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相悖處見人物本真

2024-03-07 17:01王福元
語文建設·上 2024年1期
關鍵詞:鴻門宴項羽

王福元

【關鍵詞】《鴻門宴》;項羽;行為邏輯

《鴻門宴》是高中語文教材的經典選文,現被選編進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一單元。此文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其情節曲折、語言精練、敘事詳備、人物生動傳神。教學中,如果教師僅關注情節和人物,就存在將史傳文當小說分析的傾向,對項羽行為背后的邏輯探討不夠深入?!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指出,閱讀體現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代表作品,要“加強理性思考,增進對中華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華人文精神的認識和理解”[1]。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也要求:閱讀史傳文,要“嘗試理性評價歷史敘述中體現的思想、觀念,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梢?,“理性思考”是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石。閱讀史傳文,需要對歷史敘事進行思辨,以提高認識歷史的能力?!而欓T宴》中項羽的行為有許多相悖處。如,欲攻打劉邦卻又在宴席上不殺他;不懲罰闖帳的樊噲反而稱他為壯士;供出提供情報的曹無傷卻不治項伯通敵之罪;對劉邦大怒卻又接受他的禮物。對于項羽的這些行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多從以下三個方面解讀:從態度切入,認為項羽殘暴倨傲、剛愎自用;從性格著手,認為項羽優柔寡斷、婦人之仁;從眼界出發,認為項羽過于看重兄弟之情、缺乏政治遠見。這些批評從不同角度揭示了項羽的一面,給人以啟發,然而大多是基于“后見之明”,是在明了楚漢之爭結局的前提下得出的結論。本文結合項羽的出身、經歷和時代氛圍,重新思考其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尋繹其行為的內在邏輯,為語文學界提供一種新的解讀視角。項羽諸多看似相悖的行為,表明他崇拜勇力、崇尚俠義、愛護尊嚴。這些行為邏輯是周秦時代價值觀的折射,也是項羽出身和成長經歷的反映。

一、崇拜勇力:欲破沛公軍卻不殺劉邦

《鴻門宴》中項羽明令“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在宴席上卻又不殺劉邦。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令人疑惑。教師在教學中常從批評、惋惜的角度出發,認為項羽剛愎自用,不聽取范增的意見,沒有遠見。然而,當我們還原歷史、深入思考時,會發現項羽是一位崇拜勇力的英雄。在這種心理驅使下,項羽要殺劉邦,只會憑借他的力量光明正大地進行,而不會在鴻門宴上使用陰謀詭計暗殺。首先,項羽對勇力的崇拜受到個人體力的驅使。項羽從小就以“力”稱于世,“力”是他一生最突出的能力?!妒酚洝ろ椨鸨炯o》描述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薄稘h書》更將其身高精確為“八尺二寸”?!爱敃r中國北方男性的平均身高約為漢尺七尺三寸(約合今170 厘米),南方男子平均身高略低于這一數據?!保?]項羽身材可稱得上魁梧?!翱付Α笔乔貪h時一項廣受歡迎的舉重活動,能扛鼎者,其力大。其次,項羽對力量的崇拜也延續了戰國以來的社會傳統。從堯舜禹到夏商周,決定政權轉移的直接因素已經由“德”逐漸轉變為“力”?!暗綉饑颓亟y一時期,戰爭暴力完全取代了一切道德和信義?!保?]秦朝素有尚“力”的傳統。戰國時期,秦武王“有力好戲”,任用力士任鄙、孟說等。最后,項氏世代在楚國為將,崇拜勇力也是其家族傳統。項羽季父項梁即陰養有力士?!短接[》卷三八六記載:“項梁嘗陰養士,最高者多力,拔樹以擊地?!保?]社會和家族的雙重影響強化了項羽對勇力的崇拜,其一生的行事以“力”為導向,在秦末漢初戰爭中充分顯示了對“力”的依賴。據《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斬會稽太守殷通,殺卿子冠軍宋義,完全是憑個人力量取勝。巨鹿之戰破釜沉舟,與秦軍九戰,大破之,也是以力取勝。楚漢之爭,相持未決,項羽“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試圖以個人之“力”來解決集團的沖突。垓下之圍,項羽在詩中自稱“力拔山兮氣蓋世”,至死都表現出對“力”的崇尚。崇拜勇力的另一面是好殺,項羽軍克城之后常屠城。據《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曾坑襄城敵兵,屠城陽,坑秦卒二十余萬于新安城南,殺漢卒十余萬人于彭城。正如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批評項羽說:“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p>

