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與“再創”:約恩·福瑟的作品在中國

2024-03-12 07:57王楚童
南方文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接受劇作戲劇

引言

202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挪威作家約恩·福瑟,“因為他的創新戲劇和散文為不可言喻的事物發出了聲音”。福瑟常被稱作“新易卜生”,其作品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福瑟曾經說過,“東方人仿佛能比西方人更好地理解我的作品”。在看到他的劇作《有人將至》在中國上海的演出后,福瑟又發出了這樣的感嘆:“這一版本對我劇作的理解是那樣的透徹、完整。在對原作理解的精準度上,在你所能夠想象到的任何戲劇層面上,這一版本的《有人將至》都達到了我前所未見的、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度。自從欣賞到這一版本的演出以來(無疑這是全球范圍內對我作品最好的舞臺呈現之一),我心中油然而生對中國戲劇,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深深敬意。中國的文化與藝術是如此博大精深,而當它體現在戲劇舞臺上的時候,又是如此的巨細靡遺、渾然一體?!雹偈鞘裁醋尭I獙ζ渥髌吩谥袊Z境下的再現有如此之高的評價呢?福瑟作品在中國語境下的接受又給我們哪些啟示呢?這是筆者在下文中著力關注的兩個問題。

福瑟在中國的接受情況

福瑟在中國的接受主要表現為兩種形態,其一是對其作品文字的學理性批評,其二是通過演出的方式對其作品的創造性解讀和再現。中國對福瑟作品的學理性批評主要有四種,其一是對福瑟其人其作的整體性描摹和理解,有關福瑟獨特的生命美學;其二是對福瑟作品中關鍵意象的解讀和闡釋;其三是對福瑟作品藝術手法的歸納與總結,包括音樂性和節奏性;其四是把福瑟劇作置于整個現當代戲劇的脈絡中加以考察,再鞭辟入里地分析其對特定戲劇理念的創造性貢獻。而對于第二種形態的接受,則體現為中國的戲劇導演和演員充分利用福瑟劇作中留白的部分,通過融入特定的中國文化元素,尋求“模糊性”和“可演性”之間的張力。

在學理性批評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福瑟的中國譯者鄒魯路的兩篇研究成果。其中《“進入黑暗的漫長旅程”——戲劇家、小說家、詩人福瑟》一文綜合考察了福瑟整個的創作歷程,以及向戲劇人生的轉向,描摹出福瑟具有鮮明風格的生命美學,并最終總結出福瑟如何以超然的姿態找尋到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動態平衡,勾勒出最為本真的生命謎題抑或意義:“在一部又一部劇作中,他不斷返回著自己從最初的小說和詩歌創作中就不懈探索的極簡主義與詩意縱橫的獨特語言風格,反復沉吟著與人類內心的茫茫黑夜距離最近的主題:交流的渴望與挫敗,愛與喪失……是誰曾經說過的?——‘所有的旅程,都是歸程?!雹趶母I膭撟鳉v程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本身也是不斷內尋的過程。當所有細膩情感幻化出的微妙故事慢慢重疊為生存軌跡,“存在”真正的意義也恍然誕生了。的確,所有的旅程,都是歸程,無論是福瑟創作生涯中的“戲劇轉向”還是他所有形式的作品中展現的生命情狀,都讓我們看到寫作本身對福瑟而言就是一次歸程。在外部與內部,簡約與深刻的張力中,一個鮮活的、富含多重生命色彩和熱度的福瑟也站到了我們面前。鄒魯路的另一篇研究文章《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約恩·佛瑟戲劇作品中的關鍵意象》則有關福瑟作品中的關鍵意象,包括海、雨、秋、懸崖上的老房子、窗、照片、沙發。福瑟借助這些意象營造了一種奇特的氛圍,讓我們在浸潤性的語境中讀出自己,讀懂自己,也恍然發現作品中的人物從某種程度上是我們每個人的影像和投射?!半m然來自與我們身處的國度距離如此遙遠的‘世界盡頭,但佛瑟戲劇世界里的人生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雹鄹I奈枧_是質樸的、簡約的,他所需要和借用的舞臺正是自然本身的韻律和生活中最普通的場景。在福瑟的筆下,深邃的大海、綿密的細雨、蕭索的秋、孤獨的懸崖上的老房子、帶有超驗色彩的窗、具有年代感的照片和沙發仿佛都被賦予了人格,隱藏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間,連綴而成既簡單又深刻的主題。借助這些關鍵意象,人類的生存困境得以通過隱喻性的方式被創造性地再現。這些意象既來源于最平凡、實在的生活,又因為福瑟充滿慧心的筆法具有了涌向生活之外的潛力,并最終在“逃逸”和“回歸”的和解之間詮釋出“此岸”所蘊蓄的生命能量和“彼岸”所包含的永恒憧憬。理解這些關鍵意象也是在微妙的“氛圍感”中和福瑟真實的心靈圖景實現真正的契合。

