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MMYT小麥種質資源在黃淮麥區引種的遺傳多樣性綜合評價

2024-03-25 17:58金艷馬紅珍宋全昊宋佳靜趙立尚陳杰白冬周寶元朱統泉
江蘇農業科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遺傳多樣性引種農藝性狀

金艷 馬紅珍 宋全昊 宋佳靜 趙立尚 陳杰 白冬 周寶元 朱統泉

摘要: 為了解新引進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小麥資源在黃淮麥區的遺傳多樣性及性狀特點,挖掘利用價值,拓寬現有種質基礎,以40份新引進的CIMMYT小麥資源為材料,對株高、穗下莖長、穗下節長、旗葉長與旗葉寬、穗長、穗粒數、分蘗數、生物量、產量、千粒質量等11個主要農藝和產量性狀,以及籽粒水分含量、吸水率、蛋白含量、面筋含量、硬度、沉降值等6個品質指標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農藝和產量性狀的變異系數范圍為7.56%~32.55%,平均值為18.00%,多樣性指數范圍為1.87~2.05,平均值為1.95;品質性狀的變異系數范圍為1.94%~7.86%,平均值為4.56%,多樣性指數變化范圍為1.87~2.03,平均值為1.96。所有17個性狀可簡化為5個主要成分,累計貢獻率達到75.65%;聚類分析將材料分為4個類群,類群Ⅰ包含8份資源,占比20.00%;類群Ⅱ包含9份資源,占比22.50%;類群Ⅲ包含3份資源,占比7.50%;類群Ⅳ包含20份資源,占比50.00%;第Ⅱ類群材料的蛋白質含量與面筋含量最高,與其他類群相比達到差異顯著水平(P<0.05),且硬度與沉降值最大;第Ⅲ類群材料的產量和生物量最大,株高最高,穗下節長、穗下莖長與穗長最大,穗粒數與分蘗最多。本研究明確了該批小麥種質的遺傳多樣性特點,以及其農藝、產量、品質性狀在育種中的利用價值。

關鍵詞: 資源評價;CIMMYT;小麥;引種;遺傳多樣性;農藝性狀;品質性狀

中圖分類號:S512.10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4)02-0046-05

遺傳多樣性是小麥新品種選育的關鍵基礎[1-2]。親本的遺傳多樣性越高,后代中獲得優異等位變異的機率就越多,更易于獲得目標性狀,因此遺傳多樣性是育種改良的重中之重,種質資源的評價對于研究小麥的遺傳多樣性、利用種質資源十分關鍵[3]。近年來國外小麥品種資源的引進、鑒定評價和篩選利用,豐富和拓寬了中國小麥種質資源的遺傳基因,對提高我國小麥品種的產量、品質及抗性等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4-6]??蒲腥藛T通過從印度、非洲及美國引進部分小麥種質資源,將引進的種質資源運用到具體的育種實踐當中,加快育種進程,培育出一系列新品種,為利用國外種質資源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7-9]。

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引進的小麥種質對我國小麥育種及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利用價值[10-11]。引入國內后其適應性、產量、品質、抗病性及一些主要性狀的表現先前已有諸多研究[12-15],明確了CIMMYT小麥種質在分蘗能力、穗數、穗粒數、蛋白質含量、抗病性、適應性等方面的優良特性[16-18]。前人已有將引進CIMMYT資源的抗病基因等轉移到我國的小麥新品種當中的研究,并育成了一批小麥品種,創制了中間橋梁材料[19]。因此,進一步引進小麥資源,進行種質評價及利用,可作為突破當前小麥種質材料匱乏、遺傳基礎狹窄、親本來源單一的有效手段[20]。自2019年以來,本研究從110份CIMMYT引進資源中篩選出40份生長發育適應黃淮麥區氣候的材料,對其農藝與品質指標的遺傳多樣性特征進行綜合評價,探明其可以利用的性狀特點,以期提高引進新種質在黃淮南片麥區小麥遺傳育種中的創新應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2019—2021年先后引進CIMMYT普通小麥材料110份,通過對材料的適應性進行綜合評估,從中篩選出適宜黃淮麥區生育進度,且一致性好的小麥資源40份進行調查分析。

