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虛擬社區學生黨建工作創新研究

2024-03-03 19:31葉偉彭哲肖敏
大學·研究與管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虛擬社區黨建創新

葉偉 彭哲 肖敏

摘? 要:受益于互聯網的普及和移動互聯技術的不斷發展,虛擬社區這個概念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并日益獲得廣泛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轉移到了這個新空間上,它逐漸成為文化建設和思想交流的重要陣地。虛擬社區的廣泛應用必然會對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新時代的黨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虛擬社區作為新時代黨建新的切入點,旨在探討虛擬社區對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產生的影響,結合當下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統計、分析、總結。根據數據的分析結果,探究、回應當前黨建工作中存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創新高職院校黨建工作切實可行的方案。

關鍵詞:虛擬社區;黨建;創新

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其著作Gemins- chaft und Gesellchaft(《社區與社會》或《共同體與社會》)中,把人類共同生活的表現形式分為兩種類型,即親密、有人情味的共同體,即“Geminschaft”(社區)。另一個則是保持一定距離的共同體,他稱之為“Gesellchaft”(社會)。自滕尼斯提出社區的概念后,就引發了學界廣泛的研究、討論。

一、虛擬社區的概念

滕尼斯是德國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自滕尼斯提出社區概念起,在社會學領域就引發了各式各樣的討論。在社會學的研究視角下,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對于社區的探究熱度也在逐年攀升。社區成為社會學和其他科學的重點研究對象。對于社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界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從不同的研究角度進行切入,對于社區的定義就會作出不同的概念解析[1]。

(一)社區概念的緣起

業內學者普遍認為關于社區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滕尼斯的《社區與社會》。當然,現在學者們站在德文的角度去翻譯此書,更多翻譯成《共同體與社會》。滕尼斯認為共同體主要分為三類: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精神共同體。這三類主要是形成于自然基礎上的群體,無論是歷史原因形成的共同體(村落、城市),抑或是思想形成的共同體(關系)等,都是一種基于協作關系的有組織的結合形式。滕尼斯主要描述的社區,其實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鄉村社會,在這里,人們親密無間的合作、互相扶持、互相幫助,這是一個充滿了人情味的有機社會群體。人們以血緣、情感作為共同體的聯結紐帶,在這里人們形成了一種相互信任、親密無間的關系[2-3]。

(二)社區概念的發展

自滕尼斯提出社區(共同體)這個概念起,之后的百年時間里,關于社區概念的解析、擴展就從未停止。學者們在各個領域從各個角度對社區概念進行了研究。所以,各種差異化的分歧也因此而產生。

雖然對于社區的定義和解讀多種多樣,但是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地域性社區和功能(精神)性社區,首先地域性社區。這一類學者通常認為社區是某一個特定的區域內有組織聚居而形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按照社區的空間特征來劃分的一種社區類型,比如農村和城市社區;其次,功能(精神)性社區。第二類學者則強調生活在這個社區的聚居者通常是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或有共同的矛盾需要解決,因而由共同目標或共同利害關系人組成的社會群體,例如宗教群體,或者網絡上的貼吧、論壇等也都是精神社區。

我國的社會學研究者,主要是以地域論來劃分社區的。當然,如果社區的概念僅僅采用第一種解讀,那么與滕尼斯所定義的社區概念已經相去甚遠。

(三)虛擬社區的產生

如果將社區定義為地域性的社會,這種理解是對滕尼斯最早提出的社區概念的偏移,那么虛擬社區概念的提出,則可以看作是對這個概念的回歸。這是對基于一致的思想、情感、價值觀、文化心理等形成的具有共同價值追求的共同體意識的回歸。

因為互聯網可以打破物理空間的界限,也就不存在地域的限制。人們通過互聯網可以基于某些共同的認同感、歸屬感從而匯集起來形成一個具有強烈精神認同的精神共同體。而虛擬社區的概念正是由此而產生的。虛擬社區的主要元素構成可以大致總結為以下幾點:1. 有一個固定且穩定的平臺。比如近幾年比較火的抖音、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學習交流的平臺比較突出的例如:組織黨員進行集體教育學習的學習強國App、廣大青少年學習的江蘇共青團公眾號;2. 形成的虛擬社區活躍人數應該具有一定的規模,學習、互助、共享人數具有相對的要求;3. 有共同的意識和文化,既然這個社區不是靠地域劃分,那么將人群聚集在一起,必然需要文化的認同感。在社區的構建過程中,伴隨著社區的建立、發展、壯大、穩定。必須要形成自己獨特的社區文化。社員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形成對社區的價值、心理長期認同;4. 有專門的人員對于社區的健康的發展進行意識形態引導。任何社區的發展如果偏離了主流意識形態,必然會成為社會的毒瘤逐漸走向滅亡。

