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池流域“一顆印”傳統民居更新的用戶體驗設計研究

2024-03-07 07:37■都江,張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4年1期
關鍵詞:天井民居空間

■都 江,張 宇

(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體驗經濟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用戶從物質需求轉向精神需求,用戶體驗向多維感知通道發展[1]。近年來,人們的生活習慣、偏好和建筑環境功能的快速轉變,意味著傳統村落的原有功能已不再完全支持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從而喪失了原有的生命力,我們應該認識到民居更新的社會需求,從用戶體驗設計的角度切入到民居更新中,運用用戶體驗設計的理念,解決“一顆印”村民的物質、社會和文化需求與古村落建筑保護和更新之間的矛盾。辛向陽教授在《交互設計:從物理邏輯到行為邏輯》一文中提出了交互設計的五要素:人、目標、行為、手段和場景,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建構就是在特定環境(場景)里通過資源(人、手段)整合,實現一個特定目標的個人或群體行為[2]。作為交互設計重要的組成部分,用戶體驗設計也是如此,它不僅可以運用到產品、系統或服務過程中,還可以應用到更多領域當中。而在滇池流域的“一顆印”民居更新設計中,設計師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建筑外立面的修繕,還要貫徹“以用戶為中心”,按照用戶體驗的不同層級進行設計,完善用戶的整體體驗效果。

1 “一顆印”民居發展現狀

1.1 基本概況

西南地區是我國傳統村落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也是多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區。大量的民族村寨保留了豐富的人居特色,承載了豐富的地方和民族文化[3]。位于滇池流域的“一顆印”民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滇池流域“一顆印”傳統民居的基本規則為“三間兩耳倒八尺”。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間兩層,較高一些 ;兩廂為耳房,耳房矮一些。正房和廂房之間形成一個四合院落,中間為一小天井。門廊在當地稱之為倒座,進深約八尺,所以叫“倒八尺”,整體方形如印章,故稱“一顆印”[4]。云南“一顆印”傳統民居可以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完整的“一顆印”民居,一類是因地形、資金等原因而修建的“半顆印”民居。但總體上看,滇池流域“一顆印”的民居形式可分為“半院”“二進院”“雙拼院”“多拼院”等類型(表1)。傳統“一顆印”的平面布局均衡對稱,按照等級觀念劃分,家庭成員各自居住在相對獨立的房間[5]。由長輩居住在堂屋兩邊的正房,處于“一顆印”民居的中軸線上,廂房(即耳房)則處在兩側,整體符合對稱分布的特點(圖1)。

表1“一顆印”建筑類型

傳統民居是我國傳統建筑中最具有生態、樸實、生活化和人性化的建筑類型[6]。近年來,由于國家政策的扶持、用地限制的影響、居住人群的變遷、不同家庭的訴求、產業結構的轉換等諸多因素的介入,設計師們開始了“一顆印”民居的更新改造,比如臥龍古漁村,因毗鄰滇池、背靠七星山,這里成為老昆明傳統文化腹地和文化記憶的傳承地,有傳統的“一顆印”建筑,以及“三合院”“走馬轉角樓”等民居。臥龍古漁村的民居改造將現有270余棟遺留的老建筑作為載體,采用恢復性建設的手法,讓這些老建筑重新煥發光彩,通過對老建筑的恢復性修建再融入活化利用的經營理念,真正讓古漁村的人氣和煙火氣得到重現。除了臥龍古漁村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昆明古村落正在不斷地被改造。

1.2 現存問題

村落空心化是當前“一顆印”民居村落的現狀,大部分居民的遷出,使得建筑無人居住和使用。目前,“一顆印”傳統民居更新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通過民居更新解決“一顆印”村民的物質、社會和文化需求與古村落建筑保護和更新之間的內在矛盾,將廢棄或閑置的民居進行再利用,讓“一顆印”民居適應當前新的發展環境,讓老建筑重生,延續其價值,促進鄉村振興的發展。

傳統的“一顆印”建筑是當地居民為了適應自然環境而建造的建筑,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其空間布局和設施結構已經不再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具體表現為:(1)舊建筑的建筑材料多為夯土和木材,這兩種材料容易被侵蝕和腐壞。昆明“一顆印”民居大多始于明清時期,經過幾百年的風吹日曬,極具安全隱患。除此以外,木材的成本非常高,不環保。(2)功能空間過于老舊,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需求,許多舊的空間功能應該被廢棄。例如,豬圈放在室內,人畜不分離,這樣會導致室內環境的不衛生,對生活品質造成影響。(3)建筑外觀方面,不再符合現代審美和生活習慣,“一顆印”民居受彝族“土掌房”和當地地形、氣候的影響,三面圍墻,一面開放,為了適應當地氣候,外圍墻體幾乎不開窗,窗戶少且開窗面積較小,導致室內采光不足,十分不符合現代建筑的理念。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大多數“一顆印”民居不再需要適應山地地形。(4)因云南地處山地,土地資源相對較為分散,使得傳統“一顆印”建筑的院落空間布局緊湊,封閉的建筑外形也導致了天井空間過于狹小,天井作為核心,組織著整個建筑空間的秩序,老建筑的天井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建筑的需求,需要在汲取天井優點的同時,進行改進。

