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路徑

2024-03-07 02:58馮娟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摘 要]課程思政是高校倡導立德樹人、三全育人的重要理念和創新指導。作為西方經濟學的重要分支,行為經濟學課程的思政資源可以在經濟學的理論邏輯和歷史對比中、研究方法引領中、人文價值培育中進行深度挖掘,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行為經濟學課程的思政教學需要統籌課程頂層設計,推進“網格化”謀篇布局;完善課程教學設計,推進“全過程”育人實現;嵌入課程創新創業,推進“體驗型”產教融合;落實課程評價體系,推進“多方位”效果檢驗,使學生更好地形成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2-0068-04

一、問題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經濟學課程成為我國高等院校經管類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伴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也經歷了以批判為主→評論與借鑒相結合→以應用為主,[1]其核心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為引領,通過馬克思主義的“發聲”“現形”“亮劍”,[2]避免所謂的“原汁原味”教學, 過分強調深奧的數學技術,推崇自由市場理論的論證,[3]導致低年級學生形成價值觀的偏差,使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更好地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4]

作為應用受控實驗檢驗經濟學假設或發現新規律的西方經濟學新分支,行為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如何始終體現以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指導,并在學習、吸收、批判和借鑒西方經濟學理論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問題及轉型升級的戰略,培養學生成為具有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顯得至關重要。為此,本文在對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進行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從理論邏輯對比、理論歷史對比、研究方法引領、人文價值培育中挖掘行為經濟學的思政元素,并就其課程思政教學的深入開展和實效增進提出一些方案設想。

二、文獻綜述

梳理現有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的相關文獻,學者研究集中于:一是思政教育的融入基礎。劉國光認為,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事實上脫離不了意識形態,脫離不了價值觀念。中國經濟學的教育既是意識形態的教育,也是分析工具的教育。[5]王艷秋認為,構建本土化課程理論體系、發揮專業引導功能、提升思政課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的必要性。[6]王曉青等認為,西方經濟學的課程思政需要融合學生的科學精神、社會責任與家國情懷,使學生從“專業技術人”向“社會理性人”轉化,再進階到“政治道德人”。[7]二是思政教育的融入方式。王小紅等認為,經濟學課程教學不能囿于對原有知識體系的講解,要采取辯證對比性教學,從課程思政教學的目標、內容以及方法方面進行改革。[8]馬艷艷等認為,經濟學通識教育全過程都應該體現思政教育。[9]張翼等認為,價值取向貫穿教學的設計、組織和評價,并通過價值引領體現在課程教學。[10]徐瑩認為,要在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等環節中融入思政教育。[11]三是思政教育的融入路徑。劉鶴等認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課程思政必須依靠科學的教育理念、創新的思維方式、嚴密的頂層設計、精干的教師隊伍和扎實的教學實踐加以推進。[12]孫亞南等從明確育人和育才追求,落實全員參與育人、完善人才培養保障措施、實施科學教學評價,改進高校經濟學的“課程思政”。[13]馬云馳從新素材、新理念和新視角三個維度,創新課程思政設計,進而提升課堂的有效性。[14]洪瑛楠從知識挖掘入手,通過知識模塊的分類和整合,體現中國特色和價值觀追求。[15]

綜上所述,學者對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有益探索,為行為經濟學課程思政提供了方向。但行為經濟學課程也有其特殊性,其不僅在理論上質疑了從古典經濟學直到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也發現了傳統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還修正了主流經濟學關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等基本假設的不足之處。而且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了市場“自然”數據面臨“歷史不能重復”“整體性”兩大缺陷。有鑒于此,我們需在繼承和發揚科學研究實證主義的基礎上,通過思政資源的深度挖掘和思政教學的持續改進,以閉環式螺旋上升的教學質量,于潛移默化中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行為經濟學課程思政的資源挖掘

從近年來的高校課程思政來看,其并非簡單的“課程+思政”,也不是幾句生硬牽強的“思政”“導入語”“插入語”“結束語”,而是基于學科知識的思想理念、價值規范、文化精神,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來優化內容供給。因此,作為研究經濟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課程,行為經濟學的思政建設須從課程教育性品質與邏輯缺失出發,站在育人價值的高度,從知識體系中“導出”教育性要素,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更好地推進課程的知識性與教育性一體化。

(一)在理論邏輯對比中堅定政治認同,增強道路自信

行為經濟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經濟學。在課程教學中,不僅要通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問題的學習研討,讓學生了解當前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者遺漏,修正傳統經濟學關于人的完全理性、完全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以及偏好一致等基本假設的不足。而且要對比中國在發展和崛起過程中的轉型經驗與發展模式,使學生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根植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土壤,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這是一條源于歷史和邏輯統一,能夠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引領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為落后國家邁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經驗和選擇的正確道路。通過東西方國家發展理論的對比,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

