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粵語與英語語碼轉換原因分析
——以香港大學生會話為例

2024-03-14 06:19王云紅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語碼粵語受訪者

王云紅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 香港 999077)

據統計,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言。[1]雙語使用者是指能夠流利地使用兩種語言,并能夠在不同語言之間進行交替使用的人。在香港,官方的法定語言是中文和英文。根據政府的語文政策,書面上主要使用中文和英文,而口語上則使用粵語、普通話和英語。[2]粵語受到英語的深遠影響,因此在香港廣泛使用粵語和英語,并且產生了大量的語碼轉換現象。[3]

本文研究的粵語是指香港粵語。研究以香港粵語—英語語碼轉換為主。

一、文獻回顧

有關語碼轉換的研究有很多,探討或整理研究方法的文章皆有提及,可見此現象是受人關注的。

有關語碼轉換的定義,Muysken 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語碼轉換的三種類型,包括詞匯等同、插入和交替。詞匯等同是指在兩種或多種語言之間存在相同的語言結構,其中一個語言的詞匯可以直接替換為另一種語言的詞匯。在某種意義上,這些詞匯在意義上是相同或相通的。交替型是一種特殊的語碼轉換,只發生在話輪之間或者話輪內部。這種轉換模式常見于雙語或者多語使用者之間的對話中,他們會在不同語言之間進行切換,以便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圖。插入型是指在一種語言結構中插入另一種語言表達的成分。這種轉換模式在語言交際中非常常見。在香港粵語中,人們可能會在句子中插入一些英語短語或者句子,以增加語言的表達力和多樣性??偨Y起來,Muysken 提出的詞匯等同、插入和交替三種類型為我們理解語碼轉換提供了更細致的分類,幫助我們深入探討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現象和背后的語用機制。[4]

Giles,H.和Smith,P.M.在研究中提出了語言適應理論,用于解釋語碼轉換的心理動因。[5]根據他們的理論,語碼轉換可以分為言語聚合和言語分散兩種模式。言語分散是指說話者在使用語言時,盡量使自己的語碼與他人有所區別。這種轉換模式可能出現在個體希望突出自己的獨特身份、群體歸屬感或者創造社交距離的情境中。相反,言語聚合是指個體在說話時,刻意使自己的語碼更接近另一個群體的語碼,以拉近自己與該群體的關系。這種轉換模式常見于社交互動、文化融合、跨文化交流等情境中。

總的來說,Giles 和Smith 的語言適應理論提供了一種解釋語碼轉換心理動因的框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為什么人們會進行語碼轉換以及轉換模式的選擇機制。在香港的語境下,這個理論可以用來分析粵語和英語之間的語碼轉換現象,并揭示背后的心理動因。[5]

在語碼轉換使用的原因方面,林立紅、余璐璐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語碼轉換的出現源于詞匯的缺失。特別是在粵語中,沒有對應的詞匯來表達某些外來詞匯,尤其是專有名詞,例如 “Chateau Latour”(拉圖堡酒莊)。當無法找到適當的粵語詞匯或短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很多人會直接使用英語詞匯代替。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為語言使用者在特定社會環境中生活并受到社會規約的影響。他們的行為,包括語言使用,常受到社會規范和限制的制約。舉例來說,人們通常使用“阿Sir”作為對警察的稱呼,或者使用“你幫我check”表示請求檢查,這類表達方式已經融入到日常交流中,很少有人會有意識地認為這是語碼轉換。研究指出,這種轉換已經成為香港人日常交流的一部分,并被社會接受為一種正常的語言行為,而不僅僅是意識到的語碼轉換。[6]

李楚成則認為,香港粵語和英語的語碼轉換,在形式上以粵語為主,當中插入英語的單詞或詞組。原因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面對英語和中文的混合環境。香港的街道、商店和媒體廣告中常常出現英文單詞和短語。為了與這種環境相適應,人們開始將英語詞匯直接融入到粵語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語言風格。形成語碼轉換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復雜,既有語意方面的,也有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方面的。其主要成因是因為特定語境而有所不同。[3]

陳紅平、劉維提出,電影《杜拉拉升職記》中存在大量的語碼轉換。而語碼轉換的主要原因為:直接使用英語使表達更準確,如姓名,地址等,例如外企員工都有機會與外國人接觸,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如John、Helen 等。[7]

何自然、吳東英認為語言的變異和發展離不開與鄰近的語言或文化上占優勢的語言互相接觸、借貸和交換。早在70 多年前,著名語言學家薩胚爾就指出了語言之間的“借貸”和“交換”的必然性。所以今天發生在香港的語音轉換與混合早在70 多年前便有跡可循了。[8]

