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服務嵌入社區的情感治理分析

2024-03-04 21:25黨秀云胡乘銘
理論探索 2024年1期
關鍵詞:社區治理志愿服務

黨秀云 胡乘銘

〔摘要〕近年來,志愿服務逐漸嵌入社區的情感治理中,不斷推動社區治理和諧善態。通過“情感心智—情感關系—情感氛圍—情感空間—情感能力”的五重情感嵌入機制,志愿服務強化了社區善治所必須的價值認同、社區歸屬、人際互信、公民美德等情感要素。志愿服務嵌入社區情感治理的過程中,要從整體性的高度將志愿服務與道德教化相融合、與黨建引領相結合、與治理規則相嵌合、與治理空間相彌合、與治理資源相組合,為建設“美好社區”奠定堅實的情感基礎。

〔關鍵詞〕志愿服務,情感治理,嵌入機制,社區治理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24)01-0081-07

情感治理就是社會治理行動者運用情感策略,通過滿足情感需求、促進正向情感再生來構建人的情感聯結,協調各種社會關系的行為和過程〔1〕。作為社區治理情感載體的志愿服務,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融入社區居民的各種“小事”,呈現出柔性協調的情感聯結網絡,彌合了政府、社會、公眾三者間的“嫌隙”,提升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信任感、歸屬感。在社區情感治理過程中,志愿服務究竟催生了居民何種善美情感?在社區情感治理的行動情景中,居民善美的情感又是如何通過志愿服務而得以生成?這是當前志愿服務理論與社區情感治理實踐亟需交融研究的一個主題。有研究表明,志愿服務以“柔性”和“軟權力”形態深入社區治理,是社區情感的重要載體,在推動社區善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但志愿服務是如何激發行動者的情感共鳴從而提升他們在社區治理中的能動性,已有研究仍待豐富。鑒于此,本研究嘗試探析志愿服務嵌入社區情感治理的五重機制,分析志愿服務在社區情感治理中發揮的功效,進而提出志愿服務嵌入社區情感治理的實踐進路。

一、志愿服務嵌入社區情感治理的五重機制

社區情感治理涉及社區治理主體的能動性、社區關系的結構性、治理過程的變化性、社區空間的表達性、社區居民情感能力的習得性。因此,志愿服務可通過社區治理主體的心智塑造、社區群體的關系聯結、社區治理過程的氛圍營造、社區空間的意義浸潤、社區治理行動者的能力培養五個方面,展示志愿服務在社區治理中的情感嵌入機制。

(一)情感心智嵌入:志愿服務傳遞治理主體的“人性”情感

情感心智嵌入是指志愿服務本身作為情感傳遞的機制,能將“人性”情感內化于社區治理主體思考、決策、信念等心智中,有效推動治理主體與他體之間達成“將心比心”“以情感人”的情感互識和人性共識,從而避免治理主體在工具理性下的“僵化”和“非人格化”。志愿服務對治理主體的情感心智嵌入包含情感導航、情感轉譯、情感擴散三個環節。在情感導航環節,志愿服務向治理主體傳遞并塑造其應秉持的價值立場、行為態度,從而構建“角色期望—主體身份”的聯系,為治理主體在情感轉譯階段提供必要的情感資源。在情感轉譯環節,具備“柔和”“慈愛”“感動”等情感的志愿服務能激發治理主體對社區進行聯想、體驗和思考,從而建立“治理目標—主體身份”的聯系,實現作為治理對象的他體向治理主體轉變。在情感擴散環節,志愿服務帶來的情感體驗和情感記憶能夠附著在治理主體的身心中,讓“人性”情感在主體與他體的互動中扎根、擴散和再生產。

“全國最美志愿者”鄧紅從最開始參與“20元”公益助老志愿服務,覺得從事志愿的“信念”是因為“體驗快樂,幫助別人也不困難”〔2〕。然后鄧紅帶領更多人成立“洪澤水上百合志愿者協會”并成為“江蘇省文明單位”,涌現出一些國家和省級志愿者先進個人〔3〕。志愿服務向治理行動者傳遞的“人性”情感,會將個人自身參與志愿服務“上癮”的快樂,傳遞升華為一群人、乃至一個志愿組織的價值信念。

