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境認知理論在文化科普文創中的應用研究

2024-03-07 07:37劉維尚李柳澄司亞麗王澤藝溫蕊擎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4年1期
關鍵詞:良渚文創科普

■劉維尚,李柳澄,司亞麗,王澤藝,溫蕊擎

(1.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北秦皇島 066000;2.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河北秦皇島 066000)

自1947年至今,國際與國內對于文化科普的研究從未中斷,其科研內容主要集中在歷史學、教育學、科普基地與場所建設等方面,對文化科普的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理論研究涉及較少,未能形成對于傳統文化科普的系統設計理論指導。繼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后,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任務要求。目前,各大博物館、文化館也相繼號召,大力傳播對于傳統文化的推廣、科普工作,大家正在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魅力。但是縱觀當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科普活動,其形式是以一種讓人民群眾被動接受的方式進行。對于人民群眾而言,我們所科普的事物大多數是并不會影響其正常生活的拓展知識,或是我們希望其可以繼承和傳播的文化[1]。因此,本文基于對文化科普文創的現狀分析,通過文化與設計融合創造出適應文化宣傳的新形式,在情境認知理論中融入設計思維與設計方法,構建起情境認知理論的文創產品設計模型,最后以浙江省良渚文化為例進行設計實踐,達到既傳播良渚文化,又營造情境認知教育氛圍的目的,以實現對于科普類文創產品設計的新思路與新路徑,拓展設計學的研究范圍。

■圖1 情境認知下知識與實踐的關系圖

1 情境認知理論概述

情境認知理論最早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由布朗·柯林斯(Brown Collins)與杜吉德(Duguide)的論文《情境認知與學習文化》引出,且在此論文中提到:“知識是發展、使用它的活動、背景和文化的一部分”[2],此觀點反駁了純粹概念知識的絕對性,強調了學習時知識的背景與實際實踐的重要性。并且該理論在隨后的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著作《教育目的》中,開創了“惰性知識”的概念[3]。作者認為學生只在學校學習理念知識并不具有實踐性,而是單純為了考試應試而生,很難在以后的生活實踐上具有價值,是“惰性”的知識。這對于解決我國的應試教育弊端十分具有理論參考價值,在文化科普領域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具有相當重要的情境性質,是作為“個體和社會或物理情境之間練習的屬性以及互動的產物”[4]。在對于知識的理解方面,情境認知理論認為人類的所有知識都發掘于現實情境的實踐之中,每個具體的知識都有具體的情境因素進行限制。離開限定的情境因素僅學習知識本身,學習者是無法了解和運用真正的知識[5]。所以個體應該處于具體的真實情境下,完整全面地學習與實踐知識。在對于學習的理解方面,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知識場景與真實實踐相互作用的過程。不僅學習者本身在進行一個方向的探索,知識也應及時地反饋給學習者,要在學習過程中影響到學習者的整體認知,進而形成一個學習的雙向循環。

情境認知理論強調知識與實踐的關系(圖1)。在文化科普類文創產品設計領域,語境也是影響用戶認知體驗的主要因素。在文化科普類文創產品設計中,語境可以轉化為場景、任務等具體元素,用戶在場景中完成系統提供的任務就是一個完整的互動語境。這不僅能夠使得用戶在使用時不感到枯燥、乏味,還能讓其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增加實踐感知能力,讓科普行為更具有參與感和互動性。

2 文化科普類文創產品現狀分析

科普文創產品是利用科普資源開發的一種能夠體現科學內涵,進而起到傳播科學文化作用的創意產品??破談撘猱a品在消費過程中能夠傳播科學知識、方法、理念和精神,能更充分利用科學實踐的社會影響力,使得科學文化對于普羅大眾不再陌生遙遠,拉進文化的距離,讓文化與文物“活”在當下。優秀的文創產品設計不僅可以滿足用戶的實用功能需求,而且可以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6]。而科普文化也使得文創產品的內容更加多樣,不僅注入了科普元素,而且豐富了文創產品的內容和形式,既有助于文創設計找到新的創新思路與載體,也有助于拓寬科普宣傳渠道,提高科普宣傳效果。