除了鄒魯路老師的兩篇代表性文章,南京大學陳俊杰的畢業論文也有關福瑟的生命美學和作品中的關鍵意象,并把福瑟的戲劇創作視作一種挽救共同體的嘗試。陳俊杰指出,正是在挽救共同體的失敗中生成了福瑟獨有的異托邦模式,既想要遠離現代文明的結構和范式,但又不可避免地和其有隱秘的關聯。在福瑟的劇作《一個夏日》中,劇中人物阿瑟一直渴望在大海的浪濤里找尋生命的意義,并最終消失在海上。陳俊杰這樣評價大海意象在這部劇中的關鍵意義:“將大??醋鳠o盡的深淵加以崇拜,是對無限的自由和靈性的憧憬與想象……阿瑟釋放主體性的方式是靜態的,他所期待的不是戲劇劇場時期的改造世界的行動,而是與整個世界的同化,這種愿望最終化為他出走的行動?!雹艽蠛KN含的野性呼喚也重疊為劇中人物阿瑟的人格:他渴望融化在大海的聲音里,在每一次浪涌里,找尋到生命最為本真的意義。但是他始終在途中,一直在輾轉,或許只有“消失”才真正從本體論層面上完成了自我性的救贖與解放,并與理想中的世界慢慢同化為一體。陳俊杰在點評福瑟的另一部劇作《吉他男》時,尤為關注“時間”對詮釋福瑟獨特生命美學的關鍵意義。在這部獨角戲中,吉他男在寂寥的歌聲中找尋著自我,明白萬事萬物皆有定時。陳俊杰指出,“吉他男超越了單向度的時間,而以更加立體的眼光看待生命本身,而他的主體性正是體現在這種主動‘舍棄的概念,‘開始即是為了‘舍棄(結束),‘舍棄是為了下一段‘開始,這一切都是生命體驗的一部分”⑤。吉他男在時間的流動中完成了對生命更為深刻的體悟,他的歌聲既是有關理解這個無序、紛雜的世界,又是有關“隱逸”和“出走”的渴望。主體性一方面被放大,在音樂的崇高感中得到了極致的彰顯,另一方面主體性也消隱了,讓個體存在融入更廣闊的生命畫卷之中。正是因為吉他男對“開始”和“結束”,“擁有”和“舍棄”有了辯證的思索,才能讓他逃離出時間之流,復歸生命的本真。陳俊杰的這段表述精準地指出了福瑟如何運用對“時間”和“存在”的理解,幻化出了一條對所有人來說既是回歸,又是逃逸的路線,讓時間性最終融入空間性之中。福瑟借助縹緲不定的音樂,完成了對不可見、不可感之物的描摹、想象和認同。的確如同陳俊杰所說,雖然福瑟筆下的人物屢屢面對的是挽救共同體的失敗體驗,但是正是在“不斷失敗又不斷尋找”,“不斷逃逸又不斷回歸”的動態旋律里,蘊藏著福瑟式的生命美學體驗。

