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鄂州市青龍山A區墓地發掘簡報

2024-02-21 02:28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方文物 2024年1期
關鍵詞:素面底徑黑陶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內容提要〕 青龍山墓地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鄂州市國際物流樞紐核心工程,即鄂州機場項目建設所做的搶救性發掘。A區墓葬7座,均不同程度遭到破壞,雙室墓和單室墓混合分布,其中,又以同穴并葬的雙室墓為主;隨葬器物方面,瓷器組合主要以盤口壺和盞為主,陶器組合主要以盤、槅、燈、盆、魁和勺為主。墓葬形制、器類組合及器形特征等內涵均不出長江流域特別是鄂州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期墓葬的范疇。在豐富了鄂州地區此一時期考古學文化材料的同時,為墓地布局、墓地排序、家族結構和時代特征等史料文獻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充實的考古學依據。

青龍山墓地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楊葉鎮古塘村易家灣以西的青龍山崗地,中心位置地理坐標東經115°02′49.5″、北緯30°21′29.3″,海拔高程31.5米(圖一)。整個崗地由東北向西南呈“U”字形分布,面積約1萬平方米。2019年10月—2020年1月,為配合湖北省鄂州市國際物流樞紐核心工程項目建設,受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委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青龍山墓地進行勘探發掘。

圖一 青龍山墓地位置示意圖

共發掘墓葬11座,時代主要集中為兩晉至南朝時期。根據發掘區域和墓葬形制、隨葬品種類組合等內涵的差異分為A區和B區(圖二),本文主要對A區的7座墓葬進行介紹。

圖二 青龍山墓地分區(東→西)

7座墓葬于崗地山坡的中部,由東北至西南一字排開,均于20世紀80年代村民修建灌溉水渠過程中遭到破壞,僅M1的券頂部分得以保留,其余僅留有部分墓壁和墓底(圖三)。從墓葬結構上看,可區分為雙室墓和單室墓兩種形制,其中,雙室墓4座,均為同穴并葬結構,形制大小基本一致;單室墓3座。排水溝的有無可能由于被破壞而不明確,部分則可能因單雙室墓具體結構的不同而稍顯差異。

圖三 青龍山墓地A區墓葬分布圖

墓室構筑方式均為墓底先平鋪一層鋪地磚,然后于四壁用平磚和順磚交替上砌,最后起券封頂。墓壁左右兩側多有丁磚伸出墓壁作“咬土”用,其中,伸出墓壁的“咬土”磚為整磚,未伸出部分多為半磚,有明顯的人為斷面痕跡,“咬土”磚有單個的、兩個一組的、三個一組的,沒有明顯的使用規律。墓磚均為泥質,青灰色,分為長方形和刀形兩種,長方形用于墓底及四壁,長0.35、寬0.17、厚0.05米;刀形用于券頂部分。所見墓磚以素面居多,紋飾類磚少見,多由錢幣紋和幾何紋組成。