2.1 文化科普文創產品的分類

文化科普類文創產品,其內容以人文社科類文化為主導,區別于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科普內容。根據文創產品的文化創意源,其形式一般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文物與文化復制品類。其通過文物的造型、色彩、材質等方面,對文物進行簡單復制,制作出同比例甚至一模一樣的復制品,通常載體形式體現為擺件、掛墜等。(2)文化內涵衍生品類。該品類是最具創新性的文創品類,設計師需要深入探究歷史文化內涵,把握文化符號意蘊,并需要明確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通過設計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設計出既有文化特色又能夠滿足審美需求的優秀文創產品。(3)文化建筑衍生品類。文化有時能在歷史長河中遺留下部分建筑物,如名寺古剎或建筑遺址群。又或者是將其精神與內涵寄托在某些山川河流之中,如五岳名山。(4)地域文化特色類。文創產品可以使用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作為設計來源。

2.2 文化科普文創產品現有問題

■圖4 被調查者最喜愛的文創產品特質

由于文化科普的不斷發展,與之相輔相成的文化科普類文創產業也逐漸發展壯大起來??茖W普及是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科普文創產品作為新型科普載體以滿足公眾需求為導向,在傳遞科學價值、傳承民族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7]。文創產品是以設計創意為核心、兼顧商業屬性與文化傳承等多重因素[8]。文化科普文創產品一般有著創意內核、商品屬性和文化基因等多重性質。文化科普文創產品需要在普適性的文創產品特征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科普教育的任務。為了明確文化科普文創產品設計的主要消費人群對現有的文化科普文創產品的反饋,筆者做了一份“文化科普文創產品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73份,回收率為86.65%,對有效問卷進行整理分析后,得到以下結論:

(一)人群年齡分布數據調研。根據驢媽媽旅游網等網站的數據分析可知,國內的旅游主要人群逐漸青年化,以80、90后為主要人群。且調查人群中87%購買過文創產品,購買過文創產品的人群中80、90后占比為67%,占據較高的人數優勢(圖2)。

(二)文化科普文創當前痛點分析。調查人群中認為現有的文化科普文創中存在的問題主要為:當前文化科普文創沒有創新點,同質化嚴重(37%)、科普性差,文創產品說教意味強(34%)、文創產品互動性差(31%)、文創產品為一次性產品,后續的游玩存續性差(25%)等等(圖3)。相應的,調查中文創產品也有許多好的優點值得借鑒。如目前文創產品最受消費者關注與喜愛的特質有:造型美觀,且具有文化內涵(52%)、性價比高,貼近生活(45%)、做工精良,細節完善(35%)等等因素(圖4)。

(三)文創產品品類期望度調查。問卷調查顯示,受眾對于文創產品進行分類上的消費意愿調查,其中科普教育類互動型文創最受歡迎,其次是科普教育立體講型文創,傳統的圖書課本與視頻課程平面型文創僅15%的人群表達期望,可知當下受眾對于文創產品品類的創新具有較高的消費期待意愿(圖5)。

3 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文創科普設計策略

3.1 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文創科普框架構建

文創科普的設計要遵從于教學的基本原則,將眾多知識元素之間進行交匯,進而達到教育科普性和能動游戲性的融合統一。首先目前國內進行文創科普的開發者和教育者不統一,在整個設計流程中教育理論很難真正地指導文創設計,甚至造成諸多錯誤觀點的科普文創被制成發售的現象。其次目前市場上既能達到科普與興趣平衡統一,又能具有真實情境,且可以提供科學知識的優秀科普文創產品可謂鳳毛麟角。這就要求科普類文創在設計之初具備完善的教育理論構想,結合優秀的教學知識,明確教學目標,并且具備一定的策略展現學習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正向引導。因此,文創科普的設計需要結合更加優秀的教育理論作為指導。而情境認知理論相對于傳統的教育學行為學派“刺激—反映”學習理論,其理論更加優秀。從知識論的角度來講,行為學派認為知識是客觀存在而后直接被學生吸收的,情境認知認為知識是通過學生主觀建構而來;從教學策略分析,行為學派認為主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練習與反饋即可,情境認知認為必須要為學生安排情境任務與引導;從最主要的學習原因上分析,行為學派認為主要在于刺激的增強與反復練習,情境認知認為應重視對于學生社會情境脈絡的梳理與理解[9]。

