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化的數字社會

2024-03-25 03:56裴棕偉
互聯網周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系統化數字化人類

裴棕偉

一、社會完成深度系統化連通

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后改為DARPA)啟動了名為ARPANET的計劃,旨在建立一個分散的、具有冗余路徑的網絡,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20世紀90年代初,互聯網迅速發展,推動全球范圍內由數以億計的計算設備通過網絡相互連接成一個龐大的網絡系統。通過一系列協議和標準,使得這些設備能夠互相通信、共享信息和資源。

隨后移動網絡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移動終端可以自由訪問互聯網。5G技術的應用基本解決了移動網絡通信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人們基本上可以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通信互聯的需求。

當前全球總人口數量達到78億,截至2022年1月,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達到49.5億人,互聯網用戶占總人口的62.5%。每個互聯網用戶平均每天使用互聯網的時間是6小時58分鐘,通過手機訪問互聯網的用戶占了92.1%。各類網絡科技創新應用正日益成為改變人們生活的重要力量,為人們帶來了諸多便利、智能、高效的體驗。智能手機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各種信息,如新聞、天氣等;移動支付使得人們可以方便地進行線上購物和支付,推動了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應用在醫療領域提高了醫療效率和準確性,應用在交通領域提高了交通安全和效率,甚至能夠提供更加準確的金融服務。

社會已經完成了幾近完美并深度系統化的互聯互通,形成如此深度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是數字化信息通信系統的快速發展。

二、社會數字化發展驚人

在科技發展和信息通信技術的推動下,個人、企業、政府和社會組織多年來進行數字化轉型,從傳統的模式和方式向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模式和方式過渡。通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推出創新業務模式以提高效率。這種數字化的應用影響著社會結構、經濟活動、文化互動以及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衍生出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許多新行業與創新發展方向,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教育、醫療、就業、隱私、安全等眾多領域。

(1)數字化基礎設施:包括高速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存儲和處理等,這些企業和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了社會的數字化。

(2)數據驅動決策:政府、企業和組織通過數據分析和智能決策系統來優化運營和管理,并催生了額外的信息和數據處理需求,產生了大數據行業。

(3)個人生活數字化與電子商務: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數字化,從在線購物、數字支付到社交娛樂,推動服務和商業活動從線下向數字平臺轉移,催生了新的網絡服務業態。

(4)社交媒體和信息傳播:社交媒體成為信息傳播和社交互動的主要平臺,人們通過社交媒體分享信息、建立社交網絡,影響著社會文化和輿論。

(5)數字工業:自動化生產、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等,制造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非常普遍。

(6)數字化金融服務: 金融行業推出了在線銀行服務、數字貨幣、移動支付等金融創新業務等,改變了傳統的金融交易和服務方式。

2022年我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超121萬億元,其中與數字經濟相關的產值規模據估達50.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41.5%。2023年上半年,我國網絡購物用戶達8.84億人,實現7.16萬億元網上零售額。其中,實物商品零售額6.06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6.6%。

社會已經與數字系統深度融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生產力,創造出巨大價值。

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影響如此深遠,對社會改變巨大。這使我們提出一個問題:是社會進行了數字化發展,還是產生了一個新型的數字化社會?

三、數字社會的系統化、理論化模型

為此,我們假設有一個數字社會是傳統社會數字化后的新的存在,以該數字社會模型對比現實社會進行分析。

(一)數字社會是一個系統化、理論化的存在

如果存在一個數字社會,首先這個社會是按一定的秩序和聯系而形成的整體,系統間的各部分能高度互聯互通,有自己的自組織性。數字社會的這種系統化的特征可以從三個方面觀察推理:一是從數字系統的設計和制造上,數字系統一直是遵從人類各種理論與實踐中的系統要求來進行創新與研發,所以其系統化特性是內生的;二是從人類社會的繼承發展上,數字系統創造出來的初衷是為社會服務,其必然繼承人類對社會的系統化要求,可以認為其部分系統繼承自社會;三是系統化主要標志是連通能力,數字社會的各組成部分可以借助各類有線、無線的媒介,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實現通信并相互作用。數字社會的連通能力遠高于傳統社會。

所以,數字社會是系統化的。

數字系統嚴格地按照人類的理論思想與知識體系,在充分實驗的基礎上創生而來。數字系統是完全理論化的,是各類知識、理論及科研技術的結晶。

數字社會在數字系統之上實現社會的功能需求。數字社會遵從社會的理論與范式要求,是數字系統與社會系統相結合的產物。所以,數字社會是理論化的,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