1.2 試驗設計

試驗材料于2020—2021年、2021—2022年連續2個年度種植在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駐馬店站試驗田中(32.59′N,114.2′E)。試驗點選取肥力均勻的地塊,行長2.00 m,行距0.30 m,株距0.10 m,隨機3個重復,每個重復各材料種植3行,單粒點播種植。其余田間管理措施同大田生產。

1.3 農藝性狀測定

成熟后每個重復的每份材料隨機選取10株,調查并計算材料的株高、穗下節長、 穗下莖長、旗葉長與寬、單穗穗粒數、單穗穗長、每株分蘗數、植株生物量、收獲產量、千粒質量等主要農藝及產量性狀11項。

1.4 籽粒品質性狀測定

收貨后種子自然曬干,使用近紅外漫反射光譜分析儀(DA7200,Sweden)測定包括水分含量、吸水率、蛋白含量、面筋含量、硬度、沉降值等6項籽粒性狀,每個重復每份材料測定4次。

1.5 數據分析

以2年的數據均值作為基礎數據,利用Excel進行基礎數據及多樣性指數的計算。利用SPSS 26.0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利用RStudio進行資源的聚類分析作圖,利用SAS 9.2對聚類后不同類群的結果進行多重比較。

2 結果與分析

2.1 主要農藝和產量性狀特點及多樣性分析

對40份材料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表2)表明,11個性狀變異系數的范圍為7.56%~32.55%,平均18.00%,產量的變異系數最大,為32.55%,另有生物量(28.71%)、穗下莖長(24.79%)、分蘗數(22.50%)、穗粒數(19.19%)4個性狀的變異系數高于平均數;株高的變異系數最?。?.56%),變幅為69.75~105.05 cm,均值為89.76 cm。多樣性指數變異范圍為1.87~2.05,平均1.95;產量的多樣性指數最大(2.05),生物量(2.03)、穗下莖長(2.00)、千粒質量(1.98)、旗葉寬(1.97)、穗粒數(1.97)等5個性狀的多樣性指數均高于平均值。穗下莖長、植株生物量和籽粒產量的變異系數和多樣性指數均較大,說明這批資源在這3個性狀上變異程度較大且遺傳類型豐富。

2.2 品質性狀特點及多樣性分析

對籽粒品質的6個指標進行多樣性分析,結果(表2)表明,性狀的變異系數分布范圍為1.94%~7.86%,平均值為4.56%,沉降值最高,為7.86%,其余依次為面筋含量4.91%、硬度4.88%、蛋白質含量4.43%、吸水率3.32%、水分含量1.94%;多樣性指數分布范圍為1.87~2.03,平均值為1.96,蛋白質含量(2.03)、硬度(1.97)、沉降值(1.99)3 個性狀高于均值。沉降值的變異系數和多樣性指數均較大,說明其變異范圍和多樣性較為豐富。蛋白質含量的變異系數中等,但是多樣性指數相對較高。

2.3 主成分分析

對調查測定的11個農藝及產量性狀和6個品質性狀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表3)表明,前5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達到75.65%,它們的特征值均大于1,可以作為小麥資源評價的綜合指標。第1主成分特征值為5.44,貢獻率為32.03%,對應影響較大的特征向量為產量(0.85)、生物量(0.79)、分蘗數(0.67)、蛋白質含量(-0.89)、面筋含量(-0.86)、沉降值(-0.84)、吸水率(-0.62);第2主成分的特征值為2.53,主要貢獻率為14.91%,特征向量以穗長(0.77)、穗粒數(0.70)、穗下節長(0.69)、水分含量(-0.53)影響為主;第3主成分的特征值為2.19,主要貢獻率為12.91%,以硬度(0.67)、吸水率(0.57)、旗葉長(-0.74)為主要影響因素; 第4主成分的特征值為1.48, 主要貢獻率為8.68%,對應的主要特征向量以株高(0.58)、穗下節長(0.43)、穗下莖長(0.40)和旗葉寬(-0.52)為主;第5主成分特征值為1.21,主要貢獻率為7.12%,對應特征向量以穗下莖長(0.63)為主要影響性狀。碎石圖(圖1)反映了特征值與因子的相互關系,前5個主成分代表了參試材料的17個性狀的大部分信息,進一步說明了主成分分析的有效性。