關于福瑟在中國的接受,第三種學理性批評有關福瑟獨特的藝術手法,包括音樂性和節奏型。吳靖青在研究論文中指出,“如同音樂把情感豐富性注入抽象的數理式曲式中,福瑟戲劇的極境之中被注入豐富的人物性格,簡化的舞臺背景中被注入豐富的思想內容……”⑥的確,福瑟作品的音樂性是“旋律”和“理式”的聯姻,體現出“具象”與“抽象”、“簡單”與“復雜”、“凝定”與“多變”的深刻統一,既能詮釋出抽象的理念,又能渲染而成豐富的圖景,既能讓讀者因為其多元的色彩而仿佛身臨其境,又好似玄妙的數理邏輯,指向了某些無法完全被還原和讀解之物。關于福瑟劇作呈現的節奏型特點,最有代表性的是黃彥茜的研究論文,以福瑟的作品《名字》為例,指出了其蘊含的三種節奏性,分別是臺詞重復與變化,舞臺停頓與留白和主題循環與往復⑦。臺詞重復與變化可以吸引讀者關注到福瑟在劇作中所強調的最為重要的側面,舞臺停頓與留白則為福瑟劇作創作了更廣闊的闡釋空間,給讀者或觀者的想象力一個實現自由的渠道,而主題的循環與往復則讓作品自身變成世界舞臺和真實人生中的一抹流動的色彩,并慢慢重疊為周而復始的時間之流。關于福瑟劇作在世界現當代戲劇中的定位以及對戲劇傳統的創造性改寫,最有代表性的是汪余禮和黃彥茜的研究論文《從“留白”看福瑟戲劇與易卜生戲劇的內在關聯——兼及歐洲現當代戲劇的一條發展軌跡》。這篇論文指出福瑟對易卜生“留白”技巧發揮到極致,在展現了獨特的福瑟式美學風格的同時,也反映了歐洲現當代戲劇由繁至簡的發展軌跡:“從易卜生到福瑟的這種變化,可以看出歐洲現當代戲劇的一條發展軌跡:由動趨靜,由繁至簡,從具體明確走向抽象模糊,從高度飽滿的現實主義走向后現代的新古典主義”。⑧福瑟一直尋找的生命洪流中的極境本身也變成了一種象征性的存在,他的極簡風格和靜默手法既繼承了現實主義的精髓,又勾勒出一處場域里的超然之物,讓多重繁密視角融合而成的模糊態變成對寰宇本質的最深刻的洞悉和解答。

以上是對中國福瑟研究學理性批評部分的概述和總結。中國語境下對福瑟的接受還存在于劇場表演之中。2010年上海戲劇學院與易卜生國際聯合制作上演的《有人將至》充分體現了編導對福瑟的創造性理解和接受?!霸谧屟輪T從節奏、身體等直觀的角度靠近福瑟劇作的同時,導演又為整個舞臺定下黑、白、灰、藍等冷色調子(只有當男女主人翁在屋子里尋找房屋前主人的“遺跡”時,燈光才變為古舊的暗黃色),采納了抽象、簡約的舞美設計方案?!伴T”的通透性設計暗示著這所海邊房子與外界、與過去的息息相通——“有人將至”將一語成讖。百葉窗格的影子打在巨大的“人”字形白幔上,既分割了房子的不同區域,又讓外界的光影返照在充滿玄機的房子里。該版演出中,海的畫面沒有直接出現在背景中,而是通過演員面對觀眾方向的凝望、沉思動作與臺詞表達,通過音響效果,“無實物”地充盈在整個劇場里”⑨。通過增加一些渲染性的元素,該演出版本對福瑟的詮釋更為精準地突出了其劇作表現的真實主題。黑白灰藍等冷色調勾勒出福瑟想要展現的生命絕境之中的寂滅感,“門”的設計體現了主人公永遠無法與外界的世界完全區隔,也無法與過去的記憶截然斷裂,而是始終在“擾動的心緒”和對“有人將至”的無盡擔心和懷疑中,將生命之流中的不確定性變成一類絕對的現實體驗。海的畫面沒有出現在這一版本的表演中,而只是作為音響效果,這更體現了對人的主體性的強調:劇作人物心靈的圖景就是幻變的大海本身,有時深邃多情,有時黑暗無光。這些舞臺布景上的巧妙安排讓福瑟的劇作在中國語境下有了新的生命:這一版本沒有增添贅余的元素,而是用特定的技巧和氛圍感,讓觀眾加深了對劇作的認同,在觀演之際也是觀照自身,也讓劇本在全新的舞臺上獲得了另一種生命。