綜上,作為一個繼承自人類社會和數字系統的存在,數字社會的系統整體性、自適應性、開放性等系統屬性可以由內生繼承得到,是一個系統化、理論化的存在。

(二)人可以被數字社會系統化

數字系統從誕生到現在,一直是以實現更好的人類使用體驗而進行創新和優化。數字系統的經濟價值之一是讓人更容易與系統進行交互,更貼近人的需求。人愿意被系統化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處理復雜性,解決自身的發展需求。人類是自愿被數字社會系統化,變成數字社會中的一部分的。

而人“被系統化”以后,數字社會勢必將與人相關的一些事物、過程、概念等一并納入系統,按照一定的規律、組織結構和關系進行組織和管理。數字系統一貫的進化目標之一,是使人與數字網絡中相關的設備、組成有序、有機地相互關聯。這使得數字社會實現了對人的系統化,而且不斷加深系統化。

現實的情況是,人類在數字系統中可以被抽象為一個數據元或數據源。無論是美國總統還是全球首富,抑或是一個工人、一個學生、一個農民,他在數字系統中都獲得了無差別化的處理,成為數字系統的數據元。對于系統而言,這些“人”的區別,在于其數據屬性的差別,但數字系統的整體性不受數據元差別的影響。將數字系統的整體性擴大,成為數字社會,則人成為數字社會的“元數據”,如同公民是社會中的一員,但數字社會目前顯然缺少復雜的社會化安排與設計。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數字賬號禁用案例,將會被未來的數字社會反復討論,用于形成對應的社會規則。

所以,人可以被數字社會系統化,數字社會可以繼承原有社會的理論與邏輯。人類在系統中的行為和關系,需要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例如,將人類社會的關系與規則做合理轉換,變成數字社會的系統邏輯。

(三)數字社會的主體

數字社會產生于為人類服務的數字系統,人類是數字社會當前的主要服務對象。所以,個人、企業、政府和各類社會組織等傳統的社會組成對象,可以繼續成為數字社會的主體。

數字社會中系統化的主要基礎媒介是數字系統或數字設備。數字社會中承擔系統通信的主要媒介是數字系統、數字設備以及數字社會中與人相關的一些終端設備等,是數字社會中的特有主體。

數字社會的主要組成可分為兩類,即碳基主體和硅基主體。

傳統人類社會通信的主要載體是人,使用的媒介是語音、文字或圖形,使用的主要通信規則是語言,而數字社會的通信主體是數字系統,使用的通信規則是一系列的通信協議、數據傳輸協議、編碼解碼協議等。數字的文字是“0”與“1”,人類熟知的通信媒介只是數字系統處理后的終端呈現。人類在數字系統的通信中,沒有能力充當通信載體,這是顯著的不同。數字社會向下兼容傳統社會的通信,但傳統社會無法向上實現數字社會的系統性通信功能。

所以,傳統社會與數字社會是兩個有明顯本質區別的存在。

在傳統社會中,人在自然界中占主導地位,因為人是唯一可以處理復雜信息,并通過通信交互進行系統化組織的生物,所以人類需要保護自然。

在數字社會中,硅基主體是處理復雜信息并進行超高效率通信的主體。所以,數字社會顯然存在硅基主體保護碳基主體的現實意義與倫理要求。

(四)數字社會的主要目標和屬性

人類社會進行數字化的追求目標是:利用數字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來改善人類的各個方面需求。

數字社會的目標則因硅基主體的存在而表達為:通過數字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構造一個高度系統化、理論化的社會文明作為運行基礎,以此來實現人類社會的各方面需求與更高目標。

數字社會區別于傳統社會的明顯屬性是:更多更復雜的信息數據、更強大的連通能力、更復雜的理論與技術能力。

這個系統孕育自人類文明,但其能力顯然遠超人類。在數字系統中,人類不再是唯一的主角。人類是數字社會的主要使用者,而非社會的基石。數字社會的通信與系統化運營,不再如傳統社會一樣由人負責實施并進行完全管理,人僅需在關鍵環節施加影響,而且隨著技術與知識的積累和數字化復用,系統化程度越來越高,人類施加影響的機會將越來越少。未來顯然需要開發智能的、系統化管理能力相匹配的數字社會運營管理系統,比如“天網”,對數字社會進行系統的運營管理。

