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識·理性·人文:擁抱更好的教育

2024-03-26 12:16程志
教師博覽·中旬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李鎮西時評常識

程志

李鎮西總愛強調自己沒有所謂的“教育思想”,有的只是一些教育常識,而他一切所謂“常識”的來源無非取之于學生、來之于數十年與學生相處的教育實踐。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他可以被稱為一個“實踐型”的教育家。而他的諸多作品,也都來自他對學生的觀察和記錄:從第一本書《青春期悄悄話:致中學生的101封信》開始,他就將自己教育研究的對象對準學生;到成名作《愛心與教育:李鎮西素質教育探索手記》,以手記的形式記錄自己對轉化“后進生”、青春期教育等問題的感悟,其中對學生真誠的愛感動了萬千家長、教師和學生;再到《教育的100種可能》以一種教育社會學的長時段追蹤方式,記錄和呈現了學生橫跨25年的變化,給人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李鎮西的每一次書寫都讓人感受到他對教育熾熱的愛、對學生成長的真摯期待、對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滿懷期待、對教育生態持續向好的呼喚。而他的每一次書寫又都極好地印證了他自己的那句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這并非一種炫耀式的自夸,亦非一個充滿矯情意味的教育口號,而是踏踏實實體現在他教育行動中的格言、準則和出發點。

這次,他又把自己近年來的這些教育觀察全面、凝練地總結在這本《為了更好的教育》之中,讀者們又可以在這本書中領略到獨屬于“李鎮西式的教育敘事”。全書體例分明,共有“對話”“告白”“時評”“直言”“辨析”五個部分。各部分文章呈現出一種邏輯上的自洽性,且以筆者觀察,這些部分恰巧對應著“人文”“常識”與“理性”三個關鍵詞的書寫?!皩υ挕薄案姘住笔抢铈偽鞯纳钋槊苷Z。他以特有的人文關懷感受著于漪老師的深刻思想,感受著張平原校長的治校理念,感受著丑小鴨中學孩子們渴望被愛的純凈靈魂,感受著如同馬老師一樣熱愛教育但又疲于日?,嵤碌慕棺菩撵`。從一個時代的“人民教育家”到普通教師,從名校長到“后進生”,李鎮西的人文視野從未脫離一個教育者對教育自身的關注和繾綣的吶喊?!皶r評”“直言”是他堅守常識的陣地所在。李鎮西之所以通過互聯網寫作這種直接、快速、互動性極強的書寫方式,無非還是想保持那份最初的“真實”。在互聯網的輿論場域,他始終以一種唐吉訶德式的勇敢面對看似無形但實質有形的“輿論風車”。在某種程度上,敢于不加任何修飾的表達有時是需要勇氣的,而這種勇氣來自何處,我想這與他常年從事基礎教育是有重大關系的。因為他接觸到的是世界上最純凈的靈魂,他也始終以一種“質本潔來還潔去”的精神態度表達著自己對教育的看法,保持著那份對教育時評寫作的熱忱。而他之所以久久保持這份批評的熱情,無非出于對教育常識的捍衛。也正是社會上那些屢屢顛覆常識、突破底線的事情,觸發著李鎮西的“直言之筆”,他的“不吐不快”恰巧是他真性情的教育人生的寫照。而“辨析”部分則很好地展現了作為“理性者”一面的李鎮西。他的觀點往往是斬釘截鐵的,因此,有時他的立論也讓人感受到一種鮮明的個性。所以當我們看到《自由,是教育創新的前提條件》《名校再多,孩子睡眠不足等于零》《為應試教育大唱贊歌,就是對人民的犯罪!》這些標題和判斷,也就不會感到意外了。相反,我們會佩服他句式的精確、用詞的精準、思想的銳利。