2.4 聚類分析

根據測定的所有農藝、產量和品質性狀的數據對材料進行聚類分析,40份引進小麥材料可分為4個類群(圖2)。類群Ⅰ包含4、7、24等8份資源,占比20.00%;類群Ⅱ包含15、22、23等9份資源,占比22.50%;類群Ⅲ包含9、37、40共3份資源,占比7.50%;類群Ⅳ包含1、2、5、6等20份資源,占比50.00%。多重比較結果(表4)表明,農藝及產量性狀方面,株高、穗下莖長、分蘗數、產量和生物量在不同類群間具有較大差異且達到顯著差異水平(P<0.05),穗下節長、旗葉長與寬、穗粒數和穗長在各類群間的差異較小。品質性狀中,水分含量、吸水率、硬度在不同類群間差異不顯著,蛋白質含量、面筋含量、沉降值在不同類群間達到顯著差異水平。第Ⅰ類群材料的性狀特點是旗葉最長,旗葉寬最小,千粒質量最低,株高稍低。第Ⅱ類群材料表現為株高最低,穗下節長和穗下莖長、穗長最短,穗粒數、分蘗數、產量和生物量最低,蛋白質含量與面筋含量最高且與其他類群達到差異顯著水平, 硬度與沉降值最大。第Ⅲ類群材料的產量和生物量最大,株高最高,穗下節長、穗下莖長及穗長最大,穗粒數最多,分蘗數最多,旗葉長最小,但旗葉寬最大;品質方面,水分含量最大,蛋白質含量最低,硬度和沉降值最小。類群Ⅳ的株高、穗下節長、單穗粒數、分蘗數、穗長、生物量和產量僅次于類群Ⅲ,但籽粒吸水率、蛋白質含量、濕面筋含量、籽粒硬度、沉降值都高于類群Ⅲ。整體上,類群Ⅲ材料在產量方面具有優勢,類群Ⅱ的籽粒品質最好,在資源的改良應用中,可根據相應特點進行利用。

3 討論

3.1 主要性狀的遺傳多樣性特點

對引進資源開展評價、篩選、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0,12,21-23]。本研究在黃淮麥區,通過對 40?份CIMMYT引進的小麥新種質的主要農藝及品質性狀分析,表明11個主要農藝和產量性狀的變異系數范圍為7.56%~32.55%,多樣性指數范圍為1.87~2.05, 產量和生物量的遺傳類型豐富,可為今后小麥育種產量改良提供資源基礎。但這批材料的變異系數低于課題組前期從CIMMYT引進的一批異源附加系種質的農藝、產量、品質的變異系數(25.17%)[24],但與張婷等研究的黃淮麥區263份小麥種質材料[25-26]相比,穗長和穗粒數的遺傳類型較為豐富,提示我們在今后育種過程中應加大拓寬小麥親本的遺傳多樣性,提高黃淮麥區小麥的遺傳多樣性。品質方面,6個品質性狀的變異系數范圍為 1.94%~7.86%,多樣性指數的變化范圍為1.87~2.03, 高于張會芳等對黃淮南片品種的多樣性指數的研究結果[27]。鑒于前人研究的黃淮麥區品種的遺傳多樣性豐富度偏低、遺傳基礎較為狹窄[28],本研究開展的CIMMYT資源的評價工作,可對下一步創新種質及黃淮麥區小麥產量和品質提升起到積極作用。

