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噻蟲胺顆粒劑對小麥蚜蟲的防控效果和對產量的影響

2024-03-18 09:19王玉梅
農業科技通訊 2024年3期
關鍵詞:麥蚜蟲藥肥噻蟲胺

王玉梅

(河南省民權縣植保植檢站 河南民權 476800)

小麥是民權縣的主要糧食作物, 常年種植面積101 萬畝。 麥蚜是影響小麥產量的主要害蟲之一,主要包括麥長管蚜、禾谷縊管蚜、麥二叉蚜和無網長管蚜。 麥蚜以成蚜、若蚜刺吸小麥葉、莖、嫩穗汁液,影響小麥生長發育,并傳播小麥病毒,在大發生年份可造成小麥減產30%[1]。 由于其繁殖能力強、世代歷期短、長距離遷飛等特點,危害范圍不斷擴大。 目前生產上多通過噴施殺蟲劑防治蚜蟲[2-5],在生產中發現存在防治時間不當、多次施藥等問題[6],頻繁的噴霧防治造成天敵昆蟲種群下降,降低生物防治效果,使蚜蟲的抗藥性上升[7]。

噻蟲胺顆粒劑可以直接撒施于土壤中, 使用方法簡單,藥效持久,向外擴散范圍小,對昆蟲傷害小。為明確該藥劑的防治效果, 于2022-2023 年在民權縣花園鄉安排了0.1%噻蟲胺顆粒劑(藥肥)防治小麥蚜蟲及地下害蟲試驗, 為該產品在農業生產上的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民權縣花園鄉劉莊村韓世權小麥田,總面積10 畝,該試驗地前茬作物為玉米,土壤類型為沙壤土,試驗地地勢平坦、灌溉方便、肥力中等。

1.2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小麥,品種為鄭麥1860;供試藥肥:0.1%噻蟲胺顆粒劑, 由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常規拌種藥劑:40%甲基異柳磷乳油(200 mL),市售。

1.3 試驗設計

試驗田自東往西設置3 個處理,不設重復。 處理1:藥肥底肥區,施入0.1%噻蟲胺顆粒劑,未拌種,面積2 畝;處理2:常規拌種藥劑區,面積2 畝;處理3:空白對照(CK),面積1 畝。各處理之間均留60 cm 的保護行。

1.4 試驗實施方法

2022 年10 月20 日按試驗設計將0.1%噻蟲胺顆粒劑50 kg/畝作底肥一次性撒施, 深翻30 cm,當日完成播種,畝播量12.5 kg,當日氣溫23℃,無風。藥肥底肥區、常規藥劑拌種區于2022 年11 月23 日防治小麥田間雜草,2023 年2 月18 日防治紋枯病、莖基腐病,2 月27 日追施0.1%噻蟲胺顆粒劑50 kg/畝,3 月20 日常規藥劑拌種區防治1 次小麥蚜蟲,4 月20 日防治白粉病、銹病、赤霉??;5 月5 日進行“一噴三防”(藥肥底肥處理區未防蚜蟲);空白對照區小麥未拌種,整個生育期未使用任何藥劑。 各個小區其他田間管理措施相同。

1.5 試驗田間調查

1.5.1 苗情調查 2022 年10 月25 日至11 月3 日觀察記載小麥出苗情況(齊苗時間、出苗率)、是否有藥害現象。 2022 年11 月20 日和2023 年3 月15 日各調查1 次苗情,每小區隨機5 點取樣,每點取10 株小麥全部挖出,用清水沖根后調查株高、苗鮮重、最長種根長度、次生根條數、根重、3 葉以上大分蘗數。

1.5.2 蟲害調查 2022 年11 月20 日調查地下害蟲的為害情況,并記錄為害率。 采用5 點取樣法,每點1 m2,調查地下害蟲為害株率。2023 年3 月15 日調查苗蚜發生情況并記錄。 采用5 點取樣法, 每點選擇10 株麥苗,調查全株存活蚜蟲數,計算蚜蟲防效。

1.5.3 產量調查 考種測產:在收獲期(2023 年5 月31 日)每處理隨機5 點取樣,每點1 m2,調查總穗數;每點隨機取30 穗,調查穗粒數并風干稱量測算千粒重,計算出各處理產量、增產率。

實際測產:2023 年6 月6 日在試驗田每處理隨機5 點取樣,每點1 m2,人工收割、脫粒、稱量、測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小麥苗期性狀的影響

從表1、表2 可以看出,處理1、處理2、處理3 出苗時間和出苗率均一致, 說明0.1%噻蟲胺藥肥顆粒劑對小麥出苗安全, 無抑制作用, 出苗率為88.6%~91.2%。 處理1 最長種根長度、次生根數量、根重、苗鮮重、3 葉以上大分蘗數均高于處理2 和CK,處 理1 地下害蟲為害株率(0.04%)低于處理2 的為害株率(0.18%)和CK 的為害株率(0.3%),說明處理1(0.1%噻蟲胺藥肥顆粒劑)促進麥苗及根系生長,有效控制地下害蟲為害。

表1 2022 年不同處理小麥苗期田間性狀調查

表2 2023 年不同處理小麥苗期田間性狀調查

2.2 不同處理對蚜蟲防效的影響

從表3 可以看出,處理1 每10 株蚜蟲數量(0.8 頭)比處理2 每10 株蚜蟲數量(1.2 頭)少0.4 頭,比CK每10 株蚜蟲數量(8.6 頭)少7.8 頭,處理1 蚜蟲防效達到90.7%,處理2 的蚜蟲防效達86.0%,說明處理1(0.1%噻蟲胺藥肥顆粒劑)能有效地控制小麥苗期蚜蟲的發生。

表3 不同處理對小麥蚜蟲的防治效果

2.3 不同處理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4 可以看出,處理1 穗粒數、千粒重、理論產量、 實際產量均高于處理2 和CK; 處理1 較處理2、CK 畝增產分別為55.72 kg、147.88 kg, 增產率分別為42.3%、26.3%。

表4 不同處理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3 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表明, 在小麥播種時撒施底肥0.1%噻蟲胺顆粒不影響小麥出苗,對小麥安全,不存在殘留超標問題, 一次使用即可在小麥整個生育期對蚜蟲有良好的防效,且施肥量減少,效果更好,符合“減肥增效”的需求,生態友好,具有較好的市場推廣應用前景[7]。 藥肥處理區對小麥出苗安全性較好,無藥害發生, 根系發達, 苗壯, 小麥籽粒商品性狀較好, 整個生育期沒有進行蚜蟲防治, 比常規藥劑區減少用藥2 次,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藥肥處理區和常規藥劑區相比空白對照區畝增產率分別為42.3%、26.3%,藥肥處理區比常規藥劑區畝增產率為12.6%。 因此,施用0.1%噻蟲胺顆粒劑不僅能有效地防治小麥蚜蟲、地下害蟲,還可以促進小麥生長,提高小麥產量,符合國家農藥減量增效政策,具有推廣價值。

猜你喜歡
麥蚜蟲藥肥噻蟲胺
《藥肥產品標簽標識規范》將出臺
不同劑型噻蟲胺對柑桔木虱的田間防治效果
中國北方冬小麥蚜蟲氣候風險評估
以“肥”殺蟲 藥肥兩用 一舉多得
噻蟲嗪及其代謝物噻蟲胺在冬棗中的殘留動態研究
查治小麥蚜蟲防治要點
2009年平輿縣麥蚜蟲發生的原因分析
關于藥肥一體化的幾點認識
噻蟲胺研究開發進展綜述
利用熱激活過硫酸鉀技術降解噻蟲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