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林外史》的通盤設計與第五十六回

2024-03-25 10:23程毅中
古典文學知識 2024年2期
關鍵詞:泰伯吳敬梓儒林外史

程毅中

《儒林外史》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講到規定科舉取士,一律按朱熹注疏《四書》寫的八股文。王冕指與秦老看,道:“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p>

后來,吳敬梓模擬《水滸傳》的石碣預言,營造一個天象:“只見天上紛紛有百十個小星,都墜向東南角上去了?!苯又趺岬溃骸疤炜蓱z見,降下這一伙星君去維持文運,我們是不及見了!”

按這里的預示,明代將有一伙“維持文運”的真儒降生,去挽救文運。吳敬梓生活于清代前期,卻主張守古而不敢創新,他虛擬的明代社會背景基本上是頌古而非今,夢想維持的是不追求功名富貴的“文運”,以“禮讓為國”的泰伯文化為指導思想,在文學上追蹤六朝,熟讀《文選》,比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學復古運動更傾向于保守,因此他面臨的結局是一代不如一代,實際上是一個令人失望的悲劇。

禮讓與文運

《儒林外史》的中心是“維持文運”的含有笑聲的悲劇,全書的高潮是祭泰伯祠大集會。主持者是以虞育德為首的一幫真儒,他們不在意功名,不追求富貴,對已得到的功名也不留戀,竭力辭避。當然,祭泰伯大會參加者七十六人,有一部分是工作人員,不能都算作真儒人物。

為什么要崇拜泰伯?這要從以泰伯為代表的吳文化說起??鬃釉f:“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保ā墩撜Z·泰伯》)又說:“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里仁》)《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泰伯和仲弟仲雍,為了要讓三弟季歷的兒子姬昌能繼承王位,兩人一起逃奔荊蠻,自號句吳,后來人稱之為吳太伯。姬昌就是后來的周文王。所以吳國的傳統文化就是“禮讓為國”。唐代李玫《纂異記》的《劉景復》篇(《太平廣記》卷280)記蘇州東閶門西之泰伯祠,早為吳人崇敬。但此時的泰伯竟被打扮成享受聲色娛樂的偶像了,劉景復為他寫了《勝兒歌》,贊美為他彈胡琴的歌女??蔀椤度辶滞馐贰钒C。

吳敬梓對自家人奪產的行為最為痛心,在《移家賦》里有所透露,因此一再表達了對“讓”的敬畏,具體活動就是對泰伯的崇拜。他崇敬的是桑梓之里的遠祖季札和仲雍,這大概還是祖父為他起名的用意所在。他借古喻今,在《儒林外史》里一再批判永樂皇帝的非禮奪位,再三暗示永樂之后的明朝,一代不如一代了。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吳敬梓對清代雍正的繼位,也不會付予支持。

作為真儒的代表虞育德,出生于江南常熟縣,他帶頭祭泰伯祠,弘揚吳文化,順理成章,但并沒有力量維持明朝的文運,到第五十四回里,泰伯祠也破敗得快塌了。表明古吳文化已經淪落了。

這是明初制定八股文取士的科舉法之后,王冕預言,將來只有看重“文行出處”的真儒才能改變惡習,拯救世道,恢復古風,維持文運。不過,這是吳敬梓的夢想,實際上,《儒林外史》里那一批重視“文行出處”的非官僚處士,如虞育德、莊尚志、杜儀等,能起多大作用呢?而已得功名的就像周進那樣比較正派的學官,也改變不了當時的學風世道。那么,到萬歷四十三年,御史單飏言(善揚言)上奏疏,建議格外施恩,追賜一批已死的“沉冤郁塞之士”進士及第,即使皇帝在后宮午夢初醒,御筆一揮批準了,那些“沉冤郁塞”的死靈魂又怎樣來維持文運呢?

因此,我認為第五十六回是不可信的。

五十六回,說是作家最后一次的諷刺吧,諷刺的是單飏言的迂腐和昏庸,不像;說是作家美妙的夢想吧,也不像,根本沒有出身資格的和尚、道士、婦女乃至明顯為批判對象的匡迥、牛浦等,又怎能與虞育德等同榜為伍。如果這一回真是吳敬梓的原稿,那也是最大的敗筆。最近看到葉楚炎先生的《治生困境與意義樞紐:作為〈儒林外史〉原型人物的金農和姚世鈺》一文(《明清文學與文獻》第十二輯),從對人物原型的分析得出結論,認為《幽榜》一回的作者對原型人物并不了解,所以前后脫節。我得到了更多的啟發。

通盤設計

吳敬梓的寫作方法,雖然不完全按預定的設計,但確實有通盤策劃。前后照應得很嚴密,有大格局,也有小格局,如鶯脰湖的集會,是婁家公子主持的較大的一次集會,實際上并沒以寫詩為主,而到第五十四回,是全書的結尾,卻照應了前面的第一次集會。丁言志假裝當年也是在場者,謊造一番分韻作詩的場面;陳木南自稱是當年參會者陳和甫之子,聽他父親口說的故事,講得頭頭是道:

