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小銜接”中的育兒焦慮

2024-03-19 08:58張愛玲武英翠
中華家教 2024年1期
關鍵詞:幼小銜接

張愛玲 武英翠

摘要: 在追求教育高質量發展、“80后”與“90后”家長擔當家庭教育主力軍的時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持以更高的關注度?!坝仔°暯印笔怯變好媾R的第一個關鍵轉折點,家長在面對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諸多差異以及孩子入學準備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時,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了育兒焦慮。調查發現,在入學準備階段,大班幼兒家長的育兒焦慮程度中等偏上;焦慮內容呈現多樣化;學習焦慮顯著突出;育兒焦慮在幼兒胎次、幼兒園性質、家長學歷等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為紓解育兒焦慮,大班幼兒家長要加強學習反思,樹立科學的銜接理念;學校要構建合作機制,優化評估指導實踐;政府要調動各方力量,共同為家長減負降壓。

關鍵詞:“幼小銜接” 入學準備 大班幼兒家長 育兒焦慮

作者簡介:張愛玲/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聊城 252000)

武英翠/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聊城 252000)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需要貫徹到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全領域全過程。[1]因此,不僅每個學段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各學段之間的有機銜接也應得到關注?!坝仔°暯印笔呛⒆用鎸Φ牡谝粋€人生轉折點,如何讓每個孩子有尊嚴地開始其學生生涯成為教育必須關注的話題。[2]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目標委員會(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NEGP)提出的兒童入學準備生態模型,入學準備應該包含兒童的準備狀態、學校的準備狀態以及家庭和社區的支持三個方面。[3]因此,入學準備既要培養“有準備的兒童”、培育“有準備的學?!盵4],也需要“有準備的家長”,幫助幼兒由幼兒園平穩過渡至小學。

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每個家庭都希望給予孩子最優質的教育。入學準備情況影響幼兒的入學適應能力乃至終身可持續性發展。但紛繁蕪雜的教育理念、眼花繚亂的培訓輔導都在試探或挑戰著家長的敏感神經。面對各種教育理念、入學準備工作,很多大班幼兒家長產生焦慮情緒。家長焦慮什么?焦慮程度如何?焦慮的表現是怎樣的?如何紓解“幼小銜接”中的育兒焦慮?以上問題亟待研究和探討。

育兒焦慮是指家長在子女身心、生活、社會、學習等領域的準備過程中及面對結果的不確定性時所表現出來的擔憂、恐懼以及不安的情緒。本研究參考英國劍橋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評估幼兒入學準備的《早期技能與支持的關鍵指標》(The Brief Early Skills and Support Index,BESSI),同時參照我國《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等政策對幼兒入學準備關鍵領域的界定,將家長的育兒焦慮劃分為四個維度:身心準備焦慮、生活準備焦慮、社會準備焦慮、學習準備焦慮,自編《入學準備階段大班幼兒家長育兒焦慮現狀調查問卷》。該問卷采用五點等級計分法,等級與焦慮程度相對應,得分越高,家長的育兒焦慮程度越高。

之后,研究團隊邀請專家對問卷的“維度設計是否合理、問題的具體表述是否恰當”等諸方面進行評定,進而對問卷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問卷的題目進行修訂、補充或刪減,最終確定正式問卷。研究團隊對問卷進行了信效度檢驗,信度為0.98,效度為0.98,證明問卷可靠性較高。

本研究選取L市5所幼兒園的大班幼兒家長為調查對象,深入了解家長在四個維度的具體焦慮程度及存在的問題。同時,選取L市4所小學的70名小學教師為調查對象,通過訪談了解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現狀。結合兩方面的調查結果,分析“幼小銜接”中育兒焦慮產生的原因,提出紓解家長育兒焦慮的有效對策。

一、“幼小銜接”中育兒焦慮的表征

調查回收1 006份有效問卷,研究團隊采用SPSS 27.0對人口學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等,獲得育兒焦慮的具體表現。大班幼兒家長育兒焦慮的總體水平如表1所示。