(二)情感關系嵌入:志愿服務黏合社區群體間的情感聯結

情感關系嵌入是指志愿服務作為社區治理過程中的情感行動,其蘊含的情感能量能夠促進社區居民或群體在情感上形成彼此吸引、歡喜的社會心理狀態,從而密切社區人群間的親密關系。志愿服務能促進社區各主體間形成協同、互補、合作、信任的關系,避免社區群體彼此間關系的封閉、對立、疏離,從而構建社區“共建、共治、共享”的情感結構。志愿服務在社區情感關系的嵌入表現在兩個方面:在增進治理合作關系方面,志愿組織或志愿者的管理、指揮、指導、勸告和教育等行為,會導致社區群體或個人產生尊敬、服從等情感反饋。社區居民發出的幫助、支持和同情等行為,也會導致志愿組織或志愿者發出信任、接受等情感反饋,從而增強了社區群體情感上的有機團結。在志愿服務關系角色互動方面,不同的群體或個人作為同一志愿服務關系中的相關方,因角色和行動而產生情感關系。由一方發出的同意、合作和友好等行為,導致另一方的協助、溫和等情感反饋,志愿服務參與者在社區治理的行動中自覺形成了平等、合作、利他、奉獻的情感。志愿服務的情感嵌入塑造了社區治理各主體間協同關系的強度與韌性,以情感聯結加深了社區群體間的親密關系。

廈門市“合家園巾幗志愿服務隊”65名兩岸婦女同胞攜手共建社區美好家園,增強了在廈臺胞臺屬對社區的歸屬感、對大陸同胞的信任感〔4〕。由15名外籍女士組成的“洋媽媽”志愿服務隊,在社區做公益服務10年多,感動著社區居民帶動超百名中外人士加入其中〔5〕。志愿服務超越地域和國別的界限,不僅促進了社區里兩岸同胞關系的親密,還促成了文化異質群體之間的團結,讓外國人與社區居民彼此互相認可而且產生新的互動網絡關系。

(三)情感氛圍嵌入:志愿服務引導社區情感氛圍和睦友善

情感氛圍嵌入是指志愿服務作為社區善治的一種制度安排,引導社區情感氛圍和睦友善。在當今這樣一個風險社會,群體情感的生成、傳染、變異、消退具有高不確定性、驟然膨脹性、合法性拷問等特征,社區生活小事件經由情感發酵而釀成社會輿論大問題的現象屢見不鮮。志愿服務作為調控社區情感氛圍的制度機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指引,培育社區正向情感氛圍,消除負面情感在社區醞釀傳播。在社區特定情感氛圍觸發階段,志愿服務能夠有效識別社區情感資源,創設社區公共生活的積極情感事件。在情感氛圍保存階段,志愿服務能夠強化社區情感聯結,構建社區積極情感能量交互的主體行動網絡。在情感氛圍的釋放階段,志愿服務作為激進情緒宣泄的“蓄水池”和“減壓閥”,能夠有效降低激進情感在社區傳播中的變異,緩解負面情感對社區治理的合法性沖擊。在情感氛圍的重組階段,志愿服務作為一種情感整合機制,助推社區情感結構邁向更“高級”的態勢,避免社區情感氛圍消極內卷和負向倒退,從而確保和睦友善的情感氛圍在社區不斷適應循環。

包頭市楊圪塄街道將志愿服務打造成社區治理“減壓閥”,通過志愿服務了解和體察社情民意,宣傳政策法規,及時消解群眾的煩心事〔6〕?!坝惺戮驼抑驹阜贞牎背闪藯钲佘ń值谰用竦墓沧R,志愿服務隊伍定期召開民情懇談會,與相關職能部門一起協商解決社區治理的“疑難雜癥”,矛盾調解率和滿意率達100%〔7〕。志愿服務以“便捷靈活”和“權威在場”的方式回應群眾對社區治理的各種需求,以“速辦”消解群眾生活的“煩心”,從而引導社區情感氛圍和睦友善。

