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邊關系、周邊區域與中國的周邊環境

2024-03-26 07:09張蘊嶺
當代世界 2024年3期
關鍵詞:區域合作

張蘊嶺

【關鍵詞】周邊外交??周邊關系??區域合作??周邊環境

2023年10月,中國政府發布《新時代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展望》文件,明確提出“周邊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1]周邊被提到如此高的地位,表明中國對周邊的高度重視和做好周邊工作的決心。周邊關系具有兩層結構:一層是國家間關系,即中國與周鄰國家之間的雙邊關系;一層是區域關系,即中國同接鄰與緊鄰國家作為一個共處區域的關系。二者共同構成周邊的整體環境。營造好周邊環境對于中國的安全和發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處理好復雜的周邊關系

中國周邊鄰國眾多,基于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周邊關系復雜。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逐步實現同周鄰國家關系的正?;?。迄今,中國與12個陸地鄰國通過談判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同周邊9個國家簽署了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以此為基礎,中國與周鄰國家的關系不斷改善與深化。周邊關系轉變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中國與周鄰國家的經濟聯系加深,成為周鄰國家最大或者最為重要的貿易與投資伙伴,為周鄰國家提供了無可替代的現實利益,緊密的經濟關系進而化為中國與周鄰國家關系穩定的一個基本因素。在現實發展中,受現存爭端和其他因素影響,中國與一些國家的關系也不時出現波折,甚至陷入沖突。

總的來看,影響中國與周鄰國家關系的因素大體有三類:一是領土、海域爭端,二是歷史遺留問題,三是政治和其他矛盾。三者各有獨立性,也相互聯系。領土、海域爭端是最復雜、最敏感的。其中,中印領土爭端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盡管雙方建立了對話、協商機制,就穩定邊界大局達成基本共識,但由于印度方面不時挑起矛盾,兩國關系時有緊張,甚至發生對抗,對中印關系產生嚴重影響。[2]?中印之間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間,避免事態擴大,和平解決爭端,穩定關系大局是雙方的基本共識。因此,每當發生沖突時,雙方還是能坐下來進行對話和協商,達成緩解緊張局勢的協議,并且盡可能減少對其他方面的影響。

島礁與海域爭端涉及東海和南海地區。在東海地區,中日之間圍繞釣魚島及其海域的爭端也是歷史遺留問題。南海地區的爭端,除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當事方之間,還涉及多方參與。中國與東盟有著穩定大局的共識,發表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并就“南海行為準則”進行磋商。盡管東盟成員有義務遵守達成的協議,但東盟缺乏約束其成員國行為的能力。近年來菲律賓在政權更替后改變政策,引發矛盾與對立,外部力量的介入更使得問題變得非常復雜。在此情況下,中國一方面加強與東盟的協商合作,穩定南海局勢,同時開展中菲對話,尋求避免對峙升級的途徑,盡力維護雙邊關系穩定大局。[3]

2023年4月3日,駐華使節和外交官參觀廣西北部灣港智慧港口創新中心。

至于政治與其他矛盾對雙邊關系的影響,由于涉及諸多方面,有時具有突發性。比如,在中日關系上,日本不時搞淡化和修改侵略歷史的小動作,導致中日關系緊張。在中韓關系上,韓國政權更替后,政府政策發生較大轉變,在一些問題上與中國產生分歧,進而影響雙邊關系。中國與緬甸的關系受到緬甸國內政局的影響。當前,緬甸國內動蕩,特別是在與中國接鄰地區發生戰事,對中緬雙邊關系造成不利影響。中國一貫堅守不干涉內政的原則,面對鄰國政局、政策的突變,堅持通過對話來增進共識,尋求改善雙方關系的具體措施,防止雙邊關系出現大的滑坡。

推動構建穩定與可持續的雙邊關系是中國周邊外交的重點。如今,盡管中國與一些國家仍然存在矛盾、爭端,但總體上處于穩定與可控的態勢。世界上相鄰國家間沒有矛盾是鮮見的,關鍵是有了矛盾可以通過對話、協商來緩解與解決??偟膩碚f,中國與周鄰國家在對話、協商緩解和解決爭端方面基本上形成了共識。