(一)育兒焦慮程度中等偏上

調查發現,91%的家長為孩子入學準備感到焦慮,只有9%的家長完全不焦慮。各維度的均值在2.87~3.23之間,總均值為3.05,說明家長育兒焦慮的程度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近年來,教育競賽呈現低齡化趨勢,“贏在起跑線”的標語已由小學階段提前到了學前教育階段。不得不跑,不敢停下,已是當代中國父母養育孩子的共同問題?!坝仔°暯印笔怯變好鎸Φ牡谝粋€學段過渡期,由于學習環境、學習內容、學習要求等存在諸多變化,給幼兒帶來一定的挑戰,一些家長很難把握過渡時期幼兒的成長需求,由此普遍存在育兒焦慮心理。比如智課教育家長研究院以及新浪教育于2018年聯合推出的《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指出,68%的家長對子女教育問題較為焦慮;父母焦慮程度最高的年齡段為幼兒及小學。[5]

(二)焦慮內容呈現多樣化

在四個維度上,家長都有焦慮的核心問題。在身心準備維度,家長焦慮的焦點是孩子“能否自己解決問題”“能否保持積極穩定的情緒”。在學習準備維度,家長對孩子“學習能力”的焦慮程度偏高,擔憂孩子“跟不上小學學習進度”“適應不了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家長對孩子學習習慣養成的焦慮集中在“孩子能否主動完成作業”“小學上課時間長達40分鐘,孩子能否堅持”。在生活準備維度,家長對孩子“安全自護”的焦慮程度偏高。在社會準備維度,家長對孩子“交往合作”的焦慮程度較高。

(三)學習準備焦慮顯著突出

據調查,學習準備焦慮均值達到3.23,顯著高于生活準備焦慮、社會準備焦慮維度,身心準備焦慮水平最低。通過訪談發現,家長普遍認為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由有趣好玩的游戲環境換到沉悶單調的學習課堂,從注重體驗、操作的游戲活動轉變為追求知識的間接經驗學習。幼兒園教育注重直觀性、趣味性與操作性,沒有分數的比較,是在自由、自主原則下快樂成長的過程。但是,小學以知識學習為主,老師和家長會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和排名,因此,家長尤其關注孩子在學習上的準備,他們普遍認為如果讓孩子先學一步,就算不能領先,也不至于落后。從這一角度看,幼兒園“去小學化”讓許多家長不知所措,從而變得焦慮。

(四)育兒焦慮在某些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

調查發現,家長育兒焦慮在幼兒胎次、幼兒園性質、家長學歷等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在家長角色、家庭結構、照料人等變量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1.頭胎家長焦慮程度顯著高于二、三胎家長

本研究以孩子出生順序為自變量,將幼兒的出生順序分為頭胎、二胎、三胎(本研究的樣本中沒有四胎),以其對應的大班幼兒家長育兒焦慮程度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LSD分析。

通過對比四個維度的差異性發現,身心、學習、生活、社會四個維度的p值均小于0.001,說明不同胎次在育兒焦慮各維度上都存在顯著差異。人們對于自己不熟悉的領域自然會有某種害怕或者焦慮的心理,育兒亦是如此,因而頭胎父母焦慮程度偏高。頭胎家長由于缺乏教育經驗、家庭教育知識以及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因此在面對入學準備時會感到焦慮不安。

2.公立園家長焦慮程度顯著高于私立園家長

本研究將幼兒園性質分為公立園和私立園,運用獨立樣本 t 檢驗分析幼兒園性質在家長育兒焦慮各維度存在的差異,詳細數據如表3所示。

在不同性質的幼兒園中,家長在學習焦慮上存在顯著差異。公立園和私立園在課程內容方面各有側重,公立園嚴格執行國家統一的管理制度,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強調幼兒的健康、全面發展;部分私立園為了爭取生源,以家長的意愿要求和滿意度為工作重點,一味迎合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開設拼音、識字和計算等小學課程內容,對幼兒進行超前教育。教育部啟動的幼兒園小學化的專項整治,旨在取締幼兒園小學化現象,為幼兒“減負”,但“去小學化”治理并沒有嚴格落實到每所幼兒園。

