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公移山》“崇德賤利”價值觀評析

2024-03-07 17:01張平仁姜昕源
語文建設·上 2024年1期
關鍵詞:愚公移山

張平仁 姜昕源

【關鍵詞】《愚公移山》;崇德賤利;轉化創新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著名寓言故事,清末即被選入語文教材,后成為常選篇目,對國人精神品格塑造影響甚大。作為寓言,《愚公移山》有寓體(即故事情節)和寓意兩大核心要素,其故事過程有鮮明的非功利性,同時精神內涵感人恒久。長期以來,我們傳承運用的實際上是愚公持之以恒、奮斗不止的精神,而非功利性的一面僅僅被看作手段和過程而有意過濾忽略,但教學中師生會很自然地對“移山”必要性、可能性提出質疑:從生活常理出發,為何不是挖路或搬家而要移山?這表明該故事的過程、做法存在違背現實生活情理之處。如何認識評價這一現象,不僅關系到教學的具體實施,從深層次上還指向如何評價中國文化的一些基本特點。在文化自信成為語文核心素養之一的當下,需要從更高層面來發掘、評價、傳承傳統文化內涵,對《愚公移山》也需要從文化角度進行全面評析。

一、《愚公移山》的文體與主題辨析

《愚公移山》見于《列子·湯問》,素材來源不詳。一般認為現存《列子》非戰國時列子原作,而是魏晉間偽書,反映的是以道家思想為主體的玄學思想。要理解《愚公移山》的寓體與寓意之間的關系,首先須辨析其文體屬性與主題指向。

其一,《愚公移山》的文體屬性。作為道家著作,《列子》全書以寓言居多,一般認為《愚公移山》也是寓言。不過也有論者認為應歸為神話,如認為它是一件重整世界秩序的神話[1],認為其最初應為神話,愚公移山所憑借的是血脈傳承的“神性”[2]。這值得商榷,移山最終雖由天神相助完成,但故事的主體部分卻是現實性的,這就與同樣表現堅持不屈主題的神話故事《精衛填?!凡煌?,讀者不會質疑精衛最終是否能將東海填平,因為故事根本沒有從現實角度進行分析描寫,讀者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認識到的只是填海的象征意義。天神相助并非歸為神話的充足理由,正如下文提及的“王祥臥冰”“郭巨埋兒”也有天神相助,但都不是神話。

其二,《愚公移山》的主題指向。作為寓言,《愚公移山》故事自成一體,作者沒有直接點明寓意,也沒有明確的所要服務的說理觀點,并非如《孟子》《韓非子》等很多寓言那樣是鑲嵌在說理片段中的具體例證,可以說是非典型寓言,這就使其主題具有多向性。同時,作為后人編撰整理的偽書,《列子》不可避免地有雜湊特點,除自撰外,也從其他書中移植改編了一些作品,如出自《山海經》的神話《夸父逐日》,出自《呂氏春秋》的人物故事《伯牙鼓琴》等,這使其主題并非都集中闡釋道家思想,而是有多種角度。就《愚公移山》而言,主題既可以引申出道家見解,如晉代《列子》整理者張湛認為:“至于大人,以天地為一朝,億代為瞬息,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為功,在我之與在彼,在身之與在人,弗覺其殊別,莫知其先后?!庇秩缣拼R重玄認為:“若夫至學之人,必至于求道忘生以契真?!保?]但同樣可以解讀出充滿儒家色彩的不畏艱險、奮斗不止的精神,這在古代文獻中更常見,類似“愚公老矣,益堅平險之心;精衛眇然,未舍填波之愿”[4]之類的話不絕于書,現代人更是發掘出了“為公利人”等主題?!读凶印珕枴菲子幸淮蠖紊虦c夏革充滿玄學意味的對話,《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緊隨其后,《列子》雜湊的特點決定了我們不能將《愚公移山》完全看作篇首玄學思想的展開和例證,也不能僅將其看作哲學文本而否認其道德文本的屬性。

