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移動民宿的語義分析與設計策略

2024-03-07 07:37馮犇湲蔣俊杰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4年1期
關鍵詞:民宿語義維度

■馮犇湲,蔣俊杰

(1.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吉林長春 130021;2.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澳門 999078;3.深圳技術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廣東深圳 518118)

歌德曾在《致卡羅琳·馮·赫爾德》中寫道:“人之所以愛旅行,不是為了抵達目的地,而是為了享受旅途中的種種樂趣?!甭眯性谀撤N程度上是人們消遣時光、排解壓力、懷念舊日、驅散孤獨等的代名詞,已成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旅行和居住之間是具有強連接性的,一方面旅客在到達新地方后往往優先尋求“落腳點”,另一方面居住是深度旅行得以產生的依靠,這讓旅居概念被大量研究提及[1]。民宿則是旅居活動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其可以讓旅客產生“身在異鄉非異客”的親切感受,削弱了因環境變遷而產生的生疏感,為人們了解地域文化帶來了便利。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民宿的開發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戰。一是在可持續發展觀的引領下,民宿建設應科學規劃,充分考慮綠色生態、交通情況等客觀條件,兼容生活性、娛樂性、安全性以及環保性,結合特有資源,因地制宜地布局與統籌,如若圖一時之利,缺乏持久思考,將會與鄉村振興和城市發展的要求產生距離[2];二是人們愈加持有一種隨行隨住的旅居態度,渴望暫居某地品讀一角山水,擁抱一處風光。為達成此,民宿在保證場所功能的基礎上,也開始倡導靈活性??梢苿用袼拊O計是解決以上問題的一條可行路徑,其不僅以集裝文化消融了民宿開發中“大拆大建”的不良影響,也以強適應性滿足了人們四處為家的趣意需要,完善了文化旅游產業業態與旅游景區的住宿服務。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可移動民宿弱化了目的感,從而讓人們更易沉浸于歌德所謂的旅途樂趣中??梢苿用袼抟苿拥牟粌H是特定的建筑,更是旅行的溫度。

鑒于此,本文擬對可移動民宿進行概念梳理,并從設計心理學的角度,采用語義差分法等方法深挖用戶對可移動民宿的感知情況,搭建設計策略,為可移動民宿的設計實踐提供有力支持。

1 概念闡述

1.1 可移動建筑的概念與特征

法國建筑師尤納·弗萊德曼(Yona Friedman)于1958年提出了“可移動建筑”這一概念[3],他將可移動建筑定義為是可以隨使用者的期望而改變形狀和位置的建筑。在《為家園辯護》一書中,弗萊德曼更是指出在現代化與城市化的攜手到來之際,可移動建筑應成為建筑設計師的設計理想,以此盡可能地容納可能發生的行動[4]。英國學者羅伯特·克羅恩伯格(Robert Kronenburg)在此基礎上補充了可移動建筑的特征,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5-6]:其一,移動??梢苿咏ㄖ茉诓煌瑘鲇蛲度胧褂?。其二,適應??梢苿咏ㄖ趧撔碌耐瑫r要滿足建筑的基本要求,如生產的工業性、建筑系統的集成性、對環境的低影響等。其三,變化??梢苿咏ㄖ淖兓w現在生產、施工、運用等過程中,在結構、構件等的生產與選擇上應以小型化、輕型化為目標,強化整體的機動性。在裝配施工時應采用多模塊組合的方式,推動建筑的搭建效率。在使用時,可移動建筑也應充分利用空間的可擴展性,增加使用面積。其四,交互??梢苿咏ㄖK究是促進人更好生活的媒介,所謂的可移動性,必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迭,繼而產生多樣的建筑形態契合社會的價值傳達與情節敘述,最終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綜上所述,可移動的本質應是建筑多變化與多功能的外在表達,其始終遵循環境與人的訴求。同時,在意識形態、社會發展、設計風潮等宏觀語境的綜合影響下,可移動建筑也會隨之衍生出相應的設計類型,并配有一定的側重與限制。