情境認知理論與一般行為學派的差異引導出三個情境認知理論學習層次,其之間的關系是不斷深入的。第一層知識理論層,即對于整個學習即將涉及的知識理論進行實踐觀的架構。這一層次重點在于探明知識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重點以理論為主,可以總結為“知是行之始”。第二層行為實踐層,即對于之前的知識理論進行實踐。這一層次重點在于關注實踐的情境化應用,重點以實踐為主,可以總結為“行是知之成”。第三層價值反思層,即對于已經結束的主要學習過程進行總結與反思。這一過程的重點在于如何將理論的學習與實踐的應用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擺脫“惰性知識”的束縛,切實地將學習內容代入到日常生活中去[10],可以總結為“知行合一”(圖6)。

3.2 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科普文創案例

3.2.1 知識理論層案例

■圖7《貝聿銘的建筑密碼(蘇州博物館出版)》

在知識理論層面,學習者主要通過科普文創產品對于知識理論的分析架構,從而獲得知識的理論感知,知識理論的闡述是科普文化內涵的基礎。如圖7所示的《貝聿銘的建筑密碼(蘇州博物館出版)》,采取了立體書的形式,但是與大多數僅僅是形式創新的立體書不同,此文創設計在立體書內做了很多隱藏機關需要讀者主動地去尋找其中的奧妙,并對于建筑理論的闡述使用了三維立體的形式,賦予了立體書這個品類新的科普方面的獨特優勢。建筑科普在平面空間中難以演繹,立體書形式更加生動形象地詮釋了需要展現的創新點。此方法使得貝聿銘的建筑設計理論更加情境化地展示,達到了將知識理論實踐化架構的目的。

3.2.2 行為實踐層案例

在行為實踐層面,學習者主要通過實際動手實踐來感知知識發生的情境,從而獲得知識的實踐感知,文創產品行為實踐的應用是科普文化的最佳途徑。如圖8所示的《敦煌線描書(敦煌博物研究院)》,將敦煌壁畫的相關科普知識與描摹本的形式相結合。對于敦煌壁畫意象進行分類整理與分析,并聘請敦煌研究專家進行科普講解與論述,對于無論是畫中意象、歷史背景、畫法技藝都進行了科普,其形式作為臨摹描本來使用,更加注重對于知識的實踐,從而達到活用知識的效果,更能讓用戶體驗到敦煌藝術區別于西方藝術的獨特魅力。此方法使得學習者對于敦煌壁畫的藝術手法學習途徑更加情景化,達到了以實踐的方式了解其文化內涵的目的。

3.2.3 價值反思層案例

在價值反思層面,學習者需要通過對于前兩個層面的理論認知與實踐進行主動主觀的結合,應自主地將知識的情景脈絡進行梳理與理解。如圖9所示《博物文創博物歷(中國國家地理)》,對于一年中各個時節的國內飛禽走獸、珍稀野生動物進行科普。并與其他的日歷文創不同的是,其他文創僅僅將日歷作為載體,展現的文化知識和日歷本身并無關聯。但是此文創將各類野生動物出沒的時間進行分析,對于生物的“候應”即物候現象與日歷中的日期相對應,讓用戶切實地感受到一年七十二候應中生物在什么時間段、以什么狀態進行活動。將科普知識與生物習性相結合,且鼓勵用戶親近自然,利用科普的知識進行實地考察等實踐活動。此方法使得學習者不僅能學好知識理論,更能用好知識理論。使得理論不僅僅在課本中出現,而是在實際的生活實踐中得到體現。并且實際生活中的實踐問題也能夠主動地在理論中找到解答,進而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3.3 情境認知理論應用于科普文創的設計思路

實踐是構成情境認知的關鍵。將知識實踐化并融入到科普文創設計并產生特殊的實踐環節,需要設計師對科普文創中知識理論的起源、歷史背景等有自身的理解,然后進行深入的梳理。將科普文化的相關知識點轉譯于科普文創設計中,以情境認知的方法將實踐融入到科普文創中的新思路。將情境認知理論的傳續結構分成三個部分進行設計,與科普文創相結合,并形成初步的設計思路。首先是情境認知的表層知識特征設計融入,從科普文創中提取表層視覺元素;過渡至中層實踐層次感知融入,提取科普文創中的知識元素進行實踐轉化,運用設計的手法創造相應的文化與教育語境;最終完成深層雙向融合深化設計,達到知識與實踐的融合,在設計模型中注入文化的靈魂(圖10)。

