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文化·現場教學·虛擬空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新取徑

2024-03-08 11:55楊軻石濱
新聞潮 2024年1期
關鍵詞:現場教學虛擬空間紅色文化

楊軻 石濱

作者簡介? ?楊軻,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碩士研究生;石濱,河北日報報業集團編輯

【摘 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是當代中國新聞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創新其路徑對于提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水平,建立既富有中國意蘊又能聯通世界的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意義重大。以紅色文化、現場教學、虛擬空間作為新取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創新探索。紅色文化給現場教學、虛擬空間提供質材,現場教學讓紅色文化、虛擬空間走向實踐,虛擬空間為紅色文化、現場教學技術賦能。三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共同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發展,旨在讓學生形成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實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紅色文化;現場教學;虛擬空間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基于一定時代條件形成,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從基本內涵而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就是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形成的關于新聞的看法,馬克思主義新聞認識論、新聞價值論、新聞方法論的統一觀念,從根本上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對于“新聞(廣義)的本質是什么、應該是什么、應該如何做新聞”的系統看法[1]。其隨著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的發展歷程而不斷深化。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是當代中國新聞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文化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馬克思指出,要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2]。這揭示出教育或訓練在人發展中的作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需要通過教育深入人心,影響人的認知、態度和行為。高校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中發揮關鍵作用。當前,高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仍存在不足,包括教育目標不夠明確、教育內容較為單一、教學方式創新不足、教育者本身素質有待提升、教學評價尚需健全等。

一、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紅色文化中有著鮮明體現。紅色文化概念內核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過程中凝聚的、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紅色遺存和紅色精神,外延是近代以來我國仁人志士自強不息、救國拯民、反對內外強權壓迫過程中形成的革命解放基因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精神[3]。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密切相關,將紅色文化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相結合能夠培養當代青少年馬克思主義信仰,涵養共同的文化根基和價值旨向。思想進程由歷史進程決定,歷史第一性,邏輯第二性。紅色文化的形成、發展內含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歷史進程中,是對這一歷史進程的客觀反映。邏輯和歷史的統一內蘊差別,體現為邏輯反映歷史是經過修正的。運用紅色文化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是以歷史事實、經驗材料為依據,進行抽象概括地加工改造,抓住基本方向及基本線索,把握歷史進程的內在規律,這也就是恩格斯說的對歷史“修正過的”反映。將紅色文化有效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有助于銘記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汲取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力量,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紅色文化空間的載體是紅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基于紅色文化空間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如江西、延安、重慶等地的高校依托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生產實踐是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決定著其他實踐。因此,從交往實踐上升到生產實踐,才能實現反映全面事實的要求。革命遺址、革命紀念館等紅色文化空間能夠反映生產實踐變革、經濟結構變化、社會分工調整、生活方式改變等,更直接、更有力地呈現斗爭是“歷史的直接動力”[4]。在紅色文化空間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不僅要了解交往實踐,還要上升到生產實踐。這一過程幫助教育對象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中國現實國情,與革命先輩進行跨時空對話,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精髓。與此同時,創新紅色文化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皻v史是不能靠公式來創造的”[5],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需制宜、因力制宜。

二、現場教學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

國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設計和實踐主要分為三類:其一,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列為必修課,采用傳統授課方式;其二,邀請專家學者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學術講座;其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相結合。上述三類教學設計和實踐以單向教學為主。除了靜態知識輸入全面、深入傳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思想內涵,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現場教學成為進一步應對新環境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挑戰,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聞傳播教育中的探索和實踐的新取徑?,F場教學,即引導學習者在現實場景中,圍繞教學主題進行系統、專題教學,實地感受、互動、交流研討的綜合教學形式[6]。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三個現場,分別是反映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歷程的新聞歷史現場、呈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工作實際的新聞實踐現場、體現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黨為民的社會發展現場[7]?,F場教學聚焦這三個現場,講述重要實踐、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讓學習者沉浸其中、啟迪思維,有助于拓展眼界、豐富知識、提升認知、鍛煉能力?!吧鐣娜说母杏X不同于非社會的人的感覺?!瘪R克思提出,人通過實踐、感覺、思維自我確證,“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8]。

(一)現場教學需觸及歷史、現狀與未來

現場教學的動態性、豐富性,意味著在回到一定空間位置的同時,還要回到事情發生的時代,設法回到當時當地,回到事情正在發生的過程之中[9]。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現場教學讓人以參與者的身份回到歷史現場,而不僅僅是旁觀者?;氐綒v史現場在于對史料及文獻的挖掘與分析,革命遺址等歷史現場史料繁多,參與者進入歷史現場的過程伴隨著對大量歷史細節的考察,以此為鋪墊,還原人物之間的關系及事實之間的聯系,讓歷史脈絡隨細節豐富而逐漸清晰。在此基礎上,回到歷史現場洞察歷史事件發生的社會存在,注重實地考察和社會實踐,在追本溯源的同時回應現實、洞察未來。