一、墓葬介紹

(一)雙室墓

1.M1

(1)墓葬形制

墓壙長方形,直壁、平底。長5.26、寬2.65、殘深1.6米。墓室砌建其中,左右側壁距墓壙約0.18米,后壁距墓壙約0.12米。墓向308°。

墓室由左右兩個結構和大小稍有不同的長方形墓室并列相連。墓室總長3.65米,合計面積6.06平方米。左室長3.65、寬0.84米,右室長3.6、寬0.84米。

墓室底部鋪磚一層,呈“人”字形。墓壁采用“三順一丁”與平磚錯縫順砌法砌筑,下部砌兩組“三順一丁”,部分丁磚伸出墻外做咬土磚;上部平磚錯縫順砌到頂。兩室之間由雙層隔墻相連成一體,在其前部距鋪地磚高約0.3米處開一長方形的“過仙洞”,洞寬0.23、高0.43米,兩室由此相通。兩室后壁中央均有立柱,其中,右室為三級塔式結構,左室不明。墓頂為券頂結構。封門墻與墓室兩壁平齊,殘,厚0.35米,左室殘存砌法為“七順一丁”“一順一丁”;右室殘存砌法為“一順一丁”“二順一丁”“三順一丁”。排水溝位于左室封門前部右側,略低于鋪地磚,中間溝孔與鋪地磚平齊。排水溝以縱向磚平鋪為底,再分別用一層磚縱向平鋪為壁,中間留排水孔,最后再用一層磚縱向平鋪其上做頂,溝孔斷面呈正方形,寬、高各0.07米。

墓磚多為素面,帶紋飾磚紋飾多飾于磚的正面和長側面,其中,正面多為拍印繩紋,側面多為錢幣紋與幾何紋為組合的紋飾(圖四;圖五)。

圖四 M1墓室(北→南)

圖五 M1平、剖面圖 M1-1(左室)器物:1—5.瓷盞 6.陶燈 7—9.陶盤;M1-2(右室)器物:1.瓷盤口壺 2.瓷盂 3、6.瓷盞 4、9.陶燈 5.陶勺 7.陶槅 8.陶碗 10、11.陶盤 12.鐵器

(2)隨葬器物

隨葬器物多分布于墓室中部和前部,右室器類多于左室。質地分為瓷器和陶器兩種,瓷器主要有盤口壺、盂、盞等;陶器主要有碗、盤、槅、燈和勺等。其中,盤口壺1件,出土于右室;瓷盞8件,左室5件、右室2件、填土內1件;瓷盂1件,出土于右室;陶燈3件,左室1件、右室2件;陶盤5件,左室3件、右室2件;陶勺、陶槅、陶碗各1件,均出土于右室。

瓷盞 8件。器物形制規整,敞口,尖圓唇,腹部向下內收,圓餅狀足,平底。胎呈灰色,除足部外,器表遍施一層青色薄釉,胎釉普遍結合不緊密,脫釉情況嚴重。M1∶01,器內底部有一燒制過程中留下的黑色支丁痕,口徑9、底徑5、通高4.4厘米(圖六,1;圖七)。M1-1∶1,口徑9.26、底徑4.84、通高4.63厘米(圖六,2)。M1-1∶2,口徑8.7、底徑4.8、通高4.3厘米(圖六,3)。M1-1∶4,口徑8.42、底徑4.63、通高4.21厘米(圖六,4)。M1-1∶5,口徑8.42、底徑5.05、通高4.21厘米(圖六,5)。M1-1∶3,足外壁與腹部結合處飾一周凸弦紋??趶?.3、底徑4、通高4厘米(圖六,6)。M1-2∶3,口徑8.89、底徑4、通高4.44厘米(圖九,3)。M1-2∶6,口徑8.44、底徑5.56、通高4.44厘米(圖九,4)。

圖六 M1-1(左室)出土器物

圖七 瓷盞(M1∶01)

瓷盂 1件。M1-2∶2,器物形制規整,敞口,仰折沿,圓唇,束頸,鼓腹,平底微內凹。除足部外,器身內外遍施一層青色薄釉。胎釉結合不緊密,脫釉情況嚴重,素面??趶?0、底徑6.2、通高4.3厘米(圖八;圖九,2)。

圖八 瓷盂(M1-2∶2)

瓷盤口壺 1件。M1-2∶1,器物形制規整,淺盤口,圓唇,盤壁上端外撇,粗束頸,溜肩,鼓腹,下腹內收,平底,底部有燒制過程中留下的支丁痕。肩部有兩兩對稱的四橫系,系均殘。器體外壁施一層青色薄釉,內壁頸部以下、外壁中下腹及外底未施釉,胎呈灰色。胎釉結合不緊密,釉層全部脫落。內外壁可見明顯輪制拉坯痕??趶?5.2、底徑13.3、通高26.8厘米(圖九,1)。

