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的發展會使你失業嗎?

2024-03-02 03:39編譯王懿霖美術編輯丁國明趙霞
求賢 2024年2期
關鍵詞:生產力勞動者人工智能

編譯/王懿霖 美術編輯/丁國明 趙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發布報告指出,人類正處于一場技術革命的邊緣。這次技術革命可能會推動提高生產力、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并提高全世界勞動者的收入,但它也可能取代部分工作崗位,使貧富差距和不平衡發展加劇。

報告研究顯示,全球近40%就業崗位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對此表示:“從歷史演進來看,自動化、信息技術往往會影響日常工作,但人工智能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能夠促進高技能工作?!?/p>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分析顯示,在發達經濟體,大約60%的工作崗位可能會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相比之下,在新興市場和低收入國家,受人工智能影響的就業崗位比例預計分別為40%和26%。

這意味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面臨的人工智能直接干擾較少。但與此同時,鑒于很多國家還沒有發展出完善的基礎設施或熟練勞動力,這些國家也難以從人工智能技術中獲利。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工智能技術可能會加劇國家之間的差距。

“這可能會加劇數字鴻溝和各國收入差距?!备駣W爾基耶娃表示,人工智能也可能影響國家內部的收入和財富分配。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工智能可能會加劇整體不平等,政策制定者必須積極應對。

同樣,于近日在達沃斯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也重點討論了未來工作的挑戰和機遇。

世界經濟論壇在報告中強調,技術對就業動態的影響顯而易見。報告估計,到2025 年,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圍內創造的就業機會將比它們取代的還要多1200 萬個。這種自相矛盾的情況突顯了技術的變革潛力,它取代了某些職位,但也創造了新的機遇。然而,這也強調了轉變個人職業發展模式的必要性,因為市場很明確需要一批適應性強、掌握新型崗位所需技能的勞動力。

科技的兩面性——一些人會獲益,一些人則受損

技術的發展,如工廠機器人、智能家居設備和自動駕駛汽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這些發展在很多方面都令人興奮,因為它們預示著生產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它們也可能令人恐懼:當機器接管一切時,人們將如何謀生?

當然,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工業革命期間,就出現了對技術摧毀就業、取代勞動者和破壞生活方式的擔憂——這方面最好的例證或許是英國的盧德分子,他們反對這些給紡織業帶來根本性變化的變革。一個多世紀后的今天,這些擔憂依然存在。正如時任美國參議員約翰·肯尼迪在1960 年計算機革命剛開始時所說的那樣,“今天,我們正面臨一場新的工業革命——自動化革命。這是一場為勞動力帶來新的繁榮、給美國帶來新的財富希望的革命,但這也是一場帶來產業混亂、失業率上升和貧困加劇等不良威脅的革命?!?/p>

回想起來,肯尼迪對失業的擔憂似乎并不準確。在他發表演講后的幾年里,美國經濟創造了數百萬的凈新增工作崗位,大規模技術失業也沒有出現。勞動力市場的這些狀況似乎減輕了當代盧德分子的擔憂——憑借技術的益處和市場的力量,人們將找到新的工作,生產力的上升將提高生活水平。的確,在18 世紀和19 世紀的工業革命期間,這些都最終成為了現實,電力、內燃機、電話和現代醫學等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延長了預期壽命,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

然而,這并不是說肯尼迪的擔憂是毫無理由的。就在他發表演講的幾年后,美國的薪資差距開始急劇加大,勞動力的收入占比出現了下降。

而當下,人工智能正朝著不可預見的方向迅速發展,我們可能無法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2023 年初,ChatGPT-4(一種旨在生成類似人類語言的人工智能模型)的出現標志著變革步伐的顯著加快,凸顯了人工智能遠遠超出完成常規任務的能力。2019 年,麥肯錫調查的人工智能專家預計,到2050 年,計算機將能夠達到前25%人類的寫作水平;到2055 年,計算機將能夠執行人類水平的創造性任務。短短幾年時間,他們現已分別將預測時間調整為2024 年和2028 年。

很容易看出預測出現如此大幅變化的原因。生成式預訓練轉換器(GPT)似乎有可能對勞動力市場產生廣泛的影響。一項研究表明,一旦GPT 被引入工作環境,大約20%勞動者的至少一半工作會受到影響。GPT 似乎可以提高創造性任務的效率,比如寫作、法律分析和編程等。這些研究比較了在給定任務中使用GPT 的小組和對照組的效率,發現使用GPT 的小組的效率大幅提高。然而,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觀察到,技能最低的參與者受益最多,且至少在某些情況下,GPT 增強的輸入更具創造性。此外,有跡象表明,僅GPT-4 就可能超過人類的輸出。這些發現與之前強調的常規任務自動化以及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替代非熟練勞動力的觀點形成了對比。新技術對熟練勞動者和低技能勞動者影響的這種變化,似乎是GPT 與之前的數字化浪潮的關鍵區別。