潘慧儀在香港粵英語碼混合現象的綜合性研究中指出,人通常會選擇較省力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也有人以音節較少的英語詞項來代替音節較多的粵語詞項,亦即所謂的“省力原則”。[9]

王云、胡文潔認為語碼轉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語言技能。適當地使用語碼轉換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交流,加深彼此之間的理解和聯系,促進跨文化溝通和交流。在全球化的今天,語碼轉換越來越受到重視,它不僅在日常對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在商業、政治和文化等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規范和科學地使用語碼轉換也是一種文明的表現,能夠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社會進步。[10]

張運杰認為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雙語現象的普遍產生是人們為了適應語言現實、社會規約和心理動機而采取的一種交際策略。語碼轉換的出現反映了社會的現實需要和人們的交際需求。語碼轉換可以通過調整語言的形式和用法,通過語碼轉換實現彼此之間的意圖傳遞和理解,從而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11]

以上學者對于語碼轉換的研究分析為筆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啟發。這些學者深入分析了語碼轉換的不同成因,為筆者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導。然而,與其他學者的研究不同之處在于,本文將集中研究大學生和年輕人的語碼轉換現象。相比之下,前人的研究往往集中分析電視劇和電影作品中的語料。為了更有效地反映語碼轉換在大學社區中的最新狀況,本研究將由筆者親自搜集第一手資料,包括訪談、錄音和問卷調查等。通過這些資料的分析,筆者希望能夠對大學生和年輕人在語碼轉換方面的行為和態度做出更全面的歸納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文既以大學生會話中的語碼轉換作研究重點,語料的收集是重要的一環。由于研究是采用“訪談法”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因此會以訪談錄音與問卷調查兩個主要方式獲取足夠的高素質語料。

在研究對象方面,訪談錄音的受訪者(被研究者)一共有500 人,他們是來自香港嶺南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教育大學的學生。

在研究過程方面,訪問內容以一般日常談話內容為主,在過程中,筆者集中留意受訪者有否出現語碼轉換的現象和頻率。每個個案語料的長度都有所不同,約在5 分鐘左右。整個研究加起來的語料長度一共是2500 分鐘。訪談完結后,將會要求受訪者填寫一份有關語碼轉換現象的問卷,是由筆者口頭作訪問再寫下受訪者的答案,以加強研究的深度。如果只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受訪者未必實時想起自己的話語例子,研究就有欠深入,如訪談與問卷兩個方法同時進行,有相輔相成之效。

三、分析及結果

(一)研究對象的背景資料

本文研究的研究對象為香港的大學生,他們都在香港生活和接受教育。所有受訪者的母語皆為粵語,也是他們的家庭語言。但在生活上他們仍有需要和機會用到英語,其次則是普通話。年齡介于21—23 歲,都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

在進行此次研究和問卷調查之前,筆者一直認為說話者的語言程度會直接影響語碼轉換與混合的情況,但是經過一番調查后,發現無論說話者的粵語及外語程度是高或低,他們都會自然而然地因為習慣而有中英夾雜與轉換之現象。

(二)語碼轉換的影響因素分析

圖1 和圖2 反映受訪者對于自己粵語及外語的信心水平。由于大部分受訪者的母語為粵語,粵語要比英語水平高。英文有75%受訪者選擇(3)中等的水平,只有12%受訪者認為自己的外語水平達到母語同樣的水平。由此可見,就算英語水平不是很好,他們亦會有同時使用中英語會話的情況,與筆者認知中的有所不同,并不是要二語水平很好,甚至勝過自己的母語才會引致語碼轉換與混合的情況出現。

圖1 受訪者對自己中文的信心水平

圖2 受訪者對自己外語的信心水平

(三)研究概念定義

句內的語碼轉換是指在句子內部出現語言之轉換,稱語碼混合。語言使用者在句中插入一個或以上的非本族語單詞。

句外的語碼轉換是指句子與句子之間或是句子外部出現語言之轉換,語言使用者在句子與句子之間插入一句完整的非本族語句子。

(四)語例(1)— (10)語碼轉換(句外)的例子及原因分析

語碼轉換的例子(語例取自問卷)

(1)How are you?

(2)I am fine.

(3)OK!

(4)Let us go.

(5)Who care?!

(6)OK why not?

(7)好呀! I will try my best.

(8)I want to eat pepper lunch.

(9)So funny!

(10)I LOVE THAT!