福瑟作品與中國傳統的契合

如前文所言,福瑟在中國語境下的接受是深刻而豐富的,既表現為學理性批評的哲學高度,又表現為劇場演繹的創造性色彩。那么,為什么福瑟作品在中國語境下的接受取得了如此之高的成就呢?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福瑟作品主題本身與中國文化的深刻對話與契合,其二是福瑟作品中的“留白感”和“間隙感”為中國語境下的再創造提供了可能。在這一部分,筆者將論述福瑟美學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實現對話和交織。

首先,福瑟非常善于運用“靜默”的手法,其作品中的“沉默”是另一種藝術語言,就好像福瑟想要突破有形語言的束縛,抵達另一重天地,而這與中國文化中強調的“得意忘言”是相通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對語言問題有過精深的論述。他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出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雹鈸Q言之,一方面我們需要重視言和象的功能,“尋言以觀象”,“尋象以觀意”,另一方面,又要在“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籠罩之下,尋求“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也就是說,言和象不可廢,是我們抵達“意”的重要媒介,但是一旦獲得了靈性匯通的法門,便要舍棄這種媒介,領悟到銘感萬物的天道之境界。在湯用彤先生的《魏晉玄學論稿》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這種語言哲學如下的解釋:“一方面認為有不可言說之本體而又不能廢文廢言,另一方面有不可違抗之命運而又力求超越?!?1福瑟的劇作契合了中國玄學和哲學傳統下的“得意忘言”觀念,運用最簡單也最準確的語言,凝聚全劇之力,只為向某種絕境進發,最終達到無悲亦無喜、無生亦無死的立體循環。我們可以說其最終抵達的是某種荒誕之境,也可以說在這種荒誕里誕生了生命本真的意義。正是這種向著荒誕進發,又在荒誕中凝聚本源力量的嘗試賦予了福瑟作品極強的戲劇性張力。福瑟筆下的荒誕極境或許正代表了“不可言說之本體”和“不可違抗之命運”,但是卻總能在“無?!焙汀八蚕⑷f變”的籠罩下擁有凝視黑暗的勇氣,并在絕望中蘊蓄力量。福瑟營造的“絕境”美學契合了中國的哲學傳統,而這種契合也讓我們滿懷期望,認識到“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裂”的道理。

其次,福瑟劇作中充滿了多種自然的意象,前文已經提到,深邃的大海、綿密的雨、蕭索的秋、呼嘯的風,都奠定了其作品中的氛圍感。而人物像是點綴在其作品中的幾道影,或許在某個靈性覺醒的瞬間,人的存在融化在自然的懷抱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大海的浪濤翻涌,就像雨的細膩多情,就像風的自由狂傲,就像秋的黯然飄零。通過反復研讀福瑟的劇作,我們作為讀者,發現其作品本身也像極了一幅山水畫,在自然的本真里揭示存在的奧秘,而這也契合了中國藝術美學中從人物畫轉向山水畫的傳統:“繪畫史中此一轉向,即從人物畫轉到山水畫可謂為宇宙意識尋覓充足的媒介或語言而另辟蹊徑。而其原因則在于時人覺悟到揭示生命之源泉、宇宙之奧秘,山水畫較之人物畫是更好的媒介?!?2福瑟對自然之景的關注也正像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強調的著文以通乎自然的精神力量:“文本為一種精神作用之出品,可通乎自然?!谛臑橹?,發言為詩,‘人秉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以此而能于‘寸心之中,‘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超越時空之界限,直達宇宙人生之本真?!?3福瑟正是通過精練、獨到的筆法,讓一幕幕戲景也升華而成最為生動的“畫境”,于“寸心”與“須臾”之間,抵達了生命源初的本質。

