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凸顯角本質的學習路徑研究:初識角的概念

2024-03-24 03:40鞏子坤許佳敏張芳銘黃旭冉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 2024年3期
關鍵詞:學習路徑

鞏子坤 許佳敏 張芳銘 黃旭冉

【摘 要】角是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起點,但教材與教學關注較多的是不同角的性質,而不是角的本質。文章提出凸顯角本質的“角的初步認識”單元整體教學,并展示第一課時“初識角的概念”。研究者通過教學實踐與研討,得到完善的學習路徑:基于現實角,抽象出圖形角;通過分類,探索角的特征,得到數學角;通過創造角,理解角的特征。由此提出教學建議:借助分類,初識角的概念;動手創造角,直觀感知角的特征。

【關鍵詞】角;角的本質;角的概念;學習路徑

一、研究緣起

角是組成幾何圖形的基本要素之一。人教版數學教材將角的認識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首先,學生通過生活情境直觀認識有“尖尖的頂點、直直的邊”的圖形是角。其次,學生從生活中抽象出“直直的角”是直角,并用直角比一比,知道比直角小的是銳角,比直角大的是鈍角。第二階段為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首先,學生在認識線段、射線、直線的基礎上學習角的描述性定義,即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作角。其次,學生通過比較角的大小的任務,引出度量角的單位——度,以及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學習如何度量角。最后,學生根據角的動態定義(角可以看作由一條射線繞著它的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所形成的圖形)學習平角與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鈍角、直角、銳角之間的大小關系。整個邏輯看似層層遞進,實則忽視了非常重要的問題:什么是角的大???怎樣比較角的大???是邊更長,還是覆蓋面積更大?量角器是在度量角的什么?為什么使用大小不同的量角器度量出的角的大小是相同的?這些都是困擾學生但教材未解釋的問題。究其原因,是教材未講明角的本質是什么。

何謂角的本質?歐幾里得認為,平面角是一個平面上兩條線之間的傾斜,它們相交且不在一條直線上。[1]我們對這個說法做了通俗的解釋,認為角的本質是一條直線相對于另一條直線的傾斜度。[2]但傾斜度對于學生而言不易理解,要讓學生在初次學習角時就理解角的本質,則需要找到一種能使傾斜度直觀呈現的外顯方式。

江春蓮提出,如果從角的本質來說,“張開度”則更為關鍵。研究角的目的不是研究它的邊,而是研究張開度。[2]角的動態定義中雖然沒有提及張開度,但暗含了“轉動的多少”,而射線繞端點轉動的動態過程,就是形成張開度的過程,也就是產生傾斜度的過程。相比于傾斜度和張開度,“轉動的多少”不僅更加形象直觀,而且與之后要學習的弧度制有異曲同工之處(弧度制本質上就是用轉動生成的弧長來度量角的大?。?,貫穿了角學習的始終。因此,“轉動的多少”可以嘗試作為角本質外顯的呈現方式。

為初步了解學生對角本質的理解情況,筆者對6名二年級學生進行單元前測及訪談。學生需要判斷正方形的四個角是否相等,以及沿折痕剪下來后,四個角是否仍然相等(如圖1)。測試與訪談的結果顯示:在未剪下角時,所有學生都認為四個角相等;沿折痕剪下角后,僅有1名學生堅持認為四個角相等,并能說出理由,其他學生因為角的“邊長”、覆蓋的“面積”發生變化而改變了答案。由此可以發現,學生對角本質的認識比較模糊,容易受邊長的長短、覆蓋面積的大小等非本質因素的影響,需要教師的引導。

隨后,教師讓學生任意畫一個角或幾個角,發現有4名學生借助三角尺,把三角尺的角描了下來(如圖2)??梢园l現,學生對角的認識只停留在現實生活中的角,無法從中抽象出數學中的角,因此才會在利用三角尺畫角時保留三角尺上因磨損而出現的“圓圓的頂點”。故學生在對角本質進行認識之前,需要先經歷從現實世界到數學世界的過程,理解角的特征,初識角的概念。