(陳和尚)那一日,正拿著一本書在那里看,遇著他一個同伙的測字丁言志來看他。見他看這本書,因問道:“你這書是幾時買的?”陳和尚道:“我才買來三四天?!倍⊙灾镜溃骸斑@是鶯脰湖唱和的詩。當年胡三公子約了趙雪齋、景蘭江、楊執中先生,匡超人、馬純上一班大名士,大會鶯脰湖,分韻作詩。我還切記得趙雪齋先生是分的‘八齊。你看這起句‘湖如鶯脰夕陽低,只消這一句,便將題目點出,以下就句句貼切,移不到別處宴會的題目上去了?!标惡蜕械溃骸斑@話要來問我才是,你哪里知道!當年鶯脰湖大會,也并不是胡三公子做主人,是婁中堂家的三公子、四公子。那時我家先父就和婁氏弟兄是一人之交。彼時大會鶯脰湖,先父一位,楊執中先生、權勿用先生、牛布衣先生、蘧駪夫先生、張鐵臂、兩位主人,還有楊先生的令郎,共是九位。這是我先父親口說的,我倒不曉得?你哪里知道!”

我們要是翻開書,找到第十二回《名士大宴鶯脰湖》來看,原來都是謊話,陳和尚的話里也有虛言。就算那時跟他父親陳和甫在湖州混,還是小孩,如今在南京潦倒得要當和尚,卻在徐九公子面前吹噓:“我若那時在南京,一定也去與祭(泰伯祠),也就可以見古人的制度了?!保ㄎ迨兀?/p>

這回是《儒林外史》的一個較大的集會,寫的是婁公子等幾個假名士、假詩人初次露臉的場面,既沒有魯編修出場,也沒有眾人分韻作詩的活動。

《名士大會鶯脰湖》是《儒林外史》里第一次“大會”,婁家兩公子出資邀集六位“名士”,加上楊執中的兒子老六—是個酒鬼賭徒,共九個人,一起喝酒聽戲,根本沒有人寫詩。其中楊執中是“呆子”,權勿用是“瘋子”,陳和甫是扶乩(jī)算卦的巫師兼江湖醫生,張鐵臂是賣假人頭的大騙子,只有牛布衣是能寫幾首歪詩的文丐,荀來旬是剽竊高啟詩話附庸風雅的紈绔子弟,那天會上沒有出現詩詞書畫的寫作,只有酒肉笙歌的低俗享樂。事后婁家的世交魯編修也批評他兩人“如此招搖豪橫,恐怕亦非所宜”。從第八回婁家兩公子出場,到第十二回,吳敬梓對他們行事的描述實際上是批判性的諷刺,非常明顯??墒堑谖迨幕乩?,丁言志卻說:這是鶯脰湖唱和的詩,是胡三公子約了趙雪齋等大名士,分韻作詩,“我還切記得趙雪齋先生是分的‘八齊”。說得鑿鑿有據,若有其事,無怪陳和甫的兒子陳和尚要反駁一番,結果兩人竟打起架來。吳敬梓為什么要寫這一段呢?我覺得既照應了前面假名士“大會鶯脰湖”的鬧劇,又照應了胡三公子和趙雪齋等西湖詩會的第二次“雅集”。

景蘭江是開頭巾店的小業主,卻附庸風雅,要寫詩來冒充名士。他向匡超人說:魯老先生是他的詩友,他和楊執中、權勿用、婁家兩公子等是“文字至交”。趙雪齋是背著藥箱出場的醫生(十七回《趙醫生高踞詩壇》),卻抱著編造的與高官名人唱和的詩卷到處招搖撞騙。衛體善和隋岑庵是批八股文的秀才,把“且夫”“嘗謂”寫進了詩。支劍峰是“衙門巡商”,不可能是生、監人員;浦墨卿和他一伙,但自稱是生員,被鹽部分府抓起送儒學處理了??锍耸亲x了一日一夜《詩法入門》就會寫詩的聰明人,也敢拿來獻丑。這場西湖詩會是書中第二場鬧劇。

丁言志并沒有參與西湖詩會,曾“念熟了幾首趙雪齋的詩”,就大言不慚,捧出趙雪齋、景蘭江和鶯脰湖大會混為一談,鬧了一場笑話。

吳敬梓為什么要寫這一回來作為全書的結尾?我覺得似有深意。一是照應前面第一次假名士大會鶯脰湖的鬧劇,還產生了余波;二是要寫出假中生假的西湖詩會,胡三公子傳承了婁家兩公子的做派,召集了一批附庸風雅的假詩人,鬧了更荒唐的笑話。而只讀過幾首趙雪齋假詩的丁言志,也想冒充詩人,還去騙青樓名妓聘娘。他花了二兩多銀子只見得一面,要她看詩拿不出錢,就被趕出門了。這里拿第三代的假名士為全書做了結局,又捎帶寫了真名妓聘娘等不來有錢的假名士,最后出家當了尼姑。