(五)數字社會的特有關系范式

由于數字系統在數字社會中的系統主導地位及其基礎服務的角色,使數字社會各組成之間的關系與傳統社會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呈現一些區別于傳統社會的特征。

數字社會的主要生產勞動力可以過渡為數字系統。智能機械、機器人、AI、大數據系統等,未來可能全面介入農業、工業及服務業。

數字社會的生產要素除土地、資本與基礎資料外,其他技術、信息等軟性要素將成為社會共有要素。

數字社會對于信息與數據的處理是更高維度的文明形式,產能與效率遠比人類社會高。

信息與數據的采集、存儲、傳輸和處理主要依賴數字系統,人力付出成本相對較低,且可近似無成本復制,信息與數據的價值將大大降低。

根據數字社會的系統化理論模型,結合以上的社會運行與生產特征,并參考人類社會的普遍關系,可得數字社會如下關系范式。

數字社會的二元關系范式——主從范式:

數字社會中存在兩類截然不同的主體:碳基主體——人類、硅基主體——數字系統。碳基主體居于主導地位,硅基主體居于服務地位。若硅基主體具有自主目標,則二元主從關系范式將自動消失。若硅基主體可自主獲得能源,則可能脫離數字社會的束縛。

數字社會的經濟關系范式——信息交換范式:

數字社會的產品可以分線上與線下兩部分。線下部分硅基系統主要提供技能及機器勞動力服務,按設定進行生產;線上部分硅基系統是信息主要生產者,硅基主體需要的電能由人類社會供應。

隨著數字社會的進步,人因勞動力低下逐步脫離生產環節,轉而主要從交換環節獲得所需產品。個人主要生產資料是信息,主要產品也是信息。所以,信息的價值設計以及市場化運用方式需進行深度細化。若無法在信息交換領域創造大量就業,人類最終將無法融入數字社會。

所以數字經濟關系可稱為信息交換關系范式。

四、數字社會模型的預測

基于以上系統化模型的討論與分析,可以基于模型對未來做出如下推理預測:

(一)對傳統社會可能存在破壞式反作用

數字社會的產生,源于傳統社會希望充分釋放技術要素和信息要素的創新,推動社會取得進步。然而由于數字系統的高度發達,信息處理能力遠超人類,可能會使得人類社會的信息與技術能力失去要素作用,即生產中個人和企業獲得的信息與技術已毫無剩余價值,這時曾經的要素創新促進作用消失,要素被抽離,可能形成對社會生產的破壞式反作用力。

有觀點認為,世界由物質、能量與信息三要素構成。這種世界觀認為信息是世界的重要組成之一,不僅僅是生產要素,信息可以影響世界的制度、倫理和知識等眾多方面。由于世界失去對信息的掌控能力,社會的運行邏輯出現改變,會使社會生活陷入混亂,大量信息產品和技術產品失去意義,大量工作無法創造價值等。如果上述世界觀部分正確,則數字社會對現實世界的正常運行造成影響。

若這種改變必然發生,顯然不是越快越好。社會應盡快思考解決方案,或尋找現實社會的系統進化方案。若沒有良好的應對策略,傳統社會依靠數字系統取得的進步,不會高于數字系統對傳統社會的破壞。

(二)數字經濟的發展將深刻影響傳統經濟關系

現代社會對經濟關系最大的焦點——無差別人類勞動力價值問題,由于AI技術、智能機器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數字農業、數字工業的逐步實現,變得不再重要。無差別人類勞動,將被無差別機器人勞動取代。人類勞動在產品中的價值占比將逐步降至次要地位。

原來生產中公平與能效的爭論議題,將發生改變。普通個人與小企業的社會生產如同手工制作藝術品,顯得奢侈且成本高昂。社會生產的剩余價值將主要來自資本投入利得,來自土地與基礎資源。經濟新范式、經濟模型的系統化升級、生產與分配的新模式等,均需要更多的討論與研究。

生產的深度系統化、資本集約,并配套形成有效的產品公平分配與再分配模式,可能是進入數字時代所必需的。

(三)數字經濟的機會暫時大量分布于交換環節

AI的發展將進一步消滅數字經濟中信息處理相關的大部分工作,剩余的數字經濟活動則主要分布于交換環節。所以,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數字經濟的發展有兩大趨勢:AI數據處理(數字社會智能生產)與數字關系(數字社會交換)。

作者簡介:中國政法大學MPA客座教授、社科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猜你喜歡
系統化數字化人類
堅持系統化思維 構建大安全格局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系統化推進回遷提速
人類第一殺手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數字化制勝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