陶碗 1件。M1-2∶8,泥質黑陶,陶質較差。敞口、圓唇、斜弧腹向下內收,平底??谘赝怙椧坏腊枷壹y??趶?6.4、底徑10.2、通高8.2厘米(圖九,7;圖一〇)。

圖一〇 陶碗(M1-2∶8)

陶燈 3件。均為泥質,胎質較疏松。由燈盞和承盤兩部分構成,燈盞直接與承盤相連。燈盞斂口,弧壁,略高于承盤,整體呈矮圓筒狀,承盤大敞口,淺斜直壁向下內收,平底,素面。M1-1∶6,泥質灰黃陶,燈盞口徑7.2、承盤口徑15.6、底徑12.2、通高3厘米(圖六,10)。M1-2∶4,泥質黑陶,燈盞口徑8、承盤口徑17.78、底徑16.4、通高2.9厘米(圖九,10)。M1-2∶9,泥質黑陶,燈盞口徑6.6、承盤口徑16.9、底徑14.2、通高3.1厘米(圖九,11;圖一一)。

圖一一 陶燈(M1-2∶9)

陶盤 5件。均為泥質,胎質較疏松。敞口,部分口沿外侈呈微卷狀,淺斜直腹向下內收,平底或微內凹,素面。M1-1∶8,泥質灰陶??趶?5.6、底徑13.4、通高1.8厘米(圖六,8;圖一二)。M1-1∶7,泥質灰陶??趶?6.84、底徑15.16、通高2.1厘米(圖六,7)。M1-1∶9,泥質黑陶??趶?6.4、底徑13.9、通高2.1厘米(圖六,9)。M1-2∶10,泥質黑陶??趶?6.9、底徑13.8、通高2.1厘米(圖九,8)。M1-2∶11,泥質黑陶??趶?6、底徑14.4、通高2厘米(圖九,9)。

圖一二 陶盤(M1-1∶8)

陶勺 1件。M1-2∶5,泥質黑陶,用手捏制而成,陶質較差。由勺身和勺柄構成,勺身平面呈橢圓形,勺面較平,敞口、尖圓唇、斜弧腹、圜底;柄部實心,后端斜直,上部殘。素面。勺身長徑5、短徑4.2、深2、柄部殘長3.2厘米(圖九,5;圖一三)。

圖一三 陶勺(M1-2∶5)

陶槅 1件。M1-2∶7,泥質黑陶,胎質較差,圓形,由內外兩圈間隔構成,制作規整。敞口微斂,方唇,弧壁近直,平底。槅面內圈間隔成三小格,呈“T”字形,外圈等間距分六格,均呈扇形??谘赝怙椧坏腊枷壹y??趶?8.4、底徑18.6、通高3.4厘米(圖九,6;圖一四)。

圖一四 陶槅(M1-2∶7)

2.M2

(1)墓葬形制

墓壙長方形,直壁、平底。殘長4.1、寬2.8、殘高0.8米。墓室砌建其中,左右側壁距墓壙約0.3米,后壁距墓壙約0.1米。墓向320°。

墓室由左右兩個結構相同的長方形墓室并列相連。左室殘長3.72、寬0.77米;右室殘長3.86、寬0.82米。

墓室底部鋪磚一層,呈“人”字形。殘存墓壁采用順丁混用式砌筑,部分丁磚伸出墻外做咬土磚,兩室之間由雙層隔墻相連成一體。左室后壁可見有立柱痕跡,為嵌砌法砌筑,即立柱直接嵌于墓壁之內,與后壁共磚。

墓磚多為素面,帶紋飾的磚,紋飾多飾于磚的正面和寬側面,其中,正面多為以錢幣紋為中心,四周呈放射狀線條的紋飾,側面多為錢幣紋與幾何紋組合的紋飾。墓室內紋飾磚排列規律,多見于成排的丁磚之上(圖一五)。