3.高學歷家長焦慮程度顯著高于低學歷家長

本研究將家長學歷分為碩士及以上、本科、???、高中及以下,通過單因素檢驗分析不同學歷家長在育兒焦慮各維度上存在的差異,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

不同學歷家長在幼兒身心準備、學習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等維度的焦慮程度均存在顯著差異。學歷越高的家長越焦慮。由此可以看出,高學歷與高教育素質并非必然相關。教育素質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高學歷家長往往存在不焦慮和比較焦慮兩極化趨勢:高學歷、不焦慮的家長認為自己學歷高,能力強,可以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和環境,孩子的學習能力不會太弱,所以不會感到焦慮;高學歷、焦慮的家長對孩子抱有較高期望值,認為孩子不能比自己差,對孩子要求更加嚴格,背負巨大心理壓力。

二、“幼小銜接”中育兒焦慮的成因分析

大班幼兒家長育兒焦慮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依據訪談和問卷調查結果,本研究主要從家長、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對大班幼兒家長育兒焦慮的成因進行分析。

(一)家長認識不到位,準備能力不足

家長對入學準備的認識存在誤區。具體表現在:家長將入學準備與提前學習小學知識畫等號,強調知識上的承接與轉換;將入學準備與突擊教育畫等號,著眼于大班后期的強化訓練和突擊性銜接;將入學準備與上“幼小銜接”班畫等號,期望通過培訓班助力小學學習。但“幼小銜接”階段的入學準備教育是多方面的,它不僅著眼于幼兒的入學適應能力,更關注對幼兒長遠發展有益的諸多素質,如習慣的養成、性格的塑造、興趣的培養、能力的提升等。因此,入學準備要貫穿于整個幼兒階段,無法只靠大班后期的突擊來完成。

家長對幼兒園課程缺乏正確認知。在家長的認知中,學習是指學會一首唐詩、會算術、會寫字,幼兒園的游戲、活動不是學習。但實際上,游戲和活動不僅是學習,而且是最適合幼兒的學習模式。這種“寓學習于游戲”的模式,著重習慣的培養,旨在激發學習興趣、探究熱情。通過游戲和活動,讓知識融入生活,幼兒能夠更加輕松、充滿興趣地學習知識。此外,游戲和活動還能提高幼兒的溝通能力、社交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為將來的可持續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家長對小學低年級的認識不足。家長對一年級入學初期的具體課程內容、教育目標、培養目標等缺乏了解,單方面擔憂幼兒跟不上課程、不適應小學。其實,教育部已經為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的科學銜接、順利過渡做出了制度建設。2021年《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指出,一年級上學期為入學適應期。[6]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強調,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7]比如,一年級第一學期要求多認少寫,大致認識250個字左右,其中二分之一的字會寫。[8]在入學適應期內,數學課程的掌握目標是知道20以內的數字,能夠做20以內的加減法(不含退位減法)。[9]部分家長擔心孩子識字量不夠、缺乏算術基礎,但在入學適應期內,這些知識并未超出幼兒的可接受范圍。

家長對幼兒適應力存在認知偏差。據調查,12.86%的孩子的適應周期是1個月之內,68.57%的孩子的適應周期是1~3個月,11.43%的孩子的適應周期是4~6個月,7.14%的孩子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來適應。幼兒個體的差異性造成過渡期迥異,但從整體上看,多數幼兒適應能力較強,僅有少數幼兒適應能力稍差。此外,家長所擔心的適應能力與孩子的實際表現存在不一致現象:家長對孩子在學習準備上的焦慮與一年級新生實際適應情況高度契合;剛入校的一年級小學生生理和心理都有較大的不適,但家長對此有所忽視;家長焦慮幼兒入學的社會適應,但大多數幼兒適應得較好。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家長對幼兒的適應能力缺乏全面了解。