從福瑟作品中的“留白”看藝術與批評的本質

福瑟作品中蘊含豐富的“留白”和“間隙”。比如在《有人將至》這部劇里,我們只能獲悉男女主人公想要遠離世俗的紛擾,買下了一幢偏遠的老房子,但是卻總是生活在“有人將至”的恐懼中。福瑟對先行事件沒有任何交代,我們無從得知這部戲劇的前景,也就是這對戀人在買下房子之前發生了什么。作為讀者,我們只能通過想象填補劇作的“留白”,并最終聚焦于劇作描述的“當下”和“此刻”。再比如在福瑟的另一部戲劇《一個夏日》中,劇中的阿瑟一直渴望在大海里找尋生命的意義,但是阿瑟最終的歸宿,他是遠走還是消逝在了海上,我們作為讀者無從知曉。我們作為讀者所能感受到的是年老女人日復一日站在窗前,在腦海里回憶著往昔的片段。這種在“時間之流”中不斷尋覓的過程本身奠定了這部戲劇的美學意義,而讀者可以為戲劇安排不同版本的結局。福瑟的劇作就像是他對自己精神世界的一次真誠的探索,而他在劇作中蘊含的“留白”讓讀者和作者想象的疊加與匯通有了實現的可能?!傲舭住斌w現的是藝術作品的本質:正因為藝術作品細節中的“不完整”,藝術超驗之美才得以完整。作家王爾德曾經這樣評價最高水平也最純粹的文學批評:“它將藝術作品視作另一種創造的出發點。它并沒有將自身局限在發現藝術家真實的動機并且將它視作最終的目標。這種做法是正確的,這是因為任何美麗的創造之物的意義……既存在于觀者的靈魂中,又存在于創造者的靈魂中。其實,正是觀者賦予了美麗的事物多重的意義,并且讓它對我們而言超凡絕倫,讓它和時代有一種嶄新的關聯,以至于它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及我們不斷祈禱的象征,或者也可能,在我們祈禱完后,會害怕真的獲得它……我越發清晰地認識到對于可見的藝術作品而言,它的美就像音樂的美一樣,主要是印象性的……當一個藝術作品完成之時,它就有了屬于自己的獨立生命,而且可以傳遞另一種信息,并不是作者原本意圖下希望它能表達的事物?!?4我們可以說,福瑟劇作在中國的傳播和演出,因為有“他者敘事”和“他者想象”的參與,而獲得了超越自身的可能,甚至能在另一種語境下,捕捉到更為超凡絕倫的意義,或許這也是福瑟對中國版的演出大加稱贊的原因。福瑟的劇作是挪威的,也是世界的。當這些作品在中國語境下得到了新的闡釋和改寫,這種“創造性叛逆”也賦予了福瑟原本的藝術更加濃郁、豐富的色彩,而中國傳統美學視域下對福瑟作品的“再創作”也變成了另一類嶄新的藝術品。

福瑟在中國語境下的接受也契合了沃爾夫岡·伊瑟爾的“接受美學”和“隱含讀者”思想:“作品的文字給予我們的是信息,但是作品沒有書寫的部分讓我們有機會形成畫面;事實上如果沒有不確定性的元素,如果沒有文字中的間隙,我們將不能運用想象力?!?5伊瑟爾也認為藝術作品的最終目標就是激活讀者的想象力?!叭绻x者被賦予了全部的故事,而沒有他可以參與的事情,那么想象力將永遠不會發揮作用,這樣做的結果是枯燥……一個文學文本必須要被這樣構想,也就是它能激活讀者的想象力,讓讀者自己去完成對作品的理解,因為閱讀只有在成為一個積極且有創造力的行為時才會帶來快感?!?6中國的讀者、演員和導演在接觸到福瑟的劇作時,既充分體察到了原文的語境和作者本人獨特的美學,又能在中國嶄新的語境下賦予作品新的生命,而這新的生命里涌動的就是中國文化和戲劇精神的博大精深。正是這種堪稱完美的“解讀”與“再創作”,讓福瑟的作品走進了中國讀者和觀眾的內心。我們在深刻理解自我的基礎上,以更開放、包容、多元的心態迎接他者,也在對“他者”所攜帶的“陌生性”進行精準描摹的同時,找尋到了文化間很多共通的元素。福瑟作品在中國語境下綻放出的繁花也契合了每個人心中成為世界公民的渴望:“自我”和“他者”不是對立的,而是交融的,“陌生”與“熟悉”也不是割裂的,而是能相伴共生的。對藝術作品的批評也是藝術生命的一部分:在藝術神秘之光的籠罩下,也同時在藝術批評和藝術“再創造”獨特精神的感召下,個體生命得以實現“超越”和“完整”的理想。