(2)隨葬器物

隨葬器物多分布于墓室前部,左右兩室的器類組合大體一致。質地分為瓷器和陶器兩種,瓷器主要有盤口壺和盞;陶器主要有盤、槅、魁和燈。其中,瓷盤口壺2件,左右室各1件;瓷盞6件,左右室各3件;陶槅2件,左右室各1件;陶盤10件,左室4件、右室6件;陶燈1件,出土于左室;陶魁1件,出土于右室(圖一七、圖一八)。

瓷盤口壺 2件。器物形制規整,淺盤口,圓唇,盤壁上端外撇,粗束頸,溜肩,鼓腹,下腹內收,平底,底部有燒制過程中留下的支丁痕。肩部有兩兩對稱的四橫系,系均殘。器體外壁施一層青色薄釉,內壁頸部以下、外壁中下腹及外底未施釉,胎呈灰色。胎釉結合不緊密,釉層全部脫落。內外壁可見明顯輪制拉坯痕。M2-1∶1,口徑13.6、底徑10.6、通高23.4厘米(圖一七,1)。M2-2∶1,口徑13.6、底徑10、通高24.4厘米(圖一六;圖一八,1)。

圖一六 瓷盤口壺(M2-2∶1)

圖一七 M2-1(左室)出土器物

圖一八 M2-2(右室)出土器物

瓷盞 6件。器物形制規整,敞口,尖圓唇,腹部向下內收,圓餅狀足,平底。胎呈灰色,除足部外,器表遍施一層青色薄釉,胎釉普遍結合不緊密,脫釉情況嚴重。M2-1∶2,口徑8.4、底徑4.7、通高4.2厘米(圖一七,2)。M2-1∶3,口徑8.7、底徑4.9、通高4.2厘米(圖一七,3)。M2-1∶4,口徑8.4、底徑4、通高4厘米(圖一七,4)。M2-2∶2,口徑8.9、底徑5.1、通高4.2厘米(圖一八,2)。M2-2∶3,口徑8.4、底徑4.4、通高4厘米(圖一八,3)。M2-2∶4,口沿外飾一周凹弦紋??趶?.4、底徑4.8、通高3.8厘米(圖一八,4)。

陶槅 2件。均為泥質,胎質較差,圓形,由內外兩圈間隔構成,制作規整。敞口,方唇,弧壁近直。M2-1∶5,矮圈足稍外撇,槅面內圈呈“Y”字形,口沿外飾一周凹弦紋??趶?0.8、底徑21.8、通高6厘米(圖一七,6)。M2-2∶5,平底,槅面內圈呈“T”字形,素面??趶?1.2、底徑21.4、通高3.2厘米(圖一八,5)。

陶魁 1件。M2-2∶6,泥質灰陶,胎質較軟。敞口、圓唇、淺斜弧腹向下內收,平底,魁柄部殘,斷至根部,較細。素面??趶?7.1、底徑11、通高6厘米(圖一八,6;圖一九)。

陶盤 10件。均為泥質,胎質較疏松。敞口,部分口沿外侈呈微卷狀,淺斜直腹向下內收,平底或微內凹,素面。M2-1∶7,泥質黑陶,口徑16.4、底徑13.8、通高2厘米(圖一七,7)。M2-1∶8,泥質灰陶,口徑14.7、底徑13.3、通高2厘米(圖一七,8)。M2-1∶9,泥質灰陶,口徑14、底徑13.1、通高2厘米(圖一七,9)。M2-1∶10,泥質黑陶,口徑16.4、底徑13.8、通高2.3厘米(圖一七,10)。M2-2∶7,泥質黑陶,口徑15.8、底徑12.9、通高1.8厘米(圖一八,7)。M2-2∶8,泥質黑陶,口徑15.6、底徑14.2、通高1.8厘米(圖一八,8)。M2-2∶9,泥質黑陶,口徑17.3、底徑14.7、通高1.8厘米(圖一八,9)。M2-2∶10,泥質黑陶,口徑15.6、底徑13.3、通高1.8厘米(圖一八,10)。M2-2∶11,泥質黑陶,口徑17.3、底徑15.6、通高1.8厘米(圖一八,11)。M2-2∶12,泥質黑陶,外壁中部手抹一周,形成雙腹??趶?6.8、底徑14、通高2厘米(圖一八,12)。

