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熱情”放個假

2024-03-26 03:17王睿歆李慧寧
大學生 2024年3期
關鍵詞:冷漠面具共情

王睿歆 李慧寧

深夜,高術匆匆結束了與4個朋友的聊天——一個分享自己的戀愛喜悅,一個抱怨媽媽的不理解,一個吐槽飯圈文化,另一個是詢問編程問題。

從21:10下課,她就在幾個聊天界面之間反復切換。她揣摩著朋友的心情,盡量給予他們渴望得到的回應。

微信提示音又響起,高中好友發來了一連串的吐槽消息,高術猶豫了一下,還是退出了聊天框。面對朋友發來的一連串抱怨,她實在是沒有能量予以熱情回應。她決定以后再回消息。

在察覺到自己不想搭理朋友后,高術陷入對自己的懷疑:為什么我對朋友的情感傾訴,會突然產生不耐煩的反感情緒?我是一個不真誠的人嗎?

間歇性冷漠

當個體對身邊的人或事過度共情,讓自己變得心累、麻木,甚至抑郁時,身體就會產生一種“冷漠”狀態來保護自己,這被稱為“間歇性冷漠”。

鄭度經常為間歇性冷漠所困擾,她對他人的冷漠始于對自己的冷漠。在高三向大學過渡的階段,由于人際關系上的一些打擊,鄭度選擇減少與周圍人的交流,不斷壓抑自己的情緒。

但同時,她發現自己對別人情緒的感知能力也被壓縮了,即使是和最要好的朋友打電話,鄭度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拔业膯栴}你解決不了,你的困難我也幫不上忙。為什么我學會了情緒的自我調節,而你不能?這有什么好難過的?這又有什么值得高興的?”當鄭度陷入間歇性冷漠的漩渦時,共情就成為了負擔。

鄭度認為產生這種情緒對自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事實的確如此:間歇性冷漠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它屬于“共情疲勞(EmpathyFatigue)”的一種典型狀態,其發生是因為同理心本身是一種有限的心理資源。心理學家埃利斯(A.Ellis)指出,每個人所能包容的心理情緒以及壓力,都是有限度的。這類似于“心理容量”的概念。當共情度超過了情緒閾值,過溢的情緒會給個體自身帶來傷害。因此,機體不得不通過停止共情來保護自己。

陷入間歇性冷漠,并不意味著共情能力的缺乏,或者共情能力較差。恰恰相反,共情能力較高的個體,往往會感知到更多的他人情緒,更容易陷入情緒過溢的漩渦中。鄭度認為長期被迫共情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所以對于她來講,間歇性冷漠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對于像自己這樣共情能力很強的人,如果無休止地共情他人,只會加劇自己的疲憊與內耗。

當情緒電池提醒自己電量過低時,也該允許自己休息一下。

面具

和高共情能力的鄭度不同,王錄坦言自己共情能力很低。她本性是個冷漠的人,更傾向于以自我情緒為中心,而不是優先在乎別人的感受。為了避免自己的冷漠散發敵意,刺傷周圍的朋友,她選擇戴上熱情的面具,盡量散發溫暖。但是當面具佩戴時間過長,她會感到自我的迷失與深深的疲憊,不得不摘下面具,給自己的熱情“放個假”。

在社交活動中,像王錄一樣的人不在少數,出于種種考量,他們經常會不自覺地戴上假性的人格面具。有時候熱情并非發自本心,而是一種社交需要。當長時間不能摘下這種社交面具,機體就會感到不適,投射到行為上,他們會難以再維持熱情的表象,情緒趨于冷漠。

或許對于某些人來說,真實的社交狀況恰恰是“持續性冷漠、間歇性熱情”。

“假性熱情”也是熱情,也是個體貢獻情緒價值的結果。對于原本喜歡冷漠狀態的人來說,能夠間歇性熱情待人,已然付出了真誠與努力,當實在沒有力氣繼續佩戴“熱情”的面具,偶爾做回真實自我,也應該被理解。

雖然熱情與冷漠沒有對錯之分,但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熱情更為珍貴?,F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本來就很強,當冷漠加劇,個人會漸漸趨向孤島。因此,接受間歇性冷漠,并不是對消極社交與自我中心主義的倡導,而是允許個體適時地做自己,在自己社交能量充足時,給予他人溫暖,在能量不足時,給予自我療愈的空間。

有人在間歇性冷漠后恢復熱情,也有人在努力熱情后暫時回歸冷漠。無論如何,都是機體通過控制情緒來保護自己。

為什么我無法接受自己的冷漠?