推動構建周邊區域合作機制

中國與周鄰國家共同構成一個相互連接的共生區域,有著共享的利益。周邊區域的構建建立在兩個框架基礎之上:一是周鄰國家之間的區域合作機制構建,二是中國與周鄰國家之間的合作機制構建。無論是周鄰國家之間構建的,還是中國與周鄰國家共建的,都是以合作為導向的新型區域合作,不樹敵、不對抗、不封閉,旨在共創開放、合作與和平的區域環境,這是周邊所發生的重要變化。周鄰國家之間合作機制的構建使得中國與周鄰國家關系有了新的合作平臺,從而形成雙邊與區域合作的“雙軌機制”。中國通過參與和共建周邊區域合作機制,構建了合作導向的區域共處、共生與共享空間。其中,區域構建的主要形式是共建合作組織、自貿區及合作機制。

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國家共建的區域合作組織,成員國從最初的5國擴大到9國,合作領域最初主要是共同安全,如今擴大到安全、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領域,成員國地緣鏈接擴展到歐亞區域。

東盟是代表所有東南亞國家的區域合作組織,中國與其建立了多層合作機制:一是中國—東盟自貿區、中國—東盟“10+1”機制;二是中國參與東盟牽頭構建的區域合作機制,如東盟與中日韓(10+3)、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等。這些機制使中國與東南亞合作導向的區域構建得到不斷擴大與深化。

2023年8月18日,在第三屆RCEP區域(山東)進口商品博覽會上,巴基斯坦參展商向采購商介紹商品。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是中國參與和推動的重要區域合作機制。RCEP包括15個成員國,是世界最大的自貿區,實現了東亞區域市場的開放、規則運行與合作發展。得益于RCEP,中國一方面獲得了開放、合作的區域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可以在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發展動力機制構建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東北亞中日韓三國以開放政策為支撐,以市場為依托,發展起以產業分工為基礎的供應鏈,并且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領導人和政府職能部門的對話合作機制。中日韓三國的合作具有區域性構建特征,設立了中日韓合作秘書處,持續推進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成為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基礎。不過,受到雙邊關系和其他因素的影響,2020年以來,三國領導人會晤陷入停滯,自貿區談判處于擱置狀態。目前,三國都有意愿克服困難,盡快恢復正常運行。[4]?東北亞地區一方面是世界經濟的重心,但另一方面也是關系復雜、多重矛盾交織的地區,建立包容各國的區域對話合作機制仍然存在諸多障礙。

南亞在1985年建立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簡稱南盟),成員包括所有南亞國家。中國與南亞山水相連,一直積極推動與南盟的合作,被接納為觀察員國。不過,由于南亞國家間的矛盾及印度對中國參與地區事務始終心懷警惕和防范,區域合作機制構建尚無顯著進展。

營造良好周邊環境的舉措

對于中國來說,周邊具有整體性特征,營造好整體的周邊環境至關重要。為此,中國提出一系列理念、原則和政策。特別是過去十多年來,中國提出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親誠惠容”、共建“一帶一路”等理念和倡議。周邊命運共同體既是理念,也是行動,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周邊地區的落實。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貫穿于各種合作導向的議程中,既體現為雙邊合作,也表現在區域合作上,旨在創建中國與周鄰國家和合共生、合作共贏的環境。

共建“一帶一路”是由中國倡議和推動的,其特點是中國與周鄰國家共建,通過共建實現相互間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從而創建合作發展、共同發展的良好環境。迄今,中國與周邊24個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同東盟、歐亞經濟聯盟等開展戰略對接;同時,通過推動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為基礎設施、經濟社會發展項目建設提供支持,基本實現了周邊主要陸港通道的互聯互通,并且通過周邊陸港通道的輻射,使互聯互通延伸到更大的區域。比如,中歐班列作為中國與歐洲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集裝箱鐵路國際聯運列車發展迅速,不僅成為鏈接中國國內與外部的大通道,而且構建起鏈接東北亞、東南亞、歐亞、歐洲地區的交通網絡,創造了政府支持、市場驅動、戰略對接的國際運輸通道奇跡。

中國以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和實際行動營造周邊地區的安全環境,與周邊國家合作共同管控熱點問題,推動協商對話與和平構建。比如,面對朝鮮半島緊張局勢,中國提出同時推進實現半島無核化與建立半島和平機制的“雙軌并進”思路,以及通過朝鮮暫停核導活動、美韓暫停大規模軍演的“雙暫?!苯ㄗh,堅持通過和談緩和局勢。在美軍撤出阿富汗后,中國積極搭建阿富汗鄰國協調合作機制,提出幫助阿富汗重建發展的《屯溪倡議》,主持阿富汗鄰國外長會議、中阿巴三方外長對話以及阿富汗鄰國與阿臨時政府首次外長對話會,為阿富汗的穩定與發展提供援助。緬甸國內局勢動蕩,沖突蔓延,中國積極斡旋,促成緬甸軍方和地方武裝舉行和談,就臨時?;鸷捅3謱υ掃_成協議,在支持通過政治對話避免沖突進一步升級、實現緬北和平進程、恢復國家社會穩定上發揮建設性作用。