陶燈 1件。M2-1∶6,泥質黑陶,胎質較疏松。由燈盞和承盤兩部分構成,燈盞直接與承盤相連。燈盞口部殘,敞口、斜直壁向下內收,與瓷盞形制類似。承盤大敞口,淺斜直壁向下內收,平底,素面。承盤口徑12.8、底徑10.6、殘高2.4厘米(圖一七,5)。

3.M3

(1)墓葬形制

墓壙長方形,直壁、平底。殘長3.84、寬2.81、殘高0.76米。墓室砌建其中,左右側壁距墓壙約0.35米,后壁距墓壙約0.25米。墓向320°。

墓室由左右兩個結構相同的長方形墓室并列相連。左室殘長3.13、寬0.67米;右室殘長3.44、寬0.76米。

墓室底部鋪磚一層,呈“人”字形。殘存墓壁采用順丁混用式砌筑,部分丁磚伸出墻外做咬土磚,兩室之間由雙層隔墻相連。左室后壁可見有立柱痕跡,為嵌砌法砌筑,即立柱直接嵌于墓壁之內,與后壁共磚,立柱形制應為塔式;右室立柱僅存鋪地磚上一層,砌筑方式不詳。

墓磚均為素面磚(圖二〇)。

(2)隨葬器物

墓室擾動嚴重,隨葬器物多分布于左右兩室的填土當中,原始位置及器類組合不詳。質地分為銀器、瓷器和陶器,銀器僅見手鐲1件;瓷器有盞;陶器主要有盤、燈、勺和碗。其中瓷盞2件,左右室各1件;陶燈2件,均出土于左室填土內;陶盤9件,左室填土內8件,右室填土內1件;陶勺2件,左右室填土內各1件;陶碗1件,出土于左室填土內。銀手鐲1件,出土于右室填土內。

瓷盞 2件。器物形制規整,敞口,尖圓唇,腹部向下內收,圓餅狀足,平底。胎呈灰色,除足部外,器表遍施一層青色薄釉,胎釉普遍結合不緊密,脫釉情況嚴重。M3-2∶1,口徑8.4、底徑4.6、通高4厘米(圖二一,1)。M3-1∶1,口徑8.4、底徑4.8、通高3.6厘米(圖二一,2)。

圖二一 M3出土器物

銀鐲 1件。M3-2∶06,平面呈不規則圓形,由橫斷面呈圓形的細銀條繞成1~2圈,兩端制成多個銀絲狀小圈盤繞于銀條上,手鐲可調節大小,佩戴方便。外徑6.2~6.5、股徑0.3厘米(圖二一,17;圖二二)。

圖二二 銀手鐲(M3-2∶06)

陶燈 2件。均為泥質灰陶,胎質較疏松。由燈盞和承盤兩部分構成,燈盞直接與承盤相連。承盤大敞口,淺斜直壁向下內收,平底,素面。M3-1∶04,燈盞與承盤均殘。燈盞敞口、斜直壁向下內收,與瓷盞形制類似。燈盞殘徑7.5、承盤殘徑13.6、底徑11.6厘米、殘高4.4厘米(圖二一,3;圖二三)。M3-1∶07,燈盞斜直口,直壁,略高于承盤,整體呈矮圓筒狀。燈盞口徑7.8、承盤口徑17、底徑13.8、通高2.8厘米(圖二一,4)。

圖二三 陶燈(M3-1∶04)