語例(1)— (10)反映受訪者語碼轉換的情況,以上的例子是出現得較為頻密的。

語例(1)— (7)問候語和應答語,很多時候人們都喜歡用英語表示:一方面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癏ow are you”和“I am fine”這類短語是多數香港雙語人首先接觸的英文語句,使用率較高亦是正常之現象;另一方面英語表達有時比中文語句較為簡單,使用時可達到簡潔不累贅的效果。

語例(8)中的“Pepper lunch”是一家有名的鐵板炒飯餐廳,甚少人知道它的中文譯名,所以人們說起時會索性把語句轉換成整句的英語以便說明所想。有時候在找不到中文表達方式之時,人們便自然會轉換成整句英語來表達,形成語碼轉換的現象。

語例(9)則是表達感受的感嘆詞,“funny”是有趣和開心的意思,當受訪者希望同時表達這兩種情緒時便有這樣的語言表現。

語例(10)中的“Love”有“非常非常喜歡”的意思,與英語的“愛”同樣是表達相對強烈的情緒,因語意有所關聯,因此出現這樣的說法。

(五)語例 (11)— (12)語碼轉換 (句內)的例子及原因分析

語碼混合的例子④(語例取自問卷)

(11)TVB 電視

(12)用GPS 系統

(13)WIFI 密碼幾多?

(14)你好Cheap (粵)/你很Low (普)

(15)我Whatsapp你

(16)同你好Friend

(17)OK 無問題

(18)Well,其實件事系甘既

(19)其實我幾Like你

(20)你reg 左科未?

語例(11)— (20)反映受訪者語碼混合的情況,以上的例子是較為具代表性的。

語例(11)— (13)語碼混合使用原因為追求便利?!癟VB”和“WIFI”的使用是一種縮略用法;“TVB”和“WIFI”全稱為無線網絡及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為求便利人們大多習慣用縮略及簡化了的用語表達相關概念。

語例(14)— (16)是字詞的轉義用法。這類詞分為兩種:一種是詞義的轉變,而詞性沒有發生變化,例如(14)“你好Cheap 啊”(粵語說法)和“你很Low”(普通話說法)這兩個例子?!癱heap”及“low”原英語中是便宜、低級的意思,而在現在的粵語中,經常也被引申為“下賤、土氣”。那一種語例(15)— (16)是詞性的轉變,比如:“Whatsapp”(一種社交短信軟件),原指“短信”,而粵語中也被當作動詞使用,經??梢月牭健拔襑hatsapp你”這類表達;“friend”也是如此,在粵語中常被用做動詞,意為“要好”。

語例(17)“OK”是應答語的使用習慣使然,出現原因與語例(2)的性質與原因相同。

語例(18)— (19)“Well”是語氣詞,是“好吧”的意思,“Like”則代表喜歡。使用原因為化解尷尬。在使用母語是,使用者雖然能隨心說話,但是當說起秘密或是表白的時候,為了減低尷尬情緒,會使用非母語講話,形成語碼混合。

語例(20)“Reg 科”全寫是“Subject Register”意為注冊科目,是大學選科的縮略說法。也是針對動詞的語碼混合;大學絕大部分師生皆有這說法,使其成為自然而且常見的語言習慣。

(六)語碼轉換主要原因的分析

結合錄音與問卷調查兩方面的搜集資料結果,語碼轉換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多,當中以帶來便利和受朋輩及環境影響為最多受訪者認同。

根據圖3 的數據顯示,所有受訪者皆表示采用語碼轉換與混合的說話方式是因為貪圖方便,認為這樣可以帶來便利。這樣的結果與筆者之前所想的一致,有時中英雙語使用者語言的切換不是因為他們懶惰或是要逞強,可以純粹因為語言習慣及追求溝通上的便利。

圖3 語碼轉換出現的原因

正如潘慧儀的省力原則所提到的,人通常會選擇較省力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意思。[9]也有人以音節較少的英語詞項來代替音節較多的粵語詞項,如Hall(學生宿舍)、Budget (財政預算)和OU (公開大學)等。這正可以解釋語碼轉換與混合現象出現的原因所在。

而所有受訪者都表示,語碼轉換是因為習慣使然。因為人類在說話時,說話人會在心理詞庫中提取相應的、適當的詞匯,通過發音器(發音器官)組織發出言語。與聽覺相聯系的言語理解系統同時起到反饋作用。所以,一旦外語的相關詞匯比母語詞匯率先被提取,那語碼轉換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是語言使用習慣的影響所致,亦是一般雙語環境或雙語使用者所會出現的正常語言現象。