家長教育能力欠缺。在入學準備階段,很多家長不知道該準備什么,怎樣助力“幼小銜接”。教育知識儲備不充足,教育修養不到位,從心理上更多倚靠幼兒園開展入學準備教育。訪談發現,家長缺乏為幼兒創設優質成長環境的能力、缺乏對各類育兒理論研讀從而形成甄別與判斷的能力、缺乏了解兒童需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缺乏選擇和運用有效教育方法的能力、缺乏情緒調控的能力。

(二)幼兒園與小學銜接“斷層”

小學銜接意識薄弱。調查發現,小學對“幼小銜接”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71%的教師未接受過相應培訓,主要通過自主學習了解相關政策。小學銜接意識不夠主動,造成幼兒園單向銜接,影響“幼小銜接”的順利開展。很多小學教師不了解幼兒園的教學模式,對幼兒認知規律和接受能力認識不清,盲目地按自己的步調教,造成幼兒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對教師有畏懼心理,嚴重影響幼兒入學適應,給家長造成教育壓力和負擔。

幼兒園銜接表面化。在銜接的時間上,部分幼兒園在大班下學期才開始銜接工作,由于起步較晚,準備不足,不能較好地對接小學階段的各項要求。從銜接內容來看,強調智育上的銜接,側重幼兒知識技能的培養,忽略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銜接。在知識的傳授中,重視數學、語文知識,忽略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這不僅影響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影響幼兒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家園校合作存在阻礙。目前家、園、校共育渠道不暢,許多家長無法將自身的困惑、想法、意見傳達給幼兒園和小學,更得不到科學、有針對性的指導;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交流不夠,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之間的互動不足,家、園、校共育平臺建設滯后,無法實現信息共享,難以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育內卷”推波助瀾

優質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爭奪優質教育機會是導致家長育兒焦慮的主要因素。[10]在低不平等和教育回報率低的國家,家長傾向于采用包容寬松的教育理念;在高不平等和教育回報率高的國家,家長則比較專斷,傾向于向孩子灌輸出人頭地的理念。[11]長期以來,“不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主宰著我國家長的意向,“教育搶跑”現象凸顯,從而帶來“教育內卷”。

“去小學化”監管不到位?!叭バW化”沒有真正落實到每所幼兒園,少數民辦幼兒園采取“小學化”的形式吸引生源。同時,家長們在配合幼兒園實施“去小學化”的同時,小學是否真正做到“零起點”教學?校外違規培訓機構的超綱教學、超前輔導、過度營銷等亂象,也是引發家長產生焦慮情緒的根源。

網絡媒體是家長焦慮的催化劑。目前家長群體以“80后”“90后”為主,他們主要依托各類社交媒體、育兒類App獲取育兒的知識與方法,缺乏系統性解讀的知識信息使得家長在接收信息時產生無所適從及攀比不足的擔憂與困惑。[12]

三、“幼小銜接”中育兒焦慮的紓解對策

家長的過度焦慮容易導致錯誤的判斷和決策,進而影響幼兒的入學適應。紓解大班幼兒家長的育兒焦慮有利于幼兒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過渡。本研究主要從家長、學校、政府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緩解“幼小銜接”中大班幼兒家長的育兒焦慮。

(一)家長加強學習反思,樹立科學銜接理念

家長們要明白,“幼小銜接”不是知識搶跑、不是提前上小學,而是幫孩子適應學段變化,實現平穩過渡。家長要調整好心態,了解國家政策,尋求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與幼兒園、小學形成教育合力。

提高能力,轉變觀念。家長應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積極了解和學習國家相關的教育政策;積極地向教師尋求專業指導,發揮家庭教育的獨特優勢,實現順勢而養、乘勢而育、糾偏而行;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認識孩子的發展特點和學習規律,習得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主動轉變思維,適應新政策,放下擔憂、減少施壓,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上。[13]