(四)情感空間嵌入:志愿服務更好展現公共生活的價值意義

情感空間嵌入是指志愿服務作為社區公共價值的意義載體,通過在社區空間的分布、組合、排列,更好展現志愿符號背后特定的價值意義,進而激發居民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臻g是社會的產物,空間生產必須實現物質領域、精神領域和社會領域的辯證統一〔8〕75,因此,情感空間嵌入包含物理空間嵌入、社會空間嵌入、空間實踐嵌入三個層面。在物理空間嵌入層面,關注志愿符號在空間的具體使用及其價值,反映社區居民的真實生活場景與生活體驗。比如,小區墻壁的志愿活動海報和標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志愿活動展覽等。在社會空間嵌入層面,關注志愿服務在空間分布背后的生產關系和社會秩序,與公共利益的知識、意識形態密切相關。比如,志愿者好人好事、志愿事跡的廣播播報等。在空間實踐嵌入層面,關注空間中的情感氛圍生產,包含社會構成物的生產與再生產,體現了物理空間與社會空間的相互交織、轉化和作用。比如在抗疫志愿服務表彰活動中,社區借助空間符號引發居民產生志愿抗疫情感聯想,產生向模范學習的情感意愿,從而完成了志愿服務承載的情感意蘊在空間上的循環再生產。志愿服務以“美”和恰當的空間表達方式向居民傳遞公共價值的情感符號,賦予社區空間特定的意義和情感。

佛山市禪城區的“共享小屋”就是志愿服務催生的“愛善”空間。在共享小屋,居民將閑置的凳子、輪椅、急救箱、工具箱等物品,塞得滿滿當當,志愿服務“奉獻”“互助”等理念因為小屋的存在而被更多居民接受認可〔9〕。共享小屋義工隊隊長潘姨既是共享小屋的受益者,也是貢獻者;潘姨因丈夫患了舌癌,需要整天在醫院照料,熱心的居民便決定輪流幫忙照顧,直到渡過危險期;深受感動的潘姨因此主動承擔起共享小屋義工隊隊長的職責,居民每來到共享小屋,感受到的都是被“愛”的溫暖〔10〕?!肮蚕硇∥荨痹谥驹阜罩幸呀洷毁x予特定的空間意義和情感,共享小屋一件件契合居民需求的志愿“微服務”,不僅延伸了社區志愿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也創造了社區善治的情感空間。

(五)情感能力嵌入:志愿服務培養治理行動者情感能力

情感能力嵌入是指志愿服務作為情感治理的實踐平臺,能指導治理行動者通過學習獲取情感資源、拓展情感知識、習得情感技術、使用情感工具,從而培養和提升其情感能力。情感能力是個體成功完成情感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征,它包含情緒過程、社會—人際關系技能、認知管理三個維度〔11〕。在情緒過程嵌入方面,志愿服務提升治理行動者對自我、他人、集體情緒的準確理解,能夠覺察并尊重差異,學會運用移情和從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在社會—人際關系技能嵌入方面,志愿組織傳授治理行動者積極反省、保持進取并且能準確理解他人行為意圖等技能,使之表現出團結、合作、承擔責任等親社會行為等。在認知管理嵌入方面,志愿服務能夠訓練治理行動者保持注意力、控制沖動、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使之能夠有效化解沖突、遵守社區規范、調整個體與集體關系等。情感能力是公民個體在適應社會復雜性發展過程中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因此,以志愿服務來培養居民的情感能力已成為當今世界社區道德建設和公民品德教育的主要做法。

運城市鹽湖區“第一時間志愿者協會”開展的“陽光成長”關愛困境兒童志愿服務榮獲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協會專門向社工、陪伴志愿者、學校、老師、監護人傳授與“困境孩子”情感對話的技巧,為困境兒童建立“六位一體”的情感支持和陪伴系統;困境兒童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心關愛,學習成績得到提高,社會融入能力不斷增強〔12〕。志愿服務從雙向提升了志愿者與志愿受助者的情感能力,一方面培養了社工、陪伴志愿者、學校、老師、監護人與“困境孩子”情感對話的技巧,提升了志愿者情感能力;另一方面,困境兒童在志愿服務參與的過程中,從心靈上感受到“愛”,養成“感恩、尊重、贊美”的良好品德。