總體而言,《愚公移山》可以說是一篇帶有神話色彩的非典型寓言故事,作為寓體的故事框架具有現實性,而作為寓意的主題思想具有多向性。

二、《愚公移山》對崇德賤利價值觀的反映

愚公認為“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山總有移除的時候,我們若較真估算一下,按兩座山方七百里、高五百米(“高萬仞”當然是夸張)算,假設固定有十人勞動,則搬完兩座山大概需要五億多年,這恐怕是愚公始料未及的。雖然從數學角度看這是個有限量,但從生活角度看就相當于可能性無限小,實際等于不可能。若愚公當時經過認真核算,恐怕會改變移山的決定。

之所以通過計算來較真移山成功的可能性,是因為故事本身建立在現實性基礎上——愚公苦于出行受阻、與家人謀劃、箕畚運土、智叟的詰難、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的回答,都具有鮮明的生活化、現實化特點。雖有一些夸張,但其認識邏輯是生活化的,也就是說,使讀者相信生活中真可能有這樣一個人,至于最后能否成功是另外一回事?!读凶印饭适麓蠖嗑哂休^強的現實生活邏輯,如“朝三暮四”首見于《莊子》,很簡略,《列子》中則演繹得比較細致和生活化。再如“伯牙鼓琴”,較《呂氏春秋》所載就多了“游于泰山之陰”一段,更為細致豐富,《愚公移山》也體現著類似的生活化特點。

有人認為這是寓言,故不能從生活情理角度來分析,這是不成立的。寓言的故事雖為虛構,有時還會采用擬人、擬物、夸張等手法,但一般而言其故事的邏輯是符合生活情理的,如狐假虎威、南轅北轍、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坐井觀天、刻舟求劍等,正因為如此,才能形象具體地說明作者基于現實生活的主題思想。即便《莊子》“庖丁解?!边@類用以說明比較玄遠主題的故事,也依然基本基于現實生活的情理和邏輯,讓讀者感覺現實中有可能出現這類情況?!读凶印分幸灿幸恍┕适鲁鋈粘I钋槔?,如周穆王時西極之國的化人,“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虛不墜,觸實不硋,千變萬化,不可窮極”,明顯屬于類似《山海經》那樣的神話思維,一般讀者不會當真。民國時期不少語文教科書建議讓學生表演此故事,并分具體的故事小節,可知編者是將其作為現實性故事看待的。其中商務印書館1932年出版的《新時代國語教授書》第四冊《愚公移山的故事》建議低年級可以表演此故事,其中第四小節為:“大事做成了——愚公第四代孫把山掘完了,鄰人都來慶賀,大家稱揚愚公的見識好?!边@與原文所述差距巨大,但能看出編者希望故事能有現實性結局。

移山基于現實生活情理,是為解決出行問題,說明它是一種功利性行為,對它的過程、結果也需從功利性角度而非僅從道義、美德角度來評價,這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理性精神。這就意味著艱苦卓絕、持之以恒的精神是為成功移山的功利性目的服務的,而故事中卻變成了用不可能成功的移山行為來表現艱苦卓絕、持之以恒的精神。手段與目的轉換的背后,隱含的是中國古代一種有代表性的傳統價值觀——崇德賤利,崇尚道義、美德,而忽略物質、利益,儒家尤其如此??鬃犹岢觥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含重義輕利之意;董仲舒認為:“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保?]《漢書·董仲舒傳》改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6],貶利色彩更為明顯?!霸陂L期的論爭中,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價值觀越來越趨于片面,形成了重義輕利、崇德賤利的傳統?!保?]這種觀念有其積極意義,但缺點也是明顯的,“崇德重義的思想過于強調道德的至上性,以道義消解功利,否定物質追求的正當性,以道德教化、道德修養等同、取代一切,從而導致了泛道德論的盛行,壓抑甚至扼殺了個體的自主性”[8]。故清初實學思想家顏元認為應改為“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9],以兼重義利。愚公不計成本、不思功利去移山,以體現不畏艱險、持之以恒,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崇高精神,正是崇德賤利價值觀的體現。從現實功利論的角度看,愚公是真愚,而智叟才是真智。