同時,中國充分利用各種合作機制,加強安全環境的營造。比如,為了維護南海地區穩定,中國在與東盟發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后,提出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指導方針和聯合聲明,以及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中國通過上海合作組織平臺共建安全共同體,推動上合組織制定《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于地區反恐怖機構的協定》《上海合作組織反恐怖主義公約》《上海合作組織反極端主義公約》《上合組織成員國保障國際信息安全政府間合作協定》等文件,成立由相關部門參與的多層級合作機制,包括安全會議秘書會議、公安內務部長會議、最高法院院長會議、總檢察長會議、國防部長會議、總參謀長會議、禁毒部門領導人會議、邊防部門領導人會議等,推出防務安全、執法安全、信息安全合作和加強能力建設等舉措,舉辦上海合作組織防務安全論壇,進行“和平使命”年度反恐聯合軍事演習等,營造了合作安全與共同安全的區域環境。

2021年9月23日,“和平使命-2021”上合組織聯合反恐軍事演習實施實兵行動。圖為特戰隊員從直升機索降。

營造周邊環境,一是靠中國自身的努力和能力,二是靠與周鄰國家的共識與共建。[5]中國不僅提出了一系列倡議,而且積極努力落實倡議。當然,周邊環境是中國與周鄰國家共同擁有的,周邊環境的營造需要各國共同努力,通過對話協商凝聚共識,采取協同與合作的行動,塑造可持續的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周邊環境。

百年大變局下中國周邊環境面臨的挑戰

百年大變局下,中國周邊關系和周邊區域合作進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給營造良好周邊環境帶來新的挑戰。中國綜合實力快速提升,是周邊環境中最突出的變化。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周邊地區的發展注入動力。與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相匹配,包括軍力、科技創新力、政治影響力和運籌能力在內的綜合實力也大幅度提升。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現行國際秩序的創建者、受益者、維護者,不尋求改變現行國際秩序,更不會另起爐灶,再搞一套所謂新秩序”,“將始終同各國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和平、安全、繁榮、進步的未來”。[6]但是,一些國家仍然對中國綜合實力的快速提升表示擔心和防備,對中國倡議不參與或者與之競爭,甚至采取敵視政策,進而導致社會公眾對中國產生負面認知和輿論,出現“近而不親”的現象。

變局下的最大風險是誤解和誤判??紤]到中國的經濟規模和發展潛力,綜合實力未來有很大提升空間。在此情況下,一方面,中國應充分理解周鄰國家的合理關切,通過對話、協商、合作增信釋疑,繼續堅守“以鄰為伴、與鄰為善”“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與政策,為營造開放、合作、發展、和平的周邊環境作出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周鄰國家也應客觀理性地對待中國的綜合實力與影響力提升,在發展經貿關系的同時,從政治上增進互信,協同管控爭端,合作共建互利與可持續的雙邊關系和區域環境。

近年來,美國把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遏制中國發展強大;二是通過制度競爭維護美式民主價值觀;三是防止周鄰國家對中國“過度依賴”。美國是中國與周鄰國家共建周邊環境的最大干擾因素。美國的戰略目的很明確,就是遏制中國綜合實力和影響力的提升,維護其在雙邊關系和地區秩序中的有利地位和影響力,不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政,都對中國實施遏制、封堵、制裁政策,并且通過多種方式在中國周邊地區構建排華機制。在亞太地區,美國推行“印太戰略”,把中國作為遏制、封堵的對象,誘拉地區國家參與美英澳三邊安全機制、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美日韓三邊合作、印太經濟框架等機制。[7]亞太地區許多國家與美國有著長期的關系和直接的利益,參與美國構建的機制有些基于特殊的關系,有些基于直接的利益。有種觀點認為,“東亞國家政經分離,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事實上并非如此,多選項交叉是一個顯著的特征。

2024年2月2日,2024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開幕式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圖為開幕式文藝演出。

