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程性評價的嵌入:節點和要點

2024-03-12 06:31何捷
關鍵詞:過程性評價一體化小學語文

何捷

摘 要:過程性評價是達成“教—學—評”一體化的必經之徑,主要從微觀、中觀兩個層面探討其嵌入節點和嵌入要點。

要選擇嵌入的節點,微觀層面的嵌入節點有課前、課中、課末,中觀層面的嵌入節點有期初、期中、期末。還要選擇嵌入的要點,具體包括:理解學習目標,明確過程性評價嵌入的方向;預期學習成果,找到過程性評價嵌入的落點;確定學習活動,把握過程性評價嵌入的關鍵。

關鍵詞:小學語文;過程性評價;“教—學—評”一體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提倡實施“過程性評價”,通過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嵌入評價,“重點考查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 ??[1] 。課標在過程性評價原則中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評價過程和結果發現學生語文學習的特點與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促進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改進學習方法” ?[2] 。過程性評價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也是達成“教—學—評”一體化的必經之徑。

過程性評價中的“過程”一詞,可以拆解為微觀層面和中觀層面。其中,一線教學最為關注的微觀層面的過程性評價,指的是針對一節課的評價。中觀層面的過程性評價,則指的是課標提及的階段性評價——在一個教學關鍵節點開展的評價,如一個學期為一個節點,或一個學年為一個節點,乃至一個學段為一個節點。為了便于一線教師理解,本文涉及的中觀層面的過程性評價以“一個學期”為節點進行表述,用于考查一個階段學生的學業質量。過程性評價要實現真實記錄學習情況,獲得對學習結果的客觀測定,需嵌入整節課、整個學期學生的學習全程。過程性評價的嵌入,要選擇節點,把握要點。

一、選擇嵌入的節點

(一)微觀層面的嵌入節點:課前、課中、課末 ??在一節課中嵌入過程性評價,首先要考慮的是一節課的基本環節。從課堂的板塊區分,大致可以分為課前、課中、課末三個部分。從教學的流程區分,大致可以分為“舊知識的復習與導入—新知識的理解與吸納—新舊知識的融合與鞏固”。

如此,可以提煉出如圖1所示的過程性評價嵌入節點:節點1,課前,用于舊知識的復習與導入;節點2,課中,用于新知識的理解與吸納,包括輸入環節的新知理解、吸納環節的分析鞏固、輸出環節的遷移實踐;節點3,課末,用于新舊知識的融合與鞏固。

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進度,教師可以在每個教學節點匹配學習內容,嵌入對應的評價。在合適的節點嵌入過程性評價,讓學生的學習成果得到及時評估,讓教與學中的偏差及時得到診斷和糾正,確保教與學順利推進。同時,上一個節點的評價,要能為下一個節點的評價提供參考,為處于不同教學進程中的學生創造更多有價值、與目標和諧共進的學習機會,助力學生拾級而上。

(二)中觀層面的嵌入節點:期初、期中、期末

在一個學期中如何嵌入過程性評價?首先,要明確一個學期的不同學習階段。如圖2所示,學期大致可以分為期初、期中、期末三個階段。期初,主要指開學一至兩周。這個階段的學習節奏較為緩和,嵌入過程性評價主要用于銜接舊知,調整情緒。期中,指的是期初之后、期末之前較長的一段時間。此階段的過程性評價主要用于指引學生整體感知、主題學習、統籌應用等。期末,指學期結束前的復習階段,大約兩周。此階段過程性評價的嵌入主要用于指引學生鞏固知識、拓展運用,大多以試卷命制的質量檢測為主。

期初嵌入的過程性評價,以教師的隨機觀察為主,需要及時與學生交談,幫助學生調整心態,穩定情緒,迎接新的學習挑戰。此階段的評價,發揮著鼓勵、啟發的作用,能夠促進學生評估“舊我”,主動激活已有知識,并力求與即將學習的新知識建立聯結;還能夠引導學生溫故知新,整體把握學習內容,明確學習任務。期中嵌入的過程性評價,根據不同的學習主題進行設計,保障學生掌握不同的學習內容,完成對新知識的吸收和理解,對新技能的操作和運用,對新舊知識的融合、深化、整合等任務。期末嵌入的過程性評價,大多以試卷的形式點撥指導學生及時總結梳理、查漏補缺、遷移創新等。過程性評價嵌入學期的不同節點,及時捕捉“到此為止”學生應有的學習情況,應具備的學習能力,評估與促進學生學習的整體進展與效果。