這種通過極端付出來體現主題精神的事例在其他故事中也有體現,“鐵杵成針”即是典型。粗壯的鐵杵磨成細針,不知要費多少時日,又要浪費多少對古人很是珍貴的鐵,而力衰之老媼依然義無反顧地堅持磨下去,其精神當然非常感人,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事實——為什么不從鐵杵上砸取一小塊鐵,或者直接找更接近針的鐵具來打磨成針,而是抱著一大塊鐵去磨?這不是非常愚笨的做法嗎?生活中難道真有人會這么做?只有勤勞、美德而沒有智慧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嗎?如果愚公是真“愚公”,那么此處老媼就是“愚婆”。有人也許看到了這個故事違背生活情理處,便認為其是寓言,實際上這個故事出自宋代祝穆《方輿勝覽》,這是一本地理學著作,故事是作為人文地理的內容來記載的,也就是說,作者認為是實有其事,而非如寓言那樣出于虛構。另如“王祥臥冰”,據《晉書·王祥傳》載:“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保?0]這個故事后來被元人收入“二十四孝圖”中。不顧自己生命安危,以身臥冰而求暖化,以行孝于不慈之繼母,可謂孝之至者,但我們同樣會質疑:王祥為什么不用工具砸開冰面,而是采用違背常識的以身暖化?王祥在魏國時封侯,西晉時進為太保,封公爵,若真愚蠢到連砸冰都想不到,何以能官高爵顯?

兩座大山最后不是被愚公及子孫后代挖平,而是由天神挪走,這個結尾蘊含的意義常被人忽略。如果讀者想到經過幾億年兩山才會被挖平,愚公及子子孫孫的挖山一直是進行時而無法成為完成時,那對其行為的合理性必然如智叟那樣產生強烈質疑,故事所蘊含的不畏艱險、持之以恒的崇高精神必然也隨之虛化、消解。所以若要保持所寄托的主題精神,就不能讓違背生活情理的挖山行為成為事實,于是就采取了“悖理—天助”模式,因為悖理,所以要天助。王祥臥冰時“冰忽自解,雙鯉躍出”也屬這一模式。再如“郭巨埋兒”,孝子郭巨為使母親多吃點飯而欲坑埋兒子,實在違背基本的人情事理。郭巨挖坑時得天賜黃金一釜,母得盡孝,兒亦不用再埋,消除了盡孝與悖理之間的矛盾。在郭巨心中,孝已絕對化、神圣化,兒子則只有倫理價值而無個體生命價值,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在于沒有意識到倫理道德的本質或原始出發點是功利性的:“‘增減每個人利益總量或‘增減全社會和每個人利益總量是衡量一切行為之善惡和一切道德之優劣的道德終極標準,更確切地說,是道德終極的總標準?!保?1]這就意味著孝道的出發點是維護家庭所有成員利益的最大化,郭巨埋兒顯然違背了這一原理,故即便古人也多有微詞?!拌F杵成針”沒有用天助模式,是因為其結果在有限時間(如幾個月)內是可以實現的,具有較強的現實性。此類“天助”模式只是掩蓋了矛盾,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悖理”的事實,崇德賤利價值觀并沒有受到沖擊,某種程度上反而被強化了。如唐代柳冕認為:“愚公者,志欲移山,必能移山,故天地之心,與人不遠。人能感天,在于心耳?!保?2]以為心誠即可感天成事,愈發不計功利成本?!般@怼裰蹦J筋惞适虏簧?,正說明崇德賤利文化心理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

《愚公移山》以及“鐵杵成針”“王祥臥冰”“郭巨埋兒”等都是用反情理化的故事來表達一種極致的精神主題,在古人看來,不僅合理,而且必要。合理是因為基于崇德賤利價值觀,必要是基于心理學角度——越是不計功利、違背常理的極端付出,越能對人們的心理造成巨大沖擊,越能體現精神價值的超邁高遠。這可以出現在神話中,因為神話本就不用現實情理來衡量;但若出現在基于現實生活、表現現實行為的故事中,雖也可表現某種極致的精神主題,卻也會損害行為的可信度,無法成為可效法的表率,反過來影響精神主題的表達。值得注意的是,清末和民國時期“愚公移山”選入語文教材時,大多數選文都將最后的神助結尾刪去,止于愚公與智叟的辯論,其中包括白話或半白話改編文,中間部分也有刪節的文言文、只刪除結尾的文言文,如上海商務印書局1905 年出版的《最新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第五冊,上海學部圖書編譯局1906 年出版的《小學初等國文教科書》第四冊,文明書局1913 年出版的《中華民國新國文》第一冊,中華書局1921 年出版的《新式國文教科書》第六冊,上海開明書店1933 年出版的《開明國語課本》第七冊,國立編譯館1935 年出版的《初中精讀國文范程》第十課,等等。這些刪減顯然是編者認為神助結尾會減弱愚公奮斗不懈的精神和決心。這其實反映出反功利化的故事手段與極致的精神內涵之間存在深層次矛盾:故事對于精神既可以加持,也可以減弱。