吳敬梓以這一場笑話,寫到了假名士的第三代。丁言志繼承了趙雪齋的衣缽,也想以寫詩來擠入假名士的第二代。吳敬梓以此來寫文人名士的一代不如一代,正如楊執中一再說過的,永樂奪位之后,明朝就逐步腐敗了。婁四公子也揭露了永樂奪位成功是幸運而已,連婁家墳丁鄒吉甫也說:“后來永樂爺掌了江山,不知怎樣的,事事都改變了”,連酒也越來越稀了。這里實在是吳敬梓的論斷。明代的政局、民風、文風都一代不如一代了。

吳敬梓將個人對奪產的反感,一再體現于嚴貢生、嚴監生等人的奪產故事,最后擴展到對明代歷史的總評,就是永樂奪位以后,一代不如一代,直到衰亡?!度辶滞馐贰啡珪鶎懙?,是文化界、教育界的腐敗,虞育德等一批不求功名富貴的真儒也挽救不了。因為“三以天下讓”的泰伯精神抵不過日益強盛的競爭實力。在虞育德、莊尚志、杜儀等真儒看來,明代已經到了“邦無道”的程度了。

他們批判了以程朱理學為標準的科舉制度,指望以傳統的經學來維持文運,實際上也是行不通的。歷史文化正在向以市民為代表的平民社會轉向,這一點吳敬梓可能感覺到了。他對《詩經》就有新的解讀,推翻了傳統的詩教。第三十四回里寫到杜儀講《詩說》的內容,就是吳敬梓自己的著作,幸而《詩說》的殘本已經發現了,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許多創見,都是突破了傳統經學的舊說,由他廣闊的經史知識所支撐的新觀念,也是他知行合一生活實踐所歸納的新思想。

吳敬梓實際上是把五十四回作為照應全書的結尾,已經曲終人散了。但是曲終奏雅,吳敬梓還沒有完全絕望,又寫了第五十五回《添四客》,用四個不求功名富貴而部分傳承了真儒之風的市井平民來作為儒林的流風余韻,寄托了一絲希望,說明儒林已經一代不如一代,這就到了文化下移、平民文化開始興起的時期了。第五十五回才是真正的結局,四客與第一回楔子所說的王冕遙遙呼應,自食其力,卓立不群,遠離功名富貴,像蘧伯玉那樣“邦無道則隱”了。結尾那首詞寫出了吳敬梓的失望和悵惘、彷徨、感傷,和《紅樓夢》里的賈寶玉一樣想去禮空王了。有些像“五四”時期魯迅的一度彷徨,寫出了《藥》中的人血饅頭那樣的藥,這當然不是魯迅思想的主流,我們可以理解吳敬梓也在彷徨中寫出的《儒林外史》,是那一個時代的心靈史,也是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

失敗的第五十六回

金和的跋,談了不少人物原型的故事,最后指出今本第五十六回是妄人偽作。雖然金和年代較晚,但他的母親是吳敬梓的從孫女,所記憶的傳聞應該較有權威性。程晉芳寫的《文木先生傳》說原是五十卷。在并無更權威的反證之前,怎能否定他的孤證呢?我認為不能排除五十六回是假冒的偽作。如果第五十六回真是原有的話,也只能說是吳敬梓的敗筆。

不少學者保持嚴謹的態度,認為金和年代較晚,較早的閑齋老人本是五十六回,不能推翻。閑齋有許多評語,值得重視,但不能據以確認此本即最后定本。程晉芳與吳敬梓是知交,他說原書是五十卷。金兆燕和吳家是親戚,也沒說有五十六卷的《儒林外史》。天目山樵張文虎于光緒年間一再加評,堅信金和的跋為信史,確認《幽榜》一回為蛇足,“金跋以為荒傖續貂,洵然!洵然!”這是前人批評《儒林外史》最晚的成果,值得重視。至于齊省堂《增訂儒林外史》,雖早于張文虎,但妄改亂刪,既批評五十六回本之荒唐,又增添同樣荒唐的情節,是毫無可取的偽書。但齊省堂《增訂儒林外史》例言提出“惜后半四十二、三、四及五十三、四、五,共六回舊本無評”,卻給我們提供了一條線索,很可能這六回里就有后人妄增的偽作,正如吳組緗師曾懷疑它“不是原作者的手筆”(《〈儒林外史〉的思想與藝術》),前人已經區別對待,有跳過不評的痕跡。這一點還待深入研究。在金兆燕所刻的五十卷本里,應該就沒有這些偽作的部分。

猜你喜歡
泰伯吳敬梓儒林外史
吳敬梓暖足
20世紀以來吳敬梓詩文研究的現狀與思考
《儒林外史》的吃播
李泰伯:世間磨難,皆是砥礪
莊嚴隆重的祭祀儀式與不可預知的祭祀效果*——論《紅樓夢》的除夕宗祠祭祀與《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戲劇演出資料考辨——兼談《儒林外史》創作中的明清互現
吳敬梓是個敗家子?
單寶塔詩
三讓遺風百代揚
———無錫泰伯墓聯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際模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