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西安市國際港務區三義莊唐張群墓發掘簡報

2024-02-21 02:29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方文物 2024年1期
關鍵詞:墓道規整墓室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內容提要〕 2019年2—7月,為配合西安國際港務區陜西師范大學陸港小學項目建設,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新筑街道三義莊南部塬地發掘一批墓葬。其中,M8和M9分別出土張群與張參兩兄弟墓志。根據墓志信息及墓葬排列可知,此處或為其家族墓地。M8為張群墓,其為單天井斜坡墓道土洞墓,出土隨葬品20多件,主要為半身胸像男、女俑,以及塔式罐、銅錢和墓志等。

2019年2—7月,為配合西安國際港務區陜西師范大學陸港小學項目建設,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新筑街道新寺村三義莊南部塬地發掘唐墓14座、清墓6座和漢唐古道2處。其中,M8和M9兩座長斜坡墓道土洞墓,分別出土有張群與張參兩兄弟墓志,根據墓志信息及墓葬排列可知,此處或為其家族墓地。該墓地東眺驪山,西瀕灞水,距灞河流域約2.5千米,西南距新寺遺址約1.2千米,距唐大明宮遺址約12.55千米,地理坐標東經109°04′97″,北緯34°36′81″,高程379米(圖一)。根據墓志記載,當屬隋唐長安城東細柳原。M8張群墓處墓地中部偏東,西南距M9張參墓約87.5米(圖二)?,F將張群墓M8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地層堆積

M8開口于第2層下,打破第3層壚土層和黃色生土層。第1層耕土層,灰褐色土,地表因機械碾壓土質較硬,包含有植物根系及少量近現代建筑磚瓦礫等,厚0.15~0.2米;第2層擾土層,淺黃褐色土,土質略硬,內含零星的植物根系、磚瓦殘塊及蝸牛殼等,墓道開口于此層下,厚0.15~0.25米;第3層壚土層,深褐色土,土質堅硬,呈縱向解理,挖散后呈顆粒狀,內含蝸牛殼、白色腐殖質、少量料姜石結核顆粒等,基本呈平行堆積,厚0.45~0.5米。該層以下為純凈而致密的黃色生土層,具有順直、豎向孔道的柱狀結構。

二、墓葬形制

M8系長斜坡墓道單天井土洞墓,平面呈“刀”形,坐北向南,方向193°。墓葬水平全長約12.15米,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和棺床等部分組成,墓道開口距現地表深約0.45米,墓底距現地表深約4.4米(圖三;圖四)。

圖四 M8平、剖圖

墓道:平面呈梯形,南寬北窄,土壙斜坡式,坡度20°~30°。墓道口小底大,壁面修整較平滑。北壁自開口至墓底略向南傾斜。斜坡底地面直通甬道口,坡面修整不甚均勻,局部較陡峭光滑。墓道開口水平長6.1、寬0.68~1.08、坡底寬1.15、斜坡通長9.15、北壁自開口至墓道底深3.15米。

過洞:介于墓道與天井之間,拱頂,平面近長方形,北端略寬。過洞自墓道北壁開口向下深約1.85米處向北掏挖,洞口西側收分寬約15厘米,東側收分寬約6厘米,東、西兩直壁修整平滑,局部因垮塌較粗澀,地面與墓道底呈同一斜坡。過洞內填花雜松散的塌土,純凈無包含物。過洞進深1.2、面闊0.93~0.98、直壁高1~1.26、洞高1.28~1.62米。

天井:介于過洞與甬道之間,疊壓于擾坑(K1)下,開口距坑口深約1.15米。天井現開口平面呈南北向近長方形,北壁較南壁略窄。南壁自開口至過洞頂處基本豎直,北壁自開口至底部略向南傾,較陡斜,東、西兩壁上部豎直規整,與過洞及甬道頂相平處向下兩壁呈“八”字形弧外擴,下部壁面較豎直規整,地面與墓道底為同一斜坡。天井原開口被K1破壞,現發掘天井開口長1.3、寬0.5~0.56、南壁殘深0.85、北壁殘深2.85米。