二、志愿服務在社區情感治理中發揮的功效

情感治理是一種重視和強調彼此信任和相互關愛的人性化治理。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核心的志愿服務與情感治理具有價值追求上的趨同性,在社區情感治理中有著獨特功效。

(一)增強居民對治理的價值認同

價值認同是個體在社會活動中對某類價值的內在認可或形成共識。在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志愿服務引導社區居民形成正能量價值觀,將國家和社會“美好愿景”敘事話語內化為居民的日常行為,引導居民成為新時代“好公民”,引發居民關注并思考公共生活如何治理得“更善、更美、更好”,增強居民對“人民之治”的價值認同。志愿服務所形成的治理價值認同貫穿于居民治理行動的全過程,并影響居民對治理的價值判斷、價值自覺和價值認知。首先,志愿服務提升居民的治理價值判斷能力。志愿服務能讓居民具備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避免價值追求的庸俗化,避免居民對多元價值觀的無所適從和“唯我本位”意識膨脹,形成普遍向善的治理價值取向。其次,志愿服務養成居民對治理的價值自覺。志愿服務能讓居民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時代使命感,表現出明確的“向善行善”心理傾向和人性責任倫理,抵制唯利拜金、縱欲享樂等不良思潮對居民觀念的沖擊,促進居民對何為“幸?!钡纳羁汤斫?。最后,志愿服務塑造居民對治理的價值認知。當個人利益與社區利益、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志愿服務指引居民為維護社區利益、公共利益而行動。居民在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將塑造內心的德性與信念,逐漸消解內心不同價值之間的矛盾,形成對公平正義、和睦友善等治理價值的領會與判斷。

(二)強化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

歸屬感是人最重要的心理需要之一。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是指居民個體把自己歸入某一社區人群集合的心理狀態,對社區產生親切、自豪的情緒體驗,并被社區接受、尊重,產生依戀的心理感受〔13〕。首先,志愿服務強化居民對社區的身份歸屬。身份歸屬是指居民自我認同為社區中的一員,認為社區事務與自己密切相關,自覺主動維護社區的利益。志愿服務為居民的自我身份認同提供了比較分類的過程,促進居民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滿足居民在較高自尊和社會聲望上進行社會比較的需要,引導居民表現出與“社區主人翁”角色期望相一致的行為方式。其次,志愿服務強化居民對社區的精神歸屬。精神歸屬是指居民把社區看作自己的“精神家園”,在社區能體現自己人生的意義,有能豐富自己精神追求的各種資源。志愿服務祛除了居民間相對封閉的、基于血緣或地緣的社會聯系,促進居民在頻繁互動中形成以文化、興趣、信仰等為精神紐帶而整合的“共同體”,以構建“精神”社區的方式強化了居民的精神歸屬感〔14〕。最后,志愿服務強化居民對社區的情感歸屬。情感歸屬是指居民在社區生活中能獲得其他成員的關心與愛護,居民為社區付出情感的同時也獲得來自社區的情感慰藉。志愿服務以豐富多彩的項目活動消除居民間的陌生和隔閡,培養了居民團結合作的精神,讓居民在社區生活中感知被愛的幸福、獲得無私的支持,體驗被尊重的感受。

