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韌性提升的實踐路徑

2024-03-08 12:14惠州工程職業學院葉麗霞郭海兵
廣東教育 2024年2期
關鍵詞:革命精神心理

文/惠州工程職業學院 葉麗霞 郭海兵

COVID-19疫情是一場重大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因為生活節奏的改變以及不確定因素的增多,大學生出現焦慮、無望、恐懼等,嚴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后效將持續至少3~4年。[1]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突發事件,形成更加健康積極的心態和價值觀。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革命文化的資源屬性、文化傳承、價值引導與教育教化屬性,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的政治品格、崇高的理想追求和鮮明的人民立場,[2]對于培養及優化大學生的積極認知、積極情緒、積極意志和創新素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韌性概述

韌性(Resilience)來自物理學,指物體在受到外力擠壓時的反彈。引申到心理學領域,是個體在面臨嚴重威脅時依然適應和發展良好,屬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疇,與樂觀、希望和自我效能感(自信)構成心理資本的要素。[3]

心理韌性,又稱心理彈性。心理學家Anthony在長期的追蹤、觀察后發現,盡管身處精神疾病的家庭中,兒童自身具有的某些保護因子,使他們能夠幸免于不良環境的影響,從而遠離因壓力和挫折導致的身心障礙危機。[4]此后,學者們的研究重心慢慢過渡到個體的主動應對,即在負性事件中如何迅速復原。

在心理韌性的定義上,學界暫時沒有統一的界定,已有的定義可歸納為結果性定義、過程性定義和品質性定義三種,分別為注重心理韌性的發展結果、一種積極的動態發展過程和個體特有的一種品質或能力,它們的本質屬性和核心要素都圍繞著逆境或壓力和積極應對。[5]同時,在逆境或壓力事件中,個體積極的應對方式、壓力、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結構、留守兒童、家庭經濟狀況,以及較好的身體狀況、睡眠質量、學歷和收入水平、主觀幸福感等都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

二、新時期大學生心理韌性的現狀及其特點

(一)研究對象

2020級、2021級共6000名學生。

(二)測試工具

1.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UPI)

由清華大學樊富珉教授從日本引進,經翻譯、修訂后于1993年在國內開始正式使用。[6]共64道題,采用是非式選擇,“是”記1分,“否”記0分。本研究Ⅰ類篩選標準為:總分≥25分;第25題做肯定選擇;第8、16、26題中至少有兩題做肯定選擇;第65、66、67題至少兩題做肯定選擇。

2.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簡稱SCL-90)

采用5級評分,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及其他共10個因子、90個項目。本研究采用孫厚純關于SCL-90的評價指標,即總分和因子分相結合的方式,陽性檢出標準為總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大于或等于2.5分。

(三)調查結果

測試結果顯示,SCL-90篩查陽性與UPI篩查陽性呈顯著正相關(P<0.01)。兩個量表篩選率如表1、表2所示。

表2 SCL-90各因子分大于等于2.5的學生占比

綜合測試和訪談結果顯示,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大學生具有以下心理特點:

1.心理健康水平較高,但確診精神疾病的學生增多

在UPI“有過輕生想法”的選項上,2020級、2021級學分別為5.05%和5.63%,誘因是高考壓力大、COVID-19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校園欺凌和家庭支持不夠等。SCL-90結果顯示,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強迫、抑郁、焦慮、精神病性的學生占比呈增長趨勢。盡管2020級、2021級大學生抑郁檢出率為6.67%和8.04%,依然遠低于《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中的青少年抑郁檢出率24.6%。訪談發現,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因“生活受限”“學習不便”“社交受限”,學生出現“學習能力下降”“睡眠不規律”“戶外運動缺乏”“飲食不規律”等現象,甚至確診心境障礙、焦慮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其中,被確診為重度抑郁癥和雙相情感障礙的數量出現增多趨勢。

2.自我解壓意愿強烈,但現實人際關系疏離

調研顯示,大部分學生能理性看待COVID-19疫情的發生和影響,針對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反應,會積極采用“自我解壓”“作息規律,保持生活的穩定性”“線上求助”“線上交友”等方式調節,同時希望學?;蛐睦韺B毥處熌軌蛱峁白晕倚睦碚{適方法指導”。但是,受疫情影響,學生使用網絡的時間增加,導致現實人際關系疏離,在“向現實中的老師、家人、同學朋友傾訴和尋求支持”的應對方式上,新生希望線下求助,但大二大三的學生求助于現實中人際關系的數量呈減少趨勢。

3.學習實踐能力并重,但自我約束能力不足

COVID-19疫情全面暴發以來,高職院校不斷完善各種教學資源,線下線上教學互為補充,確保學生不能到校,也可正常學習。但線上授課提供的信息量較大、管理寬松等,學生自控力不足、注意力難以集中則容易受到網絡影響,導致學習體驗差、學習效率低、作業抄襲等現象頻發。同時,大多數大一新生參加各類學習和資格證考試的愿望強烈,實際上,因為追求上進而被同學、室友孤立,導致部分學生在隨波逐流和自律上進之間來回擺蕩,心理沖突日趨嚴重。