通觀整本書,我們能夠發現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李鎮西對教育的觀察始終是充滿著“愛的呼喚”的。這也幾乎成為他寫作的全部動力,正如他在該書的后記中所寫:“愛是教育的靈魂?!薄敖逃龥]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边@樣的表達在很多人看來是沒有新意的。教育需要愛,似乎是一個很樸素的道理。但在李鎮西看來,“教育之愛”不是口頭之語,而應化為行動的力量之源。只有當愛成了寫作的“原點”,你才能以一種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對待自己的每一次寫作與思考。因為你的寫作不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了一個群體。因此,這本《為了更好的教育》展現給我們的寫作原點便是“愛的召喚”。但更為重要的是,李鎮西還給予了人們當代性的教育思索。他以近四十年的教育智慧和縱橫中外的開闊教育視野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永遠有“更好的教育”。這種教育必須緊貼人的內心,緊貼孩子的靈魂,以一種記錄式的寫作方式呈現教育的“在場”,而只有“在場的教育”才能展現出教育的內在結構。通過這個結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身處現場的學生、教師、家長等所有參與者的情緒,而讀懂這種“情緒”往往是我們通往“愛之原點”的途徑。

當然,不可否認,李鎮西的書寫是充滿理性但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正如前文所析,從這本書的部分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李鎮西極為理性的一面,其文字的冷峻、深入肌理的解剖,讓人感嘆他作為一個語文教師的邏輯能力。但同時結合他“娓娓道來”的敘事,在不經意間,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深陷在他的“敘事結構”之中。他所“編織”的敘事之網,讓教育顯現它原本的模樣。因此,我們能看到那么多真摯而純凈的靈魂,無論是他筆下的教育家、校長,抑或是普通教師和普通學生,都被他編織進一個巨大的敘事框架。在這個框架之中,人們對更好的教育會有一種最初的感性認知,并被這種感性認知所牽絆,因為它是直抵人心的、難以抗拒的。私以為,李鎮西對于教育敘事有一種近乎宗教般的熱情。他總是用一種極為快速、果敢、通俗的語言向人們傳達最樸素的教育理想,盡管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思維上的漏洞和行文上的不足。但是“任性”的李鎮西依舊呈現出一種“我行我素”的寫作姿態,而這種姿態的保持,從某種意義上要得益于他的互聯網寫作。

在筆者看來,互聯網寫作為李鎮西贏得了更多“Z世代”的讀者,而這種即時性的寫作方式也讓李鎮西品嘗到了作為一種情緒抒發的“快意恩仇”。在該書的“時評”部分,既有對高考滿分作文的評論,也有對龍里縣教育局的“質詢”,更有對當年引起媒體關注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事件的點評。不用懷疑當年李鎮西發表這些評論文章時在網絡上引發的巨大“流量”,也不用好奇李鎮西對“教育時事”評論的熱情來源于何處,我們只需注意到,很多這樣的時候,李鎮西化身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道德勇氣和“危險立場”。一個時刻敢于表達和愿意表達的人,本身是有一種“道德責任”的,而這種責任不是誰加諸其身的,更多是個人內在的價值尺度使然。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他更多時候是在“以教育之內言教育之外”,而這些更多的“外”必然展現了他作為人文知識分子的所夾藏的“私貨”,即愛、自由、尊嚴、價值等等。

通覽整本書,筆者的另一個強烈感受就是,作為一種“在場性”書寫的重要性。亦如前文所言,從這本書的體例來看,“恕我直言”成為一種風格化的敘事邏輯。當然,也正因為這種直陳式的表達,展現了李鎮西教育觀察的“在場感”?!霸趫觥蔽阌怪靡墒蔷呱硇缘?,一定要用一種富有同代人的感性體驗才能進入事件之中,以此作為一種“共情”的基礎,并以這種“共情”作為寫作的基礎。教育寫作和教育觀察,只有擁有這種“在場的共情”,才能喚醒大多數人的認同。因此,最后的“認同感”才能將作為“在場”的“情緒書寫”極富立體感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從而達成某種心理上的共同范式。而李鎮西的書寫在筆者看來便引起了這種“在場的認同感”。經由他的書寫,閱讀他的文字,讓身處在教育這一內在結構中的人們形成了某種共同的心理范式。他讓人們感知時代在我背后,也讓人們感知我身處時代之中。

猜你喜歡
李鎮西時評常識
時評的一般思路
靠不住的常識
就事說理,激濁揚清——如何寫好時評作文
近視600度以上,這5條常識務必知道
怎樣讓別人打不倒你
李鎮西:個人尊嚴高于“班級榮譽”
回歸常識
黨建時評
改變自己袁才有可能改變整個教育
漫畫·時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