(三)提升社區居民間的人際互信

信任是指人們對信任對象可信性和善意的看法,包含一方認為另一方的承諾是可信的,還包括一方對另一方真誠關心及共同獲利的愿望。人際互信是居民個體與他體在心理維度上主動建立契約關系的過程,是社區生活交流的前提和基礎。居民參與志愿服務對居民的社會信任水平有顯著的正向影響〔15〕。首先,志愿服務融合社區群體內的信任關系。志愿服務不僅減少了居民在群體互動中的認知沖突和角色歧義,還為社區生活構建了一致的前景方向,居民參與志愿服務的行動因具有相似的目的,從而能消除居民彼此間的心理防備,促進并最終形成社區群體間的信任關系整合。其次,志愿服務開啟居民彼此信任的互動儀式。參與志愿服務可以被看作“信任互動”的情感儀式,這種儀式又會進一步促進居民形成基于“信任”的志愿服務道德正義感〔16〕。在志愿服務中,居民會從他人身體的微觀節奏和言語中感知“自己是否被信任”“他人是否值得信任”的情感信號,從而放大居民彼此間的道德義務和信任情感。最后,志愿服務塑造居民社會互賴關系的信任基礎。志愿服務為社區構建了當其他個體實現其目標,個體目標才能實現的積極依賴關系。此時,居民會尋求存在積極關聯(參與志愿服務)且有益于所有成員的目標結果(比如合作),降低了居民尋求損害他人(排他性)但有利于自己的目標結果(比如競爭)的可能性。積極依賴的因果影響是雙向的,志愿服務促進居民間相互幫助、支持與信任,而支持和信任也會引發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從而催化社區人際交往的互信氛圍。

(四)培育社區居民的公民美德

公民美德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具備或展現出來的品質和能力,是以公共利益作為最高價值、位于人心靈深處的基本道德和信念,是一種公共的善〔17〕。當今世界,志愿服務已普遍融入公民德性教化之中,引導居民積極向善。首先,志愿服務培養居民仁愛之心。志愿服務喚醒居民內心本性的仁愛慈悲之情,激發居民用行動表達對他人的憐憫、關愛和同情,設身處地地幫助和體貼他人,消除他人的痛苦,讓社區充滿溫情。其次,志愿服務培養居民的善良品格。善良是一種美德,善良的個人更加體恤他人,更多地顧及他人需要,關愛他人,主動助人,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志愿服務培育居民在與他人的交流互動中對他人發自內心肺腑最真誠的、無私的溫暖與愛,教會居民關心他人的利益和感情,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從而增強社區居民間的友善氛圍。最后,志愿服務培養居民的寬容品性。寬容是一種胸懷,寬容的養成是一種智慧與德性的修煉。志愿服務開啟了居民個人與他人之間理解包容的心路,教會居民在互動交往中要用真心去包容他人,接納他人的錯失,理解接受彼此間的差異、矛盾和分歧,以善念化解怨恨、以柔和緩和沖突、以共情化敵為友,以寬容和開放的心態破除“我執”和傲慢,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隔膜。

三、志愿服務嵌入社區情感治理的實踐進路

志愿服務嵌入社區情感治理的進路選擇不應該聚焦于單一領域的功能優化,而應該站在社會系統性的高度,多方面創設有利條件,推動社區情感治理整體性優化。

(一)教化弘揚志愿精神,培育治理主體的情感道德

道德是評價個體社會價值和意義的重要標準,是社區實現善治合作、互助友愛的情感基礎。志愿精神體現個體對“善”為核心的價值追求,是個體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繼承的現代化體現,是個體利他精神的具體表達〔18〕。弘揚志愿精神,培育社會主體的道德品質需要以志愿精神激發主體對道德信念的認同與踐行。在道德內容灌輸層面,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志愿精神培育的引領,堅持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化弘揚志愿精神不僅僅是主體與客體、傳播與接受的單向灌輸關系,它強調施教者與受教者的平等交往、積極互動,讓受教育者參與志愿服務自主構建道德信念,通過自己親身體驗志愿服務和對治理參與的感悟,使道德觀念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在道德心理疏導層面,以志愿精神激發社區各主體的公共服務動機、親社會行為和組織公民行為,辯證深化認識利己與利他的關系。引導參與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體會到自主、勝任、關系需要的認同感和成就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自我決定中擁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從而降低主體對公共生活參與的自私性、功利性、目的性動機。在道德行為層面,志愿精神的培育不能停留于空談理念,要知行合一。要將志愿精神納入黨團學習教育、高等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老年教育中,要強化志愿者協會的協調整合作用,打造社區志愿服務基地、創新志愿服務項目。鼓勵社會各界人士下基層進社區服務群眾,在實踐中展現志愿服務精神,形成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道德情感。

