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運用問題提升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

2024-03-01 06:34蔣益華
江西教育C 2024年2期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思維品質問題

蔣益華

摘? ?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在小學中年級英語課堂中,如何運用問題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譯林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板塊的課堂教學實例,探討了如何基于問題預測導入、追問辨析、歸納總結和創編拓展,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品質。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 ?問題? ?思維品質

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還要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英語新課程標準更是強調了“學思結合”,鼓勵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發展思維,在思維發展中推進語言能力的生長。學生的思維品質反映在思維的批判性、靈活性、邏輯性和創新性等方面,課堂問題是促進學生深度思考的主要方式,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途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思考,提高學習效率,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筆者結合譯林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的教學,闡述如何提高學生思維的批判性、邏輯性、靈活性及創造性。

一、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英語教學中設計問題,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途徑,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促使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品質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年級英語教材文本的篇幅短小、句型單一,對話內容簡單,“話輪”少,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容易忽視對學生思維的啟迪,教學問題的設計缺乏思維含量。

(一)課堂提問缺乏思維深度

在中年級的英語課堂中,教師往往提出很容易作答的問題。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板塊時,有的教師設計的問題是:“Is Liu Tao hungry? Is he thirsty? Is he ill?”在這一組問題中,教師僅僅將陳述句轉換為一般疑問句,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只需要回答“Yes”或“No”。在問答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停留在很淺的層面,只要回答正確,教師通常就不再追問學生的思考過程。這對于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起不到實際的鍛煉作用,雖然學生頻頻舉手,出現一種“思維活躍”的假象,但這其實是一種無效的課堂對話。這種淺表的問題會導致學生思維的低階化,不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學生難以形成高階思維。

(二)思維訓練的力度不夠

在中年級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往往缺乏梯度性,也就是說這些問題無法引導學生進行序列化的思考。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的Story time板塊時,有的教師會逐一呈現文本中的插圖,并進行講解式問答:“Is Liu Tao hungry in picture 1?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這樣的問題只是把教材文本的內容呈現給學生,至于答案的推理過程及問題與答案之間的邏輯關系,教師并不追問。

實際上,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在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的知識點,習得語言知識,通過由淺入深的問題鏈,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的邏輯性。具有梯度性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度加工,幫助學生厘清故事發展的脈絡。

(三)思維訓練的廣度不足

教師提問的內容和形式決定了學生思維發展的方向。在中年級英語課堂教學中,由于擔心學生的詞匯量不足,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主要指向記憶類的問題。例如,在復習譯林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的 Story time板塊時,有的教師會依次呈現圖片,并進行提問:“What’s the matter with Liu Tao in this picture?”這類問題的答案固定、單一,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此外,教師的問題往往比較集中,為了更好地訓練語言知識點,教師會在課堂中高頻率地提出同一個問題。在教學時,我們發現教師的問題集中于“Is Liu Tao...? What’s the matter?”,學生面對相似度很高的問題,會逐漸失去回答的興趣。過于集中的問題,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散性,讓學生失去更多的思考空間。

(四)思維訓練的目的不明確

每篇對話文本都有豐富的語言內涵,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綜合語言訓練的同時,應該積極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促使學生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對文本中的某個人物、某個觀點開展價值判斷,給學生提供評價別人及表達觀點的機會,從而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高階。

在實際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大多停留在文本語言知識的層面。以譯林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板塊的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接近尾聲的時候,很多教師并不會設計問題來引領學生對文本內涵進行思考,導致學生的語言輸出有限,他們很難表達自身的不同見解,批判思維得不到鍛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啟發學生的內省與反思,促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批判思維能力。

二、基于課堂問題發展學生英語思維品質的策略

(一)巧用預測進行導入,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

預測和猜想是閱讀的重要策略,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領會文字信息,而是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預測型問題和猜測型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這種問題不受標準答案的限制。在注重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的課堂上,教師除了應引導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應當引導學生通過開放的猜想和預測,實現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的轉變。例如,在譯林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板塊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如下預測活動。

T: Liu Tao did many things at school. Now he is coming home after school.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教師設計的預測活動,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給學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間,學生給出了豐富的預測結論:“(1) Maybe he is tired. (2) He is thirsty and hungry, I think. (3) Maybe he is happy.? He had some fun at school. ”之后,教師出示了Story time板塊中的插圖1(Liu Tao的父親手中拿了一塊餡餅)和插圖3(Liu Tao的母親手中拿了一杯水),圖中Liu Tao的父母都在很關切地詢問Liu Tao,而他的表情并沒有表現出很興奮的樣子,而是略顯疲憊。這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觀察課本圖片,進行再次預測。

T: Now look at the two pictures. Let’s go on guessing.