2 用戶體驗設計介入“一顆印”傳統民居更新的意義

如今的用戶體驗設計已經不單單停留在某個單一領域中,它在不斷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在傳統民居的更新設計中,大部分都是從建筑本身的角度出發,很少從用戶體驗設計的角度來考慮對村落的改造。部分現有被改造的村落,正是缺少了對使用者的用戶體驗分析,才導致不能很好地發展下去?,F存的“一顆印”民居可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被政府列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建筑,這類建筑需要以保護和修復為主,有名氣的建筑會被用來供游客參觀,例如朱自清、聞一多故居,這部分建筑的用戶需求大多為學習參觀“一顆印”民居的相關知識。第二類為空心房,這類房屋的用戶已經遷往城市居住,留下了廢棄的舊建筑,這類建筑可以更新改造為民宿、餐廳、鄉村圖書館、鄉村展覽館等,只需適當投入,就可以讓老建筑重獲新生,發揮其經濟效益,增加戶主的經濟收入。第三類是村民自己仍然在居住的房屋,這部分民居已經不再適合現代居住,其用戶需求為提升生活的舒適度,滿足人們對衛生、舒適、安全的需要。而本文將主要針對第二、三類老建筑進行分析,經過更新后建筑的使用者發生了更加復雜的變化,不同功能的民居其用戶的需求也不同,設計師更加需要從使用者的需求入手,充分了解“一顆印”民居用戶的具體需求。一個用戶體驗良好的作品,就不能單單只考慮建筑的功能和外觀。用戶體驗設計通常要解決的是應用環境的綜合問題,要綜合考慮多種要素,而提供優質的用戶體驗是一個重要的、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這對于民居更新也是如此。用戶體驗設計對于傳統民居更新的必要性,其中一個最大的理由是:它對你的用戶很重要。而設計師需要根據“一顆印”民居的用戶群體進行更新與改造。用戶體驗設計基于建筑的目的是促進人與建筑的交流,做到有目的地進行改造,滿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3 用戶體驗設計在滇池流域“一顆印”民居更新設計中的探索

3.1“一顆印”民居的用戶需求

■圖1 傳統“一顆印”室內布局

幾乎在用戶與產品的所有“觸點”中都會產生個人化的體驗[7],但用戶群體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所以用戶需求的確定是不易的,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用戶訪談、現場調查等方法進行了對滇池流域“一顆印”民居居民的調研,了解到了當地居民的用戶需求?;隈R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居民的用戶需求,根據“一顆印”村民的具體需求,來考慮如何對“一顆印”民居進行改造(表2)。

表2 民居更新中用戶需求的內容

3.2“一顆印”民居更新設計用戶需求層級劃分

用戶體驗設計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用戶對事物的理解是一個從淺到深的發展過程。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 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五個需求,結合用戶體驗產生感官層次、交互層次、情感層次、社會層次、自我層次五個層次[8](圖2-圖4)。以此來對“一顆印”民居進行不同的更新改造。

(1)感官層次是給人體感官帶來刺激的層次,表現為人對事物最基本的認知,通過生理感官對產品進行感知和體驗。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五種。感官層次在民居更新中對應為建筑的外表、材料、色彩的運用、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及住宅環境安全與健康,提煉出原有舊建筑好的地方,在保留整體一顆印形態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新材料、新技術,使其更加適合現代人居住。

(2)交互層次是指用戶與產品的互動與交流,讓人們能夠自主地去投入、參與到一件事情中來,要通過滿足人機安全、使用安全、功能完善的心理安全以實現用戶與產品的交互體驗。在“一顆印”民居中,注重人的行為細節,通過設計來拉近用戶與民居之間的關系,需要更多地去考慮對室內外空間的使用,以及居民對交往、活動空間等更高功能的需求。

(3)情感層次是指用戶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情緒價值,良好的設計會讓人產生正向的情緒價值,通過滿足用戶的設計需求以實現用戶情感上的滿足,增加對于產品使用的體驗感受。這一層次則要考慮得更為細致,例如鄰里交往、友情、愛情、情感歸屬等,使民居空間獲得更加豐富的功能,使用戶獲得良好的情緒價值。

