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高校技術轉移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2024-03-03 10:35邢飛飛辛金穎
大學·研究與管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技術轉移評價機制高等教育

邢飛飛 辛金穎

摘? 要:現今社會及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等教育也深受社會和國際形勢影響。為讓高校的科研更加貼合我國新形勢下生產發展的實際需求,文章對現有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并建立起一種基于市場指標的高??蒲性u價機制,旨在打通高校與社會的隔閡,運用高校教育力量為我國的市場轉型和未來新技術的研發提供充分的支撐。

關鍵詞:高等教育;技術轉移;評價機制

當今國際形勢下,歐美等發達國家不斷通過技術壁壘、行政命令等手段對我國的科研發展施壓。這就需要我國盡快形成“自身造血”的科研機制,對比高等教育肩負重任。我國勞動密集型對外加工行業正在“騰籠換鳥”,加快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而高校作為科研源頭必然要發揮作用。另外,我國人口數量正在斷崖式降低,人口紅利將不復存在。在有限的人口數量下提高個人的社會和經濟價值是唯一出路,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也必將是提升人民大眾總體素質能力的第一站。

高校本身的任務和職責較為紛雜,一般認為高校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和國際交流五個方面的職能。復雜形勢下的高校改革急需一個關鍵突破口,而技術轉移正是高??蒲械念B癥所在?;诔浞值难芯糠治?,我們試圖建立一種基于市場指標的高??蒲性u價機制,打通高校與社會的隔閡,充分激發高??蒲杏绕涫歉咝=逃膭撔禄盍?,使其成為我國市場轉型和未來高新技術研發的中堅力量。

一、新形勢下高校技術轉移的現狀

(一)科技矛盾突顯

高校的科技發展任重道遠,從縱向來看,我國的高??萍及l展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依然十分明顯。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排名第11位,較2021年上升1位。我國科研創新發展雖然有很大進步,但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工廠,其經濟實力與科技實力并不相符,導致了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技術提升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占比低于人力資源所帶來的效益值。同時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市場廣闊且內部需求巨大。就當今世界形勢來看,技術的普及應用不可避免,手工業生產僅存在于紀念品或奢侈品行業中。因此那些存在于我國技術應用中的科研空白就只能依靠國外進口的技術、元器件甚至是生產線進行彌補[1]。這就導致了在我國的技術使用過程中存在著很高的技術許可成本,而高校技術轉移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人才培養和技術開發。

(二)受到國外科技封鎖

近年來,我國頻繁受到國外惡意的科技封鎖,妄圖卡我國科技發展的脖子,這種封鎖集中于事關國家命運與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未來技術研究等方面。這就需要我國加大對基礎科學、高新技術研發等縱向項目的投入。同時,作為我國市場主體的中小企業發起的橫向項目需要與市場緊密結合,其性質與縱向項目有很大區別。結合科技矛盾的現狀,未來我國面臨的不僅是高昂的技術使用許可成本,更有可能是技術無法應用的兩難局面。在鼓勵民用技術發展的同時,高新技術前沿科研也需要大量的資金、人力與資源投入,而國家科研投入是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形式和國家的稅收收入進行分配的,所以很難顧及到所有領域。營利性的民用技術,就應以橫向項目的形式由企業來進行必要的投入,從而減小國家科研投入的壓力。雖然現今科研評價尤其是高??蒲性u價的導向仍集中于國家需要的高新技術領域,但從整體科研來看,橫向項目的積極投入極大推動了我國科研的進一步發展。

(三)人口老齡化嚴重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想要緩解人口老齡化造成的經濟壓力,可在有限適齡人口的情況下提高人口資本,即提高一人次單位時間創造的經濟、社會價值。就我國來說,即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這就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供給,而我國的高等教育呈現出人才數量足,質量還需進一步優化的態勢。2021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7.8%,已達到國際上通常認為的50%以上的教育普及化階段[2]。但近幾年的數據顯示,我國的高校畢業生普遍存在就業困難的問題[3]。

二、新形勢下高校技術轉移困境成因

(一)經費到賬額的弊端

現有主流的技術轉移評價是將教師的橫向經費到賬額作為評價技術轉移工作的核心指標。但看似合理的指標存在巨大問題。

1. 零和博弈

首先,教師與企業在科研經費額度上形成了零和博弈,而不是預期的共贏互利。教師多要一些橫向科研經費,企業就需要拿出相應的資金進行保障,這大大降低了高??蒲虚_發的性價比。同時,對于企業來說,教師屬于科研外派人員,企業對高校教師的管理手段本就匱乏,這種零和博弈也造成了高校教師與企業之間的不信任。而且,主要負責教學的教師在企業的工作只是副業,難以形成互相吸引。