1.2 從民宿到可移動民宿

所謂民宿,事實上并無較為統一的概念,國外學者對此就有兩種主要的稱呼方式,分別是源于英國的Bed-andbreakfast和來自亞洲的homestay[2],前者以生活性強調“宿”,后者以家庭性強調“民”。我國民宿概念的生成則來源于農民為增加收入的個體或群體實踐以及創業者因鄉愁而引發的創業情懷,其發展受益于鄉村旅游振興、人民消費結構改革以及國家政策支持等的綜合作用[7],換言之,我國早期的民宿更多代表了理想的鄉村旅居方式。由于民宿強調為旅客營造真實和舒適的家庭環境,并以此為中心提供獨特的住宿服務,滿足了個性化、多元化的用戶需求,也隨之被運用于城市旅游中,成為旅游體驗升級、本土文化宣傳等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的研究主題“可移動民宿”是可移動建筑與民宿的交合,一方面可移動建筑固有的設計特征很符合現代人對旅游愜意隨性的態度,為旅客打造出“遠方的家”,既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也貼合了民宿發展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民宿也無疑為可移動性的現代轉變與理念轉型提供了契機。由此筆者認為,可移動民宿可被定義成以和諧文明生態、推進旅游業態、優化旅居質量為目標而改變形狀和位置的常規生活性建筑。透過定義可見,除了物理形態帶來的便利,其價值在于能服務多元的需求主體,并促進多方的協同發展,補充了民宿的可及性,推進旅游服務的全方位升級。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上來看,可移動民宿雖然已有一定的實踐成果,但由于相關理論研究仍有待發展,缺乏必要的設計學解讀,尚未形成有較高參考價值的實踐指導體系,故而本研究擬基于語義差分法,從可移動民宿語義感知的角度搭建相應的設計策略,強化理論研究深度。

2 主要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采用語義差分法進行可移動民宿設計研究,具體先歸納用戶感知項目,劃分言語尺度,反饋設計趨勢,再探索各項目對可移動民宿居住意愿的具體影響。

2.1 語義差分法(SD法)

語義差分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簡稱SD法,由美國心理學家C.E.Osgood于1957年提出。語義差分法是一種通過感性尺度進行心理測定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具體通過獲取被試的意象數據作為繼續研究的基礎資料?,F階段SD法常用于社會調查中,如建筑環境評價、產品設計評價、景觀規劃等方面[8-10]。語義差分法的優勢在于能幫助設計師和研究團隊內部進行有效溝通并達成共識,協助設計師觀察用戶的情感認知走向,并指導設計過程,最終理解用戶對產品與情景的識別關系。

2.2 研究流程

結合語義差分法的研究規則,本文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研究部分:

(1)語義項目的確定。構建可移動民宿的用戶感知維度,通過對意象詞匯的收集來確定各維度下的語義項目,以此完善語義評價體系。

(2)研究樣本的選定。從外顯的設計表達與內涵的設計思想兩個維度選擇可移動民宿設計的典型樣本,用于后續的研究測量。

(3)語義偏好的確立。編制語義差分調研量表,獲取研究樣本的SD得分,以此繪制意象尺度圖,探討各維度下的語義偏好,以及語義偏好背后反映出的設計走向。

(4)語義項目的影響程度挖掘。以用戶的居住意愿為設計評判的標準,對本文提取的各語義項目進行線性回歸分析,深入論證語義項目對用戶居住意愿的影響程度,從而為設計決策提供量化依據。

(5)可移動民宿設計實踐。依據上述研究成果開展實踐并驗證。

3 研究過程與結果分析

3.1 語義項目的確定

通過網絡資料查詢、文獻查閱與專家訪談等相結合的方式,收集了322條可移動民宿相關描述信息,這些信息集中體現了需求端對可移動民宿的印象與期望,通過快速瀏覽的方式梳理出了環境關系、外觀特征、構成形式、功能適用、材料屬性這5個維度作為感知分類,其中環境關系為外生感受,考量了可移動民宿與所處環境之間的適配情況,外觀特征、構成形式、功能適用以及材料屬性則為內生感受,是受眾對該類產品的直接看法。