(二)黨建引領志愿發展,塑造治理結構情感韌性

具備強大的情感聯結能力和情感調動能力是社區能夠產生結構韌性的前提條件。社區治理的情感韌性塑造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志愿服務發展,發揮黨在政治動員和干群情感聯結方面的決定作用,消解因社會復雜轉型和風險社會給社區帶來的負面情感。首先,要實現黨建引領與志愿精神的價值融合。要將中國志愿精神的培育置于紅色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土壤中,鼓勵黨員同志、公職干部帶頭參加社區志愿服務,以“黨心黨魂”“黨員行動”全方位營造為人民服務、守望相助的公益情感氛圍,讓居民從內心深化對“黨建+志愿服務”的情認同。其次,依托基層黨建再組織化構建社區志愿服務的全嵌入式網絡。社區情感結構的韌性取決于網絡關系的互動密度和聯結強度,因此要重視社區黨建。一方面借助“社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樓棟黨員”的網格化治理優勢,鋪開從社區到樓棟的志愿服務網絡體系,推動黨員志愿服務示范、志愿文明家庭、志愿文明樓棟建設,以點帶面,增強社區志愿服務網絡密度,以志愿服務“微行動”增進情感聯結。另一方面,還要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性組織的作用,多渠道收集并傳遞社區居民的情感信號,以整體性的網絡構建實現情感治理的有效性。最后,以黨建引領促進多元主體間的志愿協同,以專業化的志愿服務深化居民對社區的情感依戀。黨建引領“一核多元”結構能將與社區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利益相關者吸納進來,引導駐地單位、“兩新組織”、慈善機構、轄區企業參與到社區政策宣傳、醫療救護、抗疫救災、環境衛生、扶貧幫困等志愿活動中,有效彌補社區專業志愿服務力量的不足,更好滿足了社區居民對精細化、多樣化、個性化志愿服務的需要。黨建引領志愿服務發展構造了社區強大且豐富的“國家在場”的情感網絡,強化了社區治理的情感韌性。

(三)制度保障志愿參與,確保情感氛圍良性代謝

社區情感治理的志愿嵌入離不開法律、規章、條例和公共政策的系統化保障。情感治理中志愿服務功效的發揮也深度依賴于政府部門、社區兩委、居民、社會團體等主體在社區治理中形成制度化集體共識和合法化治理規則。首先,重視志愿服務與社區群體和居民關系情感的“微嵌入”,以志愿服務形成社區系統多樣性積極情感互動和冗余性情感聯系制度,從而抵制消極情感事件對居民感知和行為的影響。例如,在干群關系密切且志愿服務定期入戶普法和送溫暖的社區,居民對消極情感事件的應對更傾向于采取補償性控制以實現系統合理化①以及通過各種熟人感情或非正式制度去調解,而不是采取非理性的對抗方式。其次,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探索志愿服務條例內容的情感補充。當前,各地方的志愿服務條例僅強調主體間志愿服務關系的權責利,條例對志愿服務人性化的情感內容與活動形態關注不多。工具理性導向下的社區治理致使各地的志愿服務項目對志愿服務的情感要素重視不夠,普遍存在“重形式展示化”“重數量簡單化”“重儀式脫域化”的麥當勞病〔19〕。志愿服務情感要素制度保障的遺漏,不利于承載社區的共同體意蘊,導致社區志愿服務呈現出表面上的數量繁多和情感上的內涵空洞。最后,將志愿服務納入社區應急治理體系,以志愿服務作為“國家在場”的體現從而及時傳遞關懷情感、消解怨氣。將志愿服務納入社區應急治理體系能夠實現對居民訴求的及時回應,通過志愿服務對居民的積極情感進行傳播和弘揚,對消極情緒進行消解與疏導,確保社區積極情感結構的穩定守恒、消減負面情感能量的釋放。制度保障有助于志愿服務在社區情感治理開發、保存、釋放、重組的動態循環過程中凝聚正向情感氛圍、消除負面情感傳播,從而實現社區情感氛圍的新陳代謝。