2. 難以監管

橫向經費到賬額沒有第三方的指標控制,也很容易產生合謀,指標的公平性很難令人信服??v向經費來源于國家及相關機構,天生帶有公平性屬性,而橫向經費的來源是企業,帶有營利性。這種營利方式是趨向于選擇投入成本低的項目,而市場競爭一定是一種成本較高的營利方式。這就給教師與企業在經費到賬額的事情上生成了合謀的空間。

3. 指標缺乏公信力

經費到賬額是一種技術買賣雙方的博弈行為,它并沒有真實反映出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經濟價值,而只是教師與企業通過歷史經驗博弈的結果。同樣的技術開發產品因地域、使用方和政策導向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因素,指標缺乏公信力。最重要的在于橫向經費到賬額這種過程性的指標,并沒有體現出技術在實際生產中所產生的作用,就橫向項目來說僅是企業因技術應用而產生的盈利。

(二)橫縱向項目的互制與互促

從現有體制來看,國家或類國家的經費及項目是高校教師職務升遷的重要指標。這就使高校教師對橫、縱向項目產生了極大的態度差異?,F狀表明僅僅以“四唯”作為評價手段存在很大弊端,但我們也要明確“四唯”的產生也是有其歷史必要性的。第一,不要以反對文章、學歷等作為破“四唯”的唯一標準[4]。有些科研受限于環境及發展階段不得不以文章等手段作為其最終成果表現,破“四唯”不是“破四”而是“破唯”;第二,科研是一個廣闊的空間,不應局限于某一方面??萍紤猛瑯邮强萍佳邪l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尤其在高校中,培養有技術應用能力的學生更滿足國家需要;第三,國家投入科研經費的量是固定的,分的項目越多,一個項目的得到越少??v向項目被“卡脖子”,橫向項目科教融合力度不夠,如果只依靠國家投入反而會形成互相制約。因此從現有“四唯”的高校情況來看,需要給縱向解壓、給橫向加壓,吸引高校教師來做橫向項目。橫向項目由企業投資,其邊際效益遞減但無固定上限。而縱向項目的國家科研投入總值是相對固定的,即立項項目數與單項科研投入是反比關系。參與科研人數的由縱向橫的轉變,有利于減少縱向立項數目進而加大單項科研投入;有利于減少縱向項目的評審成本;建立多種人才選拔機制,形成橫縱統籌的局面。

(三)更加柔和的改革方式

改革的方向和改革的速度都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的社會生活是有慣性的,不應過于激烈地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應在相同的生產方式中,首先改變生產資料的本質,再由生產資料本質的改變來帶動生產方式的轉變。因此,新的技術轉移評定方式應在現有科研評價的基礎上,保證高??蒲腥藛T能以更加平滑的方式進入到技術開發、技術轉移的領域中來。這就需要我們把考核指標作為核心改革內容,而不是輕易向科研體系下手。

三、新形勢下高校技術轉移對策與建議

(一)互制性的核心指標

通過數據比對與調研走訪,文章建議以企業的稅收增長作為高校教師技術轉移工作的核心評定指標。首先,明確高校技術轉移的最終目的是產品的市場盈利,這是高校教師與企業的共同利益點,其最直接的表現即為企業稅收的增長;其次,稅收是互制的,是企業對社會做出貢獻的重要方式之一,企業出于盈利目的是希望減少納稅的,而教師考核希望納稅更多,這就在企業與高校教師之間形成了良性的互制;最后,建立一套公平的評審考核體制。以企業稅收作為核心指標在體制建立初期具有很大的優勢。稅收由政府審計,教師升遷由高校評定,雙重的信息核定保障了技術轉移的公平性。

(二)四原則

高校的地域、學科、背景具有極大的差異性,各高校應按照本校所在的地域特點、學科發展、背景來建立獨具特色的技術轉移評價體系,但其也是有共性的。綜合上文所述,高校技術轉移工作的評價機制可以總結為以下四條原則:

1. 教師利益不能與企業利益相沖突;2. 企業擁有主導權;3. 技術開發目的來自于市場;4. 保證高校的核心業務——人才培養的提升。這四個原則也是高校進行技術轉移工作時的行為準則。第一條強調教師與企業的合作關系,第二條明確了企業的主體地位,第三條說明了教師的技術開發與企業的運作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第四條明確了高校作為學校的基礎屬性。

(三)建立從質到量的小“創面”改革試點

1. 既有行為模式

高校教師的評價體制已經沿用多年,形成了以論文為主體結構,輔之以學位、獎項、基金、帽子等指標。高校絕大部分教師是適應這種運作模式的,不應過于激烈地更改流程與體制,而是對核心指標進行修正。在使用已有的科研(縱向)評價體系的情況下,可將核心指標融匯為企業的稅收增長。