從《鴻門宴》中“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可知,項、劉雙方實力懸殊,項羽占有絕對優勢。況且項羽巨鹿之戰勝利不久,軍隊士氣正盛,此時基本無人能擋。劉邦雖然取得了西破咸陽的勝利,但其成就和實力都無法與項羽相比。對于崇拜力量的項羽來說,此時根本沒把劉邦放在眼里,自然不會在鴻門宴上使用他所不齒的陰謀手段來殺劉邦。他先前欲擊破沛公軍,只不過是被“沛公欲王關中”的話激怒而已。劉邦既然已主動來道歉,那么也就沒有殺他的必要了。鴻門宴之后劉邦也確實交出了關中,項羽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勝利。

不處罰闖帳的樊噲反而稱他為壯士,是項羽行為的另一個相悖處。樊噲本來在軍門之外,因張良的請求,才闖入軍門。課文描述道:“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帶劍擁盾”擅闖軍門,又擊倒衛兵,本是重罪。然而對于這樣的嚴重挑釁行為,擁有掌控權的項羽不但沒有責備和處罰,還稱樊噲為“壯士”,并賜“卮酒”和“彘肩”,確實讓人疑惑。那么樊噲是何許人?據《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載,樊噲出身并不高貴,但勇武有力。他在鴻門宴之前的戰爭中已斬首多達180 級,是一位憑借自己的勇力立下赫赫戰功的勇士。與項羽同屬以力量著稱的人,項羽對他應該有所耳聞。社交心理學認為人們通常容易與和自己有相似之處的人建立關系。當張良報出闖帳者為樊噲時,立即引起了項羽的惺惺惜惺惺之情,故而呼他為“壯士”,并賜酒食。當樊噲飲完“斗卮酒”,又食“生彘肩”時,項羽更加激賞這位勇力過人的英雄,再呼“壯士”。樊噲闖帳,項羽不處罰,源于項羽對同類的欣賞和同情,再次證明了項羽崇拜勇力的心理。

二、崇尚俠義:供出曹無傷卻不罪項伯

《鴻門宴》一文中有兩個行為相似的人,但結局卻大不相同。一個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他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苯Y果被項羽輕易供出,以至于被劉邦誅殺。另一個是楚左尹項伯,他私會張良,又見劉邦,造成事實上的軍情泄露。結果項羽不但沒有治他的罪,還聽從了他的建議。細讀《鴻門宴》,項羽和劉邦二人對待通敵者的態度差異巨大。劉邦對待敵方項伯“兄事之”“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對待己方曹無傷則是“立誅殺”。項羽則反過來,供出敵方曹無傷,善待己方項伯并聽從了他的建議。項、劉對待曹無傷、項伯的態度,體現了二人行為邏輯的巨大差異。劉邦從集團整體利益出發,符合戰爭的規范。項羽從個人信仰出發,留下了嚴重的后患??v觀《史記》,會發現項羽是一位崇尚俠義的將領。俠義成為項羽評判行為的標準,這直接導致了他不治項伯的罪。俠義精神的核心是“講信重義、輕財好施、仗義助人”,其中“信守諾言”是其根本精神。項羽巨鹿之戰大敗章邯,邯欲約,羽聽其約而不報季父項梁之仇,言而有信。楚漢之爭,梁地久不能定,項羽答應劉邦“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隨即遵守約定“歸漢王父母妻子”,并“引兵解而東歸”。垓下之圍,敵眾我寡,陷入絕境,項羽還信守“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的承諾。相反,劉邦就不是那么言而有信了。少時“賀錢萬”于呂公,實不持一錢;楚漢之爭,即與項羽約,得到“父母妻子”后又追擊項羽。項羽為了稱霸也做過有負信義的事,那就是負楚懷王之約,又逐殺之,這成為他一生的最大敗筆,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爸鞅貓?、為主守節”是俠義精神的另一面。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分封天下,凡有恩于項家者皆善待之,而有負于項家者則惡處之。司馬欣被封為塞王,因“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于項梁”;曹咎得大司馬之職,因“嘗有德于項梁”。吳芮、臧荼、田都,皆因從項羽入關而封善地。陳馀不從入關,而封南皮三縣丑地;田榮數負項梁而不封。然而“尚義和報恩的另一極是復仇”[5],項羽的復仇思想也非常濃厚。項羽對秦國的復仇特別執著,他在新安坑殺秦卒二十余萬還嫌不夠,又在劉邦已定關中后引兵西屠咸陽,殺已降秦王子嬰,掘始皇帝冢,燒秦宮室。