(二)實踐是現場教學的核心要求

“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盵10]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需要在實踐中加以把握,走向“田野”、深入社會實踐。2023年8月,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及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在西柏坡、延安、上海三地共同舉辦“從黃浦江—寶塔山—太行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現場教學”暑期夏令營活動。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將西柏坡紅色新聞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帶領學生從中國共產黨新聞宣傳工作的歷史場景出發,觀察、認識、理解新聞史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過程中的新聞事實、新聞實踐。在“從黃浦江—寶塔山—太行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現場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解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現實歷史”的論述,從認識論的角度將“現實歷史”思想中“認識論的蘊含”延伸至對于現今新聞史研究方法具有指導意義的層面,將新聞史置于歷史場景與現實實踐中觀察。

三、虛擬空間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

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用戶交往在云端、足不出戶實現虛擬體驗。虛擬現實技術模擬真實環境,使用戶與環境交互。青少年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對象,其接觸信息方式不同以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與虛擬現實技術的結合能夠增強教育實效性,更好實現教育目標。

將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中,有利于提升“Z世代”青年作為教育對象的主體性與參與性。虛擬現實技術融合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中體現出“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和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11]。虛擬現實技術作用于現實社會是為了服務于其所要實現的意識形態。以沉浸式的紅色文化場景呈現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使教育對象帶著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在親歷、實踐的過程中重溫革命先輩致力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歷史情景并生發情感態度、建構價值意義,去觸摸歷史、錘煉意志、堅定信仰。

虛擬現實營造沉浸式、具身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與科研空間?!叭硕冒凑杖魏我环N的尺度來進行生產”[12],人類利用各種不同的尺度、標準生產和生活,能夠根據不同對象和需求來調整生產方式和技術,使用技術記錄、呈現、傳播經驗及記憶。2022年,河北大學新聞學專業(中國共產黨新聞史教學)虛擬教研室獲批教育部第二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該教研室運用新技術和數字虛擬教研手段,將太行山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為培養新聞傳播人才提供新平臺,構建多所高校聯動的“太行山紅色新聞虛擬仿真教學團隊”。虛擬教研室具體建設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聞傳播學人才培養中的中心地位。其二,將中國共產黨新聞史場景化教學和研究作為目標,場景敘事和實踐邏輯貫穿其中。其三,教研室注重同各高校中國新聞史研究的溝通,探索中國共產黨新聞史沉浸式和探索性教學模式、建構中國共產黨新聞活動發生的歷史場景等。

虛擬現實賦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注重實現人向現實社會存在的復歸。馬克思指出,技術是體現人本質力量的關鍵中介。但是,技術在實際應用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13]的現象,人逐漸失去自我實現和發展的機會。隨著新媒介技術發展完善,去身體化傾向更加明顯,人類工作和生活場景也在不斷被重構。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何種技術都受到特定社會關系的支配,也只有在這些社會關系中才能獲得自身的規定性。社會關系是技術的內在規定,教育應實現人向現實社會存在的復歸?!案锩奶柦牵喊倌曛袊伯a黨黨報發展虛擬仿真教學項目”依托“新聞學專業(中國共產黨新聞史教學)虛擬教研室”,圍繞中國共產黨新聞史知識圖譜建設成果展開設計。該項目對中國共產黨百年黨報發展史所涉及的教學板塊進行系統梳理與展示,并運用虛擬仿真教學系統,結合元宇宙、VR、AR、動作捕捉等虛擬技術,設計百年黨報發展史內容,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更鮮活,通過“浸潤式”教育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

四、結語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需要持續創新。紅色文化豐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內容資源,既通過現場教學傳播,也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和再現;現場教學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走向實踐,以包括紅色文化在內的教育資源為質材,借助虛擬空間實現全景再現、全時在線、交互傳播、多維分享,突破時空限制,便于自主學習和探究;虛擬現實創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呈現方式,賦能紅色文化及現場教學,增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沉浸感、體驗感、獲得感。紅色文化、現場教學、虛擬空間作為新取徑,三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發展。潮

參考文獻

[1]楊保軍.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觀念及其基本關系[J].新聞大學,2017(4):18-25,40,14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

[3]沈成飛,連文妹.論紅色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教學與研究,2018(1):97-104.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4.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4.

[6]李航,劉繼英,劉光艷,等.黨性教育現場教學的基本內涵、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21(S1):111-112,128.

[7]郭小良,黨子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三個現場”[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8-03(03).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1.

[9]桑兵.從眼光向下回到歷史現場:社會學人類學對近代中國史學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5(1):191-204,209.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501.

[1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0.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1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2.

猜你喜歡
現場教學虛擬空間紅色文化
虛擬空間設計中的關鍵技術分析
基于虛擬化的相向行駛車輛間通信機制的研究
《電機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試析中職《焊接工藝》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導游湖南實訓》課程教學組織與實施探索
論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訴求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項目驅動式現場教學模式在園藝類專業的探索與實踐
淺談室內設計中虛擬空間的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