在學生仔細觀察課文圖片的基礎上,他們給出了自己的猜測:“Maybe he is hungry. I can see a pie.”“ I think he is not hungry. Here’s a glass of water.”“Maybe Liu Tao is tired. I can see that he is sleepy.”

在第一次預測中,學生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給出了不同的猜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被充分激活,他們樂于參與,積極思考。緊接著,教師出示了教材中的圖片,引導學生在觀察、判斷、辨析的基礎上,利用圖片中的情境進行猜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猜想,并陳述理由,再進行辨析,陳述觀點,這樣的方式可以促使學生彼此之間進行思維碰撞,從而打開學生的思路,促使學生的英語表達變得更加豐富和生動。

(二)注重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的插圖精美、豐富,語言知識單一,圖片所提供的信息量遠遠大于文本所涵蓋的知識點,因此產生大量的教學“留白”空間。這些英語教材中的信息留白成為探究學習的切入點,為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發展提供了很多機會。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補白”,成為發展學生創造型思維的一種好方法。

追問和“補白”,是激發學生思考的有效途徑。追問一般是緊接著前一次提問所展開的后續提問,它具有隨機性、臨時性,指向學生的思維過程,能夠深化學生對教材文本的理解,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促使學生運用所學語言表達個人觀點和意圖。例如,在譯林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的教學中,在分析文本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追問,促使學生深入思考。

T: What’s the matter with Liu Tao?

S: He is thirsty and tired.

T: How do you know that?

S: He asks for some water. He says ‘good night’ to his mum and dad, so he wants to go to bed.

顯然,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已經通過學習,對核心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教師在學生獲得結果后,進行了追問,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讓學生打開思路,對已知信息進行溯源,從而鍛煉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通過獨立觀察與思考,從不同角度為自己的判斷提供理由,有根據地表達出自己思考的結果。因此,追問與“補白”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三)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提高學生的分析、梳理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目標。提高分析能力,應當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基礎。思維的邏輯性通常是指學生在思考問題時,能夠遵循客觀規律,有順序地進行準確表達。在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概括分析能力還相對薄弱,因此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緊扣教材編排的內在邏輯,以遞進式問題鏈引導學生進行推導,使學生在思考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所謂遞進式問題鏈,是指層次鮮明、具有系統性的一連串問題,它們有中心、有序列,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遞進式問題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在譯林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的教學中,教師完成課文的導入環節后,可以依據文本內容,設計如下問題鏈:

T: From the story, who cares about Liu Tao in his family?

S1: His mum and dad.

T: 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mum and dad?

S2: His father cares about Liu Tao. He loves him. His father is kind.

S3: His mother is worried about Liu Tao. She is nice. Liu Tao has a warm family.

從上述環節可以看出,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顧教材內容,整合文本信息,不斷深入思考,清晰地呈現了一個邏輯推理的過程,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為本課的思想教育做好了情感鋪墊。

(四)發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想象有利于打開學生的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具有開放性和創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拓展和評價。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體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創造性地組織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深層次的加工和整合,實現知識的靈活遷移。在譯林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的拓展環節,教師提出了如下問題:“Liu Tao’s father and mother love him. They care about him. Every day, your mum and dad cook breakfast for you. They wash clothes for you. They do many things for you. Maybe they are tired too. How to care about them?”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了豐富的語言輸出,創造性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總之,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設計的方式,整合教材內容,構建語言學習的框架,挖掘教材的留白部分,厘清文本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幫助學生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推斷、歸納、辨識、評價,提高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張雙雙.在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探究[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10):69-70.

[2]魏瑾.探究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措施[J].新課程,2022,(1):58.

[3]包琳鈺.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小學生英語課堂提問技巧策略[J].小學生(中旬刊),2023,(4):58-60.

[4]安蓉蓉.問題鏈在小學英語深度課堂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3,(10):113-117.◆(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西平小學)

猜你喜歡
小學中年級思維品質問題
創新理念快樂教學
談小學中年級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
小學中年級學生錯別字對策研究
媒介運營管理者應具備的一種新的思維品質
提升學生對數學的喜愛度
在“教學做合一”中優化思維品質 提升創新能力
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