陶盤 9件。均為泥質,胎質較疏松。敞口,部分口沿外侈呈微卷狀,淺斜直腹向下內收,個別器物腹部有手抹痕跡,平底或微內凹,素面。M3-1∶01,泥質黑陶,口徑15.6、底徑13.2、通高2厘米(圖二一,6)。M3-1∶02,泥質黑陶,口徑16.4、底徑13.2、通高2厘米(圖二一,7)。M3-1∶03,泥質黑陶,口徑16.6、底徑14.8、通高2.2厘米(圖二一,8)。M3-1∶05,泥質黑陶,口徑16、底徑14、通高2厘米(圖二一,9)。M3-1∶08,泥質灰陶,口徑14.8、底徑13、通高1.5厘米(圖二一,10)。M3-1∶09,泥質黑陶,口徑16.4、底徑13.4、通高2厘米(圖二一,11)。M3-1∶010,泥質黑陶,口徑16.8、底徑14、通高1.8厘米(圖二一,12)。M3-1∶012,泥質灰陶,口徑15.2、底徑13.2、通高1.7厘米(圖二一,13)。M3-2∶03,泥質黑陶,口徑17.1、底徑13.6、通高2厘米(圖二一,14)。

陶勺 2件。均用手捏制而成,泥質,陶質較差。由勺身和勺柄構成,勺身平面呈橢圓形,敞口,尖圓唇,斜弧腹,圜底;柄部實心。M3-1∶013,泥質黑陶,勺面較平,勺身長徑4.7、短徑3.8、高2.4厘米,柄部殘長5.6厘米(圖二一,15)。M3-2∶02,泥質灰陶,勺面呈弧形內凹,勺身長徑5.8、短徑5.3、高2.6厘米(圖二一,16)。

陶碗 1件。M3-1∶06,泥質灰黃陶,敞口,圓唇,斜弧腹向下內收,平底,素面??趶?6.8、底徑11、通高6.4厘米(圖二一,5)。

4.M5

(1)墓葬形制

墓壙長方形,直壁、平底。殘長2、寬2.81、殘高0.62米。墓室砌建其中,左右側壁距墓壙約0.25米,后壁距墓壙約0.18米。墓向320°。

墓室由左右兩個結構相同的長方形墓室并列相連。左室殘長1.59、寬0.84米;右室殘長1.31、寬0.8米。

墓室底部鋪磚一層,呈“人”字形,部分地磚邊緣伸出墓壁之外,形成鋸齒狀的“菱角牙子”。殘存墓壁采用順丁混用式砌筑,部分丁磚伸出墻外做咬土磚,兩室之間由雙層隔墻相連成一體。兩室后壁均可見殘存立柱,為嵌砌法砌筑,即立柱直接嵌于墓壁之內,與后壁共磚,立柱形制不詳。

墓磚均為素面磚(圖二四)。

圖二四 M5平、剖面圖

(2)隨葬器物

墓室擾動嚴重,僅于右室后部靠近墓壁處填土中出土瓷盞1件。

瓷盞 1件。M5∶1。器物形制規整,敞口,尖圓唇,腹部向下內收,圓餅狀足,平底。胎呈灰色,除足部外,器表遍施一層青色薄釉,胎釉結合不緊密,脫釉情況嚴重??趶?.4、底徑4.4、通高4厘米(圖二九,1)。

(二)單室墓

1.M4

(1)墓葬形制

墓壙長方形,直壁、平底。殘長2.5、寬1.6、殘高0.72米。墓室砌建其中,左右側壁距墓壙約0.2米,后壁距墓壙約0.15米。墓室殘長2、寬0.82米,墓室高度與墓壙高度大致平齊。墓向315°。

墓室底部鋪磚一層,呈“人”字形,部分地磚邊緣伸出墓壁之外,形成鋸齒狀的菱角牙子。殘存墓壁采用順丁混用砌筑,部分丁磚伸出墻外做咬土磚。墓室后壁中央殘留有立柱,為嵌砌法砌筑,即立柱直接嵌于墓壁之內,與后壁共磚,立柱形制不詳。