Giles,H.和Smith,P.M.提出的言語聚合和言語分散概念,使得受訪者在不同時間與不同的群體,為著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言語方式。[4]正如受訪者所說,如果所相處的群體習慣于進行語碼轉換,那自己亦會融合他們,令自己成為群體的一分子。相反,如果群體特別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那說話者亦會自行留意改正。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香港以前曾受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對于英語運用并不陌生,而且香港特區政府一直以來推行(兩文三語)教學方針,使外語(此處指英語)使用率直線提高,形成了市民的使用習慣;另外,共八成受訪者表示經常聽見別人在說話中進行語碼轉換,可見這已成為大勢所趨,現象甚為普遍。

(七)會話一片段——語料錄音轉寫及語碼轉換原因分析

表1 出現的語碼轉換,英語單詞詞匯以名詞為主:FYP、Okay、lunch、OU Club、JC Club (學校餐廳名稱)、Drama and Art、Drama、Assignment、E&L、A&SS (學校學院名稱)、Major (主科)是語言習慣及大學名詞慣稱使然。其中在句子S3 的“Club”已經粵語化成讀音“級”。從語際詞匯轉移的性質來看,它介乎語碼轉換,發音接近來源語言(英語)及借詞,即發音接近本族語(粵語)之間。

表1 會話一片段

(八)會話二片段——語料錄音轉寫及語碼轉換原因分析

表2 中的對話反映出,對于沒有中文名稱的事物,受訪者多插入英語表達。例如S1、2 中的Snapchat、IG 和APP 是學生常用的社交媒體和相關功能名稱,但無中文名字,且某些社交平臺多以英語國家的人所開發創立的,常以英語為主。類似情況在香港非常普遍,尤其是各式各樣的商店、品牌名稱。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沒有中文名稱的商店、品牌(LV、Gucci)、網絡工具往往是高檔次的象征,在年輕人和大學生看來,這樣做有效區分自己與別人社會地位與層次的不同(低于自己教育程度的人),以及拉遠自己與老一輩人士的距離,語碼轉換在此起了保密作用。換句話說,連Line、Snapchat、Facebook 這些社交媒體用語都不懂的人,就不會成為他們談話的一分子。如果談話的內容涉及像Facebook 這類例子,說話人就無可避免地得用上英語單詞或詞組,這是語碼轉換的重要誘因之一。

表2 會話二片段

對于某些動詞,受訪者傾向英語表達。在表3 的S1 中:Tailor-made、No Comments、message、Save 低等等。受訪者稱,這些詞語都是比較常用的,而且中文說起來比較冗長,基于省力原則加強溝通的便捷,便自然而然地進行語碼轉換。

表3 會話二片段

(九)會話三片段——語料錄音轉寫及語碼轉換原因分析

表4 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對于某些動詞,受訪者傾向用縮略過的英語表達。例如:S1 的Found Dip(Foundation Diploma)、High Dip (High Diploma);S3

表4 會話三片段

的BTW (By The Way)、IELTS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S2 的SAO (Student Affairs Office),等等。英語詞匯與中文對應詞的長度不同,或英語的句法比結構相對簡單,這很容易引發語碼轉換。最常見的例子是英語形形色色的縮略詞,縮略詞和它們的對應詞(此指粵語)從音節數量較少的時候(此指英語),語碼轉換便可以理解。

第二,S3 中有內地潮語的出現,為粵語與普通話的語碼轉換?!敖o力”一詞在世界杯期間被網友以感嘆詞來使用,其意義被延伸。類似于“?!薄昂馨簟薄翱帷?,成為中國流行網絡語言,現已入新華字典第六版。受訪者指出,他會有這樣的語言表現,是因為最近醉心于內地電視劇,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內化了此項語言知識,活學活用。

語言輸入與輸出的狀態會對語碼轉換有影響。表5 中出現引用式的語碼轉換?!癏ope for the best and prepare for the worst! You should look at the bright side.”這兩句句子是引用英國的諺語,在筆者第一次學習到這兩句說話的時候,句子就是以英文作語言輸入的,因此在筆者作語言輸出的時候,便會有語碼轉換的情況。

表5 會話三片段

表6 會話三片段

對于一些日常用語,人們通常以英語表達。例如:“Okay、Bye-bye”受訪者都認為這是多年的習慣與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是這樣。這些說話若用中文表達,有時反而感覺不夠干凈利落。

四、總結

此次研究集中在大學生語碼轉換的現象與其語言表現的原因所在。大學校園里的語碼轉換體現著大學生追求創新有其獨特的風格。筆者先透過訪談收集語料,再以問卷記錄方式,完善未能涉獵完全的部分,綜合研究所得的語碼轉換之原因。

