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音樂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研究
——以主題式跨學教學設計《梅賦》為例

2024-03-19 10:27牛增榮上海市閔行區第二實驗小學
教育 2024年8期
關鍵詞:梅花古詩旋律

牛增榮 上海市閔行區第二實驗小學

【案例背景】

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明確指出要強化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要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要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課程,體現課程的時代性。

中國傳統音樂的起源是“詩樂舞”三位一體,“詩”為樂之內涵,“樂”為形式,“舞”則是表達詩樂的形象動作,詩詞與音樂相伴相生,從詩經、楚辭、漢樂府到唐詩宋詞、明清小曲等,不僅成就了文學史上的傳世名篇,也造就了音樂史上的一部部經典作品。

梅花作為中國古代文人“四君子”之首,因為有凌寒傲雪的君子品質,被無數人贊譽至今,關于梅花的詩詞歌賦舉不勝舉,小學語文課本中就有《梅》《墨梅》等經典詩篇,但由于當今學校學科長期的分學科教學,知識的縱向學習充分,缺乏學科間橫向的聯系,使得學生對這一傳統文化現象的認識支離破碎,本案例以音樂為主線索,跨文學、美術、舞蹈、自然學科,以培養學生音樂創編能力為核心,借助其他學科的力量為學生開展一個豐富、立體的古詩詞情境下的歌曲創編課。

【案例過程】

一、確立目標,以培養學生音樂創意實踐為導向

(一)創意實踐

創意實踐是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緊密聯系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創新和實際應用的能力。創意實踐一方面是指能進行藝術創造、創新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能將藝術知識和技能遷移運用到生活實踐之中,為生活創造藝術美的能力。

音樂創造是培養音樂創造性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音樂創造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形成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表現的習慣和態度,進而激發熱愛和創造美好事物的熱情。

(二)目標確立

案例中以培養學生音樂創新素養為導向、以古詩詞音樂旋律創編為抓手,設計了如下目標:

1.音樂:能結合古詩的節奏、韻律,創編簡單的五聲調式旋律,并用唱、奏、演等形式進行表現。

2.語文:能夠通過閱讀、鑒賞、梅花的古詩相關作品,感受古詩的意境美,提升古詩的鑒賞能力,結合生活體驗,選擇喜歡的詩句創造性地吟誦。

3.美術:能夠運用簡單的水墨畫形式,以點梅畫法表現花瓣,以生活中的物品表現梅花枝干蒼古、傲雪凌風的獨特風姿。

4.自然:能夠在搜集、整理、討論中了解梅花的形狀、特點、生長環境并感知大自然獨特的美。

二、營造氛圍,激發學生音樂創作靈感

所謂“音由心生”,音樂創作是一個既需要靈感又需要技巧的過程,而創作的靈感往往來自如生活經歷、情感體驗、文學藝術、自然風景等,音樂創作中需要教師聯系生活不斷地激發學生內心的創造欲望和創作需求。

(一)觀察梅花的特點

為了讓學生對梅花有深刻的了解,我先從一張學習任務單開始,從自然學科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主動觀察梅花的形狀、顏色、大小、氣味、習性等特征,從形、色、味、性多方面了解梅花的生長習性。再請學生說說看到梅花后的感受,可以是用成語或者詩句,由此引入到歌頌梅花的古詩。(見表1)

表1

(二)挖掘古詩詞中的梅花

梅花被人們譽為“四君子”之首,也是“歲寒三友”之一,因其所處環境惡劣,仍在凌厲寒風中傲然綻放于枝頭,被世人所喜愛。尤其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把梅花比作君子,借物言志。同時,梅花也象征著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最有骨氣的花,是民族魂的代表。

(三)吟誦梅花的詩歌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為梅花撰寫了詩歌,唐代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還有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曾“拜倒在梅花”的品格之下,在《卜算子·詠梅》中寫道“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借梅花抒發自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是怎樣的魅力,贏得如此多的文人、名家為它賦詩,借它明志。帶著對梅花高潔品質的向往,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誦詩詞,體會梅花傲雪風姿、堅韌不拔的精神。

三、搭建支架,給學生提供音樂創作的階梯

對于小學生而言,旋律創編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除了需要平常音樂課上的即興創編積累外,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搭建合適的輔助支架,以靈動活潑的方式來代替相對死板的傳統記譜方式。

(一)依義行調,創編節奏

根據古詩詞的朗誦節奏,把節奏記錄下來,如《梅花》可劃分為二二一的節奏: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跟音樂節奏練習中“X XX X X -”的節奏非常相似,且小學生的創編也盡可能以一字一音為主,因此只要遵循“起承轉合”的原則,在第三樂句中稍加變化即可,因此這里引導學生把第三句節奏拓寬,形成“X X X XX”的節奏型,第四句繼續重復一、二句的節奏。(如圖1所示)