在實際運作中,多數周鄰國家采取“選項不選邊”的策略,即在發展與美國關系、參與美國倡議和推動項目的同時,也保持和發展與中國的關系,參與中國倡議和推動的項目。即便是美國的軍事盟伴,也避免陷入與中國“脫鉤”和對抗的局面。東盟在對外關系中堅定地維護東盟的中心地位。盡管有的成員參與了美國構建的機制,但東盟作為一個整體仍維持與中國的合作關系,不參與美國對華戰略競爭。在美國推出“印太戰略”之后,東盟發布《東盟印太展望》,指出要避免不信任、誤判和以零和的舉動行事,強調必須維護包容的區域合作框架,發揮東盟在區域合作機制構建中的中心作用,打造“一個對話與合作而不是競爭的印太區域”。[8]

與美國不同,中國的政策堅持包容與合作的取向,努力營造開放、發展與和平的周邊環境。一是把所有周鄰國家作為伙伴,不因其參與美國倡議和推動的機制而不與之開展對話與合作;二是積極推出倡議與合作項目,歡迎周鄰國家參加,且不以排斥美國或與其競爭為目標;三是與美國保持對話溝通,維護可控的關系大局。這有利于避免周鄰國家被分裂成不同的陣營,沖淡美國對華全面戰略競爭對周邊地區的沖擊。同時,為周鄰國家提供更多選擇空間,避免讓所謂“中美戰略競爭”成為周邊關系的主題,為營造良好的周邊環境創造條件。

對周邊環境形成嚴峻挑戰的熱點問題主要是朝鮮半島局勢。當前,韓國和朝鮮政策的調整導致半島局勢發生急劇變化。中國始終致力于勸和促談,特別是在阻止生亂、生戰上發揮關鍵作用,以維護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

總的來看,周邊矛盾、沖突、熱點相互交織,具有突變性特點,極易失控,而一旦失控,就會產生嚴重影響。因此,中國應把防止熱點升溫、沖突升級置于周邊戰略和外交政策的突出位置,通過發揮自身影響力和推進與相關方合作,維護周邊和平穩定的大局。[9]

2024年是全球“大選年”,一些國家的內外政策將會發生較大調整,特別是國際社會普遍擔心,美國大選后很可能出臺新的外交政策,對國家間關系、區域和全球產生影響。中國營造良好周邊環境也會面臨新的變數。面對新的變化和挑戰,正如《新時代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展望》所指出:“講信修睦、親仁善鄰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永遠是地區國家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將始終做維護和平穩定、促進發展繁榮的中流砥柱?!盵10]

作者系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1]?《新時代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展望》,中國政府網,2023年10月24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11402.htm。

[2]?宋德星:《試論中印關系戰略穩定問題》,吉林大學國際關系研究所網站,2023年11月21日,https://iis.jlu.edu.cn/info/1245/4205.htm。

[3]?《王毅同菲律賓外長馬納羅通電話》,中國政府網,2023年12月21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21556.htm;《中國和菲律賓舉行南海問題雙邊磋商機制第八次會議》,中國外交部網站,2024年1月17日,https://www.mfa.gov.cn/wjbxw_new/202401/t20240117_11228188.shtml。

[4]?《第十次中日韓外長會在韓國釜山舉行》,中國政府網,2023年11月27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1/content_6917234.htm。

[5]?邢廣程:《中國周邊國際環境再營造》,載《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3年?第2期,第14-17頁。

[6]?《劉建超在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發表演講》,中聯部網站,2024年1月10日,?https://www.idcpc.org.cn/bzhd/wshd/202401/t20240110_163239.html。

[7]?周方銀:《國際秩序調整與中國周邊外交》,載《國際論壇》2023年第6期,第9-12頁。

[8]?ASEAN,?“ASEAN?Outlook?on?the?Indo-Pacific,”?January?2021,?https://asean.org/asean2020/wp-content/uploads/2021/01/ASEAN-Outlook-on-the-Indo-Pacific_FINAL_22062019.pdf.

[9]?黃仁偉:《中國周邊的三重國際環境及塑造路徑》,載《世界知識》2023年第16期,第26-27頁。

[10]?同[1]。

猜你喜歡
區域合作
新冠疫情下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新挑戰與新機遇
亞太區域合作的話語消退與重新激活
民主黨派參政議政能力研究——以《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為例
英國區域合作元治理的實踐與啟示
中國-中東歐國家次區域合作的經驗與展望
基于ZADL聯盟的低利用率文獻區域合作儲存研究
長三角區域合作
加強區域合作 統籌推進杭寧發展帶建設
以區域合作平臺促進縣域外向型經濟發展研究——以重慶市開縣為例
聚焦美國職業教育跨區域合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