三、《愚公移山》文化價值的評價與落實

作為一種精神內涵,無論是道德的還是哲學的,儒家的還是道家的,《愚公移山》的寓意都有其恒久的價值,這也是其古代廣為傳誦、現當代仍被廣泛運用,又被選入語文教材的原因。同時,其故事框架帶有鮮明的崇德賤利價值觀,使其精神內涵的高遠與情節過程的悖理之間存在內在矛盾,這一矛盾是天然的,無法完全消除。如何正視、評價《愚公移山》寓體與寓意之間相承又悖反的復雜關系,是其當代傳承與教學中無法回避的問題。

《愚公移山》矛盾的基本原因在于認可、運用了崇德賤利價值觀,這是中國古代文化心理及思維方式的基本特點之一。這一觀念在歷史上曾產生過巨大的正面價值,但也有消極因素,從當代理念回顧這一價值觀,才能作出更為公允和理性的評價。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在繼承發揚的同時,也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半p創”的基本原則是保持其合理的精神內核,而改變創新做法。具體到“崇德賤利”,需要分析、尋繹、弘揚德的合理精神內核,同時指出其忽視現實功利性做法的情形,發掘背后的文化心理,探討在繼承其合理精神主題的基礎上,如何變換具體做法,使其符合生活情理。

教學中對于愚公的行為,可以有兩種思考維度:一是從精神內涵角度出發肯定其行為,贊美其似愚實智,忽略其行為的非功利化,因為非功利化的行為支撐、凸顯了其精神的高遠甚至玄妙;二是從現實生活省力經濟的角度,嘗試探討采用其他辦法,如開路、搬家等。從中華傳統文化轉化創新的角度,應該鼓勵學生從現實生活角度作出思考、找出方法,可以告訴學生本文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崇德賤利價值觀,現在需要辯證地看待其優缺點。在開路、搬家過程中,也可以體現出不畏困難、持之以恒的精神,這樣就使得故事情節更符合現實情理,而原文奮斗不止的精神內涵也得以較大程度的保留,從而做到轉化創新。當然,這只適合于道德性精神內涵,對于道家哲學性內涵,若全然采用現實性故事情節,就會很大程度上將其瓦解。

由于《愚公移山》自身內在的矛盾性,上述兩個思考維度沒法完全統一,教學中不必偏廢、互斥,可以分別讓學生充分討論思考,先各自推衍引申,然后在現實意義上黏合統一——既要學習愚公考慮長遠、持之以恒的精神,具體行動上也要注意省力經濟、符合生活情理。我們所學習并應用的愚公精神,并不是某種抽象玄遠的理念,而是能應用于現實生活中、服務于生活情理的精神價值,這就意味著在實際應用場景中實現對愚公精神轉化創新時,其實就已經改變了移山精神高遠不可及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中崇德賤利價值觀的特點及意義,認識到這個故事寓體與寓意的復雜關系。

“文化自信”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需建立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全面、準確認知基礎之上。隨著語文教材古詩文選文數量及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增多,如何客觀理性地分析、評價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并進行必要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當前語文教學面臨的一大任務。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內涵體現較突出的篇目,特別需要從人文精神、美德價值和思維方式等文化層面出發,發掘出隱含的、人們習以為常但實際需要審辨創新的一些文化觀念和思維方式,在思辨性閱讀任務群理念指引下,引導學生進行辯證性分析思考。如此才能為文本矛盾之處提供合理有效的分析標準和維度,才能使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將文化自信更堅實地滲透到教學實踐中。

猜你喜歡
愚公移山
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 更需要“勞逸結合”的方法
《愚公移山》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文言文字詞教學“三要”
影像藝術家楊福東與勞斯萊斯汽車合作藝術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楊福東影像新展
從夏革論述看《愚公移山》存在的意義
《愚公移山》一課的教學設計
《愚公移山》同步檢測
新版《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文本教學與研究有關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