項羽崇尚俠義是時代價值觀念和社會主流輿論的體現。春秋戰國時期,俠義已經成為社會上一種普遍信仰的精神力量。墨子強調“萬事莫貴于義”[6],并踐行“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韓非在《五蠹》篇中將俠與儒并立,稱“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7]。戰國時期,豫讓、縮高、唐且、荊軻等俠義之士深受時人激賞。此時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俠義精神影響,漆雕氏之儒就頗有俠士風格。秦漢時期,俠義精神延續。季布為氣任俠,民間有傳言“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洛陽大俠劇孟不但享譽民間,而且聲聞朝堂;河內郭解任俠多義,天下皆慕其聲名。在秦漢時期,“仰慕、同情、信任、愛戴……對游俠群體的這些正面情緒,彌漫于整個社會中……有一種對游俠近乎崇拜的心態”[8]。秦漢時期俠義精神不但哺育了項羽,而且滋養了司馬遷?!妒酚洝分袑TO《游俠列傳》以謳歌“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的俠義精神,又設《刺客列傳》謳歌荊軻等不怕犧牲、舍生取義的精神?!短饭孕颉芬晃闹信c“義”相關的詞多達24 個,“義”成為司馬遷評價歷史人物的一個重要維度。劉熙載說:“末世爭利,維彼奔義。太史公于敘《伯夷列傳》發之。而《史記》全書重義之旨,亦不異是?!保?]《史記·項羽本紀》也流露出司馬遷對俠義精神的激賞。

《鴻門宴》中項羽不治項伯的罪是俠義心理使然。課文敘述項伯私見張良的原因是:“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薄妒酚洝ち艉钍兰摇访枋鰪埩颊f:“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良匿?!笨梢?,張良本是具有俠義精神的人,且對項伯有救命之恩。項伯私見張良,是想勸他逃命,此乃報恩,是“義”的表現。課文中“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钡染浔砻?,張良并不想把事情擴大,也未想過向劉邦報信。但張良卻以“義”為名義說服了項伯:“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睆埩妓f的“不義”是拋棄主公,自奔前程,有恩不報。項伯認同了張良的觀點,其后不但沒有阻止張良進告劉邦,而且還留在漢營等待。當劉邦邀請相見時,還見了劉邦,試圖勸他向項羽謝罪。顯然,這里作為個人信仰的“義”有一定的狹隘性,由于各方立場的不同,必然會產生矛盾。然而,項伯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在“義”的挾持下,偏離了初心,構成事實上的軍情泄露。但是項伯回到楚軍報告項羽后,項羽不但未治他罪,還接受了他的建議。課文中,項伯勸說項王時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卑压粲泄χ丝醋鞑涣x,暫且不論劉邦是否可稱為有功之人,但這種觀念顯然得到了項羽的認同,所以才會有后面的“項王許諾”。鴻門宴上劉邦、樊噲的言語也是在圍繞“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展開,正切中項羽崇尚俠義的要害。