(4)社會認同層次是指群體對于事物的共同認同,包括地域認同、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設計師要通過實現用戶的被尊重與自我尊重以達到用戶在社會層的滿足。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逐漸遷往城市,社會認同層次變得更為重要,“一顆印”民居需要通過更新,提高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讓年輕人可以認同自己的鄉村,這個層次的需求能夠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增強社區凝聚力。

(5)自我層次是用戶體驗的最高層次,是通過實現用戶的創造力與自我價值以滿足用戶對于自我價值實現的目標。自我層次要注重自我價值的體現,用戶從自身做起,積極參與到鄉村建設中來,表現為投資創業、建設家鄉、獻身鄉村公益事業等。通過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讓家鄉變得更美好。

4 用戶體驗設計在“一顆印”民居更新中的應用

4.1 注重用戶感官體驗

在“一顆印”民居的建筑外立面改造中,如果采用現代建筑形式,就不符合古村落的整體建筑風格。另一方面,如果保留原有的建筑形式,村民又可能不會接受。因此,在設計過程中的思路是保留原有的建筑外立面,同時將內部原有的傳統木結構改為現代混凝土結構,通過對建筑內部的改造,達到最終的效果,將“舊”的外立面與“新”的內部空間相結合[9]。

對于材料的運用,應遵循以下兩項原則。首先,新材料的使用不能破壞“一顆印”傳統民居的整體建筑風格;其次,新材料既要能滿足使用要求,又要與原材料形成良好的結合。而整體的色彩也應該符合“一顆印”紅銅色的本色,昆明“一顆印”民居一般以土、木、石、竹等天然材料和磚、瓦、石灰等初級材料建成,保留尚且完好的主體木結構以及夯土墻,而新增加的部分,可以采用混凝土、鋼材、玻璃等現代材料,將內部原有的木結構改為混凝土結構,而室內軟裝可以采用木材,來達到新舊結合,不同材質的混合運用,會增加用戶的視覺體驗[10]。

“一顆印”民居首先要保證建筑結構的穩定,可以繼續沿用穿斗式木的主體結構,在維持原有的空間布局與結構的前提下,可以對其內部的空間結構進行改造,利用新型環保建材,優化采光與通風等手段,來提高穿斗式木構建筑的內部使用環境。除此外,還要做到人畜分離,將豬圈、牛圈、馬廄等遷往室外空間集中安置,消除牲畜的異味,將衛生間設在室內,使整個民居更加整潔衛生。在修復舊民居受損部分時,考慮采用隔音材料、隔墻、雙層玻璃窗、隔音地板等新型建筑材料。同時考慮到防火防電的安全性,將夯土墻加涂一層防火層,保障更新后的建筑在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能。

4.2 實現用戶交互體驗

“一顆印”的室內空間缺乏對用戶行為的關注,其具有明確的空間功能性,交互設計理念下的住宅室內空間應遵循以生活為中心的設計。不單單關注用戶的情感,而且要關注用戶的生活。在“一顆印”民居的室內分區中,要注重動區與靜區、主區與客區、干區與濕區的分布,將有聯系的功能空間放在相近的位置。將一樓原堂屋兩側臥室打通用作客廳,客廳可開玻璃窗,與天井相連,保證了客廳的采光。一樓右側耳房可以打通改造成開放式餐廳;左側則改為客臥,供客人或家里老人居住。保留了廚房和餐廳的原有功能,改為現代開放式廚房,適當運用玻璃幕墻,既增加空間的采光和通風,又使建筑更加具有現代感,增加與天井景觀的呼應。二樓的正房空間寬敞,可以作為主臥,在客廳的正上方,南北開窗,保證主臥采光通風充足。而二樓右側可連接主臥作為書房或其他活動空間,左側作為次臥。倒座二層空間狹窄,可用作茶室,一、二樓各設有一間衛生間。室內平面的重新布局,讓空間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增加了室內衛生間、書房、休息空間等,重新布置后的內部空間更加靈活,適應性更強,用戶的居住環境也更加舒適(圖5)。并且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會更加注重與家人朋友之間的交往和活動,像客廳、茶室等互動空間,以及細部空間的完善,注重對于室內細節的改善,能使整個住宅室內空間達到更好的互動效果。這些細小的空間處理,更能夠提高用戶的交互體驗。

