誠獲得幼兒的信任,進而形成安全的親子關系。

參考文獻:

〔1〕MESMAN J,EMMEN R A.Mary Ainsworth’s legacy:A systematic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instruments measu?

ring parental sensitivity〔J〕.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13,15(5):485-506.

〔2〕AINSWORTH M D S,BELL S M,SATYTON D.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M〕//RIC?

HARDS M P.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ild into a social world.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99-135.

〔3〕MENAHEM S. Conservation?withdrawal reaction in infancy:An underdescribed entity〔J〕. Child Care Health & Development, 2010, 20(1):15-26.

〔4〕BORNSTEIN M H, TAMIS-LEMONDA C. Origins of cognitive skills in infants〔J〕.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1986, 9(1):43.

〔5〕TAMIS?LEMONDA C S,SHANNON J D,CABR?

ERA N J,et al.Fathers and mothers at play with their 2?and 3?year?olds:Contributions to language and cognitive developm?

ent〔J〕.Child Development,2004,75(6):1806-1820.

〔6〕高榕,劉澳,余芝蘭,等.基于Q分類法進行的實際行為編碼〔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15):38-41.

〔7〕周瑞.應用Q方法探究成人正畸患者的矯治動機〔D〕.蘭州:蘭州大學,2016.

〔8〕卡特琳娜.共情養育: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情感作用機制〔M〕.曾鋒,譯.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3.

〔9〕尼爾森,坦博斯基,安吉.正面管教養育工具〔M〕.花瑩瑩,楊森,張從林,等,譯.北京:北京聯合公司,2017:156.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Behavior Based on Attachment Theory

Tao Jiaxin

(Xincheng District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Xi’an, Shaanxi, 710000)

【Abstract】This study uses an observational method, with 50 pairs of mother?child groups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s, to explore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behavior. The study identifies three type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behaviors with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the high expression type with supportive attention, the low empathy type with positive attention, and the low strategy type with negative negle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mot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understanding empathy, companionship listening, and explicit expression in the proces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Keywords】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ttachment theory; Q behavior classification

* 本文為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利益相關者視角下家園共育模式構建與運行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SGH21Y0634。

* * 通信作者:陶嘉欣,西安市新城區教師進修學校幼教教研員,電子郵箱:taojiaxin116@foxmail.com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