鴻門宴上,項羽輕易供出曹無傷,是因為把曹無傷看成了不義之人,認為他應該受到懲罰。據《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入關破咸陽,不入宮舍,封寶庫,還軍霸上,又派兵守函谷關,阻止諸侯軍入內??梢妱畲_實有稱王關中之心,曹無傷所言的“沛公欲王關中”乃是實情。對于這樣一條重要情報,項羽只是“大怒”,說了一些激憤的話,不但沒有聯絡曹無傷,而且在宴會上輕易將其供出,致使其被誅,這種自斷手臂的做法令人匪夷所思。然而行為背后的邏輯仍是項羽對俠義的崇尚,他把曹無傷看作了不義之人?!妒酚洝じ咦姹炯o》記載:“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辈軣o傷“欲攻沛公”是在項羽強大的軍事力量威脅下害怕了,為求自保而背恩反叛劉邦。而“欲以求封”則表明曹無傷是一個貪財好利之人。項羽以義行天下,最痛恨背恩、貪利之人,他無法接受敵方部將背主之恩而投靠自己。在項羽看來,曹無傷的行為就是不義之舉,本應該受到懲罰。因此,項羽在鴻門宴上供出曹無傷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愛護尊嚴:怒對劉邦卻只爭表面

《鴻門宴》中項羽兩次對劉邦“大怒”,卻又在劉邦表面臣服后接受了他所獻的禮物。這也是相悖處,它指向一種心理,即項羽對尊嚴的愛護。項羽是楚國舊貴族代表,尊嚴是貴族精神的核心,對于尊嚴的愛護是他無法擺脫的枷鎖。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西屠咸陽,火燒秦宮后,有人勸他定都關中稱霸,而他卻只想東歸,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認為功名富貴一定要給家鄉人看,這種渴望得到他人認可和尊重的觀念是典型的“面子”問題,是對榮譽感的深層心理需求。項羽不過烏江而自刎,一直讓人費解。他在自殺前說過:“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愧于心”表明項羽把面子、尊嚴看得超過自己的生命,自尊感已深植于內心。項羽愛護尊嚴既是貴族出身的體現,也受到時代精神的影響?!白宰鸬娜烁袷菨h代精神風貌中引人注目的又一特色?!保?0] “自尊”既包括對個人價值的肯定,也包括對“面子”的維護,對“面子”的維護又集中表現在拒絕忍受屈辱。漢初田橫部下500 余人不愿忍受屈辱活著,全部自殺身亡。漢景帝賜食周勃,只給一大塊肉,不給刀筷,周勃認為受到了侮辱,乃掉臂拂袖而去。司馬遷本身也具有濃厚的貴族尊嚴思想,他的作品中“展現出其熱愛榮譽、追求尊嚴的強烈意識”“多次對珍愛榮譽之人物盡情贊美”[11]。

《鴻門宴》課文中有兩處項羽之“怒”,第一處在文章開頭聽了曹無傷使者的話后“大怒”,第二處在文章結尾劉邦出帳后回憶“會其怒,不敢獻”?!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有一段位于教材選文之前而未被選入的話:“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于戲西?!笨梢?,在鴻門宴事件之前,項羽已經“怒”了一次。這三次“怒”表面上是被他人的言語或行為所激發,實際上是項羽認為劉邦未經過他同意就欲王關中,損害了他的尊嚴。秦末紛爭,諸侯鏖戰,劉邦、項羽均是楚懷王手下的將領,其地位應是平等的。劉邦稱王關中只不過是在履行楚懷王之約而已,并非違逆行為,項羽本沒有理由“怒”。然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自巨鹿之戰勝利后,項羽已成了事實上的諸侯之主,地位遠高于其他將領。因此,項羽認為劉邦不聽命于他,是損害了他的尊嚴?!爱斪饑朗艿絺r,身體強壯者更有條件捍衛尊嚴,他們的身體自尊表現得更強烈,這就加強了捍衛尊嚴的需求?!保?2]身長八尺,力能扛鼎的項羽,對尊嚴有更強烈的追求,也就更容易“怒”?!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項羽的“怒”多達九次,大部分是因為他認為尊嚴受損。然而課文提到的兩處項羽之“怒”,是否就真的要殺劉邦?并不一定。項羽只是想讓劉邦臣服于自己,挽回尊嚴,一旦劉邦臣服也就沒有殺的必要了。