墓磚多為素面,帶紋飾的磚,其紋飾多飾于磚的正面和寬側面,其中,正面多以錢幣紋為中心,四周呈放射狀線條的紋飾,側面多為錢幣紋與幾何紋組合的紋飾(圖二五)。

圖二五 M4平、剖面圖

(2)隨葬器物

墓室擾動嚴重,未見隨葬器物。

2.M6

(1)墓葬形制

豎穴長方形,直壁、平底。殘長4.05、寬1.6、殘高0.1米。墓室砌建其中,左右側壁距墓壙約0.2米,后壁距墓壙約0.1米。墓室殘長4.14、寬0.9米,墓室高度與墓壙高度大致平齊。墓向300°。

墓室底部鋪磚一層,呈“人”字形,地磚邊緣伸出墓壁之外,形成鋸齒狀的菱角牙子。墓壁擠壓在地磚上形成的痕跡非常明顯。墓壁部分區域僅剩一層順磚,砌筑方式不詳,墓室后壁中央可見立柱痕跡。墓室前部南側鋪地磚之上殘留有規整殘磚數塊,可能為祭臺。

墓磚均為素面磚(圖二六;圖二七)。

圖二六 M6墓室(北→南)

圖二七 M6平、剖面圖

(2)隨葬器物

墓室上部擾動嚴重,隨葬器物集中出土于墓室前部,均為陶器,器類有陶槅和盤,其中,陶盤5件,陶槅2件。

陶盤 5件。均為泥質黑陶,胎質較疏松。敞口,部分口沿外侈呈微卷狀,淺斜直腹向下內收,器底微內凹,素面。M6∶1,口徑13.5、底徑12.4、通高1.8厘米(圖二九,5)。M6∶4,口徑16、底徑13.6、通高1.6厘米(圖二九,6)。M6∶6,口徑14.9、底徑13.3、通高1.8厘米(圖二九,7)。M6∶5,口徑16、底徑13.8、通高2.1厘米(圖二九,8)。M6∶2,口徑17.8、底徑14、通高2厘米(圖二九,9)。

陶槅 2件。僅修復1件,均為泥質黑陶,胎質較差,圓形,由內外兩圈間隔構成,制作規整。M6∶3,槅面殘。敞口,方唇,直壁,平底微內凹。槅面內圈間隔成兩小格;外圈等間距分成六格,均呈扇形。素面。底徑20、殘高2.8厘米(圖二九,10)。

3.M7

(1)墓葬形制

墓壙長方形,直壁、平底。長3.17、寬1.24,殘高0.43米。墓室砌建其中,左右側壁距墓壙約0.1米,后壁未見墻磚。墓室殘長2.72、寬0.76米,墓室高度與墓壙高度大致平齊。墓向310°。

墓室底部鋪磚一層,呈“人”字形,部分地磚邊緣伸出墓壁之外,形成鋸齒狀的菱角牙子。殘存墓壁采用順丁混用式砌筑,部分丁磚伸出墻外作咬土磚。

墓磚均為素面磚(圖二八)。

圖二八 M7平、剖面圖

(2)隨葬器物

墓室擾動嚴重,隨葬器物共3件,分別位于墓室左右側壁中部和墓室前部,均為瓷盞。

瓷盞 3件。器物形制規整,敞口,尖圓唇,腹部向下內收,圓餅狀足,平底。胎呈灰色,除足部外,器表遍施一層青色薄釉,胎釉普遍結合不緊密,脫釉情況嚴重。M7∶1,口徑8.8、底徑5、通高4.8厘米(圖二九,2)。M7∶2,口徑8.4、底徑4.5、通高4厘米(圖二九,3)。M7∶3,口徑8.7、底徑4.7、通高4.5厘米(圖二九,4)。