圖1

(二)以字行腔,創編旋律

因為是給古詩配曲,因此我們選擇了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用宮、商、角、徵、羽五個音來進行創編,學生容易操作,也便于演唱。旋律創編中采用了依字行腔,曲調與唱詞的聲調相吻合也是很重要的特征,所以在這節課中,我反復讓學生朗誦,根據普通話的四個聲調,來考慮每一個字音的旋律走向的安排,這樣一方面可以追求旋律的動聽效果,另一方面又保證了每一個字的字音規整,形成音韻之美的基礎。(如圖2所示)

圖2

(三)廢舊利用,記錄創編

有了節奏、韻律的鋪墊,怎樣進行記譜也是很關鍵的一步,傳統的在樂譜上進行創編記錄和現代的電腦創編記錄都是屬于個人行為,在課堂上很難面向大眾,因此在課堂上我采用了廢舊蛋殼、乒乓球等生活材料進行蛋殼上的音樂場邊,蛋殼縱向代表do、re、mi、so、la 的五個音位,橫向代表節奏的進行,直觀形象地把創作的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自己移動乒乓球在蛋殼中的位置進行旋律創編的嘗試。(如圖3所示)

這群軍中白衣天使,醫治的不僅是戰士們的傷口,更有戰士們的心靈。因有了她們的存在,在炮火飛濺的戰場,每個硬漢心中也赫然綻放著一朵朵紅玫瑰。

圖3

四、視聽結合,促進學生直觀、形象的理解音樂

(一)水墨畫的融入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美術是視覺的藝術,但他們都是反映生活、表現情感的載體,他們之間相互交錯、相互影響、相互借鑒,我們常常能從美術作品中感受到音樂的律動,也能從優秀的音樂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色彩。

在案例中采用了毛筆、樹枝、硬紙片、顏料等工具創作有關梅花的畫,以點梅畫法,表現梅花傲雪凌風的獨特風姿,以樹枝、制片蘸墨的涂畫,來表現梅花枝干的蒼古,既是美術創作,又是對梅花音樂的回應。

1.如何畫干:基于國畫中“濃、淡、焦、干、濕”的用墨原則和方法,突出梅花的“骨節”和“女字形”等枝干特征。

2.如何畫花:古人畫梅花喜好奇數,可基于“攢三聚五”的原則進行點綴。

3.分組創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才可能掌握基本的畫法和技巧,然而,在這種技術性訓練的過程中,很容易讓初學者喪失興趣,望而卻步,對此,我們可以嘗試用最原始、最簡單的繪畫工具進行教學。

如:畫梅花的枝干不一定必須用毛筆,將廢棄的藥盒子撕成條,也可以畫出效果;畫梅花的花,也不一定用毛筆,用手指就可以了。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初學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既簡單而又有趣的入門方式,不僅能夠打開藝術文化視野,還能夠達到創造美和審美的目的。(如圖4所示)

圖4

音樂和舞蹈作為姊妹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音樂屬于聽覺藝術,有聲而無形,舞蹈屬于視覺藝術,有形而無聲,當兩者有機結合,就會帶來美妙的藝術享受。為了激發學生創作的激情,本案例中加入了欣賞舞蹈《梅》,表現梅花傲雪、獨立枝頭的肢體律動創編,以肢體語言體驗和表現梅花的品質。

1.每個人嘗試用手和整個身體做一個梅花的造型,也可以兩三個人一組構成造型。

2.聆聽《梅花三弄》的主題,采用中國古典舞身韻沉、提、沖、靠、含、腆、仰、移即興表演。

【案例分析】

一、融“詩、舞、樂、畫”一體,回歸藝術本身

新版藝術課標把藝術學科的范圍劃定在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五門學科間,案例中的綜合表演是音樂課中常見的學習模式,強調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讓學生親自參與到藝術實踐活動中,是音樂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的綜合體現。案例中綜合表演的“詩、舞、樂、畫”既是對藝術本身的回歸,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見表2)

表2 課時安排

唱古詩歌曲,奏古詩旋律,舞古詩之韻,畫古詩之魂,體現了音樂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詩歌、美術、舞蹈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本案例注重音樂與其他藝術之間的聯系,并且高度融合了前三項藝術門類,是對新課標背景下單一到綜合的有力回應。

二、借“梅花獨特寓意”,發揚中國傳統美德

音樂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體現,傳統文化中對“四君子”“歲寒三友”的崇敬,不僅僅是文化娛樂的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文人精神境界、實現生命理想的一種自省方式,隱含著人們對生活、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

在學校教育中,我們要求學生遵守道德規范,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品質,提倡學生及時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斷修正錯誤,提升品質,才能讓內心更強大。這與“文人精神”中“淡雅而高潔、挺拔而剛勁、自知而自省”相符。本案例在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學生道德修養方面有深刻的體現,借梅花獨特的寓意,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達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歡
梅花古詩旋律
春天的旋律
吟誦的旋律性初探
“擬古詩”之我見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梅花
7月,盛夏的旋律
梅花引
大地的旋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