所有這些都對經濟增長和薪資不平等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它也表明過去發生的,未必就是未來的序幕。薪資不平等會因為低技能勞動者受益更多而出現部分逆轉嗎?或者,擁有最佳數據條件、計算機和頂尖人才的大型企業會獲得更多的經濟和政治權力嗎?這一切將如何發揮作用,顯然取決于技術的發展以及政策和更廣泛的社會反應。樂觀和悲觀的人工智能情景都存在,但在任何一種情景下,都可以確定其會造成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巨大變革,政策制定者必須盡最大努力理解正在發生的快速變化對分配的影響。

重新平衡人工智能發展之路——若要實現共同繁榮,我們必須確保人工智能與人工形成互補,而非取而代之

關于人工智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樂觀的預測比比皆是。高盛集團表示,人工智能的使用可以在10 年內將生產力每年提高1.5 個百分點,并使全球GDP 提高7%(額外產出7 萬億美元)。業內人士的預測則更為激動人心,其中包括全球每年產出增長超過30%,有10%可能會出現“爆炸性增長”。這種技術樂觀主義依托于“生產力浪潮”這一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包括自動化在內的技術變革會推動生產力提高,從而提高凈工資,實現共同繁榮。

然而,這種樂觀主義不符合歷史規律,且對于當前“任由人工智能發展”的道路尤其不合時宜,后者專注于推動自動化(取代人工)。我們必須要認清,新技術的發展絕不只有一條唯一的、注定的道路。而且,假設目標是持續改善更多人的經濟狀況,那么應該采取怎樣的政策,才能讓人工智能發展走上正確的道路,同時又更加重視提高所有勞動者均可具備的能力呢?

機器問題

與人們的普遍觀點相反,提高生產力并不一定意味著對勞動者的需求增加。生產力的標準定義是“每個勞動者的平均產出”,也就是總產出除以總就業人數。人們希望隨著勞動者人均產出的增長,企業雇人的意愿也會提高。

但現實是,雇主并不會根據每個勞動者的平均產出量來招聘更多雇員。相反,對于企業來說,重要的是邊際生產力——即每增加一個勞動者來提高產量或服務更多的客戶,由此帶來的額外貢獻。邊際生產力的概念不同于每個勞動者的產出或收入。每個勞動者的產出可能會增加,而邊際生產力可能保持不變,甚至有所降低。

工業機器人等諸多新技術的出現,拓展了機器和算法的任務領域,因此取代了人工。自動化提高了平均生產力,但沒有增加勞動者的邊際生產力,甚至事實上還降低了這一比率。這也就是為什么在過去的40 年里,自動化提高了生產力,大大增加了企業利潤,卻沒有實現共同繁榮。

正如《權力與進步》中所描述的那樣,用機器取代人工并不是提高經濟效率的唯一途徑,而這一點也已經得到了歷史的證實。部分創新成果并未實現工作自動化,而是提高了個人對生產的貢獻。例如,新型軟件工具可以幫助汽車修理工提高精度,從而提高工人的邊際生產力,這與以取代人工為目標的安裝機器人截然不同。

新的功能

創造新任務對于提高勞動者邊際生產力更為重要。如果新機器能開辟人類勞動的新用途,就可以擴大勞動者對生產的貢獻,進而提高其邊際生產力。從20 世紀初開始,亨利·福特引領汽車制造業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產業重組,在此期間,自動化技術大量涌入。但大批量生產方法和裝配線同時帶來了一系列新的設計、技術、機器操作和文書工作,增加了該行業對勞動者的需求。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新任務對就業和工資的增長至關重要。很多在過去幾十年里發展最快的職業,比如核磁共振放射科醫生、網絡工程師、計算機輔助機器操作員、軟件程序員、信息技術安全員和數據分析師,在幾十年前尚不存在。即使是一些歷史相對悠久的職業,比如銀行出納員、教授和會計師,現在也在利用技術從事許多相對較新的任務。在幾乎所有上述情況中,都是技術進步帶來了新的任務,而新任務成為了就業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同時,對于提高生產力來說,新任務也是必不可少的,新任務推動了新產品的推出,并使生產過程更加高效。

生產自動化

如果一個行業的自動化能大幅提高生產力,它也能推動該行業或整個經濟體的就業。在這種情況下,新的工作崗位可能來自同一行業的非自動化任務,也可能來自相關行業中增加的活動。在20 世紀上半葉,汽車制造業的快速增長刺激了石油、鋼鐵和化學工業的大規模擴張。汽車的大批量生產也徹底革新了交通運輸的面貌,進而推動了新的零售、娛樂和服務業的興起。

然而,如果自動化無法大幅提高生產力,也就是只能達到所謂的“很一般的水平”,就無法激起“生產力浪潮”。例如,雜貨店的自助結賬機只能帶來有限的生產力效益,因為它們只是將掃描商品的工作從員工轉移到顧客身上。商店引入自助結賬機后,雇傭的收銀員就會減少,但其他方面并沒有出現生產力顯著提升的情況,無法以此來刺激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食品雜貨沒有變得更便宜,食品生產規模沒有擴大,購物者的生活也沒有改變。

這些都強調了技術的一個最重要問題——選擇。利用共識來提高生產力的方法有很多,指導創新的方法更是比比皆是。關鍵在于我們發明和采用數字工具是用來監工、推動自動化,還是通過創造富有生產力的新任務來為勞動者賦能?