《鴻門宴》課文中,劉邦是否臣服項羽呢?可從劉邦的言語和行為兩方面加以分析。從言語上看,劉邦處處稱自己為“臣”,稱項羽為“將軍”。課文中劉邦見到項羽說:“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倍潭處资畟€字,劉邦四呼“將軍”,三稱“臣”,極為謙卑,幾近奴顏,表明了自己的表面臣服。從行為上看,劉邦向項羽道歉,并在宴會上接受了位次低的座次。鴻門宴前,項伯要求劉邦旦日親自來向項羽道歉,劉邦接受了。據《史記·高祖本紀》,項伯當晚還帶回了劉邦道歉的文書。在鴻門宴上劉邦用“謝曰”表明自己臣服的態度。宴會上的座次再次表明劉邦的臣服。課文中寫道:“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惫糯覂人拿孀詵|向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西向最次。宴會上劉邦的座次不但低于項羽,甚至低于范增。不管這種座次是誰安排的,劉邦接受了這樣的座次,都足以說明他對項羽集團表面上的臣服,而項羽也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余英時明確表示:“項羽最后同意自己‘東向坐和劉邦‘北向坐,這說明他已把劉邦看作他的部屬,并正式接受了劉邦的臣服表示?!保?3]既然劉邦已臣服,即使只是表面上的,項羽的怒氣也就平息了,也就沒有殺他的必要了。另外,宴會上,項羽既答應項莊舞劍,又不阻止項伯以身蔽沛公;賜樊噲“卮酒”而與“斗卮酒”,賜“彘肩”而與“生彘肩”,都可看作是對劉邦集團臣服態度的試探。經過多次試探,項羽真心接受了劉邦的臣服,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也就顯得特別寬容。因此最后劉邦不辭而別,項羽并沒有怪罪,對劉邦所贈之白璧也能置之坐上,坦然接受。

歷史人物的行為邏輯與其性格密切相關,而性格的形成又離不開個人經歷和成長環境。在今天看來難以理解的行為,還原到歷史場景進行探索,皆有其內在邏輯。分析《鴻門宴》中項羽的行為,不能脫離《史記》和周秦歷史背景。周秦時代劇變,價值觀也在不斷重塑。以劉邦為代表的新興布衣將相,他們崇尚權謀,不重信用,寧斗智不斗力,成為歷史的勝利者。以項羽為代表的舊貴族,他們崇尚力量,講究義氣,愛護尊嚴,是歷史的失敗者。對于項羽這個失敗者該如何評價,是否該以成敗來論英雄,對他所代表的價值觀該如何取舍,這不僅是歷代史學家的任務,也是今人應該思考的。司馬遷把項羽列入“本紀”,用飽含同情的筆墨描繪項羽打敗暴秦的歷史功績,突出“諸侯主之”的事實,正是對這些問題的一種回應。還原時代背景,探討項羽行為的內在邏輯,才能真正理解司馬遷的創作意圖,領略他“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的史學思想,從而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猜你喜歡
鴻門宴項羽
說項羽
項羽為什么不肯定都關中
不懈質疑 在批判性閱讀中提升思維品質——以《鴻門宴》閱讀教學為例
鴻門宴(二)
鴻門宴(一)
夢遇項羽
《鴻門宴》中一個幾十年來一直被譯錯的句子
從《鴻門宴》《項羽之死》看項羽的罪與罰
“鴻門宴”
以項羽“學萬人敵”為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