綜上,本研究提出凸顯角本質的“角的初步認識”單元整體教學,共分為“初識角的概念”“體驗、認識角本質”“鞏固、運用角本質”三個課時。本文研究第一課時“初識角的概念”,要解決的問題為:“初識角的概念”學習路徑中的關鍵任務是什么?與原教材相比,該路徑在幫助學生理解角的概念上的效果如何?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選取YH小學二年級的甲、乙兩個班作為教學班,兩個班各有30名學生,班級總體水平一致,由教師A按照本研究設計的學習路徑進行備課、授課。

(二)研究流程

學習路徑優化、完善的具體流程如圖3所示。

(三)問卷及數據處理

后測題目一共有5道小題,要求學生判斷給出的圖形是否為角,并說明理由(如圖4)。后測題目主要考查學生對角的概念中“兩條邊是否搭牢”“尖尖的頂點”“直直的邊”等概念是否已經掌握。

教師對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賦分,判斷正確并能說出理由記2分,判斷正確但不能說明理由記1分,判斷錯誤記0分,最后統計總分。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學習路徑的設計與實施

為探究得到完善的學習路徑,本研究經歷了三次教學設計、兩次教學實踐及多次教學研討。由于篇幅有限,只呈現在乙班開展的優化的學習路徑A2(如圖5)。

任務1:經歷現實角到圖形角的過渡

教師先從生活中的角入手,詢問學生現實生活中有哪些角,學生的回答只要滿足角的特征即可。隨后,教師呈現生活中角的圖片,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角,并描一描。由此,教師帶領學生經歷從現實角到圖形角的過渡,為下一個環節——角的分類做鋪墊。

任務2:通過分類,探索角的特征

教師呈現任務1中學生描出來的“角”(如圖6),讓學生圈一圈、勾一勾,將“角”進行分類,并引導學生說明分類的依據。教師在呈現分類情況、歸納角的特征時,要兼顧“兩邊是否是直的”“兩邊是否搭牢”兩個標準,歸納出角的特征:有一個尖尖的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從而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對角的認識。以下是部分課堂實錄。

師:我們把圖形分成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三類,因為①②③④都是直的,⑤⑥⑦都是彎的,⑧雖然也是直的,但中間沒有搭牢,單獨分為一類。像①②③④這樣的角,就是我們數學中要學習的角。你能說一說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嗎?

生:它們的邊都是直直的,而且都搭牢了。

師:那么這個搭牢的地方,它有什么特點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師:這個尖尖的地方我們叫作頂點。像這樣,有一個尖尖的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的圖形,就是數學中的角。

任務3:通過創造角,理解角的特征

在學生初識角的概念之后,教師提供毛線、小棒和圓紙片等材料,讓學生任意選取材料創造角,并指出該角的頂點和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積累活動經驗,加深了對角的概念的認識。在學生展示環節,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創造角的過程,然后根據學生選擇的材料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引導學生意識到毛線需要拉直才能創造出兩條直直的邊,而將兩根毛線都拉直且一端要搭牢則需要借助三顆圖釘。以下是部分課堂實錄。

師:請選擇毛線的同學來說一說,你是怎么做的?用了幾顆圖釘?

生:我先在泡沫板上釘一顆圖釘,讓毛線繞過這顆圖釘,這樣就變成了兩條線,然后再用兩顆圖釘分別固定這兩條線,一共用了三顆圖釘(如圖7)。

師:這些圖釘有什么作用?

生:(指向固定一條邊的圖釘)如果沒有圖釘,那么這里的邊就不直。

師:還有什么作用嗎?

生:左邊這個圖釘可以作為角的頂點。

師:你覺得這兩根毛線做的都是角嗎?

生:(指向右邊的角)這個不是,它的邊要是再直一點就是了。

師:怎么再直一點呢?