從虛擬社區的定義、功能來看,它無疑非常接近滕尼斯所描述的共同體的自然狀態。滕尼斯的社區是在情感、內心傾向等自然情感一致的基礎上形成的、聯系密切的有機群體。在社區形式里,不論人們形式上怎樣分隔,也總是互相聯系的。其本質上仍是一個高度聚合的有機統一體。

虛擬社區與地域社區不同點除了打破了物理的空間界限。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虛擬社區更加關注功能性和精神認同感。當然,它與滕尼斯最初的那種強調親屬關系、鄰里關系、友誼關系,以血緣、感情和倫理團結為紐帶的社區還是略有不同的。這是一個更加平等、自由、開放、包容的共同體??v然社員之間的物理距離可能有千萬里,但是并不會妨礙在虛擬社區中構建基于精神認同的親密關系。這種基于價值認同感建立的虛擬社區無疑是對滕尼斯的共同體的繼承與超越[4-5]。

二、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中虛擬社區的作用

(一)虛擬社區是新時代黨建工作的重要陣地

中國互聯網中心(CNNIC)于2022年8月31日發布了《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到2022年6月止,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10.51億,約占總人口74.4%。在其他方面的統計中,網民平均上網時長為29.5小時,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更是高達96.6%。針對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路橋專業進行的調查數據分析可知,每天花4個小時上網的學生比例達到95%,而這一數字在入黨積極分子中也達到了87%。高職院校相對本科院校來說具有某些特殊性。例如高職院校的學生學制只有三年,學生在校期間兩年,實習一年。他們除了專業課的學習外,對于技能的培養也需要大量的功夫。因此相對來說,要最大化高效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黨性教育、黨員培訓。一套完整的入黨流程,從學生在校期間完成積極分子培訓,青馬班培訓考核,發展對象考查,預備黨員的發展等程序之后進入實習崗位,這段時間里對學生的黨性培養、黨的知識的灌輸要落在實處。高職院校應利用好互聯網資源,特別是手機App資源,創制優秀的黨建文化和黨建宣傳作品。在網絡迅速發展的時代大背景下,互聯網已經深入地滲透到了人們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高職院校的黨建需要高度重視虛擬社區對黨建工作發揮的作用。

(二)虛擬社區對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的影響

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是“00后”,他們處于一個新時代。在這個前景廣闊、前途大好的時代,讓他們有機會對這個世界有更加廣泛、多元的認知。伴隨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他們接觸信息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通過互聯網這個媒介,借助諸如微博、抖音、公眾號、學習強國等虛擬社區平臺,學生獲取新聞、知識的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學生隨時都可以參與到思考、討論中,相對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與廣大網民進行思想交流。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的開展,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生的興趣、愛好、建議、意見應該最大限度地被考量,在符合黨建要求的前提下大力提高黨建工作的平等性、民主性、公開性。當然,除了學習主體的學生外,教學主體的黨建工作者也要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給出合理化建議,讓學生更加健康、良性地參與到黨建中來,這是必須要考慮的[6]。

(三)虛擬社區黨建工作是對傳統黨建方式的繼承與超越

在傳統黨建模式中,高職院校進行黨建工作往往都是:1. 通過組織線下黨課學習和交流討論會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2. 通過談心、談話,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政治意識;3. 組織黨員生活會,及時發現糾正學生的生活作風問題;4. 組織志愿者服務活動,提高學生的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上述教育方式、方法確實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黨員培養、黨建活動的開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一些也是現在必須沿用和借鑒的。但是這些傳統的黨建方式,往往局限于空間的制約,表現出一定的局限性。虛擬社區的興起無疑可以對傳統的黨建方式進行優化、補足。它可以打破空間性的束縛,讓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隨時隨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從目前可以運用的技術手段來看,大量的新媒體平臺的“吸粉”案例為新時代的黨建工作開展提供了新的視角。當然,學習強國已經是一個非常值得信賴的平臺。但是針對各自學校的獨特情況,還是可以利用更加靈活的技術手段。這些平臺其實就是為了增強教育的靈活性、趣味性,提高知識傳播的效率。通過平臺上課后習題檢測學習效果,極大地提升了對于育人實效的反饋效果。如果學習效果不佳,平臺上的文件、視頻等也是可以反復觀看學習的。并且還可以留言討論、互幫互助,形成一個良性的學習氛圍[7]。

三、虛擬社區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虛擬社區黨建平臺的構建缺乏專門技術人員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弊顚I的人做最專業的事是新時代對于黨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高校的虛擬社區黨建平臺,往往從內容的編輯到發布這一整個完整的流程,都是輔導員或者教師黨員去完成的。導致原本構想的虛擬社區黨建效果很難真正得到發揮。

換言之,由于缺乏互聯網技術的支持與保證,也缺乏專業人員的設計與開發,所以并非虛擬社區本身不能夠與黨建緊密結合,而是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去實現黨建工作與虛擬社區的融合。目前大多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者對于虛擬社區的充分利用度還很不夠。