擺正心態,回歸理性。激烈的社會競爭催生出越來越多的“焦慮緊張型”父母,望子成龍的迫切心理是人之常情,但“幼小銜接”的重點是幫助孩子適應小學學段的要求,使他們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小朋友”到“小學生”的身份轉變。家長要以理性的態度對待入學準備,適時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以包容的心態看待子女的獨特性,幫助幼兒實現自我認可。家長要不斷反思和總結經驗,提升自身的能力,讓教育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學校構建合作機制,優化評估指導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2021年)第4條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負責實施家庭教育;國家和社會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持和服務。第39條明確要求:中小學校、幼兒園應當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14]因此,學校要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為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科學評估幼兒入學準備能力,為家長提供有針對性的入學準備建議。

開展家教指導,提升家長教育能力。幼兒園可以利用家長學校、家長會、開放日等為家長提供科學、針對性的入學準備指導,對家長進行觀念引領,幫助家長改正過度強化知識準備的認識誤區,疏解其壓力和焦慮。幫助家長科學認識和理解入學準備,明確其在“幼小銜接”中的角色,提升入學準備的技能,爭取讓家長成為科學入學準備的踐行者與支持者、良好成長環境的構建者、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者、幼兒學習興趣的激發者。

疏通共育渠道,構建互動平臺。搭建多元互動共享平臺,掃清合作障礙是“幼小銜接”工作的關鍵。幼兒園應積極做好家長工作,取得家長的認同,在教育方法上與家長達成共識,形成教育一致性。幼兒園通過開辟家長之聲、班級交流空間等論壇欄目,交流分享教育經驗,及時把“幼小銜接”的最新政策動向傳遞給家長,圍繞如何培養幼兒入學興趣、激發幼兒入學動機以及入學準備的內容等做全面、生動地闡述與指導。通過及時溝通、消除信息不對等等舉措,促進家園校共育合作意識,打消家長對于商業機構“幼小銜接”訓練課程趨之若鶩的心理。

評估幼兒準備能力,開展聯合教研。幼兒園可以借助科學的幼兒入學成熟水平評估工具,有效評估幼兒入學準備的學習與發展狀況,并將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家長。同時,積極利用評估結果展開教研,提升幼兒入學準備水平。幼兒園可以與小學構建研究共同體,針對兒童處于落后狀態的發展領域做出有效指導。教研團隊進行“幼小銜接”課程的研發,實現小學與幼兒園的學段互通、課程融通,把融合課程拓展到多個領域,讓課程具有延續性。學校為入學準備所做的努力可以有效幫助家長舒緩育兒焦慮。

(三)政府調動各方力量,共同為家長減負降壓

紓解家長育兒焦慮需要政府、社區、學校等協同配合,綜合施策。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治理力度,努力創造“優質銜接”的教育環境;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以政策為導向,切實給予家長支持,對家長過度焦慮的心理加以疏導。

健全監督機制,加強教育管理。教育管理部門嚴格監管和調控辦園行為,建立防止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長效機制?!吨腥A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明確提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加強校外培訓機構的管理,禁止校外培訓機構舉辦各種以知識技能為主的“幼小銜接”班,嚴肅查處違反規定的校外訓練機構。[15]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應建立“定期評價機制”,明晰“幼小銜接”的進展、取得的成效以及需要改進的部分。

守護網絡安全,強化網絡宣傳。政府部門要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傳播力度,加強網絡正面宣傳輿論引導,審查宣傳內容。利用新媒體,推出專門的“幼小銜接”頻道或專欄,將各種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整合,通過專業化、全方位的社會宣傳,幫助更多的家庭做好入學準備,順利完成“幼小銜接”任務。

突出政策導向,給予家長支持。堅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法規為導向,向家長大力宣傳國家政策,明確家長的職責,增強家長的責任意識,促進家校合作。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家長的訓練與引導,注重“幼小銜接”階段以入學準備與適應為中心的教育引導。既關照共性需求,又對不同家庭類型、不同發展需求和不同層次的孩子進行個性化咨詢、指導與服務,尤其要加大對低學歷、低收入家庭的支持力度,提供具體、切實的幫助。