即使個體知道間歇性冷漠是一種自我保護,但是當自己對他人表現出冷漠時,好像還是會內疚和內耗。

深夜12點整,趙趙等了3個小時后,原本約好9點打游戲的好友終于上線。好友一如既往地開始分享生活,趙趙對此表現出漠不關心,可她好像并沒有“復仇”的快感——這樣會不會傷害到朋友?明明可以通過溝通解決的問題,為什么要這樣情緒化解決?“朋友的偶爾冷漠我會很容易理解原諒,但我卻很難放過產生冷漠情緒的自己?!?/p>

很多時候,一些年輕人把寬容給了別人,卻忘了原諒自己。別人冷漠時,可以做到換位思考去理解,但如果自己冷漠,卻會產生極大的自責與自我懷疑的情緒。

這種自我道德要求的背后,是主流價值觀念對個體的規訓?!皣烙诼杉?,寬以待人”的價值觀,要求個體時常內省,但是,這種內省一旦沒把握好度,就容易走向反面。負面情緒表達,被視作不恰當與不可取,一些本不必存在的枷鎖越收越緊:煩躁是不對的,焦慮是不對的,冷漠是不對的。

于是,冷漠狀態愈發難以被接受,負面情緒被視作不合理,個體必須成為社會所認可的“懂事、情緒穩定”的完美小孩。

然而,這些都是對情緒穩定的片面理解。真正的情緒穩定并非只有積極情緒,也并不意味著個體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完美地控制住自己,而是利用多重情緒來更好地了解和調控自我。表達情緒是一種本能,沒有對錯。假如管理情緒像喝熱湯一般,明明滾燙卻要強行下咽,最終只能灼傷自己、得不償失。

愛因有差別而厚重

高術發現,自己不僅需要接受冷漠,有時可能還需要為了熱情而主動選擇冷漠。

在長期社交中,“我必須向對方付出真誠與熱情”的自我規訓,一直影響著高術,因此,不管是否是熟悉的同學,她都會給予每一個人熱情回饋,哪怕這種回饋有時讓她心力交瘁。和多人同時聊天是她的常態,幾乎每次都可以做到秒回。她漸漸發現,自己的學習時間被擠占。高術嘗試減少聊天次數和內容,一些人因為溝通減少漸行漸遠,留下的是高術屬于自己的時間與精力,也是留給家人和朋友的熱情與溫暖。

其實,并非所有的關系都需要投入許多時間和精力。根據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拉諾維特(MarkGranovetter)的強連接和弱連接理論,每個人與家人、摯友往往互動較多,具有強連接關系;與其他互動較少的人,則具有弱連接關系。高術所期待的強連接關系,需要高度互動維持。當維持強連接關系需要的時間和精力超出自身承受范圍,維持成本就成為了負擔。減少互動,一定程度上就是在為自己減負。

在社交中,不是和每個人的關系都需要付出無限的能量與愛,允許自己適時冷漠、減少不必要的社交,反而有利于保證真正需要的溝通與交往。每個人的情緒能量都是有限的,合適的能量分配可以一定程度上維持情緒的穩定,避免情緒的河流斷流抑或洶涌。

鄭度在多次情緒掙扎后最終意識到,喪失基本的共情力會導致難以感知生活的美好,但漫無邊際的共情同樣是一種煩惱和累贅。間歇性冷漠,并非是某種性格缺陷。共情過載時的冷漠,與悲傷時的眼淚,兩者的作用沒有什么不同,都是一種情緒抒發的具象化表現。

鄭度正在嘗試尋找冷漠與熱情之間的平衡點。她在日記本里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善于共情,但共情不是濫情,生活的重心應該在自己身上。愿我可以既溫柔又堅強?!?/p>

責任編輯:丁莉莎

猜你喜歡
冷漠面具共情
過度冷漠是種病
發現高潛人才:共情與謙卑
突然之間
東霞
共識 共進 共情 共學:讓“溝通之花”綻放
縣域教師培訓管理中如何實現共情
幼兒共情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們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