從實際情況來看:1. 內容方面,除了對內容的搬運,灌輸式教育,內容的傳播形式繼續進行改革、創新,就目前來說,直白式傳播風格不利于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接受;2. 由于缺乏專門的虛擬社區技術人員參與到黨建中,所以很難對黨建工作進行優化、創新,也難以將傳播的知識很難轉化成理想的形式。

(二)運用虛擬社區黨建效果不明顯

虛擬社區對于黨建的重要作用,其實很多高職院校早已關注。一些高職院校甚至專門建立了相關的黨建網站,開通抖音平臺賬號、微博平臺賬號、微信公眾號等專門服務于學生黨建工作,并結合實際需求對內容進行及時更新,組織學生進行了學習討論交流會。但是,育人實效缺乏未能得以體現。探析其原因,目前承擔黨建工作的人員大多數是各自學校的輔導員,而輔導員本身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其還需要承擔大量學生管理工作??陀^上,時間分配問題決定了輔導員主導的黨建工作更多地只能針對文件本身進行直白式的灌輸方式,這就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往往陷于興趣缺乏的不利局面[8]。

四、虛擬社區視域下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的創新對策

高職院校的黨建工作需要跟上新時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節奏。需要對學生的黨建工作改革、創新,對傳統灌輸式的黨建模式進行轉型。這就要求結合新時代黨建的具體要求,持續推進黨建工作與虛擬社區的融合。這種轉型與改革不能只是流于表面。高職院校運用虛擬社區進行黨建平臺搭建,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的收集、分析作用,傳播學生真正喜聞樂見,能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的內容。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的黨建工作,必須真正從受教育主體的角度出發進行考慮。只有真正搭建起一個能夠留住學生“心”的平臺,才能讓黨建工作開展的切實有效。

(一)創新學生黨建內容

隨著目前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大數據的運用讓教師可以有機會知道學生真正感興趣的知識,也為學生黨建工作提供了真正的數據參考,可以切實提升高職院校黨建工作開展的質量。當然對于內容的創新、創優,這就需要配備專業的信息技術人員不斷將構想轉換為現實。這批“00后”的大學生喜歡一些奇特、新穎的東西,這就要求黨建人員在虛擬社區黨建平臺構建的過程中,應該更多地考慮到這些符合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元素,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真正能夠做到從新角度、新觀點出發,創作更加符合這批“00后”學生審美的作品。通過虛擬社區黨建平臺,發布更加貼合學生生活的內容,引起學生的共鳴、思考,使學生明確自身前進發展方向,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潛移默化地完成黨性教育。當然,要完成這個理想化的目標,還是需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進行。就目前來說,對于內容的創新是第一步[9-10]。

(二)尊重學生的受教育主體地位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開展學生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是為了培養更多符合這個時代和社會需求的黨員干部,為我國的發展提供充分的高素質人才保障。而如何提高高素質黨員培養的效率和質量,運用“網絡社區”進行黨建工作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黨建工作者,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網絡社區”搭建起真實有效的溝通渠道,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生活想法,能夠讓黨支部更加深入地掌握目前黨建工作存在的不足,及時改正。也可以了解學生對于黨建的興趣點,重點發掘,讓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參與黨建工作的過程,正是“網絡社區”黨建服務平臺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推動高職院校黨建工作不斷進步發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王海峰. 以問題導向譜寫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N]. 光明日報,2023-01-15(15).

[2] 張國芳. 尼斯“共同體/社會”分類的類型學意義[J]. 學術月刊,2019,51(02):78-85.

[3] 嚴薇. 互聯網對高校黨建工作的挑戰及對策[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理論(中旬),2010(06):24-25.

[4] 王永貴. 促進高校黨建與“互聯網+”深度融合[J]. 人民論壇,2019(15):102-103.

[5] 韓繼超,李加強.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創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思考[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9):17-18.

[6] 黃艷,成黎明. “互聯網+”背景下構建高校黨建新形態論析[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5):127-131.

[7] 孫小燕,余瓊. “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黨建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0):19-21.

[8] 游敏惠,覃優軍. 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下,2018(12):36-37.

[9] 林寧. 高校智慧黨建工作體系構建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02):28-30.

[10] 白春樂,袁武振. 互聯網時代高校智慧黨建面臨的困境及其出路[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04):42-44.

(薦稿人:孫舒,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作者簡介:葉偉(1985—),男,碩士,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學生管理、黨建;彭哲(1991—),男,碩士,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哲學;肖敏(1993—),女,碩士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虛擬社區黨建創新
基于KANO模型問答型虛擬社區用戶需求的分類研究
新形勢下切實解決國企黨建工作弱化虛化問題的思考
虛擬社區人際關系對旅游行為意向影響的實證研究
基于虛擬社區的定向出版模式
虛擬社區感對用戶忠誠度影響的實證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