生:使勁拉一下,讓毛線繃緊。

(二)學習路徑的教學效果與分析

在優化的學習路徑A2實施后,對乙班進行后測,并將甲、乙兩個班的后測結果進行比較,得分情況如圖8所示。

比較甲、乙兩個班的成績,發現T2和T5的正確率得到提升,特別是T5的提升幅度較大。對甲、乙兩個班學生的后測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通過分析整體得分情況,發現乙班學生的正確率優于甲班,他們對角的概念的認識更加深刻;通過分析T1、T3、T4的得分情況,發現甲、乙兩個班的學生對角的概念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認識——有兩條直直的邊,并且兩條邊需要搭牢;通過比較T2的得分情況,發現甲、乙兩個班并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兩個班的學生均能意識到角需要尖尖的頂點,而乙班的得分率高于甲班,說明乙班的學生對角的概念的認識更全面、更深刻;通過比較T5的得分情況,發現乙班的學生不僅能判斷出該圖形為角,還能準確說出該圖形存在三個角(如圖9)。以上說明優化的學習路徑A2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角的概念的認識。

結合以下訪談結果(F表示訪談者,S表示學生),發現大部分學生對角的概念已經具有初步的認識。

F:你怎么判斷一個圖形是角呢?

S1:看它有沒有尖尖的頂點把兩條直直的邊連起來。

S2:有兩條直直的邊,它們需要搭牢,還有一個尖尖的頂點。

結合后測得分率與學生訪談結果,發現優化的學習路徑A2能有效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對角的概念的認識。

當然,優化的學習路徑A2也存在可完善之處,即在任務3中,學生還可以使用小棒來創造角。用小棒來創造角的特點是,兩根小棒代表角的兩條直直的邊,并且兩根小棒一定要搭牢才能形成尖尖的頂點。因此,這是帶領學生直觀感知角的特征的一個良好載體。但由于時間限制,教師沒有讓學生展示用小棒創造的角,因此也沒有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思想。

由于實施優化的學習路徑A2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預期的學習目標,且最終完善的學習路徑A3與A2相差不大,故不再詳述。

四、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通過三次教學設計、兩次教學實踐及多次教學研討,最終得到了完善的“初識角的概念”學習路徑A3,即先基于現實角,抽象出圖形角,再通過分類,探索角的特征,得到數學角,最后通過創造角,理解角的特征。其中的關鍵學習任務是對角的分類與描述,學生通過該任務得到角的特征。研究表明,與教材中的學習路徑相比,本研究設計的學習路徑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初識角的概念,為理解角的本質打好基礎。因此,筆者對教學提出如下建議。

(一)借助分類,初識角的概念

史寧中指出,學習圖形要經歷分類的過程。通過分類,找到本質;基于本質,分辨角。分類的過程就是觀察的過程,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通過直接觀察進行分類是容易的,但闡述分類依據比較困難,這是因為學生的分類標準更多依靠“直觀感覺”,而不是數學特征。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分類標準,描述圖形的特征,這是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的過程。如“搭牢”“直直的”等詞,就是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現實世界走向數學世界較好的腳手架與固著點。

(二)動手創造角,直觀感知角的特征

為學生提供毛線、小棒等材料,讓學生動手創造角,這個過程是學生將自己所理解的角的特征進行具體呈現。其中,毛線還含有數學思想,用它來創造角的過程滲透了兩個知識點:一是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因此需要用三顆圖釘來固定兩條直線(一點重合,作為頂點,另兩點固定,線拉直);二是繃緊了才是直直的。這些看似基礎的概念性知識,事實上都是學生認知發展中根本的、具有生長性的知識,更需要讓學生去深刻體會。

參考文獻:

[1]歐幾里得.幾何原本[M].張卜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2]鞏子坤,江春蓮,張奠宙.把握線、角的本質,溝通線、角的聯系[J].教育視界,2018(12):4-7.

(責任編輯:羅小熒)

【作者簡介】鞏子坤,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許佳敏,中學數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學課堂教學;張芳銘,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學教育;黃旭冉,小學數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數學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基于認知發展模型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編寫質量提升研究”(23NDJC265YB);2021—2022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關計劃項目“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背景下義務教育教科書編寫質量提升路徑研究”(2023GH005)

猜你喜歡
學習路徑
從幼兒的學習路徑探究圖形學習活動開展策略
基于學習路徑的物理規律教學策略
基于學生學習路徑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研究
《實變函數與泛函分析》課程改革
基于職業需求的中職建工技術專業英語教學研究
促進學生物理學習的幾點認識
氣體的等溫變化中兩種實驗數據處理路徑的比較
淺析企業培訓效果不佳的原因及措施
協同推薦:一種個性化學習路徑生成的新視角
數形結合,創建數學學習新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