(二)在理論歷史對比中堅守黨史國情,增強理論自信

行為經濟學方法論的個人主義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反映。通過對多種理論的比較和評估、對單一理論的效力檢驗以及對不存在理論的規律發現,讓學生了解西方經濟學對個人需要和意志的夸大甚至可以凌駕于社會倫理道德規范之上,而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卻能將個人需要引入合理有效的范圍之內,引導人們正確看待個人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被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所證明的理論指導,具備了立足人民的堅實根基,為解決當代世界重大問題提供飽含中國智慧的行動方案,使學生有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的堅強共識和堅定理論自信的鞏固基礎,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在實踐中不斷推進。

(三)在研究方法引領中堅持改革創新,增強制度自信

行為經濟學理論從經濟學學科舞臺的邊緣走到中央,體現了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通過市場實驗、博弈實驗、個人決策實驗的學習研討,對照中國特色宏觀調控與西方宏觀政策在目標和工具上的異同,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在逆周期調節、保增速平穩換擋、強大反危機能力以及寬裕政策空間的巨大優越性,相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絕不是西方化、資本主義化,而是以其極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不僅從根本上規定了國家制度的政治方向、體現了國家制度的價值取向、確立了國家制度的法治導向,而且能夠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自由平等權利和人身財產權利,激勵學生將愛國、強國、報國的實際行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相融合,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契合。

(四)在人文價值培育中凝鑄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

行為經濟學價值理論的研究范式經歷了從勞動剩余分配研究到要素分配研究,從定量化、技術化研究到制度化研究,從純經濟學研究向全部社會科學研究的三次重要轉變,通過對公平、再分配與認同的學習研討,讓學生在借鑒共性經驗基礎上,了解中國增長奇跡、減貧奇跡、經濟低波動運行、經濟體制平穩過渡等一系列成功實踐背后的經濟學邏輯,以文化自強激發學生對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熔鑄于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偉大創造精神;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彰顯著科學社會主義強大生命力的文化自信,啟發他們成為有擔當的高素質社會人。

四、行為經濟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行為經濟學課程的思政教學,在定位上,并非是對思想政治課的替代,而是為解決長期以來西方經濟學課程與思政課“兩張皮”所致的育人功能不彰問題;在內核上,并非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培養的消解,而是將其作為講授行為經濟學“認識的彼岸”的理論指導;在模式上,并非對傳統經濟學理論信仰和價值觀念的割裂,而是在教學全過程貫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統籌課程頂層設計,推進“網格化”謀篇布局

1.明確思政教學目標。首先,由于行為經濟學緊跟理論前沿和現實熱點動態,難免會受到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沖擊,這就需要教師在專業知識傳授的過程中,結合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案例,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方向、深厚的愛國情懷,做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的繼承者和發揚人。其次,由于選修“行為經濟學”課程的學生大部分來自經管類專業,難免會選擇與經濟、金融相關的就業崗位,這就需要教師在專業知識傳輸的過程中,結合特殊崗位的工作特點,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再者,由于世界經濟形勢的詭譎多變,難免會出現不可預料的個人得失,這就需要教師結合著名經濟學家的心路歷程,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更好地應對未知風險。

2.深化教材編用改革。行為經濟學教材從早期的論文集或某一領域的專論,到如今出現的面向本科生的優秀國外翻譯教材和國內模仿教材,在理論層面只是著眼微觀經濟學領域,對博弈論和宏觀理論未有涉獵;體例編排只是各種理論的羅列,未能納入統一的邏輯體系,甚至出現內容重疊現象。因此,中國特色的行為經濟學教材的編寫與使用,要突破西方經濟學的局限和桎梏,緊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黨的理論創新步伐,密切關注黨和國家的重大經濟實踐,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展示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與教育。

3.構筑雙師教師團隊。高校課堂的思政教育和價值引領離不開各類課程教師的同頻共振。行為經濟學的授課教師要挑起“思政擔”,在增強課程思政育人意識的同時,切實做到率先垂范,使自身言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為鮮活的元素;切實增強理論運用,引導學生明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真正搞懂面臨的時代課題,認清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切實提升教育能力,使緊扣經濟回應學生關切的思政案例被廣泛地接納,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創造性。

(二)完善課程教學設計,推進“全過程”育人實現

1.教學內容嚴把關。扎根中國大地的市場經濟,需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行為經濟學”課程。認真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思路,開展公共品供給機制實驗,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認真領會高質量發展的任務,開展市場外部性及其糾正機制實驗,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認真領會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開展行為金融、資本市場及其信息效率、價格泡沫等實驗,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2.教學方式勤改進。通過新類型實驗數據的收集和利用、非均衡博弈論框架的建立和實驗驗證、市場機制設計和政策設計方面的中外對照分析,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同時圍繞親社會行為的本土化、社會偏好與社會合作行為、博弈論和市場設計、跨期選擇、行為勞動經濟學以及教育、腐敗、網絡傳播、個體決策和判斷等細分領域的深入研究,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