圖二九 M5、M6、M7出土器物

二、墓葬年代

墓地出土陶、瓷器共67件,不論是從器類組合,還是從具體器物形態看,均不出長江流域特別是鄂州地區六朝時期墓葬所出器物范疇,以往材料為我們進一步辨析墓地年代提供了豐富的對比素材。

瓷器方面,M2所出盤口壺與鄂城M2206∶6①和郭家細灣M8右∶7②相似,頸部較細短,年代應為東晉中晚期;而M1所出盤口壺頸部稍粗,整體器物形制相較于M2而言略顯矮胖,但同時腹部又沒有南京市富貴山M2∶29③和長沙連山M1∶10④那么圓鼓,按照盤口壺由矮胖向瘦長的整體器物形制發展演變規律⑤,M1在年代上應略早于M2。M1-2(右室)瓷盂和鄂州塘角頭M11∶4瓷盞類似⑥,年代不晚于東晉初年。瓷盞幾乎每座墓都有出土,數量不等,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魏晉南北朝時期墓葬最基本的隨葬器物組合。

陶器方面,M1-2(右室)陶碗與鄂城M2190∶30⑦陶盆整體器物形制類似。M2-2(右室)僅見陶魁M2-2∶7,不見與之配套的陶勺,其整體形制與碗類似,僅于口部附加一長條狀實心柄,與鄂城M2005和M2216同類器物形制相似⑧。M1-2(右室)和M2-2(右室)陶槅均為平底,內圈呈“T”字分布,器物形制與鄂州塘角頭M12∶6相同⑨,而M2-1(左室)陶槅底部為高圈足,內圈呈“Y”字分布的形制則與鄂州M2167∶3類似⑩。陶燈M3-1∶04,燈盞部分呈盞形,與底部承盤部分具有一定的高差,整體形制與鄂州M3026∶11相似;M1-2(右室)陶燈的燈盞部分略高于承盤,呈淺盤狀,器物形制則與鄂州M2161∶5相似。M1-1∶8陶盤斜直腹,其器物形制與鄂州M2167∶4相似;而M6∶2陶盤則為斜弧腹,整體器物形制同于鄂州塘角頭M3∶1,年代不晚于東晉初年。陶勺僅M1-2∶5相對完整,整體器物形制與鄂城六朝墓相同,僅M3-2∶02口部呈橢圓形內凹,為以往所少見。

三、結 語

7座墓葬排列有序、布局合理,單室墓和雙室墓交錯分布,相互之間未見打破關系。墓向均為西北向,墓與墓之間相互距離均約為2~3米,唯M6與M7之間,且與M1~M5之間距離稍遠,約為6~7米。顯然,墓地事先經過嚴謹規劃,應為同一時期的家族墓地。同時,根據盤口壺的形制演變關系,墓地的埋葬順序應為由東北至西南依次排布,即M1時代最早。另外,經過勘探,墓地西南部大片范圍內并未再分布有其他同時期墓葬,表明墓地使用時間并不長,雙室墓多分布于墓地東北部,單室墓如M6、M7分布于墓地邊緣且呈相對離散狀態,這體現了朝代變更頻繁和時局動蕩的時代背景。

注 釋:

②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州市博物館:《湖北鄂州郭家細灣六朝墓》,《文物》2005年第10期。

③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市玄武區文化局:《江蘇南京市富貴山六朝墓地發掘簡報》,《考古》1998年第8期。

④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長沙連山東晉墓發掘簡報》,《文物》2021年第5期。

⑤ 王睿:《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盤口壺的形制與功能》,《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第8期。

猜你喜歡
素面底徑黑陶
李蕾作品
天降大福喜成雙
簡論龍山黑陶
黑陶藝術作品欣賞
美哉黑陶
大型卷筒繩槽底徑測量方法淺析
一種能準確高效檢測齒轂槽底徑的檢具
臨潁縣固廂墓地M15發掘簡報
素面
結緣黑陶,難卻快樂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