3.4 情境認知理論應用于科普文創的設計方法

對于情境認知理論與科普文創融合后,依據科普內容特點進行具體的科普文創設計。情境認知理論應用于科普文創的基礎是創構科普文創設計的路徑,而后在其中融入情境認知理論的方法與內涵,最后生成文創設計的方法。對應著情境認知理論轉化融合的三個層次,可以將情境認知理論融入科普文創設計的方法也分為三層。

(1)知是行之始——了解知識,構建情境

表層視覺元素的提取,基礎情境文創設計的構建。提取科普文化中的人物與動物、事跡與現象、文字與符號等等。設計師需要總結梳理出關于目標科普知識的設計元素,借此對目標知識體系進行淺層理論整合,提取后的情境設計元素種類可大致分為圖案、顏色、材料、外部特征、具體功能等等,由這些元素組成了情境認知的外部可視部分。

(2)行是知之成——運用知識,實踐理論

中層知識實踐的轉譯,深入探索文化與教育的語境。設計師將文化科普中需要涉及到的知識元素進行轉化,運用設計的手法創造相應的文化與教育語境。進一步整理科普文化中的知識點,并歸納為盡可能貼近實際需要場合的真實情境、需要團體共同解決的社會情境、強調要切實的動手實踐的實踐情境、讓學生從旁觀者轉換到經歷者,進而領悟傳承文化知識的文化情境這四種情境觀,通過這四種觀點下的理論融合,選取符合情境認知教育需求的元素。設計師需要通過對于目標知識體系的理解掌握以及自身的設計素養來轉譯為設計語言,而后提取其中的情境設計元素,創造適合此知識體系的科普語境,使得受教育者可以理解其知識應用場景并引起共鳴,最后設計出一個基本的設計模型。其載體取決于整個知識體系的需要、受教育者接受程度、設計成本等等因素。

(3)知行合一——達到結合的境界

深層知識結構的意象表達,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深化設計理念,傳達深層次的文化價值觀。根據科普文化的地理、歷史、水文條件等等因素,結合文化的形成背景,在設計模型中注入文化的靈魂。切實地讓受教育者不斷實踐,不斷體驗歷史文化的人、事、物,通過反復打磨實踐設計作品,最終使得受教育者能夠達到知行合一、主客共鳴的境界(圖11)。

4 情境認知理論文創產品設計應用實踐

4.1 良渚文化的選取與解讀

良渚文明中誕生了數量豐富的玉器、陶器、禮祭墓葬品和規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遺址,從紋飾、造型、禮制特征去深入分析良渚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可以為后續文創產品的開發提供更多的素材與靈感[11]。

本文以良渚玉器中的玉琮、玉璧、玉鉞作為此次設計的主要題材與載體,原因如下:一方面,良渚玉器文化是公認的中國傳統玉文化的源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玉琮、玉璧、玉鉞的重器地位基本得到了學界的認可[12],且玉器只歸少數特權階層所有,是墓主權力和地位的標志。在規格不等的墓葬中,又根據其種類、質地、數量的差異,劃分貴族內部的不同階層[13]。因此選擇玉器載體最能代表良渚文化的特點[14]。另一方面,對良渚文化中最受喜愛的文化元素制作了調查問卷,收回173份有效問卷,對其結果進行梳理、分析可以得出,在被調查人群中有53%的人選擇玉琮和玉璧,39%的人選擇玉鉞(圖12)。因此,選擇玉琮、玉璧、玉鉞更能使得設計與受眾的預期相符,更利于達到情境認知的目的。