基于感性詞匯的語義評價體系一般由核心語義層和解釋語義層兩個層次組成[11]。解釋語義層是一種降維,將復雜的語句轉化為便于理解的語義信息,形成用于評估的語義項目。核心語義層則是解釋語義層的意象描述,起到便于測量的作用。本文首先以KJ法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更為細致的提取、篩選與歸納[12],再次結合專家訪談與項目特征構建出能準確反應維度指向的解釋語義層,并依據解釋語義層的取向在信息中選取詞匯,構建語義差分詞對,完善核心語義層。最終共有10組詞對處于相應的感知維度中,具體見表1。

■圖1 環境關系意象尺度圖

表1 可移動民宿的語義評價體系

3.2 研究樣本的選定

從互聯網與人氣社交平臺中初步選取了20個可移動民宿樣本。隨后邀請5名民宿設計領域專家,從設計表達與設計思想內外兩個角度對20個可移動民宿樣本的差異化和代表性進行討論,最終確定了表2呈現的6款產品樣本,這些樣本基本能夠代表現階段出現的可移動民宿設計類型。

表2 測量樣本基本信息

3.3 語義偏好確立

3.3.1 問卷編制與基本信息

本次調研問卷分為個人信息、篩選題項、語義差分量表以及居住意愿考察四個部分,其中篩選題項將問詢被測是否有居住民宿的經歷,將持肯定答案的列為有效問卷,語義差分量表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對上述6款可移動民宿進行語義評價,根據接近程度依次賦值1-5分,居住意愿則考察被測者對6款可移動民宿產生的入住接受度,這里的賦值方法同上。

本次問卷采用問卷星發放,共回收問卷138份,剔除填寫未有居住民宿經歷及作答時間低于100s的問卷后,剩余123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89%。本次被測男性、女性比例分別為48%和52%;年齡上,20歲以下占比8%,20-40歲占比49%,40歲以上占比43%。學歷上,高中及以下占比33%,本科與大專占比57%,碩士及以上占比10%??梢?,本次被測在性別上較為平均,在年齡上滿足民宿目標用戶以20歲以上人群為主的特征,在學歷上也符合普遍情況,適合進行后續研究。

3.3.2 基于意象尺度圖的語義偏好分析

對各樣本數據進行統計,得出相應的SD得分,如表3所示。為了更為清晰地觀察目標用戶對現有可移動民宿的感知結果,呈現設計趨勢,這里透過SD得分繪制意象尺度圖。本次意象尺度圖共有環境關系、外觀特征、構成形式、功能適用、材料屬性5個維度,每個維度都對應兩組解釋語義層的意象詞對,將二者分別設定為x軸和y軸,建立坐標系,坐標中心應為語義分割點,即(3,3)。以可移動民宿的環境關系維度為例,其中代表環境關聯的“無關聯的-有關聯的”標注為x1軸,代表環境統一的“分散的-統一的”則標注為y1軸,語義兩極分別放置于x1、y1軸兩端。這里將五個維度的意象尺度圖依次列于圖1-圖5,結果表明:

■圖4 功能適用意象尺度圖

表3 SD得分

(1)在可移動民宿的環境關系維度上,6個樣本均位于第一象限,且擬合結果顯示,總體呈正向增長趨勢,說明從語義偏好看,現有設計滿足設計預期,不斷向內外環境高關聯、內外環境統一化的方向推進。

(2)在可移動民宿的外觀特征維度上,除樹上屋的外觀更接近傳統表達外,其余樣本均位于第一象限,且擬合結果顯示,總體呈正向增長趨勢,說明從語義偏好看,現有設計基本滿足設計預期,不斷向設計簡約化、現代化的方向推進。