基于此,學校、家庭和社會亟須幫助大學生疏導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營造正向、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引導大學生運用正向思維看待世界,以平和愉悅的心情、積極上進的狀態進行學習、工作和生活。在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革命文化擁有承前啟后、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蘊含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奮斗精神、創業精神,能夠為大學生補精神、意志和創新能力、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的鈣,從而成為大學生文化自信和自覺自立的力量之源。

三、革命精神提升大學生心理韌性的可行性

作為當前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一,革命精神體現在革命時期的事跡、文獻、遺物、遺跡、遺址,以及修建的紀念碑、紀念館、紀念堂等具體事物中,內核為革命時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心理文化,其堅韌、力量、樂觀和奉獻精神為提高大學生心理資本具有導向價值。

(一)培育堅毅圓融的精神品格

作為一個百年執政大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分為開天辟地、改天換地、翻天覆地、驚天動地、頂天立地五個階段,是依靠著共產黨人崇高的信仰信念支撐、一以貫之的憂患意識、不斷自我革命的勇氣、勤學善用的本領、超強的凝聚人民和社會共識的能力等韌性得以實現,揭示了共產黨員的心理特征,如涵容、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堅韌不拔和樂觀、計劃和行動力。

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通過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液,讓大學生擺脫驕橫不羈的氣焰,養成穩重、端莊、謙虛、平和的健康精神;擺脫小家子氣的吝嗇和怨恨,在人際交往中營造開放、寬容的氛圍;擺脫憤世嫉俗、多愁善感的書呆子精神,在刻苦學習、踏入社會的過程中,養成直面生活的堅強和果敢的大丈夫精神。

(二)創建積極向上的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是個體對事物習慣性的分析判斷。對同一件事情的認知,可以是消極的,也可以是積極的。17-23歲的大學生,正處于從青春期過渡到成年早期的關鍵時期,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階段理論認為,這個年齡段的發展任務是“同一性VS角色混亂”和“親密VS疏離”。因此,此時期大學生認知風格的發展非常重要,傾向于以外部環境線索為指導的信息加工。

除了本身的精神特質外,中國革命精神與當代的精神追求與價值觀念重合。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20-29歲網民占比17.2%。[7]利用微博、微信和學習強國、微課堂等線上方式推送案例、視頻,將學生比較喜歡的具有正能量的影視劇作為討論素材,更加全面地認識中國革命文化,真正了解其背后所承載的優秀革命品質,學習革命前輩的精神內涵,使自己的內部達到自我整合的和諧狀態,對自身的認識與外界對自身的認識達成一致,進而構建積極向上的認知風格和自我同一性。

(三)增強自我效能的成功體驗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于自己勝任特定工作的能力進行的評價與判斷,對于個體未來的行為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作為一種認知機制,自我效能高的學生往往比較自信,敢于接受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能勇敢地面對困難;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則自信心不足,在學習、工作以及各類競賽中容易發揮失常,陷入弱自我效能感的惡性循環中。[8]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中國革命精神中紅船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為主的紅色革命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等,承載著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在奮斗過程中形成的優良作風和精神狀態,更展現出立身、立足、立志、立品、立行等方面的育人功能,為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使他們從理智到情感、內心深處產生認同感,從而堅定勇敢地應對各種挫折和壓力。

四、革命精神提升大學生心理韌性的路徑

心理韌性作為一種動態的發展能力,能夠通過內修外煉的方式得到提升。因此,高職院校要深入挖掘中國革命精神中的優質供給,全面統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內容,利用第二課堂不斷組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和學生社會實踐,弘揚中國革命精神蘊含的政治信念、價值取向和精神實質,激活革命精神的內部力量,助力提升大學生的積極心理資本。

(一)融革命精神于第一課堂,切實發揮課程協同育心的功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1.依托必修課為主渠道,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學生必修課程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把革命人物及其先進事跡作為各章節相關教學內容的案例材料,輔以靈活多樣的主題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與革命文化教育深度銜接、相互支撐,形成協同效應,補足大學生精神之鈣。(表3)

表3

同時,依托課程主渠道,將學生分為若干個紅色書籍閱讀成長小組,制訂閱讀計劃,開展小組討論活動,形成讀書心得,如紀實作品《紅星照耀中國》寫的是紅色中國的故事,書中記載的人物和故事閃爍著勇敢、自信、樂觀、奉獻的光輝,傳遞著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力量。這些精神品質是大學生心理韌性不可或缺的內容。