(一)語意方面

語意是語言交流的關鍵之一,特別是在跨文化交流中。當人們嘗試使用不同的語言進行交流時,語言的語意可能因文化、背景和社會經驗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要確保傳達正確的信息,需要理解并適應不同的語意。語碼轉換是為了更好地傳意。當使用自己的本族語言無法表達某些特定的思想或概念時,人們可能需要使用其他語言或語碼來傳達準確的意思。因此,應用其他語言和語碼可以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傳達思想,并加強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二)語用方面

語碼轉換合乎經濟原則,當外語的發音音節比本族語短時,進行語言轉換確實會更省力。這是因為發音短音節的語言更容易被本地人掌握和理解,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這一點與潘慧儀的研究結果吻合;[9]亦與李楚成的經濟原則說吻合。[3]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發音短音節,不同的語言依然可能存在重要的文化和語境方面的差異,因此在進行語言轉換時應小心駕馭,確保信息傳達得當準確。

(三)心理語言學方面

長久以來,香港奉行兩文三語教學政策,加上殖民地時期,香港教育制度上偏重英語,英語成為主要教學語言。學生常被鼓勵多用英語,而且學習過程中,英語專有名詞是有關概念的載體,英語專有名詞便不斷出現在學生的腦中,這是形成語碼轉換心理誘因。即使學生日后知道了這些術語的中文對應詞,由于潛意識中已經壓制了中文詞匯,英語詞匯仍然會在思維過程中占據優勢位置,難以避免語碼轉換的現象。

(四)社會語言學方面

通過轉換語碼,使對方認為自己跟其屬于同一社會階層和教育背景,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社會地位和產生更好的第一印象。在香港這樣的多元文化社會,語碼轉換尤為重要,因為人們可能需要在不同文化和語言環境中進行溝通,降低語言溝通的障礙和提升社交效果。不過,過于頻繁和刻意地進行語碼轉換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尷尬和疑慮,因此,應該在交流過程中保持自然和真實,讓語言成為互相了解和交流的平臺。

(五)個人情緒表達方面

語碼轉換有效化解談話時的尷尬情緒。在談到一些私密或令人感到害羞的話題時,人們通常會感到一定的尷尬和緊張,這會給溝通和情感表達帶來困難。通過進行語碼轉換,可以減輕這些負面情緒,并使談話更加順暢和自然。使用外語或第二語言往往可以有效保護自己的隱私和保密,并在適當的情況下增加一些婉轉和委婉的表達方式,使人們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因為二語的使用大多沒有母語般百分百準確,使用外語便可使談話內容有所保留,使人更加安心。

(六)在語碼轉換的對象方面

綜合問卷和語料顯示,無論語言能力高或低的人,在有需要時都會進行語碼轉換。但人們在進行語碼轉換時,可能會考慮與對方的社會地位、語言能力等相關因素。在面對語文能力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時,人們可能會避免出錯和犯錯,因此減少或避免語碼轉換這種語言行為。而在面對語文能力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時,人們可能會更傾向于進行語碼轉換,以便更好地與對方進行交流和溝通。這種情況可能受到社會心理學中的“面子文化”的影響,即人們在交往和社交中通常需要保護自己的面子和尊嚴。這種文化可能導致人們在與高地位的人交流時避免出錯和失態,以維護面子和形象。因此,在進行語碼轉換時需要考慮到不同情境和對方的個人特點,以便更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

香港粵語和英語的語碼轉換,以粵語為主,當中插入英語的單詞或詞組。形成語碼轉換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語意及語用方面的考慮 (詞性及傳意速度),也有心理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方面的考慮(語言影響社會地位高低)。在不同的語境中,人們會根據對方的身份、理解能力以及自己的目的和傳意效果等因素來進行語碼轉換,以達到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效果??梢钥隙ǖ氖?,粵語和英語之間的語碼轉換已成為大部分香港人生活習慣及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短時間之內無法改變的。這種習慣性的語碼轉換現象隨著香港文化的發展和變遷而不斷變化,成為香港獨特的文化現象之一。語碼轉換是一個復雜的現象,不同的原因可能在不同的情況下起作用。分析香港大學生會話中語碼轉換的原因,對理解和運用語碼轉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有助于促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高溝通和交流能力。在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運用適當的語碼轉換,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表達想法和信息,并提高與他人的互動效果。

猜你喜歡
語碼粵語受訪者
粵語學堂
今天,你休閑了嗎?
關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幾件小事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廣府人
——粵語·女獨·伴唱
五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未養成好的閱讀習慣
粵語對話莊文強 如何平衡雙雄故事
優雅古風與經典流行的全新演繹 童麗《粵語十大金曲Ⅱ》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中的語碼轉換應用研究
報章語碼轉換與城市休閑文化——以杭州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