與人類互補

新技術可以與勞動者形成互補,使其提高工作效率或質量,或幫助其完成新的任務。例如,1870 年至1979年間,雖然機械化逐漸使美國一半以上的農業勞動力失業,但工廠和新興服務業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藍領和文書工作,對熟練勞動力產生了巨大需求。這類工作不僅報酬更高,而且危險性更小,體力消耗也較少。

在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這種傳統工作自動化與新任務創造的良性結合,始終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下進行著。但在1970 年之后,這種互動出現了失衡現象。在隨后的50 年里,盡管自動化保持發展、甚至加速了前進步伐,新任務的抵消效應卻已弱化。于是,這些勞動者越來越多地從事雖有社會價值卻薪資微薄的服務性工作,比如保潔、餐飲服務和娛樂服務。

而人工智能新時代的關鍵問題是,它是否會為擁有不同技能組合和廣泛教育背景的勞動者,帶來新的勞動力互補性任務。

人工智能系統在某些自動化方面的應用已成定勢,下一步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焦點則是,在大量的認知任務中實現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平等。更廣泛地說,是打造能夠模仿并超越人類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

如能對人工智能的發展予以適當引導,它有可能成為勞動者技能和專業知識的補充。人類生產力常常因缺乏具體的知識或專業技能而受到阻礙,而新一代技術可以對這些知識或專業技能形成補充。例如,人工智能在專業勞動者(比如教育工作者、醫務人員,以及電工、水管工等現代技術人員)的培訓和再培訓方面具有巨大潛力。人工智能還可以在監督培訓流程、與客戶溝通以及提供更精細的服務方面,對人類的專業知識和判斷力提出新的需求。

5 項原則——將人工智能引上與人類相輔相成的發展之路

預測表明,人工智能可能會在未來5 年使全球GDP 實現增長,雖然增長幅度不會像人工智能狂熱分子所說的那么大。它可能會在中期小幅提高GDP 的增幅。然而,我們從目前的軌跡來看,人工智能產生的第一重影響可能是加劇工業國家內部的不平等。

中等收入國家和許多低收入國家對當前的道路也憂心忡忡。新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將很快在各地得到應用,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沒人能確保人工智能創造的就業機會會超過其所摧毀的就業機會。

如果我們能將人工智能引上一條與人類相輔相成的道路,同時利用它來解決緊迫的社會問題,那么世界各地都將從中受益。但如果一味追求自動化,共同繁榮將更難實現。

基于此,世界各地的政府尤其是正在積極發展科技的國家,應該采取以下5 個步驟,幫助人工智能走上一條與人類互補而不是取人類而代之的道路——

改革商業模式:占主導地位的人工智能開發者可以輕而易舉地無償征用消費者數據,這些開發者對數字廣告的依賴也會使他們想盡一切辦法來吸引消費者注意。政府需要為所有消費者的數據確立明確的所有權,并應對數字廣告征稅。要讓人工智能惠及全民,就必須實現更多樣化的商業模式,甚至促成更多的競爭。

更新稅收制度:根據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的稅法,人力型企業承擔的稅負要比專注于用算法實現工作自動化的企業稅負更重。為了更好地激勵企業采用與人類互補的技術,政策制定者應潛心制定一個更對稱的稅收結構,平衡雇用勞動力和投資設備與軟件的邊際稅率。

提高勞動者話語權:由于勞動者將受到人工智能的深刻影響,其應該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中擁有話語權。政府政策應限制將未經測試(或測試不足)的人工智能,應用于可能使勞動者處于危險之中的場景,例如高風險的人事決策任務(包括招聘和解雇)或工作場所監測和監督。

資助更多有關人工智能與人類互補性的研究:研發與人類互補的人工智能技術需要更多支持。政府應促進競爭和技術投資,將人工智能工具與人類專業知識相結合,以改善重要社會部門的工作。一旦取得了充分進展,政府就可以鼓勵進一步投資,并提出建議,商討與人類互補的技術是否適用于公費的教育和衛生保健項目。

普及政府人員的人工智能專業知識:人工智能將觸及政府投資、監管和監督的各個領域。在政府內部建立人工智能咨詢部門,可使政府機構和監管人員作出更為及時有效的決策。

(來源:世界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論壇)

猜你喜歡
生產力勞動者人工智能
勞動者
勞動者的尊嚴不應被“扔”在地上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下一幕,人工智能!
在云端
勞動者之歌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