結語

這篇論文首先指出了福瑟在中國被接受的兩種形態,其一是學理性批評以及其抵達的哲學和審美高度,其二是劇作演出版本對福瑟作品的“再創造”。論文分析了中國語境下對福瑟接受獲得重要成就的兩點原因,其一是福瑟美學本身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契合和交織的成分,比如福瑟的靜默手法與中國的“得意忘言”,福瑟對自然意象的運用與中國詩學中的“匯通自然”,其二是福瑟作品中的“留白”和“間隙”為中國讀者的“再創造”提供了可能,讓讀者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展現:每一次再創造都是一種深刻的藝術批評,讓作品獲得了嶄新的生命。福瑟作品在中國的接受歷程也體現了藝術的本質,也即只有在讀者和作者想象力的匯通中,藝術才能超越“不完整”的表述,獲得一種“完整”而“通透”的超驗之美。約恩·福瑟作品在中國語境下的“接受”和“再創”也呼應了新時代的世界主義理想:藝術創作彌合了讀者和作者之間的區隔,助力推進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互補與互動,借用了既是陌生又是熟悉的元素,在生命與時間的流動和周而復始里,慢慢回歸到寰宇間本初的奧秘與意義。借助約恩·福瑟在中國得以被傳播和理解這一現象,我們對藝術、藝術批評和生命的本質也漸漸有了更為豐滿的想象和認同。

【注釋】

①約恩·福瑟:《有人將至:約恩·福瑟戲劇選》,鄒魯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第1頁。

②鄒魯路:《“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戲劇家、小說家、詩人福瑟》,《戲劇藝術》2014年第5期。

③鄒魯路:《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約恩·佛瑟戲劇作品中的關鍵意象》,《戲劇藝術》2010年第2期。

④⑤陳俊杰:《挽救共同體:論約恩·福瑟的戲劇創作》,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大學,2018,第38、39頁。

⑥吳靖青:《約恩·福瑟劇作中的音樂性》,《戲劇》2022年第3期。

⑦黃彥茜:《論約恩·福瑟戲劇的節奏性——以〈名字〉為例》,《中國文藝家》2018年第2期。

⑧汪余禮、黃彥茜:《從“留白”看福瑟戲劇與易卜生戲劇的內在關聯——兼及歐洲現當代戲劇的一條發展軌跡》,《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5期。

⑨吳靖青:《挪威當代劇作家約恩·福瑟之作品在中國的“演出繁花”》,《戲劇文學》2020年第4期。

⑩胡繼明:《尋言得意,得意忘言——王弼語言哲學探微》,《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5期。

111213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35、35、37頁。

14Oscar Wilde,“The Critic as Artist”,in Richard Ellmann eds. The Artist as Critic:Critical Writings of Oscar Wilde. London:W. H. Allen,1970,pp. 367-368.

15Wolfgang Iser. The Implied Reader: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in Prose Fiction from Bunyan to Beckett.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4,p. 283.

16Wolfgang Iser. The Implied Reader: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in Prose Fiction from Bunyan to Beckett. 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4,p. 275.

(王楚童,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猜你喜歡
接受劇作戲劇
有趣的戲劇課
論羅周劇作的情感與形式
詩性的叩響——羅周劇作中“詩”的重塑與探尋
戲劇“烏托邦”的狂歡
戲劇觀賞的認知研究
劇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樣東西學不來!
戲劇類
文學可以定義嗎?
略論劉勰對王粲詩賦的接受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翻譯出版與接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