(3)在可移動民宿的構成形式維度上,除樹上屋位于第三象限外,其余樣本均處于第一象限,且擬合結果顯示,總體呈正向增長趨勢,說明從語義偏好看,現有設計基本滿足設計預期,不斷向設計裝配結構多?;?、構成靈活化的方向推進。

(4)在可移動民宿的功能適用維度上,除了樹上屋的功能與日常生活稍顯分離,個性化較強外,其余樣本均位于第一象限,且擬合結果顯示,總體呈正向增長趨勢,說明從語義偏好上來看,現有設計基本滿足設計預期,功能供給貼合日常,功能布置也向大眾化的方向推進。

(5)在可移動民宿的材料屬性維度上,6個樣本均位于第一象限,且擬合結果顯示,總體呈正向增長趨勢,說明從語義偏好看,現有設計滿足設計預期,不斷向材料輕便化、環?;姆较蛲七M。

上述結果說明,現有設計較為符合用戶對可移動民宿的印象與期待,通過意象尺度圖的繪制也發現了相應的設計走向,但研究結果依然難以為實踐獻策,具體表現為可移動民宿用戶感知的五個維度在設計時應如何側重尚未解決,這種縱向比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可移動民宿在當下的設計屬性。在體驗經濟的到來之際,可移動民宿設計應以用戶居住行為的刺激與發生作為最終歸宿。由此下文將以用戶的居住意愿為因變量(居住意愿y),以解釋語義層的10個項目為自變量(環境關聯x1、環境統一x2、造型簡約x3、現代表達x4、裝配多模x5、構成靈活x6、功能匹配x7、功能布置x8、材料輕便x9、材料環保x10),開展線性回歸分析,探測各自變量對居住意愿是否存在影響關系,以及相應的影響程度如何,其目的在于對上文從微觀角度呈現的以核心語義層為中心構建的橫向分析進行解釋語義層引導下的宏觀補充,并以此獲取富于可移動民宿實踐的創見。

3.4 語義項目對用戶居住意愿的影響情況

根據線性回歸分析的測量要求,這里將依次開展相關性分析、線性回歸分析以及殘差值正態性檢驗等,具體如下。

3.4.1 相關性分析

一般認為,相關性分析是回歸分析的前置步驟,測量因素間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相關關系,才會有影響關系發生的可能。這里使用SPSS26.0軟體對數據開展皮爾遜(Pearson)相關性分析,具體如表4所示。由結果可知,本次研究的變量間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適合進行后續研究。

表4 相關性分析

3.4.2 線性回歸分析

根據文中3.3.2部分的論述,這里可建立預備回歸方程如下:

其中,β0為回歸常數,β1-β10均為回歸系數。

繼續采用SPSS進行回歸分析。表5是對模型概況的匯總,其中R2=0.443,說明各自變量能解釋用戶居住意愿44.3%的變化原因,模型擬合情況良好。表6的ANOVO運算主要是采取F檢驗來考察本次回歸模型是否具有意義,結果顯示,本次的模型構建通過了F檢驗(F=57.716,p=0.000<0.05),說明10個自變量中至少有一個能顯著影響居住意愿。在對回歸系數進行解讀前,還應觀察模型的多重共線性檢驗情況,本次模型中的VIF值均小于5,說明不具有共線性問題,且D-W值位于2的附近,意味著自相關性也并不存在,回歸結果較好,回歸系數可讀。表6則羅列出回歸系數,從中可見,環境關聯、現代表達、裝潢多模、使用靈活、功能匹配、功能布置會對居住意愿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但環境統一、造型簡約、材料輕便、材料環保并不會對居住意愿產生影響。故而在剔除了不存在影響關系的4項后,進行二次回歸分析,以得出本次研究的回歸方程為:

■圖5 材料屬性意象尺度圖

表5 模型概況

表6 ANOVO運算結果

表7 回歸系數結果

對殘差值進行正態性分析,以完成事后檢測工作。從標準化殘差的q-q圖(圖6)可見,散點近似呈一條對角線,可認為數據基本呈正態分布,滿足回歸分析的前提條件。

3.4.3 可移動民宿的設計策略

透過回歸分析的數據結果,整理出各維度的影響系數(表8),其表征了用戶居住意愿引導下的設計側重,可以此形成設計策略,分析如下:

表8 各維度影響系數匯總

第一為功能適用維度。功能匹配(β7=0.333,p=0.000<0.01)與功能布置(β8=0.111,p=0.000<0.01)回歸系數名列前茅,證明了功能適用為可移動民宿的主導維度,可移動民宿設計或許更應是一種主張功能先行的實用設計。設計師應優先保障產品的功能系統貼合生活日常,再設法讓功能布置結構滿足用戶的行為邏輯[13],從而營造出賓至如歸的優良感受。對于可移動民宿這樣的共享性產品而言,過分強調特殊生活方式的打造與個性化功能供給似乎并不可取,一方面兼容性較差,另一方面會消耗用戶大量的認知與適應時間,形成一定的不適感與居住疲勞。

第二為外觀特征維度??梢苿用袼薜耐庥^特征對居住意愿亦有較大影響,然而該維度中僅有現代表達(β4=0.17,p=0.000<0.01)影響顯著,造型簡約并不具備實際影響。事實上,從前期的測量樣本中便能發現,各產品的外觀特征均有一定的區別,有的較為大膽,有的趨于理想化、有的則稍顯保守,但多數產品仍然處于較好的語義尺度內,這無疑說明了可移動民宿的外觀設計并不存在固定范式,現代表達的路徑是多樣化的,且簡約的設計語言雖然是一種主流趨勢,也貼合可移動建筑的設計理念,但設計者依然可適當進行視覺元素的補充,保證整體造型大方明朗即可。

第三為構成形式維度??梢苿用袼薜臉嫵尚问骄S度中的裝配多模(β5=0.085,p=0.014<0.05)與構成靈活(β6=0.083,p=0.012<0.05)對用戶居住意愿的影響作用均得到了證實。由上文可知,可移動民宿強調產品的可用性,那么其構成形式的處理就不應一味地追求新穎,而應以功能促進為目標。具體而言,裝配的多模塊化致力于居住空間的優化,一方面來自于建筑結構的分層處理,有利于民宿的搭建與坐落,另一方面來自于內部空間的劃分,從而讓功能設計有所依托。構成形式的靈活化則要在既定的尺度中強化民宿產品對物品的收納程度,擴大用戶的活動范圍,貫徹“小空間里辦大事”[14]。

第四為環境關系維度。在這里,僅有內外環境關聯(β1=0.09,p=0.008<0.01)能對用戶居住意愿產生影響,設計者應促使民宿空間與外部環境形成巧妙的連接,加強民宿產品的復愈性效果,如采用借景手法充分融合自然美態,合理囊括出院落區域等。關于內外環境的統一性,則可不必過分關注,能較為和諧即可,反之則會對其他維度造成較大的影響。如本次樣本樹上屋,盡管以野生化處理的方式(將鳥的習性嫁接于人的生活中),營造出“人居樹梢”的使用面貌,將外部環境轉換為深刻的內部生存依托,在環境的高度統一下達成了沉浸效果,然而樹上屋在其他維度表現的欠佳卻也是這種高度統一帶來的“副作用”,換言之,所謂的“人居樹梢”盡管帶來了另類的生存體驗,也造成了產品尺寸與結構、功能設計、外觀表達、安全保障等多方的限制,這顯然是沒有必要的。