(四)規劃拓展志愿場域,營造社區空間情感渲染

志愿服務在社區情感治理中功效的發揮需要兼顧美學與裝飾的符號空間支撐。在未來社區規劃中,志愿服務空間場域的拓展通常應結合景觀、材質等元素,將社區營造得更加人性和舒適,運用地域特色、城市品牌、人文歷史等元素拓展志愿符號在空間的情感渲染。首先,注重情感體驗在志愿服務現代空間設計中的感官表達。志愿服務場域的符號設計要考慮材質、色彩、光線和陳設的情感表征。材料特有的質感、紋樣使人們從感官上喚起對志愿服務的想象,增強空間氛圍的感染力。色彩能夠刺激個體的視覺,從而產生特定的心理感受,對志愿服務空間氛圍的營造起到關鍵作用。光線在空間設計中呈現的氛圍能夠起到很強的情感暗示,從而構建志愿服務情感意境。陳設布局能夠修飾強化空間的情感表達,讓人與空間產生情感共鳴,實現個體對志愿服務場域的情感寄托。其次,以志愿服務促進情感在社區公共空間、生態空間、文化空間的多向面延展。在公共空間情感延展方面,以強化志愿服務對公共空間的塑造,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閑、交往需求,加快志愿服務供給要素在社區的自由流動,打破社區封閉狀態,擯棄排他性,增進共享性空間情感。在生態空間情感延展上,以志愿服務創造社區優美的人居環境,讓綠化的花園、漂亮的景觀因志愿服務而成為居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現。在文化空間情感延展方面,以志愿服務增進社區共有的情感認同與記憶,形成社區空間在時間連續上的情感標識,促進志愿服務社會屬性與道路、節點、標志物、區域等物理空間產生情感疊加,從而構建社區治理主體與空間的情感融合。

(五)管理創造志愿資源,優化情感治理中的能力運用

在社區治理中,情感能力運用與社區情感資源稟賦密切相關。情感能力運用涉及組織如何在具體情境中管理志愿資源、創造情感價值的問題。志愿資源是能夠幫助社區實現其治理愿景、使命、戰略和優勢且與志愿行動密切相關的屬性組合。優化社區治理中的情感運用能力,需要以志愿服務實現社區情感資源的構造、情感資源的綁定、情感資源的運用。在情感資源構造方面,利用志愿服務賦予社區社會資本、人力資源、經濟資源、政治資源、文化資源等異質性資源情感意義,實現志愿資源的情感有機組合,而不是非相似資源的簡單積累。具體而言,通過資源獲取從社區外部交換資源增加情感資源構造的組合基礎,通過資源積累策略開發社區內部其他資源從而轉化成情感資源,采用資源消化策略剝離情感資源組合中過時且無效的資源。在情感資源綁定方面,志愿服務將社區資源以綁定的方式形成治理主體的情感組織能力。社區治理主體通過志愿服務搭建情感聯結,在聯結形成后逐漸整合關系網絡,形成特定“資源—載體”情感捆綁,最終形成覆蓋社區的情感組織能力。在資源綁定完成后,社區治理主體可通過資源穩定、資源豐富的策略調整或擴展相應的情感能力和情感技術,從而更好地適應特定群體的情感需求。在情感資源運用方面,社區治理主體可采取資源動員的方式識別滿足特定群體情感需求的志愿資源集合,繼而采取資源協調的辦法將這些志愿資源集合編排為一組情感資源配置,然后部署所編排的志愿情感資源,繼而采取志愿行動提供具體的情感能量輸出,在志愿服務中滿足社區群體多樣化的情感需求,為社區治理創造情感意義。