甬道:介于天井與墓室之間,拱頂,平面呈北寬南窄的梯形。甬道自天井北壁開口向下深約2.45米處向北掏挖,洞口兩側收分寬約3厘米,東、西兩直壁修整平滑,局部因盜擾破壞且經水淤垮塌,較粗澀。地面平坦,北端中部放置墓志一盒。甬道內散落有墓主顱骨及銅錢等。甬道進深1.42、面闊0.93~1.16、直壁高1.08~1.06、洞高1.54~1.46米。

墓室:位于墓葬最北端,拱頂土洞,自墓口向里逐漸變低,平面呈近梯形,北寬南窄。墓室東側地面修整平坦與甬道地面相平。西、南兩壁斜直相接,東壁略弧,北壁平直規整。墓頂西南部因擾坑(K2)破壞垮塌,剖面可見明顯水淤垮塌層,北端進深約0.7米保存稍完整,壁面修整平滑,局部因水淤垮塌,較粗澀。墓室填黃褐色淤土,夾雜植物根系、紅陶殘片及骨骼殘塊等。墓室進深2.93、面闊1.8~2.02、洞高2.62~2.02米。

棺床:墓室西側設置生土棺床,床面隨墓室形狀呈不規整的梯形。棺床長2.82~2.92、南寬0.6、北寬1.2、高0.11米。

三、葬式葬具

由于墓室垮塌及盜擾破壞的影響,墓主遺骸凌亂,顱骨位于甬道內東南側,四肢骨偏移至墓室東側。棺床上可見木棺朽痕,下鋪墊有均勻的草木灰,并散置銅錢,推測墓主手握“開元通寶”與“乾元重寶”及身下鋪錢。在棺床西南平置有方磚,位置未經擾動,棺床東北角及西側中部亦見擾亂的方磚,推測當為墊木棺所用。方磚或素面,或正面飾蓮花紋、背面飾短線式繩紋,邊長31~31.5、厚6厘米(圖五)。

圖五 蓮花紋方磚

四、遺跡遺物

M8天井及墓室上各有一個圓坑,由南向北編號為K1、K2,均開口于擾土層下,時代應晚于墓葬。K1南距墓道約1.04米,坑口直徑1.45米,坑壁豎直向下深約1.15米,中部顯露南北向近長方形天井??觾葴\灰黃褐色填土干燥較硬,夾雜少許碎磚瓦礫、料姜石及青瓷片等。K2位于墓室頂部西南角,南距K1約1.8米,坑口直徑1.52米,坑壁豎直向下深約0.75米,周壁外張擴大繼續豎直向下穿透墓室西南部頂壁,距坑口深約1.4~1.85米處向下出現墓頂南北向斜坡狀堆積,剖面可見有明顯的黃色淤泥夾雜層,淤土堆積厚0.37~0.72米??觾葴\黃褐色填土干燥堅硬,包含物較復雜,坑口厚約0.56米填土明顯是人為有意堆積形成。該層以下至墓頂之間屬自然形成的深褐色壚土層(圖四)。

由于墓葬曾遭盜擾,墓室隨葬品分布凌亂,除墓志為原始位置外,其余器物均被擾動。經整理修復,殘存隨葬品20多件,以半身胸像男、女俑為主,還有塔式罐、銅錢及墓志等,銀器因殘損較甚不辨器物形制。

1.陶塔式罐 1件。M8∶3,罐身殘甚不可修復,罐蓋和罐座保存完整。泥質紅陶,輪制,器表施白彩粉底。蓋為圓形,上附七級空心竹節狀蓋紐,下為圓餅形蓋輪,蓋底出短子口。罐座束腰空心倒喇叭形,座頂小平面可見有輪制旋痕,器壁有凸弦棱和細密的旋痕,座底喇叭口外敞,口沿方圓。蓋輪直徑10.2、高12.9厘米,座高15.4、頂面直徑9.2、底直徑18.8厘米(圖六;圖七,1)。