總之,在我國,“抓住教育這一稻草,改變人生命運”是很多家長的人生信念,育兒焦慮是中國家長的真實狀態和生活常態。面對“幼小銜接”這一關鍵轉折點,很多家長在入學準備這一關系幼兒今后學習乃至終身發展的大事上,顯得手足無措。大班幼兒家長育兒焦慮既有自身認知不足、能力不夠等原因,也與學校、社區、政府等教育工作存在疏漏有關。因此,推進幼小科學銜接,開展有效的入學準備教育任重道遠。緩解育兒焦慮固然需要多方的配合和支持,但更為重要的是,家長在多方因素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長一定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了解國家兒童入學準備的相關政策,平穩心態,創設包容、寬松、積極向上的家庭環境,幫助孩子順利完成第一個學段對接,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為后繼學習以及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帆,程路,邢星.打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問[J].人民教育,2022(23):16-19.

[2]錢志亮,丁攀攀.《兒童入學成熟水平診斷量表》的研制[J].學前教育研究,2010(2):41-45.

[3]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Reconsidering national children's 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Toward common views and vocabulary[R].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1, 1995:23-28.

[4]李召存,李琳.邁向高質量教育時代的“幼小銜接”[J].學前教育研究,2022(5):1-10.

[5] 智課教育家長研究院.2018年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報告[EB/OL] .(2018-10-17)[2023-11-20]. http://www. 199it.com/archives /784041.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EB/OL].(2021-3-30)[2023-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104/t20210408_525137.html.

[7][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4;20-22.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1-12.

[10]韓海棠.中產階層家長的教育焦慮:現狀、問題與原因[D].華中科技大學,2018:64-65.

[11] 馬賽厄斯·德普克,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M].吳嫻,魯敏兒,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19:9-10.

[12]景恬,郭慧玲,景怡,等.基于EPPM理論的社交媒體使用與父母育兒焦慮的關系研究[J].新聞界,2023 (4):70-83.

[13]蔡雪雅,劉佳.“雙減”背景下家長的教育焦慮與紓解[J].教學與管理,2022(6):13-17.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EB/OL].(2021-10-23)[2023-11-2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2022.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EB/OL].(2020-9-7)[2023-11-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48/202009/t20200907_485819.html.2020.

Parenting Anxie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Primary School"

—— Taking A Medium-sized City as An Example

ZHANG Ailing WU Yingcui

Abstract: In an era where pursuits high-quality education and parents born in the 80s and 90s are the main force of family education, parents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The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Primary School" marks the pivotal juncture for young children, and parents grapple with the multitude of distinctions between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 coupled with the uncertainties inherent in their offspring's acclimation to the new educational realm. This situation often culminates in a buildup of anxiety that transforms from a simple parental concern into parenting anxiety. The investigation uncover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preparation for admission into primary school, parents of k5 students exhibit moderate to elevated levels of educational anxiety. The content of this anxiety exhibits diversification; learning anxiety is prominent, and there are notable distinctions in parenting anxiety across various variables such as the child's birth order, the type of kindergarten, and the parent's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To dissipate the anxiety inherent in parenthood,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in their final year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ust augment their learning and reflective practices, and set up scientific ideas of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primary school; schools must establish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to refine evaluation and guide practices, and the government must harness the collective strength of all stakeholders, uniting in a concerted effort to alleviate the burden on parents.

Keywords: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Primary School; Preparation for admission into primary school; Parents of k5 students; Parenting Anxiety

(責任編輯:李 宇)

收稿日期:2023-12-01

*? ?本文系聊城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聊城市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NDYB2023039)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幼小銜接
淺談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2016年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關注“幼小銜接”
幼兒園如何做好數學教育的幼小銜接
又看“幼小銜接”
簡談大班幼兒跳繩能力的培養
重視“幼小銜接”幼兒教育更出彩
農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五步走”
如何在“幼小銜接”階段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
數學繪本
多管齊下給力時,幼小銜接無盡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