2. 以質的評價代替量的評價

技術轉移的核心指標必定來自于技術的最終應用地,即市場。而市場是變幻莫測的,并不是技術越先進越好。核心指標來自市場就不能以門檻式的體系進行指標構架與評價,而應以排名評價作為主要方式。同時,排名式評價體系所產生的指標還可以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

3. 形成小創面改革試點

核心指標來自市場,教師個體行為又存在多變性,這造成了指標缺乏穩定性與可控性。這就需要在適用的院系、學科上進行總體調控,并在原有科研評價體系中進行對比與調節。另外,不是所有高校的所有專業都適合技術轉移評價。在排名式評價可控的原則下,以指定學校、專業和名額的方式開展試點運作,不對現有的整體科研體系造成過多影響。指標確立及獲得認可后,隨著自身多元評價的不斷發展,其改革勢必更加平穩和自然地展開[5]。

四、結論

(一)高等教育的普適性

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我們應深刻意識到,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培養尖端人才的教育,也是培養技術開發者和科學研究者。這就需要將人才培養的方向從高新領域向社會普遍應用輻射,應重視人才在進入行業后的后繼發展與繼續教育。所有這些會因為高??蒲协h境和體制差異而有所不同,但相同是高校教師在其中的關鍵地位。大量的教師應服務于某個行業、某個領域甚至是某一企業,在提供技術支持的同時發揮教育的核心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企業與教師利益的相互制衡,其核心在于保障教育的公平性。要求高校教師橫向資金的量,就是在打散企業與教師的目標一致性。而用企業稅收或其增長作為考核教師技術轉移成效的核心指標就會在市場這個環境下將企業與教師的利益統合起來。企業的稅收增長必然是其經濟效益增長的體現,而技術應用如果沒有帶來經濟效應,其作用應判定為失敗。同時也需要建立一種體系來確認企業社會效益的增長,其考核有待進一步研究。

要保證教育的公平性,就不能因技術轉移而產生影響教育公平性的因素。首先在體制上,應選用的核心指標是企業稅收,稅收被視為企業費用,繳納越多的稅款,視為企業成本越高。因此企業不會夸大教師的技術效果。其次,考慮到機會成本,防止教師手中的教育資源與企業手中的稅收資源形成利益互換。這就需要第三方的介入與配合,即高校與政府,一個手中緊握評審權,一個手中緊握企業信用。最后,依托市場。作為政府、高校、事業機關,很難對各式各樣的企業需求進行統計(由于企業需求的隱私性),也很難理解層出不窮的技術研發。今日需要做好第一步,即點燃教師的服務企業、引領市場的熱情。再依靠市場交易的法則,來不斷考驗高校教師的科研實力、學生的能力和企業的市場判斷。

(三)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的均衡性

“反四唯、反五唯”不是反對科學研究??茖W研究以論文、帽子、職稱、學歷、獎項為評價標準,不能說是一無是處的。當代的科研有前瞻性導致的群體決策,也有因知識壁壘而形成的學術圈子,這些都是正?,F象。問題在于技術開發的領域尚未形成,很多人將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混為一談,將科研評價套入技術開發中來,這是一種錯誤。

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不光在時間、空間上有均衡的互促性,同時具有明顯的相互作用。一個科學理論的應用即為技術開發,而技術使用的不斷累計,也會催生新的科學理論?,F階段我國優先發展科學研究是正確的選擇。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研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不盡如人意,到了一定的瓶頸階段。不妨以技術開發的互促性作為科學研究前進的新動力,以科學的視野、市場的選擇、企業的發展作為新的發展手段。

參考文獻:

[1]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 技術創新、技術引進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 經濟研究,2014,49(07):31-4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 (2022-09-14).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eqid=d6ba0e3a0000aafc0000000364350a37.

[3] 張學敏,柴曉旭.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與高校教育質量評價研究[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99(03):131-141.

[4] 邢飛飛. 破除四唯現象,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J]. 天津科技,2019,46(02):5-7.

[5] 賀海波,鄒坤,楊昌英,等. 新形勢下我國高??萍汲晒D化的現狀與對策[J]. 黑龍江科學,2020,11(05):159-161.

(薦稿人:鄭新成,河南工程學院會計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楊毅恒)

作者簡介:邢飛飛(1982—),男,博士在讀,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辛金穎(1982—),女,學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項目主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與信息化。

猜你喜歡
技術轉移評價機制高等教育
語文綜合性學習探究
職業素質培養下的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模式構建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探微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等教育教學中的重與輕分析
注重實績的高層次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研究
技術轉移對于促進中部創新發展的意義
基于科技孵化網絡的綜合服務平臺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