2.立足革命人物和故事,開設紅色選修課程群

在“必修課為主,選修課為輔”的基礎上,圍繞著影響中國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正能量、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女性心理學、幸福人生和結合地緣等開設選修課程。在課程、各教學環節中大量植入優良革命傳統、優質紅色基因等文化元素,用文化激勵學生,用名人傳記、名言、中國革命和發展的重大事件等激發學生內在的積極力量,挖掘和發現內在的資源,將積極情緒、積極品格、積極關系的養成帶入自我認知、情緒管理、人際交往等,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二)嵌革命內涵入第二課堂,著力完善實踐活動育心的路徑

實踐活動是學生教育的“第二課堂”。高職院??赏ㄟ^校園文化活動和校外社會實踐的開展,既營造濃厚的宣傳革命文化的校園氛圍,又增加學生實踐鍛煉的機會。

1.“四進”互動,多舉措開展校內“心理+”宣傳活動

為進一步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愛國情感,弘揚民族精神,高職院校開展“進班級,與學生同學”“進宿舍,與學生同思”“進社團,與學生同行”“進網絡,與學生同頻”為主題的“四進”活動,形成“心理+德育/美育/智育/黨建/勞動教育”革命文化宣傳活動體系,讓先進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進班級”活動中,開展講革命故事、讀革命詩詞、唱革命歌曲、觀革命電影等主題班會,學生朋輩輔導員進班主持班級融合、宿舍人際關系、職業規劃、發現積極心理品質等心理健康團輔,班級同學共參與“風雨同舟”“信任背摔”“白貓黑貓”“同甘共苦”“生命五樣”等主題游戲,在團隊活動中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意識與精神。

在“進宿舍”活動中,以“宿舍民主生活會”為切入口,開展談心談話,切身感受學生的急難盼愁問題,關注學生差異,引導其求同存異,助力學生度過愉快的宿舍生活。

在“進社團”活動中,以“繁榮校園文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宗旨,針對思政類、文體類、學術科技類、自律互助類、興趣愛好類、創新創業類等社團,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引導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學會自助和互助,增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靈活性和滲透力。

在“進網絡”活動中,關注學生喜歡的網上沖浪方式,結合網絡熱點,利用自媒體開展線上讀書、體驗式團體輔導等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實現“鍵對鍵”和“面對面”的契合。

2.“四維”發展,多渠道打造校外“沉浸式+體驗式”實踐活動

“四維”發展是指學生在人格成長、價值塑造、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方面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當前,建成的革命紀念館、遺址都是一個集教學、展覽、陳列、游覽為一體的多功能活動場所。各高職院??稍谝恍┲匾臅r間節點上,如五四青年節、清明節、建黨節、國慶節和各種紀念日,通過祭祀先烈、致敬祖國、我和國旗合影等活動,讓學生們沉浸式參觀學校、家鄉所在城市以及地理位置就近的革命紀念館、遺址等場館,再運用抖音、微信、微博等平臺,以“沉浸式+直播體驗”的方式追尋先輩足跡、回顧崢嶸歲月,讓在互聯網大潮下成長起來、又不能去現場參加的年輕一代感受紅色革命文化,從而銘記英雄、凝聚民族團結力量,鍛煉大學生吃苦、適應、學習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體悟到“實踐出真知”。

此外,在學生“三下鄉”和“志愿服務”活動上,通過到特定行業或地區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實踐,近距離感受鄉情社情國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

(三)促革命文化進各學段銜接,扎實推進鑄魂育心體系的構建

個體對革命文化及其所體現的價值觀的理解和接受是一個由低到高的過程,即從日常生活、學習和教育的“熏陶”、耳濡目染到社會價值觀的形成,這個進程與人的發展進程基本一致。因此,在學校教育中,結合教育部2021年初印發的《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根據各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儲備和培養目標,制定相應的教育教學目標、內容和各種活動計劃,建立各級遞進、有效銜接的鑄魂育心教育體系機制,更好地發揮中國革命文化在學生學習、成長和成功過程中的作用,使學生內化并主動承擔起傳承與認同本國、本民族革命文化的責任,進而培育全體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認同感。同時,高職院校作為大部分學生學習生涯的最后一個學段,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讓大學生提前介入到社會實際和社會生活中去,參與社會生產、科學實驗等工作,感受“社會人”的生活節奏,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塑造自己,調適自己的價值觀念,使自己快速地從象牙塔轉型成為跟得上時代發展的社會人,結合前期的革命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不斷地進行自我革命、自我凈化、自我提升,最終順利地實現從“學校人”向“社會人”的過渡。[9]

總之,個體心理韌性的提升是個系統工作,高職院校要在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方面挖掘中國革命文化等先進文化中的育人資源,引導學生們形成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明確學習的內部動機,從自身實際需要出發,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升自我修養,做到知行合一。

猜你喜歡
革命精神心理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虎虎生威見精神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心理感受
拿出精神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