這一階段嵌入過程性評價,可以保障學習的推進有序、穩定、有效,讓學習成果更為可期。

教師選擇合適的節點嵌入微觀、中觀層面的過程性評價,類似完成對“行程中沿途導航”的設計,綜合考慮學習目標與學習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展示出來的情況等,一方面聯系學生,一方面推動教師,使教學始終高效流暢。

二、把握嵌入的要點

一般而言,過程性評價的嵌入具備三大功能:其一,促進教學核心事件發生——學生抵達學習目標;其二,促成教師完成設計,高效實施教學;其三,改良方案,檢驗教與學的效果,為延續推進提供參照。過程性評價的嵌入始終介于“教師”“學生”“教學”三者之間,協調三者,使之更為匹配。下面,以微觀層面的過程性評價嵌入為例,闡釋嵌入的要點。

(一)理解學習目標,明確過程性評價嵌入的方向

理解學習目標,是一切教學設計的前提,也是過程性評價嵌入的前提,指向“評價目標是否抵達”,同時涉及抵達這一評價目標的階段劃分、不同階段的評價方案設計等。學習目標,也就是嵌入的過程性評價要到達的地方,

如要讓學生收獲什么樣的學習成果,要指引學生達到怎樣的學習水平等。這類似明確行程中的目的地,是嵌入過程性評價的“燈塔”,也是過程性評價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依存?;趯W習目標的理解,微觀層面過程性評價的嵌入,要明確一節課課前、課中、課末的三個“什么”,即教師“教什么”、讓學生“學什么”、師生“評什么”。讓針對每一個知識、能力獲得的評價,都與學生學習全程的獲得相對應。中觀層面過程性評價的嵌入,要整體評估學生這一學期期初、期中、期末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表現,關注每個階段學生綜合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據目標終點嵌入的微觀、中觀層面的過程性評價,可以設計為具有真實情境的活動、任務等,不僅是針對一節課、一個學期不同時段學生學習表現的評價,其本身也表現為學習活動。

以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一課為例,要優先理解本單元的閱讀教學目標。結合單元目標表述“體會文章準確生動地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地觀察”可以發現,過程性評價的嵌入要能讓學生有三方面的獲得:第一,知道作者是怎么做的,如何才能做到連續、細致地觀察;第二,欣賞作者做得如何,文中寫得準確、生動的表達效果在哪些段落得到體現,呈現效果究竟如何;第三,明確“我”要做什么,學習此文,要體會并理解作者的表達,感受這樣表達的好處。在此基礎上,明確過程性評價嵌入的方向,要考慮對“準確生動的表達”“連續細致的觀察”程度的評價,如怎樣的表達才算準確生動,持續觀察多久才算“連續觀察”,觀察到什么程度才算“細致觀察”等。充分理解學習目標后,過程性評價才能適切嵌入。

(二)預期學習成果,找到過程性評價嵌入的落點

預期學習成果,就是對即將進行的學習產生何種成果進行預估,明確對學習成果的期望。學習成果是對教學目標應有表現的更為詳盡的說明,相關描述如“為抵達目標,學生需要學習哪些知識?獲得哪些技能?經歷什么樣的學習過程?應給予學生怎樣的評價指導?”“當前嵌入的過程性評價處于什么節點和階段,需要指向的學情是怎樣的?”“學生當下所處的位置在哪里?”“學生學習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本階段學生要解決的困難有哪些?”,這些都是目標的具象化?;趯Ξ斍拔恢玫膶φ掌ヅ?,微觀層面過程性評價嵌入的“當前位置”,是一節課中需要“馬上教、馬上學、馬上評”的關鍵活動;中觀層面過程性評價嵌入的“當前位置”,是一個學期期初、期中、期末的學習中能夠佐證學生系統學習表現的單元節點。清晰的學習成果預計,能讓評價設計更為精準,避免誤解和干擾的產生。

仍以《爬山虎的腳》一課的過程性評價嵌入為例,可預估的學習成果有三:其一,能力的提升,即學生能欣賞文中寫得準確生動的語句,能對其做簡單的分析,并有所感悟;其二,情緒的改變,即學生能被激發出觀察的熱情,產生觀察的好奇心,具有連續觀察的愿望;其三,作品的出現,即學生能借助文中所學方法,嘗試隨文片段練習。預估的學習成果中已經包含過程性評價的元素,如在學生完成連續細致地觀察并準確生動表達的練筆環節,適時評價學生的練習片段,聚焦評價標準,有意識地強調“運用幾處觀察結果”,并按照運用數量的多少區分等級;聚焦運用文中方法,對使用文中方法的情況進行量化。