■圖10 情境認知融入科普文創的初步設計思路

4.2《良渚挖掘盲盒》——良渚文化科普文創的衍生設計實踐

《良渚挖掘盲盒》的設計過程,也正是對于良渚文化轉譯為視覺形象的過程。結合情境認知理論,對于良渚文化進行科普文創產品的開發,其主要設計的環節是受眾對于良渚文化的實踐認知。依據被調查者希望的良渚文化元素選取了玉琮、玉璧、玉鉞作為主要設計元素,并根據上述調查問卷可以得出,在文化科普文創中最受歡迎的商品是科普教育類互動型文創與立體講解型文創,因此將設計目標定位為良渚文化科普教育類的文創衍生品。良渚科普文創設計中的文化實踐需要通過視覺手段構成基本的畫面元素,通過多種藝術手段組合構成設計形象,并結合文化意境設計出實踐環節,進而引發學生對于良渚文化的情感共鳴[15]。以下為《良渚挖掘盲盒》情境認知理論融入良渚文化文創的設計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由表層的視覺元素提取入手,建構起基礎情境文創設計。提取良渚文化中的表層文化圖樣、造型、色彩,并整理規劃出良渚文化的基礎理論知識。例如玉琮的歷史背景、文化知識、古人的應用范圍等等,將文化轉化為可視的圖樣、造型、色彩元素。其次對于良渚文化的特征進行分析,選取其文化載體與基礎的情境實踐功能設想,完成“知是行之始”情境認知的表層設計。

第二步由中層對于知識實踐的轉譯,深入探索良渚文化的相關教育語境。此步驟是實現情境認知的良渚文化構建的關鍵。通過對于表層提取的文化元素進行轉譯與分析,根據表層提煉的內容進行實踐升華,并在其中加入符合良渚文化的實踐環節。例如受眾通過《良渚挖掘盲盒》的游玩,逐漸需要認清所發掘的文物的視覺元素,通過漸漸露出的文物實時分析其分類與使用場景,并結合知識卡片進行分析,完成“行是知之成”情境認知的中層設計。

第三步深層次的知識結構意象表達,將知識與實踐高層次結合起來。了解文化的形成背景、古人的情感表達,并熟練運用知識體系,進而引發對于整個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使得作品達到啟蒙引導的效果,實現知識與實踐結合,主客共鳴的思想境界。

從表層的視覺元素提取,到中層對于知識實踐的轉譯,最后至深層次的知識結構意象表達,最終生成《良渚挖掘盲盒》良渚文化科普文創的衍生設計(圖16)。

4.3《良渚挖掘盲盒》良渚文化科普文創設計效果評估

情境認知理論應用在良渚文化科普類文創設計,并形成最終設計效果后,在設計的實用性、創新度、文化意境、中華精神的體現、情感共鳴、文創吸引力6個方面進行整體的設計滿意度評估,評分設置為1-5,其中1分為最低分,5分為最高分,分值與滿意度成正相關。本次評分共發放問卷174份,其中173份為有效問卷。統計受調查者對其打分的平均分(表1)。

表1《良渚挖掘盲盒》良渚文化科普文創設計效果評估

通過上表評分可得知,受眾對于《良渚挖掘盲盒》良渚文化科普文創設計效果較為滿意,設計基本滿足了受眾對于良渚文化科普文創產品的需求。其中,“中華精神”一項評分最高,“情感共鳴”排第二,說明該設計可以調動受眾對于良渚文化與中華文化精神的認同感和認知,可以達到情境認知的目標與目的;“創新度”排第三,說明此設計具有較好的創新表現,受眾對于其設計形式與設計語言滿意;再者為“文化意境”,說明良渚文化的文化意境傳達十分成功;下一項是文創設計的“吸引力”,說明此設計的設計吸引力較強,能夠吸引受眾對此文創設計進行關注與購買;最后一項為其實用性,在良渚文化科普文創設計中運用情境認知理論作為指導進行設計,其設計方法上進行了較好的設計創新,對于文創的互動性與實踐性上進行了探索,而在文創使用后的實際使用存續上面應給予更多的思考與關注。

5 結語

良渚文化的藝術造詣、政治經濟、早期的國家形態等等對后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6-17]。良渚文化的發展也為我們研究人類社會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與線索。將情境認知理論的良渚文化應用于文創產品之中,不僅表現出良好的藝術效果,更是在推進中華民族文化自信自強,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大目標而努力。將情境認知理論應用于良渚文化科普創意作品的設計方法,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創新良渚文化的重要探索和嘗試,也能為研究帶來更多新思路??破瘴幕瘎撟髂軌蜃尭嗟娜肆私庵腥A文化,傳承中華文化精神,也讓良渚文創設計具備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繼續推動新時代下文化科普與創意文化在中國的繁榮發展。

猜你喜歡
良渚文創科普
5000年前的“良渚人”愛吃什么肉
陶溪川文創街區
良渚保護大事記
《歲寒三友文創海報》
科普達人養成記
良渚古城
“不落灰”的文創
鏵芯文創
“玉”見良渚
科普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