3.2 主成分分析與聚類分析

主成分分析將作物的多個指標轉化為少數的幾個主成分,能夠科學地對材料性狀進行綜合評價,是資源評價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小麥的資源評價中廣泛應用[24,29-30]。本研究將 17個性狀簡化為 5個主要成分,累計貢獻率達到75.65%,反映了這批小麥種質資源大部分的性狀信息,表明產量、生物量、分蘗數等可以作為小麥評價的綜合指標,在資源的應用中可以根據需求按照主成分的特點進行篩選。第1主成分對應的特征向量是以生物量、產量、分蘗數的正值和蛋白質含量、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率的負值影響較大,提醒在考慮某一成分對應的性狀時,需要協調其他性狀綜合利用材料,在注重產量較高的材料時其品質可能受到負面影響。聚類分析可以明確看出類群間的親遠關系,聚類后的多重比較可以進一步明確各類群其相應性狀特征[30-31]。本研究中40份資源可分成4 類,第Ⅱ類群材料的品質最好,蛋白質含量與面筋含量最高,硬度與沉降值最大;第Ⅲ 類群材料的產量和生物量最大,株高最高,穗下節長、穗下莖長與穗長最大,穗粒數與分蘗數最多。本試驗中引進資源的千粒質量在各類群中均沒有顯著性差異,且整體較低,這與課題組前期評價的異源附加系的結果[24]以及李艷麗等對美國的資源評價結果[32]較為一致。分析認為部分材料灌漿不充分,且個別材料的脫粒性差, 可能對千粒質量、產量和生物量及產量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4 結論

本研究分析了40份CIMMYT小麥新種質在黃淮麥區的農藝、產量、品質等方面的遺傳多樣性特征,篩選出產量、生物量、穗粒數、分蘗數等農藝性狀作為種質資源評價的重要指標。根據性狀特點將材料聚為4類,明確不同類群材料的特點,指明利用方向。表明這批引進資源的產量及生物量類型豐富多樣,品質的多樣性高于黃淮麥區,可為提升黃淮麥區小麥產量與品質提供資源基礎。接下來課題組擬結合前期的研究結果,進一步開展資源的抗病性調查分析,開展育種利用,并進行后續的分子鑒定與評價。

參考文獻:

[1] 董玉琛. 小麥的基因源[J]. 麥類作物學報,2000,20(3):78-81.

[2]任欣欣,姚占軍,岳艷麗,等. 黃淮海麥區四省份小麥品種的農藝性狀及遺傳多樣性分析[J]. 華北農學報,2010,25(1):94-98.

[3]程西永,陳 平,許海霞,等. 不同國家小麥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J]. 麥類作物學報,2009,29(5):803-808.

[4] 宋全昊,金 艷,宋佳靜,等. 5份新引進的人工合成六倍體小麥農藝及生理性狀的評價[J]. 麥類作物學報,2022,42(8):969-979.

[5]李秀絨,柴永峰,孫來虎,等. 幾個國外優質小麥品種的鑒定和利用研究[J]. 山西農業科學,2013,41(4):307-310,316.

[6]邱時桃. 國外優異小麥種質的引進利用[M].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36-39.

[7]張紅杰,鄧中印,陶 姝,等. CIMMYT新引進合成小麥株高性狀全基因組關聯分析[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21,22(4):1054-1067.

[8]郭 超,張愛玲,張 軍,等. 部分印度小麥種質資源的農藝性狀及抗病性評價[J]. 麥類作物學報,2014,34(11):1508-1515.

[9]伍 玲,朱華忠,鄧 麗,等. 1997—2007年通過四川省區試審定的小麥品種述評[J]. 西南農業學報,2008,21(3):562-569.

[10] ?張一鐸,胡立芹,張 明,等. 405份CIMMYT引進小麥種質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5,16(5):961-967.

[11] 王佳榮,董 瑞,張夢宇,等. 40份CIMMYT小麥品系苗期及成株抗葉銹病基因鑒定[J]. 華北農學報,2022,37(2):201-210.

[12]王美芳,雷振生,吳政卿,等. CIMMYT小麥種質農藝及品質性狀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2018,38(1):28-34.

[13]孫道杰,王 輝,郝元峰. 擯棄“累贅”,保障生長發育的順暢高效:未來小麥改良模式探討[J]. 麥類作物學報,2016,36(3):263-267.