3.教學階段細實施。在新課導入環節,要預先設計好課程思政教案,做好經濟案例的導入,使理論知識的傳達和思政教育同步推進;在課堂講解環節,要借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進行相關本土化理論實驗的設計,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對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進行修改和完善;在自主學習環節,要通過預留學習任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獨立價值分析和判斷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領悟人生哲理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嵌入課程創新創業,推進“體驗型”產教融合

1.理論融入實踐,激發創新精神。通過研究型的實驗教學,將全面實驗嵌入實驗內容,使學生能夠獨立進行設計,并在實驗過程能將理論的論斷與實驗結果作對比。這將有助于充分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對特定領域經濟管理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提高學生總體設計和組織探索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課程融入創業,激發實干精神。通過“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孵化參賽項目”,在學習研討過程中,為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中國大學生互聯網+大賽、創新杯、挑戰杯等活動提供精確的數據和資料,練就創新創業的看家本領,避免決策失誤。

3.專業融入社會,激發學習精神。通過本課程對現實經濟的研究、經濟運行規律的剖析、人類行為規律的揭示,培養和提高學生持續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并依托教學科研平臺、專業實踐基地和校友會,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更好地了解企業、政府和社會,不斷提升學生的企業管理能力、政治辨別能力、創新應變能力。

(四)落實課程評價體系,推進“多方位”效果檢驗

1.教師評價。一方面,通過授課教師課后的自主評價,在對優缺點進行歸納總結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專業理論知識與課程思政的緊密融合,對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和價值引入,實現課堂教學的突破發展。另一方面,通過邀請其他專業或其他學院的教師聽課,使授課教師全面了解本課程的教學情況,并結合各種反饋意見,形成課程目標達成情況分析與改進報告。通過參加各級各類思政教學的講座和培訓,探索對學生進行更優化的教學,不斷提升教師教學水平。

2.學生評價。首先,將原來學生之間簡單粗暴的橫向比較轉變為內在素質的縱向提升,將平時成績+期末考試的“三七開”調整為“四六開”或“五五開”。其中平時成績關注學生素質的動態發展,更多地從出勤率、案例討論、課堂表現以及課堂外的實習、調研等方面綜合考核,期末考試注重學生理論知識和思政要義的理解程度,更多的是從簡答、論述、案例分析等主觀題體現育人的價值取向。其次,通過對課程參與程度、經濟學知識技能掌握程度、個人上課表現、小組內個人表現及貢獻、思想政治意識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進行自評,授課教師結合評價表因材施教。再者,通過班級內各小組就討論參與程度、團隊協作意識、幫助小組完成任務及奉獻品質、對本節課知識點掌握程度、思維運用和邏輯推理能力相互打分,及時了解學習情況,更好地實現學習教育和思政教育。

參考文獻:

[1]方福前.引進西方經濟學40年[J].教學與研究,2018(12):67-79.

[2]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1-14.

[3]賈根良.中國經濟學發展的西方主流化遭遇重大質疑[J].南開經濟研究,2003(2):3-12.

[4]王萬光.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問題初探——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價值觀導向問題及其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大學教育,2019(8):138-140.

[5]劉國光.經濟學教學和研究中的一些問題[J].經濟研究,2005(10):4-11.

[6]王艷秋.“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21(6): 144-148.

[7]王曉青,許成安.“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元素挖掘與實踐路徑——以西方經濟學課程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0):139-142.

[8]王小紅,張弘,張勇.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1(2):75-85.

[9]馬艷艷,任曙明.“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教育實現路徑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8):3.

[10]張翼,張禹.課程思政對經濟學專業課程的內涵要求與實現路徑分析——以《計量經濟學為例》[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7): 67-68.

[11]徐瑩.課程思政在經濟學基礎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科學,2022(9):128-129.

[12]劉鶴,石瑛,金祥雷.課程思政建設的理性內涵與實施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9(3):59-62.

[13]]孫亞南,王興芬,張月.高校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的重大意義與實踐指向[J].教育觀察,2019(31): 128-130.

[14]馬云馳.“課程思政”在“經濟學基礎”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5):218-219.

[15]洪瑛楠.基于“一條主線、二種方法、三個課堂、四個目標”的思政元素融入《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18):158-159.

(責任編輯:劉潔)

作者簡介:馮娟(1986—),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商業經濟。

猜你喜歡
行為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行為經濟學視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環境治理措施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導向的高職單片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微課時代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高校公選課《行為經濟學》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探索
行為經濟學視角下的旅游文化消費行為研究
基于行為經濟學的鄉土型案例設計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