圖六 陶塔式罐蓋座(M8∶3)

圖七 M8出土器物線圖

2.陶幞頭男胸像俑 3件。泥質紅陶,前后合模制作,體中空。男俑頭裹幞頭,面龐方圓,兩腮豐潤,挺鼻抿嘴,目視前方,胸部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通體原施白彩底色,幞頭涂黑彩,現多已脫落殆盡。M8∶4,基本完整,通高10.4、體寬3.3~4.3厘米(圖七,2;封二,1);M8∶13,修復完整,通高10.4、體寬3.4~4.1厘米(圖七,3;圖八,1);M8∶18,

圖八 陶幞頭男胸像俑

粘接修復,額頂前垂“八”字形幞頭結腳,腦后裸露余發,通高10、體寬2.5~3.8厘米(圖七,4;圖八,2)。

3.陶墮馬髻女胸像俑 4件。泥質紅陶,前后合模制作,體中空。女俑頭綰墮馬髻,雙鬢抱面,面龐豐腴,眉目清秀,胸部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通體原施白粉底,發髻涂黑彩,現多已脫落殆盡。M8∶5,基本完整,通高9.6、體寬2.9~3.7厘米(圖七,5,封二,2);M8∶7,粘接修復,左鬢側發髻殘損,殘高8.5、體寬2.6~4.2厘米(圖七,6;圖九,1);M8∶8,粘接修復,左鬢側發髻殘損,殘高8.4、體寬2.8~3.7厘米(圖七,7;圖九,2);M8∶19,基本完整,通高9.6、體寬2.6~4.4厘米(圖七,8;封二,3)。

圖九 陶墮馬髻女胸像俑

4.陶雙髻女胸像俑 3件。泥質紅陶,前后合模制作,體中空。女俑攏發上梳,雙鬢抱面,頭頂向左右分梳并列雙髻,面容圓潤豐腴,闊鼻小翼,抿嘴瞇眼,眉清目秀,胸部呈上寬下窄的梯形狀。通體原施白彩底色,發髻涂黑彩,現多已脫落殆盡。M8∶6,粘接修復,通高10、體寬3~4.2厘米(圖七,9;圖一〇,1);M8∶10,基本完整,通高9.8、體寬2.7~4.2厘米(圖七,10;圖一〇,2);M8∶16,基本完整,通高9.5、體寬3~4.3厘米(圖七,11;封二,4)。

圖一〇 陶雙髻女胸像俑

5.銅錢 25枚。出土于墓口墓志東側填土與墓室棺床中部,以“開元通寶” 為主,兼有數枚“乾元重寶”。范鑄,錢文直讀,面輪規整,穿郭方正,光背或背穿處有月文,個別錢體背輪寬窄不等。

開元通寶,20枚。M8∶9-1、M8∶20-1和M8∶20-2,面背外輪基本等寬較規整,光背。錢徑2.4~2.5、穿邊長0.7、厚約0.15厘米(圖一一,1、6、7)。M8∶9-2,面輪規整,背輪寬窄不等,光背。錢徑2.45、穿邊長0.7、厚約0.15厘米(圖一一,2)。M8∶9-3,面輪寬窄不等,背輪較規整,背穿上右側有一模糊的月文。錢徑2.54、穿邊長0.62、厚約0.14厘米(圖一一,3)。M8∶20-3,面輪略寬較規整,背輪寬窄不等,背穿上有一月文。錢徑2.56、穿邊長0.7、厚約0.15厘米(圖一一,8)。M8∶9-4,面背輪郭規整,背穿上有一月文,背穿左下角有一細短橫。錢徑2.53、穿邊長0.7、厚約0.16厘米(圖一一,4)。M8∶9-5,面背輪郭較規整,邊緣銹蝕殘損,背穿左上角有一細斜豎紋。錢徑2.42、穿邊長0.67、厚約0.12厘米(圖一一,5)。M8∶20-4,面窄輪規整,背輪寬窄不等,背穿右下角有一凸點。錢徑2.3、穿邊長0.67、厚約0.12厘米(圖一一,9)。M8∶20-5,面窄輪較規整,背銹蝕漫漶,錢體略小。錢徑2.23、穿邊長0.67、厚約0.11厘米(圖一一,10)。