[14]朱傳杰,安旭堯,連俊芳,等. 利用CIMMYT資源創制小麥抗病及農藝新種質的研究[J]. 麥類作物學報,2015,35(3):317-323.

[15]王 亮,穆培源,劉 麗,等. CIMMYT普通冬小麥新品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亞基組成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2007,27(2):241-244.

[16]張 勇,吳振錄,張愛民,等. CIMMYT小麥在中國春麥區的適應性分析[J]. 中國農業科學,2006,39(4):655-663.

[17]韓 燁,何中虎,夏先春,等. CIMMYT小麥材料的苗期和成株抗葉銹病鑒定[J]. 作物學報,2011,37(7):1125-1133.

[18]袁虹霞,張福霞,張佳佳,等. CIMMYT小麥種質資源對菲利普孢囊線蟲(Heterodera filipjevi)河南許昌群體的抗性[J]. 作物學報,2011,37(11):1956-1966.

[19]何中虎,蘭彩霞,陳新民,等. 小麥條銹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進展與展望[J]. 中國農業科學,2011,44(11):2193-2215.

[20]白玉路,孫 權,張春宇,等. 美國西北部59個小麥品種(系)抗條銹病基因分子檢測及對中國條銹菌系抗性鑒定[J]. 中國農業科學,2010,43(6):1147-1155.

[21]李怡鑫,陳向東,張雪寧,等. 47份外引小麥種質中矮稈基因的檢測及其降稈效應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2021,41(5):561-568.

[22]胡喜貴,吳曉軍,張?;?,等. 47份外引小麥種質資源Waxy和HMW-GS分子檢測與品質性狀分析[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21,22(2):371-379.

[23] ?李小康,吳崇寧,王 維,等. 人工合成六倍體小麥耐鹽種質資源的篩選及評價[J]. 麥類作物學報,2021,41(12):1487-1495.

[24]宋全昊,金 艷,宋佳靜,等. 61份小麥異源附加系種質的表型多樣性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22,50(16):79-86.

[25]張 婷,逯臘虎,楊 斌,等. 黃淮麥區4省小麥種質農藝性狀的比較分析[J]. 作物雜志,2019(6):20-26.

[26]劉麗華,龐斌雙,劉陽娜,等. 2009—2014年國家冬小麥區域試驗品系的遺傳多樣性及群體結構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2016,36(2):165-171.

[27]張會芳,馮麗麗,段俊枝,等. 基于14個性狀的118份小麥遺傳多樣性分析及綜合評價[J]. 江蘇農業科學,2022,50(18):99-108.

[28]楊艷紅,尹華燕,高 雨,等. 黃淮麥區主要推廣小麥品種(系)DNA指紋圖譜構建及遺傳多樣性分析[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9(3):371-378.

[29]魏曉羽,劉 紅,瞿 輝,等. 158份春蘭種質資源的表型多樣性分析[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22,23(2):398-411.

[30]胡標林,萬 勇,李 霞,等. 水稻核心種質表型性狀遺傳多樣性分析及綜合評價[J]. 作物學報,2012,38(5):829-839.

[31]王亞飛,李世景,徐 萍,等. 黃淮和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小麥品種(系)農藝性狀及其聚類分析[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0,28(3):395-404.

[32]李艷麗,孫樹貴,武 軍,等. 部分美國及我國小麥品種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 麥類作物學報,2012,32(6):1066-1071.

收 稿日期:2023-03-23

基金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編號:CARS-03)。

作者簡介:金 艷(1983—),女,河南開封人,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小麥育種與栽培。E-mail:421156341@qq.com。

通信作者:宋全昊,博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小麥育種與栽培。E-mail:songmanl.2005@163.com。

猜你喜歡
遺傳多樣性引種農藝性狀
茄子種質資源農藝性狀遺傳多樣性分析
節節紅板栗引種表現及其優質豐產栽培技術
西藏野核桃的表型特征及其保育措施
從農藝性狀及化學成分測定分析遠志藥材商品品規和良種選育的合理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