(三)確定學習活動,把握過程性評價嵌入的關鍵

要使學習成果與學習目標相匹配,關鍵是設計相應的學習活動。具體包括:其一,嵌入的過程性評價活動內容是什么;其二,嵌入過程性評價活動的流程是什么;其三,嵌入過程性評價活動的價值是什么。此外,結合活動,考慮 “怎么教”“怎么評”“怎么學”的問題,如安排和選擇恰當的學習時間、學習環節、學習策略、學習方法,考慮提供何種資源才能有效提升學習品質等。

在《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嵌入的學習活動有三類。第一類,針對閱讀與鑒賞的學習活動,即針對文中準確生動的表達,集中欣賞評價表達的優質效果。評價方式為聚焦表達的片段,師生以對話的方式評價。第二類,針對交流與表達的學習活動,即讓學生結合所學,先模仿文中的表達寫片段,然后借助自評表單列出評價要點,完成自評。第三類,針對梳理與探究的學習活動,即總結文中作者觀察的方法,形成屬于自己個性化的學習收獲,然后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在班級匯報、介紹、推薦、評價個體的學習成果,實現學習成果共享。

需要說明的是,與過程性評價嵌入相呼應的學習活動,需要教師制定評價方案,研制評價表單。評價方案、評價表單設計得越周全,越能對學習予以支持。所謂“周全”,也有具體要求:其一,靶定評價方向,始終指向目標;其二,引導學生大膽表現,收集評價證據,佐證可以產生的預期成果;其三,研制適切的評價工具,工具具有針對性,和學習活動密切相關。

結合《爬山虎的腳》中過程性評價的嵌入,教師設計展示了3個具體方案。方案1,針對閱讀與鑒賞,教師隨機評價。針對學生的發言,及時進行評價,評價標準是“是否感受到作者寫作的生動與細致”。方案2,針對表達與交流,組織學生仿照課文表達寫片段,借力評價表單自評、互評。表單羅列出細化評價的項目和層級,如針對評價項目“準確與生動的表達”,羅列的評價層級為“寫到對象的一個方面為合格,兩個方面為良好,三個方面為優秀”;再如,針對評價項目“連續細致的觀察”,羅列的評價層級為“觀察時間一周為合格,觀察兩周為良好,觀察一個月甚至一年的為優秀”,時間越長分值越高。方案3,針對梳理與評價,引導學生以學評學,即以全新的評價活動,對之前的學習活動作出評估。如讓學生分享自己梳理的“觀察方法小妙招”,師生共同梳理總結觀察方法;鼓勵學生連續觀察,學寫觀察日記,并提煉習作評價要點,在班級傳閱,以檢測與共享學習成果,等等。 ??“寫觀察日記”的習作要求為: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試著進行連續觀察,用觀察日記記錄自己的收獲。觀察日記主要是記錄觀察對象的變化,還可以寫觀察的過程,觀察者當時的想法和心情。

表1為師生針對本單元習作主題而提煉的分層分級評價要點。

針對這些 要點,學生參與自評、互評,教師相應給予點評。

評價方案緊緊結合教學目標、教學成果而制,精準、妥帖、巧妙地將過程性評價嵌入課前、課中、課末,讓評價充分發揮作用,有效達成了“教—學—評”一體化。

過程性評價的嵌入,還需注意三個方面。一是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水平。教師可以使用測量工具,如試卷、問卷、座談等方式了解學情,完成對學生“學習起點”的診斷,明確學習進步區間以及評價帶來的功效。

二是賦予學生學習機會。過程性評價的嵌入,要為學生“讓路”,要讓學生有充分的學習機會,自然、完整地表現自我。三是規避學習偏見。

過程性評價 的嵌入要規避帶有教師個人喜好的武斷評價,要以激勵為主,保護學生好奇心,維護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

總之,過程性評價的嵌入,就是要讓評價有機融入“教”與“學”的聯動系統,優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讓評價和課堂中的各種因素“相乘”,形成更為靈動、豐富、高效的課堂學習生態。

參考文獻: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6,47.

猜你喜歡
過程性評價一體化小學語文
利用大數據進行學習評估與診斷
《Oracle數據庫》課程教學模式探究 
基于過程性評價的Office高級實訓課程教學模式探討與實踐
高校 《大學語文》 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克里米亞完成入俄“一體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