■圖3 用戶體驗影響因素

在滿足基本居住功能的前提下,住宅空間也需要與外界環境建立聯系?,F代住戶大多希望可以在舒適的內部空間里與外部景觀相呼應,而受云南地形和氣候影響,“一顆印”民居的外立面幾乎不開窗,所有房間幾乎都朝向天井開窗,所以天井的設計則變得十分重要,天井在以前是聚氣和聚財之地,四方之財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墻院內。而在現代建筑中,其作用主要是通風和采光,這在外立面不通風的“一顆印”建筑中表現得尤為重要,所以在改造時切記不要影響通風和采光,讓雨水、陽光等進入到天井,保持天井的通暢。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將天井作為休閑區、餐廳區或者花園區,并借助庭院景觀實現良好的情緒體驗。比如,在下雨后,雨水會匯集在天井,可以將天井規劃為水景觀賞池,景觀水池的四角與上部屋頂四角相互呼應,形成完美的隱形空間。不僅解決了庭院步道與天井雨水頻繁漫延的問題,也可以在庭院行走時觀賞景觀效果[11]。除了用作休閑娛樂空間外,還可以作為戶外展館、晾曬場、露天飯館等功能空間,發揮其經濟效益。

4.3 增強用戶情感與社會認同體驗

在設計中,還要考慮如何在一個小尺度的“一顆印”民居中兼顧現代居住的舒適度和文化風貌的延續性。其中,對于傳統民居中含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肌理抽取及運用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將抽取后的鄉村文化符號融入其中,能夠實現對當地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12]。江南民居的雙坡屋頂,安徽民居中的馬頭墻,福建土樓的特殊建筑形態,都是極具地域特色的建筑語言[13]。傳統民居的靈魂在于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因此,應將“一顆印”傳統建筑的原有特色都保留下來,采取“修舊如舊”的方法來對其進行改造,以保證其歷史痕跡的真實性和建筑的完整性。其中,建筑結構、空間格局、建筑裝飾、建筑色彩、傳統材料等都可以在舊民居中得以提取,并融入現代化的建筑當中。例如,抱頭梁、穿插枋、檐枋等部位的裝飾圖案可以將其保留;不同的圖案代表了村民不同的宗教信仰或精神寄托,常見的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等;門窗、隔板上色彩可以繼續沿用,黑色和紅色土漆是彝族、漢族常用的顏色,而藍色和綠色則通常是伊斯蘭教的象征[14];將拆舊的夯土、木材和磚材加工處理后重新利用,既保留了原生態天然材料本色,又能提高傳統天然材料的強度和耐腐性[15]。因此,對舊民居的改造,首先要做到延續其文化風貌,才能使用戶對改造后的民居具有情感層次的認同。

除了文化價值外,經濟價值也是增強用戶情感和社會認同的重要手段。在部分空心房的改造中,空置的民居建筑逐步升級為餐廳、鄉村圖書館、展覽館、工作坊等其他用途的建筑空間,體現了更加多樣化的空間需求,建筑從單一功能轉變為包容多種行為活動的復合功能。在對這部分民居進行改造時,要考慮到經營者、游客、村民的不同使用需求??梢詫⒍鄠€空間打通,以便于用餐、休憩、看書、觀展等需要。保留土磚墻、老式門板等體現建筑的原始風貌,選用現代簡約風格的家具和飾品,在保留建筑古味的同時,采用現代裝飾,做到“古”與“今”的完美融合。在保留歷史文化特色的同時,將廢棄或閑置的民居進行再利用,發展“體驗式”的旅行[16]。例如,在臥龍古漁村古村落復興改造項目中,設計師通過對傳統“一顆印”院落的恢復,形成了展現昆明傳統文化與滇池畔典型魚耕原鄉文化的萱草書屋、大師工作室和自然教室等一系列空間文化載體。通過展覽、工作坊等形式來宣傳“一顆印”古建筑文化以及滇池流域相關知識(圖6)。在對“一顆印”民居進行改造時,要注重村民才是鄉村的主人,通過老建筑更新,讓村民通過自己的經營,從中受益,讓古民居成為產業,為農民帶來持久的利潤[17]。同時,要注重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讓有知識的年輕人成為鄉村產業的經營者,為其提供政策和場地支持,吸引更多專業的人才來發展鄉村[18]。

5 結語

傳統民居更新設計盡管是近年來的熱點,但從用戶體驗的視角出發的研究很少[19]。滇池流域的“一顆印”建筑在新時代的用戶需求下,用戶體驗設計介入民居更新已經迫在眉睫,原有的老建筑已經不能滿足用戶在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上的需求[20]?;诖?,文章從用戶體驗設計的不同層級出發,解決“一顆印”村民的物質、社會和文化需求與古村落建筑保護和更新之間的內在矛盾這一關鍵問題,優先考慮低層次的用戶需求,保證基本的安全和生活保障,同時應該注重高層次需求的價值,努力提升用戶的滿意度,創造愉悅的用戶體驗。為了相應地保護和更新這些“一顆印”村莊,有必要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用戶體驗設計的介入將成為帶動滇池流域“一顆印”民居更新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

猜你喜歡
天井民居空間
民居攝影
民居書畫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民居智庫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天井庭園,幻境猶深
雨天
奇趣民居
校園的天井花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