第五為材料屬性維度。數據結果表明,該維度的材料輕便與材料環保均不會對用戶的居住意愿產生影響,其原因在于多數用戶僅關心產品的使用過程,并不會過多考慮運輸搭建、再利用等生產與再生產的關聯性問題,從而導致材料屬性與居住意愿沒有顯著的影響關系,但這并不意味著可移動民宿設計可以因此忽視材料屬性,而應在力求產品可用性的同時,牢記設計倫理,積極響應國家的雙碳戰略要求,合理地創造、選取兼具輕便性與環保性的優質材料[15],推進可移動民宿的可持續發展,這也同樣是當下可移動建筑類產品被提及的核心價值之一[16]。

4 研究應用與設計評估

4.1 設計案例

基于研究成果進行設計實踐并對其開展語義驗證,其目的在于以案例呈現的方式強化理論的可讀性,并證實本文設計策略的可行性[17-18]。

本次設計案例在功能使用上除了安放如床、桌、座椅、無水馬桶等基本居住用具外,還內設了多款折疊家具,強化了可用性。同時案例以衣食住玩的邏輯將不同的區塊設立為相應的功能分區,貼合用戶日常的生活習慣。在外觀特征上,案例營造出了蜂巢意象,且在色彩的映襯下還具有太空艙的既視感,可謂兼具了自然的意趣與未來的奇妙。在構成形式上,案例采取了六邊形接合的方式進行房體的搭建,并實現了房體之間或房體與連廊之間的拼接,既保障了裝配的多?;?,也能靈活地根據需求轉變形態,調節物品容納與用戶的活動范圍。在環境關系上,案例增設了多角度開放的窗戶,讓用戶易于察覺戶外的風景,同時在完成房體拼接后,被全包圍或半包圍的外部空間也就順勢成為了民宿的院落,供人放松、互動,保障了內外環境的關聯,也讓整體趨于和諧。在材料屬性上,案例整體選取了食品級接觸材料發泡聚丙烯(EPP),其重量輕、彈性好、抗震抗壓、變形恢復率高、絕緣耐熱,無毒無味,易搬遷、易循環,滿足了材料輕便性與環保性的要求。此外,房體頂端還嵌入了太陽能電池板維持供電,進一步強化了案例的環保屬性(圖7)。

4.2 設計評估

依照前文方法,邀請30位用戶,再次對設計案例開展語義驗證,見表9。由表可見,該案例的五個維度的語義坐標均位于第一象限,且功能適用、構成形式與材料屬性3個維度均明顯高于現有產品,證明了設計情況的良好。

表9 設計評估

5 結語

從開發的角度看,可移動民宿貼合了民宿科學規劃的要求,優化了旅游服務體系。從用戶的視角而言,可移動民宿在極大程度上為旅客編織了“悠然見南山”的美好場景,以一種寄情山水的雋秀情節筑成“遠方的家”。本文以設計心理學為研究視角,以語義分析為研究工具,討論了可移動民宿的用戶感知情況,并實證了影響可移動民宿居住意愿的因素,從而提出設計策略,輔助實踐工作。然而,關于可移動民宿,筆者認為仍有以下幾個方向值得深入探討:第一,可移動民宿若想真正推廣,還面臨極多的現實問題,如眾多旅游區域均有一定的保護用地,可移動民宿的搭建勢必會對其產生影響,這應如何平衡?換言之,可移動民宿的運作范圍是什么有待框定。第二,既然可移動民宿為人們創造了別樣的旅居體驗,那么就應當思考其背后呈現了何種文化功能,消費群體的主體精神與消費個體的自我價值又是如何得到彰顯的。第三,在人工智能的引領下,建設智慧化民宿必然是一大趨勢,那么探索可移動民宿的技術滲透邏輯與技術實現路徑也應是未來的重要課題之一。

■圖6 標準化殘差q-q圖

猜你喜歡
民宿語義維度
孿生院子民宿
語言與語義
淺論詩中“史”識的四個維度
選擇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嗎?
你是民宿達人嗎
光的維度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五個維度”解有機化學推斷題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人生三維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