圖一一 M8出土銅錢拓片

乾元重寶,5枚。M8∶11-1,面背窄輪較規整,背穿下有一月文。錢徑2.4、穿邊長0.67、厚約0.14厘米(圖一一,11)。M8∶11-2,面背輪郭較規整,光背。錢徑2.5、穿邊長0.68、厚約0.15厘米(圖一一,12)。M8∶11-3,錢體略小,窄輪不甚規整,背穿左下角有一凸點。錢徑2.2、穿邊長0.67、厚約0.16厘米(圖一一,13)。

6.墓志 1合,置于墓室口部(圖一二)。M8∶1,青石質,正方形,由蓋、志兩部分組成。蓋盝頂,四立沿、四剎面均素凈無紋。盝頂面陰刻篆書銘文3行9字,行3字,為“大唐故張府君墓志銘”(圖一三)。蓋邊長55、剎面寬15、盝頂邊長28.5、厚11厘米。志石四立沿亦素凈,頂面陰刻楷書銘文29行,滿行30字,共818字。在行文中,凡遇“曾祖、祖、父、先塋”等字辟諱前空一格。志邊長55、厚11厘米(圖一四)。茲錄志銘如下:

圖一三 M8墓志(M8∶1)

圖一四 M8墓志志文(M8∶1)

唐故著作郎敦煌張公墓志并序/

前尚書左司員外郎鄭寶撰/

(注:□為無法辨識之字。)

五、結 語

M8紀年明確,墓主身份清晰。墓主張群,字之才,敦煌人,官至秘書省著作局著作郎(從五品上),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秋九月廿六日卒于京師(長安),卒年44歲,大歷四年(769年)二月三日,祔葬于京兆細柳原之先塋①。斜坡墓道“刀”形土洞墓,為唐代關中地區小型墓葬常見形制,墓主多為中低品階官吏或庶民。張群墓采用此類墓葬形制,修筑單天井,水平總長約12.15米,近梯形墓室面積約5.6平方米,營造規模與張群本人從五品上階官吏身份相適應,亦符合中唐之際低品階官吏常用墓葬形制規模。張群墓未見有鎮墓俑、男女侍立俑和動物俑等常規隨葬品,與其胞弟張參墓出土有鎮墓獸、天王俑、十二辰肖俑等形成鮮明對比,或與墓葬盜擾及墓主身份級別相關。

根據M8張群與M9張參墓志可知,張氏共有兄弟四人,張群乃張參兄長,墓志均提到祔葬于細柳原先(舊)塋②,因此,該區域當為張氏家族墓地。

注 釋:

① 苗軼飛:《唐大歷四年張群墓志考》,《北方文物》2024年第1期。

② 杜鎮、苗軼飛、劉皓妍:《新出唐建中四年〈張參夫婦墓志〉與唐代經史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1年第10期。

猜你喜歡
墓道規整墓室
“嘯”樂考釋——以唐太宗妃韋氏墓室嘯伎壁畫為中心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紋圖飾的表里漫談
300kt/a硫酸系統規整填料使用情況簡介
模糊生死界線:東漢墓內祭奠活動的考古學觀察
墓室探秘
內蒙古遼代契丹貴族墓葬門道初步研究
提高日用玻璃陶瓷規整度和表面光滑度的處理方法
電梯的建筑化藝術探索
基于發音機制的貪婪自適應語音時長規整算法
徐顯秀墓室壁畫中服飾圖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