隨著志愿服務在社區治理中的嵌入不斷深度拓展,其情感效應會愈發凸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對志愿服務嵌入社區情感治理的過程探索恰逢其時。本研究提出的志愿服務在社區情感治理的五重嵌入機制,從系統性的高度揭示了志愿服務嵌入社區情感治理的復雜性,這是對僅從單個個案“簡單化”和單一情感機制“碎片化”視域的超越。同時,本研究厘清了志愿服務與實現社區善治之間的因果機制是通過情感影響的中介而得以實現,如忽略情感這一要素在“志愿服務—社區善治”之間的中介效應,志愿服務與社區善治之間只是強關聯,而不構成充分的因果推論。這一發現對當前社區志愿服務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政策啟示。如今,志愿服務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新時代社區治理有序向“善”的重要途徑。在實現社區善治的過程中,志愿服務應該成為理性治理與情感治理交融互補的場域,糅合理性治理與情感治理的獨特優勢,“融理于情、以情達理”,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社區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注釋:

①系統合理化是指個體在面對某些社會現狀時,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從正面、合理的角度理解遭遇到的情況,以調整自己的心理,進而支持現存的制度或體系,哪怕這與自身利益相沖突。

參考文獻:

〔1〕潘小娟.基層治理中的情感治理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1(06):6-10.

〔2〕馬朝宏.鄧紅:做公益是會“上癮”的〔N〕.中國教師報,2021-06-30(06).

〔3〕李 蓉.江蘇省文明單位洪澤區“水上百合”志愿者協會:洪澤湖畔 百合盛開〔EB/OL〕.http://wm.jschina.com.cn/9660/202303/t20230323_7875351.shtml.

〔4〕吳軍華,張謝池,李菁雯.“鷺島巾幗志愿聯盟”讓“巾幗紅”花開成?!睳〕.中國婦女報,2022-12-27(03).

〔5〕閔姐姐.曬“年貨”⑦ | “巾幗紅”助力社會治理〔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G12BQVFK0514JETS.html.

〔6〕張 棖.發揮職業專長 滿足居民需要〔N〕.人民日報,2023-06-13(13).

〔7〕東河黨建.包頭市東河區楊圪塄街道:紅色網格“挑大梁”基層治理“譜新章”〔EB/OL〕.http://www.nmgdj.gov.cn/fccommon/Home/detail?cid=15701269&detail_type=1&site_id=75.

〔8〕包亞明.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李建永,趙曉明.微服務 大作為〔N〕.中國社會報,2022-01-07(01).

〔10〕佛山市禪城區委組織部.共享小屋:口袋里的黨建小陣地〔EB/OL〕.https://zzb.chancheng.gov.cn/zzb/gzdt/201903/c59e0c274a514ecbaca7689079a11c84.shtm.

〔11〕Stephanie M. J.,Suzanne M. B.,Richard W. Educators'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 Vital to Learning〔J〕. Phi Delta Kappan Magazine,2013(08):62-65.

〔12〕李云霞.“陽光成長”護航困境兒童快樂成長〔N〕.山西青年報,2023-05-05(10).

〔13〕陸自榮,張 穎.城市社區感知融合度的影響因素——基于三個群體的比較〔J〕.城市問題,2016(03):92-103.

〔14〕趙利生,馬志強.精神社區及其現實意義〔J〕.甘肅社會科學,2019(02):86-93.

〔15〕賀志峰,張網成.志愿服務的社會信任功能實證分析〔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02):88-96.

〔16〕Collins,R.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J〕. Reactions,2004(01):10.

〔17〕吳 俊.論公民美德〔J〕.哲學研究,2010(03):92-98+128.

〔18〕王 瑩,尚琳琳.志愿服務的道德屬性及其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J〕.道德與文明,2018(01):127-130.

〔19〕張 帆.社區志愿服務的“麥當勞化”及其走向〔J〕.蘭州學刊,2020(08):147-159.

責任編輯 周 榮

猜你喜歡
社區治理志愿服務
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困境探究
對當代大學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幾點思考
新媒體時代的高校紅十字建設
依托社區學習共同體推進社區治理的路徑研究
基于協同發展理論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可持續化社會支持系統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
發揮志愿服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載體作用
志愿服務與“互聯網+”結合模式探究
心理建設:社區治理新方向
試析社區治理中提高居民參與度的臺灣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